舜都
舜都
舜都,出自唐·李泰《括地誌·蒲州·河東縣》:河東縣南二里故蒲坂城,舜所都也。城中有舜廟,城外有舜井及二妃壇。
蒲坂:皇甫謐雲,舜所都也。或言蒲坂,或言平陽及潘者也。
唐·李泰《括地誌·蒲州·河東縣》:河東縣南二里故蒲坂城,舜所都也。城中有舜廟,城外有舜井及二妃壇。
《宋永初歷山記》亦云:蒲坂城中有舜廟,城外有舜宅及二妃壇。”
顧炎武《歷代宅京記》說:“舜都蒲坂,今山西平陽府蒲州(今山西永濟蒲州)。”
蒲坂是華夏文明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禹貢》中描繪堯舜時代的九條貢稅線路都是通向蒲州的。
河北省涿鹿縣城西南20里處為古城保岱,相傳是虞舜的出生地。
從舜做都時起,古城保岱已有4000多年的古老歷史。其飽經滄桑,數易其名,幾經沉伏。舜時名寶帶。漢為潘縣,有潘城,元魏廢。北齊為北燕郡。隋初為懷戎縣。唐長安二年改媯州。遼為可汗州。清時名舜鄉堡。從縣治降為一般鄉村。如今翻開西漢、西晉、北朝、隋代地圖,在該村附近,都標有舜廟。舜廟建於夏初,為大禹時所修。
舜,軒轅黃帝九代孫,為昌意後人。舜與其後的夏禹的名字,就是華夏民族的由來。這位氏族社會後期的部落首領繼堯位后,作什器,陶溝濱,改良制陶工藝,使手工業生產水平有了大幅度的提高。他“選賢佐政,設立九官,製作刑罰,流放四凶。”並在晚年正確地選擇了大禹為繼承人,是對華夏民族最大的貢獻。如今的保岱村南通甘庄路兩旁、西邊通水溝村等黃土崖下,到處是燒制陶器、磚瓦的廢窯,而地表和地下都有與黃帝城同期的黑陶、灰陶、紅陶陶器的殘片。尤其是古城牆下,後人取土時,仍可挖出大量較為完整的陶器殘塊,比黃帝城內還多。可見從前這裡的陶器製作之規模。
關於舜在其都保岱的遺跡,唐《括地誌》曰:“在媯州城北三里,歷山上有舜廟、瞽叟祠。”《史記》云:“舜都居媯水之?,城內舜井,城外有舜宅及二妃壇,城北有歷山,山上有舜廟。”
保岱村現有兩座古城遺址,東城為明清時建造。村人稱堡里,長寬約一里。四面堡牆較為完整。從表面上看,就相當於潘城圈裡的“內城”。漢潘城和媯州城舊址,建在舜都遺址上。幾年前長達三里多長的南城牆還高高聳峙著,巍峨跌宕,逶迤起伏,從村西向東綿延而去。東城牆也有百米長一殿頑強地屹立著,其餘的被建磚廠裁為平地,后蓋起了民房。西邊的城牆還能看得出來。而北城牆則在明弘治四年那場“前晌火燒龍門寺,後晌水刮保岱縣”大水中沖毀。西古城的一座城門洞還在,門洞用青磚砌成,磚比如今的長兩倍寬一倍,顏色也比如今的深。門洞呈穹窿狀。西古城內有兩眼古泉,一眼用磚石砌成,直徑一米有餘,供生活用水。另一口名潘泉,近幾年乾涸。清時古城西建有鎮潭寺,寺內有泉。村西有保寧塔,塔下有暗井四口,與寺泉相通。如今鎮潭寺被拆蓋了學校。寺跡早已是一片民房。如今,老城牆依然像屏風那樣圍著古老的舜都遺址,講述著舜教民廣播五穀、精作陶器的歷史。保岱村原有四面大照壁,其中一座坐北面南的照壁上寫著“竹鹿高照”四個大字,而從方向看,正是黃帝城南面的“竹鹿山”無疑。同時也說明了它與那場“黃帝戰蚩尤於涿鹿之野”的淵源關係。
(作者:文史作家曲辰,寫於1982年)
(河北省涿鹿縣保岱鎮)
我國歷史上有名的潘城,位於河北省涿鹿西南二十五里處的保岱。按歷史記載,此城當建於四千多年以前。
潘城中有一泉,名為潘泉。北魏地理學家酈道元說此泉“從廣十數步,東出城,注協陽關水(即岔道河),雨盛則通注,陽旱則不流,惟洴泉而已。”
潘泉遺址,在今保岱公社中學東南,粗線條四清時,曾重挖過一次,遂改名曰“四清井”。潘泉之名,系由泉水迥旋流溢之勢而得。潘城之名,則是又隨城中潘泉而稱。漢高祖劉邦於公元前二O六年在此設縣治,稱為潘縣。王莽改制時,凡天下所有城池縣地,盡改新名,潘城被一度改稱為“樹武”。到十六國時,將潘縣縣治廢除,北齊中,又在此置州級治所,改名為北燕。隋朝降州為縣,稱懷戎。唐朝貞觀八年(公元六三四年)又復置州治,稱媯州。其轄境相當於如今的張家口市、懷來、延慶,赤城,崇禮、張北、懷安、萬全、涿鹿等縣地。武則天做了女皇以後,於長安年中將媯州治所東移至清夷軍城,也即後來的舊懷來城中。宋朝時,古潘城淪為遼地,屬奉聖州(州治在今涿鹿城)所轄,以後改名為保岱。如今,它是公社管委會所在地。
古潘城,是為唐堯、虞的舜時的都城,夏以後,潘城為冀卅地域。因此,古史記載具云:“舜,冀州之人也”,“居媯汭”。媯,即是潘泉流出來的水,古稱媯水。“汭”,就是流水彎曲之處。這就是說,舜住的房子,在潘城中潘泉泉水向東北流的一個拐彎處,也就是現在保岱村稱之為“拐角子”的地方。舜的父親是個瞎子,史稱“瞽叟”母親名握登。舜在幼年,母親去世,父親又娶了一個後妻,給舜生下了一個弟弟。舜的後娘把他視做眼中釘,肉中刺,必欲除之而後快,常同他父親商量如何把舜害死。因此,舜常常挨打。而舜(未繼帝位之前的名字叫重華)每逢遭到責打,就順從地忍受。遇到謀殺時,就設法躲避。過後,仍照常孝順父母,友愛小弟,始終如一。舜剛成年之時,其孝順長者的賢德已廣為人們所稱頌。當他快到三十歲的時候,還未娶妻,唐堯以舜之賢德,有意將帝位傳於他。堯徵求人們的意見,人們都說舜能夠擔當這個大任。為了進一步觀察舜的品德,堯帝就把娥皇、女英二個女兒下嫁於舜,以觀察他治家的才能,還派了九個男子與舜相處,以試驗他為人處事的品行。結果,舜不僅照常孝順父母,友愛小弟,而且還能夠使娥皇、女英也這樣做,並不敢以自己的高貴身份而驕傲自滿。即使是九個男子與他相處當中,也個個受到了很好的教育,獲益不淺。舜的高尚品德,使人們對他都很尊敬:舜耕之於歷山(今窯子頭西的四頃梁),歷山之人皆敬而盡讓畔;漁於雷澤(即今桑乾河邊的水澤),雷澤的人皆讓其居所。這些,使堯感到非常高興,就賞了舜細布衣裳和五弦琴,幫他建築了放糧食的庫房,還給了他不少牛羊。
可是,就是在這種情況下,舜的瞎眼父親還是想害死他。瞽叟讓舜上庫房去抹房,當舜上了房之後,瞽叟就搬走梯子,在下面放起火來,想把他燒死。舜急中生智,把兩根竹桿一撐,就勢順著竹桿下了房,躲過了一場殺身之禍;一計不成,又生一計,其父又命舜去挖井,等到井挖得很深了,父親和那個後娘生的弟弟趁舜在井下面彎腰挖土的當兒,一起往井中填士,將井填死。之後,舜的父親、後娘和弟弟都很高興,打算分一下舜的東西。他的弟弟說:“謀殺他是我的主意,因此,他的兩個妻子、房屋和五弦琴,都應該歸我。庫房、糧食、牛羊,就歸爹娘所有……正當舜的弟弟興興頭頭地奔入舜屋,拿過唐堯賞於舜的五弦琴剛要彈奏之時,一抬頭,猛然看見舜從容如走了進來!這一突如其來的驚嚇非同小可,舜弟慌忙進行拙劣的掩飾,說:“我想你想得根厲害,正自己煩悶得不行……”舜笑了笑說: “好啊,你的心中幾時也有了兄弟之間的情誼呢?”
