劍川石窟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劍川石窟位於雲南劍川石寶山中,始鑿於南詔時期。石窟分佈在石鍾寺、沙登箐、獅子關三個地點,共十七窟,造像一百三十九軀。內容分為兩類:一是佛教題材,如佛、菩薩、觀音、天王、明王力士、脅侍、羅漢等;一是世俗題材,如南詔王、清平官、醉酒漢、「阿央白」等。

地理環境


劍川石寶山位於劍川縣城西南25公里處,因山上的紅砂石成龜背狀裂紋,如獅似象像鍾,得石寶之名。
大理位於雲南高原西部,海拔1500米至4000米之間,地處東經99°~101°,北緯23°38′~28°01′,總面積為29459平方公里。大理地區的主要範圍在著名的滇西橫斷山脈的中部和南部,雲嶺山脈怒山山脈縱貫於其間。劍川縣位於大理白族自治州北部,面積2200平方公里,總人口中的白族佔90%以上,是大理白族的主要聚居區。其文化積澱深厚,素有"文獻名邦"之稱。劍川海門口文化遺址開了雲南青銅文化的先河,石寶山石窟是全國第一批文物重點保護單位,國家級風景名勝區,數千年來科弟接踵,人才輩出。開發利用劍川石窟檔案文獻資源是順應網路環境下民族地方文獻資源建設和發展的需要,是適應大理地區地方民族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需要,其意義十分重大。

建設背景


石窟有“天啟十一年七月廿五日”題記1處,南詔國的天啟十一年相當於唐武宗會昌元年(841),一說相當於唐宣宗大中四年850);另有大理國時期題記3處,有年號的“盛德四年”相當於南宋孝宗淳熙六年(1179);可見劍川石窟開造年代是公元9世紀中葉至12世紀後半葉,為南詔國和大理國時期(649~1253)遺存的少數民族石窟藝術

主要景觀

劍川石窟掠影一
劍川石窟掠影一
山中開鑿於唐宋年間的石窟,享有“西南敦煌”的美譽,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這些藝術瑰寶有:17個雕刻精細、形象生動、內容獨特、地方民族色彩濃郁的石窟。這些石窟分佈在石寶山的石鍾寺、獅子關、沙登箐3處,綿延六七公里的地帶,約造像140軀。石窟所選細奴邏、閣邏鳳、異牟尋三代南詔國主,是三個極有代表性的人物。透過這些形象,反映了南詔一代歷史。它既是南詔藝術珍品,也是富貴的民族史料,為後人研究南詔的政治、軍事、文化,以至服飾、風尚等都提供了寶貴的資料。
其次是栩栩如生的宗教人物。在石窟中雕像最多的,是宗教人物。如觀音、阿難迦葉文殊普賢、八大名王、多聞天王、增長天王等等。這些形象,大都雕刻精細,形象生動各有個性。如,同是觀音,在雕刻家的手下,形象各不相同:有悉面觀音、甘露觀音、細腰觀音等等。到石寶山旅遊的最佳時間是農曆7月末8月初,一年一度的傳統歌會令人流連忘返。劍川距昆明499公里,大理汽車客運站有班車前望劍川。

南詔王造像

閣邏鳳議政圖
閣邏鳳議政圖
共有3處。石鍾寺區的第2窟《閣邏鳳出行圖》,高1.46米,寬1.52米,共雕16人,為劍川石窟群中人數較多的窟。窟形為仿廳堂建築,廳堂中央的雙龍頭椅上,盤坐著南詔王閣邏鳳,頭戴高冠(頭囊),右側結跏跌坐著王弟閣陂和尚,左右簇擁著披虎皮衣、插貓牛尾的武士戰將,筋肉暴起,裝束緊牢,大鼻子,寬嘴唇,再配上圓圓的臉,形象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王座兩旁雉□雙舉,旌旗飄動,表現了南詔王出行在此坐朝的場面。由於雕刻匠師們非常熟悉南詔的宮廷生活,又掌握了熟練的石雕技巧,所以能夠將南詔宮廷的一個宏大場面,栩栩如生地呈現在觀者的眼前。
劍川石窟掠影二
劍川石窟掠影二
獅子關區第1窟亦雕刻南詔王造像。窟高僅0.6米,在平座上雕刻5人,其中戴高冠蓄鬍須的是國王,旁邊戴蓮花冠的是王后,面膚均豐滿。中間坐一小孩,左右兩側亦坐男女孩各一人。座後有屏障,繪紅綠兩色帳幔,據屏障上石刻題記推斷,此窟應是南詔早期首領細奴邏的全家造像,俗稱全家福。把南詔王的家庭情景刻畫入微,充滿人間生活氣息,這在石窟藝術中尚不多見。

