畲族服飾
源於唐宋在閩浙等地流行的服飾
畲族男女服飾基本類同於當地漢人。但人口相對集中的閩浙兩地畲族服飾尚存一定的民族特色,尤以閩省畲家婦女特色顯著,並因地域、婚姻狀態而紛呈異彩。閩東北畲族婦女髮式稱為"鳳凰髻",16歲前少女用紅絨纏辮子,盤繞頭上,額前留"留海",畲族稱為"布妮頭"。成年已婚婦女髮式畲族稱為"山哈娜頭",隨地域不同略有差異。流行於閩侯,福州,古田,連江,羅源和寧德南路飛鸞一帶被稱為"鳳頭髻"。流行於福安和寧德大部分區域的髮式稱為"鳳身髻",流行於福鼎和霞浦西路髮式稱為"鳳尾式"。閩南,閩西有的畲村婦女髮式也不同於當地漢人,如漳平,華安,漳浦,長泰等縣畲族婦女髮式為"龍船髻"。閩北畲族婦女以百根銀簪並配以紅繩,料珠,裝成"扇形髻"。浙西南畲族婦女髮飾稱為"笄"。
2008年6月7日,畲族服飾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2019年11月12日,畲族服飾項目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
![畲族服飾](https://i1.twwiki.net/cover/w200/m4/e/m4e8f4cc5be4e7818d214194d52da2c4f.jpg)
畲族服飾
畲族不論男子和婦女都喜歡鑲金牙,一般是上齒的左右各鑲一顆。談笑之間,金光閃閃,別有一種風味。
畲族服飾圖案的創造作者大多是土生土長的勞動婦女。她們製作服飾品完全是為了自用,而不受商品需求的制約。在設計和製作過程中她們可以隨心所欲、獨出心裁。技法上或挑中帶綉,或織綉結合,一切從實際生活出發,從而使這些服飾圖案花團錦簇、溢彩流光,顯示出鮮明的民族藝術特色。服飾圖案的內容和風格往往自由奔放、不落俗套。她們把山裡的花草、林間的鳥雀、空中的雲彩、雨後的彩虹,縫在衣服上、裙子上。這種來源於生活的樸素的藝術情感,使她們手中繪製的服飾圖案紋樣生機勃勃。
![畲族服飾](https://i1.twwiki.net/cover/w200/m0/1/m01282282ae467d2a3724b4818ffec1aa.jpg)
畲族服飾
![畲族服飾](https://i1.twwiki.net/cover/w200/ma/4/ma4f2235683d053d84b14813a5650bff0.jpg)
畲族服飾
婦女們在創造了理想形象之後,努力追求顏色的濃郁和厚重的艷麗感。畲族崇尚黑色和藍色,在服飾上以黑、藍為主調,顯得凝重深沉、莊嚴樸實。在以黑、藍為主調的基礎上,有的加上一點色彩鮮艷的花邊或頭巾、圍腰之類,平添幾分情趣。畲族婦女的彩虹式花襟由五節很寬的藍、紅、白、綠、黑布圈或彩緞鑲接而成,有的彩袖顏色卻以紅、黃、綠、藍、紫為主。總之,是以彩虹的色彩模式設計的。這其中又包含著一定的象徵意義,如藍代表天空,綠代表草地,紅代表太陽等。畲族彩虹式花襟五彩繽紛、色調和諧、美觀大方,但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表現手法。福建省福安、寧德一帶的畲族,在藍綠色上衣上綉黑色的花紋,衣領上又綉水紅、黃、大綠等馬牙花紋,沿服飾的邊縫鑲上一條三四分寬的紅布條,邊的下端靠袖頭的地方有一塊繡花的角偶花紋。福鼎一帶畲族婦女的服飾更為艷麗,上衣大襟以桃紅色為主要色調,加配其他色線,針綉的花紋面積大,花朵也很大。