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紀實

重慶紀實

《重慶紀實》是一部思想型的報告文學集,可以看作是鄧毅對現實社會生活的關注、理解和完整的表達,以行者的方式用足跡丈量時代的尺度,通過對一些具有個性色彩和夢想追求的小人物的真實記錄和藝術升華,把重慶的人文精神和深邃和高度直抵讀者靈魂,構成了重慶精神,甚至中華民族的巨大精神資源。《重慶紀實》不僅充分體現了鄧毅在寫作中的多種探索,還特別注意了小與大,重與輕,實與虛,顯與隱,快與慢等的藝術辯證法,文字中總是充滿了勇毅和智慧。寫作與做人一樣,要有遠大的抱負和開闊的胸襟,具有超越性,超越個體的廣大性。鄧毅無疑是做到了,在洋洋洒洒長達30萬字、17篇報告文學作品中,沒有重複的痕迹,沒有多餘的文字,質樸中亮出繁華,繁華中透亮出乾淨和飽滿。而他的寫作是真正的厚積薄發。他對史料的爛熟於胸,隨手拈來,自如有加,所以讀《重慶紀實》,不僅感受到了鄧毅筆下現實社會中真實人生的魅力與思考,同時也被他的文字和藝術魅力深深感染,是如此的沉靜與堅韌,渾身充盈著一股正能量。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重慶紀實》收錄了鄧毅從上世紀80年代至今創作的17篇報告文學作品,題材涉及到重慶的工業、農村、法制、民俗生活等多個方面,勾勒出現代重慶匆匆前行的側影。鄧毅就像一個細緻的撰刻者,等待一切都成了,還用上好的宣紙,用力拓出了《重慶紀實》中各個人物和事件的凸凹與風骨,可以說是力透紙背。將人物獨異的生命體驗與事業融為一體。他的筆下都是小人物,可他很注重細節的描寫,記載了發生在重慶各行各業的故事,展現了重慶人堅強不屈,大愛無言的奮鬥精神,富有強烈的時代感和主旋律,更有本土文化和人文情懷的社會價值和現實意義,豐富多姿,深刻而親切。

作者簡介

鄧毅,研究員、碩士。重慶市作家協會副主席、重慶文學院院長、重慶市民間文藝家協會副主席、中國民閣文藝家協會理事,中國作家協會中國報告文學學會會員,魯迅文學院第三屆全國中青年作家高研班學員。20世紀70年代開始在《人民日報》、《光明日報》、《文藝報》、《中國作家》、《小小說選刊》等全國省市報刊發表小說、散文、報告文學和文藝評論等作品。著有報告文學集《重慶紀賣》、散文集《大山人》。文學作品曾榮獲中國報告文學學會“共和國的脊樑”全國大型報告文學徵文作品一等獎、“中流砥柱”全國大型報告文學徵文作品一等獎、國家五部委“綠我中華”全國散文獎、首屆重慶散文獎、重慶報告文學獎,作品入選《全國優秀報告文學獲獎作品集》。並榮獲全國學術論文優秀科研成果獎、重慶市政府社科成果獎,被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榮譽授予“全國中青年文藝家德藝雙馨工作者”、“全國優秀青年文藝家”稱號。

專業推薦


媒體推薦

這是一本關於山城重慶的書,一本及時的書,鮮活生動的書,讓我們振奮的書。
——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 著名作家 葉辛
鄧毅以他的作品顯示了一個報告文學作家的特殊存在,他是社會的觸角,敏銳地捕捉到最具新聞性的題材;他是讀者的眼睛,帶你去觀察你所看不到的地方:他是民間的史官,。記載那些隱藏在日常生活中的不尋常的事迹;他是良知的僕從,遵循人類的道德對每個筆下人物作出正直的評價。他的文字記載了發生在重慶各行各業的故事,展現了人們在創造新生活中多種多樣的努力,這些努力被他仔細彙集起來,勾勒出現代重慶匆匆前行的側影。
——中國作家協會創研部主任 著名文學評論家 胡平
《重慶紀實》是鄧毅的嘔心之作,作家筆下風生水起,張弛有度,既靠細節說話,又不失宏大敘事;既有春秋筆法,又有似水柔情;既像浮雕托出,又似工筆細描,體現出生活積累、知識積累、藝術積累的水乳交融,其作品的時代旋律、深刻內涵和詩一般的韻致,使其具備一種風姿別具、卓然自立的藝術品相和閱讀魅力。具、卓然自立的藝術品相和閱讀魅力。
——魯迅文學院常務副院長 著名報告文學作家 白描

