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4條詞條名為鴻鈞的結果 展開

鴻鈞

《封神演義》中角色

鴻鈞,為明朝小說《封神演義》的自創人物,正統道教並無此神。

中國台灣現有部分信奉鴻鈞老祖的道派,但在絕大部分道教徒眼中實屬無稽之談。

《封神演義》中為老子、元始天尊、通天教主的師傅。

洪荒流小說中的鴻鈞為大道之顯化實體,但在正統道教中大道之顯化實體乃玉清元始天尊。

人物關係


人物來源


鴻鈞出自古典名著之《封神演義》。道教並沒有此人出現,現台灣與部分地區有少數供奉。
按《封神演義》中看來,鴻鈞就是“大道”的代表,是“天道”的代表三友,二佛,女媧等混元大羅金仙的指引者與監督者,並且書中載通天敗走之後遇到鴻鈞之前,有過話說:“不如重立地水火風換過世界,不過這事還得秉過老師”。可見鴻鈞的徒弟能創造天地,而且還得稟告鴻鈞一聲,要同意了才能造天,那鴻鈞是什麼存在就不言而喻了。
書中鴻鈞老祖現身的時候有詩曰:
高卧九重雲 蒲團了道真
天地玄黃外 吾當掌教尊
盤古生太極 兩儀四象循
一道傳三友 二教闡截分
玄門都領袖 一炁化鴻鈞
鴻鈞本作鴻均,最早出現於西漢王褒的《四子講德論》,“夫鴻均之世,何物不樂?”鴻均指的是天下太平,大道之世。
后出現於明代神魔小說《封神演義》,為三友之師,借喻道教三十六天大羅天。
山西介休市綿山群仙殿里有道家眾仙朝拜鴻鈞老祖的布畫神像。遼寧本溪市謝家崴子水洞,為鴻鈞老祖修築在玉京山的宮殿,名叫“紫霄宮”。台灣道教把鴻鈞作為十八代天帝之一。
《封神演義》中,鴻鈞乃老子、元始天尊、通天教主的師傅。
在洪荒小說中是道祖,紫霄宮三講大道,收六大聖人為弟子。代表大道之顯化實體。
封神榜之武王伐紂中鴻鈞老祖
封神榜之武王伐紂中鴻鈞老祖

