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汽車學院

重慶汽車學院

重慶汽車學院是在重慶市政府及有關部門的大力支持下,以重慶理工大學為主體、重慶理工大學原車輛工程學院為主要依託,聯合國內外有關高校、大型企業、科研機構於2004年12月共同組建的。重慶汽車學院將建設成為一所起點高、國際化、開放型、具有一流水平的汽車學院,使其成為汽車人才的凝聚地、汽車人才的教育培訓基地、汽車工業的重要研發基地、汽車行業的國際信息交流中心,為重慶市乃至全國汽車產業的建設和發展提供人才和技術支撐。

學院介紹


重慶汽車學院始終堅持“立足西南、服務兵工、服務重慶市地方經濟發展”的方針,採取開放的思路和創新的機制長期與重慶的大型企業合作開展“產學研”工作,在車輛設計、零部件檢測技術、製造技術與裝備製造設計製造等方面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得到了社會的認可,受到了重慶市政府的高度關注和重點扶持。1996年、2003年兩次被重慶市政府確定為建設西部汽車城所依託的“三院兩所之一”;2004年重慶市政府根據建設西部汽車城的需要,決定在重慶市組建重慶汽車學院,以支持重慶市支柱產業的健康發展;經王鴻舉市長、黃奇帆常務副市長帶領市有關廳、局部門領導到我校調研后,決定依託重慶理工大學,在原車輛工程學院的基礎上組建成立重慶汽車學院。使新成立的重慶汽車學院成為了重慶市建立“西部汽車城”、“世界摩托車之都”的重要依託單位。

師資隊伍

重慶汽車學院現有專任教師120人,其中教授25人,副教授31人,具有博士學位的33人,具有碩士學位的有62人,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國家級人選1人、重慶市學術技術帶頭人4人、重慶市中青年骨幹教師3人;碩士研究生導師30人。擁有國家級教學團隊1個,重慶市首批優秀教學團隊2個,重慶市首批科技創新團隊1個。設有車輛工程、機械設計製造及其自動化、工業設計、工業工程、汽車服務工程熱能與動力工程、理論與應用力學、地面武器機動工程8個本科專業,其中車輛工程為國家級和市級特色專業,機械設計製造及其自動化專業為市級特色專業;擁有機械工程一級學科碩士授權點(覆蓋車輛工程、機械製造及其自動化機械電子工程和機械設計及理論4個二級學科碩士點)、管理科學與工程一級學科碩士點,機械工程領域和車輛工程領域專業學位碩士點。車輛工程學科是重慶市重點學科,2005年,市教委批准車輛工程學科設立巴渝學者特聘教授崗位。

學院設施

擁有1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1個重慶市重點實驗室和2個重慶市工程技術研究中心、1個重慶市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擁有AVL內燃機測功機,MTS摩托車二通道道路試驗機、汽車減振器試驗台,四通道汽車零部件疲勞壽命試驗系統,汽車動力性能及排放測功機,日本小野測器汽車振動噪音分析系統、激光電腦切割機高速銑削中心、三坐標測量機等重要儀器設備。學院近五年承擔了包括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863”項目、國家科技攻關項目、教育部骨幹教師計劃、國防預研基金、重慶市攻關項目和企業委託項目共230餘項,總經費4000餘萬元,獲省部級以上科技成果獎勵20項,獲省部級以上教學成果獎6項,公開發表學術論文500餘篇,獲專利180餘項,其中發明專利8項,出版專著、教材30餘部。我院注重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動手能力。近年來,我院積極組織學生參加全國大學生機械創新設計、數學建模挑戰杯機器人大賽、汽車設計,國際企業挑戰賽等競賽,成績優異;學生在申報專利中也取得突破,近三年申報專利100餘項,其中70餘項已獲得批准。我院注重發揮學生特長,為展示才華搭建舞台。使學生綜合素質得到極大提高。近年來,我院畢業生就業率均在95%以上,居我校各院系前列。畢業生主要在沿海及內地中心城市的國有大中型企業、三資企業、行政事業單位,相關院校、科研院所等從事研發,製造,管理和營銷工作。因為畢業生專業理論紮實,具備良好的工程實踐訓練和踏實的工作作風,受到用人單位的普遍歡迎。另外,我院重視畢業生的考研工作,每年均有10%左右的畢業生考取各類重點大學研究生或出國深造。

機構設置


學院辦公室
學生工作辦公室、團總支
車輛工程系
機械工程及自動化系
汽車服務工程系
工業設計系
工業工程系
工程圖學教研室
實踐教學及技能培訓中心

學科建設


學科專業

根據我院的特點和重慶市地方經濟發展的需要,凝練學科方向,使車輛工程學科成為了我市具有一定特色的學科,同時也帶動了我院其它學科的發展,初步形成了全院學科建設協調發展的良好局面。
碩士點:
一級學科點:機械工程(包含車輛工程、機械設計及理論、機械電子工程、機械製造及其自動化四個碩士點
管理科學與工程
專業學位點(工程碩士):機械工程領域、車輛工程領域。
重慶市重點建設的重點學科:車輛工程
巴渝學者特聘教授崗位學科:車輛工程
重慶理工大學品牌學科建設項目:車輛工程
重慶理工大學重點學科(准博士點)建設項目:機械工程
本科專業:
車輛工程(國家特色專業)
機械設計製造及其自動化(重慶市特色專業)
工業設計
工業工程
理論與應用力學
汽車服務工程
熱能與動力工程
地面武器機動工程

