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大學石油工程學院

常州大學石油工程學院

常州大學是江蘇省與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等三大石油公司共建的高等院校。石油工程學院是常州大學最具石油特色的學院之一。石油與天然氣工程(含油氣儲運工程、石油工程)、動力工程工程熱物理(含熱能與動力工程)是江蘇省“十二五”重點(培育)學科,其中,油氣儲運工程為江蘇省重點學科和江蘇省特色專業,油氣儲運工程和石油工程是江蘇省重點專業。

學院簡介


常州大學石油工程學院現有油氣儲運工程、石油工程、熱能與動力工程、建築環境與設備工程4個本科專業,1個石油與天然氣工程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以及油氣儲運工程、油氣井工程、油氣田開發工程、油氣工程安全技術、油氣工程節能與新能源利用、熱能工程等6個二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以及動力工程和石油與天然氣工程2個工程碩士學位授權領域。下設油氣儲運工程系、石油工程系、熱能與動力工程系、建築環境與設備工程系等4個教學系和1個專業實驗中心。

師資隊伍


學院擁有一支職稱結構合理、學歷層次較高、敬業精神強的師資隊伍。專任教師中高級職稱的比例為47%,具有研究生學歷的比例達到93.5%,其中具有博士學位的比例達到50%,青年教師中具有研究生學歷的比例為100%。
碩士研究生導師一覽表
導師職稱職務一級學科二級學科
王樹立教授院長石油與天然氣工程油氣儲運工程
韋忠良(已故)教授副院長石油與天然氣工程油氣井工程
何岩峰副教授副院長石油與天然氣工程油氣田開發工程
趙會軍教授副院長石油與天然氣工程油氣儲運工程
黃維秋教授石油與天然氣工程油氣儲運工程
王政偉教授熱能系主任熱能與動力工程
熱能工程、
節能技術與新能源利用
朱慶傑教授石油與天然氣工程
油氣田開發工程、
油氣工程安全技術
呂苗榮教授石工系主任石油與天然氣工程油氣井工程
郭強副教授建環系主任熱能與動力工程熱能工程
蔣綠林教授石油與天然氣工程油氣儲運工程
宋寧副教授副所長石油與天然氣工程油氣田開發工程
周寧副教授石油與天然氣工程油氣儲運工程、油氣工程安全技術
徐學慧副教授熱能與動力工程熱能工程
曹玉春副教授熱能與動力工程動力工程及工程熱物理
趙書華高級實驗師工會主席石油與天然氣工程油氣儲運工程
周詩崬副教授儲運系主任石油與天然氣工程油氣儲運工程

科研成就


學院具有良好的科研條件,擁有江蘇省油氣儲運技術重點實驗室、江蘇省油氣儲運專業實驗教學示範中心、江蘇省有機廢棄物處理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常州大學—常州港華燃氣有限公司城市燃氣技術與安全聯合實驗室、常州大學石油工程研究院、常州大學非常規油氣資源研究所、常州大學新能源利用和節能減排研究所。與福昌集團、江蘇海企化工倉儲有限公司聯合申報省企業研究生工作站,與江蘇海企化工倉儲有限公司、中化南通石化儲運有限公司、中石化華東石油局、泰興城東工業園區四家單位產學研建立產學研合作。分別和江蘇福昌環保科技集團有限公司泰興分公司、蘇州蘇凈保護氣氛有限公司建立了江蘇省企業研究生工作站。
2012年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省部級科技進步獎2項,市廳級科技進步獎2項,發表論文72篇,三大檢索論文42篇,申請專利50項,授權24項,1項市廳級鑒定。獲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1項,江蘇省產學研前瞻項目1項,江蘇省教育廳自然科學研究項目1項,中國石油科技創新基金1項。

