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高古玉的結果 展開

高古玉

帝王皇家達官貴人用玉

高古玉多為帝王皇家達官貴人用玉,從用料、製作工藝、文化氣息上有著厚重深奧的內涵。形成於西周早期天子戴於胸前以示威儀。

西周,出天子,制禮儀,次序天下,對古老的龍,也要具體的形象化。此龍,選用奇特玉材,集眾物形態之靈形,採用陰線,斜刀技法琢成。刀法嫻熟,一氣呵成。馬頭,牛鼻,鯊魚嘴,目雷紋眼,羊角,蛇頸,單人足,鳥肚,虎尾,魚尾紋。造型完整,形象生動,威猛有力。此玉龍,隨光變化奇幻無窮。

簡介


西周玉龍
西周玉龍
不久前,一件中國西漢時期的黃玉帶鉤,在倫敦佳士得的秋拍中出現,拍前估價為10萬至15萬 英鎊,而經過現場競拍者激烈競爭,最終的成交價達到了82.525萬英鎊,創下了漢代玉器拍賣的最高紀錄。北京故宮博物院表示當今國內高古玉市場並不十分火熱,存世量的稀少與贗品充斥使得高古玉價格難以歸真,加上金融風暴的衝擊,高古玉的國內市場價值大大低於其真正價值。當前情況下,收藏高古玉不失為一次絕好時機。
西周玉龍掛件
西周玉龍掛件
高古玉多為帝王皇家達官貴人用玉,從用料、製作工藝、文化氣息上有著厚重深奧的內涵。除了欣賞古人的琢玉技藝、品味高古玉中神韻飛揚的歷史文化內涵以外,把玩一塊高古玉,就像品讀著年代久遠的歷史的傳奇,手中古玉演繹的人間故事隱約可觀,古意融融,人玉靈通,把玩者的心境是不可以用語言表述的。價值 不菲的高古玉,琢制技藝十分精湛,無論是淺浮雕、透雕,還是陰線刻畫,均拙樸細精,實其中的“漢八刀”和雙溝碾法(又稱“遊絲毛雕”)如今更是難以模仿。
高古玉器(漢代前)的取材,有的源於地方玉,有的來自新疆的和闐玉,大都取材於河床中的籽料或山流水料,這兩種玉料因剝離礦床時間很久,在不同的外界環境下,其自身已形成了玉皮和沁色。但是古人制玉卻認為皮和沁全是雜質而將其去掉只保留玉的精華部分、(商代的一些小動物留有玉皮及巧色) 高古玉器大部分都帶有沁色。玉質的不同、地域不同、土壤的環境不同、埋藏的時間不同等因素造成玉的沁色也不同,有時一件玉器上會有幾種沁色。分辨古玉的各種沁色可以斷定古玉的真偽。我們如今看到真古玉的沁色都是成器后沁入的。

種類介紹


高古玉沁色種類凡多,有紅沁、硃砂沁、土沁、水沁、金屬沁、水銀沁等等。所呈現的色彩主要有紅色、黃色、黑色、白色、綠色、紫色、藍色及過渡色。沁色一詞是一個籠統的概念,實際上應當是外界化學元素沁入玉中所呈現出的色彩變化和狀態特徵。色彩是有別於玉質本色的來自於外界的其他色素。非交互狀態表現形式為色彩的相對獨立性,沒有與玉的分子結構產生互變。交互狀態表現形式為外來原素與玉內原素產生互變,從而改變玉的本質結構變化,這一過程往往需要很長時間。

鑒賞古玉


鑒賞高古玉有許多方法。除了傳世品,高古玉深藏地下兩三千年以上,會發生一些“質變”,比如氧化白斑(俗稱灰皮)、鈣化、瓷化、晶狀物析出、次生物出現。不同的物質沁入玉器裡面,就給玉器帶來了各種各樣的顏色,叫做沁色。有紅沁、硃砂沁、土沁、水沁、金屬沁、水銀沁等。受沁程度要因土壤、氣候、壓力、溫度等條件而異。這些色沁一般都由表及裡地去分佈,有一種層次感、靈動感和通透感,看上去很自然,很舒服。而現代沁染的玉器,發色死,附在表面,沒有層次感。
大部分高古玉都是用和田玉製作(石器時代和夏、商、周時期用地方料較多),當下,和田玉開採難,出產漸少,其價格已經非常高,而高古玉的作偽者出於對成本和加工難度的考慮,往往用青海玉、京白玉或俄羅斯玉作假。而這些玉要麼缺乏硬度,要麼就是缺少和田玉的溫潤感、油脂感。和田玉比一般玉石密度大,分量重,握在手中有下墜感。
到了漢代,玉的造型、工藝、種類諸方面都達到了一個很高水平,特別在手法風格殮葬風氣應用方面均已登峰造極。由於古代生產力十分低下,雕琢玉器只能用解玉砂來研磨。和田玉的硬度高,不可能用刀刻成,它是用“鉈具”琢出來的,古代玉器都是通過砣機加上解玉砂對玉進行碾琢。每個時代都有自己的特點,如石家河文化的減地陽線、殷商的雙鉤擬陽線、西周的一面坡陰線、漢代的遊絲毛雕、漢八刀的琢工等等。特別是漢八刀工藝,真的“八刀工”,都是下“刀”既准又狠,起刀收刀,乾淨利落,而且多為“斜刀”,即一面淺,一面深。而現代工藝是用高速旋轉的雕機,由於轉速不同,肯定在所加工的玉器上留有不同的痕迹,特別是陰刻線等尤為明顯。線條槽口兩側邊上有“爆刀發毛”現象,多數為現代機器工。
高古玉器不僅有古樸的包漿、厚重的歷史文化氣息,而且又有神韻鮮活的外表,而現代的仿品卻缺少高古玉獨有的神韻。收藏愛好者要多看一些權威人士的玉器著作,因為他們其中有很多人出自文物部門或博物館,看真東西多,理論水平高。另外還可以到各地的博物館、文物商店去看看真品,也能提高鑒賞能力。古玩市場也應該常去,在那兒可以掌握現代仿品的變化情況,了解贗品才能體會真品的可貴。

