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保亞
北大中國語言學研究中心主任
1974·4-1976·4,四川德陽孟家公社知青。
1976·4-1978·1,四川德陽東方電機廠工人
1982·1-1985·9, 雲南民族學院中文系, 助教,講授“現代漢語”、“語言學概論”和“大學語文”。
1991·9-1994·7, 北京大學中文系, 攻讀語言學理論博士,師從徐通鏘先生,1994年7月獲博士學位。
1998·8-1999·8,香港城市大學電子工程學系, 客座研究員,合作教授王士元先生,研究項目:漢藏語言發生學分類計算研究。
2000·8至2018·12,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講授本科生主幹基礎課“語言學概論”、“理論語言學”、“語言與文化”,研究生必修課“當代語言學”、“語言學方法論”、研究生選修課“歷時語言學專題”,“語言學中的數學問題與編程”,博士生必修課“語言學前沿問題講座”、“漢語語言學理論問題”。
2008·11-2008·12,台灣中研院語言學客座研究員,調查台灣南島語,研究南島語和侗台語關係。
田野調查
1990年夏秋和木霽弘等六人徒步3個月調查大西南橫斷山峽谷峻岭深處的馬幫古道及其周邊的語言文化,首次提出並論證了古代西南地區存在茶馬古道。1994年提出語言接觸的無界有階模型。近年來提出單位與規則的關聯調查程序和判定語源關係的關聯對應程序。因長期從事茶馬古道上的語言調查和語言方法論研究,兩次獲王力語言學獎一等獎。主要著作有《茶馬古道研究》(1992,合著)、《語言文化論》(1993)、《論語言接觸與語言聯盟》(1996)、《20世紀中國語言學方法論》(1999)、《當代語言學》(2009)、《20世紀中國語言學方法論研究》(2015)。
1994:漢藏語系的發生學研究(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批准號94CYY002);
1995:漢藏語核心詞分階研究(中國博士后科學基金資助金項目,第19批);
1996:二十世紀中國語言研究方法論(國家教委人文社會科學研究規劃項目,批准號1996-1998, 96JC740001);
1998:近二十年來中國語言學理論建設研究(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批准號98BYY001);
2001:網路漢語研究(北京市社科基金重點項目,批准號01BJAWY002);
2004:漢台對應語素資料庫及其時間層次標註(國家社科基金重點項目,批准號04AYY001);
2006:基於嚴格語音對應同源語素的漢藏語係數理譜系分類(教育部基地重大項目,批准號2006JDXM007);
2008:基於漢藏語言有序對應資料庫的親緣關係計量研究(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批准號60773159)。
2011:基於系統語音對應的核心詞分階及建模研究(教育部基地重大項目,批准號11JJD740004)
2011:茶馬古道上的語言文化調查研究( POSCO TJ Park Foudantion,韓國)
2013:基於嚴格語音對應的漢語與民族語言關係字專題研究(國家社科基金重點項目,批註號13AZD051)
2014:基於中國語言及方言的語言接觸類型和演化建模研究(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14ZBD102)
《20世紀中國語言學方法論研究》
《當代語言學》,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
《20世紀中國語言學方法論》,山東教育出版社,1999年。
《論語言接觸與語言聯盟》, 語文出版社,1996。
《茶馬古道文化論》, (與木霽弘合著,第二作者),雲南大學出版社,1993年。
《語言文化論》, 雲南大學出版社,1993年。
《茶馬古道研究集刊》(第5輯),雲南大學出版社,2015年12月15日。
《語言學經典精讀》(陳保亞、田祥勝編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年。
《茶馬古道研究集刊》(第四集)(王士元、王銘柯、陳保亞、木霽弘主編),雲南大學出版社,2014年
《茶馬古道研究集刊》(第三集)(王士元、王銘柯、陳保亞、木霽弘主編),雲南大學出版社,2013年
《茶馬古道研究集刊》(第二集)(王士元、王銘柯、陳保亞、木霽弘主編),雲南大學出版社,2012年
《茶馬古道研究集刊》(第一集)(王士元、王銘柯、陳保亞、木霽弘主編),雲南大學出版社,2011年
The Direction of Language Conttact and the Analysis of Linguistic Typology(陳保亞、田祥勝),Journal of Chinese Linguistics,Monograph Series ,2017。
《語音標記性與維漢聲調匹配》(杜兆金、陳保亞),Language and Linguistics,2017年。
《漢語主賓語位置上的零形從句》(丁彧藻、陳保亞),北京大學學報文博增刊,2017年。
《相對語言規則:生成性的必要基石》(陳保亞、田祥勝),《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7年02期。
《閩系茶山“遠洋茶路的魂與源”詞與物的證據》,《科學中國人》2017年22期。
《符號的任意性:認知相對性的語言基礎》(陳保亞、余德江),《貴州民族大學學報》2017年04期。
《環繞祁連山“從絲綢之路到茶馬古道”詞與物的證據》(陳保亞等),《科學中國人》,2017年04期。
《茶馬古道川甘線:宋代川茶入藏主幹道——詞與物的證據》(陳保亞、張剛、余德江),《科學中國人》2017年09期。
《從橫斷山走廊到若爾蓋草原:連接茶馬古道的重要通道----詞與物的傳播證據》(陳保亞、張剛),《科學中國人》2016年07期。
《從河南兒化韻的方言差異看結構因素在語音演變中的作用》(張慧麗、陳保亞),《語言研究》2016年03期。
《語言功能的神經基礎及其屬性》(丁彧藻、陳保亞),《外語研究》2016年03期。
《認知語法的盲點_從不同民族語言的隱喻規則說起》(陳保亞、田祥勝),《貴州民族大學學報》2016年02期。
《嚴式詞源統計法與共享創新法----語言(方言)譜系分類的方法分析》(陳保亞、覃俊珺),《雲南民族大學學報》2016年02期。
《語勢:漢語國際化的語言條件----語言接觸中的通用語形成過程分析》,《語言戰略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16年02期。
《藏羌高地_絲茶古道的連接樞紐_阿壩茶馬古道語言文化考察答問》,《科學中國人》2016年13期。
《歐亞古代陸路交通的茶馬古道大轉型:從商道到命脈----詞與物的證據》,《科學中國人》2016年01期。
THE DIRECTION OF LANGUAGE CONTACT AND THE ANALYSIS OF LINGUISTIC TYPOLOGY(陳保亞、田祥勝), Journal of Chinese Linguistics,Monograph, in press,2016
《語言接觸研究對認識語言演化規律的迫切性》, 《漢藏語學報》2016年第9期,商務印書館。
《草原茶馬古道集散重鎮:張家口----詞與物的證據》(陳保亞、榮晶、丁崇明、何方、陳樾),《科學中國人》2015年09期。
《漢語語類的神經認知解讀》,《貴州民族大學學報》(社科版)2015年05期。
《嶺南水路:茶馬古道向海路的擴展----詞與物的證據》,《科學中國人》2015年03期。
《從百科知識到語言知識——認知的語言關聯及其相對性》,《貴州民族大學學報》2015年02期。
《論成績評定的雙軌模式--基於精品課改革的分數排名分析》(陳保亞、杜兆金),《中國大學教育》2015年02期。
《語言獨特性:觀察民族認知方式的重要窗口》,第七屆全國認知科學會議暨第一屆中國與世界認知科學會議,北京(主題發言),2015年。
《語言接觸的方向性與語言類型的改變》(陳保亞、田祥勝),北京大學語言複雜系統國際研討會報告,2015年。
《語言學習機理:規則先於體系》,暨南大學文學院講座,2015年。
《語言關聯:從百科知識到語言知識》,載宋作艷《生成詞庫理論與漢語事件強迫現象研究》,北京大學出版社,2015年。
《意義即用法,規則即類推----從維特根斯坦的語言觀和數學觀說起》(陳保亞、陳樾),《北京大學學報》2015年01期。
《漢緬韻部關聯對應》(余德江、陳保亞),《茶馬古道集刊》第5輯,雲南大學出版社,2015年。
《晉北茶馬古道--語言地理學的證據》,《茶馬古道集刊》第5輯,雲南大學出版社,2015年。
《單層語法單位觀面臨的困難》(陳保亞、田祥勝),《漢語獨特性研究與探索》,上海學林出版社,2015年。
Austric Langugages(Chen, Baoya and Zihe Li陳保亞、李子鶴),in Wang, S. Y. and Chaofen Sun ed. The Oxford Handbook of Chinese Linguistic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15.
