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區劃

土壤區劃

土壤區劃是根據土被或土壤群體在地面組合的區域特徵,按其相似性、差異性和共軛性,進行地理區域上的劃分。即據各地區土被結構、分佈規律、發生特性以及資源評價和生產性能,將具有相同和共軛關係的群體組合佔據的區域,劃為一個“土區”,與相異的地域區分開,並根據差異程度大小,在不同級別中予以反映,成為一個多等級的區劃系統。區劃的主要目的是:合理規劃和配置農、林、牧業生產,充分開發、利用和改良土壤資源。土壤區劃既是綜合自然區劃的組成部分,又是農業區劃的基礎工作。

理論


對土壤群體所作的地理上的區分。即以土壤群體在地面組合的區域特徵異同為依據,將相同或相似的土壤群體劃歸為同一個單元區;在同一個單元區內再根據土壤群體的某些差異進行續分。土壤區劃是綜合自然區劃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農業區劃的基礎工作。對於合理利用土壤資源、進行農業布局、發揮土壤生產潛力和提高土地利用率,具有指導作用。
土壤區劃
土壤區劃
一般可分特定地區土壤區劃和特定土壤類型區劃兩類:
①特定地區土壤區劃。指對全國或某一省、縣或其他指定地區範圍內所分佈的土壤類型進行的區劃,目的主要是為農林牧業綜合發展服務。涉及內容較廣,綜合性較強。省級或特定地區的土壤區劃,尚可進一步細分為亞土區、小區與土片等續分單元。縣級以下的土壤區劃要求數據精確,並與農業區劃緊密配合,有具體的土壤改良利用措施。縣的區劃以分兩級為宜。
②特定土壤類型區劃。指為某一土壤類型的利用、改良而對該土壤分佈區進行的區劃,著重對影響該土類特性和形成發育過程的有關因子進行分析。如風沙土的改良區劃重點分析乾燥度、風速、風向以及風沙移動和累積的情況;鹽鹼土的改良利用區劃重點分析土壤鹽分累積和鹼化的情況,並聯繫反映地下水位、水質、礦化度以及地區鹽漬的地球化學特徵等。

區劃方法


土壤區劃可分為全國性、省級、大區和地區、縣級,以及特定目的的或土壤改良利用區劃。還有林業、牧業、工程建築、環境等土壤區劃。省或特定地區的土壤區劃,可細分為亞土區、小區和土片等續分單元。縣的區劃以分兩級為宜。縣級以下的土壤區劃,要求數據精確,與農業區劃緊密配合,土壤改良利用的措施要具體。
中國科學院自然區劃工作委員會於1959年提出中國土壤的區劃系統,分為:土壤氣候帶(0級)、土壤地區和亞地區(1級)、土壤地帶和亞地帶(2級)、土壤省(3級)、土壤區(4級)、土組(5級)、土片(6級)。0~3級是區劃的高級單元,用於大陸、全國性、省級、大地區的土壤區劃;4~6級是低級單元,用於地區和縣級的土壤區劃。
土壤區劃
土壤區劃
區劃單位劃分的依據是:
①土壤氣候帶:根據地表熱量狀況劃分,以氣候指標為主,分為寒溫帶溫帶暖溫帶、亞熱帶和熱帶5個帶,表現總的緯度地帶性。
②土壤地區和亞地區:根據土壤氣候帶內土壤氣候的差異(或濕潤度)劃分,表示出總的經度地帶性。
③土壤地帶和亞地帶:是土壤地區內按地帶性原則的續分,以地帶性土類或亞類來命名,如栗鈣土地帶、暗栗鈣土亞地帶。
④土壤省:是土壤地帶或亞地帶的一部分,按大地形劃分,如山地省、平原省
⑤土壤區一般按土壤、地貌單元劃分。
⑥土組:是土壤區內與一定地貌或不同母質相聯繫的單一土壤組合或土壤複合劃分。
⑦土片:依微地形變化所形成的土壤復區劃分。這一區劃系統層次分明,但級別過多,土區單元不夠明確,不便記憶和應用。