佛教造像

閣邏鳳議政圖
閣邏鳳議政圖
劍川石窟大部分是佛教造像,反映了南詔國和大理國時期佛教盛行的情況。
石鍾寺區第3~7窟都是佛像,線條細膩,造型精工,為劍川石窟的代表。第5窟的觀音雕像,背景□崖峭壁,其間點綴著樵夫、老翁、琴師、童子等世俗人物。觀音身體前傾,目光俯視,雙眉微蹙,無言地凝視著悲苦的人間,民間叫他愁面觀音。第7窟的甘露觀音,容貌端莊美麗,面部肌肉豐滿,身軀和手姿都表達出一種寧靜的境界,是唐宋時代典型的佛教雕刻的藝術風格。
佛教在南詔國和大理國時期傳入雲南,以密宗為主,所以石窟中有許多密宗造像,如石鍾寺區第6窟的八大明王和沙登村區第4窟甲子寺的天王像等。作者以誇張的手法,塑造出頭戴寶冠、臉部扁平、寬鼻閉嘴、怒目如鈴的形象,堅強有力而又靈活多姿,巧妙的變形使五官的表情更為強烈、威嚴、活躍,這裡有著明顯的西藏佛教藝術影響的痕迹。
此外,還有3處印度僧人的造像,大都是深目高鼻,結髮於頂,披袈裟,持拐杖,身旁攜1犬。

阿白造像

阿央白
阿央白
石鍾寺區第8窟,分上下2層,上層正中1窟,中雕仰蓮座,座上原有雕刻已毀損,在此部位上雕一錐狀物,中央鑿一深槽,深槽兩側有一道道打鑿的痕迹,似女性生殖器,在晚近時期已成為婦女為求子嗣而膜拜的對象,民間稱“阿□白”。
由於白族是南詔國和大理國時期文化上的主體民族,劍川石窟可視為白族的雕刻藝術,它和中原各地的石窟藝術有著傳統的聯繫,但又具有濃厚的地方民族色彩。雕刻採用圓雕和浮雕相結合的手法,背景部分往往運用線刻,造型生動,形象逼真,技巧純熟,線條細膩,表現了中國西南地區少數民族的藝術水平。