鑒別方法


工藝痕迹鑒定
1.工具、方法:用10~50倍放大鏡,觀察拋光痕迹。
2.適用範圍:新石器時代至清代古玉。
3.局限性:對腐蝕嚴重、脫皮、玉器鈣化嚴重成粉狀者不能鑒定。
古玉工藝,具體是指古玉加工工藝:一是剖片,二是細加工,三是拋光。
其方法無外有兩大形式:其一為清以前至新石器時代的古代手工及半自動化砣機工藝;其二為近代電動砣具工藝及滾桶搖光拋光工藝。新石器時代晚期,已發明手動砣具,拋光用解玉砂、獸皮、棉、麻布輪砣等。鑽孔特點多為喇叭狀,長孔多為對鑽而成,孔為中細,兩端大,孔壁可見粗細不等的螺旋紋,且表面光滑。而機械孔壁則較規整,會留有細密均等的螺旋紋,而且不夠光滑,孔口邊緣也可發現硼碴。觀察穿孔特點,是鑒定新石器玉器的重要方法。戰國鐵器發明以後,玉器穿孔則較規整,但孔壁螺旋紋不如機械孔壁螺旋紋細密均等,孔口、線條邊緣會出現硼碴。
新石器時代與商周之時,拋光多用獸皮醮解玉砂等為之,10倍或20倍放大鏡下可觀察到粗細不勻、方向不一的細凹線,間或也有雜亂無章的細凹線,並有層次感,區別於機械拋光或仿照古法拋光的細密均等的、較為平行的細凹線。
精品玉器清根及地子大多平整、勻凈,乾淨利落,重要的是垂直砣痕不能太過,若使用電動砣具,一般可發現垂直砣過的凹陷痕迹。分析這種工藝的特點是鑒定古玉真偽的極其重要的方法之一,在鑒定方面起主導作用。需強調一點:必須用放大鏡才能觀察鑒定。
氧化鑒定
1.工具、方法:10~50倍放大鏡,強光手電筒。觀察平面氧化透光照射。
2.適用範圍:新石器時代至清代出土古玉。
3.局限性:近代傳世品,未受氧化古玉。
氧化是指玉石在各種自然環境下與空氣、水及其他物質所產生的化學變化。
氧化有兩種現象:一是鈣化成程度輕重不一的“雞骨”現象;二是氧化嚴重成粉狀。從礦物學角度上看玉器,質地緻密程度是不同的,也夾雜含有一些其他物質。在長時間的化學作用下質地弱的部分,特別是玉器表面,氧化后可出現不同程度的腐蝕形成的小孔洞,氧化情況較重時,通常在玉器表面鈣化形成白斑,但自然地覆蓋在玉器局部或全部,有層次感,深淺不一,程度輕的,表面仍有光澤,嚴重的則腐蝕成粉末。
要知道玉薄弱部位通常氧化較重,可火燒假玉器卻不這樣。用火燒手法的仿氧化古玉,通常表面為薄薄的一層粉狀,沒有深度、層次感,強光燈照射下玉質純凈、透明,氧化層非常薄。自然氧化深度有輕有重,通常尖角、邊棱部位較重,氧化重的,燈光照射不透。但也有用含有類似氧化白色的玉石做成的偽古玉,值得注意。而且偽造雞骨白的白斑點在放大鏡下觀察呈凹陷形。運用此種鑒定方法需注意的是,有個別作偽者利用天然氧化成的玉料做成器,這需從加工痕迹上看氧化是否具有普遍性。
腐蝕鑒定
1.工具、方法:10~50倍放大鏡,強光手電筒。觀察特徵。
2.適用範圍:受腐蝕的出土古玉。
3.局限性:沒有腐蝕現象的古玉,傳世品。
多數玉器長時期埋在各種土壤中都會有腐蝕的現象出現,特別是酸性土壤對玉器破壞較重,玉質較軟的,氧化嚴重的玉器受腐蝕最重。其特點通常是出現蝕孔、蝕斑現象,有的蝕孔口小腹大,在放大鏡下可觀察到孔內經化學變化而形成的閃亮結晶體,這一點是任何方法都不能偽造的。
通常氧化較重則腐蝕越重,如今用酸類物質腐蝕偽造而成的玉器,其表面通常呈大面積凸凹不平的腐蝕,蝕孔、蝕斑明顯,可以說砣工化盡,這樣處理的玉器,其蝕孔常常是外大里小,無結晶體,呈斑駁狀。這裡需指出的是,有很多人利用自然腐蝕嚴重的玉石料加工成偽古玉,這種偽古玉的特點是通常腐蝕嚴重,加工痕迹處無氧化現象。
凝結物鑒定
1.工具、方法:10~50倍放大鏡,觀察不同位置;牙籤,用以刮划附著物。
2.適用範圍:未經清洗的出土古玉。
3.局限性:近代長期在封閉環境保存的、清洗過重的偽古玉。
此法也稱包漿鑒定。包漿通常是指玉在各種環境中,由其他物質在玉器表面粘附形成的一種物質,主要有三種形式:一是土壤中可溶性礦物凝結物;二是玉器表面粘附的墓土或腐爛雜物;三是傳世品上的污垢。這幾種物質都很微妙,顏色不一,通常是靠對實物多年觀察的經驗得出判斷。出土品的包漿有一種是凝結在玉器表面的物質,這種物質在放大鏡下觀察也呈斑駁狀,有的是礦物質熔化后形成的,有一些是透明狀,有的則是半透明的,有的則是墓土。無論哪一種,都十分自然,凝結較實,並伴有墓葬氣味,這種氣味有的即使經過刷洗也仍然存有,這也是氣味辨偽的一個重要方法。假器就不是這樣,包漿鬆散,無墓葬味,無透明礦物質,即使有泥土包漿堅固的,也是膠一類物質所為,一燒、一洗即知。
如今流行一種把新玉用細鐵絲纏住,放入土中數月或數年後取出,使紅褐土銹固結在玉上以冒充古玉的作偽手段。但實則古玉很少與鐵一類物質共同存放、埋葬,只有玉劍具是如此。這樣的偽品有的竟然在一些拍賣會上出現,在玉器上可以很明顯地看出用鐵絲纏過的痕迹,真是不可思議。
氣味鑒定
1.工具、方法:濕水。可用水點濕玉器,嗅其氣味。
2.適用範圍:出土古玉。
3.局限性:傳世品,出土之後刷洗時間較長者。
此種方法較不易掌握,因玉器埋藏環境的不同,氣味也不同,大多有墓葬味、土腥味,還有傳世品特有的氣味。玉器的氣味一般在新近出土時最為濃烈,要熟悉這種氣味最好的辦法是多嗅老窯陶瓷,特別是新近出土的陶瓷的氣味,尤以戰國、漢代陶器為重要,它們的氣味與同墓出土的玉器相同或相似。此種方法僅限於新近出土或近期出土的玉器,對於鑒別那些偽造出土古玉特別靈驗,它們不僅沒有墓葬氣味,相反有種刺鼻的化學氣味或單純的土味。此種方法要求我們多實踐、多對比,才有所收穫。但有一點需注意的是,帶有泥土雜物的玉器,不論出土早晚,必須有墓葬味,用水一浸或呵氣其味更大,反之,無味則大概率為假。
沁色鑒定
1.工具、方法:10~50倍放大鏡,強光手電筒。觀察解理、沁入深淺,照射玉器觀察顏色,沁入部位。
2.適用範圍:出土受沁玉器。
3.局限性:傳世古玉或無沁古玉。
沁色鑒定重在學習理解古玉長時間在各種存放環境下與所接觸的器物所產生的顏色變化,這是另一種物質分子滲入玉器局部或內部產生的顏色,實則是物理現象,是自然色變,我們通常叫“沁色”。如古玉存放於紅色漆器內,可能受紅色沁,放於黑漆器中則可能產生黑色沁,在黃土內埋藏,則可能產生黃褐色沁。在強白燈光下觀察,沁色通常是在玉的接觸部位薄弱或自然解理、綹等部位產生,然後沿解理或裂隙部分擴大滲透,嚴重的可浸透全器,稱作“滿浸(沁)”,盤玩之後會變色,顏色鮮艷,大多沁色顏色會由灰白變紅。重要一點是,通常情況下,真品沁色比較單一,顏色較暗,所以鑒定時當看到較亂的沁色和鮮艷沁色就值得懷疑了。
真品即使玉有解理、裂隙,但不是接觸部位,不一定有沁色。採用化學或物理方法仿造沁色通常為滿沁。也有局部沁,特點是沁色較多,並不一定在玉的薄弱或裂隙處,在強白燈光下觀察可知。有人用高科技手段沿玉解理或綹處進行激光偽造沁色,需知曉真沁大多數有由深到淺的過渡色。還有一點就是,玉的存放環境乾燥或玉質緻密這兩種情況下亦可以無沁。
化學鑒定
1.工具、方法:食醋、丙酮。把玉器局部燒煮,丙酮刷洗。
2.適用範圍:氧化古玉,仿氧化古玉。
3.局限性:無氧化現象古玉。
此種鑒定方法主要針對偽造氧化嚴重的雞骨白,以及泛白、白斑現象。食醋是針對一般用石灰、火及其他方法燒制呈白化現象的偽古玉,方法是先把醋燒開,將偽古玉局部浸煮1~3分鐘,拿出之後用水清洗白色粉末,如果能清洗掉,水呈白漿狀,氧化薄的部位可露出玉質,則真假立斷。因為這種方法對真氧化白斑是清洗不掉的。
針對在玉器表面塗刷的用膠及顏料一類物質調成的白漿,利用丙酮局部刷洗,即可洗掉白漿。如是真古玉的雞骨白,在短時間內就不會出現上述現象,是洗不出白漿的。此種化學方法請慎用,也千萬不可長時間將玉器浸煮在酸性化學試劑里,因為玉石在酸性溶液腐蝕下會受到破壞。
藝術水平鑒定
1.工具、方法:肉眼觀察,與真器對比研究。
2.適用範圍:一切具有藝術性的玉器。
3.局限性:器型極為簡單或嚴重腐蝕、殘件。
藝術性是最難仿製的因素。在中國玉器製作工藝史上,每個時期玉器都有鮮明特點,不同時期有不同的藝術風格。而且,每個時期既有成熟的藝術,又有不成熟或成長中的藝術。熟悉各個時代、各個地區的玉器工藝水平是鑒定古玉的先決條件。這就要求我們不僅要看一些玉器理論書籍,而且還要多看玉器圖錄及博物館、收藏家的實物資料。另外,還要從歷史的角度去思考,列寧說:“對任何一個歷史問題的研究判斷、結論,都必須把這個問題放在當時的具體歷史條件和社會文化中去考察。”技術水平不等於藝術水平,有時技術水平達到了,藝術水準卻達不到。古代玉器成熟的藝術是當今難以仿製的,那些藝術水平高的玉器更難仿製。比如漢代玉人、玉馬、玉獸類,特別是圓雕作品,那種圓潤、飽滿、流暢的線條,迄今仍極難仿製。可以說,越是技術含量高的大件作品、圓雕作品、器型複雜作品,越容易鑒定。原因是仿製難度大,容易留下破綻。
重要的是,美的藝術只有手法,沒有方法,因而人亡技絕。今人仿製,往往有形無神。
高古玉鑒賞與拍賣成交
高古玉鑒賞與拍賣成交
1,斷新老:器物的鈣化,沁色過渡自然,並且深入肌理。(短時間作假,絕對不會如此)
2,看包漿:古玉除了被腐蝕外,都會有包漿,最重要的是,打孔及刀工中的包漿應該與外面的包漿一致,並且渾然一體。有的還會有局部的氧化突起同時存在。
3:盤玩時,有鈣化的地方會慢慢的變回玉的本性,根據鈣化的輕重,時間有長有短;上面的沁色會逐漸變淺,但不會消失。完全變化后,玉器會很潤澤。假貨則絕對不變。
4:把玉器放進80度左右的溫水中,鈣化的,會從裂縫中連續不斷的冒出細小的氣泡(因為鈣化后,改變了內部分子結構,變得疏鬆了)。沒有鈣化部分不會出現此現象。
5:放進水中或是沾上水,用水捏搓會感到有一種粘粘的感覺。並且每次都如此,直到盤玩通透。
高古玉
高古玉
6:盤玩中的器物,見到汗液或是水後會有一曾灰皮出現。(出灰現象)
7:用PH值試紙測試,基本會成中性。(與當地土壤結構也有關)
8:玉器都有自然的裂紋,這是由於玉器長期在地下,受地熱,地濕等影響,張裂所致。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十玉九裂”。這也是出土玉器的一個明顯的特性。
9:出土玉器都有陰陽面,因為受地濕地熱礦物質等的影響,陽面變化較陰面變化小,也就是鈣化,沁色,腐蝕等比陰面差。
10:看反光,因為古玉是手工加工而成,由於用力不均,加工面會有很多細小的面組成,所以迎光看時,會有不同的反光。