學院領導


職務姓名
學院書記張炳生
院長王樹立
學院副書記陳粲
副院長何岩峰
趙會軍
資料來自常州大學石油工程學院官網 

本科專業


油氣儲運工程
油氣儲運工程
油氣儲運工程
常州大學油氣儲運工程專業創辦於1986年,是全國繼石油大學撫順 石油學院西南石油學院及解放軍後勤工程學院之後第五個油氣儲運學科,迄今已有二十年的辦學經歷,是江蘇省唯一設置油氣儲運本科專業的高校。本專業是江蘇省重點學科、江蘇省重點專業、江蘇省特色專業,江蘇省油氣儲運技術重點實驗室、省級教學實驗示範中心。擁有石油與天然氣工程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和油氣儲運工程等二級學科碩士點。
油氣儲運工程
油氣儲運工程
畢業生會向石油、天然氣及成品油儲存運輸的工藝設計及生產管理方面的高級技術人才的方向發展。可從事城市燃氣供應、油品銷售、油氣管線的 設計與管理、油庫的設計與管理、煉油廠及油田油氣的儲存與運輸、城市管網規劃、管道及油庫的建築安裝等工作,就業地點主要集中在長三角地區,就業單位主要集中在中石化、中石油和中海油等世界500強石油巨頭。
專業設有國家獎學金、國家助學金、校級獎學金、中石化英才獎學金、揚子巴斯夫獎學金、忠勤助困金、綜研化學獎學金、翟健棟博士獎學金、惠明勵志獎學金、常州福彩助學金、海企倉儲獎學金和唐荊川愛國興學獎助金等各類獎助學金12種。歷屆學生獲得了包括全國石油工程設計大賽、全國石油工程專業知識競賽、“挑戰杯”全國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全國大學生英語競賽全國大學生節能減排社會實踐與科技競賽、全國大學生過程裝備實踐與創新大賽和全國周培源大學生力學競賽等在內的眾多國家級獎項。
石油工程
石油工程專業是江蘇省重點學科、江蘇省重點專業,擁有江蘇省石油與天然氣工程實踐教育中心。
本專業培養基礎紮實、知識面寬,了解油田生產現場,受到石油工程師基礎訓練,具備較強的動手能力和組織協調能力,吃苦耐勞的高等工程應用型技術人才。畢業生就業領域包括陸地和海洋鑽井工程、試油、油氣開採、井下作業、鑽井及工藝設計、頁岩氣煤層氣開發、地熱開發等工作。主要工作崗位包括:鑽井工程師、鑽井監督工程師、油氣開採工程師和油田化學工程師等。
熱能與動力工程
熱能與動力工程專業是江蘇省重點學科,擁有江蘇省有機廢棄物處理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主要培養從事熱力系統(熱力發電系統、熱電聯產供熱系統、空調製冷系統)和熱力設備(鍋爐汽輪機、換熱器、泵與風機、空調器製冷機)的研究,開發、設計、製造、運行和管理的應用型工程技術人才。
學生畢業后可到相關的研究所、設計院、火力發電廠、供冷供熱站和相關的製造企業從事研究、設計、製造、安裝、運行管理及檢修、銷售及節能減排技術服務等方面的工作。
建築環境與設備工程
詳細專業介紹
詳細專業介紹
建築環境與設備工程專業的學習任務是通過採暖通風、空調製冷、除塵凈化、水氣電供應等建築室內設備或系統,採用合理的工程手段,為建築物創造適宜的室內環境。將學習製冷源工程(包括地源熱泵、冰蓄冷、太陽能熱利用)、暖通空調工程(低溫地板輻射、中央空調)、水電氣供應輸配技術(建築給排水、建築電氣和燃氣輸配)、除塵凈化(通風除塵和潔凈室)節能技術(建築與建築設備節能、流動機械與換熱器節能)等專業理論與先進的工程技術。
畢業后可以從事專業領域各類設備與系統的設計、安裝、調試、運行、管理工作以及節能技術服務工作。