《基於田野追蹤調查的語言接觸規律分析----以語言接觸的無界有階性為例》,首都師範大學文學院講座,2014年。
《從鹽運古道到茶馬古道----詞與物的傳播證據》,《影響力:茶馬古道遺產》,雲南日報社出版,2014年。
《語言接觸的有向性》,中央民族大學文學院講座,2014年。
Structure-loosed language: optional constructional markers----Chinese research and teaching in cultural differences, The Fif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hinese Linguistics & Chinese Language Teaching, Columbia University, US. Keynote Speaker,2014.
《直接調查模式與間接調查模式--田野調查中單語者與雙語者的重要區別》,《雲南民族大學學報》2014年04期。
《語法描寫的必要條件:雙層語法單位》,《語言學論叢》第49輯,2014年。
《佛茶海路:茶馬古道之海路延伸--詞與物的傳播證據》,《科學中國人》2014年16期。
《川黔桂茶馬古道:西南入華南之第一通道----詞與物的證據》,《科學中國人》2014年12期。
《從百科知識到語言知識----認知的規則化過程》,第七屆全國認知科學會議暨第一屆中國與世界認知科學會議,貴陽(主題發言),2014年。
《茶馬古道:維繫歐亞大陸通道的必要古道形態》,《中國社會科學報》2014年12月5日第676期。
《略論北方茶馬古道與chaj的讀音》(陳保亞、余德江),王士元、王明柯、陳保亞、木霽弘主編《茶馬古道集刊》第四集,雲南大學出版社,2014年。
《語勢、家庭學習模式與語言傳承——從語言自然接觸說起》,《北京大學學報》2013年03期。
《語言關係、文化關係,語言文化探索樂無比——西南邊疆語言與文化專家訪談錄之七“陳保亞專訪”》(汪鋒、陳保亞),《百色學院學報》2013年第3期刊。
《紅河古道:歐亞南方走廊的一條樞紐通道--從詞與物的傳播說起》,《科學中國人》2013年11期。
《茶馬古道與絲綢之路聯合考察答問》(陳保亞、李青),《科學中國人》2013年03期。
《漢語藏緬語同源的一個重要證據》,載汪鋒《漢藏語言比較的方法與實踐----漢、白、彝語比較研究》,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年。
《2012北京市社會科學年鑒·語言學》(宋作艷、李子鶴、杜兆金、邵琛欣、邱立坤、陳保亞),北京出版社,2013年。
《語言借貸引起的音系有階協合--以傣漢接觸為例》,第五屆國際演化語言學會議報告(香港),2013年。
More evidence for the genetic relationship between Sinitic and Tibeto-Burman,Workshop on Sino-Tibetan languages of Sichuan,Paris,2013.
《再論百越走廊及其向茶馬古道的轉型--從詞與物的傳播說起》,王士元、王銘柯、陳保亞、木霽弘主編《茶馬古道研究集刊》第三輯,2013年。
《精品課程的理念:能力先於知識》(陳保亞、杜兆金),《中國大學教學》2012年09期。
《百越走廊及其向茶馬古道的轉型--從詞與物的傳播說起》,《思想戰線》2012年06期。
《母音三維聲學空間與維漢匹配》(杜兆金、陳保亞),《語言暨語言學》,2012年第5期,中研院語言研究所,台灣。
《重指:元語言的一種屬性----從悖論和哥德爾不完全性定理說起》(陳保亞、陳樾),《北京大學學報》2012年第4期。
《基於語料庫的漢語同義詞語體差異定量分析》(張文賢、邱立坤、宋作艷、陳保亞),《漢語學習》2012年03期。
《走進銀聲諸茶山:探索滇藏茶馬古道延伸的奧秘----詞與物的田野考察》(陳保亞、彭玉娟等),《科學中國人》2012年第24期
《語言的生命在於使用----中國少數民族語言概括及其保護與傳承》,《當代評論》2012年第2期,馬來西亞林連玉基金會
《馬來西亞多語現象:一種獨特的接觸類型》,《當代評論》2012年第2期,馬來西亞林連玉基金會
《學優則仕與公平競爭:人才選拔的根本理念》(陳保亞、陳樾),《科學中國人》2012年18期。
Book Review: Tai-Kadai Languages(陳保亞、李子鶴),Journal of Chinese Linguistics,v 40.1, 2012.
Sino-Tibetan Family and Its Inheritance across Genetic Genealogy, 2012演化語言學國際研討會,北京,2012年。
《〈語言接觸與語言比較〉序》,載汪鋒《語言接觸與語言比較》,商務印書館,2012年。
《茶馬古道興起的時間----從詞與物的傳播說起》,《茶馬古道集刊》,雲南大學出版社2012年12月版。
《2011北京市社會科學年鑒·語言學》(宋作艷、李子鶴、杜兆金、傅林、邱立坤、陳保亞),北京出版社,2012年。
《論重構原始彝語的若干原則----以原始彝語的聲調及前置聲母*h-和*?為例》(陳保亞、汪鋒),《語言學論叢》第35輯,2012年。
《論絲綢之路向茶馬古道的轉型——從詞與物的傳播說起》,《雲南民族大學學報》2011年05期,第60-67頁
On Several Principles in Reconstructing a Proto-Language--With the Reconstrution of Tones and Pre-Initials *h-and *?- of Proto-Yi(Chen, Baoya and Feng Wang 陳保亞、汪鋒),Journal of Chinese Linguistics, Vol. 39, 2011.2,P370-402.