重點學科

重慶市高等學校市級重點學科——車輛工程
車輛工程學科1998年被評為中國兵器工業總公司(部級)重點學科,2002年被評為重慶市”十五”期間重點建設的重點學科,2006年被評為重慶市高等學校“十一五”市級重點學科。
本學科以服務民族汽車工業和地方經濟的發展為宗旨,注重應用技術的開發研究,突出產、學、研特色,在汽車摩托車及其零部件檢測技術、汽車道路模擬試驗技術、錐齒輪設計製造分析技術、齒形誤差測量與修正的理論與系統開發、虛擬試驗技術與動態模擬試驗、汽車摩托車及其關鍵零部件先進設計方法和製造技術以及新型無級變速器研製技術等方面取得重要的研究進展。
在摩托車關鍵技術研究方面,在摩托車道路模擬試驗技術、虛擬樣機技術、智能化設計、大排量摩托車摩托車關鍵技術、電噴摩托車、發動機氣道優化、電子控制防報死制動系統和驅動防滑系統和摩托車CVT無級變速器等方面均取得了大量創新成果,在摩托車道路模擬試驗規範、摩托車和平順性試驗規範、基於虛擬樣機的摩托車開發流程、高性能大排量摩托車發動機、摩托車缸頭氣道氣體流量的試驗和評價方法、摩托車發動機電噴技術等方面填補了國內空白。建立的摩托車道路模擬試驗平台、虛擬樣機分析評價體系、平順舒適性試驗及評價體系已成功應用於重慶隆鑫集團和重慶建設集團的摩托車新產品開發中,在行業中產生了較大影響,在重慶形成了國內一流的摩托車自主開發體系,使重慶成為國內摩托車技術高地。極大地推動了重慶摩托車產業的發展,相關研究成果已獲2009年度重慶市科技進步一等獎。
汽車傳動系統檢測技術研究與檢測裝備研製方面,主要從事汽車零部件測試技術理論、試驗及評價方法、試驗設備、汽車零部件在線檢測技術、新型感測器等方面的研究,研製開發了“變速器總成NVH試驗台”、“DCT自動變速器性能試驗台”、“汽車混合動力試驗台、“小鏈條耐久實驗設備”等車輛檢測設備,已在清華大學華南理工大學等有關高校和長安集團、建設集團、青山公司、奇瑞集團等國內主要汽車及零部件企業集團推廣應用;在行業中產生了較大影響,推動了汽車、摩托車行業在檢測與試驗領域的技術進步,取得了顯著的社會經濟效益。
在汽車傳動關鍵零部件設計製造理論與方法方面,錐齒輪設計製造及檢測新技術形成了特色和優勢,所研發的錐齒輪設計製造分析軟體系統已在國內60餘家企業得到推廣應用;與哈爾濱量具刃具集團公司、西安工業大學聯合研製的基於齒輪測量中心的錐齒輪測量分析系統打破了國外技術壟斷,可替代國外同類產品,獲得國內近20家企業的應用,在行業有重大影響。其核心技術“錐齒輪測量與分析方法及其軟體系統”獲2010年度重慶市科技進步二等獎。
“錐齒輪高效精密加工成套技術”獲國家“863”計劃支持,開發的YK2275全數控銑齒機、YK2075全數控磨齒機、YK2950全數控檢查機、YK2560全數控研齒機參加了2008年北京數控機床展覽會。另外與天津第一機床廠等單位聯合申報的國家重大科技專項YKW21250數控插齒機和YKW2075螺旋錐齒輪數控磨齒機已批准立項。
在CVT傳動方面,本學科程乃士教授經過十幾年研究,在國內率先掌握了CVT傳動金屬帶的設計、製造關鍵技術,我國成為第二個掌握該關鍵技術的國家,並且在錐盤的曲線母線設計理論和方法方面居國際領先水平,研發的無級自動變速器已在吉利汽車公司和眾泰汽車公司裝車試驗,在此基礎上發明了EMCVT,通過了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的專家鑒定,獲得高度評價。

