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4條詞條名為王寵的結果 展開

王寵

中國明代書法家

王寵(1494年--1533年),中國明代書法家。字履仁、履吉,號雅宜山人,吳縣(今屬江蘇蘇州)人。

為邑諸生,貢入太學。王寵博學多才,工篆刻,善山水、花鳥,詩文在當時聲譽很高,而尤以書名噪一時,書善小楷,行草尤為精妙。為明代中葉著名的書法家。著有《雅宜山人集》,傳世書跡有《詩冊》《雜詩卷》《千字文》《古詩十九首》《李白古風詩卷》等。

1533年,病故,享年四十。

大事件

1494

出生

1494年出生於吳縣(今屬江蘇蘇州)。

1514

作《聽松賦》

正德九年(1514年)作《聽松賦》。

1517

作行草書《潯陽江歌十首·楞伽弔古詩》

正德十二年(1517年)作行草書《潯陽江歌十首·楞伽弔古詩》卷(今藏北京故宮博物院)。

1518

作《南都》詩,以刺朝政

正德十三年(1518年)繪《苕溪圖》贈太初兄卜隱,並系以詩;寵作《南都》詩,以刺朝政;文明作《望夜乘月發滸墅舟中與履約兄弟同賦》;寵草書《自書詩》卷(今藏上海博物館)。

1528

作行書《秋興詩八首》卷

嘉靖七年(1528年)作行書《秋興詩八首》卷(今藏上海博物館)。

1533

逝世

1533年逝世。

人物生平


弘治年間

王寵蘇州石刻像
王寵蘇州石刻像
孝宗弘治七年(1494年)甲寅一歲十一月初八日,生。
是年,徐禎卿十六歲,文徵明二十五歲,唐寅二十五歲,祝允明三十三歲,王鏊四十五歲,吳寬六十歲,沈周六十八歲,諸人皆吳縣人。
弘治十年(1497年)丁巳四歲
是年,王問(吳縣人)生。
弘治十一年(1498年)戊午五歲
是年,文彭(征明長子)生。
弘治十四年(1501年)辛酉八歲
是年,王榖祥(吳縣人)生,文嘉(征明次子)生。
弘治十五年(1502年)壬戌歲
是年,袁袠(吳縣人)生,文伯仁(征明從子)生。
弘治十七年(1504年)甲子十一歲
是年,吳寬卒。
弘治十八年(1505年)乙丑十二歲
是年,彭年(吳縣人)生。