《翻越橫斷山:茶馬古道對世界屋脊帶的終極征服——劍南燒春等西南燒酒對歐亞大陸文明傳播的意義》,《科學中國人》2011年10期。
《寬式語形:漢詩意境形成的詩學根源》,《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年第01期,第126-136頁
《歷史比較語言學的兩道難關----以漢語白語關係研究為例》,載汪鋒《語言接觸與語言比較-以白語為例》,商務印書館,2011年。
《2010北京市社會科學年鑒·語言學》(宋作艷、李子鶴、杜兆金、傅林、邱立坤、陳保亞),北京出版社,2011年。
《古彝文化探源研究走向深入》,《涼山日報》2010年8月5日。
《漢語音系學的形成與發展》(8萬字,30*32*80),載林燾《中國音韻學史》第九章,語文出版社2010年,第497頁到579頁。
《茶馬古道:世界屋脊的終極征服——紀念茶馬古道徒步考察和命名20周年》,《科學中國人》2010年06期。
《原始彝語》(汪鋒、陳保亞),載《茶馬古道研究集刊》第一輯,雲南大學出版社2010年10月。
《僰人源流的歷史人類學考察》(陳保亞、楊海潮、汪鋒、彭玉娟、周玲),載《茶馬古道研究集刊》第一輯,雲南大學出版社2010年10月。
《2009北京市社會科學年鑒·語言學》(宋作艷、李子鶴、邱立坤、傅林、杜兆金、陳保亞),北京出版社,2010年。
1.
The Direction of Language Conttact and the Analysis of Linguistic Typology(陳保亞、田祥勝),Journal of Chinese Linguistics,Monograph Series ,2017。
2.
《語音標記性與維漢聲調匹配》(杜兆金、陳保亞),Language and Linguistics,2017年。
3.
《漢語主賓語位置上的零形從句》(丁彧藻、陳保亞),北京大學學報文博增刊,2017年。
4.
《相對語言規則:生成性的必要基石》(陳保亞、田祥勝),《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7年02期。
5.
《閩系茶山“遠洋茶路的魂與源”詞與物的證據》,《科學中國人》2017年22期。
6.
《符號的任意性:認知相對性的語言基礎》(陳保亞、余德江),《貴州民族大學學報》2017年04期。
7.
《環繞祁連山“從絲綢之路到茶馬古道”詞與物的證據》(陳保亞等),《科學中國人》,2017年04期。
8.
《茶馬古道川甘線:宋代川茶入藏主幹道——詞與物的證據》(陳保亞、張剛、余德江),《科學中國人》2017年09期。
9.
《從橫斷山走廊到若爾蓋草原:連接茶馬古道的重要通道----詞與物的傳播證據》(陳保亞、張剛),《科學中國人》2016年07期。
10.
《從河南兒化韻的方言差異看結構因素在語音演變中的作用》(張慧麗、陳保亞),《語言研究》2016年03期。
11.
《語言功能的神經基礎及其屬性》(丁彧藻、陳保亞),《外語研究》2016年03期。
12.
《認知語法的盲點_從不同民族語言的隱喻規則說起》(陳保亞、田祥勝),《貴州民族大學學報》2016年02期。
13.
《嚴式詞源統計法與共享創新法----語言(方言)譜系分類的方法分析》(陳保亞、覃俊珺),《雲南民族大學學報》2016年02期。
14.
《語勢:漢語國際化的語言條件----語言接觸中的通用語形成過程分析》,《語言戰略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16年02期。
15.
《藏羌高地_絲茶古道的連接樞紐_阿壩茶馬古道語言文化考察答問》,《科學中國人》2016年13期。
16.
《歐亞古代陸路交通的茶馬古道大轉型:從商道到命脈----詞與物的證據》,《科學中國人》2016年01期。
17.
THE DIRECTION OF LANGUAGE CONTACT AND THE ANALYSIS OF LINGUISTIC TYPOLOGY(陳保亞、田祥勝), Journal of Chinese Linguistics,Monograph, in press,2016
18.
《語言接觸研究對認識語言演化規律的迫切性》, 《漢藏語學報》2016年第9期,商務印書館。
19.
《草原茶馬古道集散重鎮:張家口----詞與物的證據》(陳保亞、榮晶、丁崇明、何方、陳樾),《科學中國人》2015年09期。
20.
《漢語語類的神經認知解讀》,《貴州民族大學學報》(社科版)2015年05期。
21.
《嶺南水路:茶馬古道向海路的擴展----詞與物的證據》,《科學中國人》2015年03期。
22.
《從百科知識到語言知識——認知的語言關聯及其相對性》,《貴州民族大學學報》2015年02期。
23.
《論成績評定的雙軌模式--基於精品課改革的分數排名分析》(陳保亞、杜兆金),《中國大學教育》2015年02期。
24.
《語言獨特性:觀察民族認知方式的重要窗口》,第七屆全國認知科學會議暨第一屆中國與世界認知科學會議,北京(主題發言),2015年。
25.
《語言接觸的方向性與語言類型的改變》(陳保亞、田祥勝),北京大學語言複雜系統國際研討會報告,2015年。
26.
《語言學習機理:規則先於體系》,暨南大學文學院講座,2015年。
27.
《語言關聯:從百科知識到語言知識》,載宋作艷《生成詞庫理論與漢語事件強迫現象研究》,北京大學出版社,2015年。
28.
《意義即用法,規則即類推----從維特根斯坦的語言觀和數學觀說起》(陳保亞、陳樾),《北京大學學報》2015年01期。
29.
《一條橫貫歐亞大陸的北方茶馬古道----chaj讀音分佈的語言地理學證據》(陳保亞、袁琳),《思想戰線》2015年01期。
30.
《漢緬韻部關聯對應》(余德江、陳保亞),《茶馬古道集刊》第5輯,雲南大學出版社,2015年。
31.
《晉北茶馬古道--語言地理學的證據》,《茶馬古道集刊》第5輯,雲南大學出版社,2015年。
32.
《單層語法單位觀面臨的困難》(陳保亞、田祥勝),《漢語獨特性研究與探索》,上海學林出版社,2015年。
33.
Austric Langugages(Chen, Baoya and Zihe Li陳保亞、李子鶴),in Wang, S. Y. and Chaofen Sun ed. The Oxford Handbook of Chinese Linguistic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15.
34.
《基於田野追蹤調查的語言接觸規律分析----以語言接觸的無界有階性為例》,首都師範大學文學院講座,2014年。
35.
《從鹽運古道到茶馬古道----詞與物的傳播證據》,《影響力:茶馬古道遺產》,雲南日報社出版,2014年。
36.
《語言接觸的有向性》,中央民族大學文學院講座,2014年。
37.