駁斥鴻鈞


鴻鈞老祖出現於小說《封神演義》一書中,有人考證《封神演義》本意在於宣揚三教合一、佛道一家的思想而已。
小說之流傳,畢竟要比《正統道藏》里的神仙傳記要普及,於是有人誤以為真,以之來衡量三洞經典。認為三清之前,混沌之先,還有一個鴻鈞老祖,為三清之本。以訛傳訛,流弊甚巨也,道教多次駁斥鴻鈞邪說。
據王沐先生考證云:“系以丹法方土而戴道冠,並未受道教科儀的約束,加以作為小說,更可盡情虛構。所以他的宗教觀雖未脫離三教合一的基本觀念,但卻將道釋神佛按自己想象作了新的安排。
目。前有邪教將鴻鈞列為供奉對象,大肆散播歪理邪說,破壞宗教和諧。
明朝小說《封神演義》中派系分為三,闡教、截教、人道,即儒道釋三教也。
“仙神關係經過封神以後,十二弟子也並未向玉帝稱臣。在書中所記十二弟子是: 1、九仙山桃源洞廣成子;2、九華山雲霄洞赤精子,3、二仙山麻姑洞黃龍真人,4、乾元山金光洞太乙真人;5、崆峒山元陽洞靈寶大法師;6、五龍山雲霄洞文殊廣法天尊(釋),7、九功山白鶴洞普賢真人(釋);8、普陀山落伽洞慈航道人(釋),9、狹龍山飛雲洞懼留孫(釋);10、玉泉山金霞洞玉鼎真人,11、金庭山玉屋洞道行天尊,12、青峰山紫陽洞清虛道德真君。”
這十二弟子中,實際將釋教文殊、普賢、觀音、懼留孫都收在裡邊。
這是明代三教合一思想的具體化,而這十二弟子既沒有最後向玉帝稱臣,也不在封神之內,所以作者此種設想,很明顯是將仙權與神權分開。
而崇仙抑神,則因自己是修仙者,又反對統治政權,所以寓意雙關,借封神以抨擊現實。他與同時的《西遊記》作者吳承恩(1500——1582),都是淮揚士族,在寫大鬧天宮時玉帝及眾神懦弱無能的情況,同樣有指摘明代朝廷之意,而孫悟空雖受佛制,但其能力則屬仙傳(第一回),兩個人的思想頗相接近。
出自《封神演義》而非道教的神仙體系。竊考《仙苑編珠》、《三洞群仙錄》、《搜神記》、《歷代真仙體道通鑒》等《正統道藏》的神仙傳記,也確實沒有找到所謂鴻鈞老祖的聖號。
天台山道士王松著《仙苑編珠》云:“大道自然,混沌之先。一炁凝化,盤古生焉。天皇東立,王母西旋。伏羲八卦,軒后五篇。”其神仙思想體現了道教對於宇宙初開的思考,大抵以《周易》和《道德經》的思想為根本,即認為大道在混沌之先,為萬化之宗祖,“有物混成,先天地生,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強字之曰道。”
《列子集釋》曰:“夫道有情有信,無為無形,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極之先而不為高,在六極之下而不為深。先天地生而不為久,長於上古而不為老。”即體現了道教以“道”為本的思想,以太上老君為最高神。
太上老君者,大道之主宰,萬教之祖宗,出乎太無之先,起乎無極之源,終乎無終,窮乎無窮。
《仙苑編珠》引《元始上真記》云:“昔二儀未分,日月未具,狀如雞子,混沌玄黃。乃有盤古真人,天地之精,自號元始天皇游乎其中。” “忽生太玄玉女在石間,人形具足,天姿絕妙,號曰太元聖母。元始君下游見之,乃招還上宮。”
悟真篇》雲“道自混沌生一炁,便從一炁產陰陽。陰陽再合成三體,三體重生萬物昌。”
正一道士所撰《三洞群仙錄》亦云:“盤古物主,黃帝道宗。”其中並沒有所謂的鴻鈞老祖。
唐吳筠《玄綱論》云:“道者何也?虛無之系,造化之根,神明之本,天地之元,其大無外,其微無內,浩曠無端,杳冥無際。至幽靡察而大明垂光,至靜無心而品物有方。混莫無形,寂寥無聲。萬象以之生,五行以之成。生者無極,成者有虧。生生成成,今古不移,此之謂道也。”蓋天地混沌之先,也即是道。
那些認為存在鴻鈞老祖的人,難道認為鴻鈞在大道之先么?這是錯誤的!
《雲笈七籤卷二·混元混洞開闢劫運部》云:“元氣於渺茫之內,幽冥之外,生乎空洞。空洞之內,生乎太無。太無變而三炁明焉。三炁混沌,生乎太虛而立空洞,因洞而立無,因無而生有,因有而立空。空無之化,虛生自然。上炁曰始,中炁曰元,下炁曰玄。玄炁所生出乎空,元炁所生出乎洞,始炁所生出乎無。故一生二,二生三,三者化生以至九玄,從九返一,乃入道真。氣清成天,滓凝成地,中氣為和,以成於人。三氣分判,萬化稟生;日月列照,五宿煥明。”
然而此玄元始三炁之先,究竟是哪位神明主宰呢?
竊按《混元皇帝聖記》云:“太上老君者,混元皇帝也。乃生於無始,起於無因,為萬道之先,元氣之祖也。” “老子者,老君也。此即道之身也,元氣之祖宗,天地之根本也。夫大道玄妙,出於自然,生於無生,挺於空洞,陶育乾坤,號曰無上正真之道。” “老君者,乃元氣道真,造化自然者也。強為之容,則老子也。以虛無為道,自然為性也。”
故知老君即是道體,老君即是大道,是以有“老君一炁化三清”的說法,而這個化三清的老君,和鴻鈞似乎又點像,但是顯然不是鴻鈞。
小說《封神演義》體現的是明朝以來三教合一的思想,是以元始門下十二弟子有一些是佛教的菩薩,比如文殊廣法天尊等等。早段時間,我還看到了一部《太上觀音寶懺》,其中有什麼靈鷲山某某洞云云,也多是受小說《封神演義》一書的影響。
學者當知,修道當以正統道教經典為本,不可受坊間書籍的迷惑,否則有的人還錯誤以為太上老君是玉皇的煉丹之臣,鴻鈞老祖是三清的師父,王母娘娘玉皇大帝的媳婦,豈不笑話?
中國神話與正統道教沒有此人,而時至。今。日道教也依舊不承認鴻鈞在其神系中的存在,道教多次駁斥鴻鈞邪說,佛教也闢謠了鴻鈞。

