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江醫派
龍江醫派
龍江醫派是近現代我國北疆新崛起的中醫學術流派,是黑龍江省獨特的歷史、文化、經濟、地理、氣候等諸多因素作用逐漸形成的,有鮮明地域和黑土文化特色的學術流派。
黑龍江地區的醫學在古代主要是少數民族醫學,至唐代開元年間,黑龍江地區屬渤海國,中原地區醫學、藥物開始傳入。金人攻陷北宋后,從中原掠來10萬人,中有漢醫官,並有中醫藥醫籍傳入。據西清《黑龍江外紀》所載,明代以前,滿、達呼爾等部族以薩瑪(又做薩滿)為醫。黑龍江省中醫興盛於清季中葉。清初,內地戌黑龍江者甚眾,康乾時大興文字獄,一大批讀書世家即流人流寓本省,又絕仕進,遂延醫授學。另有流民、移民等,均對黑龍江省文化、醫學的發展起了重要作用。特別在其百餘年的發展過程中,不斷創新,薪火相傳,形成了鮮明的學術特色和臨證風格。自清至二十世紀三十年代的黑龍江省中醫學分為六系:一是龍沙系,二是松濱系,三是呼蘭系,四是匯通系,五是三大山系,寧古塔系。
三十年代初,上海中國醫學院首屆畢業生高仲山來哈爾濱創業。他遍訪結識了左雲亭、劉巧合、安子明、安世澤、高香岩、王子良等中醫名宿,於1937年成立了中醫學術團體“哈爾濱漢醫學研究會”,並被推選為會長。1941年,他又成立濱江省漢醫研究會,並在各縣、旗設立濱江省漢醫會分會,包括延壽、賓縣、葦河、雙城、青岡、木蘭、呼蘭、巴彥、安達、肇東、蘭西等各縣,由各地有名望的中醫擔任分會會長。同年創辦“哈爾濱漢醫學講習會”,培養出五百餘名水平較高的中醫,為全國輸送了大批優秀中醫人才。與此同時,他還先後創辦了《哈爾濱漢醫學月刊》、《濱江省漢醫學月刊》,在艱苦的條件下奏響了時代的強音,挺起了中醫人不屈的脊樑。他們維護著偽滿地區民眾的健康,又使風雨飄搖的中醫學在偽滿政權下發揚光大,吹響了龍江中醫前進的號角。全體骨幹會員將題有“吾道干城”明鏡送給高仲山會長,高仲山作為龍江醫派之領袖乃是眾望所歸。
1945年,高仲山被推選為新成立的哈爾濱市國醫學會會長,他組織國醫學會會員與西醫抗疫功勛伍連德,成功防治了日本731細菌部隊製造的傷寒鼠疫等烈性傳染病在哈爾濱地區的傳播。其後,高仲山先後創立了哈爾濱市中醫進修學校、黑龍江省中醫進修學校、牡丹江衛生學校、黑龍江省中醫學校,為創立黑龍江省中醫藥高等教育奠定了基礎。1959年3月17日由黑龍江省中醫學校、黑龍江省哈爾濱第一衛生學校、黑龍江省祖國醫藥研究所及黑龍江省立醫院四個單位合併起來成立了黑龍江省衛生幹部進修學院。同年,黑龍江省政府和中共黑龍江省委決定委派衛生廳廳長羅恕、副廳長高仲山等人在黑龍江衛生幹部進修學院的基礎上創建黑龍江中醫學院,高仲山負責具體事務,擔任副院長。這標誌著黑龍江中醫藥高等教育的正式開始。高仲山多次到全省各地“訪賢”,彙集凝聚全省中醫界之精英,逐漸形成新時代的黑龍江名中醫群體,包括馬驥、韓百靈、張琪四大名醫、及龍江醫派眾多著名醫家,如於盈科、於瀛濤、毛翼楷、白郡符、華廷芳、劉快虹、呂效臨、張金衡、吳惟康、孟廣奇、金文華、陳景河、鄒德琛、鄭僑、趙正元、柯利民、劉青、胡青山、鍾育衡、段富津、趙麟閣、高式國、常廣豐、黃國昌、樊春洲等。他們在黑龍江省特有的地域環境和文化背景下,在動蕩不安的歷史條件下,互相擷取交融,內科、外科、婦科、兒科、五官科、骨傷科、針灸科等,各成體系,各有學術經驗特點,並有論著傳世,蘊成了氣質獨特的龍江醫派。凸顯了其在北方地區的優勢。
