朱庭祜
朱庭祜
朱庭祜,地質學家、地質教育家。他是中國第一代地質學家之一。是中國早期地質事業的開拓者之一。最早發現井陘鐵礦及雲南昆陽磷灰岩礦,又是中國考察西沙群島鳥糞資源之第一人。對中國鹽礦地質多有研究。對新安江等大型水電站的水文、工程地質工作立過大功。在創辦雲南、貴州、浙江等省地質機構和在兩廣地質調查所的領導管理工作中成績出色。長期從事地質教育,並培養了不少人才。
朱庭祜
1895年12月17日出生於上海市川沙縣龔家路鎮。
1916年畢業於農商部地質研究所。
1916—1920年在農商部地質調查所工作。
朱庭祜曾任浙江大學地質系教授
1922—1923年為美國明尼蘇達大學地質系博士研究生。
1923—1924年任農商部地質調查所技師。
1924—1925年任浙江省地質調查辦事處技師。
1925—1927年任雲南省實業廳地質調查所技師。
1927—1931年任兩廣地質調查所技正、副所長、所長兼中山大學地質系教授。
1931—1932年任安徽省政府委員兼安徽省教育廳長。
1932—1935年任中央大學地質系教授兼行政院農村復興委員會地下水研究組主任。
1935—1936年任貴州省政府委員兼貴州省地質調查所所長。
1936—1938年任浙江大學地質系教授。
1939—1945年任重慶鹽務總局鹽業研究所研究員、技術處處長兼重慶中央大學地質系教授。
1946年任台灣省鹽務管理局局長。
1946—1948年任南京中央大學地質系教授。
1948—1952年任浙江大學地理系教授,兼總務長和浙江省地質調查所所長。
1952—1953年任上海華東軍政委員會工業部地質處工程師。
1953—1955年任地質部水文地質工程地質局總工程師。
1957—1979年任浙江省地質局總工程師。
1953年當選浙江省第二屆人民代表大會代表。
1961—1979年任浙江省地質學會第一屆副理事長和第二屆名譽理事長。
1981—1984年任浙江省科學技術協會顧問。
1974—1984年任浙江省政協第四、五屆委員。
1984年5月4日在杭州病逝。
朱庭祜自幼家
1916年農商部地質研究所教員與畢業生
1925年春,朱庭祜應雲南省政府聘請,隻身從上海搭船到香港,繞道越南海防、河內入滇。在雲南箇舊錫礦進行礦區地質調查時,突遭土匪襲擊,被礦工救出,免遭匪害。為建設浙江省新安江水電站進行地質調查時,攀登懸崖失手,墜落中抓住樹枝,倖免於難。由於當時生活條件差,工作艱苦,朱庭祜年僅30歲時就患了心臟病,在一次野外工作中,突然心臟病發作,在曠野中靜躺片刻,略有好轉就繼續前進。當日本帝國主義掠奪中國西沙群島豐富的鳥糞資源時,朱庭祜挺身而出,組織地質調查組,赴西沙進行地質調查。他是中國第一個帶領地質調查隊踏上西沙寶島的地質工作者,他所編寫的《西沙群島鳥糞》調查報告,填補了中國在這一地區的地質空白。
朱庭祜為了祖國的地質事業,吃苦耐勞,不畏艱難險阻的大無畏精神,足為後人學習的榜樣。
創辦地質調查機構,推進祖國地質事業
朱庭祜為了發展地方地質事業,自1924年—1936年先後創辦辦了雲南地質調查所和貴州地質調查所;還應朱家驊之邀,擔任過兩廣地質調查所副所長、所長。在他支持各省地質調查機構期間,除主持所內日常工作外,還親自帶領地質人員分赴各地進行地質和礦產調查,取得了大量的地質、礦產資料。
朱庭祜非常重視在地質調查中所取得的實際資料加以分析、研究和總結,以調查報告的形式予以保存起來,供後人利用。他還積極創辦《兩廣地質調查所所刊》和《浙江地質》等學術刊物,供大家發表學術研究論文,以展示地質研究之成果,擴大地質科學在國內外的影響。
