贏在華西
贏在華西
《贏在華西》從管理、機制、人才等角度橫向分析了華西村發展的內部優勢,同時從歷史發展的縱向脈絡上描寫了華西村領導者和創業者的創業歷程。
在中國,年產值上億元的村莊屈指可數,而華西村的產值卻高達400億元,這不能不說是區域經濟的奇迹。即使作為企業集團,華西集團的產值也遠遠超過國內許多行業的龍頭企業,這樣一個從農業走向現代化工業的商業奇迹,究竟如何誕生?華西村的經濟傳奇背後,究竟隱藏著那些秘密?改革開放二十年來,華西憑藉什麼機遇和自身條件發展至今?
劉世英,中信出版社2006年暢銷書作者,資深傳媒人,青年學者;央視“贏在中國”欄目推廣顧問,亞洲資本論壇副秘書長,廣天響石企劃機構董事長。著有《分眾的藍海》、《誰認識馬雲》、《在路上》、《老子的財富:經營的高境》等。
1982年起任教於徐州師範大學,1986年起任教於江蘇省委黨校。1997年晉陞為教授,同年獲江蘇省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稱號,1998年獲江蘇省首屆優秀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稱號,2000年起享受國務院頒發的政府特殊津貼,任江蘇省委黨校系統教師高級職稱評委、江蘇省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十五”規劃學科專家庫成員、國家社會科學基金申請項目同行評議專家。
主要論著有:《精彩吳仁寶》(現代出版社2009)、《贏在華西》(中信出版社2008)、《吳仁寶新傳》(人民2006)、《永葆先進:吳仁寶與華西社區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實踐》(光明日報出版社2005)、《中國農村現代化道路與規律》(人民2004)《中國農民富裕化道路》(人民1999)、《吳仁寶評傳》(人民1995)、《史來賀評傳》、《中國三大村》、《江南水鄉巨變》、《果都春秋》、《周恩來的交際藝術》、《民國名人逸聞》等;在《人民日報》、《經濟日報》、《光明日報》、《中共黨史研究》、《近代史研究》等報刊上發表論文70餘篇;論著獲獎40多項,其中,中共中央黨校評比頒發的“全國黨校系統優秀科研成果一等獎”2項、“二等獎”1項;“江蘇省五個一工程獎”2項,“江蘇省人民政府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一等獎” 1項(合作)、三等獎5項。多次接受“世界論壇”組委會和國外學術單位出全額經費邀請,出席國際學術研討會。
厲以寧序 華西經驗的啟示
楊偉光序 華西靠什麼
艾豐序 華西,一顆璀璨的明珠
作者序 這是一個舉世矚目的奇迹
第一章 驚嘆:不可思議的華西現象
現象一 一個村400億的神話
現象二 家家住別墅 戶戶配轎車
現象三 不是“農村”的“農村”
現象四 不是“農民”的“農民”
現象五 不是“村民大會”的“村民大會”
現象六 是塔,還是樓?
現象七 簡樸的富裕
現象八“華西村沒有懶人”
現象九“這樣的能人有100個”
現象十 高音喇叭播放的集體文化
現象十一“大同世界”?
現象十二 農民的“工業現代化”
現象十三 群眾明白 幹部清白
現象十四 零庫存
現象十五 賬上沒有應收款
現象十六 農民創造的世界品牌
現象十七 太多的“第一”
第二章 贏之道:一個村莊的“中央處理器”
第一節 從“一村兩制”到“大腿、小腿”
第二節 不吃“獨食”沒有“大鍋”
第三節 斯巴達克方陣
第三章贏在模式:鏈式經營+循環經濟
第一節 鏈式經營:兩頭延伸
第二節 循環經濟:周而復始
第三節 環保經濟:利在千秋
第四章 贏在擴張:資本發力,市場導航
第一節 資本運作戰略實現規模擴張
第二節 市場開拓獲取內涵式增長
第五章贏在品牌:“雙劍”構築核心競爭力
第一節 華西品牌是怎樣打造的
第二節 小勝憑智,大勝靠德
第三節 質量基石鋪就華西品牌之路
第六章贏在管理:破譯華西成長密碼
第一節 誰說了算?
