劍川石窟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劍川石窟位於雲南劍川石寶山中,始鑿於南詔時期。石窟分佈在石鍾寺、沙登箐、獅子關三個地點,共十七窟,造像一百三十九軀。內容分為兩類:一是佛教題材,如佛、菩薩、觀音、天王、明王、力士、脅侍、羅漢等;一是世俗題材,如南詔王、清平官、醉酒漢、「阿央白」等。
大理位於雲南高原西部,海拔1500米至4000米之間,地處東經99°~101°,北緯23°38′~28°01′,總面積為29459平方公里。大理地區的主要範圍在著名的滇西橫斷山脈的中部和南部,雲嶺山脈、怒山山脈縱貫於其間。劍川縣位於大理白族自治州北部,面積2200平方公里,總人口中的白族佔90%以上,是大理白族的主要聚居區。其文化積澱深厚,素有"文獻名邦"之稱。劍川海門口文化遺址開了雲南青銅文化的先河,石寶山石窟是全國第一批文物重點保護單位,國家級風景名勝區,數千年來科弟接踵,人才輩出。開發利用劍川石窟檔案文獻資源是順應網路環境下民族地方文獻資源建設和發展的需要,是適應大理地區地方民族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需要,其意義十分重大。
石窟有“天啟十一年七月廿五日”題記1處,南詔國的天啟十一年相當於唐武宗會昌元年(841),一說相當於唐宣宗大中四年850);另有大理國時期題記3處,有年號的“盛德四年”相當於南宋孝宗淳熙六年(1179);可見劍川石窟開造年代是公元9世紀中葉至12世紀後半葉,為南詔國和大理國時期(649~1253)遺存的少數民族石窟藝術。
劍川石窟掠影一
其次是栩栩如生的宗教人物。在石窟中雕像最多的,是宗教人物。如觀音、阿難、迦葉、文殊、普賢、八大名王、多聞天王、增長天王等等。這些形象,大都雕刻精細,形象生動各有個性。如,同是觀音,在雕刻家的手下,形象各不相同:有悉面觀音、甘露觀音、細腰觀音等等。到石寶山旅遊的最佳時間是農曆7月末8月初,一年一度的傳統歌會令人流連忘返。劍川距昆明499公里,大理汽車客運站有班車前望劍川。
閣邏鳳議政圖
劍川石窟掠影二
閣邏鳳議政圖
石鍾寺區第3~7窟都是佛像,線條細膩,造型精工,為劍川石窟的代表。第5窟的觀音雕像,背景□崖峭壁,其間點綴著樵夫、老翁、琴師、童子等世俗人物。觀音身體前傾,目光俯視,雙眉微蹙,無言地凝視著悲苦的人間,民間叫他愁面觀音。第7窟的甘露觀音,容貌端莊美麗,面部肌肉豐滿,身軀和手姿都表達出一種寧靜的境界,是唐宋時代典型的佛教雕刻的藝術風格。
佛教在南詔國和大理國時期傳入雲南,以密宗為主,所以石窟中有許多密宗造像,如石鍾寺區第6窟的八大明王和沙登村區第4窟甲子寺的天王像等。作者以誇張的手法,塑造出頭戴寶冠、臉部扁平、寬鼻閉嘴、怒目如鈴的形象,堅強有力而又靈活多姿,巧妙的變形使五官的表情更為強烈、威嚴、活躍,這裡有著明顯的西藏佛教藝術影響的痕迹。
此外,還有3處印度僧人的造像,大都是深目高鼻,結髮於頂,披袈裟,持拐杖,身旁攜1犬。
阿央白
由於白族是南詔國和大理國時期文化上的主體民族,劍川石窟可視為白族的雕刻藝術,它和中原各地的石窟藝術有著傳統的聯繫,但又具有濃厚的地方民族色彩。雕刻採用圓雕和浮雕相結合的手法,背景部分往往運用線刻,造型生動,形象逼真,技巧純熟,線條細膩,表現了中國西南地區少數民族的藝術水平。
從內容上來看,佛教石窟雕鑿的造像一般只包括佛像、菩薩像、佛弟子以及羅漢像、護法天王和金剛力士像等四大內容。而劍川石窟卻不盡其然,除了佛教造像以外,還有諸多表現白族先民原始崇拜以及南詔大理國歷史內容的造像。
劍川石窟
其二除了佛和菩薩,人間的帝王也作為主體被雕鑿到石窟之中,這是全國各地石窟所絕無僅有的。被稱為《異牟尋禮佛圖》的石鍾寺1號窟為南詔第六代王異牟尋及其文武官員的造像,被稱為《閣邏鳳議政圖》的2號窟則是南詔第五代王閣邏鳳與眾臣議事的場面,沙登箐11號窟俗稱《全家福》者,雕的是南詔始祖細奴邏及其後妃子女侍從的群像。這些造像非常直觀地表現了南詔宮廷的衣冠禮儀,稱得上是研究南詔歷史的實物見證。
