沭陽縣
江蘇省宿遷市轄縣
沭陽縣,宿遷下轄縣,江蘇三個省直管試點縣之一,因位於沭水之陽而得名,簡稱沭,地處徐州、連雲港、淮安、宿遷四市結合部,屬魯南丘陵與江淮平原過渡帶。截至2021年3月,沭陽縣轄1個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6個街道、23個鎮、1個鄉,總面積2298平方千米,人口198.65萬,縣人民政府駐夢溪街道。
沭陽縣歷史悠久,西漢時,境內始置厚丘縣。北周建德7年(578年),改懷文縣為沭陽縣。1996年前,先後由淮陰地區、淮陰市所轄,1996年7月,划入新設立的設區市宿遷 。京滬高速公路在沭陽縣有4個互通口,新長鐵路在沭陽縣設站。205國道、245省道、326省道、344省道等國省幹道途經境內。沭陽縣河網密布,有新沂河、淮沭新河等29條河流縱橫境內。
沭陽縣有淮海戲、工徠鼓鑼等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特產主要有廟頭千張、顏集朝牌等。旅遊景點主要有南湖公園、蘇北花卉園等。
沭陽素以改革創新聞名全國,創造了令人矚目的“沭陽速度”和沭陽經驗。縣域經濟與縣域基本競爭力連續6年躋身“全國百強縣”行列,攀升至第29位;連續三屆入選全國工業百強縣,位居第55位。沭陽縣經濟技術開發區是蘇北唯一一家落戶縣級城市的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
沭陽縣城市基礎設施配套面積為85平方公里,其中建成區已達60平方公里,集中居住人口增加到65萬人。
沭陽風光
春秋時屬魯國,魯成公九年,在今縣西北建中城邑。
戰國時屬楚國。
秦統一中國后,初屬薛郡,后改屬郯郡。
西漢武帝時,始設厚丘縣,隸屬東海郡。縣治厚鎮,前有丘陵盆地,後有厚鎮河,故名厚丘縣。
漢成帝封楚孝王四子為陰平侯,陰平始為侯國。東漢諸侯國,置陰平、建陵二縣。
三國時魏黃初年間,立東海國,領厚丘、陰平、建陵等11縣。西晉武帝裁陰平縣,封魯芝於陰平。陰平由縣變為采邑。
南朝宋文帝元嘉四年(427年)省厚丘,併入襄賁,另置僮縣,隸屬南下邳郡。劉宋勢力在南方,故僮縣為僑縣。
袁枚手植藤
普通五年(524年),裴邃攻克北魏建陵城,省建陵縣。
東魏孝靜帝武定七年(549年),改僮陽郡為沭陽郡,兼置下城、臨渣、服武、懷文等4縣,隸屬沭陽郡,復置建陵縣。東魏還置臨沭郡並縣,尋廢。
陳宣帝太建五年(573年),命吳明徵、裴忌領兵10萬進攻江北,擊潰北齊,佔領沭陽郡,下城、臨渣、服武三縣併入懷文縣。
北周建德七年(578年),改懷文縣為沭陽縣,縣名沿用至今。因治所位於沭河北岸,故名。北周廢建陵縣。隋文帝開皇年間廢沭陽郡,縣治遷入郡治,隸屬海州。
隋煬帝大業十三年(617年),土人反,改沭陽為沭州。
唐高祖武德年初,復置厚丘縣,八年(625年)省,入沭陽縣。
明洪武年間,沭陽從海州析出,隸屬淮安府。
清代順治、康熙兩朝沿襲明制,清世宗雍正二年(1724年),改屬海州。
沭陽行政
民國17年至37年,屬東海專員公署、徐海行政公署。
民國29年(1940年)秋,中共淮海地委對境內區劃作較大變動。淮沭路以西、沭河以南,與泗陽部分地區合併,設泗沭縣抗日民主政府;縣西北置潼陽縣抗日民主政府;縣北與東海鐵路南地區合併,建立東海縣(鐵路南)抗日民主政府;縣東和柴米河以北,劃歸灌雲縣抗日民主政府。所置縣皆隸屬淮海區專員公署、行署。
1945年8月至1949年5月,沭陽屬蘇皖第六行政區。
1949年5月,撤銷東海(鐵路南)、潼陽、泗沭縣,原轄區劃歸沭陽,宿遷部分轄區劃給沭陽,隸屬淮陰行政專員公署。
徠1983年,實行市管縣,屬淮陰市。
1996年8月,沭陽隸屬新成立的地級宿遷市。
2011年,列為江蘇省直管縣三個試點之一,但是行政以及人事等仍歸屬宿遷市統籌。
地理位置
沭陽縣地處江蘇北部,沂沭泗水系下游,屬魯南丘陵與江淮平原過渡帶。縣域介於北緯33°53′至34°25′,東經118°30′至119°10′之間,東西60千米,南北55千米。東與連雲港接壤,南與淮安市毗鄰,西倚宿遷市宿豫區、新沂市,北接東海縣,是徐、連、淮、宿四市邊界結合部,總面積2298平方千米。
沭陽縣
地形地貌
鳥瞰沭陽第一實驗小學
水文