第二節 華西騰飛的“發動機”
第三節 馬蠅效應與“五級考評”
第四節 崗位輪換:造就企業“多面手”
第五節 村裡的“鯰魚”
第六節“豆芽效應”:壓力下的承包制
第七節 統與分的財務哲學
第七章 贏在人才:華西人才戰略
第一節小材大用
第二節 量才錄用
第三節 外才我用
第四節 儲才待用
第五節 賽馬選才
第八章 贏在教育:打造學習型組織
第一節 今非昔比:誰說農民沒有高素質
第二節 史無前例:精神文明開發公司
第三節 百年樹人:吳仁寶的絕招
第四節 會議戰術:當開會成為一種習慣
第五節 全民學習:打造學習型組織
第九章 贏在文化:獨特的“企業個性”
第一節“愛”文化:愛心帶來民心
第二節“嚴”文化:嚴人先嚴己
第三節“正”文化:正氣存內,邪不可干
第四節“共”文化:共富才算富
第五節“孝”文化:百善孝為先
第六節“勤”文化:30年也能等於50年
第十章 華西之魂:解讀老書記吳仁寶
第一節 創業之路:風雨之後是彩虹
第二節 真實吳仁寶
第三節 精彩吳仁寶
第四節 和睦、幸福、興旺的一家人
第十一章 誰能站在華西的肩上?
第一節 華西靠什麼:吳仁寶心中的“八要訣”
第二節 學什麼:華西的普適性經驗
第三節 怎麼學:取經華西村修行在自身
附錄一 吳仁寶的特色語言
附錄二 華西村管理“三字經”
附錄三 吳協恩訪談錄
跋 華西村:中國現代化研究的全息案例
書中對華西村改革開放以來的歷程的總結,令人信服地說明華西經驗值得學術界進行更加深入的研究……尤其是企業的經營管理者可以從書中學習到新的思路和新的方法。
——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地名譽院長、著名經濟學家 厲以寧
《贏在華西》一書用通俗的語言,深刻解析了華西經濟快速增長的秘訣以及獨特的管理技巧,可以為新農村建設提供借鑒,相信對於廣大讀者會有很大的啟發。
——原廣電部副部長、中央電視台台長 楊偉光
本書以獨特的視角、眾多的案例、通俗的語言,對華西之謎有了新的揭示,讓我們重溫了華西的創業道路,零距離地走進了吳仁寶的內心世界,使我們對華西的經驗有了新的感受和理解。
——原《經濟日報》總編輯 艾豐
第一章 驚嘆:不可思議的華西現象。
在中國提起華西,可謂家喻戶曉。它已經成為半個世紀以來社會主義農村建設典型中的一顆耀眼的明星。然而華西在人們印象中,依舊是“猶抱琵琶半遮面”。很多人即便身臨其境,也只看到表面的熱鬧,並沒有取回可資借鑒的真經。華西作為一個經濟實體,如何從一窮二白的窮村發展為全國的首富村?在競爭日趨激烈的市場經濟條件下,華西集團如何能保持旺盛的持續發展勁頭?華西集團獨特的管理模式是如何取得成功的?正是帶著這樣的好奇,我們來到了神往已久的華西。
在華西,感覺不到這是傳統意義上的農村,而覺得是一個環境優美的園林化的城市社區、治理有方的大型企業集團。在華西採訪和調研的每一天,我們都被華西的種種現象震撼著。
現象一 一個村400億的神話
長江之畔,吳越福地。2003年,華西村——這個坐落在蘇南江陰華士鎮的小村莊,銷售額達到106億元,成為中國第一個百億村。2004年,銷售額又達到260億元,2005年突破300億元大關。2006年,華西村固定資產超160億元人民幣,全村銷售收入超400億元,向國家納稅7億元!
一個村,400億,這是一個什麼樣的概念呢?