衣領兩頭下端,靠袖口的地方,有兩枝楊梅花,衣領多用水紅、水綠作底色,加繡花。袖口配的色邊,一條紅,一條綠,對比強烈。羅源畲族婦女衣飾的花色都集中在衣領上,由紅、黃、藍、綠、水綠、黑等顏色,有層次、有順序地排列成柳條紋圖案。在上領的黑底上綉一些粗線條的自然花紋,多為水紅色和黃色。圍身裙的圖案花樣是以大朵的雲頭紋樣為特徵,裙邊也有柳條紋圖案。畲族衣飾的色彩組合以紅綠色為主。“紅間綠,花簇簇”,他們把這叫作鳳凰妝或公雞裝,自認為是模仿公雞斑斕的羽毛縫製的。總之,她們非常善於選用多種強烈的對比色彩,但在色彩的安排上,往往不做大面積的對比,而是採用細碎均勻的小面積對比使色彩既富於變化又和諧統一。同時,以很深或很淺的底色和醒目有力的輪廓線去統一這些斑駁多變的彩色點塊。這種設色方法,能使色彩多而不雜、艷而不跳。即使是十分突出的塊面顏色,也能融於整個色調之中,而不至遊離於畫面之外。
![畲族服飾](https://i1.twwiki.net/cover/w200/m6/7/m67deeca1c54487689c7495dfc57d26e1.jpg)
畲族服飾
![畲族服飾](https://i1.twwiki.net/cover/w200/m1/3/m13cfc9122020501bd224e6350b53568b.jpg)
畲族服飾
畲族服飾圖案包含著千百年來廣大民眾的藝術創造精華,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和較深的文化內涵,它的內容十分豐富。而最使人驚異的是,這些平凡的勞動婦女不僅使用木製織機,織成粗質的棉布,還以一根針、幾縷線、小小的蠟刀這些甚為簡陋平常的工具和材料在漫長的歲月里為人類的藝術寶庫增添了無數精美的藝術品,這的確值得人們永遠珍愛。
![畲族服飾](https://i1.twwiki.net/cover/w200/m6/5/m657bfb352a38cf89b204b05221e46515.jpg)
畲族服飾
![畲族服飾](https://i1.twwiki.net/cover/w200/m9/5/m95f7353a2e00f8f8c9b4e0c0a3783278.jpg)
畲族服飾
畲族男子一般穿著色麻布圓領、大襟短衣、長褲。冬天套沒有褲腰的棉套褲。老年男子扎黑布頭巾,外罩背褡。結婚禮服為青色長衫,祭祖時則穿紅色長衫。畲族婦女服飾以象徵萬事如意的“鳳凰裝”最具特色,即在服飾和圍裙上刺繡著各種彩色花紋,鑲金絲銀線;高高盤起的頭髻扎著紅頭繩;全身佩掛叮叮作響的銀器。畲族最喜歡藍色和綠色,紅、黃、黑也頗受歡迎。服飾條紋圖案排列有序,層次分明,衣領上常綉一些水紅、黃色的花紋。畲族服飾特色主要體現在婦女裝扮上,叫鳳凰裝。
閩東畲族男子傳統服裝為青黑或藍色的大襟布衫,夏天穿用的大襟麻布衫,耐汗、耐磨、通風透氣性能好,其款式為對襟、無領,用藍布鑲領口,兩肩上襯有棉布“搭肩”。冬天畲族男子穿的大襟布衫,多用棉布縫製,故又稱棉布衫。男婚禮服裝是紅頂黑緞官帽,類似清代官帽,青色或紅色長衫,其襟、胸前繡花紋飾,外套龍鳳馬褂,長衫的襟口和胸前有一方綉有龍的花紋圖案,腳案白色布襪,圓口黑面布底鞋。
畲族男子的服裝式樣有兩種,一種是平常穿的大襟無領青色麻布短衫;另一種是結婚或祭祖時穿的禮服,紅頂黑緞官帽,青色或紅色長衫,外套龍鳳馬褂,長衫的襟口和胸前有一方綉有龍的花紋圖案,腳案白色布襪,圓口黑面布底鞋。由於長期以來與漢族雜居,這兩種服裝已經很少有人穿了,他們的裝束已與漢族沒有什麼差別。