名人推薦

這是一本關於山城重慶的書,一本及時的書,鮮活生動的書,讓我們振奮的書。
——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 著名作家 葉辛

圖書目錄


在社會的現實生活中發現和感動
——評鄧毅的報告文學集《重慶紀實》
祭龍
遷徙家園
大愛無言
手持金鑰匙的女警
三峽紀行
澆鋼鑄鐵的人
長江魚
致敬,中國的格林兄弟!
美蓮精神
鴉嶼山的情懷
鐵骨鋒鋒
永遠是人民的兒子
情滿武陵山
丹鳳朝陽
人們沒有忘記他
崛起在石馬
稅收,市場之奶娘
從情海中孕育——代跋

後記


古人“詩言志”和“詩緣情”之說(分別見於《尚書·堯典》和陸機文賦》),猶如硬幣的兩面,體現在歷代每個中國詩人、作家身上,體現在每篇作品上。這從陸機算起都將近兩千年了,今天的詩人、作家要想離這個經、叛這個道,都還不大可能。
我們就拿報告文學來說,它最重要的特徵就是現實性與真實性,以及人民性政論性、激勵性和干預性等。它需要“緊扣社會脈搏,彰顯時代精神”,也就是說它非“言志”不可,不“言志”就不成其為報告文學。那麼硬幣的另一面——“情”這一面呢?
我曾經就這個問題——硬幣問題與報告文學作家鄧毅探討。他的心得便是:兩方面他都是傾情投入的!可能與詩人、小說家不同,報告文學作家往往要喜愛寫的對象,熱愛寫的對象,寫出的才是最好的作品。他還說寫報告文學不像寫小說那樣,要在虛構和想象上花大量心血,心血主要花在採訪上,你要與採訪對象心心相印;心血主要花在提煉上,提煉出的東西主要不是以框框為標準,要以感人為標準;心血主要花在寫作時,往往採訪時已經哽咽流淚了,寫作時情不自禁還要流淚。
鄧毅同時也是一位文學評論家。其新出的評論集《點擊與喝彩》“以海納百川的氣度,點擊林林總總的文學體裁”,不過,其所“點擊”的報告文學僅兩篇,其他大量為詩歌、小說、散文。就在這兩篇對報告文學的評論中,他為寫“小人物、小事件”、“小處落筆、大處著眼”的文章喝彩,倡導報告文學需要面對“普通人、小人物的理想與崇高”,倡導作家“把自己的情感與人物的情感相交融,去抒寫“人物心中的大情與大愛。”
我很贊同鄧毅這些觀點。我並且以為,寫報告文學以愛為出發點,要抓住“情”字不放鬆,很不容易。
中國報告文學學會常務副會長李炳銀先生認為,報告文學作家鄧毅的作品“是行走在現實社會生活土地上的文學耕耘”,具有著“引導人們積極向上和追求改變和完美的傳導價值”,能夠讓讀者“感到到一種啟示、溫馨、力量和釋然”。我以為這就很準確完美揭示出了鄧毅作品兼具“言志”與“緣情”兩種品格,而這正是近年以來他的報告文學屢獲全國大獎的原因吧!“言志”即“思想性”,這本來就是報告文學的強項,我就不多說了。這裡要說的是後者:實踐中鄧毅是怎樣踐行自己的寫作理念,是怎樣嘔心瀝血寫出好作品來的。
