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季海

當代國學大師

朱季海(1916-2011),名學浩,父親朱孔文,留日同盟會元老,上海三林塘人,長居蘇州,當代國學大師。16歲時師從國學大師章太炎先生,是章太炎先生最小的弟子。學術領域廣泛,自音韻訓詁之學而治文史,博通精微,著作豐富。2011年12月,朱季海先生辭世,享年96歲。

簡介


朱季海
朱季海
朱季海(1916--2011),名學浩,父親朱孔文,留日辛亥元老,上海三林塘人,長居蘇州。當代國學大師、學者。16歲時師從國學大師、樸學大師,著名學者、民主革命家、思想家、古文經學家章太炎先生,是章太炎先生最小的弟子,因聰明過人而十分用功,深為章太炎器重,稱其為“千里駒”。1935年章氏國學講習所創辦后,朱季海擔任主講人。精通英、德、日、法語和訓詁考證之學。其著作《楚辭解故》被譽為學術界“天書”。1946年曾在南京國史館工作,因不滿官場黑暗阿諛,憤然辭職。傳奇的他一生只任過2年半公職。1949年在蘇州第三中學教書。20世紀90年代,曾為蘇州鐵道師範學院文學、史學、美術三個系學術帶頭人指導講學。在過去蘇州的國學界,他資格最老、學問最大,經曾任蘇州市宣傳部長的俞明曾介紹,朱季海被聘為蘇州博物館顧問,蘇州宣傳部工農聯盟顧問。2005年被聘為蘇州復興私塾顧問(掛職)。2011年96歲的他,身體一直不怎麼好,蘇州電視台《新聞夜班車》等欄目對其有多次報道。

