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紅文
朱紅文
朱紅文(1961年12月14日—2018年9月27日),北京師範大學社會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2018年9月27日10時43分,朱紅文因病醫治無效在北京去世,終年57歲。
1994年畢業於北京師範大學並獲哲學博士學位。
1995年破格晉陞為副教授,同年增列為碩士生導師。
2001年晉陞為教授,2002年增列為博士生導師。
2005.12——2006.12,在英國劍橋大學社會學系訪學。
2007年入選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
2014年獲北京師範大學教學名師稱號。
2015年4月起任北京師範大學社會學院常務副院長。
2018年9月27日10時43分,朱紅文因病醫治無效在北京去世,終年57歲。告別儀式定於2018年9月29日上午9時在八寶山殯儀館蘭廳舉行。
北京師範大學價值與文化中心專家;中國科學方法論研究委員會委員;中國自然辯證法研究會常務理事;北京市社會學學會會員和第六屆理事會理事。曾任中國辯證唯物主義研究會第五屆理事會理事兼副秘書長;英國教育哲學學會會員;等。
國家新聞出版總署(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多年聘其為圖書評審專家、中央國家機關“強素質、作表率”讀書活動薦書專家;中國圖書評論協會聘其為中華優秀出版物獎(圖書獎)評委,“雙百”原創圖書評審專家,“中國好書”論證專家等;國家教育部留學服務中心聘其為科研基金評審專家。
主要從事當代社會理論、人文社會科學方法論、社會治理和環境治理等領域的研究。曾獨立承擔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青年項目)《高科技發展的人文環境研究》和北京市哲學社會科學規劃項目《人文科學、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方法論比較研究》、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社會科學的方法論研究”、教育部文科基地重大攻關項目、科技部和環保部軟科學項目、西部縣域科學發展模式等科研課題。
先後主編多套叢書:
“博雅叢書”(國家“十·五”重點圖書出版項目,江西教育出版社,2005年):包括《人文科學方法論》、《經濟行為的人文向度》、《管理的人文之維》、《大眾文化與自我認同》、《西方文明的危機與發展倫理學》、《後現代轉向中的美學》和《倫理學之後——現代西方元倫理學思想》等書。
“教育、社會與文化譯叢”(教育科學出版社,2008年):包括《教師作為知識分子——邁向批判教育學》、《文化、政治與教育》等書。
“時空社會學譯叢”(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11年):包括《時間社會學》、《時間與社會理論》、《社會時間的頻譜》、《時間、自我與社會存在》、《時間:現代與後現代經驗》、《建構時間:現代組織中的時間與管理》、《全球複雜性》、《社會關係與空間結構》、《社會思想中的空間觀:一種地理學的視角》、《勞動的空間分工:社會結構與生產地理學》等書。
“責任中國叢書”(山西人民出版社,2015年):包括《政府的社會責任》、《大學的社會責任》、《媒體的社會責任》和《社會組織的社會責任》等書。
“社會工作與社會治理叢書”(教育科學出版社,2015年)。
22、《人文社會科學導論》,教育科學出版社2011年1月出版;
21、《社會時間的頻譜》(譯著),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10年版;
20、《時間社會學》(譯著),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9年版;
19、《教師作為知識分子》(譯著),教育科學出版社2008年版;
18、《人文科學方法論》(專著),江西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17、《人學理論與歷史·西方人學觀念史卷》(合著者之一),北京出版社2004年12月版;
16、《社會科學方法》(專著),科學出版社2002年版;
15、《工業 技術與設計——設計文化與設計哲學》(專著),河南美術出版社2000年版;
14、《打破神話——解讀〈學習的革命〉》(合著),中國青年出版社1999年版;
