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陷

內陷

內陷,中醫病名,其特點是瘡頂忽然下陷,根盤散漫不收,膿腐不透或膿少而薄,伴邪盛熱極,或正虛邪盛,或陰陽兩竭的全身證候。因內陷的病因及臨床表現不同,又可分為火陷、干陷、虛陷三種類型。

名詞解釋


凡生瘡瘍,正不勝邪,毒不外泄,反陷入里,客於營血,內傳臟腑,稱之為“內陷”。臨床以有頭疽併發內陷者較為多見,因此又稱為“疽毒內陷”。

病因


本病的發生,根本原因在於正氣內虛,火毒熾盛,加之治療失時或不當,以致正不勝邪,反陷入里,客於營血,內犯臟腑而成。

病機


1.火陷型 多由於陰液不足,火毒熾盛,復因擠壓瘡口,或治療不當,治療失時,以致正不勝邪,毒邪內陷入營。
2.干陷型 多因氣血兩虧,正不勝邪,不能釀化為膿,托毒外出,以致正愈虛,毒愈盛,形成內閉外脫。
3.虛陷型 毒邪雖已衰退,而氣血大傷,脾氣不復,腎陽亦衰,遂致生化乏源,陰陽兩竭。

臨床診斷


1.臨床表現:多見於老年人,或既往有消渴病。尤易併發於腦疽、背疽患者。
(1)火陷型多見於疽證1—2候(五日為一候)。
(2)干陷型多見於疽證2—3候。
(3)虛陷型多見於疽證4候。
以上三種陷證,比較而言,火陷發生在疾病初起階段,邪盛熱極,預后較佳;干陷發生在潰膿階段,正虛邪盛,預后次之;虛陷發生在收口階段,正虛邪衰,陰陽兩竭,預后最差。
2.輔助檢查:血白細胞總數可達20×10/L,中性粒細胞80%一90%;血及膿液細菌培養多為陽性;血糖、尿糖均增高。

辯證論治


治療原則

須中西醫結合綜合救治。內治當扶正達邪,並審邪正之消長,隨證治之。火陷證,邪盛熱極,當涼血清熱解毒為主,並故護津液;干陷證,正虛邪勝,當補養氣血,托毒透邪;虛陷證,當溫補脾腎或生津養血。

證治分類

1.邪盛熱極證
證候:局部瘡頂不高,根盤散漫,瘡色紫滯,瘡口乾枯無膿,灼熱劇痛。伴壯熱口渴,便秘溲赤,煩躁不安,神昏譫語,或胸脅隱痛。
治法:清熱涼血解毒,養陰清心開竅。
方葯:清營湯黃連解毒湯加減。
常用藥:犀角(水牛角代替)、生地金銀花連翹、玄參、黃連、竹葉、丹皮、麥冬、黃芩、黃柏梔子
2.正虛邪盛證
證候:局部膿腐不透,瘡口中央糜爛,膿少而薄,瘡色晦暗,腫勢平塌,散漫不聚,悶脹疼痛或微痛,伴發熱或惡寒,神疲少食,自汗脅痛,神昏譫語,氣息粗促。或體溫不高,四肢厥冷,大便溏薄,小便頻數。
治法:益氣補血,托毒透邪,清心安神。
方葯:托里消毒散加減。
常用藥:人蔘、黃芪(鹽水拌炒)、當歸、川芎、芍藥(炒)、白朮、茯苓、金銀花、白芷、甘草。
證候:局部腫勢已退,瘡口腐肉已盡,而膿水灰薄,或偶帶綠色,新肉不生,狀如鏡面,光白極亮,不知疼痛。全身出現虛熱不退,形神萎頓。飲食日減,或者腹痛腹瀉,自汗肢冷,氣息低促,舌光如鏡、口舌生糜。
治法:溫補脾腎。
方葯:附子理中湯加減。
常用藥:人蔘、白朮、乾薑(炮)、附子、炙甘草
4.陰傷胃敗證
證候:除局部癥狀外,伴舌光如鏡,口舌生糜;舌質紅絳,脈細數
治法:養胃生津。
方葯:益胃湯加減。
常用藥:北沙參、麥冬、生地、玉竹、冰糖。

其他療法


1.瘡頂陷黑處用八二丹,蓋以金黃膏,四周用金黃散或玉露散冷開水調製以箍圍,並時時濕潤。
2.抗生素開始時可根據原發病選用相應的抗生素;在治療中可根據細菌培養及葯敏試驗結果選擇有效抗生素,劑量應足夠大,二種以上聯合使用。
3.支持療法補液,糾正水、電解質酸鹼平衡;補充維生素;必要時多次少量輸注全血或血漿。
4.對症治療高熱可用退熱劑或物理降溫;有感染性休克時,可用升壓藥物,或應用腎上腺皮質激素
5.有消渴病者,應控制糖類食物攝入,並根據血糖,尿糖檢查結果選擇有效降血糖葯口服或注射胰島素

預防調護


1.疔瘡尤其是顏面部疔瘡切忌擠壓、碰傷、過早切開,患病後應及早處理。
2.對疔瘡重症,應嚴密觀察病情,定時測體溫及呼吸、脈搏、血壓等,並做好記錄。
3.絕對卧床休息,並固定患肢。
4.忌食辛辣刺激、肥甘魚腥等發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