河網密布,有新沂河、淮沭新河等29條河流縱橫沭陽縣境內。
氣候
沭陽行政中心
礦產資源
區劃沿革
沭陽縣行政區劃明代以前無考,明代沭陽縣的行政區劃為9鄉81里。
清初,沿襲明制,清順治10年(1653年),為9鄉17里。
民國元年(1912年),沭陽縣區劃為9市1鄉。
民國17年(1928年),國民政府廢道存縣,沭陽縣改為10個行政區,即原來的9市改為一至九區,將1鄉改為第十區。
民國23年(1934年),沭陽縣364個鄉鎮合併為162個鄉鎮,設區公所、鄉公所。
抗日戰爭時期,為適應革命需要,曾在各縣邊境,設立縣級行政許可權,這些縣級行政許可權,大多以兩縣首字和邊境比較重要的地點命名,如泗(陽)沭(陽)縣、潼陽縣等,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這些縣級解體,所轄區域大多併入原屬縣,但也有一些劃到其他縣等情況。
1950年,沭陽縣調整“區”行政區劃,整合為14個區,計252個鄉鎮。
1952年,撤銷十字區、增設李恆、胡集、房山、廟頭、丁集5個區,此時沭陽縣共計18個區,193個鄉鎮。
1953年,沭陽縣版圖縮小,沭陽縣所轄的安峰、房山、瓦基3個區,計33個鄉,共180個村劃歸東海縣。
1954年6月,撤銷廟頭區,原廟頭區所轄的廟頭、花園、聚賢、陳渡、沭河等5鄉划入顏集區,其餘鄉划入龍廟區;馬廠區的太平、陶碼2個鄉划入李恆區;李恆區的馬屯鄉划入章集區;並將塘溝鄉改為塘溝鎮;同年7月,沭陽縣版圖擴大,原淮陰縣文科區的紀盪、嚴盪2個鄉和葛盪鄉2個村以及宋集區的效佐鄉划入沭陽縣;同年10月,又增設十字區、撤銷丁集區,原丁集區的澗西、鮑盪2個鄉划入劉集區,原丁集區的蔡圩、湯圩、項盪、胡圩4個鄉划入新設的十字區,原丁集區的丁集、新集、臨河、張園等鄉划入胡集區,沭城區的8個鄉划入十字區。此時,沭陽縣共14個區、計164個鄉鎮。
1956年,沭陽縣又將區劃整合為8個區、1個鎮、83個鄉;沭城區的東關、建陵、東興3鎮合併為沭城鎮。
1957年,撤區並鄉,各鄉鎮版圖開始組建,但因沭陽縣版圖較大,沭陽縣又成立了4個“偽區”(劉集、馬廠、湖東、陰平),這些“偽區”沒有區政府,系沭陽縣派出機構;同年,將原來的83個鄉鎮,合併為36個鄉鎮,共轄580個農業社。
1958年,環城鄉併入沭城鎮,此後逐漸實行人民公社化,實行政社合一,第1個成立人民公社的為桑墟鄉,成立人民公社以後稱桑墟人民公社,簡稱桑墟公社,其餘鄉鎮相繼改為人民公社制。
1959年,撤銷4個“偽區”,又將整個縣行政區劃,改為7個“片區”,分別為沭城、馬廠、塘溝、隴集、湖東、濫洪、廟頭;丁集人民公社撤銷,與隴集人民公社合併,稱丁隴人民公社;濫洪人民公社更為為青伊湖人民公社。
1962年,沭城人民公社復原名,稱沭城鎮。
1965年,丁隴人民公社又將原丁集人民公社所轄區域析出,恢復其原所轄區域,稱丁集人民公社,同時恢復張圩、官墩2個人民公社建制。
1981年,增設萬匹人民公社;城郊公社更名為南關盪公社。
1983年,恢復鄉、村制,人民公社逐漸恢復為鄉、鎮,南關盪人民公社改為南關鄉。
1986年,隴集、華沖、塘溝、廟頭、韓山5個鄉,撤鄉建鎮。
1999年,沂濤、桑墟、錢集、胡集4個鄉,撤鄉建鎮。
沭陽縣行政區劃圖(2020年版)(2張)
2000年,18個鄉,撤鄉建鎮,同時撤銷南關鄉建制,其轄域全部併入沭城鎮。
鄉 | 顏集 | 陰平(改稱潼陽) | 高墟 | 龍廟 | 紮下 | 李恆 | 劉集 | 悅來 | 十字 | 耿圩 | 七雄 | 湯澗 | 章集 | 新河 | 賢官 | 青伊湖 | 湖東 | 吳集 |
2001年,青伊湖農場由國營改為沭陽縣管理。
2005年,撤銷七雄鎮、章集鎮、十字鎮,設立七雄社區、章集社區、十字社區,這些“社區”由沭城鎮管轄。
2013年,撤銷沭城鎮,設立沭城、夢溪、南湖、七雄、章集、十字6個街道。至此,沭陽縣下轄6個街道、25個鎮、8個鄉、1個農場,以及1個經開區 ,面積2298平方千米。
2021年3月,撤銷章集街道、東小店鄉,設立新的章集街道;撤銷錢集鎮、張圩鄉,設立新的錢集鎮;撤銷塘溝鎮、周集鄉,設立新的塘溝鎮;撤銷韓山鎮、官墩鄉,設立新的韓山鎮;撤銷桑墟鎮、茆圩鄉,設立新的桑墟鎮;撤銷李恆鎮、湯澗鎮,設立新的李恆鎮;撤銷高墟鎮、湖東鎮,設立新的高墟鎮;撤銷耿圩鎮、北丁集鄉,設立新的耿圩鎮;撤銷賢官鎮、萬匹鄉,設立新的賢官鎮;並將青伊湖農場划入青伊湖鎮行政區域。