13、《跨世紀洲際對話——世紀焦點的系統觀照》(翻譯者之一),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12、《公民品德與公共教育》(譯著),教育科學出版社1998年版;
11、《中國社會發展觀》(合著),雲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10、《社會科學概論》(合著),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96年版;
9、《未竟的浪潮----現代科技革命與社會發展》(合著),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96年版;
8、《人的價值問題探索》(合著),教育科學出版社1995年版;
7、《人文精神與人文科學----人文科學方法論導論》(專著),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94年版;
6、《歷史與意志----毛澤東思想的哲學透視》(合譯),貴州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5、《文化與社會的進程》(合著),中國青年出版社1994年版;
4、《對人的哲學理解》(合著),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3、《個人主義----分析與批判》(主譯),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1993年版;
2、《社會科學方法論》(主譯),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2年版;
1、《社會科學方法論》(合著),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89年版。
121、福田“兩新”組織黨建工作的創新性,《人民論壇》2015-10(上)
120、群眾路線在基層社會治理中的生動實踐,《人民論壇》2015-9(下);
119、基層黨建如何引領基層社會治理創新,《人民論壇》2015-9(上);
118、從社會的個體化趨勢看社會治理創新,《光明日報》2015.8.24;
117、夯實治理地基的房山經驗,《人民論壇》2015-8(上);
116、綜合行政執法合理性的客觀前提,《人民論壇》2015-6(下);
115、環境治理的中國範式,《社會治理》2015年第1期(創刊號);
114、社會治理不要遺忘鄉土,《光明日報》2015.01.12;
113、建設生態文明須注重三個結合,《人民論壇》2014-12(下);
112、構建應對人口老齡化戰略,必須回歸鄉土,《人民論壇》2014-12;
111、新型現代化治理模式兩點內涵,《人民論壇》2014-07
110、城鎮化進程中的文化矛盾與城市精神研究的方法論(第二作者),《湖南社會科學》2014-3
109、教育改革創新需要系統思維,《人民論壇》2014-06(下);
108、走向自然的文明,《中國圖書評論》,2013-12;
107、以責任和創新開拓海洋文明,《人民論壇》2013-12
106、如何將文化的返本開新落到實處,《人民論壇》2013-9-1
105、文化個性帶來創新活力,《人民論壇》2013-7.20
104、國家意志與生態文明建設,《湖南社會科學》,2013-1;
103、“‘馬克思與正義’論爭和批判社會科學方法”(第二作者),《雲南社會科學》,2012-4;
101、設計哲學的性質、視野和意義,《北京師範大學學報》2010年第6期;
100、西方主流社會科學何以拒斥“應然”(第二作者),《雲南社會科學》2010年第6期
99、簡論當代中國人精神家園的重建(第二作者),《北京師範大學學報》2010年第3期;
98、現代性與人的發展,《中國社會科學院報》,2009年4月28日(第5版)
96、社會科學觀念的變革與和諧社會的建設,《和諧·創新·發展》,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年版;
95、走向一種作為實踐智慧的社會科學,《學術與探索》2007年第5期;
93、中國教師應該成為知識分子嗎?(譯文)〈教育:思想與對話〉(教育科學出版社2007年版);
92、作為一種社會科學哲學的實用主義(譯文),《浙江社會科學》2007年第1期;
90、在現代性的視野中探求人的發展,《學習與探索》2005年第5期;