特色專業

車輛工程專業國家高等學校特色專業建設
獲獎牌匾
獲獎牌匾
重慶理工大學車輛工程專業是為適應兵器行業“軍轉民”、“發展兩車”和重慶市建設“西部汽車城”、“世界摩托車之都”的需要而快速發展起來的,經過十多年的艱苦努力,重慶理工大學院車輛工程專業已經成為了重慶市重要的應用型人才培養基地之一。1996年重工車輛工程學院被市政府確定為建設“西部汽車城”所依託的“三院兩所”之一;1998年車輛工程學科被評為兵器工業總公司部級重點學科;1999年車輛工程學科評為重慶市重點學科;2002年車輛工程學科被評為重慶市“十五”重點建設的重點學科;2004年車輛工程學科被學校確定為首批品牌學科建設項目,車輛工程專業評為學校的品牌專業;2004年5月受重慶市人民政府安排,在車輛工程學院的基礎上籌建對“西部汽車城”和“摩托車之都”起重要支撐作用的“重慶汽車學院”,12月重慶汽車學院成立;2007年車輛工程專業教學團隊被評為重慶市首批高等學校市級教學團隊;2008年車輛工程專業被評為國家特色專業建設點。
機械設計製造及其自動化重慶市特色專業建設平台
重慶理工大學機械設計製造及其自動化專業,根據人才培養目標和培養的規律,以項目的構思(Conceive)、設計(Design)、實施(Implement)和運作(Operate)全過程為載體的CDIO高等工程教育理念。採用“產學研結合”和“以技術項目工作過程驅動教學體系、內容、方法的改革”的人才培養模式,以裝備製造和汽車零部件產業人才知識、能力、素質需求為培養目標,優化、整合產業鏈專業群;專業課程群教學以項目構思、設計、實施和運作全過程為主線,在教學內容的組織方面應融合各專業方向的相關內容,以裝備製造業和汽車摩托車零部件產業應用中對知識、能力和素質的需求來構建課程體系;在教學方法方面以“完成裝備製造業和汽車摩托車零部件產業技術項目”為專業教學的主線,融合理論講授和實踐教學,驅動教學實施。加強工程設計環節的培養和訓練力度;密切產學研合作,注重學生實踐能力和實際動手能力的培養;加強學生的終生學習能力、團隊交流能力和大工程背景觀。形成了以技術項目工作過程為驅動的教學體系、教學內容、教學方法;
(1)按完成技術項目對人才的要求組織教學內容體系。
(2)以技術項目工作過程驅動教學實施。
(3)以完成“完整技術工作”的訓練實現工程綜合能力、協作能力的培養。
(4)構建真實的工作情景,加速從學生到技術人員的角色轉變。
一、建設目標:
堅持以學生髮展為本,產學研結合,依託現有的重慶市重點實驗室、重慶市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和與企業共建的實驗室等,培養具有現代機械工程技術基本理論和技能;能從事機械產品設計和製造、機電一體化和自動化應用、科技開發和應用研究、設備管理和經營銷售等工作,面向工程一線的具有較強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的的應用型高級專門人才。將重慶工學院機械設計製造及其自動化專業建設成為重慶市先進、特色突出的專業;在機械製造裝備設計製造理論和關鍵技術、製造工藝等領域形成鮮明的特點和顯著的優勢。
一、緊密結合重慶機械裝備、汽車、摩托車工業發展的需要,完善產學研合作教育人才培養模式,優化人才培養方案,重點培養學生紮實的理論基礎、良好的工程意識和創新精神。
二、建設市級教學團隊。完善教師工程能力的培養制度和實踐方法,培養一支具有深厚的專業知識、良好的工程背景、特色突出的應用技術研究能力、年齡結構和梯隊合理和綜合實力強的師資隊伍,
三、優化機械設計製造及其自動化專業課程體系。在現代設計製造技術的發展背景下,突出設計技術、製造技術和自動化技術,以製造工藝、製造裝備設計為重點,提高應用型高級專門人才培養質量;以精品課程建設帶頭,完善設計、工藝、機械裝備及其自動化的理論及其技術的課程體系。
四、完善和加強機械設計製造及其自動化專業人才培養的實踐教學體系。進一步按照機械產品開發的基本流程,優化配置實驗教學資源;加強專業實習、課程設計、畢業設計、產學合作和課外科技活動等實踐性教學環節,完善培養方法的系統性。
五、總結機械設計製造及其自動化專業教學方法的成果,通過會議、互訪、學術交流等途徑推廣,為機械設計製造及其自動化專業的改革發展提供參考。
二、建設方案
為實現建設目標,擬在人才培養、師資隊伍、教學條件、課程設置和內容、實踐教學等方面加強建設。
(一)、人才培養方案
1、現狀
(1)、為適應重慶市裝備製造及汽車工業的發展,多次對專業人才培養方案進行修訂,大的修訂邀請相關企業和研究院所的專家參加。方案以學生為中心,以培養工程應用型人才為目標,實現教育功能的轉變。使學生從被動學習向主動學習轉變,形成師生互動,共同解決工程問題的教學過程。