龍江醫派體現了地域性、學術性、繼承性、輻射性、群體性等特點。龍江醫派的形成與發展是黑龍江中醫藥學術界理論產生和創新的土壤;是黑龍江省中醫從業者的凝聚中心;是黑龍江中醫學術探討的平台和學術園地;是黑龍江省中醫藥人才培養與成長的核心動力;是引領、傳承、傳播黑龍江中醫學術的主體力量;是黑龍江省中醫文化品牌和精神家園;是龍江醫藥學的特色標誌;是黑龍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是黑龍江省的重要地理文化標識。
2010年,正值高仲山先生百年華誕之際,黑龍江中醫藥大學組織編寫了龍江醫派系列叢書之開山之作----《龍江醫派創始人高仲山學術經驗集》由科學出版社出版,這是對龍江醫派學術體系的首次整理和挖掘,衛生部副部長兼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局長王國強同志在本書序中評價此項工作謂:“豐富和發展了中醫藥的理論和實踐,具有鮮明的學術特色和不可替代的學術地位。”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中醫科學院名譽院長王永炎教授亦在本書序中評價此項工作謂:“對於繼承和發揚名老中醫學術思想,促進中醫藥學科建設與事業的發展,對中醫新生力量的培養和提高都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黑龍江省原省委書記、全國終身人大代表孫維本同志得知此項工作后,極為振奮,欣然命筆:“龍江醫派,功業輝煌”。相關內容在中華中醫藥學會第二屆學術流派研討會進行了大會交流。
2011年5月,東北網刊載《龍江醫派——傳承黑龍江中醫藥文化與學術精華》一文。
2011年5月,中國中醫藥報刊載《龍江醫派的發展》一文。
2011年6月,中共黑龍江省委主辦《黑龍江通訊》刊載《龍江醫派探源》一文。
2011年6月,台灣最大報紙之一《中國時報》發表文章介紹龍江醫派及其創始人高仲山先生。
2011年8月,都市發現報刊載《龍江醫派——載北方中醫之精華》一文。
2011年10月,舉行龍江醫派傑出醫家華廷芳先生誕辰100百周年紀念大會。
2011年10月10日,黑龍江日報理論版刊載《傳承中醫文化 振興龍江醫派》一文。
2012年1月,黑龍江中醫藥大學在台灣建立“龍江醫派台灣分會”。
2012年5月,黑龍江中醫藥大學舉辦首屆“龍江醫派”杯英語演講大賽。
2012年5月,哈爾濱日報刊載《龍江中醫成一派》一文。
2012年6月,黑龍江中醫藥大學研究生學院與基礎醫學院聯合舉辦首屆“龍江醫派杯”中醫知識競賽。
2012年6月,《龍江醫派叢書·華廷芳學術經驗集》由科學出版社出版。
2012年7月,姜德友教授在第八屆海峽兩岸經貿文化論壇上做題為“加強龍江醫派建設、促進兩岸學術文化交流”的報告。
2012年8月,黑龍江中醫藥大學圖書館文化作品《弘揚龍江醫派 傳承岐黃文化》獲全國中醫藥標誌性文化作品三等獎。
2012年9月,《龍江醫派現代教育教學研究與探索》由黑龍江教育出版社出版。
2012年9月,龍江醫派頌歌完成創作。
2012年9月21日,首屆龍江醫派學術文化節開幕式。
2012年9月21日,首屆龍江醫派學術文化節文藝匯演在黑龍江中醫藥大學主樓禮堂成功舉行。
2012年9月,第四屆中華中醫藥學會中醫學術流派交流會在哈爾濱召開。
2012年9月,中國中醫藥報刊載《文化節盡展龍江醫派風采》一文。
2012年10月,龍江醫派學術文化節義診在黑龍江中醫藥大學國醫堂舉行。
2012年10月,《龍江醫派叢書·龍江醫派創始人高仲山學術經驗集》修訂版由科學出版社出版。
2012年11月,黑龍江中醫藥大學舉辦第二屆“龍江醫派杯”中醫知識競賽。
2012年12月,龍江醫學流派傳承工作室被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遴選為全國首批中醫學術流派傳承工作室建設項目。