碩士專業


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
石油與天然氣工程
石油與天然氣工程一級學科點批准於2010年,2011年被列為江蘇省重點學科(培育)。其下屬的油氣儲運二級學科於2003年被國務院學位辦批准為碩士學位授權點,2005年9月批准設立江蘇省油氣儲運技術重點實驗室,2006 年被批准為江蘇省重點學科,並建有江蘇省油氣儲運工程實驗教學中心和江蘇省油氣井口裝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截至2014年,常州大學石油與天然氣一級學科是長三角地區唯一的主要研究油氣工程上游生產環節相關理論與技術的學科點,直接服務與全國各油田公司和石油公司等企業,與江蘇省內的中石化江蘇油田分公司、中石化華東石油局、江蘇省石油公司和港華燃氣等大中型企業建立了密切的產學研合作關係,建成了條件較好的工程實踐場所。學科建有一支年齡、職稱、知識結構合理的教師隊伍,其中教授6人,副教授11人,博士10人,博士比例達到53%,多數教師擁有豐富的現場工作經驗。
石油與天然氣工程學科具有鮮明的行業特色,即:以非常規油氣藏和複雜斷塊油氣藏鑽采儲運相關理論為研究對象,以油氣藏高效開發、故障工況檢測與和安全理論、節能技術為研究重點,服務於江蘇省內外石油企業的技術需求。該學科與港華燃氣共建了城市燃氣儲運技術實驗室,發展天然氣儲運技術;成立了非常規油氣藏研究所,積極研究天然氣水合物煤層氣、頁岩氣和稠油等非常規油氣資源的鑽采開發理論與技術;成立了節能減排與新能源技術研究所,研究地熱利用和太陽能光熱技術及油氣工程中的節能技術;引進了多名教授和博士,形成了以油套管和油氣儲運工藝安全理論技術為對象的研究方向。開發出的螺旋折流板換熱器、油氣回收裝置、新型PDC鑽頭等多個專利在現場推廣應用。
二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
油氣儲運工程
本研究方向立足於油氣儲運行業技術需求和發展趨勢及我校的現有研究基礎,主要針對非常規油氣資源的低成本、高效率氣體脫硫凈化、安全經濟輸送、氣體水合物利用技術、開採與儲存過程中的油氣放空資源回收等技術開展研究,解決行業技術前沿問題。
氣體水合物利用技術在國家自然基金、中石油創新基金的支持下,針對氣體水合物促進和氣體水合物工業化應用兩方面的技術難題,在以加快水合物生成並降低生成條件為目標,構建了管道螺旋流動強化和高效複合型水合物生成促進劑強化綜合作用下的氣體水合物形成促進體系,探討管道螺旋的幾何條件對氣體水合物影響規律,開發出由表面活性劑和熱力學促進劑等配製的高效複合型水合物生成促進劑系列產品,明確複合型促進劑添加量對水合物形成的影響規律。在解決水合物生成速度慢的技術難題上取得突破,並在放空天然氣回收、碳捕集等方面實現成果轉化,形成工業化程度的成套裝備產品,推動天然氣工業節能減排技術發展。研究成果在前期研究中,已獲授權發明專利3項。十二五期間,承擔國家自然基金項目2項、中石油科技創新基金1項、科技項目4項,地方相關橫向課題6項。研究成果在國內外期刊發表論文50餘篇,SCIEI收錄20餘篇,2012年獲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常州市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申請發明專利12項,已授權發明專利8項,在關鍵技術上具有自主知識產權。
本學科主要圍繞油氣井工程中的岩石破碎學和工具、石油管柱力學、鑽采地面及井下狀態檢測與故障診斷、鑽井信息資源開發利用、油田化學劑的配製,以及鑽井和採油化學技術的應用等方面開展研究,為高效、安全、優質鑽井提供有力的技術保障。
學院擁有岩石可鑽性測定儀、岩石力學特性參數測定儀、高溫高壓頁岩膨脹性能測定儀、核磁共振岩心分析儀、有線(無線)多通道雜訊振動分析儀等先進儀器設備。學院先後承擔了鑽井泵關鍵部件的損傷機理及診斷技術研究、單觀察序列井場信號分離與識別應用研究、西山窯高研磨地層鑽速技術研究、大港濱海區塊下部地層提高機械鑽速技術應用、松南氣田青2-登婁庫組高硬度高研磨地層提速技術研究、柯克亞區塊鑽井提速技術研究與應用、彭水-黃平海相頁岩氣區塊岩石力學特性實驗研究等國家自然基金及企業合作課題20餘項。其中西山窯高研磨地層提速技術研究獲2011年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科技進步三等獎。已發表論文40餘篇,申請發明專利10餘項。培養研究生18人,其中2人進入中國石油大學(北京)繼續深造,1人進入上海大學繼續深造。
在非常規難開發油氣藏開發方式優選、提高採收率技術和在頁岩氣藏等難開採油氣藏壓裂改造理論與技術和完井技術方面、初步形成了特色鮮明的研究方向,積極介入了頁岩氣及煤層氣開發,在井下鑽井工程和採油工程的狀態檢測與故障診斷方面取得明顯突破。