Structure-loosed language: optional constructional markers----Chinese research and teaching in cultural differences, The Fif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hinese Linguistics & Chinese Language Teaching, Columbia University, US. Keynote Speaker,2014.
38.
《直接調查模式與間接調查模式--田野調查中單語者與雙語者的重要區別》,《雲南民族大學學報》2014年04期。
39.
《語法描寫的必要條件:雙層語法單位》,《語言學論叢》第49輯,2014年。
40.
《佛茶海路:茶馬古道之海路延伸--詞與物的傳播證據》,《科學中國人》2014年16期。
41.
《川黔桂茶馬古道:西南入華南之第一通道----詞與物的證據》,《科學中國人》2014年12期。
42.
《從百科知識到語言知識----認知的規則化過程》,第七屆全國認知科學會議暨第一屆中國與世界認知科學會議,貴陽(主題發言),2014年。
43.
《茶馬古道:維繫歐亞大陸通道的必要古道形態》,《中國社會科學報》2014年12月5日第676期。
44.
《略論北方茶馬古道與chaj的讀音》(陳保亞、余德江),王士元、王明柯、陳保亞、木霽弘主編《茶馬古道集刊》第四集,雲南大學出版社,2014年。
45.
《語言調查的充分性與原始語言的恰當重構》,石鋒、彭剛《王士元80華誕紀念文集》,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13年。
46.
《語勢、家庭學習模式與語言傳承——從語言自然接觸說起》,《北京大學學報》2013年03期。
47.
《語言關係、文化關係,語言文化探索樂無比——西南邊疆語言與文化專家訪談錄之七“陳保亞專訪”》(汪鋒、陳保亞),《百色學院學報》2013年第3期刊。
48.
《紅河古道:歐亞南方走廊的一條樞紐通道--從詞與物的傳播說起》,《科學中國人》2013年11期。
49.
《茶馬古道與絲綢之路聯合考察答問》(陳保亞、李青),《科學中國人》2013年03期。
50.
《漢語藏緬語同源的一個重要證據》,載汪鋒《漢藏語言比較的方法與實踐----漢、白、彝語比較研究》,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年。
51.
《2012北京市社會科學年鑒·語言學》(宋作艷、李子鶴、杜兆金、邵琛欣、邱立坤、陳保亞),北京出版社,2013年。
52.
《語言借貸引起的音系有階協合--以傣漢接觸為例》,第五屆國際演化語言學會議報告(香港),2013年。
53.
More evidence for the genetic relationship between Sinitic and Tibeto-Burman,Workshop on Sino-Tibetan languages of Sichuan,Paris,2013.
54.
《再論百越走廊及其向茶馬古道的轉型--從詞與物的傳播說起》,王士元、王銘柯、陳保亞、木霽弘主編《茶馬古道研究集刊》第三輯,2013年。
55.
《精品課程的理念:能力先於知識》(陳保亞、杜兆金),《中國大學教學》2012年09期。
56.
《百越走廊及其向茶馬古道的轉型--從詞與物的傳播說起》,《思想戰線》2012年06期。
57.
《漢語藏緬語同源的兩個辭彙有階分佈證據》(陳保亞、汪鋒),《雲南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年第5期。
58.
《母音三維聲學空間與維漢匹配》(杜兆金、陳保亞),《語言暨語言學》,2012年第5期,中研院語言研究所,台灣。
59.
《重指:元語言的一種屬性----從悖論和哥德爾不完全性定理說起》(陳保亞、陳樾),《北京大學學報》2012年第4期。
60.
《基於語料庫的漢語同義詞語體差異定量分析》(張文賢、邱立坤、宋作艷、陳保亞),《漢語學習》2012年03期。
61.
《走進銀聲諸茶山:探索滇藏茶馬古道延伸的奧秘----詞與物的田野考察》(陳保亞、彭玉娟等),《科學中國人》2012年第24期
62.
《語言的生命在於使用----中國少數民族語言概括及其保護與傳承》,《當代評論》2012年第2期,馬來西亞林連玉基金會
63.
《馬來西亞多語現象:一種獨特的接觸類型》,《當代評論》2012年第2期,馬來西亞林連玉基金會
64.
《學優則仕與公平競爭:人才選拔的根本理念》(陳保亞、陳樾),《科學中國人》2012年18期。
65.
Book Review: Tai-Kadai Languages(陳保亞、李子鶴),Journal of Chinese Linguistics,v 40.1, 2012.
66.
Sino-Tibetan Family and Its Inheritance across Genetic Genealogy, 2012演化語言學國際研討會,北京,2012年。
67.
《〈語言接觸與語言比較〉序》,載汪鋒《語言接觸與語言比較》,商務印書館,2012年。
68.
《茶馬古道興起的時間----從詞與物的傳播說起》,《茶馬古道集刊》,雲南大學出版社2012年12月版。
69.
《2011北京市社會科學年鑒·語言學》(宋作艷、李子鶴、杜兆金、傅林、邱立坤、陳保亞),北京出版社,2012年。
70.
《論重構原始彝語的若干原則----以原始彝語的聲調及前置聲母*h-和*?為例》(陳保亞、汪鋒),《語言學論叢》第35輯,2012年。
71.
《論澳越語的語言關係及其譜系分類》(陳保亞、汪鋒、何方、陳澤浩),載丁邦新、孫宏開《漢藏語同源詞研究》(四),廣西民族出版社,2011年,第71-150頁。
72.
《論絲綢之路向茶馬古道的轉型——從詞與物的傳播說起》,《雲南民族大學學報》2011年05期,第60-67頁
73.
On Several Principles in Reconstructing a Proto-Language--With the Reconstrution of Tones and Pre-Initials *h-and *?- of Proto-Yi(Chen, Baoya and Feng Wang 陳保亞、汪鋒),Journal of Chinese Linguistics, Vol. 39, 2011.2,P370-402.
74.
《翻越橫斷山:茶馬古道對世界屋脊帶的終極征服——劍南燒春等西南燒酒對歐亞大陸文明傳播的意義》,《科學中國人》2011年10期。
75.
《寬式語形:漢詩意境形成的詩學根源》,《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年第01期,第126-136頁
76.
《歷史比較語言學的兩道難關----以漢語白語關係研究為例》,載汪鋒《語言接觸與語言比較-以白語為例》,商務印書館,2011年。
77.
《2010北京市社會科學年鑒·語言學》(宋作艷、李子鶴、杜兆金、傅林、邱立坤、陳保亞),北京出版社,2011年。
78.
《古彝文化探源研究走向深入》,《涼山日報》2010年8月5日。
79.
《漢語音系學的形成與發展》(8萬字,30*32*80),載林燾《中國音韻學史》第九章,語文出版社2010年,第497頁到579頁。
80.
《茶馬古道:世界屋脊的終極征服——紀念茶馬古道徒步考察和命名20周年》,《科學中國人》2010年06期。
81.