2012年12月,黑龍江省龍江醫派研究會成立申請經黑龍江省民政廳批准通過。
2012年12月,舉辦龍江醫派著名醫家孟廣奇百年誕辰紀念大會。
2012年12月,黑龍江中醫藥大學學生作品《“盛世龍魂篆岐黃 歷久彌堅耀青囊”——龍江醫派名老中醫簡傳》喜獲“天堰挑戰杯”第二屆全國高等醫學院校中醫藥創意設計競賽二等獎。
2013年初,《龍江醫派叢書》中的《高仲山學術經驗集》和《華廷芳學術經驗集》兩本著作被英國大英圖書館收藏。
2013年3月,生活報刊載《與伍連德齊名的高仲山你有所不知》一文。
2013年3月,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首批全國中醫學術流派龍江醫派傳承工作室深圳基地正式成立。
2013年3月,黑龍江省龍江醫派研究會被黑龍江省民政廳批准成立。
2013年5月,新晚報刊載《善治複合病“龍醫”走進百姓家》一文。
2013年6月,生活報專版刊載《龍江醫派奇在哪兒》一文。
2013年7月,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龍江醫派傳承工作室建設項目啟動儀式暨黑龍江省龍江醫派研究會成立大會在黑龍江中醫藥大學舉行。
2013年7月,龍江醫派會刊創刊。
2013年9月,中國中醫藥報刊載《龍江醫派----盡顯北疆情懷》一文。
2013年11月,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龍江醫派傳承工作室建設項目在黑龍江省十區縣中醫院建立試點工作站。
2013年12月,龍江醫派傑出醫家馬驥先生事迹報告會在黑龍江中醫藥大學舉行。
2013年12月,第二屆龍江醫派學術文化節暨馬驥先生誕辰100年在黑龍江中醫藥大學舉行。
2013年12月,第三屆“龍江醫派杯”四大經典知識競賽暨馬驥基金頒獎儀式在黑龍江中醫藥大學舉行。
2013年12月,黑龍江省龍江醫派研究會納入黑龍江省社會科學聯合會。
2013年12月,《打造“龍江醫派”文化品牌,承擔文化傳承創新使命》獲黑龍江省高校校園文化建設優秀成果二等獎,第七屆全國高校校園文化建設優秀成果三等獎。
2014年1月,《龍江醫派叢書·御醫傳人馬驥學術經驗集》由科學出版社出版。
龍江醫派
高仲山 1910年出生於吉林省吉林市。是我國著名中醫學家,傑出中醫教育家,在中醫學術上堪稱泰山北斗,津樑柱石。他開創了龍江醫派,在龍江醫學發展史上起著劃時代作用,為現代、當代黑龍江的中醫藥事業做出了開拓性和奠基性貢獻,更是黑龍江中醫藥大學的創始人。其年輕時即醫名卓著,為黑龍江四大名醫之首,被尊為龍江中醫之領袖,是黑龍江中醫藥發展史上的一座豐碑和旗幟。
高仲山曾歷任黑龍江省衛生廳副廳長,黑龍江省祖國醫藥研究所所長,1959年創建了黑龍江中醫學院,併兼副院長,自1978年始專任黑龍江中醫學院副院長、教授。高仲山是中國民主同盟會員,曾任民盟黑龍江省委常委、副主委;黑龍江省政協常委;黑龍江省人民代表大會第一、二、三、五、六屆代表;黑龍江省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常委。還被推選為東北衛生工作協會松花江分會會長,黑龍江紅十字會副會長,中華全國中醫學會理事,黑龍江中醫學會分會理事長。其德望聞於海內,風範傳響醫界,管理才能卓越,廣受世人尊崇欽敬稱頌。