劍川石窟
劍川石窟
劍川石窟以其獨特的價值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而其豐富的文化內涵和高超的藝術價值卻有待於世世代代的學者、專家不斷地發現和探討。古往今來,凡親臨過劍川石窟的高人雅士,無不頓然感悟到:大千藝術世界,果然天外有天。難怪金庸先生在此流連忘返之後,欣然命筆為其題寫了“南天瑰寶”的匾額。
古代石窟在雲南雖不甚發達,但在南詔和大理國時期,卻創造了燦爛輝煌的劍川石窟藝術。劍川石窟位於縣城西南25公里的石寶山的支峰石鐘山上,石窟群開鑿於公元9至12世紀的南詔(唐代)、大理國(宋代)時期,正值南詔國"政教合一"和大理國佛教盛行時期,其再現了以白族為主的西南各民族智慧的結晶。石窟分佈在石鍾寺、沙登村、獅子關三個地點,共十七窟,造像一百三十九軀,碑碣五通,造像題記和其他題記四十四則。造像雕刻在紅沙石上,內容有兩大類:一類是佛教題材,有佛、菩薩、觀音、天王、明王、力士、脅侍、羅漢等;另一類是世俗題材,有南詔王、清平官、南亞僧等人物形象。
劍川石窟有其顯著的五大特點:
一是南詔王室造像。"閣羅鳳出巡"、"異牟尋議政"、"南詔第一王細奴羅全家像",是中國唯一雕刻君主議政活動的石刻石窟群;
二是生殖崇拜物。女性生殖器(白語稱"阿盎白")石窟是佛教密宗供奉的"女根",同時也是白族原始生殖崇拜的珍貴實物資料;
四是具有白族風格的觀音造像。觀音是白族主要的崇拜對象,"細腰跣是觀音"(白語'阿嵯耶')窟、"甘露觀音"窟充分體現了佛教在白族地方的特色;
五是大日佛會造像窟。此窟是中國惟一具有完備的八大明王和大黑天神造像的石窟。
劍川石窟是南詔歷史的畫卷,反映了古大理地區宗教碰擊、演變的過程,也從此奇特的角度折射出南詔和大理國社會的風情和民俗。如石鍾寺第八窟正中石台上的女性生殖器,當地白語稱"阿盎白",是"嬰兒出生處"的意思。附近鄉民常在此塑像前跪拜求子,以至石龕前形如蒲團的巨石已因跪拜而被磨凹下去。
由此看來,劍川石鐘山石窟顯得尤其珍貴,它是中國古代少數民族藝術遺產之一,在中國以至世界石窟文化中都佔有重要的地位。劍川的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有其不可替代的文化價值、藝術價值和審美價值。加快開發和利用劍川石窟檔案文獻資源,為民族地方文獻信息資源的建設和發展增添新的亮點,為促進地方民族文化、教育和旅遊等各項事業的發展,為地方民族網路經濟的建設和發展都將起到積極的作用。
檔案是歷史的真憑實證,是第一手的參考資料,可作為科學研究的必要條件。檔案文獻是整個文獻的一個組成部分,文獻又是人們在實踐活動中形成的有價值的文字、聲音、形象的記錄。石窟是文獻的間接載體,是文獻的外延,石窟檔案是文獻的又一表現形式,是人們在對石窟的發掘和研究實踐活動中所形成的歷史記錄。
劍川石窟檔案文獻資源均屬民族地方文獻資源,民族地方文獻是"民族地區的地方文獻",地方文獻是指關於一個地方的一切方面的書刊資料,它包括政治、經濟、自然、地理、歷史、軍事、人物等一切自古至今的自然和人文方面的內容。在劍川,白族是主體民族,其民族地方文獻極為豐富,尤其是佛教和世俗石窟檔案文獻甚多,所以劍川素有"文獻名邦"之稱。劍川石窟,是中國西南少數民族的藝術瑰寶,是佛教藝術的傑作,其歷史價值、藝術價值和宗教價值甚遠,對研究唐宋南詔大理國時期的歷史和文化有著重要的參考價值。
雖然石刻造像日漸蜚聲國內外,但其文獻甚少,較為凌亂,紙質型石刻檔案閑置退化,難以保存。這就需要我們重新對劍川石窟檔案文獻信息資源進行整合、加工,使之數字化、網路化和信息產品化等,以便更好地保存和開發利用。從而有效地服務於地方民族經濟和社會的發展,服務於歷史學、民族學和地方史的研究和發展,其內涵十分深遠。
劍川石窟是古代白族人民創造的優秀藝術珍品,其檔案文獻資料是我們研究南詔和大理國社會歷史和文化藝術的珍貴資料,也是白族與國內外各民族,中國與東南亞、南亞各國進行文化交流的歷史實證。