朱庭祜所編寫的各種地質報告和研究論文,為嗣後開展大規模的地質、礦產調查提供了可靠的基礎資料,在浙江所調查過的各種金屬、非金屬等礦產,大部分成為後來的礦產普查勘探基地,有的已成為浙江規模較大的礦產地,如浙江遂昌治領頭黃鐵礦、平陽(蒼南)礬礦、紹興漓渚鐵礦、建德銅官銅礦、餘杭閑林埠鐵鉬礦等,如今已成為浙江重要的礦產基地。朱庭祜所調查過的浙江麻山(玉岩山)汞礦,至今仍是浙江唯一的汞礦床,已作為寶石礦加以重點保護。他在浙江地質調查時所命名的“飛來峰石灰岩”、“千里崗砂岩”以及所確定的地質年代,均為後人所公認和長期使用。
井陘鐵礦和昆陽磷礦的發現
1918年朱庭祜從農商部地質研究所畢業在地質調查所供職。時值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國際鋼鐵緊缺,鋼價暴漲,北洋政府決定自辦鋼鐵廠,朱庭祜圍繞石景山鋼鐵廠的建設,先與德國地質學家安特生和丁士源、張新吾等一起,開展鋼鐵廠選址調查,查勘了京郊三家店、石景山、
赤鐵
投身鹽業研究,緩解缺鹽之危
1937年日本帝國主義全面進攻中國,東南沿海大片領土淪陷,所有海鹽生產基地被占,鹽源枯竭,民眾食鹽告急。朱庭祜急人民之急,到四川鹽務局鹽業研究所任研究員,開展鹽層研究和尋找煮鹽的煤和天然氣,開發四川的井鹽,以解廣大民眾食鹽之難。為尋找鹽層和燃料跑遍了川、雲、貴三省的大片土地,並與袁見齊通力合作,編寫了《川、滇、黔含鹽地層之研究》,研究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
抗日戰爭勝利后,被日本長期霸佔的台灣重新回歸祖國,台灣成為重要的產鹽基地,但在鹽業生產的管理和生產技術方面存在不少問題,如海水中的碘、溴等化工原料不能回收利用,朱庭祜就被任命為台灣省鹽務管理局局長。他到台灣后一方面加強鹽業管理;另一方面努力推廣煮鹽新工藝,提取其中的有用元素,綜合利用海水,使台灣鹽產量大幅度上升,不僅自給有餘,還出口日本。
朱庭祜不僅在地質找礦方面有廣博的知識和豐富的經驗,作出了重大的貢獻,而且在水文地質、工程地質方面也有相當的建樹。
早在30年代,朱庭祜在南京中央大學地質系任教期間,應當時任中央研究院地質研究所所長李四光之邀,兼任行政院農村復興委員會地下水研究組主任,帶領一部分地質人員前往河南、江西等省,為發展農田灌溉和解決城市供水進行地下水調查,著有《河南安陽、林縣、湯陰、淇縣等地區的地下水》及《江西南昌附近之地下水》等調查報告,是中國最早的有關地下水資源調查的科學文獻。
1953年朱庭祜在地質部水文工程地質局任總工程師期間,浙江省黃壇口水電站在建壩過程中出現西壩頭岩石破碎,壩頭難接的重大地質問題,應水電部的邀請,地質部組成了以朱庭祜為隊長的地質部浙江工程地質隊,負責黃壇口水電站的工程地質詳細勘察工作,朱庭祜深知任務的艱巨
新安江水電站
緊接著朱庭祜又負責領導浙江省新安江水電站的壩址工程地質勘察工作,這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由中國自行設計建造的第一個規模較大的水力發電站,敬愛的周恩來總理曾親臨視察。朱庭祜為了確保電站壩址的質量,親自參加了選址調查,沿新安江步行數十公里,對沿江兩岸的地形、岩石性質、地質構造以及礦產分佈情況等進行了深入細緻的調查研究,進行多方面的分析對比,最後選定銅關(現為銅官)為建電站壩址。在工程地質勘查施工過程中,朱庭祜要求對每一項工程進行認真觀察,詳細記錄,確保數據的準確,並深入現場檢查,密切注意工程進展,對所取得的地質資料及時進行綜合分析,隨時調整工程布局。使勘察工作少走彎路,既保證了質量,又節省了勘查工作量,按預定計劃,順利完成了任務。所提交的各種圖件和勘察報告,完全符合設計施工部門的要求。