高仲山生於吉林中醫世家,幼承庭訓,立志學醫。1926年考入上海中國醫學院,得以繼續深造。在學期間,他努力致學,深入鑽研歷代醫典,學問日增。研習醫術,師古不泥,常於習見中悟出新意。對歷代各家學說與經驗,多能去其偏而取其長,融會貫通求其全。因高仲山敏於臨證,勤於讀書,品優智邃,深諳中醫大道,並立志高遠,故很得名師秦伯未先生賞識。秦老在其畢業前夕親筆題寫“高仲山內科醫家”之匾額,以表讚譽。1929年,國民黨政府違背民意,頒布旨在取消中醫的《廢止舊醫法案》,激起全國中醫反對。高仲山挺身而出,被推舉為赴南京請願代表,為捍衛中醫事業,四處奔波,不辭勞苦,發表演說,聯絡各界人士與反動當局進行了堅決的鬥爭。在這場抗爭中,高仲山做出了重要的貢獻,其德行言論贏得了同道的一致讚譽。1931年,高仲山以優異成績畢業,並獲醫學學士學位。這在當年的東北,有此資質學歷者實數鳳毛麟角。
1931年8月,高仲山赴哈爾濱懸壺開業,並站在高界俯視龍江中醫狀況,他團結匯聚各方面力量,在哈市創立了“漢醫研究會”,被推為會長。他以擴大中醫影響、宣傳中醫文化為己任,並創辦主編《哈爾濱漢醫學研究會月刊》、后更名為《濱江省漢醫學月刊》,他摒棄門戶之見,親自撰文闡述中醫醫理,報道臨床經驗。哈爾濱解放后,為抵制當政以西醫考核中醫的手段壓制中醫之苛政,又一次拉起大旗,奔走呼號,為中醫爭得了地位。他對中醫教育事業極為重視,致力於中醫辦學,主編刊物。1940年起,創辦哈爾濱漢醫講習會和濱江省漢醫講習會,培養中醫專業人才500餘名,這些人成為東北地區中醫的棟樑砥柱。
新中國成立后,更加大力推廣中醫教育,培育後備人才;為構建黑龍江中醫規模教育,在全省各地訪賢納士,調集中醫精英,凝聚中醫師資力量,使黑龍江地區中醫辦學的規模及層次,不斷擴大和提升,堪稱龍江中醫事業發展的里程碑。
高仲山從事中醫臨床、教學、研究工作垂50餘年,造詣深厚,醫術精湛,經驗豐富。在中醫學術上他崇尚張仲景學說,並將名家之長熔於一爐,常能獨出新意。他主張遠讀《內經》、《難經》,精研《傷寒》、《金匱》,近習《溫病條辨》,變千載精華為我所用,尤重理用結合。他認為:《內經》為四大經典之首,辨闡醫理,發人深思。仲景《傷寒雜病論》承前啟後,使後學實踐有準繩可尋。他雖以經典為宗,但不泥古拒新,多能機圓法活,變通自運。在臨床上,他長於內科、婦科,尤精於熱病。臨床善用傷寒之法,不略溫病之方。他認為溫病學的理論與方劑,是述前人所未發,載前人所未有,可補仲景之不足。故他常以溫病之方加減變化,治療各種熱病急症,療效顯著。
高仲山明晰中醫學術特點、深思中醫學術發展之路,謀求中醫發展。他在堅守中醫立場的同時,還積極吸收現代及西醫知識,用科學方法整理研究中醫,並根據臨床實際情況,主張建立中西醫兩套獨立思考的習慣。高老學術上衷中參西,善於融匯新知,倡中華大醫學觀。他率先制定醫藥行業標準,撰《漢藥丸散膏酒標準配本》。
高仲山十分重視養生保健,強調未病先防,善於辨證食療。高仲山還十分重視醫學科學普及工作,通過多種方式對民眾進行健康知識宣講,為提高黑龍江地區大眾的健康意識、防病自救能力,做出了貢獻。
高仲山除診務、教務之餘,尚著有《黃帝內經素問合解》、《高仲山處方新例》、《濕溫時疫症之研究》、《時病新論》、《婦科學》、《中醫腫瘤學原始》等書,參編秦伯未先生主編的《診斷學講義》、《生理學講義》、《藥物學講義》、《婦科學講義》、《幼科學講義》等教材,發表學術論文百餘篇。
馬驥
龍江醫派
龍江醫派
龍江醫派著名醫家
呂效臨(1894--1979)吉林省九台縣人,四代中醫世家,早年承學於家父、前清秀才,儒醫呂祖望,弱冠又從師于吉林中醫專修學社呂德新等,曾在東三省中醫會考名列前茅。后業醫於綏化地區,曾流傳有“請了呂效臨,絕症不死人“的民謠。曾任黑龍江省中醫學會理事、省政協委員、省人大代表、綏化縣人民政府委員、政協副主席、縣中醫院副院長、縣人民醫院院長等職。著有《呂氏醫案》、《效臨醫話》、《醫方集錦》等書,對內、外、婦、兒科皆有較深造詣,尤善治內科病。
