肢體殘疾
一種殘疾類型
肢體殘疾(physical disability):一種殘疾類型。
1987年4月全國第一次殘疾人抽樣調查定義為:因四肢殘疾或四肢。軀幹麻痹。畸形等,導致人體運動系統不同程度的功能喪失或功能障礙。
包括:1.上肢或下肢因外傷。病變而截除或先天性殘缺。2.上肢或下肢因外傷或病變或發育異常所導致的畸形或功能障礙。3.脊椎因外傷。病變或發育異常所導致的畸形或功能障礙。4.中樞神經。周圍神經因外傷。病變或發育異常所導致軀幹或四肢的功能障礙。
包括:1.上肢或下肢因傷。病或發育異常所致的缺失。畸形或功能障礙。2.脊柱因傷。病或發育異常所致的畸形或功能障礙(脊柱側彎45度以上者)。3.中樞。周圍神經因傷。病或發育異常造成的軀幹或四肢的功能障礙。
小兒腦癱常用的康復訓練方法
小兒腦癱是由於出生前、出生后或嬰兒期,控制運動的部分腦組織受到損害,導致肌肉控制失調引起的身體運動困難和體位困難。小兒腦癱一經醫療機構診斷確定以後,就應及早開展康復訓練。首先是正確的抱姿,即將小兒雙腿騎跨在康復人員的腰間。為了加強小兒頭的控制,可使其俯卧位雙手支撐抬頭、抬胸或仰卧時雙上肢伸展,將其緩慢自仰卧拉至坐位。當小兒坐在床面上時,應誘發其向前方、側方伸手取物,逐漸出現各方向的保護性反應,以增強坐位的穩定性。
對不會翻身的小兒,在其仰卧時,將翻動側的下肢屈曲,並輔助屈曲腿帶動身體旋轉或握住翻動側上肢使其伸展,內收,帶動軀幹翻身。學會爬行是行走的先決條件之一。小兒需雙上肢伸展支撐,下肢以膝關節支撐使軀幹與大腿成90°。姿勢保持穩定后,可在小兒面前放置帶有聲響、顏色鮮艷的玩具,誘發其向前交替伸手抓取,同時可向前推動小兒足底,輔助其前行。對站立時足跟不能著地的小兒,訓練者可在其仰卧時,四指握住足跟,以手掌壓向足心,使足背向小腿方向背屈,足背與小腿之間角度盡量小於90°。還可以穿戴足踝矯形器,以利於矯正尖足、穩定踝關節,更好地進行站立、行走訓練。有的小兒雙手握拳,不會抓物,訓練者要堅持做被動手指伸展活動,將其大拇指外展伸開,其它手指就容易伸開了。在運動訓練的同時,也要加強語言訓練。以顏色鮮艷的玩具吸引小兒的注意力,力爭其模仿訓練者的發聲、發音。創造良好的言語環境,及時糾正異常的發音。對於四肢肌肉張力明顯增高或四肢不自主的運動妨礙了患兒的活動時,可考慮使用解痙或控制徐動的藥物,如:安定、力奧來素、安坦、美多巴等。中醫按摩可減低痙攣肌肉的張力,擴大四肢關節活動範圍;針灸可採取頭針在運動、語言區,以改善該區功能。
偏癱常用的康復訓練方法
偏癱的治療除了必要的藥物介入外,主要的康復訓練方法包括:運動療法、作業療法、語言治療、心理治療、文體治療、傳統的物理療法、祖國傳統醫學等。運動療法:是通過主動運動、被動運動來改善運動障礙的治療方法的總稱。主要內容包括關節活動度訓練、增強肌力訓練、姿勢矯正訓練和神經生理學療法等。腦血管病患者約有80%遺留不同程度的運動障礙,主要是偏癱痙攣模式,也就是我們常看到的上肢屈曲、下肢伸直的痙攣模式。在腦血管病卧床期,主要進行體位轉換、被動運動、保持良肢位、起坐訓練以減少壓瘡、關節攣縮等併發症,為日後康復訓練打好基礎;在離床期應進行坐位訓練、平衡訓練、起立訓練等促使患者肢體功能得到提高;在步行期則主要以步行訓練改善步態為主。為了增進運動功能進行的運動訓練,常採用多種治療技術的綜合方法及運動再學習療法,以達到恢復肢體運動的目的。作業療法:是運用有目的的、經過選擇的作業活動為治療手段來改善和補助患者功能的方法,其目的是最大限度地提高患者自理、工作、休閑等日常生活能力,提高生活質量,是有利於患者回歸家庭和社會的理想方法。它主要包括機能障礙的評價與訓練、認知和知覺訓練、日常生活能力的評價訓練、自助具的選擇製作、環境改造的設計和指導、開具輪椅處方等等。