原來,早在舜的父親命他挖井的時候,他就預先在井中挖了一個通往地上的地道。當井上面的父親和弟弟忙亂中往井裡填士的時候,他就鑽進了這個地道,從另一處上了地面……
後來,堯帝又多次試了舜治理國家的本領,知道他德才兼備,確實有治理天下的才能,就讓他代替自己管理國家大事,讓他從中受到實際鍛煉。二十年以後,堯帝感到自己老了,就正式讓舜以天子的身份處理政事。
堯帝有子十人,其中有九個為普通的老百姓,都沒有什麼才能,另一個兒子叫丹朱,也品行不怎麼好,堯選出身為老百姓的舜,通過各種方法培養他,讓他做自己的接班人,而不傳位給自己的兒子丹朱。他認為。舜賢而有才華,丹朱愚而不肖,“授舜,則天下得其利而丹朱病;授丹朱,則天下病而丹朱得其利。”堯說:“終不以天下之病而利一人!”堯這種公而忘私、捨己為人的精神,使老百姓深受感動,他死了以後,“百姓悲哀,如喪父母。三年,四方莫舉樂。”舜做了天子之後,也如堯一樣,將國家治理得很好。至今,人們還常說。“堯天舜日,國泰民安”。
舜帝在位三十九年,南巡時死於蒼梧之野,葬在九疑山(在今湖南省寧遠縣南)。舜也和堯一樣,沒有將帝位傳於自己的兒子商均,只是封了虞城給他。而將帝位授於禹,這就是我國歷史上夏朝的開始。
潘城西北三里,即古歷山(今窯子頭西面的山),是舜曾經耕耘過的地方。如今,尚有良田四百畝,名四頃地,亦稱四頃梁。此處,周圍高山圍攏,儼似郭。中間為平地,猶如城址,其地形奇特,亦屬罕見。不過,地質學家們對此則不感到稀奇,因為,這是石灰岩地質經長期雨水浸蝕而形成的“山間窪蝕盆地”。
歷山之上,古代建有堯廟,堯廟,古代的皇帝們都定期到此祭祀堯、舜。其祭品是全豬,全牛、全羊,稱為“太牢”。僅據《魏書》所載,從公元四OO年至四三O年的短短三十年中,北魏皇帝拓跋珪、拓跋嗣、拓跋燾,就曾先後五次登歷山,以太牢祭祭堯、舜廟。如今,廟已無存,只剩下堯、舜廟的基址兩個,南面的山彎里,舊有漢代古塔一座,為“文化革命”中,經衛兵“破四舊”所拆毀。
關於古潘城,不少史、地經典都有記載。《魏土地記》稱:“下落城(漢代地名,即今涿鹿城)西南四十里有潘城,城西北三里有歷山,山上有虞舜廟……《水繹注》云:“潘縣故城……或雲舜所都也”;《括地誌》記:“媯州有媯水,水源出城中,耆舊傳雲即舜厘降二女於媯汭之所。外城申有舜井,城北有歷山,山上有舜廟”;《史記·正義》載:“媯州歷山…皆雲舜所耕處”……
歲月流逝,滄桑變幻,堯、舜之事距今已有四千餘載,潘城今昔風貌已經大不相同。但堯舜讓賢的美德卻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啟示。如果我們能夠認真按照黨中央的選賢任能的治國方略,儘快實現幹部隊伍的革命化、年輕化,知識化、專業化,我們祖國就一定會長治久安。(文史作家 楊素梅)
從河北省會石家莊上G5京昆高速到淶水上G95張涿高速-過野山坡—經黃帝城——涿鹿高速口下—由縣城東南外環——過桑乾河大橋——走12公里右轉——走2.5公里即到舜都古城保岱
從河北省會石家莊開車去涿鹿縣保岱古城,走高速有2條路可走 京港澳、張石(京昆部分路段)高速
從京港澳的走六環 上京藏 過八達嶺,轉京新高速 轉張涿高速 從涿鹿出口下 直接進入涿鹿縣城 東關
另一條 從省會中華北大街 直接上張石(京昆)高速,過保定 到蔚縣 西合營下高速 走涿鹿到下花園 省道 進入涿鹿縣
到張家堡一帶的,在單家堡下高速方便,在縣城附近的 在涿鹿高速口下
還有第三條去涿鹿的線路,2013年12月,張涿高速(張家堡——涿州)將通車,就是從涿州經過趙家蓬山區,直達礬山、黃帝城、涿鹿縣成、單家堡,連接京新高速的。
第四條去涿鹿縣的,走109國道,從北京自阜城門向西,途經石景山區、門頭溝區。在門頭溝區途經軍庄、下葦店、雁翅、齋堂、清水,在小龍門林場以西進入河北省涿鹿縣,絕大部分屬於山區公路。經過涿鹿礬山、岔道、蔚縣、陽原縣,進入山西大同、內蒙
第六條去涿鹿縣的,走京張高速,從北京延慶縣康莊轉新修的 康祁線快速路(預計年底全線通車,康莊——蔚縣祁家皂),到達礬山、卧佛寺、大堡一帶。
第七條去涿鹿縣的,從沙城下高速,沿沙東公路,過暖泉、夾河,進入涿鹿縣桑乾河南的溫泉屯鄉 紅彤營 百姓營 九堡、五堡一帶
第八條去涿鹿縣的,從沙城到懷來縣大黃庄,過洋河漫水橋,到達東小庄鎮的保庄、雙樹、大西庄、郭庄,桑乾河北岸一帶
第九條去涿鹿縣的,上京張高速,從懷來縣雞鳴驛口下(如今從這裡下的人不多,大多選擇上京新,從單家堡或涿鹿口下),走雞鳴驛——張家堡的縣市道路,進入涿下公路,到達涿鹿境內
京石~六環~G7~G6~土木立交再上G7~涿鹿 桑乾河以南如今還是走京昆蔚縣西合營109合適
年底張涿開通的話,京昆——涿州——涿鹿縣、趙家蓬、黃帝城、涿鹿縣城、張家堡
張涿高速通了回涿鹿很方便,比如今近不少,現在開車總得5個多小時 張涿通了以後究竟到淶水怎樣上張涿最好
張涿應該在京港澳、張石之間的涿州,通了應該就從往淶源拐的地方拐涿州了吧
