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班牙歷史
西班牙歷史
西班牙歷史開始於伊比利亞史前期,其間經歷了第一個全球性帝國——西班牙帝國的崛起和衰落,及至現今作為一個主權獨立的君主立憲制國家,及歐盟成員國的現狀。
關於人類在歐洲居住的最早記錄是在西班牙的阿塔普埃爾卡山發現的,這裡出土的化石大約來自於120萬年前。現代人種中的克羅馬農人於3萬5000年前開始從比利牛斯山脈北部進入伊比利亞半島。伊比利亞半島上人類居留地最明顯的標誌是阿爾塔米拉洞窟的著名岩畫,這批岩畫完成於公元前15世紀,並認為是岩畫藝術的傑出代表。此外,在阿爾梅里亞地區的Los Millares和穆爾西亞的El Argar得到的考古發現表明在新石器時代晚期和青銅時代就已經有較為發達的文明存在於伊比利亞半島的東部。
在其後的幾個世紀里,揚帆而來的腓尼基人、希臘人和迦太基人成功的在伊比利亞半島的地中海沿岸定居下來,並建立了商業據點。大約公元前11世紀,腓尼基商人在靠近塔特蘇斯(Tartessos)的地方建立了商業據點加的斯。公元前9世紀,第一批希臘殖民地,如恩波里翁(Emporion),在伊比利亞半島東部的地中海沿岸建立。希臘人以埃布羅河(Iber,西班牙名為Ebro)為這片地區取名伊比利亞(Iberia)。公元前6世紀,迦太基人抵達伊比利亞半島,最初與希臘人,不久之後又與初來乍到的羅馬人爭奪西地中海的控制權。他們最重要的殖民地是卡塔赫納(新迦太基)。
羅馬人在入侵伊比利亞半島時遇見的土著居民是伊比利亞人,他們居住在從半島西南部到半島東北部的一帶地區;而凱爾特人則大多居住在半島的北部和西北部。在半島內陸地區,兩個種族相互接觸,產生了一種混合的、別具特色的文化,擁有這種文化的居民被稱為凱爾特伊比利亞人。公元前181年至133年,在強大的羅馬共和國軍團和近西班牙的凱爾特伊比利亞人部落間發生了戰爭,被稱為凱爾特伊比利亞戰爭(或被稱為西班牙戰爭)。
西班牙古羅馬時代壯觀的建築。
公元5世紀,隨著羅馬帝國的衰亡,第一批日耳曼部落入侵伊比利亞半島。西哥特人、蘇維匯人、汪達爾人和阿蘭人跨過比利牛斯山脈相繼進入西班牙。其中,已被羅馬化的西哥特人在公元415年進入西班牙,其後改宗信羅馬天主教。在征服了西北部處於混亂中的蘇維匯人和東南部的拜占庭領土后,西哥特王國最終控制了伊比利亞半島的大部。
在歐洲黑暗時代,西羅馬帝國的崩潰並未使西班牙的古典社會乃至政府機構、基礎設施和經濟如同不列顛行省、高盧和下日耳曼尼亞行省等地區那般遭受破壞。西班牙現今的語言、宗教信仰以及法律基礎都來自於這個時期。羅馬人數個世紀的定居和統治對西班牙文化產生了深刻而持久的影響。
西哥特人統治時期的版圖
重要的是,西班牙從未發生如同不列顛行省、高盧行省、倫巴第地區和日耳曼地區那般明顯的、可被觀察到的古典文化的衰退;同時在415-711年間——即西哥特王國統治期間——的大部分時間裡,西班牙人對於延續自同一體系的法律法規表現出了獨特的尊重。西哥特王國和地中海地理位置上的接近和西地中海地區商業貿易的持續——雖然貿易量有所萎縮——支撐了西哥特文化的發展。信仰阿里烏斯教派的西哥特貴族普遍與當地的天主教信眾保持著距離。西哥特的統治階級追逐君士坦丁堡的文化與技術,但是天主教的主教們則是西哥特人的大敵,而且拜占庭還曾短暫的入侵過西班牙的科爾多瓦。
阿里烏斯教派在西班牙傳播的時間並不算長。587年,托萊多的西哥特國王雷卡多改宗信了天主教,從而結束了國內關於阿里烏斯教派的爭端,並以此為契機統一了國內的宗教信仰。546年舉行的萊里達會議則對神職人員的行為進行了約束,並擴大了法律對其的統轄權。
在西班牙,西哥特人從近古時代(Late Antiquity)繼承了一整套的封建制度:在南方,以羅馬的莊園制度為基礎;在北方,則分封土地給各諸侯,後者則提供軍隊。軍隊中的大部分士兵是由奴隸組成的,多數都是從農村地區抽調而來。由貴族組成的鬆散議會——它向國王提出建議並保證國王統治的合法性——負責維持這支軍隊,並且只有在其同意下國王才能調動這支軍隊。
西哥特人的統治並未如之前的羅馬帝國所建立的官僚制度般,在社會上造成廣泛的影響;他們更傾向於維持一種溫和的野蠻人統治——毫不關心國內局勢和經濟發展,只為個人利益著想。這個時期很少有文學作品流傳下來,大規模的文學創作並未在民眾階層中出現——這種情況直到穆斯林統治時期才出現——更多的只是表現為孤立的創作;而西哥特語言對於現今伊比利亞半島語言的影響也十分微弱。西哥特人最重大的影響是造成了西班牙城市的衰弱,因為他們大部分都遷居至了農村。儘管和此時處於飢荒中的法國和日耳曼農村相比,西班牙的農村享有一定程度的繁榮,但是西哥特人對與他們的人民和國家在公共福利、社會穩定和基礎設施建設上的貢獻依然是微不足道的。這導致了他們的垮台——當8世紀摩爾人到來之時,他們已經無法獲取他們臣民的忠誠了。