龍江醫派
李西園 16歲從師田表,由於天資聰慧,勤學苦讀,受業五年,盡得師傳。1924年在本溪開設墨林藥房。為高仲山創辦的哈爾濱市漢醫講習會及哈爾濱中醫進修學校首批學員。1933年於哈爾濱市道外大水晶街開設春先堂診所;1951年為西傅家區第五中醫聯合診所所長。曾先後擔任哈爾濱市針灸研究所、市中醫進修學校的針灸、金匱、傷寒主講教師,1955年被聘為哈爾濱市第一工人醫院中醫科主任,1957年調任哈爾濱市中醫院內科主任。為哈爾濱市人大代表。著有《中醫內科學》、《西園醫案》。善治內科雜病。
龍江醫派
龍江醫派
龍江醫派
龍江醫派
龍江醫派
龍江醫派
龍江醫派
衣震寰 1913年生,遼寧省東溝縣人。早年跟隨當地名醫學徒,受業六年,盡得師傳。后先後在牡丹江、尚志、雞西等地行醫。1953年他與雞西中醫界人士組織成立聯合診所,同年將其改建為雞西市中醫院。曾擔任過雞西市中醫院副院長。為著名中醫內科專家。因善於用《傷寒論》方葯治病,時人稱之為經方派。他提倡張從正的“邪去而正自復”之說,臨證擅用汗吐下三法。對於諸種峻劑毒藥的巧妙運用,頗有心得。善治內科雜病及熱病,對婦科造詣亦深。
龍江醫派
龍江醫派
龍江醫派
金文華 1920年生,吉林人。1928年進入吉林省立模範小學校讀書,1934到吉林成德堂隨高仲山父習醫。1935年他又到哈爾濱高仲山診所當學徒。1941年初,獨立行醫,名噪一方,為哈爾濱市四大名醫之一。1962年在黑河市新醫藥研究所、黑河人民醫院行醫。善治內科疑難雜病。
龍江醫派
龍江醫派
龍江醫派
龍江醫派
龍江醫派
龍江醫派
龍江醫派
龍江醫派
龍江醫派
龍江醫派
龍江醫派
孫申田
龍江醫派
孫申田 1939年3月生,現為黑龍江中醫藥大學針灸學科學術帶頭人,主任醫師、教授、博士生導師、黑龍江省名中醫、全國優秀教師。已培養博士、碩士共89名。現任中國針灸學會理事;黑龍江針灸學會副會長、臨床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黑龍江中西醫結合神經病學會副主任委員;黑龍江省中醫學會神經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全國中風防治中心主任等職。從事針灸臨床、教學及科研工作四十餘年,善於針葯結合,針法精妙。以中醫臨床理論指導針灸選穴、配方與手法操作,並把中醫與現代醫學理論同神經內科相結合;運用先進的診療新技術同中醫辯證與治療相結合,為現代神經病的治療開闢了新的途徑。近年來發表學術論文三十餘篇。編寫了六部著作,並承擔了全國統編教材《經絡學》的副主編工作,先後獲得省、部、局級“科研成果獎”共9項。
崔振儒1940年生,黑龍江省寧安人。1954年於寧安中醫聯合第三診所學習中醫;1960年推舉到黑龍江中醫學院進修班學習;1961年任黑龍江中醫學院教員;1969年開始從事中醫藥治療腫瘤的臨床工作,1970年編輯出版《治癌療法介紹》; 1985黑龍江中醫學院屬醫院門診內科出診; 1991年批准崔振儒為全國首批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人,拜我國著名中醫鍾育衡教授為師,之後又投在全國著名中醫王德光老師門下。投身醫林近60年,積累了豐富的臨床經驗,對中醫內科、外科、婦科、兒科等各科均有一定建樹,其中尤以中醫內科稱著,在內科中又對消化系統疾病和心腦血管疾病最為擅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