作為古舜都,保岱已有四、五千多年的歷史。做為漢潘縣,保岱也有兩千二百多年歷史。到唐設媯州也有一千多年。保岱歷史悠久,文化積澱深厚,影響面大。是舜日堯年時代遺留下來的一片聖地,雖然歷經無數次朝代更替與政治變革,曾燦爛輝煌,也曾殘破沒落。但是至今仍然閃爍著炎黃堯舜的聖輝,他們在此治水、墾田、農耕,特別是大舜以“孝悌”治世的人性光澤,千秋輝耀,至今讓世人緬懷嚮往。
在提升農村面貌,提高人民素質,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時代巨變中,開發堯舜文化這一重大的歷史蘊藏,是十分必要的。舜都古城人上下一心,一起樹立“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大志,自強自立自尊自愛,艱苦創業,勤勞致富。在上級領導的支持下,大家的大力支持下,及全體村民共同努力,要把自己的家鄉,保岱古城建設的更豐足更美好,提高村民的幸福指數,回歸堯舜的太平盛世。特做以下建設規劃。(作者:青陽)
(1)五千年前,軒轅黃帝在此治水,稱此地為翠媯州。《河圖挺輔佐》記載:“黃帝乃祓齋七日,至於翠媯州,大鯿魚折溜而至,乃天老迎之,五色具備。”(2)堯舜時,這裡仍名翠媯州。《龍魚河圖》記載:“堯時與群臣賢智到翠媯之淵,大龜負圖來出授,堯敕臣下寫取,寫畢,龜還在那裡。”(3)西漢時,在此設縣,名潘。北齊至隋朝改懷戎縣。唐改媯州治。《涿鹿縣地名資料彙編》記載:“漢初在此設縣治,名潘縣。東晉十六國時撤銷,改屬廣寧郡。建縣約五百年。唐貞觀八年(公元634年)又置州志,稱媯州。”《涿鹿縣誌》涿鹿建制篇中記載:“公元581年,隋朝統一全國,這裡屬涿郡懷戎縣(縣治在保岱)。公元618年至907年,唐貞觀八年,懷戎縣改為媯州。”《陝西橋陵整修紀要》記載:“(涿鹿建制沿革)北燕時,屬燕州廣寧郡,州治在下洛縣。仍置涿鹿、潘縣。北魏末廢潘縣。北齊改懷戎縣(治在今保岱),同時廢廣寧、涿鹿縣。隋為懷戎縣。唐初屬河北道媯州懷戎縣。那時涿鹿縣被廢,一切由媯州懷戎縣管理,媯州治在保岱。截止唐穆宗長慶二年,保岱古城仍然是媯州治所在地。”《辭海》媯州條:“州名,唐貞觀八年(公元634年)改北燕州置。治懷戎縣(今涿鹿西南,長安中移治清夷軍城,今懷來縣東南舊懷來)。轄境相當河北張家口市、宣化、懷來、涿鹿及北京市延慶縣地。”(4)唐、宋時改保岱。《涿鹿縣地名資料彙編》一書中《唐代河北道南部媯州》與《宋遼時代西京道奉聖州》區域圖上的媯州遷移到舊懷來,媯州改稱寶帶。(5)元朝時改保岱。《元朝時代中書道上都路奉聖州》區域圖上的寶帶改稱保岱。(6)明朝時改稱舜鄉堡,清朝末年恢復保岱。《保安州考辯》記載:“下洛城乃清之保安州,古潘縣乃保安州西南之舜鄉堡,協陽關乃舜鄉堡南之下關。”原北大教授王北辰的《黃帝史跡考》記載:“保岱公社即清之舜鄉堡,位於協陽關山谷的北口。”據本城老知識分子,年過古稀的張宇希先生介紹,古城中的古堡里在明朝時名舜鄉堡,南北一條大街,東西六條小巷,註冊為舜鄉堡。堡門上有“舜鄉堡”三個大字。清朝後期把其餘四個自然村(拐角、後庄、壩口、南五村)統稱為保岱。岱,綠色。保岱二字,意思是即像泰山一樣長留、安定,又是樹木蔥鬱的好地方。綜合以上的歷史沿革,舜都保岱古城已有不止四千二百多年的歷史,而是在五千年前就有人居住的風水寶地,山青水秀,軒轅黃帝在此治水,神農炎帝在此墾田,天下第一大孝的虞舜出生在此,並住在媯水畔。堯舜時又在此建都。漢時置縣,唐時置州,明清時仍稱為舜鄉堡。是與黃帝城一樣,華夏民族最古老的都城之一。因為擁有炎黃二帝的大群遺址,也有堯舜等上古聖人及賢明帝王的故鄉與都城,涿鹿才在宋、遼時改稱奉聖州。翻開西漢、西晉、北朝、隋朝地圖,在該城附近都標有舜廟。古城北三里處的歷山上還有堯廟、舜父瞽叟祠。保岱古城是一處氣象萬千的名勝之地,處處閃耀著三皇五帝的光澤,曾有一代代懂得華夏曆名的後人慕名前來膜拜,領略堯天舜地的聖人情懷,感受堯舜創建的太平盛世遺風。
舜都古城內外及方圓幾十里炎黃堯舜遺址遺跡眾多,是難得的帝舜故鄉及堯舜古都,三皇五帝出入的聖地家園。上古時,舜都城北還沒有窯子頭村,據《保安州志》記載:“隋初懷戎縣武官唐千在此告老,依山鑿洞,砌石為家,取名窯子頭。”所以,窯子頭村建於隋朝。之前的歷山、釜山上夏朝建的堯、舜廟,瞽叟祠以及漢唐以來修的鴻蒙寺都屬於古舜都所有。(當地也有傳說,說舜的母親握登姓姚,生在姚墟,窯子頭就是姚墟或姚墟的一部分。所以,如今也有人認為舜的出生地是窯子頭。在四傾梁的四百畝地側有一條溝名姚家溝,傳說也是舜的母親據登的家鄉。)堯舜留下的來的眾多遺址有:(1)歷山。又名烈山、厲山。是炎黃二帝焚林墾田處,大舜耕田處,在釜山西,龍門山四頃梁一帶。《史記》載:“舜,冀州人,舜耕歷山,漁雷澤,陶河濱……”“舜耕歷山,歷山之人皆讓畔;漁雷澤,雷澤之人皆讓居;陶河濱,河濱陶器不苦窳(坑窪)。一年成聚,三年成邑,三年成都。”《括地誌》記載:“舜耕歷山。”《魏土地記》記載:“下洛城西南四十里有潘城,城西有歷山,山上有舜廟。”(2)釜山。釜山在歷山東,如今的窯子頭村西北。是黃帝合符處。《史記》記載:“軒轅之時,北逐葷粥(讀雨),合符釜山,而邑於涿鹿之阿。”“釜山在懷戎媯(讀歸)州北。”唐《括地誌》記載:“釜山在媯州懷戎縣北三里,山上有舜廟。”