人說報告文學是“用腳走出來”的文字,需要實地採訪、積累素材才能寫出好作品。可重慶大足龍水鑄鋼廠的廠長劉興烈是個對採訪有抵觸的工作狂。還好鄧毅和他一樣是性情中人。這個廠的工人中有些是刑滿釋放人員,由於劉興烈真誠相待,以情相待,這些沾染過壞習氣的人進廠后都洗心革面,成了遵紀守法、苦幹實幹的勞動者,這稱得上是奇迹。這天正下著大雪,鄧毅原計劃去採訪一個這樣的工人,不巧突發高燒,醫生要他住院並輸液。他為了不失約,自己拔下了輸液管,強撐著病體來到工人家中。正碰上這位工人的妻子去世了,廠長劉興烈在幫著處理後事。這三個人:工人、廠長和鄧毅互相握著手,都流出了熱淚。對廠長,工人和鄧毅心裡充滿了感動;對鄧毅,廠長劉興烈覺得遇上了知己。這樣,當這篇題為《澆鋼鑄鐵的人》榮獲“共和國的脊樑”全國大型報告文學徵文作品一等獎,廠廣播員讀給工人們聽時,車間里那些硬漢都哭了,因作品寫出了不為人知的廠長工作、生活的細節,甚至走進了廠長的靈魂深處。順帶說:這廠原本知名度不高,后因此文的發表,川江一些船舶的錨也給他們做。
《稅收,市場之奶娘》寫重慶的稅務改革。鄧毅也是重在寫人,而不寫具體的業務。稅收戰線最辛勤的小卒子——協稅員們每天凌晨兩點到天明都在碼頭候船,“腳踩鵝卵石,腋下夾電筒,兩手開稅票”。鄧毅也一樣半夜前往,跟班採訪。有次,在長江邊的竹木市場,他在河灘上與稅收人員和竹木販子傾情交談,竟忘了觀察周圍情況,春水在不知不覺間漫來,淹了退路。情急間他們坐進洗澡所用的大木盆,始得上岸。又一次,他到重慶有名的大陽溝市場採訪,見一賣臘肉女人對稅收人員叫道:“你咋來找我繳稅喲,你該找做臘肉的人嘛!”背著背篼兒要跑,被稅務所長扯住背篼。這下不得了,她對所長一頓拳打腳踢,還叫嚷要殺稅收員,連上前勸阻的鄧毅也遭誤傷。所長雖然頭破血流,仍做到了罵不還口,打不還手。後來去醫院採訪時,所長對鄧毅道:“咦,你原來是個作家?你昨天也陪我挨了打!”所長好感動,採訪中說出了許多心裡話。
其中寫稅務科長、癌症患者藺澤沛的故事更一波三折:竹器在號稱火爐的重慶曆來暢銷,不料時過境遷,有名氣的重慶竹器廠也因產品積壓陷於困境。藺科長拖著病體前往考察、調研,先是建議該廠改產紙巾。后又根據市場信息,婦女用衛生巾是搶手貨,建議該廠開發。廠里採納了老藺的建議,重慶竹器廠改名為重慶衛生巾廠!從此產銷兩旺,納稅猛增,職工福利提高。焉知福禍相尋,那天鄧毅去採訪藺科長剛落座,這廠長也來了,一臉哭相。藺科長驚問之,才知廠房失火,工人吃不起飯了,廠長來問下一步怎麼走?鄧毅遂陪同藺科長前往,只見廠里一片狼籍,工人們都在落淚。藺科長率先掏錢捐款,感動中的鄧毅也捐了款。很快老藺又代表稅務機關前去返還了當年稅款,這相當於雪中送炭哪!工人們再次淚飛如雨!后連工廠另擇新址、重購設備,這位身患絕症的稅官也不辭辛苦參與其中。終於,該廠清爽潔凈的衛生巾又源源不斷充實了貨架……不知讀者尤其女同胞們讀了這故事會開心一笑,還是會潸然落淚呢?還是兩樣都有?反正,讀者眼中誕生了又一個高風亮節的稅官形象。而這篇採訪數月、並參閱了許多著作和資料才完成的五萬字報告文學也獲得了全國報告文學作品一等獎。