正德年間

正德三年(1508年)戊辰十五歲
是年,文徵明三十九歲,折輩與定交。父貞為守、向文徵明“請字”,征明辭之。是年,錢榖(吳縣人)生。
正德四年(1509年)己巳十六歲
師沈明之,文徵明之友,復為寵“請字”,征明“乃即其名義訓之”,“字寵曰履仁”,又“字守曰履約”。
八月二日,沈周卒。十月二十六日,黃姬水(吳縣人)生。
正德五年(1510年)庚午十七歲
第一試,不售。
是年,更字履吉。
正德六年(1511年)辛未十八歲
九月十五日,文徵明“留宿南濠王氏溪樓,與履約昆仲夜話”,作《履吉陪余夜話達旦別贈一首》:“……蹇衰安得年如子,英發行看妙逼人。”
十月九日,“時淮北小警,吳中城禁稍嚴”(健按:即倭寇來犯)。文徵明裡居,與蔡羽、陳淳、王守訪明並飲。
秋,與征明、吳爟、蔡羽、王守泛舟游橫山。
是年,從蔡羽遊學太湖洞庭山。
是年,與兄王守在蔡羽門下習經、詩,宿蔡家(包山精舍)三年。
正德七年(1512年)壬申十九歲
三月與征明、吳爟、蔡羽、陳淳、湯珍、王守泛舟石湖,登治平寺。
春,文徵明有《題畫送履仁赴洞庭》。
臘月十八訪湯珍草堂,明在座,征明有詩:“湯君秀潤擬文犀,王郎釘座哀家梨。二君真是後來秀,風儀濯濯情依依。……”
冬,征明病,與王守、吳爟、錢孔周(同愛,吳縣人)過訪探視。
正德八年(1513年)癸酉二十歲
第二試,不售。
五月六日,征明繪《游吳氏東庄圖》,題記云:“近游東庄,有懷先師吳文定公(寬),賦得小詩一章,並系拙圖,奉贈嗣業二兄。是日同游者吳次明、蔡九逵、錢孔周、王履約、履仁、東禪僧德璇。”夏與明濯足虎丘山劍池。九月明繪《拙政園圖》,為題五律一首。秋明病卧里居,過訪探視。
正德九年(1514年)甲戌二十一歲
三月二十七日明繪《兩溪草堂圖》,為題七古一首。春明送履約、履吉游太湖玄墓山。五月十三日與明、湯珍、王守往石湖行春橋賞月。是年,作《聽松賦》;讀書於石湖草堂;書法尚未成就。是年,周天球(吳縣人)生。
正德十年(1515年)乙亥二十二歲
居石湖治平寺。夏文徵明作詩《簡履仁》。九月文徵明作《憶城西夜遊寄履約兄弟》。秋與明、湯珍登葛氏墓看月,明作《月夜葛氏墓飲酒與子重、履仁同賦》。十二月五日明為寵作《治平山寺圖》,末識“履仁久留治平,歲暮有懷,題此奉寄。正德乙亥十二月五日”,並有詩《履仁獨留治平寒夜有懷》。
是年,文明有《題古木高士圖寄履約兄》。
正德十一年(1516年)丙子二十三歲
第三試,不售。文明繪《落木寒泉圖》,末識“正德丙子秋日,過王氏小樓,同履約兄弟誦宋玉《九辯》之一章,因寫《落木寒泉》,並書此詞。明。”(《石渠秘籍》八編)“《明王寵書南華經》,素絹本,小楷,書款識雲,余昔年過補庵先生劍光閣,見虞永興手書漆園內篇,筆法絕似度人經,而遒媚過之,披次心賞,留舟中閱數日,不忍釋手。丙子春王,予再過梁鴻溪上,補庵持素縑屬予手摹永興腕法,書成七篇,三閱月始報命,要亦優孟衣冠虎賁之貎,殊足愧也。正德十一年□月二日雅宜山人王寵制。”(《石渠寶笈·明王寵書南華經》)是年旅無錫,過華雲(補庵)劍光閣,為華書南華內七篇。
正德十二年(1517年)丁丑二十四歲
歲初文徵明在寵兄弟小樓,賦王氏瓶中水仙。二月文明繪《湘君圖》並書《九歌》二章贈寵。四月與明虎丘東溪泛舟。夏明“同次明、履仁治平寺納涼”。八月朔旦賦得《撫孤松而盤桓》詩數首並書,“為大參遯庵吳公(愈)七十有五誕辰,敢獻短章,揄揚厥美。晚生王寵謹書”。(《珊瑚網》)同月明為壽岳父吳愈(愈為夏昶女婿)華誕,繪《撫孤松而盤桓圖》,為之篆題,並楷書五古詩一首。是年作行草書《潯陽江歌十首·楞伽弔古詩》卷(今藏北京故宮博物院)。是年唐寅避暑石湖。
正德十三年(1518年)戊寅二十五歲
正月二十八日題文明所藏宋克畫竹圖。二月十九日清明與明、蔡羽、湯珍、王守、潘和甫、朱朗游無錫惠山,茶會二泉亭下,明繪《惠山茶會圖》卷,卷後有寵楷書《惠山茶會詩詠》,此件今藏北京故宮博物院。四月九日文明與王守、王寵餞別於虎丘,“賦贈二詩,期望後會晉陵”。同月二十一日,寵與文明、蔡羽、郭邵同觀《文天祥書蘇軾詞后》於尹山精舍。十月文明繪《菊花圖》,末識“今歲菊事頗遲,重以積雨,遂爾落寞。偶過王氏小樓,見瓶中一枝,因紀短句”。兄弟各為題五絕一首。是年繪《苕溪圖》贈太初兄卜隱,並系以詩;寵作《南都》詩,以刺朝政;文明作《望夜乘月發滸墅舟中與履約兄弟同賦》;寵草書《自書詩》卷(今藏上海博物館)。是年書法初見成就。
正德十四年(1519年)己卯二十六歲
第四試,不售。六月文明過王氏石湖草堂。
正德十五年(1520年)庚辰二十七歲
三月與文明、吳爟、蔡羽、王守游長洲縣大雲庵。九月十五日文明為寵繪《花游圖》。秋遊太湖包山,集包山詩作為《包山集》,於包山精舍作《感舊賦》,述從蔡羽遊學往事。冬與文明、蔡羽、王守宴集於王鏊東堂,明繪《燕集圖》,寵等為之題詩。是年楷書《游包山詩冊》贈蔡羽。臨《破邪論》,跋云:“庚辰秋,余游包山歸,寓楞伽寺,子重(湯珍)宿余寓所,因出墨本《破邪論》俾余臨之。”是年與蔡羽、王守、湯珍等游太湖西洞庭山;文彭與寵同寓石湖治平寺讀書;寵書《倪瓚耕隱軒詩》卷(今藏上海博物館)。
正德十六年(1521年)辛巳二十八歲
七月一日將赴南雍,文明繪《秣陵秋別圖》並題以贈。八月作《辛巳八月朔過碧雲精舍偶題次韻》。(《珊瑚網》)作《辛巳書事》詩,以刺時事。是年小楷書《聖主得賢臣頌》冊(今藏揚州市博物館)。是年王守卒業於南雍。文彭於《王寵真行書十冊》題跋雲“家君每稱述履吉先生翰墨精美,結構圓熟,楷法深得永興遺意,尤為世所推重。予亦最愛之,相乞無已,茲成十冊,乃其生平用意之作。此系雅翁一時神采,拈毫托素,如漁郎偶入花源,景色殊勝,使之再入,不可復得矣。”

