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地理學

學科

文學地理學,是以文學與地理環境之關係為研究對象的一門新興學科。“文學地理”這個概念,由近代學者梁啟超先生首次提出。

基本介紹


然追溯中國古代文學地理的研究實踐,可謂源遠流長。春秋時代的學者把《詩三百》中的“國風”按照不同的王國和地區來分類,所體現的就是文學地理的意識。東漢班固南朝劉勰唐朝魏徵南宋朱熹等學者,或者有過文學地理方面的隻言片語,或者使用過文學地理的研究方法。
兩宋以降,地域性的文學流派大量產生,區域性的文集相繼問世,學者逐漸具備明確的文學地理意識。但中國古代的學者,還沒有“文學地理”的概念,也沒有形成文學地理學的學科意識。二十世紀初期,隨著西方現代學術思想和方法引進到中國,以劉師培王國維汪辟疆等為代表的前輩學者,開始把古人關於文學地理的片斷的言說條理化。遺憾的是,他們的研究並沒有持續下去。他們對有關問題的認識,也是淺嘗輒止。
新中國建國之後的頭三十年,由於受前蘇聯學術文化的影響,“地理環境”、“地域性”這類概念,都成了非常敏感的字眼。在人文社會科學領域,誰要是提這些東西,誰就有可能被扣上“地理環境決定論”的大帽子。因此,那個年代的文學研究,就只有“時代性”這一個維度,而所謂“階級性”、“人民性”、“民族性”等等概念,都是由“時代性”派生出來的。也就是說,文學地理的研究,自汪辟疆等學者之後,被中斷了近半個世紀。
進入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以後,隨著國家的改革開放,學術文化環境開始寬鬆,文學地理學在沉寂近半個世紀后,再次引起學術界的重視。憑著自身的理論活力和學科滲透力,文學地理學研究在國內學術界不斷升溫,並逐漸成為文學研究的熱門。
1986年,金克木發表隨筆《文藝的地域學研究設想》,倡導從地域的角度研究文學藝術;1989年,曾大興發表論文《中國歷代文學家的地理分佈》,正式開啟文學地理的實證研究
據統計,在20多年的時間裡,僅在我國大陸公開發表的相關論文至少在800篇以上,所出版的相關著作不下於200種,其中包括(以下所引述者均為著作):文學家的地理分佈研究,如曾大興的《中國歷代文學家之地理分佈》(1995)、胡阿祥的《魏晉本土文學地理》(2001)、梅新林的《中國古代文學地理形態與演變》(2006)、夏漢寧、黎清、劉雙琴等的《宋代江西文學家考錄》等;文學作品的地域特點與地域差異研究,如嚴家炎主編的《二十世紀中國文學與區域文化叢書》(1995)、陶禮天的《北“風”與南“騷”》(1997)、曹道衡的《南朝文學與北朝文學研究》(1999)、曾大興的《英雄崇拜與美人崇拜》(1999)、戴偉華的《地域文化與唐代詩歌》(2006);文學家族研究,如劉躍進的《門閥士族與永明文學》(1996)、程章燦的《世族與六朝文學》(1998)、丁福林的《東晉南朝的謝氏文學集團》(1998)、李浩的《唐代三大地域文學士族研究》(2002);地域性的文學流派研究,如楊義的《京派海派綜論》(2003)、陳慶元的《文學:地域的觀照》(2003)、沙先一的《清代吳中詞派研究》(2004);地域性的文學史研究,如陳永正主編的《嶺南文學史》(1993)、王齊洲王澤龍的《湖北文學史》(1995)、吳海、曾子魯主編的《江西文學史》(2005)……
20多年來的文學地理研究,不僅為傳統的文學研究提供了一種全新的視角和方法,解決了傳統的文學研究所不能解決的諸多問題,豐富和深化了人們對文學家、文學作品、文學理論和各種文學現象的認識,展示了文學研究的誘人前景,也為人文地理學歷史地理學等相關學科的發展提供了新的素材和思路。因此,這項研究的價值和意義正在被越來越多的人士所認可。
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之下,文學地理學作為一個獨立學科被正式提出,並且得到越來越多的學者的重視和響應。2011年11月,江西省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和廣州大學中文系共同主辦“中國首屆文學地理學暨宋代文學地理研討會”,首次明確界定文學地理學作為一門學科,其研究對象、研究任務及研究意義之所在。來自國內各社會科學院和高等院校的60餘名專家學者聯名倡議成立“中國文學地理學學會”,並按有關程序選舉產生了“中國文學地理學會籌備委員會”。這次會議的成功舉行與這個籌備委員會的成立,標誌著文學地理學這個新興學科得到學術界的正式認可,也標誌著文學地理學的學科建設從此進入一個新的、自覺的階段。
一個學科能不能建立,關鍵在於它有沒有自己獨特的研究對象。文學地理學的研究對象,簡要地講,就是一句話,即文學與地理環境的關係。再具體一點,就是三句話:即文學要素(包括文學家、文學作品和文學讀者)的地理分佈、組合與變遷,文學要素及其整體形態的地域特性與地域差異,文學與地理環境的相互關係。文學地理學的研究對象是非常明確的。文學與地理環境的關係問題,不是別的任何學科所能解決的,必須有一個專門的學科來解決這個問題。
文學地理學的研究對象,規定了它的研究任務,這就是:通過文學家(包括文學家族、文學流派、文學社團、文學中心)的地理分佈及其變遷,考察不同的自然地理環境和人文地理環境對文學家的氣質、心理、知識結構、文化底蘊、價值觀念、審美傾向、藝術感知、文學選擇等等構成的影響,以及通過文學家這個中介,對文學作品的主題、題材、人物、原型、意象、景觀、體裁、形式、語言、風格等等構成的影響;同時考察文學家(以及由文學家所組成的文學家族、文學流派、文學社團、文學中心等)所完成的文學積累(文學作品、文學勝跡等等),所形成的文學傳統,所營造的文學風氣等等,對當地的人文環境所構成的影響。文學與地理環境的關係是一個互動關係,文學地理學的任務,就是對地理環境(包括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與文學要素(包括文學家、文學作品、文學讀者)之間的各個層面的互動關係進行系統的梳理,找出它們之間的內在聯繫及其特點,並給予合理的解釋。
文學地理學研究的目標之一,就是建立一門與文學史學科雙峰並峙的文學地理學科。沒有文學地理這個二級學科的文學學科是一個不完整的學科。世間萬事萬物,都是在特定的時間和空間產生並發展的,文學也不例外。幾乎所有的學科,既有解釋其時間關係的分支學科,也有解釋其空間關係的分支學科。例如歷史學有通史、斷代史、專門史,也有歷史地理;語言學有語言史,也有語言(方言)地理;軍事學有軍事史,也有軍事地理;經濟學有經濟史,也有經濟地理植物學有植物史,也有植物地理……
為什麼文學有文學史,而不能有一門文學地理呢?
文學地理學的研究對象和任務,使它應該是、而且必須是一個可以和文學史雙峰並峙的獨立學科。有了文學地理,文學這個學科才算完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