《後魏輿地圖風土記》記載:“潘城西北三里有歷山,形似覆釜,故以名之。”《宣府通志》記載:“黃帝合符釜山。”《察哈爾通志》記載:“釜山在涿鹿縣西南,距城三十里。”原北大教授王北辰在他發在《北京文苑》上的《黃帝史跡考》中說:“……從而也就可以肯定釜山應是保岱古城北幾里處的某山。揆之情理,所謂‘合符釜山’這一政治活動,即使是在山上舉行某種儀式,而其主要實質性活動也應在山下平地。可以推測,現保岱古城這片地方,乃遠古時黃帝與各部族(萬國諸侯)集會、活動的所在。”“又表明,釜山之下的一片地方,不但沃衍宜耕,且扼交通要路,因而開闢甚早,到了漢代乃於其地設置潘縣。”(3)潘城。(堯舜時都城名,一說是漢縣城名)《水經注》記載:“漯水經潘縣故城,或雲舜所都也。”《魏土地記》記載:“下洛城西南四十里有潘城。城西有歷山,山上有舜廟。”《涿鹿縣誌·古城遺址》記:“古潘縣城,傳為虞舜的出生地,舜初時的都城,夏以後,潘城為冀州地域。”《黃帝與中華文明》記載:“古之堯舜都潘城,在前後漢置為潘縣治……取媯水之名為媯州,曰‘媯州’,領縣一,為懷戎。州、縣之治都在潘城。”上世紀六十年代大鍊鋼鐵時,在古城東南的土崖下挖出繪有花紋的古房牆,埋在地下三米處。(4)潘泉。(媯水之源頭,舜時飲用與澆灌水泉),又名龍湫、龍潭。《魏土地記》記載:“下洛城西南九十里有協陽關,關道西通代郡。其水東北流,歷笄頭山。闞駰曰:‘笄頭山在潘城南,’即是山也。又北逕潘縣故城,左會潘泉故瀆,瀆舊上承潘泉於潘城中。或云:‘舜所都也。’”“媯州有媯水,水出於城中。”《保安州志》記:“龍湫,即潘泉……在保岱堡,為州八景之一。”“保寧山塔不可毀,保岱龍潭不可開。”傳說黃帝時,媯州有九個大海眼往出冒水,洪水泛濫。黃帝帶人到此治水,他們用大石頭鑿出九個大石盤蓋住了海眼,水治住了。然而,第二年天大旱,此地又寸草不生了,黃帝立即叫人在大石盤上鑿開一個海眼,即盤泉、潘泉的由來。(5)媯水。(舜都時至上世紀六十年代古城的一條河)《山海經》記載:“媯。水名,舜之居住地……舜為庶人,堯妻子二女,居於媯汭(媯水邊彎曲的地方,讀瑞)”《史記》記:“舜居媯汭,內行彌謹。”“舜居媯水汭,城內有舜井,城外有舜宅及二妃壇。”《書·堯典》記:“舜厘降二女於媯汭,嬪於虞。”《魏土地記》記:“媯州有媯水,水源於城中。”此河上世紀六十年代還有水,如今成為一條主街,即保欒路村內段。(6)舜井。《魏土地記》記載:“媯州有媯水,水源於城中,外城有舜井……”宣府《通志》記:“舜井在州東南七十里舜鄉堡。”傳說舜的後母是個沒有見識的妒婦,她為了給自己生的兒子象霸佔所有的財產,就一再慫恿舜父即糊塗的瞽叟陷害舜,讓舜下井去掏井,舜剛下去,他們就往井裡填土,企圖制舜於死地。而大智的舜早就做好了準備,他在井壁旁挖好了一個逃生口,逃了出去。古城中有古井多口,因為早已不用,被覆蓋廢棄。(7)舜鄉堡。(虞舜的出生地,即如今的堡里)宣府《通志》記:“舜井在州東南七十里舜鄉堡。”《延慶縣歷代建制沿革》記:“媯為舜墟,傳說潘縣曾是舜都,珠寶地帶,名曰寶帶,后演變成保岱。”(8)堯廟、舜廟。《魏書·世祖紀》記載:“北魏道武帝拓跋珪於天興三年五月已巳幸漯南宮,遂如廣寧,遣使者以太牢祠歷山帝堯、帝舜廟。”“拓跋燾於神(此字鹿字下面加個加字)元年(公元428年)八月,東幸廣寧,臨觀溫泉,以太牢祀帝堯、帝舜廟。《魏書·禮志》記載:“拓跋睿於和平元年正月,東巡歷山、橋山、祭黃帝、堯、舜廟。”《遼史·聖宗紀》記:“統和十三年(公元995年)八月壬辰,詔修山澤祠宇,先哲廟貌,以時祭之。奉聖州永興橋山黃帝廟、歷山堯廟、舜廟並得修繕。”《涿鹿縣誌》記:“夏,建舜廟於歷山。”(9)瞽叟祠。(舜父廟)《後魏輿地圖風土記》記:“潘城西北三里有歷山,形似覆釜,故以名之。其下有舜廟,瞽叟祠存焉。”(10)二妃壇。(二妃,即堯二女,舜二妃)祭祀處。《史記》記:“舜都居媯水汭,城內有舜井,城外有舜宅及二妃壇。”(11)舜宅。(虞舜居住處)《史記》記:“舜都居媯水汭,城內有舜井,城外有舜宅及二妃壇。”(12)漢潘縣城。唐媯州城。(古舜都西南)原北大教授王北辰在他的《黃帝史跡考》中記載:“故可以肯定保岱的西古城乃唐之媯州,漢之潘縣,而其東城乃明清之舜鄉堡城,保岱堡城。”(13)清神台(舜帝祭天地山川的大石桌)從西漢到遼宋朝時的區域圖上看,潘縣北都標有清神台。到元朝時清神台改成辛莊子村。《涿鹿縣地名資料彙編》記:“辛庄,秦代建村,因此地原有祭祀堯、舜的神台,建村后名‘清神台’,神台後被兵賁所毀,改名辛莊子。”據辛庄村老年人講,此神台為一丈多長的大石桌,在舊小學院中,神台有護法神,很靈驗,後來被居民蓋房埋沒。(14)蚩尤墓。《涿鹿縣地名資料彙編》記:“傳說今潘縣古城西側那個黃土丘為蚩尤墓。”當地人傳說蚩尤被黃帝斬殺在歷山下,就埋在這裡。所以窯子頭村原名要斯頭,要子頭。蚩尤墓原來有四個高大的封土冢,稱東四疙瘩,如今只剩一個。(15)鴻蒙寺。《軒轅黃帝在涿鹿》記載:“釜山,又名歷山,位今涿鹿縣保岱鄉保岱村(古潘縣遺址)西北三里,窯子頭村背倚處,因山中諸峰狀似覆釜而得名。斯山上早年建有舜廟(廢墟中磚瓦紋飾為秦漢以前建築)。歷朝帝王將相多往祭祀,尤以北魏拓跋氏諸帝為頻。