嘉靖年間

世宗嘉靖元年(1522年)壬午二十九歲
第五試,不售。五月與文明“濯足劍池”。是年“江浙風災,民大困,王(寵)作《風災紀變詩》”。(《列朝詩集》)是年於唐寅桃花庵中,書《五柳先生傳》於趙孟頫所作陶潛像上。是年書《尚書·堯典》。
嘉靖二年(1523年)癸未三十歲
文明以諸生貢於成均,春,明赴北京,蔡羽同行。湯珍、吳爟、王守、王寵於湯珍雙梧堂為明、蔡羽餞行。湯珍延畫工繪六人圖象,明為之補景,蔡羽題記,作送行詩,序云:“林翁尊師、衡山文丈偕計北征,軺車齊發,敬呈四首。”十二月二日唐寅卒,祝允明為撰墓誌,楷書。是年,吳爟卒,為撰並書墓誌銘(今藏北京故宮博物院。《見《故宮博物院院刊》1990年4期)是年“王(寵)以吳中大飢,民多採食野菜,作《野菜譜》三十四幅”。(《香蘇山館古體詩鈔》)是年書《游包山詩》卷(今藏上海博物館)。是年行書《陽春詞》軸(今藏無錫市文物商店)。是年書法始見成就。
嘉靖三年(1524年)甲申三十一歲
三月摹褚河南書,自跋云:“衡山文先生,當世書家宗匠也,書何能窺郢氏之門,而顧蒙嗜痂,所不解也。昔年承命書此數篇,草堂讀書之暇,漫為提管,積五歲始竣,不揣足覽,幸先生教之。”五月為門生金用(元賓)書《雜詩卷》。是年王鏊卒。
嘉靖四年(1525年)乙酉三十二歲
第六試,不售。是年作《五叩》,送袁袠北行;書《后赤壁賦》卷(今藏上海博物館)。是年有《乙酉送家兄履約會試》詩:“努力休明時,望子光五族”。是年王寵作《都穆墓誌銘》。
嘉靖五年(1526年)丙戌三十三歲
春“寓楞伽精舍,杏花盛-開,忽雪霞交集,山僧折枝作供。戲效白體賦二絕”。(《雅宜山人集》)作《五憶歌》,序曰,“丙戌病暑,城居如甑,伏枕書空,游神六合,戲作五憶之歌,以解煩蒸,亦猶執熱者之思濯手。”“明祝允明十九首帖,祝京兆書,落筆輒好,此卷尤為精絕,翩翩然與大令抗衡矣。寵從休承處持歸,臨摹數過,留案上三閱月,幾欲奪之,以義自止,休承其再勿假人哉。丙戌夏五端陽日王寵識。”(《停雲館帖》)九月作《行草書詩軸》,識云:“丙戌九月廿三日,與子齡(寵門生)元賓燕坐書閣,弄筆書此。時從弘之飲歸,大醉不計筆墨,殊媿潦草。”(今藏北京故宮博物院)十月既望行書《為章簡甫書詩》卷(今藏上海博物館)。十月文明致仕離京。冬訪華雲梁鴻溪上,坐劍光閣,華以“佳箋乞為楷書,以作枕中鴻寶”,越明年一月於石湖禪院楷書《游包山詩卷》寄華雲(今藏上海博物館。見《書法》1990年5期)是年作《行書詩七絕二首》軸、《行書詩》卷(今藏上海博物館)。是年書《刺客列傳》於石湖草堂。是年王守中進士,寵作《丙戌歲家兄履約釋褐南宮歡喜口號八絕句》。是年祝允明卒。
嘉靖六年(1527年)丁亥三十四歲
一月於石湖禪院楷書《游包山詩卷》寄華雲。二月書石湖、包山雜詩卷,后題“丁亥春二月之吉,書於石湖精舍”。同月,小楷書《壽方齋袁君六十頌並序》(並藏北京故宮博物院)。三月為金用書《九歌》一卷。四月望后仿祝允明草書《古詩十九首卷》,今藏上海博物館。同月二十二日行書《山居雜作》冊(今藏上海博物館)。五月於石湖精舍草書《七發》卷。十月小楷書《岳陽樓記》等十冊贈華雲。十二月二十一日於石湖草堂草書《千字文》。(見《故宮書畫錄》一,《故宮歷代法書全集》四)是年書張衡《舞賦》於仇英所作《瑤台清舞圖》上。是年楷書《摹東方朔像贊》(今藏台灣故宮博物院)。
嘉靖七年(1528年)戊子三十五歲
第七試,不售。
三月十日文徵明繪《槐雨園亭圖》,為題五律一首。同月,文徵明繪《輞川圖》,圖後有寵楷書《輞川詩》。
四月因經濟所迫,寵央文彭作中,立字據向同里袁褒(與之)借白銀五十兩,月利二分。“立票人王履吉央文壽承作中,借到袁與之白銀五十兩,按月起利二分,期至十二月一併納還,不致有負,恐后無憑,書此為證。嘉靖七年四月日立票人王履吉押,偕中人文壽承押。”夏值溽暑,與文明宴於錢氏有斐堂,書丙戌年所作《五憶歌》以贈主人。冬與文徵明寓居楞伽寺,畫《竹居圖》並書,王榖祥、文彭、文伯仁等題。陸師道跋云:“衡翁與王履吉為忘年交,意氣相投,真所稱金石椒蘭,每同寓僧寮道院,必浹月連旬,非砥志人品,則托趣筆墨。”(《書畫匯考》)是年明繪《關山積雪圖》,五年後方成。是年作行書《秋興詩八首》卷(今藏上海博物館);行草書《李白詩》卷(今藏朵雲軒)。