履歷


他是魯迅的同門,國學界的大師,學問高,資格老,如今卻貧困潦倒;或許是不願進體制,不願被打擾,朱季海,一直處在公眾視野之外。
對於外界評價,他笑眯眯地反問:“我哪裡怪了?他們來我這裡拿不到他們所需要的東西,就說我怪。”
而此外,據說是因為長期受到雙塔公園的負責人的照顧,比如免收門票、免費提供開水等等,礙於情面,他就答應了充當私塾顧問。
江南的蘇州有一處雙塔公園,園中矗立的雙塔,被看做兩支筆,是該城的文化象徵之一。一代宗師章太炎的故居便在附近。
每日早上的十點到中午十二點,公園裡“嘯軒”外側走廊拐角的硬木椅總會迎來一位從兩裡外來這喝茶的老人。老人身邊的一張紅漆舊木桌上,總是放著充當茶杯玻璃罐水壺以及一隻小塑料袋。他不和旁人說話,只是靜靜地看著綠樹和陽光,或者閉目養神
庭院的另一側,一群老人在聊天或者打牌,不時的喧鬧聲更襯托著前者的孤獨。
朱季海
朱季海
這位老人,是章太炎的關門弟子——朱季海,今年91歲。魯迅是其同門師兄,陳寅恪是他同輩學人。其著作《楚辭解故》因深奧難解,被稱為“學界天書”。但同魯迅、陳寅恪等其他文化耆宿不同,這位國學界的傳奇人物,似乎一直在大眾視野之外。
有人說,在蘇州,朱季海資格最老、學問最大、脾氣最怪,是個“有點痴有點迂有點怪有點狂的高人”。
有人說,朱季海長期窮困潦倒,是一位“無錢、無勞保、無人照顧”的“三無人員”。
坊間還有種種傳聞。據說章太炎的大弟子黃侃想見其一面卻終死未能如願,朱季海稱:“二人皆恃才,不見也罷”。據說南京大學前校長匡亞明要請他出山,老人的答覆是:每月薪水由他定,“不能少也不能多”,“而且每節課只上20分鐘,因為我沒有水分”。
最近他出山擔任一家現代私塾的顧問,更引起多種的猜測和討論。近日,記者前往蘇州訪問了這位神秘的國學大師。
一位真實可愛的老人
朱季海老先生是沒法約見的,因為他沒有任何聯繫工具,除了寫信。要見他只有從早上十點到中午十二點在雙塔公園裡等著。
在友人的引薦下,筆者很幸運地坐到朱老先生面前。當得知記者來自廣州,老先生立刻就說,英語的“TEA”就是根據中國南方的茶的發音,因為中國的茶葉最先都是從南方港口運往西方的。這樣的開場一下子就讓記者緊繃的神經放鬆了。
這是一位面容清癯、精神矍鑠的長者,臉上很少老人斑。他的衣著樸素而優雅:一頂呢絨鴨舌帽,灰夾克,條紋褲,一雙呢鞋。對於外界評價他的“三最”。他笑眯眯地反問,“我哪裡怪了?他們來我這裡拿不到他們所需要的東西,就說我怪。”
他把手上的報紙拿給我們看,指著上面的一則新聞——“江蘇要消滅20萬個自然村”。“這是要幹什麼?”他告訴我們,沒錢訂報紙,只能買一些便宜的報紙看,並通過這對當下的世界保持著密切的關注。對現在某些人的讀書無用論,朱季海說:“孔子沒能改變魯國,可是我們拉長一點時間來看,他卻能影響世界。”
而對如今所謂的“復興國學”、“返回傳統”,他則表示:“現在不是要返回傳統,而是要拾起失落的人文。孔子不是一塊招牌,也不是一種魔術——念幾聲咒語就萬事大吉。現在所謂的紀念孔子正是一個‘文化盲點’。就像落花流水,幾天就沒有了。”他接著解釋道:“什麼叫回到傳統?所謂傳統就是會一直傳下去,傳不了的就不是傳統。每天都在前進,哪裡回得去?”
為什麼充當私塾顧問呢?他沒有回答,只是無奈地說,原來說好的只是形式上掛個名,不採訪,不拍照,現在全部不作數了。記者聽到一個說法,私塾主人請雙塔公園的負責人牽線搭橋,朱季海因為長期受到雙塔公園的負責人的照顧,比如免收門票、免費提供開水等等,礙於情面就答應了。
他對現在的環境污染意見很大。“現在是垃圾文明,製造各種垃圾,所以癌症大量地出現”。他甚至對茶葉都表示了極度的不信任:“都是農藥。”
每天都來雙塔公園,是“因為沒有其他地方可以去了”,他無奈地說。朱季海的卧室就在街邊,晚上總是睡不好。因此來雙塔有三個目的:保持運動,呼吸新鮮空氣,還可以“補覺”。當交談間聽到一個笑話,老先生笑得茶水從口中噴出來,流出了眼淚。
在我們面前的是一位真實可愛的老人。
記者做東,請朱季海到飯店吃飯,一走進大廳,朱季海就說空氣不好,都是油煙味。點飲料的時候,朱季海建議喝紅酒——“喝點紅酒對心臟有好處”,同時要兌著果汁喝。