它和運動療法的理論原則是相同的,所不同之處在於它將肢體需要的運動設計成一項作業活動,比如說利用陶藝製作來訓練手指的精細動作,這不僅提高了患者的興趣還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能力。語言治療:約有22%-32%偏癱者伴有語言-言語障礙,因此,語言訓練必不可少。語言訓練人員應先根據患者的語言情況和病變部位診斷出障礙類型,然後運用不同的方法,通過聽覺、視覺、觸覺等多途徑的刺激引發並強化患者的正確語言反應。心理治療:身體的殘疾和功能的障礙常引發患者焦慮、抑鬱等心理障礙,並且疾病本身也會造成記憶力、注意力及定向能力等方面的認知障礙。有效的心理治療能增強患者的學習能力和主動參與精神,主要方法為支持性心理治療、理性情緒療法和行為療法等。文體療法:是採用體育運動項目及娛樂項目對患者進行訓練,使患者的身體機能得到改善、提高,並且可以改善其不良心理狀態的一種方法。這對於提高身體運動素質,增強體質和創造良好的心理狀態有著不可低估的作用。輪椅技巧、偏癱體操和各種球類是主要內容。傳統的物理療法:對偏癱的康復也有特殊的作用。尤其水中運動療法是通過水的浮力等作用,使患者的肢體在水中更容易完成正確的運動。祖國傳統醫學早已用於治療偏癱,特別是利用針灸配合肢體運動具有獨到之處。
截癱常用的康復訓練方法
--物理療法:徒手或藉助器械,綜合應用水療、電療、光療等手段,改善全身各個關節的活動範圍,提高殘存肌力,增強肌肉耐力,恢復協調和平衡能力,使截癱病人學會翻身、起坐和床與輪椅之間及輪椅和廁所之間的轉移動作。作業治療:根據患者的功能障礙特點,從日常生活活動、生產勞動或閑暇活動中有針對性地選取一些作業活動,對患者進行訓練,提高患者身體的綜合協調能力和精細動作能力,使患者掌握進食、穿衣、入廁等日常生活動作,並學會一些基本的職業技能,在出院后能適應個人生活、家庭生活、社會生活和勞動的需要。康復工程:為患者定做一些必要的支具或矯形器,藉助雙杠、助行器或拐杖,使患者恢復站立能力,並能在小範圍內步行。文體治療:選擇患者力所能及的一些文娛體育活動進行功能恢復,如輪椅籃球、桌球、網球、乒乓球、射箭、擊劍、輪椅競速、游泳等,一方面恢復其功能,另一方面使患者得到娛樂。文體活動的好處在於可提高運動功能和改善體質,增強自尊心和自信心。除此之外,參加文體活動可以分散對自身殘疾的注意,許多文體活動可以和健全人一起進行,對他們積極參與和重返社會十分有利。中醫治療:利用祖國傳統醫學,進行針灸、按摩、電針、中藥離子導入等治療,有助於截癱病人殘餘肌力的恢復和大小便的功能改善。另外,採用中藥內服、外用,對治療截癱併發症也有一定效果。
截癱者康復的主要環節--一般截肢手術完成後約在14天左右拆線,拆線后即需進行殘肢彈力繃帶包紮。為防止殘肢水腫及促進殘肢成熟,要進行殘肢的拍打,使殘肢皮膚增厚,提高殘肢耐受力,為安裝假肢做好準備。同時應根據截肢的不同部位進行針對性的康復訓練:大腿截肢患者主要進行髖部的肌力訓練及預防畸形發生,具體方法是:患者俯卧位后伸大腿訓練臀部肌力,卧位向上抬腿,訓練大腿外側肌力。注意保持髖關節的正常位置,不要長期坐位,防止出現髖關節屈曲畸形。小腿截肢患者主要訓練膝部肌肉力量,進行患肢的伸膝及屈膝肌力訓練。注意保持膝關節的伸直位和防止膝關節的屈曲畸形。上肢截肢后的患者,首先應進行利手交換訓練,配合健側上肢完成日常生活活動。並活動肩肘關節等關節,進行殘存肌肉的肌力訓練。安裝假肢后,要先學會熟練的穿脫假肢,然後再進行使用假肢的訓練。下肢假肢訓練從站立平衡開始,到扶拐或步行器行走,到獨立行走及適應各種不同路面的行走訓練及保護性訓練。上肢假肢訓練主要有開閉手、屈肘、鎖肘、開肘鎖、物體的拿放移動、日常生活的穿脫衣服、開門、寫字、打電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