做偽介紹


高古玉
高古玉
古玉作偽一般有煙火熏色、顏料浸煮、強酸腐蝕等手段,熟悉古玉的作偽方法能在鑒定過程中起著重要作用。

偽造血沁法

古法:
一種是將仿製之玉放在火中燒成紅色,再將剛死的犬腹部開一個深口,趁玉器正熱時放入犬腹中,然後將犬埋在地下,幾年後取出,形成的紅斑血沁和真的一樣,此謂“狗玉”或“狗肚玉”。也有將玉放進割開的活羊腿里,再把傷口縫好,幾年後取出,玉上自然也帶上了血沁,此謂“羊玉”或“羊腿玉”。還有的用豬血與黃土和成泥,放在大缸中,然後將玉埋在裡面,時間一久,玉上就有土咬、黃土銹、血沁等痕迹。
以上是用動物血偽造古玉上的血沁。此外還有其他辦法,如將仿古玉放在火中燒之,等熱時取出,抹上血竭或其他紅色顏料,涼后再燒、再抹,如此反覆多次,直到顏色沁入玉中。或用血竭、紫草、透骨草各數兩,和玉一起放入罐內,罐中加水后煮之,幾天以後顏色就沁入玉中。只是這種玉的表面會有浮光,必須用錯草將玉的表面錯去一層,再塗上川白蠟,把玩數日,才與古玉帶血沁者相似。還有的用血竭一兩,蜜陀僧一兩,硵砂數分,和在一起研成細末,放在罐內,再放滿脂油,靠在火旁。另把玉器放在杏干水裡煮幾小時,撈出後放在油罐內,用微火煮之,幾十天以後,顏色沁入玉內,再抹去浮光,上一層川白蠟,就成功了。
現代方法:
在如今的作偽者看來,以上古法未免過於麻煩,所以他們並不如法炮製,最簡單的辦法是將仿玉放在紅色顏料水中浸泡或燒煮一段時間,顏色就會沁入玉內形成“血沁”。