區劃詳情
截至2021年3月,沭陽縣下轄6個街道、23個鎮、1個鄉,計480個社區(村),另轄1個經開區:沭陽經濟技術開發區,縣人民政府駐夢溪街道境內,辦公地址為蘇州東路1號。
序號 | 鄉鎮(街道、場) | 行政村居數量 (個) | 面積 (平方千米) | 人口 (萬人) | 駐地 |
---|---|---|---|---|---|
1 | 夢溪街道 | 10 | 45 | 4.76 | 夢溪社區 |
2 | 南湖街道 | 7 | 41 | 3.7 | 南湖社區 |
3 | 七雄街道 | 9 | 42 | 3.48 | 七雄社區 |
4 | 十字街道 | 17 | 69 | 5.68 | 十字社區 |
5 | 沭城街道 | 28 | 44 | 22.21 | 健康社區 |
6 | 章集街道 | 21 | 97.22 | 7.44 | 章集社區 |
7 | 高墟鎮 | 22 | 124.68 | 8.39 | 高墟社區 |
8 | 耿圩鎮 | 20 | 109.37 | 6.98 | 耿圩社區 |
9 | 韓山鎮 | 23 | 121.62 | 8.03 | 韓山社區 |
10 | 胡集鎮 | 16 | 69 | 5.7 | 胡集社區 |
11 | 華沖鎮 | 12 | 55 | 5.2 | 華沖社區 |
12 | 李恆鎮 | 24 | 122.64 | 8.61 | 李恆社區 |
13 | 劉集鎮 | 12 | 72 | 4.28 | 劉集社區 |
14 | 龍廟鎮 | 13 | 49 | 5.43 | 龍廟社區 |
15 | 隴集鎮 | 7 | 47 | 2.79 | 隴集社區 |
16 | 馬廠鎮 | 24 | 84 | 7.22 | 馬廠社區 |
17 | 廟頭鎮 | 13 | 58 | 5.12 | 廟頭社區 |
18 | 錢集鎮 | 17 | 88.54 | 6.05 | 錢集社區 |
19 | 青伊湖鎮 | 12 | 71.19 | 5.4 | 濫洪社區 |
20 | 桑墟鎮 | 24 | 125.29 | 10.17 | 桑墟社區 |
21 | 塘溝鎮 | 20 | 101.73 | 7.42 | 塘溝社區 |
22 | 潼陽鎮 | 15 | 100 | 5.31 | 陰平社區 |
23 | 吳集鎮 | 11 | 73 | 4.74 | 吳集社區 |
24 | 賢官鎮 | 22 | 84.99 | 9.41 | 賢官社區 |
25 | 新河鎮 | 10 | 49 | 4.47 | 新河社區 |
26 | 顏集鎮 | 14 | 69 | 6 | 顏集社區 |
27 | 沂濤鎮 | 21 | 95 | 7.66 | 太平社區 |
28 | 悅來鎮 | 12 | 88 | 4.82 | 悅來社區 |
29 | 紮下鎮 | 13 | 55 | 6.05 | 沙巷社區 |
30 | 西圩鄉 | 11 | 48 | 3.26 | 西圩社區 |
- | 總計 | 480 | 2299.27 | 195.78 | - |
王瑞:沭陽縣委副書記、沭陽縣副縣長,代理縣長。
截至2019年末,沭陽縣總戶數49.92萬戶,戶籍總人口198.65萬人。其中,男性103.77萬人,女性94.88萬人,男女性別比為109.4:100。戶籍人口中,0-17歲人口49.34萬人,佔24.8%;18-59歲以上人口117.09萬人,佔58.9%;60歲及以上人口32.22萬人佔比,佔16.2%。全年出生人口2.48萬人,出生率12.49‰;死亡人口1.06萬人,死亡率5.34‰。年末常住人口157.01萬人,其中城鎮人口92.98萬人;城鎮化率59.22%,比上年提高1.40個百分點。
2021年5月,宿遷市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公報,常住人口1674978人。
綜述