新安江水電站於1960年4月第一台機組發電至今已安全發電30個春秋,這與朱庭祜對工作認真負責、注重質量、作風深入是分不開的,亦充分顯示了朱庭祜的技術水平和實際工作能力。
朱庭祜在擔負全國水文工程地質的技術領導工作期間,他深入現場,幫助解決水利建設中的一些重大技術問題,按照毛主席“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指示,他曾奔赴淮河流域的響宏甸、基子灘、佛子嶺等重要水利工程進行技術指導,並分赴浙江、福建、廣東、貴州、山西、遼寧等省進行水庫壩址調查,還參加了四川省工業基地廠址調查和選擇,跑遍了四川20多個縣(市)。
中國地質學會的創始人之一
朱庭祜在美國留學期間,看到校內有一個群眾性的學術組織——地質學會,參加的人主要是教授、教員和一些研究生,該組織有時開展學術討論,有時組織地質考察,搞得很活躍,對交流學術思想,提高學術水平,很有幫助,感到這種組織形式很好,就寫信給丁文江,建議中國也成立類似的組織,丁文江複信說:“你的意見很好。”便於1922年成立了中國地質學會。當時朱庭祜因經濟困難,交不起會費,為了表示支持,他向學會籌備人員提交了一篇論文,充作會費。從此,他就成為中國地質學會的創始會員和第一批終身會員。
在慶祝中國地質學會成立60周年的時候,朱庭祜深有感觸地說:“彈指一揮間,60年來,中國地質事業得到很大發展,地質學會已成為有數十萬人參加的學會,名聞中外,深感欣慰。”
朱庭祜非常重視地質人才的培養,他深深懂得,要把隱藏在祖國遼闊土地上的豐富礦產尋找和開發出來,靠少數人是不行的,必須造就一大批能吃苦耐勞的地質人才,他為此奮鬥30多年,即使在地質調查所任職,他也兼顧著教育工作。
教學工作
朱庭祜學習刻苦,知識面廣,又有實際工作經驗,曾講授過《礦床學》、《地層學》、《構造地質學》、《普通地質學》、《農業地質學》、《水文工程地質學》和《野外實測》等課程,教材都是自己編寫。為了充實教學內容,他常到圖書館翻閱參考書,因此,他講課時內容新穎、深入淺出,容易接受。在南京中央大學講授《普通地質學》時,吸引了眾多的學生,一些工學院、農學院的學生也參加了聽課,成為有120多人聽講的大班。
朱庭祜十分注意教育方法,因人施教,循循善誘,進行啟發誘導。朱庭祜培養盛莘夫成才成為中國地質界的佳話。1924年朱庭祜在浙江省實業廳地質調查辦事處任技師,從中等農業學校畢業的盛莘夫,因得罪上司而失業,朱庭祜就讓盛莘夫跟隨他一道爬山學地質,邊干邊教邊學,在地質調查過程中見到什麼就教什麼,沒有課本就把自己的藏書借給他閱讀、抄錄,編寫的地質調查報告,有意讓盛莘夫謄抄,讓他從中學習綜合分析的方法。朱庭祜根據盛莘夫的實際情況,建議他專攻古生物學,對照標本,一面學習,一面做些研究,后又把盛莘夫推薦給北京大學孫雲鑄教授,讓他到北京大學地質系旁聽一年。盛莘夫就是在朱庭祜這樣熱情指導、幫助下自學成才的,成為一位著名的地質學家。盛莘夫編的《中國奧陶系對比表》,已被國際地科聯優先出版,受到國際同行的熱烈稱讚。在盛莘夫成才的道路上朱庭祜傾注了巨大的心血。