偽造牛毛紋法

將玉放在烏梅的泥灰水中煮上一天,然後取出,趁熱放在風雪中過一夜,或放在冰箱冷庫里凍一天,玉就會呈現像頭髮絲細的凍裂紋痕;再把茜草汁加上少許硃砂,用竹枝點燃燒烤,或是把玉放在烏木屑或紅木屑里煨烤,紅色牛毛紋就出來了,此謂“風玉”。

偽造雞骨白法

將新玉用炭火煨烤,在炭火未冷卻時用涼水潑在玉上,玉取出后與受地火影響的古玉相似,呈雞骨白顏色。只是這種偽造出的“古玉”由於經過火燒,沒有了玉的溫潤透明的光澤,已同朽爛枯石一樣,毫無靈氣。

偽造陳墨黑法

用新玉製成器件后,用黑色的烏木屑或暗紅色的紅木屑煨烤,將石膏粉貼在想保留原有玉質的部位,其他地方都能沁上顏色,只有貼石膏的部位顏色進不去,其效果與受水銀沁的古玉相似。

偽造黃土銹法

用膠水均勻塗在玉器上,然後埋在黃土中,使玉器表面沾滿黃土斑。埋的時間愈久,所生黃土銹亦愈真。當前坊間地攤上尤多此類“古玉”,乍一看它們黃土斑斑,非常像剛挖掘出來的“土古”,有些形制很大,初入門者極易上當。

偽造土蝕法

般出土古玉經過長時間的水土侵蝕,總會有局部被腐蝕的現象。現代作偽者為求速效,往往用硝酸澆於玉上,使其很快腐蝕。由於所澆部位不一,便會形成局部被蝕的效果。

油提法

用火把油燒至90℃左右,用繩子系在玉上吊著,使其一部分浸在油中煎炸,幾天後煎炸處有了顏色,再煎其他部位。煎的時間或多或少,部位或大或小,這樣可使顏色深淺不同。只是此等古法耗時長,今人都已捨棄不用,而大都用火熏之,使玉的表面掛有黑斑一層,即足可欺世。

叩銹法

此為古代偽造土銹的辦法。相傳乾隆年間,無錫阿叩作毛坯玉器,用鐵屑絆之,再用熱醋淬之,然後放在潮濕的地里。十幾天後再埋入人來人往的大街下,過幾個月後取出來,則玉為鐵屑所浸蝕,遍體桔皮紋,紋中的鐵鏽呈深紅色。用水煮后顏色會變暗,且有土斑,其中灰土不容易退去,極似古玉。

偽造黑斑法

用水將玉煮熱后,架在鐵篦之上,用火燒之。邊燒邊在玉上塗抹蠟油,不受時間限制,直至黑斑形成為止。或是用浸濕的舊棉花包好,用柴火燒之,棉花干時用水澆之。等到黑色入骨而不是浮在表面,也不發白,黑斑就造成了。狡詐的作偽,形成黑斑僅占玉身的三分之一,欺騙性更大。
高古玉由於其自身價值的影響,如今很多人在利用現代科技手段以及老一輩人流傳下來的土方法來仿製高古玉。高古玉的仿製都是利用價值很低的玉料來以次充好,他們自身並沒有什麼特別高的價值,但是經過各種手段製作之後來矇騙廣大收藏愛好者。
高古玉的做偽主要由以下幾種方法:狗血法;煙熏法;火燒法;油浸法;硫洗法。
高古玉的仿製主要由以下幾個特點:1:製作工藝十分的粗糙(包括材料,雕工和沁色),製造的數量十分泛濫。2:仿製的高古玉多是以市面上十分罕見的器型為主。3:仿製高古玉的皮色都是通過人工進行染色或者做舊方式做出來的,所以這也是一個鑒定高古玉的主要手段之一。4:仿製高古玉的器型,紋飾和款識多數是仿製者自己杜撰出來的,如果熟悉高古玉所處年代的器形特徵就能夠對高古玉做一個初步的判斷(比如:從戰國到漢的玉璜的結構布局都是為中軸對稱。)。5:仿製高古玉的玉料都是使用質地很差的玉料進行以次充好。

發展


高古玉作為中國玉文化的精髓和源頭,是中國古代文化的化身,更是東方美的象徵,深受文人雅士所鍾愛。

舊石器時代

早期
舊石器時代早期,是人類進步最艱辛漫長的一段時代,這個時代的石器多是打制,在此過程中,人們對石料的性質逐漸提出了要求。
晚期
舊石器時代晚期,那些美石——後世稱為玉,因其特有的質地和色彩,逐漸被原始人所識別和區分。
末期
舊石器時代末期石製品的磨製技術產生。磨製也為玉器的產生提供了必要的技術準備,這是玉質器物的萌芽時期。玉器,最初出現和早期發展可能同漁獵文化有著更密切的聯繫。

