濫用抗生素
濫用抗生素
抗生素幫助人類戰勝幾千年來塗炭生靈的細菌但是由於抗生素顯著的藥效使得人們過於迷信依賴抗生素,使得人們無論疾病的輕重都是用抗生素造成濫用。經過幾十年的發展,病原微生物也在抗生素的篩選下進化出耐藥性,抗生素已變得不能在像以前一樣保護人類了。
濫用抗生素
世界衛生組織推薦的抗生素院內使用率為30%,歐美髮達國家的使用率僅為22%-25%,但我國住院患者的抗生素使用率高達80%。其中廣譜抗生素和聯合使用的佔到58%,且半數以上為多種抗生素合用,預防性用藥占抗生素使用的1/3,術后預防性用藥高達93.4%,門診感冒患者約有75%使用抗生素,外科手術則高達95%。中國真正需要使用抗生素的病人不到20%,80%以上屬於濫用抗生素。凡超時、超量、不對症使用或未嚴格規範使用抗生素,都屬於抗生素濫用。這其中既有醫生用藥習慣問題,也有醫學知識普及不夠的原因。一些醫生和患者迷信抗生素,將其視為萬能葯。甚至很多患者認為,不給用抗生素就不算治療。最重要的是有些醫生把抗生素當成預防和治療感染的常規,一種抗生素不靈立馬再換另一種抗生素。在選擇抗生素時不重視病原學檢查,不顧患者的具體病情,迷戀於“洋、新、貴”,盲目大劑量使用廣譜抗生素,聯合使用抗生素也缺少理由和針對性,更有的為追求經濟效益而隨便使用抗生素。本來即便是細菌引起的感冒發燒,本來常用的一線抗生素能解決的問題,偏用了二三線抗生素。醫生無原則地遷就病人或病人家屬用“好葯”、“多用藥”的要求,不恪守用藥守則,因此造成毒副作用或嚴重後果。
2021年4月,中國國家衛健委發布《關於進一步加強抗微生物藥物管理遏制耐葯工作的通知》。《通知》則進一步提出,將抗微生物藥物合理使用情況納入醫院評審、公立醫院績效考核、合理用藥考核等工作,並適當加大考核權重的要求。醫療機構要按照規定,科學調整優化本機構的抗微生物藥物供應目錄,從採購源頭做好合理使用抗微生物藥物管理工作。2021年9月底前,二級以上綜合醫院應當全部加入全國抗菌藥物臨床應用監測網和細菌耐葯監測網。
由於目前抗菌藥物在臨床上的濫用現象,使細菌耐藥性的問題日益突出,耐葯菌的發展速度之驚人使中國抗菌藥物的“黃金時代”沒有持續多久。有的抗生素進入我國20多年,病菌耐葯率就已達到60%—70%,而曾使肺炎、肺結核的死亡率降低了80%的抗菌葯現在對70%肺炎球菌無效,如果以這樣的速度發展下去,中國將率先進入“后抗菌藥物時代”,中國人也將成為第一代的“耐葯一族”,那絕對是一場重大災難。曾經是人類第一殺手的細菌感染可能從此刻捲土重來。
大量的市售抗生素
在我國,“醫藥不分”、“以葯養醫”的現象很普遍,這就為醫生亂開藥、開貴葯提供了方便。比如給患者輸液,圈內便有一不成文的行規:住院病人“每人1瓶”,急診病人“先來1瓶再說”。其隨意程度,令人咋舌。抗生素是當前醫藥市場的“暴利之最”,通常利潤率為20倍;其中回扣、返利等非成本因素大大抬高了抗生素的價格。抗生素的回扣一般都高於30%,個別低於30%的抗生素,如果加上學術交流、旅遊、出國考察等因素則遠遠高於30%;對於初次使用抗生素的病人,用5角錢一支的抗生素和用40元一支的抗生素效果沒什麼兩樣;有些醫生拿回扣的數目驚人,重點科室的重點醫生每月僅拿回扣就超過2萬元……上述費用最終都得由患者“埋單”。
除了醫院少不了抗生素外,在新憑處方買抗生素葯的新規定出台前,患者在藥店無需處方也能買到抗生素,這使得醫藥公司這類流通企業也樂於經營抗生素,賺取差價。同樣一種抗生素類藥品,市面上的價格往往會比醫院裡低,某些時候稍微便宜一點兒更是能贏得廣泛的聲譽。