《美蓮精神》也是篇感人肺腑的至文。它的女主人公徐佩蓮是紡織機械廠的工會主席,她和下崗女工姐妹們建立了“美蓮凈菜社”,為客戶送洗凈配好的鮮菜上門。她們最初只有九戶訂單,如徐佩蓮所言:“這個數字與北碚60萬人口,與我們傾注的熱情難成比例!”但她們沒有心灰意冷,把生意越做越好。採訪中鄧毅的目光並沒有停留在越來越紅火的“美蓮凈菜社”,而和女主人公一起,關注著仍在艱難度日的下崗兄弟姐妹們。這個廠因經費拮据,已到了連廠里僅有的一部電話機都無錢繳費的地步!有個澆鑄工被鋼水濺瞎了一隻眼,被早早裁員,開一輛舊三輪摩托搞營運,哪知一不慎開進了嘉陵江!他死了,家裡一貧如洗,競連百多元火化費都拿不出來。鄧毅陪徐佩蓮前去他家,孤兒寡母在靈前長跪不起。採訪中母子倆只有眼淚,只有抽泣!鄧毅再也問不下去了,他將身上所有的幾百元錢全塞進孤兒手裡。另有一次,他跟著一群下崗工人做盒飯,賣盒飯,忙碌一天,一算賬竟然分文未賺!他拖著一雙疲憊的腿,聽著工人兄弟說明天的任務,感慨他們“屢敗屢戰的”精神,覺得這也是人生的一種升華……
不是么,“真情出好詩”,真情也出好的報告文學!
鄧毅曾擔任重慶電視台《三峽大移民》攝製組製片主任,花了大半年時間,蹲在庫區三峽拍片。其間,他擷英采玉,訪賢問苦,創作出包括《清江一曲繞村流》、《磨盤寨的塗家人》、《峽山客記》、《裴家院子》、《姚村平墳》、《神女峰的夢想》等在內的“三峽紀行”系列優秀作品,先後發表在《人民日報》、《光明日報》、《農民日報》、《中國三峽工程報》、《文藝報》、《文學報》、《中國作家》等全國性報刊上。他體驗過村民在村莊被淹之前平老墳時呼天搶地的痛苦,見到過一老農挨著村前一棵大黃桷樹幾天幾夜都不肯離開,見證了死守土地的農民如何變成了沒有土地“遊手好閒”的“市民”,並有幸與首批喬遷的農民一起過了搬進新縣城之後的第一個快樂年。那裡公路之險,進山前駕駛員都要先燒炷香;那裡山路之崎嶇,連豬都不能喂大了,因為喂大了交活豬背不出來;那裡修路的半崖上掛著半截衣服,那是才炸死了人;那裡老鼠好厲害,半夜在頭上蹦來跳去,來訪者只好坐以待旦。那裡農民早睡慣了,在火塘邊坐不多會就打起了瞌睡,而來訪者巴不得多聊會兒,因為明天一早就要離開,不然天黑前走不攏渡口,好無奈好焦急呀!山民說當三峽完工了,水進去,山路也不會這麼遠了,說完笑了起來,來訪者也舒心地笑了。
《峽山客記》中的童玉喜,是皮家矸的上門女婿。作者雨夜相訪,“童玉喜肩扛一隻足有70斤重的麻黑野山羊回來了,他那瘦削的臉上淌著雨水、汗水。”見有來客,童玉喜高興地拿出酒罐,與客人豪飲。幾杯酒下肚之後,吐露真情:他在林子里熬更守夜打獵,並不是為了貪吃野味,而是守護莊稼!“這山裡的日子過起真難哪!”此文將山民悲涼慷慨的心境放在狩獵成功的喜慶中,緩緩道來,這增加了文章的厚重感,收一唱三嘆之效。《古鎮新傳》中的老人杜兜兜(兜兜,當地人稱剃頭匠),兒女們有的在縣城,有的在香港,要接他去安度晚年,但老人哪也不去,對自己親手建造的木板屋難以割捨。連洪水來臨他也不肯撤離,上了房頂,繼而又“爬到門前一棵百年大黃桷樹上躲水”,幸好被人划船救了下來。然而到了三峽移民時刻,他是非走不可了啊!他儘管兩眼發潮,口唇喃喃,又如之奈何?而《裴家院子》里的住戶,家家生活艱難。這院子原是一個裴姓地主的,年久失修,破舊不堪。其中的苟老頭患了半身不遂,“斜躺在自家門前的涼椅上,寧可讓蚊蚋來咬他,也不肯放過天井上空那片晚霞風光”。可這個倔老頭對三峽移民的態度與杜兜兜正相反,他正熱盼著喬遷新居。兩相對照,耐人尋味吧?而且,新居就一定強過老屋么?老屋的人脈、環境、勾起的記憶,你能帶到新居去么?鄧毅的部分報告文學帶有悲劇色彩,而這,往往意味作品的生命力久長。