《論關係語素完全對應的周遍程度和時空層次分析》,載潘悟雲、沈鍾偉主編《研究之樂--慶祝王士元先生七十五壽辰學術論文集》,上海教育出版社2010年,第25頁-39頁。
82.
《超越極限:茶馬古道大環繞--茶馬古道首次徒步行走和命名20周年紀念考察》(陳保亞、孔江平、張猛、楊海潮、汪鋒),《科學中國人》2010年12期。
83.
《原始彝語》(汪鋒、陳保亞),載《茶馬古道研究集刊》第一輯,雲南大學出版社2010年10月。
84.
《僰人源流的歷史人類學考察》(陳保亞、楊海潮、汪鋒、彭玉娟、周玲),載《茶馬古道研究集刊》第一輯,雲南大學出版社2010年10月。
85.
《2009北京市社會科學年鑒·語言學》(宋作艷、李子鶴、邱立坤、傅林、杜兆金、陳保亞),北京出版社,2010年。
《解讀蜀夏文化的一線曙光——三星堆玉石文字和漢藏語系研究的啟示》,《科學中國人》2009年09期。
《悖論的語言結構性質:遞歸否定》(陳保亞、陳樾),《北京大學學報》2009年03期,第108-116頁。
《語言的獨特類型具有很高的學術價值》,《中國社會科學報》2009年12期。
More evidence for the genetic relationship between Austronesian and Kam-Tai(Chen, Baoya and Feng Wang 陳保亞、汪鋒),Journal of Chinese Linguistics, Vol. 37,2009.1,P28-77.
《滇僰古道上的僰人調查研究》(陳保亞、楊海潮、汪鋒、彭玉娟、周玲),《雲南民族大學學報》2009年01期。
《2008北京市社會科學年鑒·語言學》(宋作艷、汪鋒、邱立坤、陳保亞),北京出版社,2008年。
《論語言哲學的建構分析》,《北京大學學報》2007年06期,第94-102頁
《非自然語言接觸在辭彙層面的無界有階性----上古漢語核心字在日語中的分佈》,《中國語與中國文化》2007年03期,日本大學大學院文學研究科中國學專攻文理學部中國語中國文化學科。3-13頁
《語素時空層次與有階分析》,《民族語文》2007年02期,60-64頁。
《語素音形:提取核心語音單位的起點》,《語言研究》2007年02期。
《漢台數詞對應及其自然有階分析》,《漢藏語學報》2007年01期。
《陸路佛教傳播路線西南轉向與茶馬古道的興起》,《雲南民族大學學報》2007年01期,第66-70頁。
《2006北京市社會科學年鑒·語言學》(宋作艷、汪 鋒、陳保亞),北京出版社,2007年。
《不定位雙項對比和語素切分程序》,《漢語學習》2006年第4期。
《穆罕默德·喀什噶里在歷史語言學上的兩個貢獻》,《新疆大學學報》2006年第4期。
《論自然語言在語言哲學中的元語言地位》,《陝西師範大學學報》2006年03期。
《論平行周遍原則與規則語素組的判定》,《中國語文》2006年02期。
《從語言接觸看歷史語言學》,《北京大學學報》2006年02期。
On method of stratifying correspondences,載Journal of Chinese Linguistics, 2006.2
《從接觸看瀕危方言、瀕危特徵和瀕危機制》,《長江學術》2006年01期。
《論意義的兩個來源和語言哲學的任務――從語言遊戲規則和單位的還原說起》,《北京大學學報》2006年01期。
《2005北京市社會科學年鑒·語言學》(宋作艷、汪鋒、陳保亞),北京出版社,2006年
《論核心語素表的確定--以上古漢語為例》(陳保亞、汪鋒),《語言學論叢》第33集,2006年。
《論滇僰古道的形成及其文化傳播地位--茶馬古道早期形態研究》,《思想戰線》2005年06期。又載《豆沙關五尺道文化研討論文集》,華夏文化藝術出版社2006年。
《論非洲假說的兩個時間層次和語源關係》,《雲南民族大學學報》2005年03期。
《語言接觸導致漢語方言分化的兩種模式》,《北京大學學報》2005年02期。
《茶馬古道-橫跨世界屋脊的人類文明傳播紐帶》,《科學中國人》2005年12期。
《再論平行周遍原則和不規則字組的判定》,《漢語學習》2005年01期。
《略說漢越語及其譜系分類》(陳保亞、何方、陳澤浩),羅江文、木霽弘、馬京主編《漢藏語系語言研究》,雲南民族出版社2005年,p46-63。
《2004北京市社會科學年鑒·語言學》(宋作艷、汪鋒、陳保亞),北京出版社,2005年。
The genetic classification of Kam-Tai-- method from similarity matrix to phylogenetic tree(陳保亞、陳澤浩),Language and Linguistics Monograph Series Number w-3, Institue of Linguistics, Academia Sinica, Taipei.《永遠的POLA-王士元先生七秩壽辰論文集》,2005,P267-274。
《論切韻音系韻母的一致構擬》,《王士元先生七十華誕慶祝文集》,南開大學出版社,2004年。
《論茶馬古道的起源》,《思想戰線》2004年04期。
《漢越工具質料關係詞的詞聚有階分析》,鄒嘉彥、游汝傑編《語言接觸論集》,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年。
《略說漢藏語系的基本譜繫結構》(陳保亞、何方),《雲南民族大學學報》2004年01期。
《2003北京市社會科學年鑒·語言學》(宋作艷、於浩淼、劉翠蘭、陳保亞),北京出版社,2004年。
《漢台核心一致對應語素有階分析》,丁邦新、孫宏開:漢藏語同源詞研究(三),廣西民族出版社,2004年。
《網路文本中的辭彙自動識別》(陳保亞、宋作艷、邱立坤、陳澤浩),《科學中國人》2003年09期,P52-53。
《2002北京市社會科學研究·語言學》(宋作艷、孫洪偉、邱立坤、楊立全、陳保亞),北京出版社,2003年
《語言學論文寫作指要》,溫儒敏主編《中文學科論文寫作訓練》,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年。
《從接觸的對話狀態看混合語》(陳保亞、汪鋒),“語言比較與語言接觸”國際學術會議,廣西南寧,2003年11月。
《詞源統計分析法、辭彙統計學和其他數理統計方法》(陳保亞、周政后譯),《王士元語言學論文集》,商務印書館,2002年。
Relativistic rank analysis of kernel consistent corresponding works between Chinese and Kam-Tai[J],Linguistics of the Tibeto-Burman Area 25.1,P195-223, Spring 2002,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 Berkeley,USA
《論禪船崇母的分化規律――兼說"有音變條件"和"音變規律"》,《紀念王力先生100周年論文集》,商務印書館,2002年。
《語言哲學的文本解釋與結構解釋----從虛擬語態看中西方哲學思維取向》,《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02年06期。
《人類起源於非洲?--從語言起源看非洲假說》,《科學中國人》2002年05期。
《核心詞原則和澳越語的譜系樹分類》(陳保亞、何方),《雲南民族學院學報》2002年01期。
《意音文字存在的民族語言文化條件》,《思想戰線》2002年01期。
《計算機能理解語言嗎》,《科學中國人》2001年06期。。
《從數詞詞聚有階分析看漢台核心一致對應關係詞的語源性質》,第34屆國際漢藏語會議論文,昆明,2001年10月。
《中國語言學研究綜述》(王暉輝、陳保亞),《北京社會科學年鑒》,北京出版社,2001年。
The Two Modes of Language Influencing Cultural Spirit,Contemporary Chinese Thought, Spring 2001/Vol.32,No.3,USA
An Analysis of the Conceptions of Language in the Twentieth-Century's Philosophy of Language,Contemporary Chinese Thought, Spring 2001/Vol.32,No.3,USA
《漢台內核關係詞相對有階分析》,《中國語文》2000年04期。
《漢越(侗台黎)六畜詞聚文化有階分析》,《民族語文》2000年04期。
《論語言學中轉換規則的必要性》,《北京大學學報》2000年03期。
《中國語言學研究綜述》(汪鋒、邵永海、陳保亞),《北京社會科學年鑒》,北京出版社,2000年。
1.