中國土壤區劃


中國土壤區劃的系統和分級具有明顯的地方性。現有3種方案。
第一種方案:將全國土壤分為7級。即:0級,稱土壤氣候帶,分寒溫帶、溫帶、暖溫帶、亞熱帶和熱帶5個帶;1級,稱土壤地區或亞地區,根據0級中土壤因經度的差異而發生的變化劃分;2級,稱土壤地帶與亞地帶;3級,稱土壤省;4級,稱土壤區,根據地形、地貌單元劃分;5級,稱土組,按土壤組合劃分;6級,稱土片,是按小範圍內的地形變化劃分的土壤復區。其中0至3級是土壤區劃的高級單元;4至6級屬低級單元。
第二種方案 將全國土壤分為3級,即:
1級稱大土區。全國分為8大土區:①磚紅壤、磚紅壤性紅壤水稻土大區;②江南、西南紅壤、黃壤、水稻土大區;③長江中、下游黃棕壤、水稻土大區;④黃河中、下游棕壤褐土黑壚土大區;⑤東北黑土、白漿土暗棕壤大區;⑥內蒙古高原栗鈣土棕鈣土大區;⑦甘新乾旱漠土、綠洲土大區;⑧青藏高原高山土大區。
2級稱地區。主要依據土壤在改良利用上的差異劃分。例如在磚紅壤、磚紅壤性紅壤水稻土大區中,依南部熱帶可種植橡膠的磚紅壤和北部適宜龍眼荔枝的磚紅壤的特點,分為第二級區等。
3級稱土區。主要依土壤組合劃分。如對黃淮海平原,根據其北部多鹽鹼土、南部多砂姜黑土的區別,分為兩個土區等。
第三種方案:將全國土壤分為下列3級:1級為區域,2級為土壤帶,3級為土壤區。全國共分4個區域和14個土壤帶:
富鋁土區域 其下續分:①磚紅壤帶。具強富鋁化土壤特徵,可種植橡膠及其他熱帶經濟作物。②赤紅壤帶。適生龍眼、荔枝,局部可引種馴化熱帶經濟作物。③紅黃壤帶。屬中度富鋁化土壤,以種植常綠闊葉林柑橘油茶、茶、油桐為主。④黃棕壤帶。屬弱度富鋁化土壤,局部可生長茶、柑橘等。
硅鋁質土區域 續分為:⑤棕壤、褐土、黑土帶。以旱作和落葉闊葉林為主,適生落葉乾鮮果類;有鹽土改良和水土保持問題。⑥暗棕壤、黑土、黑鈣土帶。富含有機質,多森林及草甸草原,盛產大豆高粱。⑦灰土或灰化土帶,以林為主,多落葉松
乾旱土區域 續分為:⑧栗鈣土、棕鈣土、灰鈣土帶。多乾旱草原、畜牧業為主。⑨灰棕漠土帶。多沙漠,亦見山前灌溉平原。⑩棕漠土帶,多風蝕地貌、戈壁、礫幕,亦見山前綠洲。
高山土區域 續分為:亞高山草甸土(黑氈土)帶,多草原和畜牧業,亦見高產農田。亞高山高草原土(莎嘎土)帶。多半乾旱草場和牧區,局部溝谷中亦見農區。高山草甸土(草氈土)帶,屬高山牧區。高山漠土帶,屬高山荒漠草原
3級土壤區是2級土壤帶的續分單元,全國土壤區劃的基本單位。如華北平原(黃淮海平原)屬棕壤、褐土帶,可續分為下列土壤區:①黃河以北華北平原潮土-鹽鹼土區;②黃河以南泛平原潮土、鹽鹼土區;③淮北蘇北平原砂姜黑土區等。
1982年的中國土壤區劃將全國土壤分為3級:土壤區域(1級)、土壤帶(2級)、土區(3級)。其劃分依據和具體區劃如下:
土壤區域:根據土壤性狀和自然景觀的重大差異,劃為4大土壤區域:
①富鋁土區域(或鐵鋁土區域),位於秦嶺淮河以南,包括紅壤、黃壤等。
②硅鋁質土區域,位於秦嶺、淮河以北,包括棕壤、褐土等。土壤只及於粘粒形成、淋溶和澱積階段,不少土壤仍含有石灰,低平處見鹽分累積,以旱耕為主。
③乾旱土區域,位於長城沿線及黃土區西緣的西北部,包括栗鈣土、漠土等。鹽分大量累積,多草場,主要為牧業。
④高山(原)土區域,位於中國西南部低緯度、高海拔的青藏高原。
土壤區劃
土壤區劃
土壤:土壤區域的續分。主要依據土壤與生物、氣候的一致性進行劃分。
①富鋁土區域由南向北分為:磚紅壤帶,屬強富鋁化土壤,可種植橡膠及其他地帶性經濟作物;赤紅壤帶,適生龍眼、荔枝,局部可引種馴化熱帶經濟作物;紅、黃壤帶,屬中度富鋁化土壤,以常綠闊葉林、柑橘、油茶、油桐為主;黃棕壤帶,屬弱度富鋁化土壤,局部可生長茶、柑橘等。
硅鋁土區域由南向北分為:棕壤、褐土和黑壚土帶,以旱作為主,為乾鮮果類的重要產區,有水土保持問題;暗棕壤、黑土和黑鈣土帶,土壤富含有機質,多森林及草甸草原,盛產大豆、高粱;灰化土或漂灰土帶,以落葉松林為主。
乾旱土區域可分為:栗鈣土、棕鈣土、灰鈣土帶,多乾旱草原,以牧業為主;灰棕漠土帶,多沙漠,山前多灌區;棕漠土帶,多風蝕地貌、戈壁,山前多綠州。
④高山(原)土區域可分為:亞高山草甸土帶,多草原及牧業;亞高山草原土帶,多乾旱草場及牧區,局部溝谷中見農區;高山草甸土帶,以牧業為主;高山草原土帶,多鹽湖,局部牧業;高山漠土帶,屬高山漠境草原。
土區 全國土壤區劃的基本單元。以黃淮海平原為例,屬棕壤、褐土帶中的廣闊平原,是一個完整的土壤區,以潮土為主。可再分為:①黃河以北華北平原潮土──鹽鹼土區;②黃河以南黃泛平原潮土──鹽鹼土區;③淮北、蘇北平原砂姜黑土區等。