朱庭祜對學生的學業非常關心,學生聽課缺席,他要問明情況,學生有病他就到宿舍探望,並把參考書送到學生床前,勉勵學生好好學習,努力補上,使學生深受感動。
地質是一行艱苦而光榮的事業。朱庭祜為了培養學生吃苦耐勞精神,常常告誡學生:“作為一個地質工作者必須明確是為祖國強盛,為人民造福,要了解本國之地質情況,要吃得起苦。”朱庭祜這樣要求學生,自己也帶頭這樣做,為學生之表率,每次帶領學生野外實習,他總是身背行裝,走在隊伍的最前列。在廣州中山大學任教時,有一次朱庭祜率領學生去廣東寶安縣實習,背著標本翻山越嶺步行50多華里,有的青年學生已覺疲勞,可朱庭祜仍精神抖擻地帶頭前進,有個別學生累得有點不想再走,朱庭祜既批評,又鼓勵,使大家振作了精神,鼓起勁頭繼續前進,終於按計劃完成了實習任務。
另有一次帶領學生赴廣西進行地質調查,乘船逆西江而上,時為春季,江水枯竭,用人拉縴亦無濟於事,朱庭祜就帶頭跳進江水推船而進。朱庭祜以自己的實際行動來影響學生,使學生經受磨練,養成敢於吃苦,不怕困難的優良品質。朱庭祜為培養地質事業接班人,真可謂嘔心瀝血。
朱庭祜認為理論聯繫實際,對地質工作者來說尤為重要,只有深入野外,進行實地觀察,才能提高對各種地質現象的認識和識別能力。才能鞏固所學的知識,提高解決實際地質問題的能力。因此,他利用一切可能的機會,帶領學生進行野外地質調查,有時還利用寒、暑假組織學生進行地質旅行,以充實學生的實際知識。
著名地質學家朱夏是朱庭祜的學生,朱夏自海外學成回國擬去大學任教,朱庭祜卻鼓勵朱夏做野外實際工作,語重心長地對朱夏說:“你年未30,宜多從事野外工作,為建設祖國多做實際地質工作,老而授教,猶未為晚。”朱夏就隨朱庭祜在浙江省地質調查所工作,從事實際地質工作30餘年,積累了豐富的實際工作經驗,為後來從教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朱夏回憶此事感慨地說:“足跡得遍全國,實獲益於先生當日之教誨。”
朱庭祜學習地質有著非常明確的目的,那就是要開發祖國的地下寶藏,強國富民,他把個人的事業與祖國和人民的利益緊密地聯繫在一起,充分表現了他高度的愛國主義精神。
1923年朱庭祜在美國明尼蘇達大學攻讀博士研究生時,由於當時國內財政困難,無力支持朱庭祜繼續深造,命他立即回國。就當時情況,指導教師愛孟斯對他十分器重,又有助學金,而且朱庭祜利用暑假打短工,積了一些錢,即使地質調查所不供給學費,他也完全可以繼續學習下去。但他想到的不是個人的利益。所想的是祖國的地質事業,他感到派他出國學習,是為發展祖國的地質事業所需,現雖國家貧困,這是暫時的,終有一天會好起來。早點回國,可早為推進祖國的地質事業作出努力。於是他就毅然決定中途棄學回國。
1949年中國人民解放軍橫渡長江攻佔南京,杭州解放指日可待,此時,朱庭祜正在浙江大學任教,兼校總務長,有人到朱庭祜家遊說,要他去台灣,朱庭祜斷然拒絕了來人的“好意”,朱庭祜說:“我是一個地質工作者,我相信中國共產黨對知識分子的政策”,並囑家人,要安心在家,等待杭州的解放。同時,在當時竺可楨校長的領導下,為保護學校不遭破壞,確保全校師生員工的安全,朱庭祜參加了護校工作,並做好糧食、燃料等的儲備,作好迎接杭州解放的準備工作。
朱庭祜對待工作嚴肅認真,不徇私情,不謀私利,是非分明,秉公辦事。杭州解放前夕,一些投機商與浙大校內人員勾結,把25000市斤大米偷運進校內囤積,企圖缺糧時高價出售,謀取暴利。朱庭祜發現后,立即親自到倉庫查封,並徵得竺可楨校長的同意,把這批大米全部以平價撥發給學生食堂和教職工,狠狠打擊了投機倒把分子。