歷史上,沭陽縣是革命老區、傳統農區和水患災區,是名副其實的人口大縣、經濟窮縣和財政弱縣,經濟社會發展長期處於全省“谷底”。1996年,地級宿遷市組建以來,沭陽縣的發展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2018年,沭陽縣實現地區生產總值825.45億元,比上年增長6.8%。其中,一產增加值97.35億元,增長2.9%;二產增加值373.99億元,增長7.2%;三產增加值354.11億元,增長7.4%。按年平均常住人口計算,人均地區生產總值52704元(按年平均匯率折算為7964美元),比上年增加3241元。全縣三次產業結構調整為11.8:45.3:42.9,與上年相比,一產增加值比重下降0.4個百分點,二產增加值比重下降0.5個百分點,三產增加值比重提高0.9個百分點。
2019年,沭陽縣實現地區生產總值950.17億元、一般公共預算收入47.9億元、全體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633元,完成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48.61億元。
第一產業
2019年,沭陽縣成功創建省級畜牧業綠色發展示範縣,入選蘇北地區唯一全國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先導區創建名單,沭陽縣現代農業產業園入選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創建名單。糧食生產實現“十六連豐”,超級稻栽培刷新全省水稻實收測產紀錄,最高畝產1089.7千克。建成高標準農田15萬畝,共有“兩品一標”認證農產品64個,省級農業農頭企業16家,“桑墟榆葉梅”“潼陽西瓜”“高墟鹼米”獲批國家農產品地理標誌登記產品,“沭陽地柏”“沭陽月季”通過國家地理標誌商標認定。“網際網路+農業”加快發展,農產品網店達3.4萬家。
2018年,沭陽縣實現農業總產值184.80億元,增長4.6%;實現農業增加值99.47億元,增長3.1%。農作物總播種面積379.87萬畝,增長1.3%。其中,糧食播種面積277.04萬畝,增長0.5%;糧食總產量127.12萬噸,增長0.3%。年末生豬存欄45.5萬頭,減少0.4%;家禽存欄502萬隻,減少0.8%;全年生豬出欄84.95萬頭,增長3.4%;家禽出欄1100萬隻,減少0.3%。
2020年8月,入選農業農村部“網際網路+”農產品出村進城工程試點縣名單。
第二產業
2019年,沭陽縣新簽約億元項目84個、新開工億元項目75個、新竣工億元項目72個、實際利用外資1.08億美元。全年工業銷售收入884.76億元、工業稅收25.17億元、工業用電量39.52億千瓦時,同比分別增長18.97%、10.56%、12.30%。機電裝備、家居製造、紡織服裝產業能級達到360億、270億、180億。全縣現有開票銷售收入超億元企業154家、超10億元企業9家、超百億元企業1家。
截至2018年,沭陽縣規模以上工業企業689家,實現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743.94億元,增長9.8%;實現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198.13億元,增長7.8%。全年工業用電量35.19億千瓦時,增長9.6%,佔全社會用電量的64.6%。全縣實現規模以上工業主營業務收入628.39億元,下降6.24%。其中,大中型企業為199.52億元,增長10.6%;小型企業為428.87億元,下降12.4%。實現規模以上工業利稅總額60.31億元,下降18.9%;其中,利潤39.95億元,下降23.6%。主營業務收入超億元企業135家。在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中,“2+1”產業(即紡織服裝、裝備製造、電子信息)實現產值331.06億元,增長21.5%,占規模工業總產值的44.5%。其中,紡織服裝業實現產值122.06億元,增長11.8%;裝備製造業實現產值140.87億元,增長37.0%;電子信息業實現產值68.12億元,增長13.0%。
建築業