純粹的數字或許不夠直觀,那麼讓我們拿幾個具體實例作對比吧。蒙牛集團,作為中國乳品行業的巨頭,其液體奶銷量位居全國第一,冰激凌銷售名列前茅,快速增長的無菌奶業務更是無人能比。即便擁有如此驕人的成績,2006年,蒙牛整體銷售額也僅突破百億元。也就是說,華西村一個村的年產值就相當於4個蒙牛集團的年產值。
400億,相當於東部許多地區一個縣的產值,甚至相當於中、西部一個地級市的產值。
現象二 家家住別墅戶戶配轎車
一走進華西,映入眼帘的是綠蔭底下一排排整齊的別墅,如今的華西,家家住上了別墅。華西別墅是農家小院的升級,排列整齊,規劃有序,美觀的同時最大限度地節約了土地,讓良田美景與現代化建築居所完美結合,恰到好處。在室內的裝修上,華西人也十分講究,水電氣俱全,不僅擁有高檔燈具、整體廚房、真皮沙發、紅木傢具,而且連中央空調、背投彩電、電腦等現代家電也樣樣俱全。內有客廳、卧室、餐室、浴室、健身房、車庫、庭院。
華西住房舒適,出行更快捷。華西與周邊地區的交通環境比較優越,村內道路南北縱橫,還配備了全電腦交通指示系統。現在,又建設了一條高標準的華西大道,與沿江高速公路連接,到滬、寧、杭三大城市最遠的只要兩個小時,從而為各地來往客商提供了方便。
華西村民戶戶擁有小轎車,最多的人家有3輛,並且這些轎車多為賓士、奧迪、捷達、富康、賽歐等車型。不僅如此,商務車、旅遊車、公交車、警車、救護車、消防車、油罐車、家用車等各種用途的汽車應有盡有,成為數量、種類全國村級第一的“轎車村”。過去駕牛車的農民,變成了駕轎車的工人。
現象三 不是“農村”的“農村”
“三十畝地一頭牛,老婆孩子熱炕頭”,“丈夫把秤妻收款,瓜果蔬菜皆是財”,“手牽耕牛,肩扛犁耙,日出而作,日落而歸”,這些一直是農民生活在人們心中的印象。
但走進華西,你無法想象這裡就是一個村莊。它不是一個村,因為它和我們傳統意義上的中國農村相差太遠。但它又是一個村,因為這正是中國人幾千年來夢寐以求的“田園生活”。
華西村是一個花園,一跨進華西村就彷彿走進了綠色的海洋,山青、水秀、田美,景色如畫,美不勝收。
龍砂山如一條卧龍盤踞在氣宇軒昂的華西金塔下,砂山上的香樟、毛竹四季常青,鬱鬱蔥蔥,在山間漫步,讓人如浴春風。公路兩邊的山坡上一片綠色;山脊上是新建的萬米長城、天安門、山海關等仿製的中國名勝古迹;山腳下仿製了世界公園、美國白宮、法國凱旋門、捷克別墅、英國肯特紅屋、菲律賓別墅、義大利羅馬別墅、奧地利維也納畫廊、德國愛因斯坦天文台等各國名勝古迹,風情盡收其中。
山色蔥蘢,湖光瀲灧,華西村就像一座大花園。
然而華西不僅是大花園,還是一個大型企業集團。進入華西村內,偌大的發電廠昭示著這裡的一片繁榮。隨著車輛的前進,一排排整齊的廠房映入眼帘。“小住鄉間尋舊故,片片廠房,難覓兒時路”是對華西巨變的真實寫照。
1994年,華西村組建了集團公司,成為國家級企業集團。如今,華西集團公司擁有西服、化纖、針織染整、鍊鋼、線材、熱帶、法蘭等60多家骨幹企業,1000多種產品,10000多個規格,創造出“華西村”牌和“仁寶”牌系列名牌產品,馳名國內外。“華西村”商標如今已成為“中國馳名商標”,“華西村”A股股票1999年在深圳上市,成為“中國農村第一股”。
華西,給我們帶來的是一片現代化大集團的旖旎風光。不僅如此,華西還是一個美麗的城鎮。
夜幕降臨,行走在華西,我們驚呼,這不就是19世紀末英國人霍華德所要的“田園城市”嗎?因為華西村的規劃體現了樸素的“田園城市觀”,即把華西村建成了一個“亦城亦鄉”的樂園。金塔上燈火通明,照亮了整個華西,整齊排列著的別墅群也在燈光中熠熠生輝。華西金塔賓館擁有三星級賓館的高標準配置和標準化服務,而南苑賓館更是有接待國家領導人和外賓的總統套房。既有鄉間的寧靜,又有城市的現代。
龍西湖畔新建的10多條大道旁,崛起了一幢幢現代樓宇,商業購物中心、現代化寫字樓一應俱全。如今,周邊的老百姓說去華西,都說“進城”,華西的一切使人實實在在感受到這是一個獨具特色的“村級城市”。