抗生素雖然大多售價較高,但成本十分低廉,單價數十元甚至上百元的藥品成本往往只有幾塊錢。從2003年6月中旬開始,青霉素原料葯的價格就已經開始回落。國際抗生素原料市場價格也不斷下降,歐洲最近抽樣調查的100種發酵抗生素與合成抗生素中,95種的價格均比1995年時下降2/3到4/5。
病人認為只有用抗生素才算真正的治療,只要用抗生素他們的病就能馬上好。於是就有病人主動要求醫生開抗生素給病人。而醫生有時或礙於情面,或疏於責任,就應承患者的要求。
抗生素絕對不是越貴越好,比如同一種疾病支氣管炎症,引起的病菌就有數十種之多,針對感染細菌的抗生素才是有效果的,而它的價格不過10元錢。
感冒慎用抗生素
其實每種抗生素優勢劣勢各不相同,要因病而異。有的老葯藥效穩定、價格便宜,加上不經常使用,療效反而可能更好。
醫生的建議是,在家裡最好不要儲備抗生素,這樣可以避免亂用藥,貽誤治病的時機,並能避免誤服過期、變質、失效的抗生素。
使用普通抗生素一兩天後見沒有明顯好轉,換用其他的抗生素,或聯合使用其他抗生素。這樣的做法將很容易導致抗生素耐葯。其實對急性感染,抗生素一般要用3到5天才能起作用。請記住使用抗生素的原則是能用低級的不用高級的,用一種能解決問題的就不用兩種。
也許你早已知道抗生素用多了不好,於是經常在病情有所緩解時,便自作主張將服用劑量減少。殊不知抗生素的藥效有賴於其在體內達到一定的濃度,如達不到,不但不能徹底滅菌,反而會使細菌產生耐藥性。而那種為了儘快恢復健康而加大劑量的行為,也會造成同樣的後果。
當周圍的人感冒發燒或生其他病了,有的人便吃些抗生素,以為可以預防被傳染。然而在大多數情況下這樣做不但不能有效預防感染的發生,而且可能會帶來不良反應,並且增加產生耐葯的機會。
胃腸道:各類抗菌藥物尤其口服給葯者均可由藥物本身刺激作用引起噁心、嘔吐、腹痛、腹瀉等反應。
神經精神系統:青霉素類可對大腦皮層產生直接刺激,出現肌陣攣、驚厥、癲癇、昏迷等;鏈黴素、卡那黴素等均可損害第八對腦神經,導致聽力或前庭功能損害;氯黴素、普魯卡因黴素等有時可引起幻覺、幻聽、定向力喪失等精神癥狀。
過敏性休克:青霉素所致者最常見,鏈黴素所致也較多見,頭孢菌素類、紅黴素等偶亦可引起。
血管神經性水腫、血清病樣反應:大多由青霉素引起。
此為應用抗菌藥物中出現的新感染,在長期應用廣譜抗菌藥物的患者中較多見。廣譜抗菌藥物可抑制人體內敏感菌的生長,導致耐葯菌大量繁殖,成為優勢菌,此時如各種原發疾病、大手術等使機體免疫功能受損,優勢菌就可引起消化道、肺部、尿路、血流等感染,且治療困難,病死率較高。
一名急性胰腺炎病人接受手術后發生感染,外科醫生每天使用20萬單位的慶大黴素進行抗感染治療,三天後病人退燒,醫生繼續給葯。連續給葯29天後,病人死於急性腎功能衰竭。此間,醫生沒有對該病人進行過血樣檢測。省市兩級醫療鑒定機構未能得出鑒定定論,官司打到中華醫學會,專家們在進行鑒定時,出現了內科醫生和外科醫生觀點對峙的戲劇性場面。
內科醫生和藥理專家認定病人死亡與慶大黴素的使用有關。王永銘說,慶大黴素一般的使用標準是每次8萬單位,每6小時一次,每天2到3次。按照規定,使用7-10天後,不管是否有效,都應該停葯。治療期間每周應做腎功能檢測。這個案例中的醫生對抗生素的用量、用法、不良反應、適應症等等方面犯有“低級錯誤”。但外科醫生堅持認為醫生使用抗生素並無過錯,病人是急性胰腺炎引起的腎功能衰竭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