2018年末,沭陽縣共有資質等級以上建築企業81家,實現建築業增加值41.57億元,增長10.6%。資質以上建築企業實現總產值97.45億元。其中,安裝工程產值1.65億元,其他建築業產值0.02億元。全年房屋建築施工面積917.00萬平方米,其中新開工面積542.72萬平方米。
第三產業
2019年,沭陽縣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到248.6億元。中央商場、萬達廣場、樂之地商業廣場等開業運營。物流產業、樞紐經濟開始運營。2019年,沭陽縣快遞發貨總量達到2.91億件,佔全市69%,公路貨物運輸量、貨物周轉量分別佔全市45.5%、45.3%。全域旅遊建設加快,中閩花海田園綜合體、沂河淌油菜花基地、旅遊公路等旅遊項目正在建設。
旅遊業
2018年,沭陽縣累計接待遊客總人數477.3萬人次,實現旅遊總收入41.7億元,分別增長10.3%和15.2%;年末全縣共有旅遊景區11個,旅行社14家。
方言
淮海戲
淮海戲是江蘇地方戲的主要劇種之一,發源於沭陽,流行於蘇北宿遷市、淮安市、連雲港市以及徐州市、鹽城市部分地區和皖東北一帶。淮海戲的產生與發展,已有二百四十多年的歷史。沭陽縣2019年獲評“中國淮海戲之鄉”。
工鼓鑼
工鼓鑼又名“公鼓鑼”,是源自江蘇北部淮海地區的一種說唱曲藝,故又稱之“淮海鼓鑼”。明末清初,工鼓鑼在江蘇沭陽一帶基本形成,清嘉慶(1796年)年間,得到快速發展,並在宿遷、連雲港、淮安、徐州、鹽城等周邊地區廣為流傳,形成東汪門、西汪門、郯門和方門四大門派。它以表演方便、形式獨特、唱腔優美,說表自如而深受當地群眾的喜愛。
童子戲
沭陽童子戲起源於唐朝,由古老的漢族祭祀舞蹈演變,以“開壇驅鬼”的形式流傳到民間,現已發展為具有鮮明地方色彩的傳統戲劇。自在沭陽誕生以來,一直發展於沭陽,鼎盛於沭陽,並曾流行於淮安市、宿遷市、連雲港市,至今有上千年歷史,目前在該縣錢集鎮、胡集鎮、塘溝鎮、韓山鎮、西圩鄉、湖東鎮、十字街道等地得到傳承。
蘇北琴書
蘇北琴書民間俗稱“打揚琴”或“打蠻琴”,是以第三人稱向聽眾講述故事,在故事情節進入角色時,一人多角色進行表演的一門說唱藝術形式。蘇北琴書在沭陽縣主要分佈於沂濤鎮的王圩村,馬廠鎮的廠南村、廠北村、大單庄村、老黃庄、丁庄村,七雄街道的高樹村、田橋村、夾灘村、桃園村、條河村、雙河村、道口村、陳河村、何庄村,章集街道的鮑庄村、丁庄村、葛老村、小穆庄村、戚庄村等,周集鄉、張圩鄉等。
據史志記載,蘇北琴書源自明末清初的民間小調。蘇北琴書運用沭陽方言,有說有唱。伴奏樂器有墜胡、揚琴和木板,有時配醒木為輔助導具。演出形式分一人、二人及多人表演,一人稱“單腳梆”,二人稱“鴛鴦檔”,三人以上稱“群口琴書”,以二人表演最為普遍。其音樂結構屬板腔體,主要唱腔調式有四句牌、二板(慢流水)、垛子口(快流水)、悲調(俗稱哀憐口)等。
文物古迹
沭陽有較多的歷史古迹和文化遺產,如新石器時期的萬北遺址、臧墩和六朝墓葬,西周時的孟墩、殷墩,前漢時的厚丘、陰平方城遺址,宋朝大科學家沈括留下的治水功業與虞姬誕生地有關的虞姬溝、虞姬廟、九龍口、霸王橋等;明代抗倭將領劉綎築的營壘,清代性靈派詩人袁枚留下的袁公藤和古典雅秀的逍遙廳。
地方特產
特產名稱 | 簡介 | 代表圖片 |
---|---|---|
廟頭千張 | 千張是一種豆製品,清代詩人袁枚在《隨園食譜》中就提到“沭邑西”豆腐與千張,說明在清乾隆年間,袁枚主政沭陽時,“沭邑西”的千張就有聲譽。在清朝末年,沭城西北的廟頭鎮與高流鎮就有兩戶制千張的高手,廟頭鎮的姓仲、高流鎮的姓施。後來,仲氏將千張製作工藝傳給冷庄的曹氏,施氏也從高流落戶到廟頭北的青芝坊(今茆圩鄉青坊社區)。 | 沭陽縣 |
顏集朝牌 | “朝牌”是沭陽對烤牌的稱呼,是燒餅類食品的一種。因烤牌的形狀酷似古代大臣上朝時手持的笏,故又稱朝牌。沭陽“朝牌”起源於宋代,以“顏集朝牌”最為著名。顏集朝牌的品種主要有:“刻花朝牌”“白板朝牌”“咸朝牌”“甜朝牌”等四大類。 | 沭陽縣 |
錢集老鵝 | “錢集老鵝”也稱鹽水鵝,屬手工加工作坊手藝,選用兩年生以上老鵝,經過人工宰殺、腌制后,配以中草藥等輔料經草鍋清煮而成。其色純、肉香、不膩,是一道傳統而獨特的地方風味菜肴,剛出鍋的鵝可即食,作為冷盤更佳。 | 沭陽縣 |