雖然中國絕大部分農村溫飽問題已經基本解決,但是人們想象中的農村,依然是粗茶淡飯,講究的只能是吃飽,營養還是一個很遙遠的話題。而如今的華西人,他們不僅講究美味,還講究營養和膳食結構。
華西組建了自己的農民烹飪代表隊,在一次國際大賽中,奪得了多枚金牌,成為此次大賽中獲得金牌數量最多的代表隊。華西每年還會定期舉辦“中國民間民族菜肴文化節”,吸引大量的來賓。現在,他們吃的大米、肉類、家禽、水產品都是綠色食品。
2006年,華西還從外面請來營養師,給華西家庭主婦辦班,講授烹飪技巧,以及營養搭配,力爭做到華西家家飲食安全,營養均衡,從而實現華西人的健康長壽。
現象四 不是“農民”的“農民”
在中國數千年歷史中,“面朝黃土背朝天”似乎是中國農民的縮影,他們貧窮,他們落後,他們愚昧,“稼穡轉包當業主,皇糧辭去搞經營”。如今,華西把這些“常規”印象全打破了,因為你從華西村民身上,根本看不到這些影子。但他們在華西村出生、生活,他們仍舊是農民,只不過他們把“農民”的概念進行了重新定義。
華西村農民是商人。華西產品有數千種,這些產品如何走向市場?靠的正是華西村村民。以前,他們埋頭在田地耕種,如今,他們邁開雙腿,把華西的產品推向全國各地,甚至國外。
在華西,隨便問一個業務員,他都能給你講很多創業故事,包括如何推銷產品、如何說服客戶,讓你感覺面前的他根本不是農民,而是生意場上的“老江湖”。從他的經歷和談吐,你想象不到,他以前曾是一個雙手長滿厚繭、土地里刨食的農民。
在華西,筆者還聽到這樣一個“奇聞”,一位在賓館炒菜的廚師,在進入華西企業后,做起了市場營銷員,誰也沒有想到,幾年後他的訂單金額超過了千萬,他的收入也因此不斷攀升,職務也不斷提升,如今已經是部門經理了。
在電子商務上,華西人也毫不落後。華西外貿公司經理說:“3年前,我們華西村一下子買了200多台電腦。不僅華西集團上網,而且,還為一些青年村民配備了家庭電腦並建立私人網址。通過一年時間的網上觀察,華西網頁的日均點擊率已達30~50人,最高峰日點擊數達200多次。先後有美國、德國、西班牙、俄羅斯等5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公司和個人瀏覽了華西的網頁。”華西農民穩操鍵盤,運用電子商務平台,將業務拓展到美國、英國、新加坡、日本等10多個國家和地區。
華西人既是商人,也重視知識,善於學習。這裡家家辟有健身、讀書功能的活動室,藏書少則幾十冊,多則數百冊。一年中,全村征訂的報紙、雜誌達一萬餘份。讀報、看書、上網、健身已成為華西人生活的主流。
白天,他們開著小轎車上班。入夜,他們或就座於民族宮分享村藝術團提供的文化大餐;或走進歌舞廳翩翩起舞;或“馳騁”於信息高速公路,洞悉天下時事……節假日,更多的村民則三個一群、兩個一組地來到村農民公園,進行外語口語練習。隨著遊客的逐年增多和外向型經濟拓展,學習外語已成為華西村民工作、生活的基本需求。華西還每年組織村民出國觀光、開眼界,全村家家都有人出過國。2007年4月初,又有很多村民到新、馬、泰進行了為期兩周的旅遊。
商人加知識等於什麼?我們想答案應該是財富。華西人有多富?在我們沒有去華西之前,這個疑問一直縈繞在我們腦中。在無錫搭坐計程車,司機滿臉羨慕地告訴我們,“華西富啊,他們是真的有錢啊!”司機的話雖然樸實,但無意中加深了我們對華西的好奇與嚮往。
昔日“白天扛鋤頭,晚上睡床頭”的農民,如今已成為有道德、有文化、有追求、有能力的新型農民。
現象五 不是“村民大會”的“村民大會”
會多是華西一個獨特的現象,最引人注意的是華西村每周日晚7點舉行的村民大會,這在華西村已經成了慣例,村民千餘人,規模宏大。我們有幸列席了一次村民大會。
說到村民大會,和大多數讀者一樣,我們腦海中浮現的是70年代的集體公社,唧唧喳喳的村民擁擠地站滿一個大草坪。生產隊長用喇叭在前面吆喝,先是在昏暗的燈光下點每家每戶派來的社員代表,然後是分派春耕、夏種、秋收的農活,談談農田水利建設、農作物病蟲害防治以及養豬、養鴨等農業話題。