小說虛構


鴻鈞是中國著名古典神話小說《封神演義》中的角色之一,具體來歷不明,或者說為作者杜撰。道教經典中並無此尊記載。

應化圖說


《太上老君歷世應化圖說》第二化:
“老君者,元炁之根,造化真宗,體任自然。自然者,道也。強為之容即老君。以虛無為道,靈元為性,清空寥廓,晃朗太玄,含孕於空洞寥落之外,莽蕩玄虛之中,寂寞無里,不可稱量。若言有,不見其形;若言無,萬物從茲而生。八表窮窿,漸漸始分。下成微妙,以為世界,而有鴻元,挺於空洞,浮遊幽虛。
太上老君第二化有個叫“鴻元”的時代。
如果鴻元老祖存在,那麼他與太上老君的關係,也只是太上老君第二化,也在太上老君之下。太上老君即大道,無始無終,無形無名,無師無祖。
道自虛無生一氣。有人認為這並非是有一個實際的神稱為“鴻元”,但也有部分信徒認為確有一個實際的神稱為“鴻元”。

鴻鈞洞廟


鴻鈞洞,在南岩飛升岩西北下100米處,下絕崖200餘米即飛升岩水庫。該洞坐東朝西,天然形成兩重岩洞,故俗稱“岩上岩”。上層岩為主洞,下層為道房。上層岩洞高5 30米,面闊8米,深4-10米。岩內現存石殿一座,石作化帛爐一座,岩後有石窟神龕。岩內還有殘碑兩通。下層岩距上層岩地坪為5 80米,深4-50米。洞為敞口,內高外低。岩外為道房。從岩左攀登可到上層岩。
“鴻鈞”即“洪鈞”,“鈞”又通“均”。鴻鈞即巨大的制陶轉輪。
石窟神龕依崖人工鑿成。龕高0 70米,面闊0 65米,進深0.42米。龕內神像早已無存。
石殿在石窟神龕前,坐東朝西。殿通高1.60米,面闊0.98米,進深0.88米。懸山石板頂,全部為石板榫卯組裝。內存石雕鴻鈞老祖坐像,頭頂為髻,面帶笑容,有鬍鬚,身著圓領廣袖對開襟帝服,抄手於膝,腳穿雲靴。
化帛爐 石作。爐通高2米,面闊0 67米,進深0.61米。是全山最大、最精美的石作化帛爐。重檐歇山石作頂,下為石作須彌座,通體石構件為石作卯榫組裝。

鴻鈞老祖歌


《祭祖歌》有很多不同內容和不同形式的音樂本體形式,這裡採用的仍然是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咸豐縣小村地區傳唱的一首《鴻鈞老祖歌》。
從這首《鴻鈞老祖歌》中,我們可以發現三峽地區原土著居民關於人類文明起源的認同觀念,他們認為關於人類的教化主要來源於鴻鈞老祖的傳說,在這首《鴻鈞老祖歌》中,鴻鈞老祖的傳說甚至早於漢族人文始祖的開天盤古,“天地人三皇”,這一點從人文傳說的角度,說明了三峽文化作為華夏文化的重要支脈之一,在時間的歷時過程中和在空間的發展方位上,並不比黃河文化遲,至於二者之間到底有多大的時間距離,不是我們在這裡所要研究的主要對象,就這首《鴻鈞老祖歌》而言,它所代表的是三峽文化在過去時空中的輝煌。