喬氏熏燒 | 喬氏熏燒選料新鮮,製作工序極其複雜和精細,多達30道工序。加工:選好豬頭等材料,按部位割取下來,如耳、舌、腸、大小肚等,進行細加工清洗、清除豬毛、臟物,有專人檢驗,合格才能進行製作。焐煮:把清洗加工完的豬頭、豬耳等放在大鍋里焐煮。焐煮時,不可將所有部件放在一鍋焐,要把豬頭和其它部件分開來煮,一是防止煮的部件有爛有不爛,二是防止味道混雜,如大腸不可與其它部件放在一起焐煮,只能一種一焐。焐煮時要掌握火候,不爛不行,過爛也不行,要恰到好處,所以必須精心看管。佐料:焐煮時的佐料十分重要,如姜、蔥、椒、茴香等十多種配料分別按熏燒的分量和類別進行掌握,配料樣數增減因熏燒的品種而定。另外,在放佐料和食鹽的過程中,要分類掌握,有的可由少逐漸增多,慢慢調節,最後達到最佳味道。 | 沭陽縣 |
綜述
2016年,全年完成鐵路客運量47萬人、公路客運量184.12萬人,分別增長-1.9%和1.2%;完成鐵路貨運量36.47萬噸、公路貨運量13159.47萬噸,分別增長-12.5%和1.3%。2016年國省幹線及縣道公路大中修工程己全部完工,205國道、326省道、縣道韓高線、潼悅線、沭胡線、老245線等大中修工程,共完成投資8400萬元。完成交通基礎設施投入6.18億元,其中農村公路建設投資2.80億元、橋樑改造投資1.18億元。年末全縣公路通車里程3519公里;其中,等級公路2782公里,增長0.6%。年末公共汽車運營數量達到1728輛,其中城市公交250輛。
2018年,沭陽縣實現地區生產總值825.45億元,比上年增長6.8%。其中,一產增加值97.35億元,增長2.9%;二產增加值373.99億元,增長7.2%;三產增加值354.11億元,增長7.4%。按年平均常住人口計算,人均地區生產總值52704元(按年平均匯率折算為7964美元),比上年增加3241元。全縣三次產業結構調整為11.8:45.3:42.9,與上年相比,一產增加值比重下降0.4個百分點,二產增加值比重下降0.5個百分點,三產增加值比重提高0.9個百分點。
2019年,沭陽縣實現地區生產總值950.17億元、一般公共預算收入47.9億元、全體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633元,完成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48.61億元。
2019年,沭陽縣完成鐵路客運量55.90萬人、公路客運量190.36萬人,分別增長4.1%和1.1%;完成鐵路貨運量31.59萬噸、公路貨運量13735.91萬噸,分別增長17.7%和1.5%。
公路
縣鄉公路總里程達3430.8公里,其中一級公路243.84公里、高速公路55.67公里,公路密度和等級均居蘇北縣(市)前列。農村公路提檔升級工程“五年任務三年完成”,新建、拓寬農村公路1475公里,開通鎮村公交線路60條,農村居民出行條件不斷改善。2016年底,將實現鎮村公交全覆蓋。
京滬高速公路公路穿沭陽縣而過,並設有5個互通出入口(潼陽紮下、沭陽北、沭陽、錢集胡集)向北6小時可直達首都北京,向南4小時可直達國際大都市上海。205國道和324、326、245省道穿境而過。
沭陽汽車客運南站和沭陽汽車東站為國家一級客運站。京滬高速公路公路穿沭陽縣而過,並設有4個互通出入口(潼陽、沭陽北、沭陽、胡集)。205國道和324省道、326省道、245省道穿境而過。
鐵路
港口
位於沭陽縣高墟鎮境內古泊河上的高墟港530米長的岸線上,將在2014年底前崛起7個新泊位。高墟港坐落在宿連運河(古泊河)航道宿遷沭陽臨港工業園高墟段北岸,距連雲港徐圩港區僅60公里,是一座可通江達海的內河港口。
航運
高墟港位於沭陽縣高墟鎮境內古泊河上,有7個泊位。
教育事業
2019年,沭陽縣64個農村學校“改薄”項目全部完成,南湖中學等7所城區學校建成投用。2019年宿遷市高考文科狀元落戶該地,7名學生進入中考全市前十名,13名學子被清華、北大錄取,獲評全市教育高質量發展綜合考評先進單位一等獎。
科技事業
2019年,沭陽縣獲批省級研究生工作站52家,省級院士工作站1家,省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21家。截至2019年末,沭陽縣有國家高新技術企業92家,總數位居全市縣區第一;有院士1名、省“雙創團隊”3個、省“雙創人才”46人、省“雙創博士”51人。