(2)、按照機械產品開發“原理方案—技術設計—製造工藝—試驗評價—工程管理”的基本流程,理清了工程應用型人才的培養思路,整合教學內容,優化完善教學大綱,優化實踐教學體系,整合實驗教學內容。形成了“培養基礎平台化,專業建設特色化,服務面向多樣化,人才應用能力化”的人才培養特色,並在實踐中取得了顯著效果。
2、建設方案
(1)、進一步理清工程應用型高級專門人才的培養思路,優化教學和實踐內容,注重學習能力、運用理論的能力、發現問題能力、解決問題能力、創新精神的培養;
(2)、進一步引導學生從被動學習向主動學習轉變,形成師生互動,共同解決工程技術問題的教學過程;
(3)、進一步加強實踐性教學環節的改革與實踐,加強教學實習基地和產學研基地的建設,切實提高實踐教學質量,促進工程應用型高級人才的培養。
(二)、師資隊伍
1、現狀
(1)、專業帶頭人情況
郭曉東:男,1961年生,教授,現任汽車零部件製造及檢測技術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副主任。主要研究方向為“複雜曲面智能化製造與檢測技術”。主持承擔了重慶市科委攻關項目“錐齒輪傳動智能檢測與分析方法及系統研究”、“自由曲面數控砂帶磨削方法及工程化應用研究”、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基於齒輪測量中心的錐齒輪測量與分析方法及軟體實現”、863計劃項目“汽車螺旋錐齒輪高效精密加工成套裝備”等。以第一完成人完成的項目“齒輪傳動計算機輔助工程軟體系統”由於技術先進、功能完善、計算結果準確可靠以及用戶界面友好等優點已成功地應用於國內近百家汽車製造廠和專業齒輪製造廠,為提高我國在該技術領域的水平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以第一完成人開發的“錐齒輪測量軟體系統”已在國內30餘家齒輪企業應用,取得良好效果。與天津第一機床總廠合作開發的“YK2750全數控螺旋錐齒輪銑齒機”、“YK2560全數控研齒機”參加了第11屆北京國際機床展覽會。與重慶三磨海達磨床有限公司合作開發的“2MY55200-6CNC 6軸聯動數控葉片砂帶磨床”已經成功應用於東方汽輪機廠的葉片加工生產線。獲教育部科技進步一、二等獎共3項。
(2)、師資隊伍結構
教授、副教授以上佔71%;具有博士、碩士學位的佔84%;35歲以下青年教師13人全部具有碩士以上學位。40歲以上的教師多具有深厚的專業知識、豐富的工程經驗及很強的動手能力,為本專業形成優勢和特色奠定了重要基礎;
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獲得者1名,重慶市“322”人才第二層次人才1名;重慶市高校中青年骨幹教師2名;校級學科帶頭人1名;校級後備學科帶頭人3名;校級青年骨幹教師2名;海歸人才4名;碩士生導師15名;
(3)、教授、副教授承擔本科教學任務比例為100%,一般為2-3門主幹課程,。近三年教學評價中,教師優良以上比例達90%以上,學生對任課教師的教學評分都在90分以上。
(4)、科學研究與教學研究
近5年我專業教師公開發表教研論文13篇,承擔教學研究項目12項,獲省部級以上教學成果獎3項;其中國家級教學成果獎1項;
我專業教師完成縱向、橫向科研項目128項,其中承擔省部級以上科研項目23項,獲省部級以上科研獎8項;獲得專利授權43項,其中發明專利2項;公開發表論文總數為128篇,其中重要期刊和國際會議90篇,EI等三大檢索收錄15篇;
在研的前沿研究項目有國內首台“5軸汽車轉向系統試驗台”、“大功率軍用雪地車無級變速器”、“汽車雙離合器自動變速器”、“零傳動低速迴轉功能部件設計理論及工藝研究”。
2、建設方案
(1)、建設校級機械製造裝備設計教學團隊、數控技術教學團隊各1個;通過引進、培養的方式,結合工程應用研究,建設一支研究方向、年齡、學歷、職稱、結構更加合理,整體綜合實力更為雄厚的師資隊伍;
(2)、重點引進液壓傳動和數控技術方向的帶頭人或學術骨幹1-2人;
(3)、聘請2-3名企業技術專家加強數控裝備研發、機械製造工藝研究等方面的科研;完善和提高產學合作中企業導師對學生實習和畢業設計的指導能力;
(4)、選派青年教師攻讀博士學位;通過產學研合作,指派教師到企業兼職,參與產品研發過程,培養工程應用研究能力;
(5)、進一步提高工程應用研究課題的比重,加強教師工程背景,提高對學生工程實踐、創新環節的指導能力。
(三)、教學條件
1、現狀