摩爾人的國家
到711年,阿拉伯人和柏柏爾人都改宗信仰了在8世紀已經在北非佔據主導地位的伊斯蘭教。當時,一支由塔里克·伊本·齊亞德(Tariq ibn-Ziyad)率領的突擊隊被派往伊比利亞半島介入西哥特王國的內戰。在橫渡直布羅陀海峽之後,他們在711年夏取得了一場決定性的勝利,在這場勝利中,西哥特王國國王羅德里克被擊敗並於當年7月19日在瓜達萊特戰役(the Battle of Guadalete)中被殺。塔里克的上司——穆薩·本·努薩伊爾(Musa bin Nusair)隨後帶領大批增援部隊橫跨海峽。至718年,穆斯林已經控制了半島的大部。但是其向歐洲的進一步進軍則在732年的圖爾戰役(Battle of Tours)中為法蘭克王國的宮相查理·馬特所挫。倭馬亞王朝的哈里發瓦利德一世十分重視軍隊的擴張,並建立了這個時代最強大的海軍。正是這種政策支持了穆斯林在西班牙的擴張。哈里發瓦利德一世的統治時期也被認為是伊斯蘭力量的極盛期。
1200年時的邊界
844年,維京人羞辱性的洗劫了塞維利亞,並一度佔領了瓜達爾基維爾河。之後,哈里發國建立了第一支海軍。942年,異教徒馬扎爾人襲擊了阿爾-安達盧斯。
10世紀,阿卜杜勒·拉赫曼三世宣布建立科爾多瓦哈里發國,斷絕了與埃及和敘利亞哈里發的聯繫。哈里發國十分關注維持其在北非的勢力基地,但是這些財產在不斷減少,最後只剩下了休達行省。與此同時,被征服的基督教徒開始緩慢但是穩定地遷徙至北方的幾個王國,從而使這幾個北方王國的力量逐漸增強。但是既便如此,阿爾-安達盧斯在人口、經濟、文化和軍事力量方面相比於這些北方王國,即使是面對它們的聯合,也擁有著巨大的優勢。而這幾個基督教王國之間的內部矛盾也使得它們無法對哈里發國產生威脅。
這個時期被稱為"La Convivencia",以宗教寬容而著稱,而且還是西班牙猶太藝術的黃金時期(從912年——阿卜杜勒·拉赫曼三世統治時期至格拉納達屠殺事件發生之時的1066年)。
當985年穆罕默德·伊本·阿布·阿米爾洗劫了巴塞羅那之後,穆斯林對於用武力重新控制半島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他的兒子其後又襲擊了許多基督教城市。但是當他的兒子死去之後,哈里發國陷入了內戰,並分裂為多個“泰法王國”(Taifa Kingdoms)。諸泰法國的國王不僅在戰爭中相互競爭,而且還在藝術保護方面相互較勁,因此這個時期的藝術得到了短暫的繁榮。這個時期,泰法王國失去了原先佔領的北方基督教王國的領土,在1085年失去托萊多之後,這些穆斯林統治者們只好不情願的請求穆拉比特王朝的援助,後者則從北非侵入了阿爾-安達盧斯並建立了一個帝國。至12世紀,這個帝國在經歷了1212年和穆瓦希德王朝的入侵者的決定性的托洛薩的那瓦斯戰役(Battle of Las Navas de Tolosa)后再次崩潰。
中世紀的西班牙持續著穆斯林和基督教徒間的戰爭。到1147年,阿爾摩哈德王朝已經繼承了穆拉比特王朝的馬格裡布地區和安達盧西亞地區,他們信仰更為堅定的伊斯蘭原教旨主義,對待迪米(dhimmis,穆斯林治下的猶太人和基督徒)極為苛刻。面對死亡、改宗和移民的選擇,許多猶太人和基督徒選擇了離開。至13世紀中期,格拉納達哈里發國成為了西班牙唯一一個保持獨立的哈里發國,這個政權一直延續到了1492年。
阿拉貢王國的國王的統轄地不僅包括了阿拉貢行政區,還有加泰羅尼亞地區,其後,巴利阿里群島、巴倫西亞、西西里島、那不勒斯和撒丁島相繼納入其治下。加泰羅尼亞騎士團——被認為是西歐第一支雇傭兵軍隊,佔領了雅典公國,並在阿拉貢王國的庇護下統治到了1379年。
1400年的伊比利亞半島
伊莎貝拉和斐迪南被稱為“基督教君主”(Catholic Monarchs;西班牙語:los Reyes Católicos),該頭銜由教皇亞歷山大六世授予。他們於1469年在巴利亞多利德結婚,實行王國共治並最終建立了西班牙王國。他們見證了收復失地運動的最後一個階段——從摩爾人手裡奪回格拉納達;他們征服了迦納利群島;在國內他們發布了阿蘭布拉詔書(Alhambra Decree)從而將猶太人和穆斯林驅逐出了西班牙。他們支持克里斯托弗·哥倫布的探險——後者成為自萊夫·埃里克松之後第一個到達新大陸的歐洲人——這為西班牙帶來了大量的財富,從而為西班牙在接下來的兩個世紀里成為歐洲的主導力量提供資金支持。