他害怕生病,因為“看不起病,也沒有人照顧”。因此朱季海說,活在當下要做學問,首先就是要“保護自己”。
朱季海說自己已經買不起書,每個月的收入,還不夠吃飯和穿衣。
復興私塾的負責人傅奇告訴記者,朱季海中午有時候到路邊的小店吃點東西,有時候不吃飯。雙塔公園裡的一位老媽媽看他可憐,有時候中午做了飯請他一起吃。
一位意氣風發的青年
朱季海1916年出生。他的父親也是一位讀書人,曾經留學日本,與革命領袖黃興相識。
朱季海16歲起師從章太炎。對於“章太炎最後的弟子”一說,朱季海說自己並不是最後一個聽章太炎講課的學生,因為章太炎晚年授課是開放式的:交點錢,誰都可以來聽。他是其中年紀最小的弟子之一,章太炎十分器重這個聰明而用功的學生,稱其為“千里駒”,並委以重任,所以外界有“最後的弟子”一說。
太炎先生講《說文解字》是一個字一個字地講,每課必到的就是魯迅和朱希祖,魯迅還做了筆記,現在就放在魯迅紀念館里。他後來卻說‘一句也不記得了’。”
朱季海認為這是當時魯迅要表明自己的所謂“革命立場”,“這是一種‘左派幼稚病’”。
“章老師要我辦兩件事:一件是籌辦章氏國學講習所;一件是創辦《制言》雜誌。”朱季海回憶說,自己跟章先生學習,主要的方式就是聊天。
章氏國學講習所於1935年創辦后,章太炎指定朱季海擔任主講人,當時朱才20歲左右。可以想象一下,一個弱冠青年為一群比自己年長的讀書人講學,是何等的意氣風發。
令人驚奇的是,朱季海讀大學選的專業是物理學,因為“對一切都感興趣”。朱季海毫不猶豫用一個詞形容年輕時候的自己——“瀟灑”。那個時候的他,和其他時髦青年一樣愛玩,喜歡看電影;不同的是,他對世間萬物,甚至高深的學問,都懷有濃厚的興趣,“研究也是玩”。
回憶自己的青年時代,朱季海最愛談的一件事就是第一次北京之行。此行的起因並不令人愉快,因為章氏國學講習所的緣故,他與同門發生了矛盾,憤而赴京觀光。此次的北京之行,卻令他眼界大開,收穫頗豐。應蔣夢麟邀請,到北大藏書樓新館開館儀式上助興;跟德國學者李華德學習了梵文巴利文,本來還想學古琴,可惜心儀的老師不在;而最讓他感到舒心的是,白天逛東安市場的書攤,晚上在故宮武英殿旁邊的一間小房子里讀道藏(道教經籍)。
在朱季海的記憶中,這段在北京的時光充實而愉快,這是他以後兩次來北京所難以感受到的。
談到同門,記者問到他不肯見大師兄黃侃的傳聞是否屬實,他立刻否定了這個說法:“有機會我當然會去看他。”他介紹說,章老師與黃侃關係很好,寫了文章都要給對方看。說起這些,他的眼圈開始紅了。
而對於章太炎的另一著名弟子魯迅,朱季海卻頗有微詞,尤其是對魯迅在《關於太炎先生二三事》中寫道“(章太炎)所講的《說文解字》,卻一句也不記得了”。
“太炎先生講《說文解字》是一個字一個字地講,每課必到的就是魯迅和朱希祖,魯迅還做了筆記,現在就放在魯迅紀念館里。他後來說‘一句也不記得了’,這是為什麼?”朱季海認為這是當時魯迅要表明自己的所謂“革命立場”,“這是一種‘左派幼稚病’”。朱先生認為,要救國首先要有文化,“沒有我們的歷史文化,我們還有什麼東西呢?魯迅的出發點並不壞,但是認識不清”。“辦《制言》,也是為了制約他們這種全面學習蘇俄的傾向”。
“但是我還是可以理解他的偏激,因為他的父親死得很冤枉”。
1946年,精通英、德、日語的朱季海來到南京國史館工作。他看不慣擅長鑽營的副館長,副館長也很不滿,說他“目無官長”;朱季海聽到后還擊說:“此乃‘長官無目’!”。因此,兩年後他沒有隨同“南京國史館”遷往台灣。“副館長是個官僚,學問是有的,但也談不上有多高明,但比現在的一些官員要高多了。”朱季海說。
對於越來越厚的學術著作,朱季海一直非常不以為然。“那是給文盲看的。文盲也不看,就擺在那邊裝樣子”。他認為一本書也許都比不上一條註釋。建國初,他給呂叔湘主持的《語言研究》投稿,不見迴音。後來在上海見面了。“我問他,稿子怎麼樣,怎麼沒有發呢?他說,我們這裡要論文的,一條一條的東西不能出。我就說,什麼叫一條一條,學術就是問它是不是真理。結果他一回去馬上就發了。這是我第一次在《語言研究》上發表文章”。