![畲族姑娘服飾](https://i1.twwiki.net/cover/w200/m5/e/m5ea15b4e3a0b315a7b649de2e58532a9.jpg)
畲族姑娘服飾
畲族婦女的裝飾要數髮式最為引人注目。特別是已婚婦女,她們有將頭髮從後面梳成長筒式髮髻,像一個雞冠形的帽子扣在後腦勺上,發間用紅絨線環束。有的是在頭頂上放一個五六厘米長的小竹筒,把頭髮繞在竹筒上梳成螺形,顯得很別緻。梳頭時,不僅要用茶油和水抹,還要摻以假髮,所以顯得高大、蓬鬆而且光亮。結婚時,小竹筒要用紅布包裹,上飾以銀釵、銀牌,盤繞著石珠串。有的前頂還用銀質頭花圍成環狀,頭花下沿有無數銀球、銀片之類的裝飾品垂落在眼前。未婚少女的髮式比較簡單,只將頭髮梳平繞在頭的周圍,用紅線束緊即可。不過,不少畲族姑娘也剪短髮或梳辮子了。畲族婦女多帶大耳環、銀手鐲和戒指,外出時戴精緻的斗笠。斗笠是畲族著名的編織工藝品,做工精細,上面有各式細巧的花紋,用二百多條一毫米粗的細竹絲編成,造型優美,再配上水紅綢帶、白綢帶以及各色珠子,更加精緻美觀,成為畲族婦女最喜愛的裝飾品。
![畲族服飾](https://i1.twwiki.net/cover/w200/mc/a/mca189e1b7ecb6659a0b4385c08dcf2fe.jpg)
畲族服飾
![畲族女子服飾——鳳凰裝](https://i1.twwiki.net/cover/w200/m2/8/m2830f6e2658a9e399f24a698bd966df7.jpg)
畲族女子服飾——鳳凰裝
畲族婦女的服裝大多是用自織的薴麻布製作,有黑藍兩色,黑色居多,衣服是右開襟,衣領、袖口、右襟多鑲有彩色花邊。
畲族女子的“鳳凰裝”隨著年齡的不同,有嚴格的區分。共分大、小、老三種:“小鳳凰裝”為未成年女子穿著,樣式和穿法同“大鳳凰裝”無異,只是相對簡約,顯得單純、活潑、可愛;而“老鳳凰裝”則是老年婦女穿著,頭髻較低,衣服和腰帶的顏色、花紋也較為單一,體現出莊重、沉穩的風采。相傳畲族始祖盤瓠王率領族人征戰南北,后移居寶地廣東鳳凰山繁衍生息,為了佔山為王,遂以傳說中美麗的鳳凰為本族人的圖騰符號,凡本族人生下女兒,均賜予鳳凰裝束,世代相傳,沿襲至今……
鳳凰裝以閩東諸縣最有特色,一般為大襟衫。其共同特點是上衣多刺繡。尤其是福建福鼎和霞浦的女上裝,在衣領、大襟、服斗甚至袖口上都有各色刺繡花紋圖案和花鳥龍鳳圖案。在氣候熱的地區,婦女們不分季節都穿短褲,裹綁腿,腰間束彩色條帶。頭髮盤梳在頭頂上,成螺狀或者盤狀,上繞紅色絨線。
但各地的服裝又略有不同。
福安的鳳凰裝上衣沿服斗的邊上縫一條3至4厘米的紅布邊,邊下端靠袖頭之處綉半個方形的角隅花紋。畲家稱,這是上古高辛王賜封時所蓋的金印。福鼎女服在右邊襟袖間有兩條比衣襟還長的紅色繡花飄帶。霞浦縣畲女上衣尺寸特異,即前後裾等長,大襟上有服斗,小襟上也連做一個服斗,便於翻穿,做客時穿正面,日常在家穿背面,同時衣服按綉紅色花邊的多寡分為“一紅衣”、“二紅衣”和“三紅衣”。
關於鳳凰裝的傳說