唐時擴建改設‘天齊’、‘玉皇’、‘太極’等廟殿,總稱鴻蒙寺,僧眾數百。香火鼎盛。明初毀於災火(潘城同期被山洪沖毀)。該遺址周遭10餘畝,人稱‘轉香壺’,其上瓦礫成堆,廟跡可辯,龍雕石塊俯拾可見(先為合釜地,後為舜廟遺址)。其上有一塊寬長米余的石板和一塊邊長1·8米的正方形大石(柱礎)。”鴻蒙寺有幾個版本的傳說故事,印證“前晌火燒鴻蒙寺,後晌水刮保岱城”的古話。(16)丹墀地。《軒轅黃帝在涿鹿》記:“‘轉香壺’下有一片叫做‘丹墀地’的平地,傳為當年舉行合符儀式時萬國諸侯朝拜黃帝之所。”(17)舜道。上世紀六十年代,保欒路稱舜道。(18)銀砂石。又名硫球石,古人煉銀剩下的礦渣。保岱古城道路上、田地里到處皆有,尤其以西邊為多。上世紀七十年代有人曾開著大汽車來收走許多,如今仍然俯拾皆是。因為挖銀煉銀,保岱古城出了三百六十家財主,他們為富不仁,造下滔天大罪,被玉皇大帝派人一把天火燒了鴻蒙寺,一場大水颳了保岱城。古城留有多個版本的火燒水刮傳說。傳說就因為被天遣,保岱古城被廢棄,唐朝移媯州到懷來(清朝夷軍城)。(19)鎮潭寺。(西城牆下)原北大教授王北辰在他的《黃帝史跡考》中記載:“又據《保安州志》載,清代舜鄉堡(保岱堡)有鎮潭寺,其下有泉,保寧塔下也有四口暗井,泉與井通。雖然寺、塔、井早已不存,但這些記載表明古城內曾經的泉水量比如今豐富的多,其穿城而過的小河正相當於潘泉故瀆。”(20)舜池。(魚池)《保安州志》載:“舜池在州南七十里。”
(1)古碑。現立在村南龍王廟院,不知什麼原因,上面文字全部被劃掉。另兩塊壓在舊小學大禮堂門檻下,磨得光潔滑溜,角上依稀還有幾個字。(原鎮潭寺內的大石碑。)(2)百年歷史的高小學堂。1913年,桑乾河南42個村共同興建,在拐角龍王廟舊址上,拆了鎮潭寺改建,據說還有一些石碑壓在房下面。(3)明清舊建築。幾所大院。拐角陳家大院、張玉川大院,朱漢州大院,郝禮大院,朱明州大院,後庄李大公大院,趙家大院,堡里王尚山大院,董家大院,張家大院等。(4)半個世紀的國辦中學。(5)泰山廟、周武廟、城隍廟、護都廟等眾多廟宇遺址。(6)人民公社址。(原古城東花園)(7)漢代石猴,曾被水刮到董家房,丁桂全書記找回。(8)小學門口的上馬石,已埋在土中。(9)古堡地道。陳家大園暗道。(糧庫下面)
虞舜是因為大孝被堯選作帝位的繼承人的,因為極其孝順而天下聞名,被世人擁戴追隨了幾千年。虞舜雖然是軒轅黃帝九世孫,但是舜的這一支已經從曾祖就淪落為庶人。然而,由於虞舜(乳名重華、仲華,字都啟,姓姚、媯、申屠)在親生母親握登的教育下,從小就具備了帝王懷擁天下的胸襟,聖賢養育萬物的仁愛,知悟堯治世的執中。在他少年時,親生母親早亡,你父親是個糊塗人,一味聽從無知的後母教唆,與後母所生的弟弟象三人一再地迫害舜,千方百計要制他於死地,到了二十歲還沒有給他娶妻。極其聰明的舜卻不與家人為敵,他採取小杖受大杖走的辦法,決不讓父母做出傷天害理的事。他的善良終於感動了家人,實現一家人和睦相處,家人幫助他共同治世。這樣,一則沒有了後顧之憂,二來家人成為世人的好表率,舜才能安心治理天下。“孝”是舜的大智慧,是舜治理天下的大舉措。“孝道”是舜做人治世堅守的第一原則,是他人性放射出的萬丈光芒。因為“孝”,舜成為千秋永垂不朽的巨人,成為世人膜拜的精神導師。因為“孝”,舜治世時“父義、母慈、兄友、弟恭、子孝。”“上下咸和,百工緻功,百穀時熟,百姓親和,鳳凰來翔。”是華夏民族理想中的太平盛世。舜自己孝,帶著全家人孝悌忠義,有虞氏族人人效仿,真是“一個孝字天下安”啊!“孝”是舜文化的核心價值意義,“孝”是儒家仁、義、禮、智、信文化的老根,是佛家向善棄惡文化能在中國紮根的肥沃土壤。舜在他那個年代,在家族衰落的困窘時,在被家人不喜歡的艱難中,獨立孝順二十多年,不只是他那個年代的楷模,而成為華夏民族永遠的榜樣。所以,後人總結歷史上最孝順的二十四人,大舜名列第一,名“大舜耕田”。所以,舜對於歷史的重大貢獻不是他的農耕、漁獵與燒陶,而是精神世界里的“孝悌”,是真善美,是對於世人心靈的救贖。以“孝”治天下,是人們自我救贖,心志鑄煉,行為約束,做人做官的必修課。在今天政府倡導和諧發展,重提振興華夏民族文化歷史,提升農村面貌的新時期,舜的大孝故事與他創建的太平盛世,不能不說是現代傳統教育十分重要的一課。做為一處曾有四千多年“孝”文化的虞舜故地,應該對舜的“孝”文化領會更深,人心更善良,環境更優美,村容更整潔,言行更儒雅。所以,以“孝”作為振興開發虞舜文化的指導思想,處處圍繞“孝”字搞建設做文章。大幅度宣傳舜的孝故事、孝言行,孝文化。把舜都古城保岱建成一個陶治人的心志,洗禮人的靈魂的“孝”文化教育基地。形成自己的獨有特色,而不是一般的旅遊景觀。