發表在《中國作家》雜誌上的《遷徙家園》同樣是寫移民這個“讓世界矚目的難題”,對彭水縣的移民幹部著墨較多。一句真實的笑話:遠看是要飯的,近看是燒炭的,走攏看是——移民辦的。這裡也摘引幾段以濃情催生的文字:鄉幹部黃建民,父親彌留之際,電話連催,而山裡有數百村民飲水無著,他正在前往救急的路上,並毅然決定繼續往前。過後“他在父親靈棺前,稽首不起,淚水漣漣。”
婚後六年未孕的馮洪安夫婦,數度策劃去重慶醫院做試管嬰兒手術,卻因為工作繁重而數度“流產”。妻子問丈夫:“這移民工作哪個時候才能完成?哪個時候我們的小孩才能出世啊?”話語輕柔的同時,眼眶裡卻盈滿淚水。
移民官員陳紅默默估量,這家農戶要搬走的全部傢具超不出五千元。他頭戴安全帽、手持步話機,指揮著吊車起落、卡車駛停:大石磨石豬槽平壩的夯石、扇谷的風車、活動的木板糧倉,以及柱頭磚瓦,一樣也不落下。東風大卡車往返共跑了25趟!
文中移民群眾也有特色。有個叫羅剛的,草頭百姓一個,卻自願“攙合”到移民工作中去,奔走動員親戚和鄉鄰拆遷房屋。為此聽夠了風涼話,還遭受過辱罵毆打,可他“痴情不改”終至感染了鄉親,成了大家口頭的“移民標兵”。
有個叫李元輝的,一家老小共有七人,“這七柱三間的磚瓦房,是我和娃兒媽不分白日黑夜搭建起來的。”“我原想死也不搬。可昨晚說了今天遷走,我兌現!但有一個要求,讓我獨自在這屋裡呆一個小時再走,我走了你們再拆。”一小時過去了,李元輝從他那一樓一底的房子里走了出來……這與前面那個杜兜兜不是“異曲同工”么!移民哪,你們為了“大家”與“大局”,割捨了自己最親愛的……
說真情出好的報告文學,豈只是遷移之類呢!先後發表於《文藝報》和《時代報告·中國報告文學》並引來好評如潮的《祭龍》,是書中一朵奇葩,也可以說是中國報告文學“文化視點”的一朵奇葩,這朵奇葩同樣是鄧毅用真情澆灌而成的。重慶人好龍。這篇萬餘字的報告文學寫活了活躍於重慶各地的多個“龍痴”:紮根山裡,鑿石雕龍的康盛隆;紙紮“中華龍”並榮獲“山花獎”的申學詩;彩扎“金甲赤脊銅梁龍”並獲首屆中國民間舞龍大賽金獎的傅全泰;先後扎制“大蠕龍”和“中華巨龍”,分別於國慶35周年和50周年進京舞龍表演的蔣玉霖和周合平、周建;更有甚者,善於扎火龍、舞火龍、燒火龍的唐志雲、黃雲貴和他們的兒孫們!表演火龍之際——“龍頭火、龍口火、龍脊火,那‘花’都是火,乾花是火藥花,它形成立柱花;水花則是鐵水,用生鐵熔化打向空中,廣場火星飛濺、紅霞滿天,人在火中舞,龍在火中飛……”最後還得提及“壯志未酬”的劉漢中,他花十年功夫研製成了重達二十噸“動感十足”的“中華繞柱飛龍”,開動時“龍頭的旋轉、龍眼的變光、龍爪的舞動、龍嘴的吐火與噴水……使人嘻笑開懷。然而,最終帶來意外驚喜的是從那碩大龍頭的龍嘴中,竟吐出一條‘祝福奧運、祝福北京、祝福中國’的彩幅標語。”他本想用之點燃北京奧運會聖火,可當北京奧運會點聖火的那一刻,這龍,呆在重慶奧運中心“世界奧運作品展”的展館里。這,稍許有點悲涼吧?好了得添一句:在我看來,此文之所以寫得如此出色,是因為鄧毅自己也是個“龍痴”!