伊莎貝拉通過其5個孩子的戰略性聯姻保證了西班牙長期的政治穩定。她的第一個孩子——大女兒伊莎貝拉公主嫁給了葡萄牙王儲阿方索,以尋求和該鄰國的密切聯繫,但是伊莎貝拉公主不久就因難產而死。伊莎貝拉的次女胡安娜嫁給了神聖羅馬帝國皇帝馬克西米連一世之子、波西米亞國王美男子菲利普並獲得了神聖羅馬帝國王位的繼承權。這次聯姻確保了和強大的神聖羅馬帝國的聯姻,從而保證了西班牙未來政治的安全。伊莎貝拉的獨子——阿斯圖里亞斯王儲胡安則娶了奧地利的瑪格麗特,從而維持了和西班牙所倚重的哈布斯堡皇朝的聯繫。她的第四個孩子——阿拉貢和卡斯蒂利亞的瑪利亞則嫁給了葡萄牙的曼努埃爾一世,進一步鞏固了通過其姐姐的婚姻建立起來的兩國聯繫。她的第五個孩子——阿拉貢的凱瑟琳則嫁給了英格蘭國王亨利八世,生有一女瑪麗一世。
直至13世紀,阿拉貢和卡斯蒂利亞還是唯一兩個對宗教少數派(猶太人和穆斯林)保持宗教寬容的基督教國家。但是在14世紀猶太人的境遇直轉急下,迫害在1391年的大規模屠殺——當時除了阿維拉,其他主要城市都發生了屠殺——中達到高潮。在接下來的一個世紀里,總數為20萬人的西班牙猶太人中有一半都改宗信了基督教(成為了“改宗者”)。迫害的最後一個階段由兩位“基督教君主”施行,他們在1492年發布詔令,命令剩餘的猶太人改宗,否則將被驅逐出西班牙。根據不同的信息來源,被驅逐的猶太人的數量可能從4萬到12萬不等。在接下來的幾十年裡,穆斯林也遭受到了相同的命運——被迫改宗(改宗者被稱為“摩里斯科人”,Moriscos)或被驅逐。猶太人和穆斯林並非這個時期唯一遭受迫害的人群。吉普賽人也面臨著悲慘的命運:所有年齡在18-26歲之間的吉普賽男性都必須在槳戰船上服役——這相當於判他們死刑,但是其中的大部分都成功的躲藏了起來並逃避了追捕。
在13世紀,西班牙的基督教地區存在多種語言,包括卡斯蒂利亞語、加泰羅尼亞語、巴斯克語、加里西亞語、阿蘭尼斯語(Aranese language)和萊昂尼斯語(Leonese language)。但是一個世紀之後,卡斯蒂利亞語(即現今的西班牙語)成為了卡斯蒂利亞王國內最重要的文化和交流工具。在卡斯蒂利亞的斐迪南三世統治的最後一年,官方文件開始使用卡斯蒂利亞語撰寫;而到了阿方索十世統治期間,卡斯蒂利亞語成為了官方語言。從此之後卡斯蒂利亞所有的官方文件都使用卡斯蒂利亞語撰寫,所有的外語文本也都由原來翻譯為拉丁文本改成翻譯為卡斯蒂利亞語文本。
13世紀,萊昂和卡斯蒂利亞建立了許多大學,如薩拉曼卡大學和帕倫西亞大學都是歐洲最早建立的大學。在伊莎貝拉和斐迪南治下,薩拉曼卡大學教授安東尼奧。德.內布里哈(Antonio de Nebrija)撰寫的《卡斯蒂利亞語語法》(Gramática de la lengua castellana)的第一個版本在1492年出版。
西班牙殖民帝國
但是最初的美洲殖民地是令人沮喪的,儘管殖民對於貿易有刺激作用,當時的貿易規模仍然很小。隨著殖民者來到新大陸的天花和麻疹等疾病使土著人口急劇減少,特別是在阿茲特克、瑪雅和印加等文明的人口聚居區;而這又進一步削弱了被征服地區的經濟發展潛力。
在16世紀20年代,墨西哥的瓜納華托發現了銀礦,開始大量產出白銀,其後又在墨西哥的薩卡特卡斯(Zacatecas)和秘魯的波托西發現了銀礦,美洲的白銀輸出急劇增加。運載白銀的船隊往返於大西洋兩岸,重新帶動了西班牙的經濟,使其得以進口奢侈品和穀物。白銀輸出同時也是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維持其用於進行在歐洲和北非的一系列戰爭的軍事力量的重要財政來源,雖然除了17世紀的少數年份,西班牙本土(特別是卡斯蒂利亞地區)的稅收仍然是帝國最重要的歲入來源。儘管從17世紀40年代開始,西班牙便經歷著軍事力量和經濟實力的衰退,但是自1580年西班牙帝國和葡萄牙帝國合併(1640年重新分離)開始到19世紀其失去美洲殖民地,期間它都是世界上最大的帝國。面對新的挑戰以及帝國建立過程中遇到的困難和災難,西班牙的思想家們在自然法、國家主權、國家法、戰爭和經濟等方面闡述了最初的現代思想。在薩拉曼卡學派等的影響下,他們甚至對帝國主義的合法性提出了質疑。
西班牙帝國在哈布斯堡家族統治時期達到了頂峰,隨後又陷入衰退。身兼神聖羅馬帝國的皇帝查理五世,西班牙國王卡洛斯一世治下的西班牙帝國在歐洲的領土達到了極限。
查理五世在1516年繼承西班牙王位,從此西班牙便越來越深的捲入了歐洲的王朝鬥爭之中。查理五世並不經常呆在西班牙,而在其彌留之際,他將哈布斯堡的龐大遺產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西班牙及其在地中海和海外的財產,另一部分是神聖羅馬帝國。此外,哈布斯堡在尼德蘭的財產仍然歸屬於西班牙國王。