嘉靖八年(1529年)己丑三十六歲
三月上巳日於石湖行草書《還山詩》。“《王履吉還山詩》。‘己丑上巳日,雅宜山人王寵書於石湖禪院。’”(《式古堂書畫匯考》)王守應召入京。七月作《贈家兄履約應召詩》(今藏上海博物館),題《唐子畏秋塘詩景圖》。九月六日於石湖作《自書詩卷》(今藏北京故宮博物院)。是年有《行書十律詩卷》(台灣《清玩雅集收藏展》,國立歷史博物館1995年版)
嘉靖九年(1530年)庚寅三十七歲
春晉京,四月赴試。六月離京。七月二日行草書《西苑詩》卷,自跋云:“庚寅歲歸自燕,與九岩先生同舟,相得歡甚,漫書近作三篇,冀請教益,幸勿我遺耳。七月二日吳郡王寵頓首。”(今藏天津藝術博物館。見《書法叢刊》第三輯)八月十六日夜與文明、湯珍石湖泛舟。九月九日與文明、湯珍楞伽山登高。同月,作《庚寅歲九月二十六日寓治平寺高齋紀事》。是年袁表(邦正)致仕歸,文明為表作《聞德齋圖》,寵、彭年、蔡羽為齋客,三人並為此圖題跋。王寵為之作《聞德齋記》。
嘉靖十年(1531年)辛卯三十八歲
第八試,終不售。“蓋自正德庚午至嘉靖辛卯,凡八試,試則斥,而名日益起,從游者日眾”。以年資貢入太學(梁章鉅《退菴題跋》卷八)。三月三月文繪《寫意十二段》,題云:“偕子重、履吉過竹堂僧舍,性空上人聯此紙索餘墨戲。”(周道振《文書畫簡表》)。三月與文明、湯珍游竹堂寺。
四月七日書《草堂雜詩》卷。
游南雍,得疾東歸,意不起,秋末,養病虞山白雀寺。十月寵題文明《雪景圖》(今藏上海博物館)。十二月寵撰袁鼒(方齋)夫婦行狀,鼒子袁袞持狀乞文明作墓誌銘。是年寵作行書《游西山詩》,合裝於文明《秋林飛瀑圖》卷后(今藏北京故宮博物院)。
嘉靖十一年(1532年)壬辰三十九歲
正月初七,與文徵明集於袁褒城北別業。明有詩,與王轂祥、彭年分題。正月望日於萬至齋中作《旦發胥江口》等詩。春與文明、王守宿石湖治平寺。摹沈周畫並書舊作,自書《宿白雀寺》詩卷。二月八日後與文徵明、王谷祥等分題陸治《四時蔬果圖》卷。“《王雅宜千文》。‘嘉靖壬辰夏日,雅宜山人王寵書於石湖別業。’”(《式古堂書畫匯考》)四月朔日作《宿白雀寺二首卷》,“癸巳四月朔日雅宜山人王寵書於碧峰老師房。”(今藏蘇州博物館)
十月既望,文徵明繪《關山積雪圖》成,跋雲;“……曩於戊子冬,同履吉寓於楞伽僧舍,值飛雪幾尺,……履吉出佳紙索圖,乘興濡毫,演作《關山積雪》,一時不能就緒,嗣後攜歸,或作或輟,五易寒暑而成。……”(文徵明《關山積雪圖跋》)十一月二十三日跋祝允明書《離騷》墨跡。同月,跋李公麟《揭缽圖》卷,云:“余方養痾山中,世事都捐,與藥餌為伍。……”是年文徵明繪《江南春圖》,並書追和倪雲林江南春詞,裱為一卷,等亦和詩其中。是年行書《湖上八詠》卷及自作詩卷(今藏上海博物館)。是年自跋辛巳所書《聖主得賢臣頌》:“右楷書賢臣頌,乃餘閒中所作。欲學《黃庭經》之古而近於拙;學《樂毅論》之勁而近於生;信古人之難摹仿也。”是年行書《為石壁書詩》卷(今藏上海博物館)。是年“家兄(王守)四月廿八日出京,到陝軍中紀功”(《王寵山莊帖》)。是年為王獻臣作《園居》詩,仇英為之補圖。
嘉靖十二年(1533年)癸巳四十歲
二月十一日書《述病帖》(傅紅展《王寵行書述病帖》綜考)三月作《嘉靖癸巳三月晦日將往白雀寺與碧峰禪師虞山泛舟二首》。春與文徵明、蔡羽、金用飲於錢同愛家。春作《送陳子齡會試詩卷》(今藏北京故宮博物院)。四月初一行書《白雀寺詩二首》卷(今藏蘇州博物館)。四月二十日時寓白雀寺,是日乘舟訪王元肅虞山精舍,不遇。離白雀寺,返石湖。病逾甚,“逮將易簣,顧浚明(朱浚明,寵門生)惓惓語曰:“《白雀集》可傳矣,諸稿爾藏之石湖草堂。”四月三十日病故,享年四十。文徵明為撰《王履吉墓誌銘》。“王雅宜先生寵,字履仁,后字履吉,吳縣人。先生與兄履約俱為邑諸生,而名過之,顧累試輒不利,以年資貢入太學,試復不利,竟死,得年僅四十。”(《弇州四部稿》)