可是,走入華西的村民大會,再次讓我們大吃一驚,我們彷彿跨越了時空,有種夢幻般的感覺。
一位副書記建議我們早點過去,我們並沒有很在意,心想早去可能要等得久。18點30分左右,我們隨這位書記出發,開車朝著民族官方向去。路上車流不斷,車笛聲此起彼伏,車燈交相輝映,構成了一幅只有城市才能出現的“交通擁擠圖”。民族宮門前的廣場上已經車滿為患了。另一些村民則是步行走來,顯然他們對於停車問題有所預料。
18點45分左右,我們走人民族宮會堂,廣播里放著音樂,偌大一個會場已經基本上快坐滿了。孫海燕副書記熱情招呼我們到前排就座。18點50分左右,主席台上很快坐滿了人,吳仁寶老書記也端坐在主席台中央。我們一看整個會場,已經是座無虛席了。離19點還差幾分,音樂戛然而止,吳協恩書記環顧了一下會場,宣布會議開始。
我們詫異於他們良好的秩序,他們不需要村幹部大聲地吆喝,“開會了,大家請注意會場紀律”。會場十分的安靜,沒有開小差、開“小會”的人,也沒有打瞌睡或者玩手機的現象。這種每周一次的高頻率村民會議,能達到這樣境界,真是不可思議。
大會直奔主題,不說空話、套話,沒有冗長的報告。這次村民大會的主題是各企業負責人彙報2007年首月開門紅和新年的工作計劃打算,學習華西北鋼368精神。台下近千人在靜靜聽著,熱烈地鼓掌,從他們積極關注的表情中可以看到,他們就是華西真正的主人。
會議的內容全部為企業經營方面的話題,幾乎沒有談到農業話題。這讓人難以置信是在開村民大會,更像是開一個企業集團公司的股東大會!
最後是吳仁寶老書記的精彩演講,親切的話語一出,立即博得了村民的喝彩。大會結束,老書記特地向大家介紹了藝術團新來的幾位演員。精彩紛呈的表演,真實的布景和完善的音響設備,讓在座的村民如浴春風。
現象六 是塔,還是樓?
走進華西村,遠遠就能看見由9座高樓組成的建築群,是塔不像塔,說樓不是樓。它比普通的塔要高大得多,比普通的樓頂要尖,頂端還豎立著金色的葫蘆。準確地說,這些樓叫做“塔形樓”或者“塔狀樓”。塔群里每座樓都有獨特的功能設計,有的是集團辦公樓,有的是賓館、培訓中心、營養配餐中心。
有座下寬上窄、四方形、17層、每層都有飛檐的建築,華西人稱之為“金塔”。金塔建於1996年,耗資12000萬元人民幣。這是一座賓館,在華西採訪調研的日子裡,我們就住在這裡。在沒有高樓的華西村,金塔成為華西的標誌性建築,在村中顯得非常醒目。塔上掛著“中國華西”金字橫匾。省略了省,也省略了市, “中國”之下便是“華西”,足見“天下第一村”的知名度之大。塔頂上那熠熠生輝的金黃色葫蘆,用3.5公斤黃金鍍成。大門口還安放著一座銅雕,是一頭“牛氣衝天”的金牛,腳下是地球。這“金牛踩地球”便是華西村的“村標”。
華西金塔呈現了中國獨特的建築元素,是華西建築的標誌,7級塔形設計反映了華西人積德行善的思想,也是華西人道德追求的標桿。
現象七 簡樸的富裕
富裕的華西,家家存款過百萬,別墅家家至少一套,車至少一部。華西的村民年收入10萬的大有人在,一些企業管理者年收入甚至過百萬。有著“金領”收入的華西人,並不過分追求名牌。吳仁寶在正式場合身穿的也幾乎都是“仁寶”牌服裝。很多村民雖然開著車,也很少到高檔飯店吃飯,最愛吃的依然是自己家的粗茶淡飯。
我們採訪期間,春節將至,在一棟別墅前面,看見有一群人圍著一個爆米花機,原來他們正在自製“年貨”。百萬家產的他們,為何不到超市買“年貨”呢?省時、省力,味道還好,而且他們根本不缺錢。其實,華西人一貫就是這樣做的,不管是過去的艱苦創業期,還是如今的富足期。
有些華西老年人,生活安逸,吃穿不愁,但仍利用餘熱為華西增加收入,女的接紗頭,男的收廢品,他們捨不得浪費任何一點資源。外面有些人奢侈浪費圖安逸,而華西人依然在“勤儉節約增資本”。當然,這種艱苦奮鬥和勤儉節約的精神,在華西似乎並不是什麼值得驕傲的“風格”,因為在他們眼裡,勤儉節約只是多年的生活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