新石器時代

新石器時代以後,北方含有細石器的諸文化遺址中,已能見到水晶、瑪瑙、翡翠、碧玉雕琢而成的石鏃、石葉,說明人們已經由毫無意識地使用這種石料,轉向開始有目的地選擇和加工。後來,隨著人們對裝飾品和祭祀品需求的增多,玉石開始主要用於這一方面。
取材技術
人們開採玉材的方法主要是利用高溫加熱,再用冷水淬之,使其爆裂的原理。但是這種方法不利於開採大塊兒的玉材。然後人們再根據不同的需要,對開採出的小塊玉材進行切割。
鑽孔技術
鑽孔的技術主要有管鑽和鋥鑽兩種。
雕刻技術
高古玉雕琢技法已經有了浮雕、陰線雕、陽線雕、鏤空透雕等。浮雕和陽線雕通常使用減地方法。
打磨拋光技術
當玉器的雕琢完整以後,需要讓它看起來更美觀,具有光澤,就要拋光。通常用木片、葫蘆皮、牛皮等。
器物造型
裝飾類玉器可以分為象形寫實的動物形玉、寫意人類崇拜物和單純供佩戴的裝飾件。動物形玉有蟬、鳥、龜、豬、龍等形象;裝飾用玉主要有環、璜、玦、璧、珠、管等,其中由環發展而來的璧又有單璧和聯璧兩種形式;祭祀和隨葬用的玉器主要是琮和璧。
未解謎團
據中科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研究員關曉武介紹,四川廣漢三星堆出土的3個牙璋,長度分別為58、71、99厘米。將近一米的大平面,加工難度可想而知。
在一些玉器上還發現了肉眼難以察覺的窄細平行線。凌家灘出土的一隻玉鐲,外徑8厘米、內徑5.7厘米、厚1厘米。張敬國等學者在30倍顯微鏡下觀察發現,玉鐲0.5厘米弧面上有約50條細陰線平行排列,紋絲不亂。
2004年,美國哈佛大學博士生對玉環圖片上的螺旋凹槽距離進行了測量,用數學方法做了分析,並將相關研究發表在《科學》雜誌上。他認為這些螺旋凹槽和阿基米德螺旋線相符,其製作可能採用了複式精密機械。
時間表
最早是己發現的‘興隆窪文化玉器’(距今約8200-7400年左右),紅山文化玉器(距今約5000年-6000年左右),大汶口文化玉器(距今約6300年-4500年左右),龍山文化玉器(距今4000年-3500年左右),馬家浜文化玉器(距今7000年-6000年左右),河姆渡文化玉器(距今7000年-5300年左右),齊家文化玉器(距今4000年-3500年左右),崧澤文化玉器(距今5900年-5300年左右),薛家崗文化玉器(距今5000年-6000年左右),凌家灘玉器(距今5500年-3500年左右),石家河文化玉器(距今4700年-4400年左右),良渚文化玉器(距今5300年-4200年左右)等。
註:新石器玉器最主要的三大文化期為北方的紅山,南方的良渚,西北的齊家。

夏朝

與史前玉器相比,夏代玉器中的璧、琮、璜等禮儀玉已經明顯衰微,在二里頭遺址甚至已經找尋不到或很少見到它們的蹤跡。但夏代玉器的戈、璋、刀、鉞、柄形器、圭等禮儀玉器器形明顯增多,有的是首次出現,並在二里頭文化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造型
夏代玉器造型特徵表現為:多大件禮儀玉,少小件飾玉;多管、柱形飾,少玦、佩、墜片狀飾玉;多扁平幾何造型,少立體動物造型,還有猙獰的獸面紋,表徵了統治權力的不可侵犯與宗教祭祀的莊重肅穆。在整體構形時,為補充直方形在美觀上的相對不足,常在兩端裝以繁複的齒扉、飾以細線紋飾,它們均成對出現,且左右對稱。如戚、鉞、牙璋、刀和戈上的齒扉裝飾上下左右均對稱。這幾種器物當中,牙璋上繁複的齒狀飾最講究對稱,顯得華美異常,輪廓和線條流暢,富於動感。
註:夏代玉器中兵器形玉器佔了重要地位,基本沒有發現容器類、像生類器物,夏代缺少容器類玉器的情況也表明當時的治玉技術還不很成熟,工藝特點尚未完全脫離石器製作技術的局限。
“軒轅之時,神農氏世衰,諸侯相侵伐。”二里頭遺址所出玉戈、玉鉞和玉刀,只是形制似兵器,而非真正的兵器,是以“儀仗兵器”形式出現的,戰爭與征服的特殊文化形態,是促使王權強化的主要精神力量。

商朝

商代中國玉器就進入了“王玉時代”。這一階段,中國社會經歷了從原始社會到奴隸社會的轉變,玉器只是帝王將相,王公貴族的專用品。
商代已完成了手工業與農業的社會大分工,制玉業已成為獨立的手工業生產部門,並出現了一大批具有較高藝術水準的玉工。這在史料記載中得到了體現,《逸周書》說:“凡武王俘商舊玉億有百萬”。這個數字可能有所誇大,但可以看出商代玉器的擁有量是很大的。
早期
商代早期玉器發現不多,琢制也較粗糙。
中晚期
商代晚期玉器以河南安陽殷墟婦好墓出土玉器為代表,共出土玉器755件,按用途可分為禮器、儀仗、工具、生活用具、裝飾品和雜器六大類。
夏代開始用青銅工具制玉
夏代人們已開始使用少量的青銅工具制玉,隨著商代青銅冶鍊技術的提高,玉工們大量使用青銅工具,使得制玉技術出現了質的進步,效率也大大提高。
而後商代時期的玉器造型也極大地豐富起來,出現了仿青銅器的玉簋、琮、璋、璧、圭、璜等禮器;儀仗用的戈、矛、戚、刀等;動物、人物玉器大大超過幾何形玉器,玉龍、鳳、虎、熊、鷹、魚、龜、鱉、鸚鵡等動物件,神態各異,形神畢肖;玉人,或站,或跪,或坐,姿態多樣,是主人,還是奴僕、俘虜,都能夠一一辨清。“其中很多都是前所未見的新器型,最值得一提的是玉韘,它的用途是拉弓射箭時保護手指的勾弦器,可以說是春秋戰國時的韘形佩、漢代的心形佩、清代的扳指的前身。

周朝

周朝玉器常以“組佩”的形式出現。
周朝玉器的佩戴方式也非常奇特,很多玉器並不是單個佩戴,而是以組佩的形式出現。
周朝玉器是“身份”的象徵
《周禮·考工記》中記載:周王室設置玉作,對王室治玉進行專門管理。周朝還嚴格規定了不同等級玉器的質地、形制和規格,同時對祭祀、禮儀等用玉也有明文規定。玉器不僅是王公貴族身份地位的象徵,同時還是區別爵位等級的重要憑證。
《周禮·春官》載:”周制王執鎮圭,公執桓圭,侯執信圭,伯執躬圭,子執谷璧,男執蒲璧。”六瑞的形制大小各異,用以區別顯示爵位等級之差別。在周朝的時候,諸侯親自或派使臣按期朝見天子的禮儀,叫做朝聘。而諸侯朝聘之際,必須執玉以表明身份等級,周朝將玉作為瑞信之物,而這種表明身份的玉器一共有六種,故名“六瑞”。
周朝玉器用完就扔
周朝將祭祀用玉完善至六個品種,稱為“六器”,六器屬於最典型的禮儀玉器,是高古玉器的六種形制,代表了夏商周時期禮玉文化中六種不同功能的重要玉器,它們分別是玉璧、玉琮玉圭、玉璋、玉琥、玉璜。
周朝玉器還有“伴奏”的功能
身上掛滿了玉組佩的周朝天子和諸侯,如果從容不迫地徐徐踱步,身上玉佩相互碰撞的聲音自然會充滿節奏、非常悅耳;但是如果不講禮儀快速行走和慌亂動作,則玉佩的聲音勢必會稀哩嘩啦亂成一片。而周朝禮儀正是要求天子諸侯和卿相大夫要對自己時時刻刻“高標準、嚴要求”,因此才有了“君子無故,玉不去身”的說法。