這次財產劃分被證明是對於其繼承者西班牙的腓力二世的巨大挑戰,他在查理五世於1556年退位之後成為西班牙國王。西班牙躲過了肆虐於歐洲其他地區的宗教衝突,仍保有羅馬天主教的信仰。腓力二世把他自己當成了對抗奧斯曼土耳其和異教徒的天主教鬥士。在16世紀60年代,他試圖加強對尼德蘭的控制,但卻導致了該地區的動蕩不安,並逐漸使加爾文教派掌握了主導權,發動了反叛運動和八年戰爭。這使得西班牙的財政消耗殆盡。其後西班牙又試圖征服英格蘭——後者是荷蘭謹慎的支持者——這導致無敵艦隊在英西戰爭(1585-1604)和對法戰爭(1590-1598)中的覆滅。
儘管存在著這些問題,但是自16世紀中期開始不斷從美洲流入的白銀、西班牙步兵的聲名和很快地從無敵艦隊的覆滅災難中恢復過來的海軍都使得西班牙仍舊保持在歐洲的主導地位。1580年西班牙和葡萄牙合併組成了伊比利亞聯盟,這不僅使半島得以統一,也將兩個大帝國的全球資源都整合到了西班牙國王王冠之下。但是,卡斯蒂利亞的經濟和行政問題以及本土經濟的衰弱在接下來的一個世紀變得日漸明顯:高漲的通貨膨脹、將猶太人和摩爾人驅逐出西班牙的不良後果以及西班牙對黃金、白銀日益增長的依賴性,導致了政府的幾次破產和由此而起的數次經濟危機,這種情況在不堪重負的卡斯蒂利亞地區尤為嚴重。
西班牙沿海的村莊和巴利阿里群島時常遭受來自北非的巴巴利海盜的攻擊。福門特拉島上的居民甚至短暫的撤離該島。後來海盜的侵襲蔓延至了西班牙其他沿海地區和義大利沿海地區,海盜從他們的北非巢穴出發只要橫渡一片平靜的海域很快就能到達這些地區。其中最著名的海盜是土耳其的巴巴羅薩(“紅鬍子”)。據羅伯特·戴維斯統計,16世紀至19世紀,約有100萬到125萬歐洲人被北非海盜捕獲,並作為奴隸賣至北非和奧斯曼帝國等地。這種情況在西班牙和其他基督教勢力開始抑制穆斯林在地中海的海軍力量並取得1571年勒潘多海戰的勝利之後才有所緩解,但是海盜問題仍然在接下來的一個世紀里困擾著西班牙。
1596-1602年的塞爾維亞大瘟疫導致了約60萬-70萬人的死亡,約佔當時西班牙國內人口的10%。而17世紀的另一場大瘟疫更是導致了約125萬人死亡。
腓力二世於1598年去世,其子西班牙的腓力三世繼承王位。在其統治其間,他與荷蘭簽訂了十年停戰協定,但是隨後又捲入了歐洲範圍的三十年戰爭之中。這時的政府政策為個人喜好所左右。不過這個時期也湧現出了如格雷考和塞萬提斯這樣的天才人物。
西班牙的腓力四世於1621年繼承王位。當時西班牙政府的政策大部分由大臣加斯帕爾·德·古茲曼·皮爾蒙特(Gaspar de Guzmán y Pimentel)所主導。1640年,正當中歐的戰事連綿不絕,除了法國其他國家都未佔到絲毫便宜的時候,葡萄牙和加泰羅尼亞地區發生了叛亂。為了國內的穩定,西班牙放棄了葡萄牙,但是在義大利和加泰羅尼亞大部分區域,法國勢力都被驅逐出去,加泰羅尼亞的獨立運動也被鎮壓下來。在腓力的智障兒子卡洛斯二世統治期間,西班牙最終失去了其在歐洲的領導地位,淪為了二流國家。
卡洛斯二世死後,哈布斯堡王朝在西班牙絕嗣,隨之而來的是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各國都想染指西班牙王位。法國國王路易十四最終“贏得”了這場戰爭,波旁王朝最終獲得了西班牙的控制權,但是作為妥協條件,法國與西班牙及其歐洲領土不可合併。
西班牙的黃金時代是指西班牙帝國(包括現今的西班牙和拉丁美洲的西班牙語國家)藝術和文學繁榮的時期,這個時期正好是哈布斯堡王室統治的衰弱期(腓力三世、腓力四世和查理二世)。這個時期的最後一位偉大作家胡安娜(Juana Inés de la Cruz)於1695年死於新西班牙。
西班牙和奧地利的哈布斯堡王室均是其國內主要的藝術贊助人。腓力二世所修建的恢弘的皇家修道院——埃斯科里亞爾修道院當時吸引了眾多的歐洲偉大建築師和畫家。委拉斯開茲被認為是歐洲歷史上影響最大的畫家,在當時也極受推崇,他和腓力四世及其首席大臣奧利瓦雷斯公爵保持著良好的關係,其存世的幾幅畫像展示了其獨特的風格與高超的技術。格雷考是這個時期定居於西班牙的廣受推崇的希臘藝術家,他為西班牙藝術注入了義大利文藝復興的風格,並創造出一種獨特的西班牙繪畫風格。許多西班牙最偉大的音樂也被認為出自該時期。湯瑪斯·路易斯·德·維多利亞(Tomás Luis de Victoria)、路易斯·米蘭(Luis de Milán)和阿隆索·洛博(Alonso Lobo)等作曲家的作品是文藝復興音樂的重要組成部分,他們創造了輪唱(Antiphon)和對位法等音樂技巧,其影響甚至遠及巴洛克時期。
西班牙文學在這個時期也十分繁榮,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堂吉訶德》的作者塞萬提斯(Miguel de Cervantes) 的作品。西班牙最為多產的劇作家是洛佩·德·維加(Lopéz de Vegas),他一生中可能完成了多達1000部的劇作,其中約有400多部留存至今。