鄧毅報告文學還帶有傳奇性,文中的人與事與景常讓讀者浮想聯翩。《磨盤寨的塗家人》中的磨盤寨又名盤石城,它高高在上,四周懸崖,進寨是巨石砌成的寨門。寨內面積有一平方公里,果樹成林,風景如畫;寨外長江如練,朵朵白帆。此寨卻是塗氏先祖於乾隆年間購得的……你讀到這裡,能不心嚮往之,並一動遊興?《神女峰的夢想》中有一座“我們山裡人的神女峰”,說的是從長江巫峽那名聞天下的神女峰對岸渡口進山去,行至深山更深處,那裡一個亭亭玉立的石頭少女……而在這仙境般幽深之處有個龍窩村,相傳在清朝道光年間,有個王姓貴人帶僕人挑擔來到這裡,住了下來……而今,村長王祚倫的幺女初中畢業了,容顏姣好的她辦了個學前班……清晨黃昏,當她用憂鬱渴望的眼神在村口凝望時,像不像那個“山裡人的神女峰”呢?而她最直接的鄉愁恐怕還是交通的隔絕吧,“連稱鹽打油都要出山到江邊神女峰下的雜貨鋪去,往返花四五個小時……”你讀到這裡,說不定有浪漫的想象,想象自己是神女峰上一縷斜陽,想象自己是開山的五丁……(蜀道有“五丁開山”的神話。)
鄧毅參加百名作家少數民族地區採風團,作家們分做三三兩兩,也有動遊興的,也有淺嘗輒止的,也有完全沉下去的。“入山越深其俗越厚”,“不人虎穴焉得虎子”?如此淳風厚俗,只有沉下去的才看得到,探得到。鄧毅獨自挽起褲管淌過道道溪澗,腳上綁著草繩冒著雨走山路,走到了一處叫可大鄉的所在。且不提這裡古老的牌坊、石橋和風雨橋,不提它彎彎的溪河和兩岸古香古色的吊腳樓,不提這裡土家族綵船、連簫、哭嫁、穿花……只說土家族的巫師“土老司”、“梯瑪”和那跳擺手舞的白髮婆婆。這位“土老司”,7歲學巫,12歲立壇,現已年逾古稀。他迎賓出口成章,妙語連珠;作法戴鳳冠系羅裙,邊舞邊唱,千姿百態。他因與鄧毅說到半夜,言甚歡洽,也讓鄧毅戴鳳冠系羅裙,一同起舞。鄧毅親眼看他從黑色破舊手提皮箱里一樣樣取出了八寶銅鈴、牛角、師刀木卦……頂有趣的是他在跳神弄鬼的間隙還要宣傳黨的方針政策:“正月里來是新年,計劃生育放在前。男女老少去遵守,全黨全民總動員……”那位65歲的白髮婆婆也一樣,她也叫鄧毅穿上民族服裝,一起來跳“擺手舞”,其樂融融!可大鄉土家族的擺手舞,用舞蹈來表現趕猴、攆野豬、套畫眉、插秧、打穀、摘苞谷,兼有圖案之美,情節之美,這在舞蹈之林中不是很獨特的么?“擺手堂前艷會多,姑娘聯袂踏行歌”,看來,擺手舞除了喜慶娛樂之外還有撩人心魄的其他內容呢!可讀者掩卷會想:7歲學巫已年逾古稀的土老司,他7歲、17歲的徒弟在哪裡呢?65歲跳擺手舞的白髮婆婆,“慕名造訪者眾”,但她真正的傳人又在哪裡呢?鄧毅報告文學耐咀嚼,就在這些地方。還有原汁原味的哭嫁,原汁原味的辦喪事打繞棺,鄧毅這個採風者因為沉下去了,才見到了。唯其如此,他所采民風也厚,所寫作品也豐。
不是么,報告文學作家鄧毅歷經坎坷光彩四射的創作生涯,本身就是一篇從情海中孕育的最佳報告文學!
註:原載《文學報》2006年6月29日