先後購置了用於非常規岩石分析的關鍵設備-核磁共振岩心分析儀和氣相色譜儀、蒸汽驅模擬實驗裝置、含蠟量測定儀等設備,自建了頁岩氣壓裂裂縫導流能力研究設備、水平井多級壓裂變質量流模擬設備等一批實驗裝備,申請了天然氣水合物開採、特低滲透率岩心驅替相關的一批專利。
根據非常規難開發油氣藏的特點初步研究了配套的鑽采工藝技術、研發了新型的綜合錄井儀等新型工具,基本達到國內領先水平。重點針對難開發油氣藏的地層與流體特點,研究其開發過程中基礎性規律、提高採收率技術和鑽采工藝技術。建成了完善的非常規油藏物理實驗裝置、基礎性的信號檢測設備、電子顯微鏡等。
油氣工程安全技術
在災害過程的有限元數值模擬模擬、基於GIS的空間多準則評價方面取得方法突破,在有限元建模方法、空間多因素多準則綜合評價與空間差異性分析和風險分析等方面取得創新性研究成果,達到國內領先水平。研究方向突出油氣工程中災害孕育過程多為物理力學過程,而非化學過程的特點,以及致災因子在空間範圍內散步且評價準則不一致的特點,開發相應的評價技術方法。研究方向擁有配套的專用核磁共振岩心分析儀等基礎設備,以及開發方法所需的軟硬體設備,並在分析方法方面具備前期研究基礎;有獨特的有限元綜合建模、GIS空間多準則決策與風險分析等技術,在這類研究中,獲得過國家自然基金、國家科技支撐計劃、科技部中波政府間科技合作計劃等項目的資助,相應成果已有足夠的前期水平。
在油氣放空資源回收技術方面突破明顯。在國家自然基金、江蘇省自然基金、中石化基金的支持下,開展了多種油氣回收工藝集成優化及油氣回收效果評價方面的研究,研究基於吸收和吸附集成工藝、冷凝法和吸附法油氣回收工藝等新一代油氣回收技術,從而實現油氣回收率、設備投資、運行能耗、設備規模等技術經濟綜合指標的優化,在降低油氣回收成本和集成油氣回收工業化應用的突破。從降耗率(回收率)、油氣排放標準、技術經濟等方面,建立評價方法、評價指標及計算方法。十二五期間,承擔國家自然基金項目1項、江蘇省自然基金2項、中石化科技項目2項,地方相關橫向課題5項。研究成果在國內外期刊發表論文30餘篇,SCI、EI收錄10餘篇,2011年獲江蘇省科技進步三等獎1項、2012年獲國家環保步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常州市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申請發明專利8項,已授權發明專利4項,在關鍵技術上具有自主知識產權。
非常規天然氣凈化在江蘇省科技廳的資助下,針對吸收法脫硫工藝能耗高的技術難題,在國內外首次利用膜吸收和膜蒸餾技術進行脫硫並可實現資源化利用,開發出高效脫硫液,優選出膜組件,在高效、節能的氣體脫硫成套裝備集成創新上取得突破,實現氣體脫硫的低成本、高效率。十二五期間,承擔國家中小企業創新基金1項、江蘇省產學研前瞻項目2項、地方相關橫向課題8項。研究成果在國內外期刊發表論文15餘篇,SCI、EI收錄5餘篇,2011年獲常州市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申請發明專利5項,已授權發明專利2項,在關鍵技術上具有自主知識產權。
油氣工程節能與新能源利用
能源與資源工程(Energy and Resource Engineering) 資源與能源是國民經濟的基礎。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快速發展。但是這一發展是以資源和勞動力密集型為特徵,以對能源和資源的低效利用及對生態環境嚴重污染和破壞為代價。為實現國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必須系統的解決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之間的矛盾。
熱能工程學科是研究能源(著重於熱能)的合理、高效、清潔地利用和轉換的科學,研究和開發節能新技術、節能新工藝(流程)、新設備和新材料等,為開發高效的節能產品,淘汰低效、耗能高的產品奠定科學理論和工程技術基礎。
熱能工程專業主要有以下五個研究方向:
1. 工業熱設備工程
主要研究工業熱設備的結構、控制等方面的理論和工程實際問題,改善設備結構和優化操作,開發和研製新型高效節能的工業熱設備。
2. 工業熱過程理論和技術
主要研究工業過程中的流動、傳熱和傳質過程,建立熱過程數學模型,為改進工藝、優化工藝參數和開發新工藝提供必要的理論基礎。
3. 燃料及其高效清潔燃燒技術
主要研究燃料的性質、燃料的改質、燃料的合理燃燒,開發新型高效、低污染的燃燒裝置,合理組織爐內的燃燒過程。
4. 工業熱能系統工程
主要研究工業熱設備間、工序間的聯繫和發展,組織好物流和能流,優化生產過程。從企業整體出發,研究能源結構,合理利用能源並做好餘熱的利用和回收。
5.熱能動力裝置及燃燒過程
主要研究固體燃料清潔燃燒與循環流化床鍋爐、鍋爐的經濟運行模式及其燃燒過程超低公害排放等。