“文化大革命”也對朱庭祜有很大的衝擊,但他從未動搖過對中國共產黨的信賴。他是中國民主同盟盟員,為統一祖國也做了不少工作。他把愛國之心融化在實際工作中和行動上,這種崇高的愛國精神,實為人們所敬仰。
謙虛謹慎,老當益壯。朱庭祜一生為祖國的地質事業創造了不少業績,人民給了他應得的榮譽,曾被推選為浙江省第二屆人民代表大會代表,浙江省第四、五屆政協委員,浙江省科學技術協會顧問,浙江省地質學會名譽理事長和浙江省地質局總工程師等職務。中國地質學會為表彰他創始會員的功績,在慶祝該會成立60周年時,與浙江省地質學會發給他獎章、獎狀、獎品和榮譽證書。可他卻說自己為祖國、為人民貢獻甚少,受之有愧,表示要在有生之年,儘力多做一些有益於人民的事,以報答黨和人民給他的崇高榮譽。在他年逾古稀之時,寫下了“四化前頭加一鞭,論功端在志先堅。河山萬里須改造,關塞千般莫問天”的鏗鏘詩句,他用這首詩句來激勵自己,勉勵後人。1979年6月浙江省地質學會召開第二屆會員代表大會暨學術年會時,已85歲高齡的朱庭祜親自撰寫了《中國地質工作的回顧與展望》,併到會宣讀,給與會代表以很大的啟發和鼓舞。
朱庭祜晚年跌傷右腿股骨致殘,失去了行走能力,就在這種情況下,他身殘心不殘,他身居病榻4年,以堅強的毅力與病痛作鬥爭。在他的床頭、枕邊堆滿了各種文件、書籍,堅持看書學習,認真審閱不少學者、學生寄給他的學術論文,並一一提出寶貴的意見。他還滿腔熱情地為浙江省地質礦產研究所年輕地質工作者向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推薦科研項目,並諄諄教導要深入實際,多掌握第一手資料,拿出高水平的科研成果來。充分表現了老一輩地質學家對年輕一代的關懷。
在朱庭祜的幫助指導下,所推薦的“浙閩沿海古變質基底年代學和構造發展史”科研項目獲得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的資助,並高質量的完成了科研任務。所提出的科研報告,獲地質礦產部科技成果三等獎,學術論文以專著形式公開發表。
朱庭祜在生命垂危之際,還念念不忘要審閱、修改由他助手幫助整理的回憶錄,直至生命最後一息。朱庭祜傾心祖國地質事業,艱苦奮鬥達半個多世紀,給後人留下了50多篇寶貴的地質調查報告和研究論文以及一批詩文,他還培養了大批優秀科技人才,他們在社會主義建設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有的已成為國內外著名的專家和學者。如陳國達、黃秉維、徐克勤、朱夏等現都是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在國際地學界也享有盛譽。
1朱庭祜.湖南耒陽東鄉煤田地質.地質彙報,1919(3):73—82.
2朱庭祜,孫海環.調查浙江地質簡報.1924(1).
3朱庭祜.調查浙江地質簡報.1924(2).
4朱庭祜,孫海環.調查浙江地質簡報.1924(3).
5朱庭祜,李捷.調查直隸井陘縣地質礦產報告.地質彙報,1924(6):83—97.
6謝家榮,朱庭祜,張會若等.廣東花縣赤尼河附近地質報告.兩廣地質報告,1928(1):1—4.
7朱庭祜.廣西貴縣橫縣永淳邕寧賓陽五屬地質礦產.兩廣地質調查所年報,1928(1):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