雖然古城擁有眾多的堯舜文化遺址,但是絕大多數已成為一個名字,一段記憶,一個傳說,無法重建。加上人口增加大批蓋房,魚池、小學大操場、媯水河床等許多的遺址都壓在房屋下面,過去的媯水河及河邊兩人合抱不住的老柳樹都不見了蹤影,寬展的小學操場也成為住戶,古城沒有多少空地,更多的是村民的住房。發展與建設有不小的難度,連起碼的空場地都很少了。特別是在眼下村中資金短缺,認識不足,人手少,條件不夠的情況下,開發舜都及舜的“孝”文化,難度較大,但又是古城人的天賦職責,發掘這份得天獨厚的文化資源,是這一代人及下一代人的神聖義務,這是一項即榮耀又艱巨的任務,是從零做起的一件千秋大計。只有本照從易到難,從小到大,從簡到繁的原則,分三個階段進行。並在進行過程中以文化促經濟,通過搞知識講座、技術傳授等方式漸漸提高人的素質,改變村容村貌,實現利益共享。第一階段(一)籌辦保岱舜文化保護策劃建設小組。給本地與外地工作的保岱行政部門、民營企業、國營企業、外出打工的能人們寄發規劃書與聘任書。上屆丁桂全書記對此做了不少前期工作,與鄉文辦協商要回了舊小學,從董家房村找回了大水刮到那裡的石猴,搞了簡易的“舜都文化資料室”,把之前文人們寫的關於舜都的文章複印裝鏡框十多個,現放在舊大禮堂中。準備籌建“舜都農耕文化陳列館”,陳列村民家中的石制、木製、鐵制、陶制的生活和生產用具,並搬進了一批小學淘汰下來的舊課桌。拍了一批照片。對這項工作有深刻的認知與貢獻。(二)在不能再建的古遺址前立碑。(1)東西南北四面城牆廢墟、土丘下立碑。上寫“古舜都、漢潘城·唐媯州城城牆遺址”字樣。(碑可以磚砌、打水泥、立石、木牌皆可,採取私人出資認領辦法,即一個民營企業主出資立一至幾塊碑,字由村裡統一書寫)(2)媯水河遺址立碑。舜宅遺址立碑。二妃壇遺址立碑。舜道、舜池遺址立碑。(資金解決辦法同上。碑正面寫“媯水遺址,背面寫史書典籍上關於媯水的記載”)(3)高小學堂前立碑,說明建校年代與情況簡介。(三)在張蔚公路進入村口處立三米高巨碑,面向公路。要醒目,文字要用楷體,人人能看的明白。(可以砌三米高磚牆代替),標明保岱是古舜鄉堡、古舜都城、漢潘縣、唐媯州城故址。(四)在村口(可以稍往裡一些)建仿古牌樓一座,上書“舜都古城”。(楷體,盡量不用古體字,以免大家看不懂。)(五)在村街繁華地段牆上繪製二十四孝圖及古代志書上關於舜都的記載。如:北魏《水經注》記載:“漯水經潘縣故城,或雲舜所都也。”唐《括地誌》記載:“舜都在懷戎縣,縣北三里有舜廟,外城有舜井。”《保安州志考辯》記載:“古潘縣為保安州西南之舜鄉堡,協陽關乃舜鄉堡南之下關。”《涿鹿縣地名資料彙編》記載:“古潘縣城傳為虞舜的出生地及舜初時的都城。”《辭海》記:“堯天舜日,比喻理想中的太平盛世。”《小學韻語》記:“堯舜其君,堯舜其民,論道經邦,輔相太平。”《二十四孝》記:“隊隊春耕象,紛紛耕草禽;嗣堯登寶位,孝感動天心。”《東西漢演義》記:“昔日舜事父,大杖則走,小杖則受。”……(六)辦堯舜文化資料室,供人參觀時閱讀,了解除古城歷史。(丁桂全書記任上已搞了部分資料,裝在鏡框里,放在小學禮堂。最好擺在文化站的房子里對外展出,大門口有“舜都文化資料室”標誌牌。供來人閱讀,初步了解保岱古老歷史。待以後有了條件再提升)(七)籌辦“舜農耕文化陳列館”(利用舊文化站及舊高小學堂的舊房與舊桌登),已有人捐出一些器物,如木犁、瓦缸、水斗、木工大鋸、水膠鍋等。包括虞舜文化展館(主要書寫虞舜的事迹與各種畫像)(八)清理村裡街面上垃圾與柴禾,要有合理的安排,幫助村民尋找最好的解決辦法。要有專人負責常期看護。特別是幾處明清大院要清理出來,潘泉遺址周邊要清理,並在潘泉四邊砌一短牆,書寫潘泉的由來,志書典籍上關於潘泉的記載。四邊種柳與桃樹,空地打水泥。(九)自拍或請人拍出大批古遺址及古建築照片對外宣傳。(十)先清理古井一口,並立“舜井”碑一座。(堡里或拐角上頭街)(十一)在村中路邊選做飯手藝好,人品好的人家建農家飯莊一處,只做農家飯(可以與現有的兩家商談,做玉來餅子、涼粉、山藥餅子、山野菜、豆飯等),收費一餐每人10元。開始不要急於掙錢,以吸收遊客為目的。(十二)建公廁一座(離路邊稍遠一點,但能找得到)。設計要別緻。廁邊要植花樹。著專人管理。(十三)整理古城傳說故事,出故事集。第二階段(一)與溪源村、窯子頭村協商合辦,在歷山上重建夏朝時的堯、舜廟與瞽叟祠。(二)修上歷山的水泥階梯路。(三)與以上兩村合作,在歷山上重建漢唐時的“天齊”“太極”“玉皇”等道教廟宇,恢復“鴻蒙寺”的繁華。(四)在保岱村居高處建平台,塑虞舜架二牛扶犁耕田,犁轅上架一簸箕,二妃送飯高大塑像。下有層層石階,供人瞻仰。(傳說舜耕田不打牛,而打簸箕)(五)在村中空地處大量植柳、桃、杏、海棠、黃果樹。並在路邊栽花,種普通的黃疙瘩、生菜花、做飯花、大麗花,秋菊。四季有花。建涼亭,設石桌登,供人休息。(六)出《保岱四千年》(暫定書名)宣傳圖書。(七)建石碾一座。並在銀砂石集中的地方(去窯頭路上)圍欄,建銀砂石堆,供遊人觀看。在原六隊場的城牆下挖“古陶器殘片坑”,並圍欄,供遊客參觀古陶片。尋找陶窯舊址。(窯灣河一帶)(八)請外地攝影師拍照。請畫家寫生。然後出影畫集。(九)製做《舜都保岱存留的古建築》專題片(李林岐老師先出樣片),這一工作可以在第一階段開始著手運做,有圖像,有講解。(十)恢復晉劇團。拍摺子戲,在本村戲台上演出,供團體參觀旅遊者欣賞。(十一)請本村在外地工作的技術人員回村講課,做智力投資。比如,請在張家口電廠作建築工作的李林岐工程師做村面貌建設提升工程總顧問。請他回村講如何建節能環保的吊炕,如何搞新型建築。請省醫院的主任醫師劉建貴回村講醫療保健常識。