在網路信息化的今天,開發和利用豐富深邃的民族地方文獻資源,弘揚優秀民族文化,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促進民族文化、生態環境和社會經濟的協調發展,顯得越來越十分重要。民族地方文獻特別是民族地區的地方志,是民族地區的百科全書。可見,劍川石窟檔案文獻資源有必要值得開發和利用。
民族地方文獻資源的"開發利用",實質上就是發掘尋找並利用地方文獻資源中一切適合經濟建設需要的數據、事實、經驗、知識、情報和信息,為地方的民族經濟和社會服務,為地方的民族文化、教育和科研服務,以及為世界各民族事業的建設和發展服務。就目前而言,劍川石窟檔案文獻資源,可從以下幾個途徑進行開發和利用:①編製劍川民族地方文獻書目索引,進行劍川地方文獻的書目控制,並編製一些專題目錄資料庫,以適應網路環境下,對地方文獻資源的調查和研究;②在設立南詔大理史研究機制的同時,應加強劍川石窟檔案文獻資源的開發研究,如大理州圖書館,在原民族文獻室的基礎上,突出民族自治州圖書館特色建立的"南詔大理國文獻資料中心"、大理學院圖書館地方文獻資料室和視聽資料室、劍川縣文化局、圖書館以及檔案館和石鍾寺文物檔案室,都藏有較為豐富的南詔大理國地方文獻資料,是我們開發利用劍川石窟檔案文獻資源的重要基地;③加快開發和利用劍川地方文獻資源,對於地方民族學科的建設、民族教育的發展和民族人才的培養,都有可用之處,是西部地區施行科教興國的一個重要方面和途徑;④開發利用劍川石窟檔案文獻資源,為大理劍川地方民族經濟和社會的發展服務,其作用非常重大,其意義更為深遠。
總之,拓展劍川石窟檔案文獻資源,增添民族地方文獻信息資源的新亮點,構建新型的地方民族文獻資料庫
,走地方民族文獻信息資源的數字化、特色化和網路化發展之路,前景可望,意義重大,值得開發,值得研究,值得利用。
最後,試圖將劍川石窟檔案文獻資源資料庫意向性構建如下:
第一,劍川石窟研究期刊篇名目錄及全文資料庫:研究劍川石鐘山石窟期刊篇名目錄,作者共收錄100餘條。在此略舉幾條如下:
①楊新旗.石寶山的原始文化初探.大理文化(大理),1998,6:45~47;
②楊適夫.明清文人題詠劍川石寶山.雲南文史叢刊(昆明),1991,1:184~186(轉163);
③張文渤.劍川石寶山旅遊詩話.大理文化(大理),1997,6:51~53;
④張楠.石窟寺與摩崖造像藝術.南方絲綢之路文化論:雲南民族出版社(昆明),1991,11:379~385
第二,劍川石窟研究書目及全文資料庫:研究劍川石鐘山石窟書目,作者共收錄近40多條。在此略舉幾條如下:
②楊延福.劍川石寶山考釋(白族文化研究叢書).昆明:雲南民族出版社,1999,3[第一版];
第三,劍川石窟圖文資料庫:劍川石鐘山石窟是燦爛的東方文化瑰寶,也是世界藝術的寶藏。它既是中國石窟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世界石窟中少數民族邊遠地區壯麗輝煌的篇章,具有很高的歷史、文化和科學價值。建構"劍川石窟檔案文獻資源圖文資料庫",對於研究劍川石鐘山石窟的歷史與文化價值,促進石鐘山石窟的保護和開發,促進民族傳統文化的弘揚,促進劍川旅遊事業的發展,有著極為重要的作用。作者共收拍劍川石鐘山石窟照片近60多幅。在這裡舉例兩幅如下:
①石鍾寺區第七窟甘露觀音像:甘露觀音坐像高1.52m,左手捧缽置膝上,右手上舉,似執楊枝,因毀壞不可辨認甘露觀音容貌端莊而不淺薄,美麗聰明、善良慈悲而不輕佻。她的胸口被挖損了一長方形小洞,所以民間叫她"剖腹觀音"。
②石鍾寺區第五窟釋迦修行像:石鍾寺區第五窟釋迦修行像民間俗稱"愁面觀音",誠樸厚重。窟高1.2m,寬1.4m。窟形仿堂屋建築,窟檐雕有精緻的圖案紋樣。"愁面觀音"雕像身體微向前傾,目光俯視,眉宇之間有點憂鬱,無言地凝視著悲苦的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