來自法國王室的腓力五世是西班牙波旁王朝的第一位國王,他在1715年簽署了Decreto de Nueva Planta法案,終結了原來組成西班牙帝國的各王國的歷史權力和特權,將其統一在卡斯蒂利亞的法令之下——後者的西班牙總議會(Cortes Generales)更樂意於接受國王的旨意。西班牙不僅在文化上,而且在政治上成為了專制主義的法國的追隨者。其後,波旁王朝的斐迪南五世和卡洛斯三世繼續統治著西班牙。
在卡洛斯三世及其大臣伊斯奎拉克侯爵萊奧波爾多·德·格雷戈里奧等人的統治下,西班牙開始實行開明專制,這在18世紀中期為西班牙帶來了新的繁榮。儘管與法國一同輸了對抗英國的七年戰爭,但是在其後的美國獨立戰爭中西班牙卻奪回了之前失去的大部分領土,國際地位也得到了改善。然而,卡洛斯三世的改革精神在其子卡洛斯四世的統治時期蕩然無存,後者被認為存在智力障礙。在他的妻子的情人曼努埃爾·德·戈多伊(Manuel de Godoy)的操縱下,卡洛斯四世廢除了卡洛斯三世時期諸多的改革政策。在法國大革命戰爭其間短暫的反對法國大革命之後,西班牙被哄騙加入了與這個鄰國的不穩固的聯盟,從而遭致了英國的封鎖。卡洛斯四世優柔寡斷,後來又拒絕加入法國皇帝拿破崙一世的大陸封鎖體系,導致法軍於1808年入侵西班牙,這又最終觸發了西班牙獨立戰爭。
在由於哈布斯堡王室腐朽的統治所導致的西班牙17世紀後半葉的衰弱之後,18世紀的大部分時間裡西班牙取得了實質性的發展。但是這種發展無法挽回西班牙相較於歐洲其他發生巨大變革地區,如英國、法國和低地國家,在政治和商業發展上的落伍。因拿破崙的入侵而爆發的混亂又進一步擴大了這條鴻溝。
西班牙在拿破崙戰爭初期站在法國的對立面,但是西班牙軍隊的戰敗促使卡洛斯四世與革命中的法國結盟。之後,在1805年的決定性的特拉法加海戰之中,法西聯合艦隊的主力被消滅殆盡,這又促使西班牙國王重新考慮與法國的結盟。西班牙退出了大陸封鎖體系,而拿破崙和西班牙國王又進一步交惡,最終導致法國入侵西班牙並廢黜了卡洛斯四世。西班牙民眾有力的抵抗了法軍的入侵,全國各地的議會均聲明支持查理四世的兒子斐迪南七世。
西班牙遭受到了英國的封鎖,而它的殖民地——它們第一次與母國統治者斷絕音訊——開始與英國獨立進行貿易。其後它們在南美洲擊退了英國的入侵,這進一步鼓勵了殖民地的獨立傾向。最初,殖民地議會宣布支持斐迪南,希望在議會已經起草的自由派憲法的框架下從馬德里獲得更大的自治權。這時的西班牙議會流亡至了加的斯。1812年,加的斯議會創立了第一部現代西班牙憲法——1812年西班牙憲法。
威靈頓公爵指揮下的英國軍隊和拿破崙的軍隊在半島戰爭中展開戰鬥,此時約瑟夫·波拿巴被拿破崙在馬德里扶立為西班牙國王。在這場殘酷的戰爭中,出現了西方現代史上的首次游擊戰:法國在西班牙境內的補給線受到了西班牙游擊隊的多次攻擊。伊比利亞半島的戰爭局勢不斷反覆,威靈頓花了數年時間堅守位於葡萄牙的堡壘,並在西班牙境內發動了數次戰役。1813年,在決定性的維多利亞戰役中,法軍被擊敗。第二年,斐迪南被重新冊立為西班牙國王。
雖然將法國軍隊趕出西班牙之後,西班牙議會已經宣誓恪守1812年憲法,但是費爾南德七世公開宣稱這個國家太自由了。他回到西班牙后,拒絕了向憲法宣誓,並繼續以其祖先的那種權力專制主義的方式進行統治。
雖然西班牙本土接受了費迪南的這種態度,但是西班牙帝國的新世界部分對此表示了反對。革命爆發了。西班牙由於之前與法國的作戰和國家重建而瀕於破產,甚至無法為士兵發餉,最終被迫於1819年將佛羅里達以500萬美元的價格賣給美國。1820年,一支被派往殖民地(此時的殖民地處於風雨飄搖之中,受到了來自反叛分子和門羅主義的雙重威脅)的遠征軍在拉斐爾·德爾列戈領導下於加的斯發動起義。全西班牙的軍隊都聲明對這些起義者表示同情。斐迪南被迫接受了自由派的1812年憲法。在自由派得勢期間,斐迪南處於事實上的被軟禁狀態。
自由派統治了三年時間,其後發生了內戰,這場戰爭為之後一個世紀的西班牙政治定下了一個基調。自由派的政府被當時的歐洲各國看成是大革命時期法國政府的翻版,引起了1822年凡羅拿會議的敵視,法國被授權介入這場戰爭。法國使用其強大的軍事力量——西班牙遠征軍摧垮了自由派政府,費爾南德重掌權力。此時,美洲殖民地已經完全淪陷;1824年,美洲大陸的最後一支西班牙軍隊在南秘魯地區的阿亞庫喬戰役中被擊敗。
接下來的十年內,西班牙局勢動蕩不安。由於費爾南德只誕有一名女性繼承人,西班牙王位很有可能由其兄弟卡洛斯王子繼承。此時的斐迪南由於懼怕外國干涉,已經和保守派結盟,他沒有把卡洛斯王子的不同政策作為一種可行的選擇來考慮。斐迪南隨後頒布了1830年國事詔書,使其女兒伊莎貝拉能夠繼承王位,從而破滅了卡洛斯王子的希望。卡洛斯王子逃往葡萄牙,對抗這份詔書。