個人作品


著作

《游包山集》捲紙,小楷。縱21.6cm,橫323.5cm。上海博物館藏。
1520年游昆陵包山,曾作游詩數首,結為《包山集》。
1526年冬過鴻溪宿友人補菴居士處,居士幾他索書。
第二年(1527年)便將游包山所作的游詩用小楷抄錄了二十二首寄給了補菴居士。他的朋友文嘉在居士處見到這卷小楷后,稱之為“天才妙絕”。後人普遍認為《游包山集》是王寵的小楷代表作。蘇軾曾說:“大字難於結密而無間,小字難於寬綽而有餘。”王氏這卷《游包山集》,其結體“寬綽而有餘”,其書風曠適疏宕,遒媚飄逸,謂王氏上乘之作言而不虛。
《草書冊頁》是王寵中年時期的作品。雖然這是一件今草的作品,但幾乎字字獨立,字跡又帶有章草的筆意,將王寵起伏頓按、急遽有力的筆法特色表現出來,是他傳世的一件精品。
《自書五憶歌》為王寵三十五歲時書,紙本草書。縱29.3厘米,橫294.7厘米。台北故宮博物院藏。《自書五憶歌》恣肆縱逸,神采飛揚,是他中年創作巔峰時期的作品。
《白雀寺詩》是王寵晚年草書。王世貞《弇州山人稿》中記:王寵“養痾白雀寺,訪故人王元肅虞山不值,作此歌。元肅拏舟追及之,因以兩丈許桑皮縱筆滿卷為贈,雖結體小疏而天骨爛然,姿態橫出,有威風千仞之勢”。而顧復鑒賞此卷時曾說:此卷書法“如懷素、穎圓鋒正。開卷時以其為枝山卷,末款識則雅宜也。得享長年,豈讓枝山獨檀名當世哉!”
《五言律詩》,紙本,縱24.4厘米,橫147厘米。南京博物院藏。王寵畫作王寵的行書自成一家,歷來得到人們的讚許。明朝的何良俊在《四友齋叢說》里說道,自文徽明后,書法當屬王寵為第一了。他本來是學王獻之的,加上他人品高尚,所以字寫得神韻超逸,遠在眾人之上。另一位明朝人莫雲卿在《莫廷韓集》里也說王寵的書法,“天真爛漫”,而且“飄飄欲仙”。我們從這件作品中不難看出,王寵的行書確實奔放縱逸,氣宇不凡,頗令觀賞者讚嘆不已,這件《五言律詩》詩軸顯然注入了他奔放的感情。十足的興趣。故有落墨如煙,縱橫千里的藝術效果,其生動、奇妙、流暢的風格無不躍然紙上。
《送陳子齡會試詩》,行書,紙本,冊頁,縱23.2厘米,橫36.3厘米。楷書,18行。文中“陳子齡”為王寵門人。鈐“太原王寵”、“王履吉印”印2方。收藏印鈐“秦漢十印齋藏”、“蘭陵文子收藏”、“祥伯”、“辛谷經眼”等印。此詩書法極盡澀拙之態,每一筆畫均似在牽掣中運行,絕無流動率意之痕,結構亦不求平整,似散漫不經,按王寵楷書的風格變化,當為其晚年所書。
《七絕二首》,行草書法,為王寵晚年所書,現藏於遼寧省博物館。《七絕二首》在內擫筆法的基調上,注重筆墨輕靈虛和,結構欹側多變,章法通脫自然,與其早、中期筆墨多內斂、點畫較質直、線條少映帶的格調相較,頗多變異之趣。質言之,少了樸拙之氣,多了疏淡之氣。“疏”是其結構特徵所在:一字之中必有空闊處,且注重輕重虛實的對比,以顯其“疏”態,產生整體上曠闊靜遠的美感。在該作中,王寵一方面以烏絲欄為框線,另一方面注意調整字與字之間的形態關係,形成一種內在的揮運旋律,有欹有正,有虛有實,和諧統一。“淡”是指意境之恬淡無為。《七絕二首》不著意安排,不措意巧拙,信筆寫來,一任自然。這與文徵明過於講求法度理性、缺乏個性張揚不同,王寵從秀雅巧媚、宛轉流美的晉人風韻中,稍稍出以己意,構築成疏淡秀雅的意境,以其高華的氣韻打動人心。