春秋

早期
春秋玉器是西周玉器的繼續和發展。早期仍善用雙陰線來刻劃圖紋,在裝飾上則進一步強化了西周晚期出現的在某一造型內雕琢單一的或相互交纏同體的龍紋圖樣,從而使細小變形且糾集在一起的眾多龍紋,經常出現在主體造型內,同時布局繁密,幾乎不留餘地。
中晚期
春秋中期以後,繁密的陰刻裝飾線紋逐漸變得稀疏,並多以較寬的斜刀進行雕琢。到了晚期,線刻工藝逐漸減少,代之而興的是“去地隱起”的淺浮雕技法的盛行。
春秋玉器的藝術特徵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風格多元化
春秋玉器在器型上已經不滿足於單純的宗法禮儀,而是更多地出現在諸侯貴族的日常生活當中。
貴族們開始廣泛使用玉帶鉤,這種用珍貴玉石製作的服飾專用工具,顯然有悖於西周時期等級森嚴的宗法禮儀,但也恰恰反映出春秋諸侯貴族勢焰日熾的時代特色,春秋時期群雄並起、諸侯爭霸,相繼出現了一些新的玉器種類,如玉劍飾、玉匕首、玉戚、玉韘等。
二、裝飾繁縟化
歷代玉器研究者將其稱為“密不透風”的裝飾風格,各種極其繁縟和誇張的玉器紋飾,成為那一時期諸侯貴族“外表冷漠,內心狂熱”的真實寫照。春秋時期的天下諸侯,儘管已經基本擺脫了周天子的管控,但政治姿態始終卻處於若即若離、非常微妙的態勢。
三、功能實用化
春秋玉器總體上的文化內涵改變不大,但全新的審美和實用性的玉器大量出現。西周時期最為流行的禮儀用玉已逐漸減少,各種單獨佩帶並且功能豐富的全新玉器開始出現。除了玉帶鉤之外,玉劍飾、韘形玉佩也日漸盛行,這種裝飾和佩帶更趨於實用化的玉器,正是春秋時期社會文化(禮崩樂壞,用玉制度僭越現象嚴重)的真實縮影。
《秦風·終南》載:“終南何有,有紀有堂。君子至止,黻衣綉裳。佩玉將將,壽考不忘。”君子身穿綵衣綉裳,身佩將將美玉,終南山的姑娘對其表示了熱烈的愛慕。
《衛風·芄蘭》:“芄蘭之支,童子佩觽。雖則佩觽,能不我知。芄蘭之葉,童子佩韘,雖則佩韘,能不我甲。”觽能用來解結,古有射箭則佩韘。由此不難看出春秋時期兒童亦有佩玉習俗。

戰國

戰國時期,上層社會人們佩玉已經比較盛行,並且由"君子比德於玉”發展到了“五德”“九德”的禮儀道德層面。
●玉質:我國戰國時期,玉器製作多選用和田玉為材料,玉石質地溫潤光滑,晶瑩剔透,多以白色為主,也有灰白和青白等顏色。
●造型:與之前的朝代玉器相比,戰國時期的玉器造型要舒展的多,多以S形或者C形出現,主要以各種動物形象的玉器為代表。
1、雙龍首佩的新造型。春秋時期已多見雙龍首型璜,其造型是單純地作拱橋形。
2、龍首形帶鉤。春秋時期帶鉤,形體較寬而短,鉤頭較薄。其特點是:形體窄長,彎曲,較短;多四方體,多四方鈕;鉤首作龍首形,嘴較薄,稍上翹,尾略向下彎曲;如將它平放,則鉤尾略高於鉤鈕底邊線;多數光素,個別的於鉤身雕出幾條陽線直線紋。
3、谷紋龍形佩的分類。春秋谷紋龍形佩少見,且造型較單一,形體彎轉不甚。
4、螭人形佩。片形鏤雕兼線刻螭銜裸人,雙爪抓住人的上下肢,人肩部生羽翅,兩側有二肩生羽翅的仙人,腳踏小媳。而二翼人即中國最早的羽人形象。羽人形象初見,是早期道教羽化、仙化思想的珍稀實物例證。
6、伎人項飾。河南洛陽金村出土,由5個捲雲紋玉管、雙使人、谷紋捲雲紋龍形佩及金環鏈串系組成。相類的造型又見於同地所出伎人,作長袖舞動狀。是宮廷欣舞者的早期記錄。
7、玉劍佩。玉劍佩表現的是貴族行為文化中尊禮尚儀的思想。
8、玉石羽。學術界俗名耳杯。戰國玉羽見於傳世典型器,有龍首紋羽。此器耳部有線雕龍紋,雕琢極精美,是戰國玉羽治之代表作。玉(石)羽是戰國酒文化的重要實物資料,為漢代玉、漆質羽造型之本。
9.戰國玉龍。藝術特色是飛動之美,飛騰的形態與 飛龍在天的意趣相合,從而加強對龍神力的崇拜。玉龍造型變化的基本規律是年代越晚者,形體姿態的美越突出。
●紋飾:玉器文化的發展,逐漸在玉器紋飾風格上變化多樣,戰國時期比較常見的紋飾有雷紋,雲紋,谷紋,網紋,蒲紋,渦紋,鳳紋以及螭虎紋等,同一個玉器上通常會兼有多種陰線雕刻紋飾。
●用途決定形狀:隨著玉器的發展,玉器的使用不斷擴大到各個領域。玉器在戰國時期,不但用於祭祀,裝飾和喪葬,還是統治者專用的生活物品。祭玉以及玉具劍也出現在歷史的舞台。
●工藝:戰國時期的玉器對於透雕,浮雕和陰線雕刻等新工藝技術的運用已經比較成熟,後來發展了鏤空和圓雕等新工藝。特別是拋光技術比較獨特,這一技術可謂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被拋光的玉器,能夠在地下埋藏幾千年,出土后依然光潔晶瑩,因此拋光技術享有‘玻璃光"的美譽。

秦朝

秦朝從公元前221年立國,到公元前206年被推翻,僅僅短短的15年,因此,關於秦代玉器的面貌並不是特別清晰。從考古出土的實物資料和文獻記載來看,秦代玉器的發展較為緩慢,但秦始皇還是採取了一些有利於玉器發展的措施。
一、重視收藏玉器,命工匠將和氏璧琢成傳國玉璽,篆書“受天之命,皇帝壽昌”印文;
二、重視祭典禮玉,秦始皇到處巡遊,每到一地都要祭祀天地四方及列祖列宗,而祭祀多必用玉,1971年陝西西安北郊聯志村出土的85件祭祀玉,其中有玉琮、璧、璜、圭、璋、琥這些《周禮》規定的“六器”禮玉;
三、重視陳設玉器,《西京雜記》記載,漢高祖劉邦“初入咸陽宮,周行庫府,金玉珍寶不可稱言。其尤驚異者,有青玉五枝燈,高七尺五寸,作蟠螭以口銜燈”,1976年陝西西安西郊車張村秦阿房宮遺址出土的玉杯,既可實用,又能陳設;
四、重視玉劍飾,根據秦代玉器的用途,可以分為祭祀玉、陳設實用玉及裝飾玉三大類。