《解讀蜀夏文化的一線曙光——三星堆玉石文字和漢藏語系研究的啟示》,《科學中國人》2009年09期。
2.
《悖論的語言結構性質:遞歸否定》(陳保亞、陳樾),《北京大學學報》2009年03期,第108-116頁。
3.
《語言的獨特類型具有很高的學術價值》,《中國社會科學報》2009年12期。
4.
More evidence for the genetic relationship between Austronesian and Kam-Tai(Chen, Baoya and Feng Wang 陳保亞、汪鋒),Journal of Chinese Linguistics, Vol. 37,2009.1,P28-77.
5.
《滇僰古道上的僰人調查研究》(陳保亞、楊海潮、汪鋒、彭玉娟、周玲),《雲南民族大學學報》2009年01期。
6.
《2008北京市社會科學年鑒·語言學》(宋作艷、汪鋒、邱立坤、陳保亞),北京出版社,2008年。
7.
《論語言哲學的建構分析》,《北京大學學報》2007年06期,第94-102頁
8.
《非自然語言接觸在辭彙層面的無界有階性----上古漢語核心字在日語中的分佈》,《中國語與中國文化》2007年03期,日本大學大學院文學研究科中國學專攻文理學部中國語中國文化學科。3-13頁
9.
《語素時空層次與有階分析》,《民族語文》2007年02期,60-64頁。
10.
《語素音形:提取核心語音單位的起點》,《語言研究》2007年02期。
11.
《漢台數詞對應及其自然有階分析》,《漢藏語學報》2007年01期。
12.
《陸路佛教傳播路線西南轉向與茶馬古道的興起》,《雲南民族大學學報》2007年01期,第66-70頁。
13.
《2006北京市社會科學年鑒·語言學》(宋作艷、汪 鋒、陳保亞),北京出版社,2007年。
14.
《不定位雙項對比和語素切分程序》,《漢語學習》2006年第4期。
15.
《穆罕默德·喀什噶里在歷史語言學上的兩個貢獻》,《新疆大學學報》2006年第4期。
16.
《論自然語言在語言哲學中的元語言地位》,《陝西師範大學學報》2006年03期。
17.
《論平行周遍原則與規則語素組的判定》,《中國語文》2006年02期。
18.
《從語言接觸看歷史語言學》,《北京大學學報》2006年02期。
19.
On method of stratifying correspondences,載Journal of Chinese Linguistics, 2006.2
20.
《從接觸看瀕危方言、瀕危特徵和瀕危機制》,《長江學術》2006年01期。
21.
《論意義的兩個來源和語言哲學的任務――從語言遊戲規則和單位的還原說起》,《北京大學學報》2006年01期。
22.
《2005北京市社會科學年鑒·語言學》(宋作艷、汪鋒、陳保亞),北京出版社,2006年
23.
《論核心語素表的確定--以上古漢語為例》(陳保亞、汪鋒),《語言學論叢》第33集,2006年。
24.
《論滇僰古道的形成及其文化傳播地位--茶馬古道早期形態研究》,《思想戰線》2005年06期。又載《豆沙關五尺道文化研討論文集》,華夏文化藝術出版社2006年。
25.
《論非洲假說的兩個時間層次和語源關係》,《雲南民族大學學報》2005年03期。
26.
《語言接觸導致漢語方言分化的兩種模式》,《北京大學學報》2005年02期。
27.
《茶馬古道-橫跨世界屋脊的人類文明傳播紐帶》,《科學中國人》2005年12期。
28.
《再論平行周遍原則和不規則字組的判定》,《漢語學習》2005年01期。
29.
《略說漢越語及其譜系分類》(陳保亞、何方、陳澤浩),羅江文、木霽弘、馬京主編《漢藏語系語言研究》,雲南民族出版社2005年,p46-63。
30.
《2004北京市社會科學年鑒·語言學》(宋作艷、汪鋒、陳保亞),北京出版社,2005年。
31.
The genetic classification of Kam-Tai-- method from similarity matrix to phylogenetic tree(陳保亞、陳澤浩),Language and Linguistics Monograph Series Number w-3, Institue of Linguistics, Academia Sinica, Taipei.《永遠的POLA-王士元先生七秩壽辰論文集》,2005,P267-274。
32.
《論切韻音系韻母的一致構擬》,《王士元先生七十華誕慶祝文集》,南開大學出版社,2004年。
33.
《論茶馬古道的起源》,《思想戰線》2004年04期。
34.
《漢越工具質料關係詞的詞聚有階分析》,鄒嘉彥、游汝傑編《語言接觸論集》,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年。
35.
《略說漢藏語系的基本譜繫結構》(陳保亞、何方),《雲南民族大學學報》2004年01期。
36.
《2003北京市社會科學年鑒·語言學》(宋作艷、於浩淼、劉翠蘭、陳保亞),北京出版社,2004年。
37.
《漢台核心一致對應語素有階分析》,丁邦新、孫宏開:漢藏語同源詞研究(三),廣西民族出版社,2004年。
38.
《網路文本中的辭彙自動識別》(陳保亞、宋作艷、邱立坤、陳澤浩),《科學中國人》2003年09期,P52-53。
39.
《2002北京市社會科學研究·語言學》(宋作艷、孫洪偉、邱立坤、楊立全、陳保亞),北京出版社,2003年
40.
《語言學論文寫作指要》,溫儒敏主編《中文學科論文寫作訓練》,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年。
41.
《從接觸的對話狀態看混合語》(陳保亞、汪鋒),“語言比較與語言接觸”國際學術會議,廣西南寧,2003年11月。
42.