根據工程應用型人才培養的要求,學校對本專業師資隊伍建設、實驗室建設、課程建設、教材建設、教學方法及現代教育技術等方面的建設工作高度重視,從2002年至今,學校累計向本專業投入建設經費876萬元,高於其他同類專業50%。2002年到2007年的投入分別為:56萬、89萬、98萬、160萬、173萬、300萬元,實現了逐年增長。
目前本專業的實驗室達1700平米、主要實驗設備103台,設備價值1896萬元;學校館藏本專業方向圖書資料131871冊,分別在重慶長安集團、重慶大江工業集團重慶建設工業集團綦江齒輪傳動有限公司、重慶隆鑫集團、重慶機床集團、中國一拖集團有限公司等國內知名企業建有穩定的實習基地,為本專業培養高素質應用型人才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2、建設方案
(1)、充分利用部市級試驗室(中心)的投入,學校將配套投入205萬元,主要用於實驗室、課程、教材、圖書和師資等建設,完善和提高教學條件;
(2)、完善和加強產學基地建設,提高工程實踐教學效果;
(四)、改革、建設與課程體系改革
1、現狀
(1)、市級精品課程1門(機械製圖);校級精品課程2門(材料力學、機械設計);校級重點課程3門(理論力學、機械原理、數控技術);
(2)、優先選用全國優秀統編教材和面向21世紀課程教材,採用近三年出版的新教材的比例為70%;另根據本專業教學改革需要,編寫了具有學科或專業特色的教材、專著14部;課堂教學100%採用CAI、多媒體教學手段;
(3)、經過多年的探索和實踐,建立了較為全面的教學規章制度體系,這些制度的執行,嚴格了教學秩序,保證了教學質量,教師評價的優良率在90%以上;
(4)、建立了與理論教學并行的,既相對獨立、又相互聯繫的“三平台、一基地,模塊化、層次化”實驗教學體系,實驗室對學生開放,實現了選時、選師、選實驗項目;
(5)、通過產學研合作,與重慶長安集團、綦江齒輪傳動有限公司、重慶隆鑫集團、重慶機床集團、重慶大江工業集團、重慶建設工業集團、中國一拖集團有限公司等知名大型企業建立了實踐教學基地,並成立了校企聯合實踐教學指導工作委員會和工作小組,完善了相應的教學質量監控與運行管理機制;
(6)、在教學中,注意學生在學生專業知識的同時,培養工程意識和創新精神。
(a)理論課程。以知識體系為基礎的基礎理論具有相對穩定的體系,在總學時減少的情況下應有所加強,但應該去掉繁瑣部分,精鍊經典理論,增大現代理論的比重;
(b)技術課程。以成熟和廣泛應用的技術為基礎,讓學生形成機械工程應用能力和創新精神,課程體系應清晰,明確機械製造工藝及夾具設計、機械製造裝備設計和現代設計理論及技術作為主體,強化實驗動手內容,嚴格進行各階段的課程設計,形成實際工作能力;
(c)選修課程。擴大知識面,培養學生綜合素質和補充技術範圍的主要手段,設置了公共選修課、學科基礎選修、專業選修模塊;
(d)注重機械設計製造及其自動化專業的知識結構,突出主幹,形成了理論力學——材料力學——機械製圖——機械原理——機械設計、CAD/CAE技術——機械製造工藝的基礎主幹,在此基礎上形成了機械製造方向主幹課程、機電一體化方向主幹課程、機械設計方向主幹課程;
(e)利用已有的大型激光切割機、高速數控銑、加工中心、三坐標掃描機和各種數控機床安排了數控加工綜合實踐周;結合課程和科研項目開展現場教學。
2、建設方案
(1)、以機械裝備設計製造、汽車及其零部件製造工藝為重點,突出數字化技術在相關領域的應用。按照“原理方案—技術設計—製造工藝—試驗評價—工程管理”的工程應用研究過程,優化教學內容和教材建設,完善由力學系列課程、機械設計系列課程、機械製造系列課程、機電一體化系列課程作為主線的工程應用型的專業課程體系;
(2)、在現有精品課程基礎上,再建設1門市級精品課程、1門校級精品課程機械原理和1門校級重點課程;
(3)、強化實踐教學。進一步提高開放實驗的數量和質量,提高綜合性、設計性、創新性實驗的比例,對學生進行分階段、模塊化、多層次、個性化培養,切實加強學生動手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能力、創新精神的培養;進一步加強校外實踐教學基地建設、校外實踐指導教師隊伍建設和廠校技術合作,為學生進入工程應用研究提供可操作的進入機制和條件。完善校企聯合的實踐教學環節,充分利用地方企業資源,實現高校和企業在應用型人才培養共同利益下的教育功能耦合
(4)、增加學生參與教師工程研究項目的機會,擴大教師科研項目作為畢業設計題目的比重,讓更多學生能夠經歷查閱國內外文獻資料、制定方案、技術設計、零部件採購、製造、調試、論文撰寫和專利申請過程,培養學生工程意識和創新精神,提高工程應用能力;