去世


2011年12月21日晚上,國學大師朱季海在蘇州家中去世,享年96歲。
朱季海家人介紹,朱先生在冬至前夜的9點30分去世,當時十分安詳,沒有痛苦,此前他因年老體邁已經卧床數月。

紀念


為永久紀念當代國學大師朱季海,有網友特為朱季海大師建立網上紀念館供大家追思悼念。

著作


1《南田畫跋》(清)惲格著,朱季海,施立華校勘,上海: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 1987
2《南田畫學》朱季海輯,古吳軒出版社,1992
3《莊子故言》朱季海著,北京:中華書局,1987
5《南齊書校議》朱季海著,北京:中華書局,1984
6《楚辭解故》朱季海撰,上海:中華書局上海編輯所,1963。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再版,新增“四編”部分。
7《畫譜》(清)釋道濟撰,朱季海註釋,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1962

論文


1 讀蘄春遺書漫筆 蘇州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5
2 毛詩評議序 蘇州鐵道師院學報 1998
3 畫苑書叢小記──董其昌《畫禪室隨筆》蘇州鐵道師院學報 1998
4 《遠遊》略說——兼評廖胡二家中失 鐵道師院學報 1997
5 許君述賈侍中說?字疑義舉例 鐵道師院學報 1997
6 漫談用西洋紅作國畫 蘇州鐵道師院學報 1996
7 古文弌弍弎從弋說(附釋必說 # 弋)蘇州鐵道師院學報 1996
8 釋溪阬 蘇州鐵道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 1995
9 釋洞過水 蘇州鐵道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 1995
10 三朝畫即席談——和巴黎人談中國畫 蘇州鐵道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 1995
11《瘞鶴銘》新語 蘇州鐵道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 1995
12 看黃梅戲有感 黃梅戲藝術 1983

故事


大師

不少人說,以朱季海的條件,到大學當個學術帶頭人可以說是輕而易舉。
事實上,朱季海曾經給學術帶頭人上過課。上個世紀九十年代,他曾經應聘到蘇州鐵道師範學院,給文學、史學、美術三個系的學術帶頭人上課。南京大學也請他給老師上過課。
然而,朱季海在建國后沒有成為任何一家單位的正式員工。這是為什麼呢?那樣,至少可以保證衣食無憂,不必為生計擔心。
朱季海回答說:“那時候還可以做事情,我不需要那些東西,我需要的是時間。以前一個星期有3次的政治學習,從‘文革’之前就這樣,這樣就沒有自己的時間。這是一個選擇,做這個,就不能做那個。我那個時候不在圖書館、博物館,就在朋友家裡看東西。”
他又加上一句:“如果那個時候有一個職位,可能你今天就見不到我了。”那個時候,指的是從新中國建國到“文革”結束,在歷次運動中著名文化人物紛紛落馬,遭受各種迫害。朱季海有兩次逃往蘇州郊區,其中一次就是得到要被批鬥的消息。
朱季海的書法堪稱一絕,不少人上門求購,可是據說他對於自己的字十分愛惜甚至慳吝,不肯輕易下筆;即使有人請他吃飯,或者幫他辦事,他也不肯動筆。
對於這種說法,朱季海顯得很淡然。他對記者說,早年別人要他寫字,他是提筆就寫,不當回事,可是“現在不能寫了”。
“90年代他們找我寫字,蘇州郊區的一個公墓,有三塊牌坊,每塊上面要寫四個字。一塊是啟功寫的,一塊是趙朴初寫的,還有一個找我寫。一個字一千塊,輕而易舉,但是我推掉了。我說我現在不能寫,原因是什麼?不是錢的問題,一萬塊我也不敢寫。到時候走過去我自己是要看的。”
為什麼不能寫呢?朱季海語焉不詳。從長期關照朱季海的俞明的話中可能可以得到部分答案:朱季海的手曾經摔傷,幾近骨折,當時沒錢醫治,留下了後遺症。“他窮得連棉褲都當掉了。”
俞明曾任蘇州市宣傳部長,一直非常關心朱季海的工作和生活,還專門寫過介紹朱季海的《痴子》一文。據俞明的看法,朱季海生活困難與他自身的性格也有關係。他曾經讓蘇州市博物館給朱季海掛一個顧問的頭銜,這樣每個月朱季海都能領到一點錢。可是朱季海並沒有來領錢。“我告訴館長,第一個月要把錢送到朱季海家裡,第二個月他就會自己來領了。果然如此。這就是知識分子的脾氣。”
俞明說,還有一次,幾個熱心人要介紹朱季海出任江蘇省文史館員,他們找了語言學家徐復推薦,一不小心把徐復說成朱季海的師兄,朱季海不樂意了,說“他是我大師兄黃侃的弟子,怎麼可能是我師兄?”
據了解,朱季海目前的固定收入是由蘇州市委宣傳部每月發400多元,原來是每月100多元,冠以“工農聯盟顧問”的名頭。“怕他餓死。要是真的發生這樣的事,我們的罪孽可就大了。”俞明說。
上個世紀八九十年代,一些女學者、女作家自發地組織起來照顧這位文化老人,請他上館子改善伙食,帶他去醫院看病等等。“朱季海對於請客吃飯,從不拒絕,他喜歡吃肉。”
據說,老先生還不定期幫上海古籍出版社等出版機構做一些校注工作,獲得一些零用錢。