人物出場


【子牙兵取臨潼關】
小說中《封神演義》第八十四回 子牙兵取臨潼關,忽見正南上祥雲萬道,瑞氣千條,異香襲襲,見一道者,手執竹杖而來。作偈曰:“高卧九重雲,蒲團了道真。天地玄黃外,吾當掌教尊。盤古生太極,兩儀四象循。一道傳三友,二教闡截分。玄門都領袖,一炁化鴻鈞。”
話說鴻鈞道人來至,通天教主知是師尊來了,慌忙上前迎接,倒身下拜曰:“弟子願老師聖壽無疆!不知老師駕臨,未曾遠接,望乞恕罪。”鴻鈞道人曰:“你為何設此一陣,塗炭無限生靈,這是何說!”通天教主曰:“啟老師:二位師兄欺滅吾教,縱門人毀罵弟子,又殺戮弟子門下,全不念同堂手足,一味欺凌,分明是欺老師一般。望老師慈悲!”鴻鈞道人曰:“你這等欺心!分明是你自己作業,致生殺伐,該這些生靈遭此劫運;你不自責,尚去責人,情殊可恨!當日三教共僉‘封神榜’,你何得盡忘之也!名利乃凡夫俗子之所爭,嗔怒乃兒女子之所事,縱是未斬三屍之仙,未赴蟠桃之客,也要脫此苦惱;豈意你三人乃是混元大羅金仙,歷萬劫不磨之體,為三教元首,為因小事,生此嗔痴,作此邪欲。他二人原無此意,都是你作此過惡,他不得不應耳。雖是劫數使然,也都是你約束不嚴,你的門徒生事,你的不是居多。我若不來,彼此報復,何日是了?我特來大發慈悲,與你等解釋冤愆,各掌教宗,毋得生事。”隨分付左右散仙:“你等各歸洞府,自養天真,以俟超脫。”眾仙叩首而散。
鴻鈞道任命通天教主先至蘆篷通報。通天教主不敢有違師命,只得先往蘆篷下來,心中自思:“如何好見他們?”不得已,靦面而行。話說哪吒同韋護等俱在蘆篷下,議論萬仙陣中那些光景,忽見通天教主先行,後面跟著一個老道人扶筇而行,只見祥雲繚繞,瑞氣盤旋,冉冉而來,將至篷下。眾門人與哪吒等各各驚疑未定。只見通天教主將近篷下,大呼曰:“哪吒可報與老子、元始,快來接老爺聖駕!”哪吒忙上篷來報。話說老子在篷上與西方教主正講眾弟子劫數之厄,今已圓滿,猛抬頭見祥光瑞靄,騰躍而來,老子已知老師來至,忙起身謂元始曰:“師尊來至!”急率眾弟子下篷。只見哪吒來報:“通天教主跟一老道人而來,呼老爺接駕,不知何故。”老子曰:“吾已知之。此是我等老師,想是來此與我等解釋冤愆耳。”遂相率下篷迎接,在道傍俯伏曰:“不知老師大駕下臨,弟子有失遠接,望乞恕罪。”鴻鈞道人曰:“只因十二代弟子運逢殺劫,致你兩教參商。吾特來與你等解釋愆尤,各安宗教,毋得自相背逆。”老子與元始聲喏曰:“願聞師命。”
遂至篷上,與西方教主相見。鴻鈞道人稱讚:“西方極樂世界真是福地。”西方教主應曰:“不敢!”教主請鴻鈞道人拜見。鴻鈞曰:“吾與道友無有拘束。這三個是吾門下,當得如此。”接引道人准提道人打稽首坐下。後面就是老子、元始過來拜見畢,又是十二代弟子並眾門人俱來拜見畢,俱分兩邊侍立。通天教主也在一傍站立。鴻鈞道人曰:“你三個過來。”老子、元始、通天三個走近前面。道人問曰:“當時只因周家國運將興,湯數當盡,神仙逢此殺運,故命你三個共立‘封神榜’,以觀眾仙根行淺深,或仙,或神,各成其品。不意通天弟子輕信門徒,致生事端,雖是劫數難逃,終是你不守清凈,自背盟言,不能善為眾仙解脫,以致俱遭屠戮,罪誠在你,非是我為師的有偏向,這是公論。”接引與准提齊曰:“老師之言不差。”鴻鈞曰:“今。日我與你講明,從此解釋。大徒弟,你須讓過他罷。俱各歸仙闕,毋得戕害生靈。況眾弟子厄滿,姜尚大功垂成,再毋多言。從此各修宗教。”鴻鈞分付:“三人過來跪下。”三位教主齊至面前,雙膝跪下。道人袖內取出一個葫蘆,倒出三粒丹來,每一位賜他一粒:“你們吞入腹中,吾自有話說。”三位教主俱皆依師命,各吞一粒。鴻鈞道人曰:“此丹非是卻病長生之物,你聽我道來:此丹煉就有玄功,因你三人各自攻。若有先將念頭改,腹中丹發即時薨!”
鴻鈞道人作罷詩,三位教主叩頭拜謝老師慈悲。鴻鈞道人起身作辭,命通天三弟子,你隨吾去。通天教主不敢違命,只見接引道人與准提俱起身,同老子、元始,率眾門人齊送至篷下。鴻鈞別過西方教主,老子、元始與眾門人等又拜伏道傍,俟鴻鈞法駕,鴻鈞吩咐:“你等去罷。”眾人起立拱候,只見鴻鈞與通天教主,冉冉駕祥雲而去。西方教主也作辭回西方去了。老子、元始與子牙曰:“今。日來我等與十二代弟子將回洞府,候你封過神,重新再修身命,方是真仙。”正是:重修頂上三花現,返本還原又是仙。