實驗中心


常州大學石油工程實驗中心成立於2011年,下屬江蘇省油氣儲運技術重點實驗室和石油與能源工程實驗中心兩大機構。江蘇省油氣儲運技術重點實驗室側重於科學研究;石油與能源工程實驗中心側重於本科生的實驗、實踐教學,兩個實驗室均承擔教職員工的科研實驗企業培訓和學生的創新科技活動任務。
江蘇省油氣儲運技術重點實驗室
江蘇省油氣儲運技術重點實驗室
江蘇省油氣儲運技術重點實驗室
建設歷程
江蘇省油氣儲運重點實驗室,在我校原油氣儲運實驗室的基礎上建立
起來的,成立於2005年10月。我校油氣儲運學科始創於1986年,是全國繼石油大學、撫順石油學院、西南石油學院及解放軍後勤工程學院之後第五個油氣儲運專業實驗室,迄今已有二十年的創建經歷。油氣儲運工程學科是以多學科為基礎,以石油及天然氣儲運系統為對象的綜合性、邊緣性學科。從原油和天然氣離開井口開始,一直到最後將原油或天然氣加工成成品分配至各個最終用戶,每一個環節都與油氣儲存和運輸技術有關。由於油氣儲運系統的國民經濟運轉的血脈地位,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我校油氣儲運學科因此也得到了飛速發展。2002年該學科已被評為江蘇省重點建設學科及江蘇省優先發展學科;為支持油氣儲運學科的發展,2003年國家財政部專項基金800萬元,學校配套400萬元用於儲運學科建設;2004年被批准為江蘇省特色專業(建設點),並與2005年12月通過省教育廳組織的評估驗收;由於本學科多年來的深厚積累及較強的實力優勢和明顯特色以及社會發展的緊迫需要,2005年被省教育廳評定為“江蘇省油氣儲運技術重點實驗室”。
江蘇省油氣儲運技術重點實驗室
江蘇省油氣儲運技術重點實驗室
機構設置
江蘇省油氣儲運技術重點實驗室下設學科基礎實驗室、專業功能實驗
室、油氣儲運計算中心、油氣儲運工程中心和油氣儲運檢測中心。學科基礎實驗室有:流體力學實驗室、機泵實驗室、傳熱學實驗室、熱力學實驗室、油料學實驗室等。專業功能實驗室有:管道輸送實驗室、水洞實驗室、油庫實驗室、流變學實驗室、多相流實驗室、天然氣凈化實驗室、水合物實驗室、油氣回收實驗室、DCS控制室、儲運安全實驗室、PIV流場測定實驗室。江蘇省油氣儲運技術重點實驗室,現有30多台品牌微型計算機和一台伺服器,可以直接連接校園網並可鏈接訪問國際網際網路。安裝有網路版PHEONICS和PIPEPHASE兩大專業計算軟體及常用辦公及繪圖軟體,為油氣儲運學科學生教育、人才培養、專業建設和科學研究等提供了先進的平台和場所。油氣性能測試中心可以對石油和天然氣、石油產品進行常規性能檢測和成分檢測。主要檢測與分析設備有:旋轉流變儀界面張力儀、運動粘度測定器、餾程測定器、低溫性能測定器、石油密度計、落球粘度計、旋轉粘度計、恩氏粘度計、開口閃點測定器、閉開口閃點測定器、氣相色譜儀、微崑崙定硫儀、可燃氣體檢測報警儀、生物顯微鏡等。
油氣儲運管道輸送實驗裝置
油氣儲運管道輸送實驗裝置
實驗裝備
油氣儲運實驗中心現有實驗室面積2400平米,實驗設備300多台套,擁