請孫志強當村旅遊顧問,策劃如何開發旅遊資源。請王志亮講畜牲養殖知識。請華東理工大學校長馬玉錄策劃村辦化工企業。請王志海策劃舜都壁畫宣傳,做畫冊。請張家口報社理論科長劉世臣策劃宣傳。第三階段(一)修村路及粉刷小巷,(街道顏色要古色古香,以灰磚黑瓦為主)硬化路面。留下花壇、花圃。樹碗。(二)辦各種農業技術班。請專家搞講座。(三)辦農牧養殖場一處。養牛、馬、驢、騾、豬、羊、雞、鴨、鵝,供人參觀。(四)建果園一座。種杏、桃、李、梨、黃果、沙果等,供遊人採摘口嘗。(五)辦農家飯莊人家建菜園一處。種各種菜蔬,供遊客現摘現吃。(六)辦古城名人展館一處。展出保岱歷朝歷代對國家與故鄉有貢獻的人物,有照片與事迹,沒照片的可以請人畫像。如從炎黃堯舜到張玉民、馬毓山、李藻、李湛溪、董浩善、董耀瑞等上輩做出貢獻的一批人物,及考上高等學府,如今重要部門工作的當代人們、大學生們,歷屆村幹部及他們的事迹,外地人幫助本村的人事迹。以此教育後代,做對家庭對社會有用的人才。(七)在村裡主要街道建仿古建築街,出售有當地特色的紀念品。如花鞋墊、葫蘆剪紙、特色水果文杏、李子等。(八)在進村路上分前後排栽植開花樹木,可以一株柳一株杏,一棵楊一棵桃間開。在村所有的空地,垃圾堆上種花。並著專用人看管。(九)收集村民不用的缸、罐,堆集在村街能利用的道邊、空地上,種四季花木。在道邊建水泥登,供遊人與村民歇息。
(一)村民要在規劃內發展,不能隨便開飯館、旅店,進行無序的競爭。規劃小組要摸清底數,按村民的枝術專長與經濟實力安排合適的主業。如,會果樹栽植的,又有路邊果園的戶搞採摘園;有餐飲專長,會做農家飯,又在路邊有房的好人家,可以開農家飯莊;會種菜的,村邊有地,又能及時澆上水的戶,搞蔬菜種植,供農家飯莊遊客現選新鮮蔬菜;會養殖的戶,飼養畜牧。有瓦工、木工手藝的搞建築。有文化的負責資料室,陳列館等。規劃小線要綜合調配,讓全體村民都參予其中,獲得利益。並通告全體村民。(二)投資商只有捐資許可權,並參予資金的分配管理與帳目。但是不能自己隨便建羸利的堂館等服務設施,服從村裡統一調度規劃。避免與村民爭利。(三)凡有經濟實力的保岱人,都可以認領其中一項投資,如建一塊遺址碑,建一個涼亭、建一座公廁,辦一座展館,出一本畫集、影集、故事集,打一條水泥路。沒有經濟條件的可以出力,蓋房修路植樹種花等,可以自報項目,經申明核心后批准。凡出資的都要有記錄,並公開宣佈於眾。(四)凡辦飯莊、旅館的要公開招標,清潔人員,看管花樹人員都要公開招聘。要有責任心,不講報酬。(飯館只需兩三家,多了都不掙錢)(五)村幹部要以公心辦事,不徇私情,不照顧任何人面子。考慮全體村民的共同利益為先。不先辦任何飯館,旅館等羸利項目,廉潔奉公,全身心投入建設,不帶頭謀利。(六)以上規劃,要經村支部、村委會申核,再經過全本村民討論。送報上級有關部門,與全體在外工作的保岱人,共同協手共建美好家園,為故鄉舜都文化的開發出一份力。(作者:楊素梅)2014年4月10日
《思親操》涉彼歷山兮崔嵬,有鳥翔兮高飛;思父母兮歷耕,日與月兮往如馳。父母遠兮吾將安歸?《卿雲》卿雲爛兮,糾漫漫兮;日月光華,旦復旦兮。《南風》南風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慍兮;南風之時兮,可以阜吾民之財兮。從舜帝做的歌曲,讀出他的善良與帝王胸襟。讓人讀之下淚。以上歌曲可以書寫在牆壁上,廣泛宣傳
河北涿鹿保岱古城在上古炎黃堯舜時名翠媯州,漢時名潘城,在唐代曾名寶帶,元朝改保岱。
寶帶的意思就是珠寶地帶。《延慶縣歷代建制沿革》記:“唐貞觀八年改北燕州為媯州,媯為舜墟,傳說潘縣曾是舜都,珠寶地帶,名曰寶帶。后演變為保岱。”保岱在一千多年前曾名寶帶,就是因為那時挖出銀礦,家家煉銀,戶戶發財,人們有了錢開始為富不仁,被水刮火燒成為廢墟的。
保岱有寶,這是真的。我小時候就聽老人們講:“保岱有寶,三口金鍋露著沿,三把金钁露著鋬(讀判,提梁)。”故事傳了幾百年,金鍋、金钁始終沒有露面。然而,卻經常有人從地下土中或城牆下刨得金銀,挖出文物,雖不夠價值連城,卻每每引起一番震動。
古城內隨時有金銀出現
保岱後庄村有個叫劉志遠的農民,為人忠厚老誠,勤奮勞作,每天早起拾糞,飯後下地,由於不好吃懶做,家裡的日子過得很殷實。“四清”那年,突然給他戴上了富農帽子,不少人為之愕然。後來大家才知道,有一年冬天他在“鎮潭寺”附近拾糞時拾到一個寶物,他悄悄地揣在懷裡,回家后連至親的妻子也沒有告訴,就託詞去了宣化,用寶物換了現金。具體換了多少錢?這是個什麼寶物?是金餅還是銀錠,他始終沒有對人講過。“四清”時才查出他用這筆錢在涿鹿縣城南關、土關門內路西買下三處店院,三十多間店房。買下這麼半道街的店鋪,絕不是一塊白銀可以辦得到的。到底是個什麼東西,在古城留下了一個不解的迷。此後,古城人更加確認保岱有寶不是妄言。雖然金鍋、金钁只是有點誇張的傳說,寶物確是有的。並不斷被人撿到。
