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出獵的結果 展開

出獵

唐代李世民詩作

《出獵》是唐太宗李世民創作的一首五言詩。

創作背景


隋大業十一年(615年),隋煬帝突厥十萬騎圍困於雁門(今山西代縣),李世民應募從屯衛將軍雲定興前往救援,提出虛張軍容,晝引旌旗數十里,夜以鉦鼓相應的疑兵計。時值東都及諸郡援兵亦至忻口(今忻縣北),迫使突厥始畢可汗解圍而去。十三年六月,與其兄李建成率兵攻西河(今汾陽),首戰獲勝,促使李淵決意西向關中。任右領軍大都督,統右三軍,封敦煌郡公。七月隨李淵自太原(今太原西南)南下。途中李淵一度動搖,欲還師更圖后舉。世民堅決主張繼續進軍,提出先入咸陽,號令天下的方略。八月,進攻霍邑(今霍州),先率輕騎至城下,誘隋守將宋老生出戰,繼而率騎猛衝其側背,配合李淵、建成正面攻擊,斬宋老生,克其城。九月,軍至河東(今永濟西南),力主急速進軍長安(今西安),遂奉命率前軍西渡黃河,順利佔領渭河以北地區,各大族豪強紛至軍門投效,數支農民起義軍亦來歸附,兵力迅速發展至13萬人。十一月,會諸軍攻克長安。李淵立代王楊侑為帝,即隋恭帝,改大業十三年為義寧元年。以光祿大夫、大將軍、太尉唐公為假黃鉞、使持節大都督內外諸軍事、尚書令、大丞相,進封唐王,李世民為京兆尹,改封秦公,義寧二年三月,為右元帥,徙封趙國公
第一次是對隴右薛舉父子集團的戰役,唐武德元年,薛舉率軍進攻關中,雙方在現陝西長武縣發生激戰,在這裡,李世民打了他一生中唯一的一次大敗仗,退回長安。但不久,他便在淺水原之戰徹底打敗薛軍,消滅了隴東集團。
第二次,劉武周依附突厥,南下進攻唐朝,攻佔了晉陽,李世民不畏艱險,終於擊潰了敵人主力,並乘勝追擊,兩天不吃飯,三天不解甲,徹底消滅了敵軍,收復了丟失的土地。
第三次是對王世充竇建德的戰役。這次戰役規模為唐統一戰爭中最大的。在這次戰役中,李世民先將王世充擊敗,圍困在洛陽,令其無糧草供應,待其自斃。就在洛陽將下未下之時,河北的竇建德軍十餘萬眾號稱三十萬為救援王世充,突然出現在唐軍背後,李世民力排眾議,在虎牢之戰中大敗竇建德軍,生擒竇建德。洛陽的王世充也只得投降,這次李世民一舉兩克,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
第四次是平定劉黑闥的戰役,劉黑闥是竇建德的部下,他打著為竇建德復仇的旗號,在河北起兵反唐。李世民指揮了平定其第一次起兵的戰役,僅僅兩個月就取得了勝利。(其他兩個戰役是由李孝恭指揮的平定杜伏威的江淮軍和平定以江陵為根據地的蕭銑的梁政權)。
李世民自此威望日隆,尤其是在虎牢之戰後進入長安時,受到部分軍民以皇帝的禮儀招待。武德四年冬十月,封為天策上將、領司徒、陜東道大行台尚書令,食邑增至二萬戶。高祖又下詔特許天策府自置官屬,儼然形成一個小政府機構。
李世民在戰鬥中注重戰前偵察,雖屢次遇險,但每次戰鬥都能作到知己知彼,善於製造戰機,當敵強我弱時,他經常用“堅壁挫銳”的戰法拖垮敵人,戰鬥中身先士卒,親自率領騎兵突擊敵陣,勝利后勇追窮寇,不給敵人喘息之機,因此獲得了每次戰役的勝利。在統一邊疆的戰爭中,他運籌帷幄,決勝千里,明於知將,選拔良才,取得了戰爭的勝利。李世民用他卓越的軍事才能,為唐代的建立和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

作者簡介


李世民(598年1月28日-649年7月10日),唐高祖李淵與嫡妻竇氏(追封太穆皇后)所生的嫡次子,唐朝的第二位皇帝。
李世民少年從軍,曾於雁門關營救隋煬帝,勸說父親李淵在太原起兵,入主關中建立唐朝,受封秦王,先後親自率兵平定薛仁杲劉武周竇建德王世充等割據勢力,為唐朝的建立與統一立下赫赫戰功。
武德九年(626年)7月2日,李世民及其手下發動“玄武門之變”,射殺原太子李建成齊王李元吉,后被立為太子。同年9月4日,唐高祖李淵退位,李世民即位,在位期間內年號“貞觀”。即位后李世民以隋亡為鑒虛懷納諫、注重吏治,使社會安定、經濟復甦,史稱“貞觀之治”。
貞觀二十三年五月二十六日(649年7月10日),李世民病逝於終南山翠微宮含風殿,享年51歲,在位23年,廟號太宗,謚號文皇帝,葬於昭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