詩作欣賞

【曲岩】
乘雲欻先登,攀崖紛廣眺。
孤峰上寒日,平楚騰余燒。
天高風物緊,地迥山川竅。
飢鼯乍陸梁,哀鴻相叫嘯。
企石揖雲帆,披霞迎海嶠。
空水共泛瀾,虛無自余照。
林深養穀神,壁仄團景曜。
光風爛芝苓,玉髓滋蘿蔦。
樵隱自夷猶,末路多奔峭。
懷哉瀼里公,千春可同調。
【過石公山】
島嶼屢崩奔,石林突參錯。
朝雲正吐秀,冬水亦漸涸。
槎牙熊豹蹲,蜷曲蛟龍蠖。
波濤激中洞,嵐靄紛上薄。
金膏赤日流,石鏡青天霩。
表靈征名圖,延賞諧幽諾。
蒼鼠不驚人,丹楓時自落。
茲焉可投綸,畢志甘場藿。
【楞伽寺】
雲竹素所愛,山林道難忘。
荊蠻屹水府,五湖瀉湯湯。
連峰枕其腹,翠壁森開張。
流峙兩參錯,南斗迴文章。
絕境瑀蘭若,金天建旌幢。
嵯峨古楞伽,颯沓開雲堂。
星河掛北戶,日月經其陽。
法雨不斷灑,檀樾紛成行。
時時吐虹霓,下飲平波光。
風帆日如織,寶筏度迷方。
道林更愛客,文燕依松篁。
脫屣石苔滑,科頭飛雪涼。
朱炎久蒸薄,卧暍兩月強。
掃除洞虛白,盥浴披天香。
回思隔朝市,執熱眇相望。
【宴徐子仁宅】
全陵豪俠窟,樂游鳳凰原。
青門臨上路,爛若朝霞騫。
嘯侶共行游,叫崟窺陽園。
神飈集珍木,泫露被芳蓀。
蘭池夏氣爽,桂棟秋雲屯。
嘉花既羅戶,密亦植援。
疏林抗北磴,激浪飛南軒。
粲粲芙蓉披,離離椒芷繁。
中堂理絲桐,后檻樹旌幡。
初疑游龍翔,忽訝驚鴻翻。
色授神已交,禮防心詎煩。
主人卿雲流,標勝儷玙璠。
已羅西園彥,復注北海樽。
縱橫逸藻奮,契闊佳期敦。
履舄相錯陳,釵纓互繽翻。
餚來乃瓶罄,觴至若川奔。
曉畏夕月馳,宵忘朝日暾。
平樂諒虛侈,高陽亦徒喧。
縟麗安可悉,商確歌此言。