(5)、加大精品課程建設力度。重點建設本專業的《機械製造工藝學》、《數控技術》、《機械製造裝備設計》、《機械CAD/CAE》、《流體傳動及控制》五門課程。對其教學內容、教學條件、教學方法與教學手段等方面進行深入的研究與實踐;
(6)、充分利用現代化教學手段。完善以多媒體、數字化為核心的現代化教學手段,進一步提高教學效果。鼓勵教師開發多媒體課件,課件更新制度化。
(五)、人才培養質量和社會聲譽
1、現狀
(1)、本專業學生具有紮實的基礎理論、較強的基本工作技能和創新意識,外語水平相對較高,大學英語四級通過率達87%,能熟練使用外文文獻。絕大多數學生計算機基礎應用水平較高,能熟練操作計算機及使用網際網路,學習了多種主流技術軟體如UGCATIAPRO-EANSYSMASTERCAM等,計算機等級考試成績優良,近4屆學生2級通過率達到90%以上;
(2)、本專業十分注重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近年來,6人被評為市級優秀畢業設計(論文),17人被評為校級優秀畢業設計(論文);
(3)、本專業學生積極參加各級各類競賽及科技活動,學生在校期間參加省級及以上各類競賽獲獎29項,其中,全國一等獎1項,全國二等獎3項,重慶市一等獎3項;
(4)、近3年來,學生完成課外科技項目100餘項,參與企業科技項目200多人;學生在全國各類科技刊物上公開發表論文8篇;學生通過畢業設計、課外科技活動獲得國家發明專利授權2項,實用新型專利授權36項,發明專利申請5項;
(5)、本專業畢業生廣泛受到用人單位歡迎,大型企業就業率為60%以上。連續多年在學校組織的招聘會上出現供不應求的局面,招聘會上的供需比為1:3.7;
(6)、近4年畢業生平均一次性就業率95.2%;學生平均考研錄取率22.3%;平均學士學位獲得率90.7%。本專業近3年的畢業生社會滿意度問卷調查滿意率分別為91.3%、89.7%和92.4%;
(7)、本專業大量優秀的畢業生給學校和本專業帶來了良好的社會聲譽,得到考生及家長的信賴,以重慶生源為例,06、07年本專業第一志願錄取新生所佔比例為260/296、272/317,錄取分數平均高過調檔線15分,居市內同批次同類專業前列,錄取人數也逐年上升,近5年本專業錄取人數分別為205、237、321、318、320人;
(8)、本專業提出的“地方工科院校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構建與實踐”的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和“以發明創造能力為培養目標的本科畢業設計教學”方法已在一些院校得到推廣,近3年接待參觀學習的院校和企業人員11批次,得到了不少兄弟院校,尤其是地方院校的認同。
2、建設方案
(1)、進一步根據社會發展需要和人才培養要求規劃教師科研重點方向,強調教師科研向工程應用技術轉變,首先從教學源頭上解決眼高手低問題,同時為學生提供工程應用技術平台;
(2)、加大學生參加課外科技活動的推動力度,強化畢業設計中的選題和設計能力指導,鼓勵學生參加工程設備研製、發明創新和專利申請等工程應用和創新活動,進一步擴大和學生進入工程應用的範圍;
(3)、加強產學研合作和產學基地的人才培養質量研究,通過企業參與人才培養方案制訂和各種人才培養方法討論會,研究提高學生工程應用能力的培養方法,擴大本專業的社會影響。
三、建設成果
(一)、建成一支結構合理、實力雄厚的師資隊伍
1、引進:從高等學校引進高學歷、高職稱的人才1~4人;從有關研究所、設計院和企業引進具有工程背景的技術專家1~2人;
2、培養:鼓勵教師圍繞專業的研究方向走出去攻讀學位,委託培養博士2名;參與橫向合作(或兼職)的青年教師8人;出國深造的青年教師1人;
3、建設市級(或校級)教學團隊1個。
(二)、完善專業實踐基地建設
以“汽車零部件製造及檢測技術”教育部重點實驗室、“汽車零部件及其檢測技術”重慶市重點實驗室為中心,進一步完善工程技術實驗基地。為學生和教師提供教學實踐平台。同時與企業合作,發展實習基地1-2個。
(三)、教學研究與教學改革
1、完成或立項教研項目5項,其中獲部市級獎1-2項;公開發表教研文章15篇;完成“方案—專利引入式教學”創新體系建設和試點工作;
2、再建成1門市級精品課程、1門校級精品課程和校級重點課程1門;
3、建設設計型實驗和裝備研製型實驗各1個。
(四)、學生工程意識和創新精神培養
學生髮表論文10篇、專利授權30件,部市級以上獎勵5個;市級優秀畢業設計(論文)5篇、校級10篇;
實際參加產品開發和設備研製等工程項目的學生數達到400人。
(五)、科學技術研究
完成省部級科研項目10項(含立項);發表高水平科研論文60篇;申請專利35項;獲得省部級及以上科研成果2-3項。