斐迪南死於1833年,隨後年僅三歲的伊莎貝拉登基為西班牙女王,由此引發了第一次卡洛斯戰爭。卡洛斯率軍侵入西班牙,並獲得了西班牙保守派的支持;伊莎貝拉的母親——兩西西里的瑪利亞·克里斯蒂娜(María Cristina de Habsburgo) 則被推舉為攝政,直至其女兒成年。
年末,叛軍看起來已經接近毀滅邊緣了;瑪利亞·克里斯蒂娜被稱為“克里斯蒂諾軍”("Cristino" forces)的軍隊,已經將叛軍趕出了巴斯克的大部分地區。但是其後卡洛斯任命了巴斯克總督托馬斯·德·祖瑪拉卡里格為他的總司令。祖瑪拉卡里格使叛軍恢復了戰鬥力,至1835年他已經將克里斯蒂諾軍趕至了埃布羅河邊,並將原本士氣低落的叛軍改造成了一支擁有3000多素質較之政府軍更為優秀的士兵的軍隊。
1835年,祖瑪拉卡里格的死改變了卡洛斯派的命運。克里斯蒂諾軍在范蓋拉親王巴爾多梅羅·埃斯帕特羅的有力指揮下,在1836年的勒查納戰役(Battle of Luchana)中獲得勝利,扭轉了戰爭局勢。1839年,一紙《范蓋拉協議》結束了第一次卡洛斯戰爭。
埃斯帕特羅由於戰爭中的表現成為了戰爭英雄,廣受歡迎,被稱為“西班牙的保護者”(Pacifier of Spain)。他要求瑪利亞·克里斯蒂娜進行自由主義改革。但是反對這項主張的瑪利亞·克里斯蒂娜辭去了攝政職位,並讓埃斯帕特羅代替她成為了攝政。但是隨後埃斯帕特羅推行的自由主義改革遭到了溫和派的反對,這位前指揮官的雷霆手段在全國各地引起了零星的暴動,這些暴動最終都被血腥的鎮壓了。埃斯帕特羅在1843年被溫和派的拉蒙·馬里亞·納維茨·坎波斯推翻,後者後來卻被仍認為太過於傾向保守派。這時卡洛斯派又蠢蠢欲動,第二次卡洛斯戰爭隨即於1846年在加泰羅尼亞爆發,但是由於缺乏組織,至1849年卡洛斯派被鎮壓。
成年後,西班牙的伊莎貝拉二世積極參與政府運作,但是在其統治期間卻異常不受歡迎。人們認為她只親近周圍的人,而毫不關心西班牙的普通民眾。1856年,她試圖建立一個置於萊昂帕多·奧唐奈爾領導之下的跨國聯盟——伊比利亞聯盟,此時後者已經進軍至馬德里並解散了由埃斯帕特羅組織的一屆政府。但是伊莎貝拉的計劃最終宣告失敗,她的政治威信以及在民眾中的受歡迎程度都大受打擊。
1860年,伊莎貝拉發動了一場由奧唐奈爾和胡安·普里姆指揮的、針對摩洛哥的戰爭,並取得了勝利。這場戰爭提升了伊莎貝拉在國內的威望。但是,欽查群島戰爭期間的一場企圖重新奪回秘魯和智利的戰役中,西班牙被南美國家所擊敗,遭遇到了災難性的失敗。
1866年,胡安·普里姆領導的一次叛亂被鎮壓。但是很清楚,西班牙人民對伊莎貝拉的統治日漸不滿。1868年,爆發了光榮革命,進步人士弗朗西斯科·塞拉諾和胡安·普里姆聯手發動叛亂,並在阿爾科萊阿戰役中擊敗了伊莎貝拉的軍隊。伊莎貝拉被放逐至巴黎。
之後兩年西班牙又爆發了革命,陷入了無政府狀態。1870年,西班牙議會宣布西班牙將會擁有一位新的國王。事後證明,這個決定在歐洲歷史乃至世界歷史中都扮演了重要角色——由於法國反對德意志霍亨索倫王室的利奧波德親王為王位候選人而發動了普法戰爭。最後,議會選舉義大利薩伏依王朝王子阿馬德奧親王(Amadeo de Saboya) 為西班牙國王,並於第二年加冕。
阿馬德奧作為自由黨人,已經向自由主義憲法宣誓。但是他立即就面臨著一個艱巨的任務——整合四分五裂的西班牙政治形態。他為西班牙人之間以及西班牙各政黨之間的相互鬥爭所折磨。
西班牙共和國在希達果事件(Hidalgo affair)之後,阿馬德奧公開宣稱西班牙人民是不可治理的,並遜位離開了這個國家。王位虛懸時期,由激進派和共和黨人組成的政府宣布了成立西班牙共和國。
共和國馬上就面臨著危機四伏的局面——卡洛斯派是其中最直接的威脅,他們在1872年選舉中的慘淡表現之後發動了一次大規模的暴動;而第一國際亦號召發動社會主義革命;起義和動蕩局面席捲納瓦拉和加泰羅尼亞地區;此外共和國亦為羅馬天主教會所反對。
雖然前女王伊莎貝拉二世仍然在世,但是她已經意識到了自己可能會再次引起國內的分裂,於是在1870年她放棄了王位轉而支持她的兒子阿方索,後者正式加冕為西班牙的阿方索十二世(1875-1885)。在西班牙第一共和國的騷亂局面之後,西班牙人更樂於接受波旁王朝統治下的秩序的回歸。當時正在國內抵抗卡洛斯派暴動的共和軍在馬丁內茲·坎波斯准將的帶領下於1874-1875年冬季向阿方索效忠。共和派政府被解散,隨後在1874年新年前夕,阿方索任命他所信任的顧問安東尼奧·卡諾瓦斯·德爾·卡斯蒂洛(Antonio Cánovas del Castillo)為首相。阿方索主動出擊,有力的鎮壓了卡洛斯派,並很快的贏得了大部分西班牙國民的支持。
