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黃山景區
位於浙江金華武義縣的景點
小黃山景區位於浙江省武義縣東南部,距縣城48公里,交通便捷,總面積5平方公里。景區內以奇松、怪石、雲海、飛瀑被稱為"四絕",天池、懸棺、小三峽等景點更使景區錦上添花。山間一座畲族古村落,歷史悠久,民族風情濃郁,形成了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完美結合的特點,是人們休閑度假之勝地。
乾隆三十一年,鳳凰山上的雷、藍、鍾三家山民,欲舉家遷徙至蘇杭一帶居住。當年的秋天,三家人帶足了糧食、生活用品,挑了個黃道吉日,拜過"三元真神",便從汕頭出發北上,過福建到溫州,而後改乘小船行至麗水,欲轉到宣平再從陸路北上。
因為是逆水行船,快到宣平縣城時已是冬季,大河一夜之間結冰,三家的小船被凍住了。天下起大雪,兩邊的大山很快被大雪覆蓋,變成白色,這對久住廣東的三家人來說可謂是天顯奇象,不知是福是禍。三家山民慌忙燒香求"三元真神"顯靈保佑。說也奇怪,當夜大家都夢見"三元真神"對他們說:"此地四季分明,沒有外亂,沒有自然大災,是塊風水寶地。"
第二天,三家人即下船登山,登至山巔,大家被眼前的景色驚呆了:這裡的地形酷似"一片荷葉、一朵蓮花、一個花蕾",奇松迎客,奇岩兀立,雲海飛瀑,簡直是一幅美麗的圖畫。三家人將此地取名為"荷葉山",並決定在此安家。因為所帶的糧食已所剩無幾,又是冬天,寒風刺骨,建房根本不可能,三家人便住進當地農民搭建在田野的茅草寮里,以此為家,以打獵為生……因為語言、服飾、信仰、生活習俗的不同,三家人與當地人無法溝通,官府也不管他們,讓他們自行繁衍。
之後,三家人勤勤懇懇地勞作,慢慢地由三家發展到幾家、幾十家、幾百家……最後蔓延到整個宣平縣無人居住的山區,但他們一直保持著自己的生活習俗。
到了清朝嘉慶初年,宣平縣太爺見這些廣東鳳凰山來的山民數量已粗具規模,便開始關心和管制他們,並親自上山體察民情。縣太爺發現這些山民的一切習俗和漢族完全兩樣,回去后把民情上報到朝廷。朝廷根據他們居住的茅草寮形狀命名為"畲","畲族"就這樣產生了。
畲族姑娘敬酒台、畲族姑娘對歌台……漫步畲族風情村,一幅幅美麗的畫面便映入眼帘。
蓮藕貓廊:呈半環狀,長近百米,能坐300多人;貓廊前草坪有500餘平方米,設有篝火台,供遊客夜間活動;表演台150平方米,設兩個篝火台,供夜間畲族舞蹈、對歌表演。
聚寶潭:面積有200餘平方米,深1.5米,供垂釣者比賽。畲族民俗展廳:面積300餘平方米,內設長40米的反映畲族發源神話的《畲族祖圖》,及畲族傳統文化、生活用具。
小黃山景區美景(2)
三元神宮:山民求運求醫之處。
觀瀑寮:能看到呈階梯狀的四五條瀑布,最長的瀑布達六七十米。
天池:小黃山頂上有上下兩個天池,水清見底,是階梯狀瀑布之源。
族長懸棺:在百米高的岩壁上,非常奇特,至今無人知道是如何下葬的。
最引入注目的是畲族餐館:餐廳面積280多平方米,可供幾十人用餐。最絕的是餐館提供的菜肴,每樣都不脫一個"土"字。現摘的蔬菜不用說了,即使葷菜,雞是正宗的土雞,牛排選的是深山裡的黃牛牛排……每一個遊玩小黃山的人,都少不了津津樂道一回小黃山的“吃”,可見小黃山畲族風情村別具的韻味。
小黃山景區
小黃山景區位於武義縣東南部,距縣城48公里,交通便捷,總面積5平方公里。景區內以奇松、怪石、雲海、飛瀑被稱為"四絕",天池、懸棺、小三峽等景點更使景區錦上添花。山間一座畲族古村落,歷史悠久,民族風情濃郁,達到了自然與人文景觀的完美結合,是人們休閑度假之勝地。
畲族是中國五十六個民族大家庭中的重要成員,也是浙江省的主要少數民族。勤勞樸實的畲族人民在漫長的生產生活實踐中形成了自己獨特的畲族文化。畲族山歌便是畲族民俗文化中的一朵奇葩。
