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口風雨留三日

宋朝詩人黃庭堅創作的七言律詩

《池口風雨留三日》是宋朝著名詩人黃庭堅創作的一首七言律詩。全詩首兩句寫小城風雨,次兩句寫鳥。寫景寫物,自然生動。臨淵而不羨魚,暗示自己與世無爭的恬淡心情。“仰俯”一句則頗有哲理詩的味道,須彌之間,便已陳跡,宇宙萬物也不過如是。最後一句則為黃庭堅心聲:還是嚮往對著暮窗,自由自在地讀書的生活。全詩也抒發了作者抱負難實現的抑鬱、歸隱情懷。

作品賞析


這首詩的前半在寫景中抒情,後半在記敘中抒情。
首聯“孤城三日風吹雨,小市人家只菜蔬。”從扣題入手,繪出一幅孤城風雨圖:長江邊上貴池孤城,恰逢瑟瑟秋風夾著如煙秋雨,綿綿濛濛下了三日,我無奈滯留小城,集市也因為淫雨而失去了往日車水馬龍、街市繁榮的景象,小市人家只能避雨在家以淡飯素菜充饑度日。詩人信手拈來,不假藻飾,富有孤城風雨圖的詩情畫意。字裡行間流露出對質樸恬靜的小城生活的喜愛。這裡純為寫景,但內心情意已曲曲傳出。
頷聯“水遠山長雙屬玉,身閑心苦一舂鋤。”觸物起興,詩人放眼四顧,無意中有一些景物觸動了他的情懷,於閑適寧靜中見出內心的波瀾。那浩浩江水流向遠方,迤邐的山嶺,看上去像一雙屬玉鳥司馬相如上林賦》說:“鴻鷫鵠鴇,鴽鵝屬玉。以上是遠眺。近觀則是:“身閑心苦一舂鋤。”舂鋤即白鷺,這種鳥滿身雪白,給人以清高閑雅的印象,但詩人卻感到它身雖閑而心實苦。這個“苦”字實際是詩人觸景生情,而又將情感投射於外物的結果,這裡意象中含有興起,賦中含有比喻,表面寫白鷺,而實際則是詩人的自喻。當時黃庭堅面臨種種矛盾。但詩在這裡只點到即止,給人留下了很多想象的餘地。
頸聯“翁從旁舍來收網,我適臨淵不羨魚。”則是以人起興。漁翁剛從屋舍來水邊收網,這一極偶然的景象卻觸動了詩人對世事的感慨。他由網而聯想到魚,於是反用“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的成語(《漢書·董仲舒傳》),表達了不求仕進、自甘淡泊的心境。這一造語也是一種巧思。反用典故成語,古人稱為翻案法,如楊萬里說:“翻盡古人公案,最為妙法。”(《誠齋詩話》)《藝苑雌黃》說:“文人用故事有直用其事者,有反其意而用之者,非識學素高,超越尋常拘攣之見,不規規然蹈襲前人陳跡者,何以臻此?”這種手法受到禪宗的影響,禪宗推重翻卻成案,更進一解的睿智,如六祖惠能的著名偈語:“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就是惠能對神秀以樹、鏡來比喻心的偈語的翻案。黃庭堅此聯從生活瑣事中激發聯想,閃耀出思想的火花,類似禪宗的機鋒,於尋常事物中獲得妙悟
尾聯“俯仰之間已陳跡,暮窗歸了讀殘書。 ”詩以達道之言作結,表現出超邁脫俗的胸襟。“俯仰之間已陳跡”化用王羲之蘭亭集序》的成句:“向之所欣,俯仰之間,已為陳跡。”逸少的本意是感嘆人生短暫,不覺悲從中來。黃庭堅雖用其字面,其意卻相反:世事瞬息萬變,面對無常的人生,還是退出爭名逐利之場,到書中去尋找樂趣。
此詩是作者觸景物即興而作,寫景淡雅風致,用語清新奇峭,用典翻出新意,在平常事物中予以名理,將古詩氣脈運用於律詩,一洗刻鏤餖飣,留下了自然古雅的本色。

創作背景


作者曾在京城當了七年的國子監教授,元豐三年入京改授知吉州太和縣(今江西泰和)知縣,秋天從汴京出發赴江南。赴任途中因風雨而留滯池口(今安徽貴池),觸景興懷,有感而作此詩,抒發自己抱負難實現的抑鬱、歸隱情懷。

作品評價


方東樹《昭昧詹言》:“通首皆寫寅庵自得之趣,而措語極高,不雜一毫塵俗氣。讀山谷詩,皆當以此求之,世間一切廚饌腥螻意義語句,皆絕去,所以謂之高雅,脫去凡俗在此。”

作者簡介


黃庭堅(1045年8月9日—1105年5月24日),字魯直,號山穀道人,晚號涪翁,洪州分寧(今江西省九江市修水縣)人,北宋著名文學家、書法家、盛極一時的江西詩派開山之祖。
宋治平四年(1067年),黃庭堅考中進士,任汝州葉縣縣尉。宋神宗元豐八年(1085年),以秘書省校書郎召入京師。宋元祐二年(1087年),遷著作佐郎,加集賢校理。《神宗實錄》修成后,提拔為起居舍人。
杜甫陳師道陳與義素有“一祖三宗”(黃庭堅為其中一宗)之稱。與張耒晁補之秦觀都遊學於蘇軾門下,合稱為“蘇門四學士”。生前與蘇軾齊名,世稱“蘇黃”。著有《山谷詞》,且黃庭堅書法亦能獨樹一格,為“宋四家”之一。北京大學教授、引碑入草開創者的李志敏評價:“黃庭堅引鶴銘入草,雄強逸盪,境界一新”。
1105年5月24日,客死宜州(廣西宜山縣),追謚文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