西班牙很快就恢復了秩序,帕拉希德斯·門托·薩迦斯塔所領導的自由派和安東尼奧·卡諾瓦斯·德爾·卡斯蒂洛所領導的保守派輪流執掌政權。在阿方索十二世統治期間,西班牙的政局得到了改善,經濟也獲得了部分的恢復。1885年,阿方索去世;之後卡諾瓦斯·德爾·卡斯蒂洛又於1897年被刺殺,政局再次動蕩不安。
1868年開始的十年戰爭中古巴開始反抗西班牙的殖民統治,這導致了西班牙的新世界殖民地上廢奴主義盛行。美國對該島和島上的人民很感興趣,遂使得局勢愈加惡化。美國緬因號戰艦的爆炸引發了1898年的美西戰爭,西班牙遭遇到了災難性的失敗。最終古巴獲得了獨立,而西班牙則失去了它在新世界的最後一塊殖民地——它將波多黎各連同太平洋上的關島和菲律賓以20萬美元割讓給了美國。1899年,西班牙將其在太平洋上僅剩的幾個島嶼——北馬里亞納群島、加羅林群島和帛琉賣給了德國,至此,西班牙的殖民地只剩下了非洲的西屬摩洛哥、西屬撒哈拉和西屬幾內亞。
災難性的1898年催生了98一代,這批人由要求新政府變革的政治家和知識分子組成。無政府主義運動和法西斯主義運動在二十世紀初的西班牙盛行。1909年,加泰羅尼亞地區的一場叛亂被殘酷鎮壓。
西班牙在一戰中的中立地位使其可以向戰爭雙方提供其所需的物資,造就了西班牙這個時期經濟的繁榮。但是西班牙型流行性感冒的爆發和戰後經濟的減速給西班牙帶來了沉重的打擊,使這個國家負債纍纍。1919年,一次大規模的工人罷工活動被鎮壓。
對西屬摩洛哥摩爾人的虐待最終導致了1921年爆發的起義,其後西班牙失去了其在北非的殖民地,只剩下休達和梅利利亞兩塊飛地。為了逃避責任,阿方索十三世決定支持米格爾·普里莫·德·里韋拉(Primo de Rivera) 將軍的獨裁(1923-1930),這標誌著西班牙君主立憲時期的結束。
1925-1927年間,在法國的協助下,西班牙收復了摩洛哥。由於知識分子和內地軍隊的力量,共和國逐漸成為了西班牙社會的第一政治選擇。1930年,國王接受了普里莫·德·里韋拉辭職,由Damasco成立了新的政府。出於對國王支持獨裁活動的反感,在1931年4月的市政選舉中,城市居民投票給了共和派政黨。國王在未遜位的情況下逃離西班牙,共和國隨之建立。
1931年4月14日,西班牙第二共和國成立。由尼賽托·阿卡拉-扎莫拉和曼努埃爾·阿扎那領導的中左翼聯盟組建了共和國的第一屆政府。雖然政府成員起草了一系列的改革方案,如軍事改革,農業改革,經濟改革等等,但普里莫·德·里韋拉政權遺留下來的經濟混亂問題和巨額債務,以及乖張多變的執政聯盟導致了政局持續的動蕩不安。1933年,右翼的西班牙自治權利同盟(CEDA)執掌政權;1934年10月,爆發了大規模工人武裝起義,緊張局勢在阿斯圖里亞斯和加泰羅尼亞地區達到定點,最後起義被CEDA政府強力鎮壓下去。這又在西班牙全境引發了大規模政治運動,無政府主義、保守主義、法西斯主義和卡洛斯派死灰復燃,同時長槍黨也已經出現。
在第二共和國時期,婦女首次獲得了普選投票權。同時共和國向巴斯克自治區和加泰羅尼亞地區下放了相當大的自治權。
20世紀30年代,西班牙政壇呈兩極分化的局面,左翼與右翼針鋒相對。左翼熱衷於階級鬥爭、土地革命、推行地區自治和打擊教會以及保皇黨勢力。而右翼政黨——其中右翼天主教聯盟西班牙自治權利同盟(CEDA)為最大黨——則對所有議題都持反對意見。1936年,人民陣線中的左翼聯盟獲得選舉勝利。但是這個由中左翼所主導的聯盟卻被兩方面的力量所削弱了:一方面是以無政府主義的全國工人聯盟(Confederación Nacional de Trabajo,CNT)和伊比利亞無政府主義聯盟(Federación Anarquista Ibérica,FAI)為代表的革命團體;另一方面是以長槍黨和卡洛斯派為代表的反民主的極右翼團體。前些年的政治暴力又重新出現了:槍戰取代了罷工,無地勞動者開始強佔土地,教會官員被殺,教堂被焚毀,等等。同時,右翼軍事組織和雇傭槍手開始大批刺殺左翼活動分子。共和民主制下,各個政治派別之間從未達成和平所必須的一致意見和相互信任。最終,整個國家滑入內戰的深淵。右翼和軍隊高層開始策劃一場政變,並將長槍黨政客何塞·卡爾沃·賽特羅被共和派政府警察槍殺一事作為起事信號。
1936年7月17日,弗朗西斯科·佛朗哥(Francisco Franco) 將軍率領摩洛哥的殖民地軍隊攻入西班牙本土,同時由Sanjurjo將軍率領的另一支軍隊從納瓦拉向南攻擊。各地的部隊都被調動起來接管政府機構。佛朗哥意欲立即攫取權力,但是遭到了如馬德里、巴塞羅那、巴倫西亞和巴斯克自治區等地區共和黨人的有效抵抗,這意味著西班牙即將面臨一場漫長的內戰。不久之後,西班牙南部和西部都處於民族主義者的控制之下,他們的正規軍非洲兵團是戰爭雙方職業兵的最大來源。戰爭雙方都擁有國外的援助,民族主義者從納粹德國、義大利和葡萄牙得到了援助;而共和派則獲得了蘇聯,墨西哥和由志願者組成的國際縱隊的支持。