序言


我是多年前就知道重慶作家鄧毅的。知道他在重慶是個整天為本地的文化、文藝、文學事業不停奔波忙碌的人。也知道,他在繁忙的工作之餘參與報告文學、散文和文學評論的寫作,其報告文學還在北京舉辦的全國性徵文中榮獲一等獎。記得2007年8月,在雲南的沾益參加當地的“萬壽菊花節”時,曾和鄧毅相游珠江源,把酒話風情,身為重慶市作家協會副主席、重慶文學院院長的鄧毅,竟然和我還有過不少有關報告文學的交流。自此以後,時有電話聯繫,但再也沒有見過面。但鄧毅的報告文學創作卻在繼續。
前些日子,在仔細地閱讀過鄧毅報告文學集《重慶紀實》書稿后,最直接的感受是,他作品涉及的社會生活內容比較廣泛,有很分明的現實感。例如,2007年採訪報告彭水縣烏江水電站工程移民內容的《遷徙家園》;反映企業下崗工人自謀生路,創辦“美蓮凈菜社”服務市民,擺脫困境,表現出一種堅韌奮鬥精神的《美蓮精神》;報告無私大愛地獻身女子勞教管理所工作,用心血和真誠挽救了很多失足者靈魂和命運的《手持金鑰匙的女警》;報告消防官兵在都江堰震區救護生命的《大愛無言》等等。從這些作品中,我們可以直接和深入地感受到,鄧毅的報告文學創作,是行走在現實社會生活土地上的文學耕耘,對於現實的社會生活有著深切的關注和明顯的責任承擔。而這樣的創作態度和實踐行為,對於報告文學這種最適合於在現實社會生活舞台上表現的文體來說,是一種深刻的理解和適度的把握。也是最容易發揮這種文體個性特長和優勢的聰明選擇。我多次說到,報告文學是作為知識分子的作家,表達自己社會觀察,感受和理解,表達自己社會意志的很好渠道。所以,報告文學是最容易表現一個作家的現實生活態度和情懷的創作。鄧毅的報告文學,使我們看到了作家對於社會發展、變革和進步過程中豐富內容的牽掛與期待。他不迴避矛盾的存在,但他總是能夠看到,通過許多人的努力,矛盾總會得到緩解或最終的解決,使社會和人們的生活得到改變。這樣的創作,和那些整天將自己封閉在一個狹小的空間里,依賴自己的一點所謂聰明的感受和細小發現,借著咖啡青茶、香煙和哥們、姐們的鼓吹表現自我私密乃至庸俗內容的現象是很不同的。文學應當是一種有意味的藝術形式。這裡的意味,就包含著社會內容和藝術內容的部分。如果,將社會內容抽取掉,即使有很不錯的藝術內容,也會變得偏失和蒼白。言之無味,行之不遠。社會內容永遠是作家不應該忽略和放棄的重要對象。鄧毅的作品,是站在泥土上的生長。因為有大地的滋養,所以茁壯。
報告文學創作,是一種需要付出很多實際採訪勞動的創作。所以,人們也時常稱報告文學是一種“行走的文學”。這裡的行走,既是對社會現實大地的接近,也是作家自己要不斷投身實際採訪的要求。鄧毅的這些作品,已經讓我們清楚地看到,許多地方都留下了他採訪的身影:在使鋼廠起死回生的車間:在大足龍水鎮的小五金私人作坊:在古窯再生的窯場:在以美味魚餐飲致富的街市;在戶籍警察江平萬挽救、關懷失足青年的日子;在煩雜的稅收與扶持稅源的過程中等等。鄧毅的不辭辛勞,深入地接近真實的努力,令人心生敬佩。曾有作家說:“報告文學的創作,每一次採訪,都是一本苦經。”這是強調報告文學採訪的艱難。但報告文學創作只有經歷這樣的艱難,才可能有自己真實,獨特和個性的感受與判斷,才可能使自己的創作富有價值。