現任領導


重慶汽車學院院長、教授石曉輝
石曉輝,男,漢族,中共黨員,生於1963年,博士,教授。
1985年畢業於清華大學汽車工程系。歷任重慶大學蝸桿實驗室主任、蝸輪研製中心主任助理,重慶工業管理學院(現重慶理工大學)汽研所所長、車輛工程系副主任、機械工程系主任,現任重慶理工大學副校長兼重慶汽車學院院長。
首批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重慶市“九五”立功獎章獲得者,享受政府特殊津貼
兼任全國齒輪製造研究會副理事長、重慶市科技顧問成員、重慶汽車工程學會副理事長、重慶摩托車協會副理事長、重慶市汽車零部件及其檢測技術重點實驗室主任等職。
重慶汽車學院常務副院長、教授米林
米林,男,1964年1月生,教授,碩士生導師;一九八四年大學本科畢業於重慶大學機械設計與製造專業,一九九一年碩士畢業於重慶大學機械工程系機械製造專業。長期從事機械信息的測試與控制技術、機電一體化技術方面的科研與教學工作,近年來,先後以課題負責人或主研人的身份完成了包括國家“863”軍工預研項目、國家自然基金項目、重慶市攻關項目等在內的近三十項國家級、部省級和橫向科研課題,在國外期刊、國內一級雜誌及核心期刊上發表研究論文近四十篇,其中,被EI收錄4篇。
重慶汽車學院黨總支書記、教授王國超
王國超,教授,男,1965年生,1985年畢業重慶大學獲學士學位,1990年獲工學碩士學位,分配至煤炭科學研究學院重慶分院從事科研工作,於2000年調入重慶理工大學。
從事基礎力學的教學科研工作先後完成省、部級以上科研項目4項、其中國家"九五"攻關3項,煤炭部重點項目1項。公開發表學術論文近20篇,其中以第一作者在中文核心期刊發表論文15篇。主要從事機械振動與雜訊分析、流體機械設計與研究,高分子複合材料應用與研發等方向的研究工作。
重慶汽車學院黨總支副書記 副教授俞寧
俞寧:女,中共黨員,浙江金華人, 1974年4月生。1997年畢業於重慶工學院車輛工程系,獲工學學士學位,現在重慶大學機械學院攻讀碩士學位。曾任重慶工學院電子系輔導員,學生處教育管理科副科長,學生處思想教育科科長。
曾主編《汽車文化》、參編《汽車服務工程》、《現代質量管理工程》、《新生入學指南》等教材或專著;公開發表論文10餘篇;負責和參研重慶市課題2項,其中一項獲得2005年重慶市統戰理論研究優秀成果一等獎。曾獲得重慶工學院優秀教育工作者、優秀專職學生工作幹部、優秀班主任等榮譽稱號。
重慶汽車學院副院長、教授周康渠
周康渠,女,漢族,中共黨員,1967年10月生,博士,教授。
2003年畢業於重慶大學機械製造及其自動化專業,獲工學博士學位。曾任重慶理工大學汽車學院工業工程系主任,現任重慶理工大學汽車學院副院長。
中國製造業信息化》雜誌理事、香港物流與供應鏈管理應用技術研發中心高級會員、重慶汽車工程學會會員。2006年獲重慶市優秀人才資助計劃到美國密蘇里大學作高級訪問學者,2007年獲重慶市中青年骨幹教師資助計劃。
主要研究方向為生產系統優化技術、先進位造管理技術及信息化工程,主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863項目、重慶市重點科技攻關項目以及企業委託項目30餘項,參編教材1部。獲教育部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在《LNCS》、《中國機械工程》、《計算機集成製造系統》、《工業工程與管理》等發表論文50餘篇,SCI、EI收錄10餘篇。

發展歷程


1985年 重慶工學院復校,成立機電工程系
1993年 學校成立了以黨委書記和院長為組長的汽車專業建設領導小組;
1994年 重慶工學院與西南兵工局共同成立了“西南兵工車輛技術教育基金會”,並出資1000萬元建立了重工車輛工程學院;
1996年 重工車輛工程學院被確定為建立西部汽車城所依託的“三院兩所”之一;
1998年 車輛工程學科被評為中國兵器工業總公司部級重點學科;
1999年 車輛工程學科被評為重慶市重點學科;
2000年 經重慶市教委批准建設“汽車零部件及其檢測技術”重慶市重點實驗室;
2002年 車輛工程學科被評為重慶市14個“十一五”期間重點建設的重點學科之一;
2002年 由重慶市教委批准利用日元貸款項目建設“汽車摩托車試驗及培訓中心”,使車輛工程及相關專業的實驗裝備水平達到西部一流;
2004年 重慶市政府批准在車輛工程學院建設重慶市十個首批充電建設示範工程技術研中心中的重慶市車輛模擬與試驗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重慶市汽車動力系統及控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2004年 車輛工程學科被學校評為唯一的工科品牌學科;
2004年5月 重慶市政府決定依託重慶工學院,以原車輛工程學院為核心組建重慶汽車學院;
2004年12月12日重慶汽車學院成立;
2005年 重慶市教委批准車輛工程學科設立“巴渝學者特聘教授”崗位;車輛工程專業被評為學校“品牌專業”;
2005年 在全國第十次學位授權審核中,機械工程學科獲得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予權;
2006年 機械工程實驗中心被評為重慶市高等學校實驗教學示範中心;
2007年 車輛工程專業教學團隊、力學系列課程教學團隊被評為重慶市首批高等學校市級教學團隊;
2007年 汽車傳動系統零部件製造與檢測技術創新團隊被評為重慶市首批高校創新團隊;
2008年 車輛工程專業被評為國家特色專業;
2009年 機械設計製造及其自動化專業被評為重慶市特色專業;
2010年 力學系列課程教學團隊被評為國家級教學團隊。