87、社會是一件藝術品——西美爾“社會學美學”探析(第二作者),《天津社會科學》2005年第2期;
86、人文科學的合法性及其文化意義,《浙江社會科學》2005年第2期。另收入東南大學《東吳哲學》;
85、海絲文化與當代中國和平崛起(第二作者),《龍岩師專學報》2004年第5期;
84、博識、寬容與文化的發展,《光明日報》2004.12.12;
83、社會科學的性質和意義,《光明日報》2004.9.21;
82、美學後現代轉向的語境化闡釋,《文匯讀書周報》2004.9.10;
81、社會科學的功能和意義:知識社會學的視角,《保定師專學報》2004年第3期;
80、後現代主義、現代性與社會科學,《天津社會科學》2004年第2期;
79、社會科學的譜系及其經驗性範式,《湖南科技大學學報》2004年第1期;
78、哲學與社會科學的關係:社會科學史的視角,《天津社會科學》2003年第5期;
76、對一種現代性的哲學批判——西方現代主義設計的風格和問題,《浙江社會科學》2003年第1期;
77、社會科學方法論研究的意義和視角,《求索》2003年第5期;
74、全球化時代的民族性問題,《中華讀書報》,
73、後現代性的一種形式:當代設計文化中高技派與人文派的融合,《湘潭師範學院學報》2002年第5期;
72、談社會科學的客觀性和價值性,《光明日報》2001.3
71、設計哲學”的可能性和意義,《哲學研究》2001年第10期;
70、二元論、實證主義和世界的祛魅,《求索》2001年第4期;
69、《社會科學與人文科學的關係論略》,《廣東社會科學》2001年第3期;
68、後現代主義設計的風格和文化理念,《保定師專學報》2001年第3期;
67、回歸歷史和傳統:當代設計文化的重要發展趨勢,《浙江社會科學》2001年第1期;
65、現代設計文化的內部變革和發展趨勢,《求索》2000年第5期;
64、社會科學的方法論矛盾和客觀性本質,收入紀念北京師範大學哲學系成立20周年論文集《世紀之交的探索》,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0年版;
63、社會科學的一般性質與中國社會科學的特殊語境,《社會科學管理與評論》(中國社會科學院科研局主辦),2000年第2期;
62、社會科學方法論駁論,《河南社會科學》,2000年第2期;
61、從哲學看工業設計的問題及其出路,《哲學動態》2000年第5期;
60、論科學精神的建構,《北京師範大學學報》2000年第3期;
參加中國辯證唯物主義研究會主持召開的“馬克思主義哲學與社會主義歷史命運研討會”,作大會發言,主要觀點摘入大會“簡報”第4號,1999年10月,上海。光明日報社《文摘報》2000年7月9日介紹本文論點;
59、社會科學的性質和研究規範,《光明日報》,2000年1月11日“理論與學術”版;《新華文摘》2000年第4期作“論點摘編”。
58、世紀之交的馬克思主義哲學與中國現代化的方向,參加由武漢大學人文學院主持召開的“世紀之交的馬克思主義哲學研討會”,作大會發言,1999年5月,武漢。收入論文集《世紀之交的馬克思主義哲學》(珞珈哲學論壇,第三集),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1月版;
57、社會科學性質再探,《學術月刊》1999年第11期;
參加由上海社會科學界聯合會和《學術月刊》召開的“回眸與前瞻:面向21世紀的中國社會科學研討會”,在會議上作大會發言,1999年12月24日,上海。收入同名論文集,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99年12月版。
56、論社會科學的性質,參加由《中國社會科學》和上海社會科學院聯合召開的“面向21世紀全國社會科學方法論研討會”,作大會發言,1998年10月;收入會議論文集《使命:走向社會化——面向21世紀全國社會科學方法論研討會論文集》,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99年10月版;
54、科學精神比科學本身更重要,北京青年報1999年5月3日第3版。是1999年4月27日在北京市社科聯等單位舉辦的“第五次首都青年學術論壇”上的一次講話,原題為《科學的普遍性與科學精神的建構》;
53、社會辯證法與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綱領,《北京師範大學學報》,1999年增刊;
52、哲學研究的中國語境、中國問題,《哲學動態》,1999年第2期;
51、社會科學的性質及其與人文科學的關係,《哲學研究》,1998年第12期;參加海峽兩岸學者人文與中華學術研討會,作大會發言,收入大會論文集,1998年12月,台北;