畲族的始祖盤瓠王因平番有功,高辛帝把自己的女兒三公主嫁給他。成婚時帝后給女兒戴上鳳冠,穿上鑲著珠寶的鳳衣,祝福她象鳳凰一樣給生活帶來祥瑞。三公主有了兒女后,也把女兒打扮得象鳳凰一樣。當女兒出嫁時,鳳凰從廣東的鳳凰山銜來鳳凰裝送給她做嫁衣。從此,畲家女便穿鳳凰裝,以示吉祥如意。有些地方把新娘直接稱為“鳳凰”。因為新娘具有“三公主”的崇高地位,所以在新郎家拜祖宗牌位時是不下跪的。
![畲族服飾](https://i1.twwiki.net/cover/w200/m8/b/m8be2524b234789baaaa4cd2cf3d378bd.jpg)
畲族服飾
“笄”的配件:鉗欄、頭面、大奇喜、奇喜牌、奇喜載、骨掙、鉗搭、方牌、耳環、頭抓、古文錢、牙籤、耳挖、蕃蕉葉、銀簪、銀鏈、珠子、布料和棉線等。
畲族鳳冠共需白銀4兩8錢,其中:
![畲族服飾](https://i1.twwiki.net/cover/w200/m8/e/m8e257a9bccc4c83b4e342bba5d81778a.jpg)
畲族服飾
頭花:插於髮際裝飾品。婚禮用的頭花,三朵一組,上鏤人物、動物圖案,製作精細。
耳環耳牌:與盤龍髻配套用,耳環通常製成翻轉問號形狀;耳牌,近耳處為曲形鈞,下掛銀牌。
畲族各地的鳳冠,形制稍有區別,大體可分為福安式、羅源式、順昌式、景寧式與麗水式幾種。福建的款式,有的還視畲族女性年齡的不同紮成“老鳳”“稚鳳”的,浙江景寧、麗水的鳳冠,在“頭珊”纓絡的製作上也有差異。簡捷者以紅絲垂纓為之,精緻的“頭珊”則以銀片和串珠組成,表示許多蘊含的意義。如最上端的銀片飧以小鳥,象徵鳳凰,接綴“雙魚”象徵婚偶(民間已圖案化“雙喜”),或說綴“雙色”的棱形銀片喻為“四海”,表示婚偶情好甚篤,如魚得水,永結鸞儔長相守也,所以舊俗未婚娘不戴鳳冠。“雙魚”下又綴“古文錢”般的銀片與珠纓。從總體上看,似寓以民族團結,家庭和睦始乃人才兩旺之義,兩者又相輔相成,涵意頗深。
景寧成立畲族文化研究會保護、傳承、弘揚畲族傳統文化。
景寧畲族自治縣曉琴畲族服飾藝術館開館
畲族服飾獲參非遺傳統手工藝創作展
由景寧縣非遺中心選送的非遺傳承人藍延蘭民族手工技藝(畲族服飾)獲參“中國夢想。美麗浙江”全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統手工藝主題創作展。
“中國夢想美麗浙江”全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統手工藝主題創作精品大展國慶期間在桐鄉市舉行。創作展旨在運用生動形象和為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闡釋“中國夢想”,闡發人民群眾的愛國之心、強國之願、報國之志,體現和反映浙江人民群眾“建設美麗浙江、創造美好生活”的壯志和追求。此次創作展全省各地共選送展作品587件,經專家評委會認真評審,展出作品共314件,獲獎作品共102件。
![畲族服飾](https://i1.twwiki.net/cover/w200/m7/9/m7904c4858ded287b78f48377db8526ac.jpg)
畲族服飾
2014年4月3日,2014第二屆中國(浙江)畲族服飾設計大賽在中國畲鄉—景寧完美收官。最終,蘭金美等6名選手脫穎而出,分獲本屆大賽金、銀、銅獎,同時還評選了5名獲得優秀獎的選手。本屆畲族服飾大賽共收到全國範圍內參賽稿件815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