價值意義


內容特點

從內容上來看,佛教石窟雕鑿的造像一般只包括佛像、菩薩像、佛弟子以及羅漢像、護法天王和金剛力士像等四大內容。而劍川石窟卻不盡其然,除了佛教造像以外,還有諸多表現白族先民原始崇拜以及南詔大理國歷史內容的造像。
劍川石窟
劍川石窟
首先就佛教內容而言,中原地區的石窟主要表現的是禪宗,而劍川石窟則多密宗的神祇。誠如《新纂雲南通志·宗教考》所載:“唐宋間傳至雲南佛法不止一宗,而以阿吒力教為盛。阿吒力者,瑜伽秘密宗地,蒙(南詔)段(大理國)時期此教最盛。”不少史料表明南詔大理國崇信的佛教有來自中原漢地、吐蕃以及印度等多種渠道,而其中通過古印度僧人經南方絲路傳入的密宗阿吒力教派影響最大,因而劍川石窟突出的特點是較為集中地展示了古代白族所崇信的佛教密宗神祇:多處雕鑿了與內地觀音造像不同的阿嵯耶觀音和男像觀音。尤以八大明王造像最為典型,石窟中被編為6號窟的明王堂是體量最大的一窟,長11米,高3米,布局森嚴,正中端坐著神態安詳的釋迦牟尼佛,左右肋侍為阿難和迦葉兩位尊者。在這一佛二弟子兩邊分列著八大明王,兩端又挺立著多聞天王和廣目天王。八大明王一個個面目猙獰,三頭六臂,座騎怪獸,腳踩鬼奴,身不著天衣而以人頭骨為瓔絡,手足纏繞毒蛇,持金剛杵法器降服魔障。按密宗的說法佛和菩薩都有兩種化身,常見的表情安詳,肢體正常的形象稱為自性身。而此類形象怪誕,表情兇惡的稱為教令輪身,即是用以教訓眾生的形象。對於那些冥頑不化,魔障纏身的眾生,佛、菩薩變成這種怪模樣來嚇唬他,使之猛醒,覺悟,故稱之為“明王”。中國佛教的明王造像除西藏和四川大足還有所見之外,劍川石窟的明王最為集中和豐富,足見其密宗造像的典型特徵。
其二除了佛和菩薩,人間的帝王也作為主體被雕鑿到石窟之中,這是全國各地石窟所絕無僅有的。被稱為《異牟尋禮佛圖》的石鍾寺1號窟為南詔第六代王異牟尋及其文武官員的造像,被稱為《閣邏鳳議政圖》的2號窟則是南詔第五代王閣邏鳳與眾臣議事的場面,沙登箐11號窟俗稱《全家福》者,雕的是南詔始祖細奴邏及其後妃子女侍從的群像。這些造像非常直觀地表現了南詔宮廷的衣冠禮儀,稱得上是研究南詔歷史的實物見證。
劍川石窟
劍川石窟
更為獨特的是古代白族人民在接受佛教的過程中特別善於將佛教和本民族的原始崇拜融合在一起。第8號窟“阿央白”雕鑿的是一座高0.8米的高浮雕女陰,兩旁墨書一聯:“廣集生化路,大開方便門”。石龕左右兩壁,各有線刻佛像一尊,左為多寶佛,右為大日如來佛。將女陰崇拜與對佛的敬仰並列,不能不說是古代白族人民的一種特有的宗教觀念。此外,劍川石窟的造像中還真實地表現了古代白族地區的對外文化交往,典型的如獅子關第11號窟的“波斯國人”造像,以及10號窟梵僧觀音造像等,其深目高鼻的形象和衣著服飾特徵都印證了南詔古國通過南方絲綢之路與印度和西亞地區密切的宗教文化交往。

藝術手法

劍川石窟
劍川石窟
從藝術手法上來說,劍川石窟以其典雅細膩的風格堪稱中國石窟藝術的一絕。在表現王族的雕像中,不但把南詔國政教合一的衣冠禮儀錶現得十分具體,而且人物形象的刻畫更顯得精確、生動:王者凝神專註的表情,豁達文雅的氣度與手下兇悍威嚴的武士形成鮮明的對比,具有很強的藝術感染力。如果說中國晚期石窟以高度的寫實性和富於人情味著稱的話,劍川石窟的藝術造型確實把這一特點發揮到了極至。如被稱為“華嚴三聖”的3號窟,即釋迦佛居中,左文殊,右普賢的造像,比例勻稱、造型洗鍊,面部表情給人以優雅、肅穆、純厚的美感。雖則純屬石雕,卻讓人感覺到皮膚的柔軟和肌肉的彈性。又如7號窟“甘露觀音”,體態豐盈,雙肩圓潤,有著濃郁的世俗生活氣息,而其容貌之端莊,目光之慈祥,又表現出菩薩的寬厚和仁慈。軀體雖有著白族婦女的特徵,而精美的耳飾、臂釧手鐲卻又吸收了印度犍陀羅藝術的營養,被譽為“東方維納斯”。每個石窟在環境的烘托方面也十分考究,以金剛杵等法器為造型依據的浮雕布滿橫披、壁柱;火焰紋飾的佛背光圖案精巧繁密,給人以絢麗奪目之感。
劍川石窟以其獨特的價值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而其豐富的文化內涵和高超的藝術價值卻有待於世世代代的學者、專家不斷地發現和探討。古往今來,凡親臨過劍川石窟的高人雅士,無不頓然感悟到:大千藝術世界,果然天外有天。難怪金庸先生在此流連忘返之後,欣然命筆為其題寫了“南天瑰寶”的匾額。