有設備總值近680多萬元,其中10萬元以上的大型設備10台套。建設有“油品儲運綜合實驗平台”、“油氣集輸與多相流實驗平台”、“油氣回收實驗平台”、“天然氣水合物實驗平台”等四大實驗平台及“油氣性能測試中心”、“油氣儲運計算中心”。擁有HAKERS600流變儀、KRUSSK11界/表面張力儀、落球粘度計等一批現代分析測試儀器、PHEONICS網路版流場模擬軟體和PIPEPHASE網路版管道輸送設計與模擬軟體,可滿足油氣儲運專業及其它相關專業的本科、研究生教學以及科學研究和技術開發的需要。本學科還擁有“油品儲運工程國家乙級設計資質”。
師資隊伍
江蘇省油氣儲運技術重點實驗室現有科研人員共24人,專職實驗技術人員5人。其中教授8人,副教授8人,具有博士學位的教師11人,校級學術帶頭人5人,校院級創新團隊3支,高級實驗師或高級工程師4人。
石油與能源工程實驗中心
石油與天然氣工程教育實踐中心
石油與天然氣工程教育實踐中心
石油與能源工程實驗中心是以油氣資源的鑽采開發工程技術、油氣儲運 工程技術、熱能工程及新能源利用技術和建築環境與設備相關技術為研究和教學重點,為本科生、研究生、教職員工和社會企業提供實驗教學、實訓和科研創新平台服務的機構。
石油與天然氣工程教育實踐中心
石油與天然氣工程教育實踐中心
經過多年發展,石油與能源工程實驗中心已建成了包括江蘇省實驗教學示範中心——常州大學油氣儲運實驗中心及獨具特色的石油與天然氣工程教育實踐中心、新能源實驗中心和熱能工程與節能減排實驗中心在內,面向傳統能源和新型能源開發利用理論與技術實驗實訓創新教學中心。實驗中心涵蓋兩個 江蘇省“十二五”重點培育學科,石油與天然氣工程和熱能與動力工程;江蘇省重點學科油氣儲運工程。可為石油工程、油氣儲運工程、熱能工程和建築環境與設備工程(暖通)、機械工程、機電一體化安全工程、地質、化工、給排水、信息控制、環境工程、應用化學、無機非金屬材料、海洋工程、煤層氣及頁岩氣開發等10餘個專業提供教學和科研服務。
實驗室擁有油品儲運國家乙級設計資質;壓力容器一、二、三類設計資質;環境工程國家乙級設計資質;壓力管道G1、G2類設計資質。可以承擔投資2億元以下的相關大型工程設計項目。
實驗室現有使用面積4000餘平方米,擁有核磁共振設備、氣舉模擬設備、蒸汽驅模擬設備、混相儀、水平變質量多相流模擬設備、天然氣水合物生成實驗設備、HAAKE RS600流變儀、PIV流場測試儀等一批現代分析測試儀器,還購置有Ansys、PHEONICS網路版流場模擬軟體、LNG儲運模擬軟體等多個大型計算和模擬軟體。
實驗室現有研究人員中40%以上有企業一線2年以上的工作經歷,熟悉現場,教學、科研能力強。實驗專家中4人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5人次被評為省部級勞動模範或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青年教師中有18人次被評為江蘇省“青藍工程”和“333工程”培養人選。

地理信息


地理位置:江蘇省常州市鐘樓區五星街道白雲路常州大學白雲校區
郵編:
公交信息:
常州站-常州火車站/常州汽車站,乘坐39路,經19站,到“常州大學白雲校區”下車。
從火車站-常州北站,乘坐B1、B19到“懷德橋”下車,轉39路"第四醫院"上車到“常州大學白雲校區南”下車或者52路"懷德橋西"上車到“常州大學白雲校區東”下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