戰爭初期共和派對阿爾卡扎的圍困是戰爭的轉折點,民族主義者長期堅守之後等來了佛朗哥的援軍,圍困被解,民族主義者獲勝。儘管民族主義者在1936年11月發動了突襲,共和派還是成功的守住了馬德里,1937年前者又在加拉瑪(Jarama)和瓜達拉哈拉地區發動攻擊,皆以失敗告終。但是不久民族主義者又開始攻擊共和派的陣地,切斷了馬德里的補給,並在馬德里東面發動攻擊。北方的巴斯克自治區於1937年後期陷落,不久阿拉貢前線也崩潰了。民族主義者對格爾尼卡城的轟炸可能是戰爭期間最著名的事件,該事件是後來畢加索的名作《格爾尼卡》的靈感來源。此時的西班牙戰場成為了納粹德國空軍禿鷹軍團的武器實驗場。1938年7-11月間的埃布羅河戰役是共和派試圖扭轉局勢的最後一擊,最終以失敗告終,巴塞羅那在1939年初落入民族主義者的手中。戰爭很快就要結束了。1939年3月,共和派的其餘陣地全線崩潰,馬德里也最終陷落。
西班牙內戰造成了30萬至100萬人的死亡,共和國消亡了,佛朗哥則離其獨裁者的夢想又近了一步。佛朗哥將所有的右翼政黨整合為改組后的長槍黨,並禁止了左翼和共和政黨以及工會的活動。
戰爭期間雙方都是殘酷無情的,平民被屠殺或監禁的情況隨處可見。戰後的1939年至1943年,成千上萬的共和派遭到了監禁,高達15萬1000人被處死。許多共和派遭到了流放,直到佛朗哥時期結束之後才回到國內。
佛朗哥
西班牙在摩洛哥的統治至1967年宣告終結。雖然在1957-1958年的伊夫尼戰爭中獲得了軍事上的勝利,但是西班牙仍逐漸地放棄了非洲的殖民地。1968年,它同意西屬幾內亞獨立成為赤道幾內亞;1969年,它又將位於摩洛哥內的飛地伊夫尼割讓給了摩洛哥。佛朗哥統治後期開始實行一定程度上的經濟和政治自由化,催生了西班牙奇迹,其中就包括了旅遊業的繁榮。1975年11月20日,佛朗哥逝世,國家統治權被交予胡安·卡洛斯一世,佛朗哥時期結束。
佛朗哥逝世前幾個月,西班牙的政府陷入了癱瘓狀態,從而使得摩洛哥國王哈桑二世從中獲益,他發動了“綠色進軍”,迫使西班牙放棄了其最後一塊殖民地——西撒哈拉。
西班牙向民主或新波旁王朝的過渡即西班牙擺脫佛朗哥獨裁統治,向自由民主國家轉變的過程。這個過渡通常被認為開始於1975年11月20日佛朗哥去世的時候,至1982年10月28日社會主義的西班牙工人社會黨(PSOE)在選舉中獲得勝利結束。
而在1978年至1982年間,西班牙的政府由民主中間派聯盟所組建。
1981年,發生了一次代號為23-F的未遂政變——2月23日,安東尼奧·特傑羅帶領一批公民警衛隊進入眾議院,並中斷了會議進程,當時萊奧波爾多·卡爾沃-索特洛即將被任命為首相。按照官方的說法,政變的失敗應該歸功於胡安·卡洛斯一世的介入。西班牙在卡爾沃-索特洛離職之前加入了北約。
隨著政治氣候的變化,西班牙社會也發生了徹底的改變。在佛朗哥治下,西班牙社會曾經極端保守,但是向民主過渡的進程亦使得社會價值觀和社會風俗日漸自由化。
1982年至1996年,社會民主主義的西班牙工人社會黨執掌政權,費利佩·岡薩雷斯任首相。1986年,西班牙加入歐洲經濟共同體(EEC)。1982和92年,西班牙舉辦了世界盃足球賽、巴塞羅那奧運會和世界博覽會。1996年,人民黨在選舉中獲勝,何塞·瑪麗亞·阿斯納爾出任首相。1999年1月1日,西班牙加入歐元區。2004年3月11日,大選前夕,處於早晨交通高峰時段的馬德里發生了一系列的恐怖炸彈襲擊事件,191人死亡,數千人受傷。阿斯納爾和他的大臣們聲稱埃塔對這次的暴行負責,但是隨後的調查表明該事件是由一個與基地組織有關的極端伊斯蘭組織實施的。事件發生當天,國外媒體即已經開始懷疑官方的說法,但是政府仍然堅持己見,人們認為這直接影響到了之後的選舉。當時的民意測驗表明兩大候選人之間的得票率十分接近,很難預測最後的勝出者。在爆炸案發生三天之後舉行的選舉中,西班牙工人社會黨最終獲勝,何塞·路易斯·羅德里格斯·薩帕特羅( José Luis Rodriguez Zapatero) 取代阿斯納爾出任首相。
2005年7月3日,西班牙成為繼荷蘭和比利時后,第三個舉國實行合法同性婚姻的國家,比加拿大早了17天。
現今的西班牙是一個君主立憲制國家,由17個行政區組成,包括:安達盧西亞、阿拉貢、阿斯圖里亞斯、巴利阿里群島、加那利群島、卡斯蒂利亞-萊昂、坎塔布里亞、卡斯蒂利亞-拉曼恰、加泰羅尼亞、埃斯特雷馬杜拉、加利西亞、拉里奧哈、馬德里自治區、穆爾西亞自治區、巴斯克自治區、巴倫西亞自治區和納瓦拉,以及兩個自治城市休達和梅利利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