漢朝

一、禮儀性的玉器(所謂“瑞玉”)較前減少漢代組成佩飾的各種佩玉在種類上趨於簡化,用於喪葬的玉器顯著增加,玉制的日用品和裝飾品也有較大的發展,紋飾的風格由以抽象為主轉向以寫實為主。
二、根據器形和用途的不同,漢代玉器可分為4大類:禮玉、葬玉、飾玉和陳設玉。
三、漢朝國力強盛促進了玉器的發展。
漢朝在武帝劉徹時代,大敗匈奴、開拓西域、平定三越、討西南夷,開創了“北絕大漠、西逾蔥嶺、東越朝鮮、南至大海”的廣袤國土,奠定了如今的中華版圖,開拓絲綢之路,從此新彊和田玉料得以大量進入內地,從根本上推動了漢代玉器的發展。
四、漢朝社會風尚推動了玉器的發展。
在漢代獨特的思想文化和社會風尚的驅動下,諸侯貴族“視死如生”的厚葬之風盛行,這導致大量珍貴的隨葬品應運而生,其中就包括大量的隨葬玉器,而葬玉的盛行推動了漢代玉器的發展。
五、漢朝思想文化增進了玉器的發展。
儒家思想對玉文化的高度認同,直接促進了漢代玉器的蓬勃發展,“君子比德於玉”、“君子無故,玉不去身”等等一系列豐富的儒家文化思想使玉器除了繼續承載著祭祀天地的功能外,又成為一種具有社會道德含義的重要物質載體。

常見紋飾


谷紋

谷紋是傳統裝飾紋樣的一種,為玉器上的一種紋飾,形如倒寫的e字母。谷紋最早出現在春秋時期的玉器中,到戰國時期發展為逗號字樣,如同圈著尾巴的蝌蚪,因此俗稱蝌蚪紋。谷紋是穀物發芽葉的樣子,是農耕文明發展的產物,它和人類賴以生存的糧食有關。它象徵著萬物蘇醒,生機勃勃的景象和人們對農業豐收的盼望。一般來說,人們常把半球形穀粒或有萌芽線的穀粒稱為“渦紋”,把具有粗壯圓實萌芽線的穀粒稱作“卧蠶紋”,到了漢代又簡化出了乳釘紋。

乳釘紋

斜方格乳釘紋,是青銅器紋飾之一,盛行於商周時期。紋為凸起的乳突,卅成單行或方陣(四方連續形式)。另有一種,乳釘各置於斜方格中,以雷紋作地紋,稱為“斜方格乳釘紋”、“乳釘雷紋”、“百乳雷紋”。中文名斜方格乳釘紋性質青銅器紋飾之一別稱乳釘雷紋時間盛行於商周時期盛行於商周時期,殷周之際,乳釘突出較高,周初有呈柱狀形的。

蒲紋

即蒲席的紋樣,由三種不同方向的平行線交叉組織,用淺而寬的橫線或斜線把玉器表面分割成近乎蜂房排列的六角形的紋樣,六角形有時還琢有陰線的谷紋。蒲紋春秋戰國開始出現,流行於漢代,宋明之間也有少量製作,漢代蒲紋分割線較寬,並帶有玻璃光。

夔龍紋

夔龍紋是傳統裝飾紋樣,夔是中國古代傳說中的一種奇異動物,似龍而僅有一足。夔紋始流行於商、西周青銅器及玉器上。

勾雲紋

流行於戰國、兩漢,大多裝飾在中型玉璧上,戰國勾雲紋是在凸起的雲頭上用陰線勾出,或正反相連,或橫縱相連,或用單陰線雕琢縱橫相接的雲紋,或用剔地法雕琢出平面的勾雲紋,有的用陰線勾出,還有的在凸起的乳丁紋(谷紋)的邊陰刻雲線角,有的成組出現如意雲飾。勾連雲紋一般有兩種,一種是陰線碾琢的小勾雲紋,另一種是減地凸起的勾雲紋,勾雲正反相連,排列密實。一種是陰線碾琢的小勾雲紋,另一種是減地凸起的勾雲紋,特點是正反相連,排列密實。

蟠螭紋

螭紋是傳統裝飾紋樣的一種,一般都作主紋應用。盛行於戰國時期。在當時的玉器上,亦常見雕琢有蟠螭紋,表現形象有的有所不同。
戰國時期的蟠螭紋,圓眼大鼻,雙線細眉,貓耳,頸粗大且彎曲,腿部的線條變彎曲,腳爪常上翹。身上多為陰線勾勒,尾部呈膠絲狀陰刻線。漢代眉上豎且內色,眼眶略有下墜,鼻樑出現了細線划紋,身體與戰國時沒有差別,只是尾部出現由兩個卷紋只有三條腿。

絞絲紋

一般採用此紋飾的器物,除了動物類尾部紋飾,其它都是橢圓形。兩面紋飾相同,均以斜陰線琢刻相互不交叉的粗線絞絲紋。絞絲紋又稱繩紋、扭絲紋等,因其紋線陰陽相間,形如扭曲的束絲而得名。歷史淵源最早的絞絲紋玉器實物見於良渚文化玉鐲,鐲內側光直無紋,外圍呈半圓,雕琢繩紋,屬於半絞絲紋的形式。春秋戰國時期是繩紋玉的鼎盛時期,均為貴族使用,繩紋較細密,呈360度斜向絞圈,是真正的絞絲紋玉器。

饕餮紋

饕餮紋這種紋飾最早出現在距今五千年前長江下游地區的良渚文化玉器上,是一種圖案化的獸面,故也稱獸面紋。饕餮紋最早見於長江中下游地區的良渚文化陶器和玉器上,盛行於商代至西周早期。獸面紋有的有軀幹、獸足,有的僅作獸面,作獸面者多。源於威武兇猛辟邪之意,“饕餮紋”是後人附會的稱呼。