《詞源統計分析法、辭彙統計學和其他數理統計方法》(陳保亞、周政后譯),《王士元語言學論文集》,商務印書館,2002年。
43.
Relativistic rank analysis of kernel consistent corresponding works between Chinese and Kam-Tai[J],Linguistics of the Tibeto-Burman Area 25.1,P195-223, Spring 2002,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 Berkeley,USA
44.
《論禪船崇母的分化規律――兼說"有音變條件"和"音變規律"》,《紀念王力先生100周年論文集》,商務印書館,2002年。
45.
《語言哲學的文本解釋與結構解釋----從虛擬語態看中西方哲學思維取向》,《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02年06期。
46.
《人類起源於非洲?--從語言起源看非洲假說》,《科學中國人》2002年05期。
47.
《核心詞原則和澳越語的譜系樹分類》(陳保亞、何方),《雲南民族學院學報》2002年01期。
48.
《意音文字存在的民族語言文化條件》,《思想戰線》2002年01期。
49.
《2001北京社會科學年鑒·語言學》(胡斌、趙彤、杜軼、楊立權、陳保亞),北京出版社,2002年。
50.
《計算機能理解語言嗎》,《科學中國人》2001年06期。。
51.
《從數詞詞聚有階分析看漢台核心一致對應關係詞的語源性質》,第34屆國際漢藏語會議論文,昆明,2001年10月。
52.
《中國語言學研究綜述》(王暉輝、陳保亞),《北京社會科學年鑒》,北京出版社,2001年。
53.
The Two Modes of Language Influencing Cultural Spirit,Contemporary Chinese Thought, Spring 2001/Vol.32,No.3,USA
54.
An Analysis of the Conceptions of Language in the Twentieth-Century's Philosophy of Language,Contemporary Chinese Thought, Spring 2001/Vol.32,No.3,USA
55.
《漢台內核關係詞相對有階分析》,《中國語文》2000年04期。
56.
《漢越(侗台黎)六畜詞聚文化有階分析》,《民族語文》2000年04期。
57.
《論語言學中轉換規則的必要性》,《北京大學學報》2000年03期。
58.
《中國語言學研究綜述》(汪鋒、邵永海、陳保亞),《北京社會科學年鑒》,北京出版社,2000年。
《漢台關係詞聲母有序對應規則表》,《語言學論叢》第二十二集,1999年。
《漢台關係詞雙向相對有階分析》,第30屆國際漢藏語論文,《語言研究》1998年02期。
《20世紀的中國歷史語言學》(徐通鏘、陳保亞),《20世紀的中國語言學》,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
《百年來漢藏語系譜系研究的理論進展》,《語言學論叢》第21集,1998年。
《再論核心關係詞的有階分佈》,《民族語文》,1998年03期。
《語言影響文化精神的發生學根源》,《思想戰線》1997年05期。
《對剩餘語素提取方法的限制》,《漢語學習》1997年03期。
《二十世紀語言哲學的語言觀的分析》,《哲學研究》1997年03期。
《探索人類行為的奧秘--記費孝通先生》,《奧秘》,雲南省科學技術協會,1997年03期。
《漢台關係詞的相對有階分析》,《民族語文》1997年02期。
《20世紀語言研究中的同質化運動——索緒爾語言觀與博愛士方法論的殊途與同歸》,《北京大學學報》1997年02期。
《侗台語和南亞語的語源關係──兼說古代越、濮的族源關係》,雲南民族學院學報,1997年01期。
《台佤關係詞的相對有階分析》,《語言研究》1997年01期。
《核心關係詞的分佈與語源關係的判定》,《中國語言學論叢》,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出版社,1997年01期。
《論解釋哲學的語言轉向》,《中國博士后前沿問題論集》,經濟科學出版社,1997年。
《〈馬氏文通〉“詞”、“次”新論》,《中國學研究》第一緝,中國書籍出版社,1997年。
《關係詞相對有階分析與漢越語言聯盟》,北京大學博士后研究工作報告,藏北京大學圖書館,北京圖書館,1996年。
《相對階曲線與漢-越發生關係》,《中國博士后論文集》,學苑出版社,1996年。
《漢字的超方言功能和漢字體系的演進方向》,《漢字文化》1996年03期。
《語言影響文化的兩種方式》,《哲學研究》1996年第二期。
What original relationship between Mon-Khmer and Kam-Thai,Mon-Khmer Studies XXV, Thailand,1996。
《從核心詞分佈看漢語和侗台語的語源關係》,《民族語文》1995年05期。
On the original relationship between Chinese and Kam-Tai,Linguistics of the Tibeto-Burman area Vol. 18:1-Spring,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 Berkeley,USA,1995
《核心關係詞的分佈與語源關係的判定》,《當代中國語言學》第1卷,新加坡,1995年。
《東南亞華文文學的語言文化背景》,《思想戰線》1994年05期。
《南傳上座部佛教入滇考》(陳保亞、木鏡湖),《東南亞文化論》,雲南大學出版社,1994年。
《論語言接觸與語言聯盟》,北京大學博士學位論文,1994年;語文出版社,1996年。
《走出語勢的困境》,北京大學研究生學刊1993年03期。
《羌夏-澳越語言文化聯盟論》,《雲南民族學院學報》1993年03期。
《論分析哲學的語言觀》,《思想戰線》1993年第三期。
《轉向理性主義》,《學習》1993年10期。
《漢藏語言聯盟說》,載《文化、歷史、民俗》,雲南大學出版社,1993年。
《“茶馬古道”文化論》,(與木霽弘合著,第二作者),載《文化·歷史·民俗》,雲南大學出版社,1993年。
《茶馬古道的歷史地位》《思想戰線》1992年01期。
《異音相從謂之和,同聲相應謂之韻--略說現代古詩的韻律走向》,《雲南詩詞》(第二集),雲南教育出版社,1992年。
《漢語的字調跟語調》(陳保亞 譯),《中國現代語言學的開拓和發展》,袁毓林(編),清華大學出版社,1992年。
《滇藏川大三角探秘--茶馬古道研究》(木霽弘、陳保亞等),雲南大學出版社,1992年。
《語言:文化的精神》,《東西方文化評論》,北京大學出版社,1992年。
《民族文化學發凡--從語言學的觀點看》,《民族文化學論集》,雲南大學出版社,1992年。
《上下文約束變換與語義限制》,《西南師範大學學報》1991年02期。
《論語言研究的泛時觀念》,《思想戰線》1991年第一期。
《語言演變結構基礎》,《綴玉集》第一集,北京大學出版社,1990年。
《漢語語法本體論》,《社會科學探索》第二集,雲南大學出版社,1990年。
《論語言符號的模糊與指稱》,《思想戰線》1989年04期。
《音變原因、音變目的與音系協合》,《西南師範大學學報》1989年03期。
《系統演變的目的性——從語言學的觀點看》,《哲學研究》1989年09期。
《語言相對論論》,《比較文學論集》第一期,雲南大學出版社,1989年。
《語言演變的結構基礎》,北京大學中文系碩士學位論文1988年,部分內容載《綴玉集》第一集,北京大學出版社,1990年。
《論句法結構》,《西南師範大學學報》1985年02期。
1.