特定土壤的改良利用區劃


土壤區劃
土壤區劃
針對某一類型土壤所進行的區劃,如風沙土、鹽鹼土改良、利用區劃。
風沙土改良利用區劃:應重點分析其乾燥、濕潤的情況,風速、風向及風蝕、風沙的移動和堆積,植被覆蓋率及其固定程度。例如中國內蒙古東部的呼倫貝爾高原沙地、科爾沁沙地東部相對濕潤,沙丘可生長樟子松、榆等疏林及多種草灌,主要為半濕潤固定風沙土區;科爾沁地中西部、小騰格里、毛烏素等沙地相對乾旱,多沙蒿、檸條及鋪地柏(或臭柏),主要為半乾旱、半固定和固定風沙土;內蒙古西部的騰格里、巴丹吉林沙漠則更為乾旱,植被稀疏矮小,主要為高大的流動沙土區。這些均是風沙土在改良利用時要考慮的主要差異。各大河泛濫平原或沙漠地區內風沙土的差異均較明顯,可在低級區劃中進一步詳細區分。
鹽鹼土改良利用區劃:依據土壤鹽分累積特徵和鹼化問題及其成因,聯繫地區的生物氣候條件、地貌、地下水位、礦化度以及鹽漬地球化學特徵、土壤質地構型等進行區劃。如中國濱海區以氯化物濱海鹽土為主;黃淮海平原以氯化物、硫酸鹽斑狀鹽化及瓦鹼為主;草原以硫酸鹽、氯化物和鹼土為主;西北乾旱區以漠境氯化物、硫酸鹽鹽土為主。首先依據鹽漬化差異劃分鹽漬區,再按鹽漬區內部鹽化、鹼化特徵、土壤特性等進一步區分,並擬出當前及長遠的改良利用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