文體事業
2019年,沭陽縣獲評全國“中國淮海戲之鄉”,舉辦首屆“淮海戲藝術節”,淮海戲《胖嬸當官》獲江蘇省第十一屆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優秀作品獎。鄉、村兩級文化陣地實現全覆蓋,14家鄉鎮文化站成功提檔升級,新增6家農村文化大院。
2019年,沭陽縣成功舉辦第七屆中國·沭陽花木節跑騎跑(PQP)挑戰賽以及傳統體育系列活動。在2019年組織參加省青少年田徑錦標賽、全國U18青少年跆拳道等項目比賽,共奪得8枚金牌。
醫療衛生
2019年,沭陽縣成功創建省級食品安全示範縣。縣腦科醫院、韓山醫院、馬廠醫院對外試營業,隴集、韓山創成國家衛生鄉鎮。家庭醫生簽約實現鄉鎮全覆蓋,協同推進健康扶貧、疫苗接種、婦幼保健及分級診療等工作,創成宿遷市首個“江蘇省婦幼健康優質服務示範縣”。
社會保障
2019年,沭陽縣城鄉居民養老保險、醫療保險參保率分別達到97.7%、97.6%,社保覆蓋率達到95%以上。發放財政救助6.7億元,惠及困難群眾40萬人次。低收入患者先診療后付費34310人次,建檔立卡戶家庭醫生簽約19.36萬人,簽約率達100%。居民醫保和職工醫保報銷比例逐步擴大,異地就醫、轉院備案人數超萬人。農村居家養老服務設施實現全覆蓋。
城市建設
沭陽因治所位居沭河北岸而得名。舊時多臨河建街,沿街辟巷。明正德7年(1512年)始築土城,明萬曆44年(1616年)改建磚城,城市物宇簡陋,道路晴塵雨濘。新中國成立后,逐步改造舊城區,1956年城區南擴,1981年向東西兩個方向拓展,1987年城區面積拓展為6平方公里,東至圩東小河,南至308新改道線,西至淮沭河大堤,北至新沂河大堤,共建街道20條,人均居住面積為5.91平方米。截止2019年,城區面積達到85平方公里。
截至2019年末,沭陽縣擁有全國農業旅遊示範點1個、省四星級鄉村旅遊區1個、國家3A級景區2個、國家2A級景區6個。沭陽縣被評為“全國休閑農業與鄉村旅遊示範縣”、“新時代·中國最佳生態康養旅遊名縣”。中國·沭陽花木節榮獲“新時代·中國最具特色文化旅遊節慶”。“虞姬故里“花鄉沭陽”研學旅遊線路入選江蘇省2019年研學旅遊產品名錄。
景點名稱 | 簡介 | 代表圖片 |
---|---|---|
綠色生態游 | ||
沭陽縣南湖公園 | 沭陽縣南湖公園,國家AAA級旅遊景區,公園總面積1193畝,園內設有南湖、中國·沭陽花木博物館、三維立體畫藝術館、兒童遊樂園、觀景亭、崇孝苑等景點,其中湖面面積442畝,由中心湖泊和西側景觀河兩大水體組成。中心湖泊是依據低洼地形挖掘而成,水體面積272畝,整個水面及佔地38畝的湖心島均按沭陽版圖形狀設計,湖心島上廣植沭陽縣花—石榴花,同時建有中國·沭陽花木博物館。 | 沭陽縣 |
沭陽縣蘇北花卉示範園 | 沭陽縣蘇北花卉示範園,國家AAA級旅遊景區,位於沭陽縣廟頭鎮境內,佔地1600多畝,其中辦公科研機構佔地200多畝,綠化覆蓋率高達98%,花卉園分為東西兩個大區,包括常綠喬木種植區、落葉喬木種植區、花灌木種植區、鄉土樹種種植區等十多個種植區,設有瓜果採摘、盆景製作、特色燒烤等旅遊項目。 | 沭陽縣 |
沭陽縣虞姬公園 | 虞姬公園是沭陽縣唯一一座縣級歷史名園,始建於民國20年(1929年),因歷史名人虞姬而得名。公園總面積120餘畝,其中湖面佔三分之一,公園內古樹名木繁多,有楸樹、梓樹等珍稀樹種,園內還興建了東籬菊圃和西苑牡丹,每年秋季的菊花展和春季的牡丹展,從規模和檔次上都位居蘇北地區前列。 | 沭陽縣 |
沭陽花木大世界 | 沭陽花木大世界位於沭陽縣紮下鎮,佔地430畝,該景區辟有盆景區、苗木區、大樹區、散戶區、生活區、服務區、辦公區等功能區域。景區建有“網路信息中心”,利用“花木大世界網”、《江蘇花木行情》和《花木大世界報》及高立柱廣告等,為市場經營客商提供多方位的信息服務。 | 沭陽縣 |
人文景區 | ||
吳印咸故居 | 吳印咸故居位於沭陽縣沭城街道揚州路北側,柴沂路東側。吳印咸故居始建於民國初年,由吳印咸父親吳紹矩初建,經東南大學精心設計、沭陽縣人民政府於2019年復原擴建了吳印咸故居,總佔地面積11.53畝,建築面積約1800平方米。 | 沭陽縣 |