50、評《馬克思人學思想》(書評),《學術月刊》,1997年第4期;
48、西方歷史哲學的方法論謬誤與中華文明的復興,《求索》,1996年第5期;
47、追逐現代科技革命的潮流(署名為本刊記者),《哲學動態》,1996年第8期;
46、人學:一種新的世界觀,《學術月刊》,1996年第4期;
45、現代“科學危機”在20年代中國思想界的回聲,載《文化評論----中國當代文化戰略》,中華工商聯合出版社1995年版。
44、高科技發展的人文環境,《社會科學報》,1995年10月26日;
43、哲學的“原理病”,《社會科學報》,1995年6月1日;《文摘報》,1995年6月15日轉載。
40、唯科學主義從近代到現代的內在消解之路,《北京師範大學學報》1995年第4期;中國人民大學複印資料《外國哲學與哲學史》1995年第10期。
39、當代學術思潮的方法論思考,《學術月刊》,1995年第4期;中國人民大學複印資料《哲學原理》1995年第6期;《光明日報》1995年6月15日予以報道,題為《人學研究的方法論問題》。
38、中世紀思想與希臘主義,《江淮論壇》,1995年第2期;
37、論近代西方的人文哲學思潮,《江海學刊》,1995年第3期;中國人民大學複印資料《外國哲學與哲學史》,1995年第8期。
36、人文科學方法論論綱,《南京社會科學》,1995年第2期;
第1期;中國人民大學複印資料《外國哲學與哲學史》,1995年第5期。
34、論人文科學的對象,《福建論壇》,1995年第1期;
33、社會科學的歷史與社會科學的整體性,《求索》,1995年第1期;中國人民大學複印資料《社會科學總論》1995年第2期。
32、人文科學:從古代到現代,《社會科學輯刊》,1995年第1期;中國人民大學複印資料《社會科學總論》1995年第1期。
31、學問的悖謬:學術對現實的脫離及其獨立品格的喪失,《社會科學報》,1994年12月29日;
30、論人文科學的性質和特徵,《天津社會科學》,1994年第6期;《哲學動態》1995年第3期和《新華文摘》1995年第4期摘登。
29、人文科學的地位及其方法論問題的提出,《求索》,1994年第4期;中國人民大學複印資料《社會科學總論》1994年第4期。
28、人文科學與社會科學關係之爭述評,《哲學動態》,1994年第9期;
27、論社會科學的性質,《求索》,1993年第1期;
26、現代西方科學主義人性論述評,《北京師範大學學報》,1992年增刊;
25、歷史、時代與文化的取向和發展,《北京師範大學學報》,1992年第1期;
24、社會科學的局限性(譯文),《國外社會科學情況》(江蘇),1991年第6期;
22、社會科學認識工具的艱苦磨礪(書評),《哲學動態》(北京),1991年第1期;
21、略論系統科學的“自然科學傾向和機械論傾向”,《貴州社會科學》,1990年第12期;
20、社會科學進步何以受阻?----評90年代“科學與玄學”之爭,《社會科學報》,1990年11月8日;
19、社會科學系統化即主體化,《社會科學報》,1990年7月19日;
18、克服障礙社會科學進步的社會心理,《社會科學報》,1990年7月12日;
16、“社會科學哲學”的研究動向(譯文),《現代外國哲學社會科學文摘》,1990年第4期;
15、方法的膜拜與超越,《社會科學家》,1990年第2期;
14、還原模式的局限性----哲學困境的方法論探索,《社會科學家》,1990年第1期;
13、英國社會學的新動向,《國外社會學》,1989年第6期;
12、社會科學進步的含義(譯文),《國外社會科學》,1989年第10期;
11、生命哲學思潮與社會科學中的“培根式的革命”,《求索》(長沙),1989年第1期;
10、發展中國家的傳統價值觀念和技術組織,《科學學譯叢》,1988年第5期;
9、論當代社會科學研究方法的發展趨勢,《北京師範大學學報》,1988年第3期;
8、社會科學哲學的對象、性質和發展趨向,《探索》(浙江),1988年第1期;
7、社會發展與技術評價(譯文),《現代外國哲學社會科學文摘》,1987年第9期;
6、現代西方社會科學哲學概觀,《哲學動態》,1987年第2期;
5、關於社會的研究是一門科學嗎?(譯文),《國外社會科學》,1987年第1期;中國人民大學複印資料《社會學》1987年第3期。
3、科學技術政策的社會學(譯文),《科學學譯叢》,1986年第1期;
2、科學技術政策的範圍和內容(譯文),《現代外國哲學社會科學文摘》,1985年第7期;
1、國外社會科學政策研究的興盛及其原因,《社會科學評論》(西安),1985年第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