書法評析

探究王寵書法的“疏淡”,實來自於其獨特的人生際遇、品行修養和審美追求。
王寵自正德庚午(1510)至嘉靖辛卯(1531),凡八次應試,均未中。在王寵周邊不達的友人中,有的選擇了放浪形骸,如祝允明、唐寅與陳淳;有的選擇了忍耐,如湯珍;有的選擇了隱居,如陸治。王寵選擇了隱居,潛心詩書,逍遙林下,二十年讀書石湖之上,講業楞伽山中。正如其《行書札》中云:“家中雖貧落,越溪風景日增日勝,望之如圖畫,獨此一事慰懷耳。”(上海博物館藏《王寵行書札》)書為心聲,自然地,王寵的這種“不激不厲”的心境折射到了在他的筆下——疏淡空靈而又逸筆草草。這種講究技巧而又自然流露的書法功力與蕭散灑脫的雅玩心態,正是他科考屢次應試不第,進而沉湎於書畫、寄情于山水的結果。
同時,王寵高潔的品行陶鑄了其書法疏淡的品格。王世貞在為王寵寫的《像贊》中稱其“善為雅言,不及猥鄙”,“且不以所學尚人,故人樂親附之”。王寵逝后,顧璘在懷念這位故友時說:“清夷廉曠,與物無競,人擬之黃叔度。尊官宿儒忘年友善,罔不樂其溫醇。”(顧璘《太學生王寵》)。文徵明與王寵雖為師生關係,且長王寵25歲,但文氏正是看重了王寵高潔的品行,折輩與交,成為頻繁郊遊、詩文酬唱的摯友。文徵明在為王寵撰寫的《墓誌》中稱頌他“君高朗明潔,砥節而履方,一切時世聲利之事,有所不屑。其志之所存,必有出於言語文字之上者。”真可謂知言。
王寵的生存環境和品行修養,合力促成了其審美心理與書法旨趣的養成。明代朱曰藩曾說:“雅宜書蘊藉秀媚,大概類其為人。”(《跋顧孝正所藏雅宜詩卷》),指出了其人品與書品的關係。王寵高蹈出塵的心態養就了他疏淡秀雅的藝術審美心理,正如他的詩歌,隨處可見的是對隱逸的企願和對富貴生活的不屑——他以層台緩步的用筆傳達給我們寧靜、優雅、孤高以及與俗世的距離感。
而王寵書法的“流宕”,明顯是受了當時時代書風特別是祝允明的影響。王寵與祝允明性情相投,交情深厚,雖然藝術主張不盡相同,但互相借鑒在所難免。祝允明在行草書上充分釋放個性,用筆和結構大開大合,充分展示了他瀟灑、奔放、熱烈的個性,一派流宕浩然之氣。與祝允明一樣,王寵在書法上有著獨立的精神,雖然他有臨摹祝書的經歷,但並非亦步亦趨,而是著意於個人面目的鍛造。在他去世之前,還常常以指畫肚,因為“祝京兆(允明)許我書狎主齊盟,即死,何以見此老地下”。(王世貞《跋王雅宜書雜詠卷》)
王寵行草之所以與祝允明比較接近,是因為他不僅臨摹祝允明,而且與祝氏一樣,也取法李懷琳。王世懋曾洞察李懷琳與祝、王二人書法之關係:“吳人絕重李懷琳書,希哲(祝允明)書十九首古詩及王履吉(寵)晚年草法,皆從此出。祝書尤得其丰神;王草‘欲’字、‘強’字、‘窮’字等規仿,不易一筆,他古帖所無也。世人不睹懷琳書,安知二先生書法之自哉?文氏《停雲館帖》雖刻此書,而筆意失真,后得此冊,真宋搨本之精者,二先生心印始見矣。(王世懋《題李懷琳書嵇叔夜絕交書》)
因為王寵學習祝允明的書法,且二人皆學李懷琳,因此,王寵早期書風與祝允明作品風格最為接近。顧復在評價王寵晚年行草《白雀寺詩》時說:“如懷素,穎圓鋒正。開卷時以其為枝山卷,末款識則雅宜也。得享長年,豈讓枝山獨擅名當世哉!”儘管後來王寵隨著書法審美趣味的變化,追求疏淡秀雅的書風,並想極力擺脫祝允明、李懷琳的影響,但一直到後期,其書法的“流宕”之氣亦未能盡除。試將其《七絕二首》和祝允明的書法做一比較即可發現,該作用筆大幅度提按,字間牽絲引帶、體勢變化多端,隱約保留有祝氏書法“流宕”的典型特徵。
王世貞稱讚王寵晚年書法“雖結體小疏而天骨爛然,姿態橫出,有威風千仞之勢”。(《弇州山人稿》)可謂推崇有加。而王寵晚年書法作為流宕與疏淡的矛盾統一體,又何嘗不是其憤激與沖淡這一矛盾心境的外化呢?——現實人生與人格理想的分離與矛盾,使其內心雖有憤激,但又高蹈出塵,但在病痛和失敗的挫折下,他慢慢變得沖淡,成為一個溫和如玉、不激不厲的君子。然而,王寵內心的矛盾和痛苦和他懷才不遇所流露出來的感慨與無奈,最終還是掩映在他矜持的文字中。他在《山中答湯子重書》中寫到:“山林之好,倍於儕輩,徜徉湖上,而忘返……頗耽文辭,登臨稍倦,則左圖右書,與古人晤語,縱不能解,片言會心,莞然獨笑,飢而食,飽而嬉,人生適意耳。須富貴何時,誠日夕私賀,恐后之不如今也,尚安望哉!”
在憤激與沖淡中,王寵寄情山水,含醺賦詩,靜心作字,度過了他平淡而短暫的一生……
王寵作品3
王寵作品3
王寵作品1
王寵作品1
王寵作品2
王寵作品2
王寵[中國明代書法家]
王寵[中國明代書法家]