胡家花園 | 胡家花園位於新河鎮周圈村、周圈盆景長廊東側。胡家花園就是由第一位進士、抗葡英雄胡璉興建的,后經胡璉後人不斷擴建,特別是同樣考中進士、曾為康熙老師的胡簡敬,在康熙初年回鄉守孝,大修亭台樓閣,廣植奇花異草,並帶回康熙御賜的地柏盆景“卧牛望月”,已有近400年歷史,後人又培育出“二龍戲珠”,已有近200年歷史。 | 沭陽縣 |
紅色景區 | ||
淮海抗日根據地紀念館 | 淮海抗日根據地紀念館位於沭陽縣張圩中心小學院內,佔地面積240平方米,建於1995年。紀念館共設淮海抗日根據地的開闢、淮海抗日根據地的鞏固和發展、為奪取抗日戰爭的最後勝利而鬥爭、革命前輩在淮海、淮海抗戰英烈、淮海之子等六個展區,共展出歷史圖片700餘幅,實物50餘件。1995年創建“老淮海區革命根據地沭陽張圩德育基地”,2000年被省教委命名為“江蘇省學校德育基地”,2009年,創建淮海抗日根據地紀念館。 | 沭陽縣 |
沭陽縣歷史悠久,從考古已發掘的古遺跡和古墓葬可以看出,從新石器時期到西周、戰國、漢、唐等重要歷史時期沭陽境內都留下了人類活動的遺跡。相傳秦末沭陽人虞姬,文武兼備,隨夫項羽南征北戰,留下了《霸王別姬》的千古絕唱。晉末趙倫之起兵協助劉裕建宋,官至領軍將軍。
名錄 | 生卒年 | 簡介 |
---|---|---|
虞姬 | ?-前202年 | 秦末漢初人,項羽愛姬,沭陽顏集鎮虞溪村人,性剛烈,善歌舞,習武藝,隨夫征戰四方。 |
袁枚 | 1716-1797年 | 字子才,小字瑞官,號簡齋,又號存齋,晚年號隨園老人,浙江錢塘(今杭州人),清代著名詩人、文學家。曾任沭陽知縣。 |
沈括 | 1031-1095年 | 字存中,錢塘(今杭州)人,北宋初期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和科學家。 |
胡璉 | 1469-1543年 | 字重器,別號南津,沭陽新河人。明弘治18年(1505年)乙丑科進士及第,出任南京刑部郎中。抗擊南海敵人。后改任戶部侍郎,晚年兼修國史。 |
胡簡敬 | 1631-1695年 | 字又弓,沭陽新河人。20歲中舉,順治12年(1655年)二甲77名進士,時年24歲。胡簡敬與博學能文之士一道收集資料,悉心編纂《沭陽縣誌》,歷時10個月,縣誌殺青,凡29類,13萬言,刊行於世。 |
吳九齡 | 1718-1781年 | 字景文,沭陽人。吳九齡授山西長治縣令。在長治辦義田、義冢,收容流民,於梧州造橋利民。清乾隆46年(1781年),卒於任上,享年63歲。 |
徐碐 | 1775-1829年 | 字映華,號枳村,亦寫作梓村,沭陽人。少年聰慧,被譽為“神童”,有志經史,振羽詞壇。清乾隆56年(1791年),16歲補諸生,嘉慶6年(1801年)拔貢。后因考試受牽連,無端謫居常州,不準應試。作品有《易旨》《天爵堂集》《茆宇集》《感紅軒詩》《述坡詩存》《艾學詩存》等12種。 |
程開聚 | ? | 乳名小開,字萃堂,祖籍安徽歙縣。清嘉慶年間流寓沭陽,開聚天資聰明,家貧不能就讀,被迫經商,他注重有無盈虛消息,操縱利權,衡量輕重,常獲巨利。太平軍進攻江北,先後佔領淮揚,商賈多逃避戰亂,關門歇業。開聚則乘機擴大營業,獲利頗豐。清道光年間,家資逾百萬,遂為淮北豪富。 |
乙曉光 | 1958年6月— | 現任中共第十九屆中央委員、中國人民解放軍中部戰區司令員、國慶70周年閱兵總指揮、上將軍銜。 |
沭陽縣先後獲得了國家級生態示範區、全國綠色發展百強縣市、國家衛生縣城、江蘇省園林城市等眾多榮譽稱號。
2019年10月,沭陽縣獲授“中國淮海戲之鄉”的稱號。
2020年5月29日,沭陽縣入選縣城新型城鎮化建設示範名單。
2020年7月28日,入選“2020年賽迪百強縣”。
2020年11月,入選江蘇省首批數字鄉村試點地區名單。
2020年11月,入選“2020年中國工業百強縣”榜單。
2020年11月,入選“2020年中國創新百強縣(市)”。
2020年12月1日,入選“全國縣域經濟綜合競爭力100強”。
2021年3月26日,入選“江蘇省農產品質量安全縣(市、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