一九六二年春,一個偶然的機會,我也從古城東牆外果園內刨出一個五十兩的銀元寶。那天早上我和王尚斌到隊房找活,隊長祁生貴說:“有兩俱牲口在東園耕地,準備種豆,地下面有樹根,耕不動時你倆刨一下。”我倆就帶了钁頭、筐來到果園。我跟了王佃富大叔,耕了一會大叔喊:“有一個‘攔路虎’,快來刨一下。”我刨著刨著突然聽到當的一聲,刨出一個包裹嚴密的硬東西。打開一看是一個大元寶,上面鑄有“光緒通寶”四個字。大叔說:“這是一個五十兩的馬蹄銀。”我把它剛放到筐里,王尚斌三哥就過來了,他拿起元寶說:“光緒時期的元寶多是假的,我認得一個銀匠,讓他給鑒定一下,看是不是真的。”說完拿上元寶走了。他剛走,兩個趕牲口的,一個看園的三人一齊過來責問我:“你刨出的元寶,為什麼讓他拿走,快去要回來,山坡跑鹿,見者有股,不能讓他獨佔。”我一聽這麼多人爭這個元寶,王尚斌拿走了,就等他處理吧,因此始終沒有去追討。後來,有人把此事反映到公社,當時公社潘書記訊問元寶去處,王尚斌說:“銀匠鑒定是假的,我把他扔到枯井裡了。”此事無人認真追究,只是成為新聞紛傳一時,慢慢地也就銷聲匿跡了。
一九八零年秋天,保岱河溝村的王尚來蓋新房,碼好地基后,僱人從堡子里東南牆角取土墊地基。王奎吉正刨著“嘩”的一聲刨出一罐銀元,有的順著土坡往下滾,人們都跑上前去撿銀元,王奎吉對著那罐銀元撲上前去,摟在懷中,送回了家。散落土坡下的,被他人撿到,有的一兩塊,有的三四塊。王奎吉高興地對人說:“幫工有了意外收穫,這蓋房的工,我要幫到底。”
據說那次刨出的銀元共兩罐,多達350塊,賣了幾萬塊錢。這裡原是張家花園,花園原有地道聯結幾處院,不用出街可以進出各房間,並在城牆上挖有儲藏洞。人們在此園址上種菜,曾挖出三個金元寶。還挖出過一個陶罐,罐內有三支手槍,上百發子彈。
地下經常有文物出土
一九八一年,保岱村喬慎老師在壩口村西古城西牆邊取土,在距地面約一米半的土層中刨出兩具屍骨,其中一具頭骨下枕著一塊長方形巨磚,此磚一面平滑,一面豎道紋,當為漢磚。光面用毛筆對該人死因有簡要的記述,文字大部分被血漿淹蓋,但有“小荊州人,發配燕州……”字跡清晰可辯。據史笈記載,北齊時保岱為燕州治所,高開道曾在此稱燕王。因而這塊漢磚就是一個有史學價值的文物。
同年,也是在古城西牆外,壩口村民金明刨出一個文物,根據這一物件形體,人們紛傳金明刨出了金餅。後來縣文管所所長趕來與典笈圖案查對,為唐代銅鏡。雖然從金餅變為黃銅,在人們心頭的重量輕了,而文物的史學價值不菲。
一九八二年保岱建磚場,選址正在古舜都內城的中部,取土製磚時發現距地面一米左右,下面正是一個古人生活的文化層,內有漢磚、漢瓦、夾砂紅陶、灰陶、陶罐、陶紡輪、雜骨,還有很厚的灰土層,因此土製磚不宜,又向東挖開一個寬兩米左右的通道,改從舜道路北側的土崖取土製磚。我從通道一側發現一個淺紅色的陶罐,用钁頭從外圍小心奕奕地挖,因為工具不當,還是把這個陶罐破成三瓣。如今這一通道尚在。一四年春我和馮晴、老費、渠敖在縣文聯陳建明先生陪同下,又到殘存的老城牆下考查,路過這個通道,又眾崖壁上取出夾砂紅陶、灰陶片、漢磚等裝了一提袋。所取的陶片與黃帝城文物陳列室陶片比照,具有仰韶、龍山文化陶片的特徵。
平地上四處滾著寶物
保岱舜都在古城西北,古時曾是銀礦冶鍊場,礦渣人稱“硫球石”,拿在手上其重如鐵。西至水溝村東沙坡,北到窯子頭村砂坡,遍布這樣的黑棒形石頭。五八年麥田公社時,曾在保岱建土高爐群,全民參戰日夜冶鍊。那時的《麥田詩海》曾有群眾描寫夜戰煉鐵的情景:“高爐紅光沖鬥牛,煉鐵群眾興意濃,雞叫三遍天欲曙,鐵水牽出太陽紅。”參戰人多,規模盛大,勁頭十足,僅僅五十多年時光,當時的鐵渣沒有留下一點痕迹。而冶銀已過去上千年,留下的銀砂石竟是那麼多,七十年代有人開著大汽車收走許多,仍然俯拾皆是。可見冶銀的規模之大,歷經時間之長。由此見證,古城不僅農業發達,也是一個早期就繁榮的工業城市。民間流傳古城有三百六十家員外,幾乎家家發財致富,這雖然不是準確數字,也說明這裡由於工農業發展早,居民致富的人多。
改革開放后,有人看著這麼多黑棒棒石頭,重似鋼鐵,懷疑它內中一定含著什麼有用的東西,於是送到宣鋼化驗,發現這礦渣仍然是寶貝,由於當時冶鍊枝術原始,提取的金屬只是一小部分,絕大多部分尚留碴石當中,很值得再次冶鍊。於是宣鋼收購了這些黑石頭。開始人們把車開到碴石集中的地方,用杴直接往車上裝,碴石較少的地方人們徒手撿,一些動手早的人又發了一筆小財。
保岱古城還發現過有許多類似的有價值的寶物。由於沒有文物常識,常以為是破銅爛鐵、石頭瓦塊扔掉了。有一年我從古崖頭挖回一個古陶罐,拿到家裡,家裡人不看好它,用它餵雞,被雞踩了個稀巴爛。我的外孫對此深感遺憾地說:“沒文化真可怕!”
同村的作家青楊先生曾從她老家灰坑的石頭牆上找到一枚新石器時代的黑色完整石斧,長約三寸多,與黃帝城發現的屬同一時期。她知道是老輩人從地里撿回塞進了牆裡。她見那石斧露出的部分渾圓,懷疑不是普通石頭,用力拔出來,果然是一枚石器。聽說村民家還收藏有一柄軒轅黃帝時期前的最高禮器石鉞。
……
保岱,古舜都,這座五帝時期的古城廢墟,曾出土過多少文物?民間流落著多少寶藏?一次次闡釋著這片古土擁有的悠久歷史與厚重文化。不知那裡的地上地下還有多少珍貴的寶物深深地蘊藏著,有多少謎待解。(張宇希 2014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