三大弟子


《封神演義》中,鴻鈞乃人教教主太上老君(老子)、闡教教主元始天尊、截教教主通天教主(與靈寶天尊無任何關係)的師父。三清自出世化形便跟隨道祖鴻鈞老祖修行。之後立教授徒,代鴻鈞教化萬物生靈。
鴻鈞
鴻鈞
老子
混元初判道為先,常有常無得自然。
紫氣東來三萬里,函關初度五千年。
函關初出至崑崙,一統華夷屬道門。
我體本同天地老,須彌山倒性還存。
混沌從來不計年,鴻蒙剖處我居先。
參同天地玄黃理,任你傍門望眼穿。
鴻蒙剖破玄黃景,又在人間治五行。
度得軒轅升白晝,函關施法道常明。
騎牛遠遠過前村,短笛仙音隔朦朧。
闢地開天為教主,爐中煉出錦乾坤。
不二門中法更玄,汞鉛相見結胎仙。
未離母腹頭先白,才到神霄氣已全。
室內煉丹摻戊己,爐中有葯奪先天。
生成八景宮中客,不計人間幾萬年。
玄黃外兮拜名師,混沌時兮任我為,
五行兮在吾掌握,大道兮度進群迷。
清凈時兮修金塔,閒遊兮曾出西關。
兩手包羅天地外,腹安五嶽共須彌。
先天而老後天生,借李成形得姓名。
曾拜鴻鈞修道德,方知一炁化三清
元始天尊
鴻蒙初判有聲名,煉得先天聚五行。
頂上三花朝北闕,胸中五氣透南溟。
群仙隊里稱元始,玄妙門庭話未生。
漫道香花隨輦轂,滄桑萬劫壽同庚。
混沌從來道德奇,全憑玄理立玄機。
太極兩儀並四象,天開於子任為之.
地醜人寅吾掌教,黃庭兩卷度群迷。
玉京金闕傳徒眾,火種金蓮是我為。
六根清靜除煩惱,玄中妙法少人知。
二指降龍能伏虎,目運祥光天地移。
頂上慶雲三萬丈,遍身霞繞彩雲飛。
閑騎逍遙四不相,默坐覺檀九龍車。
飛來異獸為扶手,喜托三寶玉如意。
白鶴青鸞前引道,后隨丹鳳舞仙衣,
羽扇分開雲霧隱,左右仙童玉笛吹,
黃巾力士聽敕命,香煙滾滾眾仙隨。
闡道法揚真教主,元始天尊離玉池。
通天教主
闢地開天道理明,談經論法碧游京。
五氣朝元傳妙訣,三花聚頂演無生。
頂上金光分五彩,足下紅蓮逐萬程。
八卦仙衣飛紫氣,三鋒寶劍號青苹。
伏虎降龍為第一,擒妖縛怪任縱橫。
徒眾三千分左右,后隨成姓盡精英。
天花亂墜無窮妙,地擁金蓮長瑞禎。
度盡眾生成正果,養成正道屬無聲。
對對幡幢前引道,紛紛音樂及時鳴。
奎牛穩坐截教主,仙童前後把香焚。
靄靄沉檀雲霧長,騰騰殺氣自氤氳。
白鶴唳時天地轉,青鸞展翅海山澄。
通天教主離金闕,來聚群仙百萬名。
鴻鈞生化見天開,地醜人寅上法台。
煉就金身無量劫,碧游宮內育多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