藝術特色

生活於弘治至嘉靖年間,這時正是吳門地區書法創作鼎盛時期。他雖是祝允明、文徵明的後輩,卻與他們並稱為吳中三家。精小楷,尤善行草。其書法初摹虞世南、王獻之,后稍出己意,行書和草書一反明代放浪不羈的風格,運筆速度較慢,比較注意點畫得失,以沉著的筆觸從容書寫,形成一種古拙典雅的風格,巧中寓拙,婉綽而疏逸,別具一種沉靜的風神,在明代別樹一幟。小楷受鍾繇、王獻之等人的影響,用筆圓轉、淳厚,結構上竭力避免筆畫的交疊,在古樸中見空靈。
他的楷書初學虞世南、智永,行書師法王獻之,到了晚年形成了自己風格,以拙取巧,婉麗遒逸,疏秀有致。王寵追求的是一種疏宕雅拙的韻味,以韻寫拙,而又“拙中見秀”、“拙中見雅”。
王寵博學多才,工篆刻,善山水,他的詩文在當時聲譽很高,其中尤以書法最為知著。他諸體皆能,以小楷、行、草最為擅長,取法魏晉,浸淫於鍾、王,道正功深,書風趨於端莊古雅。在吳門諸子中,他的書法之趣味尤高,這原因就是他心不降唐宋以下,手熟於法度之內,他的筆下無狂怪之病,點畫、結體皆有來處,心境曠達而使字勢開闊正大,無瑣小習氣。
他的小楷取法鍾繇,沖和於二王而於古雅中見清淡;草、行法《十七帖》《聖教序》等形神兼備。在書法史上學王右軍傑出者米芾、趙孟頫之外就數他和王鐸,而且各有所長;米得王之迅疾,趙得王之端正,王鐸得王之雄厚,王寵得王之蕭散。就氣韻言,王寵為上,惜乎其早逝,未能含和圓融,更進一步。

家族成員


關係人物備註
字清夫,吳縣商賈,以守貴,封中憲大夫、太常寺少卿
朱氏皆贈封恭人
繼母顧氏皆贈封恭人
王守
其兄王守像
其兄王守像
字履約,號涵峰、九華山人,嘉靖五年(1526年)進士,官至都御史,撫治鄖陽。“王守,字履約,號涵峰,吳縣人,為諸生時,與其弟寵俱工藝文筆札之事,而名不如弟。成進士,授南昌府推官,入為吏科給事中,終右副都御史。”(王世貞《吳中往哲像贊》)“王守,舉嘉靖丙戌進士,官至右副都御史,總理河道,未久,卒。”(《江南通志·人物誌·文苑》)
徐氏
字玄靜,太學生,娶唐寅之女

人物評價


總評

王寵的書法最吸引人的地方在於字裡行間透出的那份空靈、舒朗,這份美感源自恬淡自適的生活中所孕育出的高曠的人品,而絕非才力、技巧所能展現。王寵四十歲即離開人世,許多人為他的英年早逝感到惋惜,慨嘆命運沒有給他更多的時間創作更完善的書法。也許並不算是書史上的大名家,但他疏朗、潔凈、無一絲塵俗之氣的書法與清純的心靈,也足以令人永遠對他喜愛與懷念。

史書評價

《三吳楷法跋》稱其正書:“始學虞世南、智永,行書法大令王獻之,晚節稍出已意,以拙取巧,合而成雅。婉麗遒遠,奕奕動人,為時所趣,幾奪京兆(祝允明)價。”明代著名書論家王世貞在《三吳楷法十冊》跋中認為王寵所書的《琴操》:“兼正行體,意態古雅,風韻遒逸,所謂大巧若拙,書家之上乘也。”
《四友離書論》:“衡山(文徵明)之後,書法當以王雅宜為第一,蓋其書本於大令(王獻之),兼之人品高曠,故神韻超逸,迥出諸人之上。”當時與祝允明、文徵明齊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