古代石窟

古代石窟在雲南雖不甚發達,但在南詔和大理國時期,卻創造了燦爛輝煌的劍川石窟藝術。劍川石窟位於縣城西南25公里的石寶山的支峰石鐘山上,石窟群開鑿於公元9至12世紀的南詔(唐代)、大理國(宋代)時期,正值南詔國"政教合一"和大理國佛教盛行時期,其再現了以白族為主的西南各民族智慧的結晶。石窟分佈在石鍾寺、沙登村、獅子關三個地點,共十七窟,造像一百三十九軀,碑碣五通,造像題記和其他題記四十四則。造像雕刻在紅沙石上,內容有兩大類:一類是佛教題材,有佛、菩薩、觀音、天王、明王、力士、脅侍、羅漢等;另一類是世俗題材,有南詔王、清平官、南亞僧等人物形象。
劍川石窟有其顯著的五大特點:
一是南詔王室造像。"閣羅鳳出巡"、"異牟尋議政"、"南詔第一王細奴羅全家像",是中國唯一雕刻君主議政活動的石刻石窟群;
二是生殖崇拜物。女性生殖器(白語稱"阿盎白")石窟是佛教密宗供奉的"女根",同時也是白族原始生殖崇拜的珍貴實物資料;
三是外國人像。"波斯國人"窟和"梵僧"窟是白族通過蜀身毒道與世界各國進行文化交流的歷史見證;
四是具有白族風格的觀音造像。觀音是白族主要的崇拜對象,"細腰跣是觀音"(白語'阿嵯耶')窟、"甘露觀音"窟充分體現了佛教在白族地方的特色;
五是大日佛會造像窟。此窟是中國惟一具有完備的八大明王和大黑天神造像的石窟。
劍川石窟是南詔歷史的畫卷,反映了古大理地區宗教碰擊、演變的過程,也從此奇特的角度折射出南詔和大理國社會的風情和民俗。如石鍾寺第八窟正中石台上的女性生殖器,當地白語稱"阿盎白",是"嬰兒出生處"的意思。附近鄉民常在此塑像前跪拜求子,以至石龕前形如蒲團的巨石已因跪拜而被磨凹下去。
由此看來,劍川石鐘山石窟顯得尤其珍貴,它是中國古代少數民族藝術遺產之一,在中國以至世界石窟文化中都佔有重要的地位。劍川的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有其不可替代的文化價值、藝術價值和審美價值。加快開發和利用劍川石窟檔案文獻資源,為民族地方文獻信息資源的建設和發展增添新的亮點,為促進地方民族文化、教育和旅遊等各項事業的發展,為地方民族網路經濟的建設和發展都將起到積極的作用。

科研成果


檔案是歷史的真憑實證,是第一手的參考資料,可作為科學研究的必要條件。檔案文獻是整個文獻的一個組成部分,文獻又是人們在實踐活動中形成的有價值的文字、聲音、形象的記錄。石窟是文獻的間接載體,是文獻的外延,石窟檔案是文獻的又一表現形式,是人們在對石窟的發掘和研究實踐活動中所形成的歷史記錄。
劍川石窟檔案文獻資源均屬民族地方文獻資源,民族地方文獻是"民族地區的地方文獻",地方文獻是指關於一個地方的一切方面的書刊資料,它包括政治、經濟、自然、地理、歷史、軍事、人物等一切自古至今的自然和人文方面的內容。在劍川,白族是主體民族,其民族地方文獻極為豐富,尤其是佛教和世俗石窟檔案文獻甚多,所以劍川素有"文獻名邦"之稱。劍川石窟,是中國西南少數民族的藝術瑰寶,是佛教藝術的傑作,其歷史價值、藝術價值和宗教價值甚遠,對研究唐宋南詔大理國時期的歷史和文化有著重要的參考價值。
雖然石刻造像日漸蜚聲國內外,但其文獻甚少,較為凌亂,紙質型石刻檔案閑置退化,難以保存。這就需要我們重新對劍川石窟檔案文獻信息資源進行整合、加工,使之數字化、網路化和信息產品化等,以便更好地保存和開發利用。從而有效地服務於地方民族經濟和社會的發展,服務於歷史學、民族學和地方史的研究和發展,其內涵十分深遠。
劍川石窟是古代白族人民創造的優秀藝術珍品,其檔案文獻資料是我們研究南詔和大理國社會歷史和文化藝術的珍貴資料,也是白族與國內外各民族,中國與東南亞、南亞各國進行文化交流的歷史實證。