《漢台關係詞聲母有序對應規則表》,《語言學論叢》第二十二集,1999年。
2.
《漢台關係詞雙向相對有階分析》,第30屆國際漢藏語論文,《語言研究》1998年02期。
3.
《20世紀的中國歷史語言學》(徐通鏘、陳保亞),《20世紀的中國語言學》,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
4.
《百年來漢藏語系譜系研究的理論進展》,《語言學論叢》第21集,1998年。
5.
《再論核心關係詞的有階分佈》,《民族語文》,1998年03期。
6.
《語言影響文化精神的發生學根源》,《思想戰線》1997年05期。
7.
《對剩餘語素提取方法的限制》,《漢語學習》1997年03期。
8.
《二十世紀語言哲學的語言觀的分析》,《哲學研究》1997年03期。
9.
《探索人類行為的奧秘--記費孝通先生》,《奧秘》,雲南省科學技術協會,1997年03期。
10.
《漢台關係詞的相對有階分析》,《民族語文》1997年02期。
11.
《20世紀語言研究中的同質化運動——索緒爾語言觀與博愛士方法論的殊途與同歸》,《北京大學學報》1997年02期。
12.
《侗台語和南亞語的語源關係──兼說古代越、濮的族源關係》,雲南民族學院學報,1997年01期。
13.
《台佤關係詞的相對有階分析》,《語言研究》1997年01期。
14.
《核心關係詞的分佈與語源關係的判定》,《中國語言學論叢》,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出版社,1997年01期。
15.
《論解釋哲學的語言轉向》,《中國博士后前沿問題論集》,經濟科學出版社,1997年。
16.
《〈馬氏文通〉“詞”、“次”新論》,《中國學研究》第一緝,中國書籍出版社,1997年。
17.
《關係詞相對有階分析與漢越語言聯盟》,北京大學博士后研究工作報告,藏北京大學圖書館,北京圖書館,1996年。
18.
《相對階曲線與漢-越發生關係》,《中國博士后論文集》,學苑出版社,1996年。
19.
《漢字的超方言功能和漢字體系的演進方向》,《漢字文化》1996年03期。
20.
《語言影響文化的兩種方式》,《哲學研究》1996年第二期。
21.
What original relationship between Mon-Khmer and Kam-Thai,Mon-Khmer Studies XXV, Thailand,1996。
22.
《從核心詞分佈看漢語和侗台語的語源關係》,《民族語文》1995年05期。
23.
On the original relationship between Chinese and Kam-Tai,Linguistics of the Tibeto-Burman area Vol. 18:1-Spring,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 Berkeley,USA,1995
24.
《核心關係詞的分佈與語源關係的判定》,《當代中國語言學》第1卷,新加坡,1995年。
25.
《東南亞華文文學的語言文化背景》,《思想戰線》1994年05期。
26.
《南傳上座部佛教入滇考》(陳保亞、木鏡湖),《東南亞文化論》,雲南大學出版社,1994年。
27.
《論語言接觸與語言聯盟》,北京大學博士學位論文,1994年;語文出版社,1996年。
28.
《走出語勢的困境》,北京大學研究生學刊1993年03期。
29.
《羌夏-澳越語言文化聯盟論》,《雲南民族學院學報》1993年03期。
30.
《論分析哲學的語言觀》,《思想戰線》1993年第三期。
31.
《轉向理性主義》,《學習》1993年10期。
32.
《漢藏語言聯盟說》,載《文化、歷史、民俗》,雲南大學出版社,1993年。
33.
《“茶馬古道”文化論》,(與木霽弘合著,第二作者),載《文化·歷史·民俗》,雲南大學出版社,1993年。
34.
《茶馬古道的歷史地位》《思想戰線》1992年01期。
35.
《異音相從謂之和,同聲相應謂之韻--略說現代古詩的韻律走向》,《雲南詩詞》(第二集),雲南教育出版社,1992年。
36.
《漢語的字調跟語調》(陳保亞 譯),《中國現代語言學的開拓和發展》,袁毓林(編),清華大學出版社,1992年。
37.
《滇藏川大三角探秘--茶馬古道研究》(木霽弘、陳保亞等),雲南大學出版社,1992年。
38.
《語言:文化的精神》,《東西方文化評論》,北京大學出版社,1992年。
39.
《民族文化學發凡--從語言學的觀點看》,《民族文化學論集》,雲南大學出版社,1992年。
40.
《上下文約束變換與語義限制》,《西南師範大學學報》1991年02期。
41.
《論語言研究的泛時觀念》,《思想戰線》1991年第一期。
42.
《語言演變結構基礎》,《綴玉集》第一集,北京大學出版社,1990年。
43.
《漢語語法本體論》,《社會科學探索》第二集,雲南大學出版社,1990年。
44.
《論語言符號的模糊與指稱》,《思想戰線》1989年04期。
45.
《音變原因、音變目的與音系協合》,《西南師範大學學報》1989年03期。
46.
《系統演變的目的性——從語言學的觀點看》,《哲學研究》1989年09期。
47.
《語言相對論論》,《比較文學論集》第一期,雲南大學出版社,1989年。
48.
《語言演變的結構基礎》,北京大學中文系碩士學位論文1988年,部分內容載《綴玉集》第一集,北京大學出版社,1990年。
49.
《論句法結構》,《西南師範大學學報》1985年02期。
語言學概論
現代漢語
邏輯學
大學語文
語言與文化
語言學理論
當代語言學
語言接觸
歷史語言學專題
語言學方法論
漢語語言學理論問題
語言學前沿問題講座
語言學中的數學問題
語言學討論班
2013,國家精品課網路資源共享課“理論語言學”
2009,國家精品課“理論語言學”。
2015:On Several Principles in Reconstructing a Proto-Language,獲第六屆中國高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二等獎。
2011:《當代語言學》(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獲第十四屆王力語言學獎一等獎。
2004:“理論語言學課程”,獲北京市教學成果獎一等獎
2003:《20世紀中國語言學方法論》,(山東教育出版社1999),獲第三屆中國高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三等獎
1997:《論語言接觸與語言聯盟》(語文出版社1996),獲第七屆王力語言學獎一等獎。
教育部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北京大學中國語言學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員。
北京大學中國語言學研究中心《語言學論叢》編輯部主任。
北京大學-香港中文大學-台灣聯合大學“語言與人類複雜系統聯合研究中心”主任(北大方)。
北京大學-香港理工大學漢語研究中心主任(北大方)。
北京大學-雲南大學茶馬古道語言文化聯合考察研究基地主任(北大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