教學成果


市級以上教研項目

序號項目名稱項目負責人項目類別年份
1軍校普通高等教育學生管理制度創新賀建民重點2005
2基於多校區辦學模式下的實驗室運行全程管理的研究與實踐鄧國紅一般2006
3地方工科院校創新實踐基地建設與產學研合作模式教育研究廖林清重點2007
4地方工科院校創新實踐基地建設與產學研合作模式教育研究賀建民重點2007
5地方工科院校應用型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的研究與實踐王國超重點2008
6高等學校教學團隊的建設與實踐劉妤一般2008
7面向重慶市創意產業的人才培養模式研究妤實踐劉紅傑一般2008
8機械設計實踐教學新體系的研究與教改實踐林昌華一般2008
9以培養學生工程設計能力為目標的機械工程系列核心課程教學改革研究與實踐米林重大2009
10汽車企業人才需求與車輛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研究與實踐黃澤好重點2009
11工程流體力學雙語教學課程建設楊含離一般2009
12車輛工程專業模塊化教學體系的創新與實踐鄧定瀛一般2009
13重慶市理工類高校核心競爭力與特色發展研究賀建民重點2010
14面向微電子製造業的工業工程專業人才培養方案調整周康渠重點2010
15地方工科大學碩士研究生教育質量內部保障機制研究廖林清一般2010
16地方本科院校工科專業實踐教學改革研究陳世平一般2010

教學成果獎

序號項目名稱獲獎人獲獎名稱、等級、時間
1地方工科院校應用性人才培養模式的構建與實踐賀建民(1)
國家級教學成果獎二等獎2005.09
證書編號:2005552
重慶市高等教育教學成果獎一等獎2005.11
證書編號:20041043(5-2)
2機械設計系列課程的改革與實踐
廖林清(1)
劉紅傑(2)
林昌華(3)
張晉西(4)
王 萍(5)
重慶市教學成果一等獎,2001.12. 證書編號:20001015(5-1)
3現代汽車自動變速器教學手段研究與開發
鄧定瀛(1)
曹建國(2)
重慶市教學成果二等獎,2001.12. 證書編號:20002027(4-2)
4高校教學質量監控體系研究與實踐賀建民(1)重慶市教學成果二等獎,2001.12. 證書編號:20002026(5-4)
5“產學研”合作,培養高質量應用型車輛工程專業人才—重慶工學院車輛工程學科建設與實踐
石曉輝(1)
廖林清(2)
曹建國(3)
鄧國紅(4)
徐 雲(5)
重慶工學院教學成果一等獎,2004.10
重慶市教學成果三等獎
證書編號:20043046(5-2)
6一般本科院校機械類專業實驗教學體系改革的研究與實踐
廖林清(1)
鄭光澤(2)
馮文傑(3)
王國超(4)
朱 崗(5)
重慶市高等教育教學成果獎二等獎(2008年度)
重慶工學院教學成果一等獎2008.06
7機械設計課程課程教學CAI課件
林昌華(1)
楊 岩(2)
周 靜(3)
張晉西(4)
重慶工學院教學成果一等獎,2004.10
8地方院校機械類工程應用性人才素質和培養模式研究與實踐
何懷波、廖林清、劉紅傑、鄧國紅、林昌華、曹建國、徐雲、鄧易元、
鄭光澤、唐其林、劉驛聞
重慶工學院教學成果二等獎,2004.10
9地方普通高校機械類專業實驗教學體系改革與實踐
鄭光澤(1)
朱寶生(2)
廖林清(3)
姚 英(4)
林昌華(5)
重慶工學院教學成果二等獎,2004.10
10機器零部件測繪CAI
李 琳(1)
王 萍(4)
重慶工學院教學成果二等獎,2004.10
11一般院校機械類本科畢業設計中學生髮明創造能力培養實踐
楊翔宇(1)
廖林清(2)
林昌華(3)
賈秋紅(4)
屈 翔(5)
重慶工學院教學成果一等獎2008.06
12面向汽車產業人才培養的產學研合作教育研究與實踐
俞 寧(1)
廖林清(2)
但漢雨(3)
曹建國(4)
唐其林(5)
重慶工學院教學成果二等獎2008.06
13立足企業需求,培養工程應用型專業人才
楊翔宇(1)
杜柳青(2)
李志立(3)
曾宇丹(4)
唐毅鋒(5)
袁冬梅(6)
重慶工學院教學成果二等獎200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