父親

朱季海住在蘇州觀前街1號。觀前街是蘇州著名的旅遊購物區,車水馬龍,人潮如織。朱季海的家是一幢中西結合的兩層樓的青磚舊洋房,有些地方已經裂開。它和馬路之間隔了一條小河。其他房子臨河的一面都漆成白色,惟有朱季海的依然是青色,像一塊大鬍渣。這個房子是當年他的老父親留下來的。
如果說喧鬧的環境嚴重地打擾著他的睡眠和工作,那麼與家人的不融洽關係,更讓朱季海在垂垂暮年也難以過上正常的家庭生活。他有一個兒子,兩個女兒,大女兒身體不好,疾病纏身;夫人依然健在,是一位樸素善良的婦女,沒有多少文化。雖然住在一所房子里,朱季海與家人卻形同陌路。熟悉他們家務的紀克先生介紹,他不和家人一起吃飯,基本是自己解決;但衣服還是家人幫他洗。
據紀克的觀察和猜測,矛盾的根源很大要歸咎於經濟問題。朱季海雖然名聲很大,卻不能給家裡帶來實際利益。家裡的經濟負擔一直十分沉重。“在世俗生活的層面,他幾乎是一個廢人。對於妻子兒女,我們能不能說他是一個不負責任的男人?”
朱季海的兒子朱廣明是一位樸實的中年人,他的職業是電錶抄表工,雖然生活清貧,他依然堅持買書讀書。
作為遠道而來的書友,記者走進蘇州觀前街1號,參觀了朱廣明的藏書。書房也就是卧室,所有的傢具都變成了書櫃,連床上都是書。朱廣明說,因為今天要練字,所以只好把桌上的書搬到床上。他曾被評選為蘇州著名的藏書家。
朱廣明對書的痴迷,無疑有著父親的影響。但是對於父親和與任何與父親有關的話題,他堅持不說一個字。旁人在談論他父親的時候,他也神色漠然,不置一詞。他也不喜歡家人和外人談論他的父親。
紀克說,朱季海對子女的要求很高,很少給予鼓勵、誇獎。他又很不喜歡子女利用自己的名頭到外面辦事;而子女們也從來沒有因為他的名聲獲取什麼好處。
朱廣明屋裡有一台電腦,這是他的兒子也就是朱季海的孫子的。他目前已經大學畢業,從事園藝工作,不過他對家裡的讀書、藏書已經沒有太大興趣。當然,這也讓家裡嚴峻的經濟形勢有所緩解。
朱廣明的卧室旁有一道伸向黑暗的樓梯,樓梯的盡頭就是朱季海的房間。除了朱季海自己,誰也不允許進入這個房間,包括他的家人。誰也不知道每天他是如何獨自在屋子裡度過漫長的時間,裡面又藏著多少的學術珍寶。根據極其少數到過這個房間的人介紹,屋子裡除了一堆書,就是一張床。朱季海房間的后側,高高地開著兩扇窗戶;前側,安裝了家中唯一的一台空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