虺龍紋

蛇狀紋飾。無角、無腿。虺龍紋玉器興於春秋,終於漢,漢代以後幾乎不見。宋仿形似而無神。

雲雷紋

連續迴旋形線條構成的圖案。圓形轉角的稱雲紋;方形轉角的稱雷紋。在商周時期的玉器和青銅器上最為盛行。

沁色


一、玻璃光:玻璃光一般在潮濕和密閉的環境中容易形成,顆粒細、密度大的玉質容易形成,盤過的比沒有盤地的容易形成。玻璃光澤,又似由內發,其色藍盈盈的,還能反射其他物品的影子。沁成時間在1200年以上。
二、包漿:傳世玉器生成包漿很快,有二三十年變可顯現。入土生成包漿就很慢,最快也得百年以上,不少的玉器在地下永遠也不出包漿。玉生包漿,年代越久,包漿就越厚。
三、玉萎縮:選造成縫隙處萎縮,再形成線狀萎縮,再導致邊緣等處的大面積萎縮。用幾百年至幾千年不等。
四、綹瑩沁:綹瑩沁裡面沁進一般色彩需七八十年,要沁入水銀需200年以上。
五、黑漆古:玉器的“黑漆古”是指玉器在墓葬中長期受到水銀的侵蝕而形成通體的黑色沁色,多由墓坑中的水銀所沁,有凹陷現象或閃現銀星。時間在1600年以上。經盤玩后黑中發亮,非常美麗。
六、開窗:古玉受沁最慢的地方是表面最光潔和距離邊緣遠的地方,的以,在到了滿沁或者快到滿沁的狀態時,往往會留有一小塊尚未受到沁染而顯露原來玉器底子的地方,這片地方就稱為“開窗“,從開窗的地方能清楚地看到玉器原來的本來面目。沁到這樣的程度,需要1800年以上。
七、花臉沁:花臉沁往往有多種沁蝕,比如色沁、土沁、水銀沁、鈣化等,至少需要600年以上。
八、牛毛紋:牛毛紋一般由水銀、鉛鋅等物質沁成,線狀,順著某一個方向排列。時間需要800年以上。
九、全皮色:某種單一皮色基本能布滿整器,包括色沁、石灰沁、土沁、水沁、鈣化、包漿等,但並未將玉器的肌理滲透。時間需要1300年以上。
十、鐵紅沁:受鐵或都土沁所致。受沁的程度有重有輕,重的地方還帶有棕紅或黑紅的塊狀物。沁成這種程度需要千年以上的時間。
十一、石灰沁:石灰沁輕者在玉器的表面形成一層薄薄的灰白色或青灰色膜,需要四五百年時間。石灰沁重者,玉內開始變得發紅,像小孩子的臉色,稱為“孩兒面”需要千年以上時間。沁蝕的更重者,形成一層不透明的皮殼,有薄有厚,稱為“雞骨白”,需要1500年以上的時間。沁得最重者,狀如朽骨,時間要在3000年以上。
十二、血沁:又稱血古。古人認為血古為血所沁。其實這種看法是錯誤的,血液時間一長就不再是紅色。這種色是由屍骨、色液、顏料、石灰、紅漆、木料、土壤等東西共同沁成的,可將玉器沁成猩紅色、棗皮紅、醬紫斑等色。不過,要形成棗皮紅和醬紫斑得需要700年以上的時間。
十三、硃砂沁:主要受殮葬的硃砂所沁。硃砂沁入玉里的速度很慢,大都附在玉器的紋飾處、鏤空等凹陷和粗糙處,將附近的玉皮染紅。若將白玉的玉肌沁成淡棕紅色,得要1800年左右的時間。
十四、水銀沁:水銀沁的水銀既來自殮葬水銀,也來自土壤中的水銀。一般來講,土壤中的水爭不能把玉器沁成半截黑或全黑,所以人們習慣將沁成半截黑或全黑的叫做黑沁古,將沁成線狀的或小斑點的叫做水銀沁。千年以內的水銀沁一般不太黑,2000年以內的水銀沁不亮,2000年以上的水銀沁又黑又厚又亮。
十五、土沁:土沁一般由紅土和黃土沁成,呈澆黃至土紅色,中間似乎有一個小核,核周圍呈現放射性雲塊形斑痕狀,好似用黃色炸藥的鞭炮崩的痕迹。過千年的土沁,其核的部位會出現疙瘩或小坑,或變為土咬或蛀蝕。
十六、水沁:凈水能使玉器晶瑩、滑潤,幾百年之內的,呈玻璃質的藍綠螢光,被稱為“澄潭水”;幾百年以上表面就長一層水銹。大部分的水沁是污濁之水,玉器被染上污濁之氣,或被水中礦物質所沁,300年開始長水銹,1000年可使玉表面不透光,1500年以上使水銹變得十分干老。
十七、釘金沁:釘金沁的沁占呈釘子眼兒狀,帶色,抽坑,有棕色、紫色、灰色、黑色等,大都伴有線狀凹陷。呈灰黑色或黑色的叫釘金水銀沁。形成釘金沁至少需要1500年以上。
十八、凹陷:開成凹陷之沁,原因之一是沁進的物質與玉石發生化學反應,生成的物質揮發、流失一部分;原因之二是重金屬沁入。時間分情況而異,一般在六七百年以上就會開始顯現,時間越長,凹陷越重。
十九、飯糝:是指在玉的裡面生成的點狀、顆粒狀的帶色物質,就像玉的裡面有大米飯粒、小米飯粒、玉米糝,有的還伴有粥狀物。沁成這種情況,玉質疏鬆的600年即可,緻密的需要2000年以上。
二十、黃香沁:是一種酷似香薰的或烤炙的黃色,非常美麗。其沁源可能有木材、松香、鐵質、土壤等物。時間在1500年以上。
二十一、鈣化:這是玉石一種變質現象,多由氧化和複分解過程而形成比較疏鬆的物質,所以較為鬆脆,怕磕碰。這種鈣化層就越厚。
二十二、芝麻點:芝麻點沁分佈在玉器的裡面,星星點點的,常在全色沁的基礎上形成,形成點綴的效果美。時間約在1500年以上。
二十三、流淚:在古玉的表面形成由高濃度的色水流淌過的痕迹,其中又分兩面種情況。一種是渾水狀的淚痕,其邊緣色濃,中間色淡,形成這種情況需要800年以上。一種是乳狀或蜂蠟狀的,流淌過的地方留有一層干奶酷或蜂蠟狀的東西,形成這種情況需要2100年以上。
二十四、玉漿:生坑的古玉,往往會在雕痕內、綹裂處、傷痕中生城一種黃白色或灰白色的漿狀物。用開水能將其煮出。沁成這種程度需要2000年以上。
二十五、冰裂紋:冰裂紋又稱“開片”。是玉石的自然老化(例如受熱脹冷縮和水、空氣作用,以及弱酸、弱鹼的腐蝕)現象,以及沁進之物的催化作用的結果,需要的時間要在1900年以上。
二十六、鬆軟:因沁進的東西都是物質,都要佔用一定的空間,沁進物質多了,自然就會使玉器膨脹起來,從而降低了玉質的緊密程度,使玉器變得鬆軟。時間要在2000年以上。
二十七、變形:鬆軟的玉器,遇到外力,就可能扭曲變形。剛出土的鬆軟古玉,在初盤時期,不要過於用力,以免損傷玉器。經后之後,就會變得堅硬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