真實是報告文學的生命,也是報告文學富有力量的最重要成分。因此,報告文學作家,時常要深入社會生活的實際現場,去發現和收集那些足以影響讀者的真實生活對象,藉以表達自己對社會生活事件人物的理解和判斷。鄧毅是很明白報告文學這樣的特點和表達要求的。所以,他在自己的寫作過程中,總是將真實的事實推到讀者的面前,使讀者在事實的發展變化中感受到事態的變化,感受到崇高、堅強、智慧和努力。在《遷徙家園》里,為了及時切實地做好移民工作,彭水縣萬足鄉副鄉長黃建明,在父親病危以至病逝的時候,都未能行人子之孝:移民幹部周玉琴沒有想到,自己的老爸竟成了自己工作的阻礙,甚至還手持利斧和移民幹部對抗。但最後在大家的努力下,父親周玖學終於理解並積極配合移民工作。作品寫60歲的李元輝,上有80歲的老母親,下有3個孩子,在自己和妻子不知經歷多少艱辛、日夜勞作才搭起的7柱3間磚瓦房即將拆掉時的依戀情景,非常感人。作品寫了很多移民的無私,也寫了移民過程中的矛盾,也寫了不少的痛苦和依戀,但寫得最多的還是移民幹部的用心勸導、移民的主動配合和國家新的保護、開發移民政策的落實。《遷徙家園》是對人們靈魂、精神的探微,也是對一方山水文化和民俗的表現。《手持金鑰匙的女警》中的重慶第二勞教所黨委副書記、所長夏怡,堪稱女中豪傑。她帶領部下,14個月建成包括行政辦公大樓、勞教綜合大樓、勞教學員宿舍、圖書館、餐廳、習藝樓等佔地120畝、可預計收容2000人的女子勞教所。為了這一切,她在患病期間也不休息,一直堅持在第一線;在夏怡,在副所長、政委,被國家司法部授予“全國二級英模”稱號的李皖渝及被15名勞教學員親切地稱為“媽媽”的刁效蘭等所內職工的努力下,她們改變傳統勞教管理方式,“推高牆、建欄桿,開放了勞教學員健康大道,創設勞教學員商品超市,並採取‘請進來,走出去’的方式,開展包括政治教育、法制教育、勞動教育、社會幫教、生活磨鍊、心理矯治在內的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教育活動”,探索著更加現實,更加人性,更加有效的勞教方式。所以,很多人在這裡新生,重新開始了自己的新生活。如曾經是全國青年創業模範的李永萍,因吸毒犯罪,后經勞教再生的故事,就很使人印象深刻。正是在類似大量的事件和人物命運故事的真實事實陳述中,鄧毅使我們了解了現實中的各樣對象,開闊了視野,增加了感受。
鄧毅是個有才情,且又敏銳的作家,他時常能夠在一些特殊的對象人物身上,發現價值,如他在《長江魚》中,從唐德興的“鮮魚美”傳奇故事,推演報告了來鳳鎮美味魚餐業的興盛;在《美蓮精神》中,從下崗女工的奮進感受到堅韌不屈的精神等等。文學,就是要把那些有價值的東西表現給讀者看,使讀者通過閱讀改變和修正自己的人生事業道路。鄧毅從很多真實的生活人物身上發現和開掘的許多精神和行動內容,是富有實際生活參考價值的。在這個方面,鄧毅的收穫自然也是值得祝賀的。可貴的還在於鄧毅在每一次的報告中,都投放了自己的真誠感動和激情讚賞,使這些有價值的內容更加富有感染說服的力量。
如果說,鄧毅在很多真實的人物事件中感受到了美好、崇高、無私、善良、聰明才智及堅韌的心靈性格的話,我以為鄧毅的報告文學引導人們積極向上和追求改變與完美的倡導價值也十分明顯。這是文學實現自己的社會終極關懷時傳統的目標。這一點,對於今天的文學創作十分重要。在人們讀多了怨憤、苦悶和牢騷內容的作品之後,或許在這裡會感受到一種啟示、溫馨、力量和釋然。
我很高興系統地閱讀了作家鄧毅的報告文學,也樂於將這些自己的讀後感寫在這裡。不管這些感受是否準確、詳盡,也許對於鄧毅和讀者認識理解他的作品會有所促進吧!
(作者系中國報告文學學會常務副會長、中國作家協會研究員、《中國報告文學》主編、全國著名報告文學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