為了挖掘和搶救這一傳統的民族文化遺產,1994年,麗水、金華兩地區三縣區毗鄰的老竹、麗新、板橋、柳城四個畲族鄉鎮共同組織發起了畲族農曆三月三歌會,並確定每年輪流舉辦一次。歌會的舉辦對於進一步弘揚傳統民族文化,增進民族鄉鎮之間的友誼和團結,提高民族地區知名度,加快經濟發展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達到了文化搭台,經濟唱戲的目的,並已成為浙南民族特色文化活動。
小黃山景區美景(1)
各省區幾乎都有"小黃山"景區,而且這類景區無一例外都以奇松、怪石、雲海、飛瀑為特色。然而,在眾多的小黃山景區中,浙江省義烏武義的小黃山景區卻以其獨特的畲族文化韻味而風味別具,獨樹一幟。
小黃山原名荷葉山,位於武義東南部,距縣城48公里,總面積達5平方公里。景區內奇松、怪石、雲海、飛瀑"四絕"聞名四方,天池、懸棺、小三峽等景點更使景區錦上添花。半山腰有一座畲族古村落,全為浙南老式泥牆瓦房民居,歷史悠久,民族風情濃郁,堪稱自然與人文景觀的完美結合。
"畲"字有"墾田而居者"之意。光緒《龍泉縣誌》曰:"民以畲名,其善田者也"。"畲"字作為族稱,始於宋代,如劉克莊《漳州諭畲》,文天祥《知潮州寺丞東岩先生洪公行狀》等文中已言及。畲族自稱"山哈",畲語意為"山客"。1956年12月畲族作為單一民族被確認。根據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資料統計,畲族人口為634700人,主要分佈於福建,浙江,廣東,江西,安徽,貴州,湖南等省。
畲族的主要姓氏為"藍","雷","鍾",歷史上曾有"盤"姓,人數較多的姓氏還有"李","吳"等。
畲族有自己的語言,部分畲語屬漢藏語系苗瑤語族苗語支,接近於瑤族布努語的炯奈話。居住於廣東省博羅,增城,海豐等地約1000餘人使用這種語言。另一部分畲語是古畲語與當地漢語方言,特別是客家方言的融合。居住於閩東、浙南、粵東、贛東、皖南廣大地區的畲族使用這種語言。據悉,台港及東南亞的一些國家和地區有畲族約10萬人。
畲族的宗教信仰主要是祖先崇拜。
畲族住房多為茅草房和木結構瓦房,一般都有廳堂和左右廂房。蓋房往往是先立柱、上樑、蓋瓦,然後再築牆和整修室內。
畲族婦女多穿大襟小袖衫,衣領袖口和右襟多鑲花邊。花邊為寬紋的是中青年婦女的服裝;老年婦女穿窄紋花邊的衣服、短褲,褲角鑲有鋸齒形花紋,束黑色綁腿。畲族婦女的“鳳凰裝”別具風格,在衣裳、圍裙上刺繡各種彩色花邊,多是大紅、桃紅夾著黃色的花紋,鑲繡的金絲銀線象徵著鳳凰頸、腰和美麗的羽毛,金色腰帶象徵著鳳凰尾巴,周身叮噹作響的銀器象徵著鳳凰的鳴叫。全套“鳳凰裝”一般作為畲族女子的嫁衣。
畲族風情濃郁的舞蹈《金米果紅釀》、《木柏靈刀舞》、《畲山聽樵》、《做米糕》,妙趣橫生的畲族婚俗風情歌舞《秋嫁》,富有特色的畲族服飾表演等等節目,匯成了直觀體現畲族文化的風情歌舞,把畲族風情演繹成一幅幅流動的有聲畫面,向觀眾展示著其民族文化獨特的魅力和浪漫的風情。
飲食
特產
小黃山景區的特產宣蓮,宣蓮是宣平蓮子的簡稱,是我國著名的三大蓮子(湘蓮、宣蓮、建蓮)之一,曾被列為清朝宮廷貢品。宣蓮始種於唐朝顯慶年間,到清朝嘉慶六年(1802年)列為貢品,宣蓮因產於宣平而得名,種植地域不廣,如今,武義柳城一帶還流傳著這麼一句名諺:"天賜宣平黃金土,地育宮廷白玉蓮。"宣蓮色白芳香,顆大粒園,肉厚飽滿,酥而不爛,食而無渣,味道甘美,營養豐富,含有人體必需的多種維生素、礦物質、糖和脂肪等成份。宣蓮還有很高的藥用價值,具有延年益壽,健脾益腎,搞衰老之功效。也稱:"蓮過七里壠,身份與參同。"
行車路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