開發利用

在網路信息化的今天,開發和利用豐富深邃的民族地方文獻資源,弘揚優秀民族文化,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促進民族文化、生態環境和社會經濟的協調發展,顯得越來越十分重要。民族地方文獻特別是民族地區的地方志,是民族地區的百科全書。可見,劍川石窟檔案文獻資源有必要值得開發和利用。
民族地方文獻資源的"開發利用",實質上就是發掘尋找並利用地方文獻資源中一切適合經濟建設需要的數據、事實、經驗、知識、情報和信息,為地方的民族經濟和社會服務,為地方的民族文化、教育和科研服務,以及為世界各民族事業的建設和發展服務。就目前而言,劍川石窟檔案文獻資源,可從以下幾個途徑進行開發和利用:①編製劍川民族地方文獻書目索引,進行劍川地方文獻的書目控制,並編製一些專題目錄資料庫,以適應網路環境下,對地方文獻資源的調查和研究;②在設立南詔大理史研究機制的同時,應加強劍川石窟檔案文獻資源的開發研究,如大理州圖書館,在原民族文獻室的基礎上,突出民族自治州圖書館特色建立的"南詔大理國文獻資料中心"、大理學院圖書館地方文獻資料室和視聽資料室、劍川縣文化局、圖書館以及檔案館和石鍾寺文物檔案室,都藏有較為豐富的南詔大理國地方文獻資料,是我們開發利用劍川石窟檔案文獻資源的重要基地;③加快開發和利用劍川地方文獻資源,對於地方民族學科的建設、民族教育的發展和民族人才的培養,都有可用之處,是西部地區施行科教興國的一個重要方面和途徑;④開發利用劍川石窟檔案文獻資源,為大理劍川地方民族經濟和社會的發展服務,其作用非常重大,其意義更為深遠。
總之,拓展劍川石窟檔案文獻資源,增添民族地方文獻信息資源的新亮點,構建新型的地方民族文獻資料庫
,走地方民族文獻信息資源的數字化、特色化和網路化發展之路,前景可望,意義重大,值得開發,值得研究,值得利用。

資源資料庫

最後,試圖將劍川石窟檔案文獻資源資料庫意向性構建如下:
第一,劍川石窟研究期刊篇名目錄及全文資料庫:研究劍川石鐘山石窟期刊篇名目錄,作者共收錄100餘條。在此略舉幾條如下:
①楊新旗.石寶山的原始文化初探.大理文化(大理),1998,6:45~47;
②楊適夫.明清文人題詠劍川石寶山.雲南文史叢刊(昆明),1991,1:184~186(轉163);
張文渤.劍川石寶山旅遊詩話.大理文化(大理),1997,6:51~53;
④張楠.石窟寺與摩崖造像藝術.南方絲綢之路文化論:雲南民族出版社(昆明),1991,11:379~385
第二,劍川石窟研究書目及全文資料庫:研究劍川石鐘山石窟書目,作者共收錄近40多條。在此略舉幾條如下:
宋伯胤.劍川石窟.北京:文物出版社,1958,6;
②楊延福.劍川石寶山考釋(白族文化研究叢書).昆明:雲南民族出版社,1999,3[第一版];
陳兆復.劍川石窟.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1980,7[第一版];其餘略……
第三,劍川石窟圖文資料庫:劍川石鐘山石窟是燦爛的東方文化瑰寶,也是世界藝術的寶藏。它既是中國石窟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世界石窟中少數民族邊遠地區壯麗輝煌的篇章,具有很高的歷史、文化和科學價值。建構"劍川石窟檔案文獻資源圖文資料庫",對於研究劍川石鐘山石窟的歷史與文化價值,促進石鐘山石窟的保護和開發,促進民族傳統文化的弘揚,促進劍川旅遊事業的發展,有著極為重要的作用。作者共收拍劍川石鐘山石窟照片近60多幅。在這裡舉例兩幅如下:
①石鍾寺區第七窟甘露觀音像:甘露觀音坐像高1.52m,左手捧缽置膝上,右手上舉,似執楊枝,因毀壞不可辨認甘露觀音容貌端莊而不淺薄,美麗聰明、善良慈悲而不輕佻。她的胸口被挖損了一長方形小洞,所以民間叫她"剖腹觀音"。
②石鍾寺區第五窟釋迦修行像:石鍾寺區第五窟釋迦修行像民間俗稱"愁面觀音",誠樸厚重。窟高1.2m,寬1.4m。窟形仿堂屋建築,窟檐雕有精緻的圖案紋樣。"愁面觀音"雕像身體微向前傾,目光俯視,眉宇之間有點憂鬱,無言地凝視著悲苦的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