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利克
高利克
高利克是“布拉格漢學學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也是歐美享有盛譽的比較文學學者。他一直致力於中西文學的比較研究,特別是在中國現代文學的研究領域裡取得了重要的成就。他的世界文學觀念貫穿了其全部的研究進程,其中《中國現代文學批評發生史》、《中西文學關係的里程碑》和《中國現代思想史研究》等論著得到了國際漢學界的肯定。靠著堅定的信念和不懈的努力,高利克被斯洛伐克科學院授予2003年最高榮譽獎,成為聲望顯赫的比較文學大家。2005年他榮獲國際學術界譽為人文學術諾貝爾獎的“亞歷山大-洪堡獎”。
高利克於1958年畢業於布拉格查理大學,完成學業后,他到北京大學進修了兩年,主要是聽課和收集資料。當時他的導師是吳組緗,並聽過王瑤、王力和嚴家炎的課程。高利克在北京時所寫的文章第一讀者都是茅盾,茅盾幫他修改這些文章,並跟他一起探討一些共同的興趣愛好問題。高利克在中國時見到了很多著名學者,包括戈寶權(1913-2000)、巴人(王任叔)(1901-1972)、王永生、王季思、陳則光(1917-1992)、劉授松(1912-1969)、葉子銘(1935-2005)等,也見到了一些作家,如老舍、葉以群(1911-1966)以及王西彥(1914-1999)等。
1960年高利克從中國回國后,到斯洛伐克科學院東方研究部工作。在翻譯了一些中國現代文學作品如《林家鋪子及其他短篇小說》(Obchod rodiny Linovej a jiné poviedky,布拉迪斯拉發,1961年)和老舍的<駱駝祥子>(Rikšiar),布拉迪斯拉發,1962年)后,在普實克的建議下,高利克開始以茅盾的文學批評觀點為研究對象撰寫博士論文,之後以英文出版了:<茅盾與中國現代文學批評>(Mao Tun and Modern Chinese Literary Criticism,威斯巴登:弗蘭茨·施泰納出版社,1969年)。
1967-1968年,高利克以洪堡基金會(Alexander von Humboldt Foundation)研究者的身份與赫伯特·福蘭克(Herbert Franke,1914-)到慕尼黑研究中德兩國思想史的問題。1969-1970年,高利克又以大眾汽車基金會(Volkswagen Foundation)研究者的身份彙編《初步研究指南:德國對中國現代知識分子歷史的影響》(Preliminary Research-Guide: German Impact on Modern Chinese Intellectual History),後由鮑吾康(1930-1997)作序,1971年在慕尼黑出版。<德國對中國現代思想史的影響>也是由高利克發起、並由鮑吾康主持至1989年的研究項目。此項目的成果為五卷相關的中德書目資料,分別於1982、1989(2卷)、1991和1992年出版。高利克在德國時,進行了一項廣博的研究,名為<尼采在中國>(1918-1925)(Nietzsche in China (1918-1925),《東亞民族與自然知識學會新聞》(Nachrichten der Gesellschaft fűr Nature- und Völkerkunde Ostasiens),110,1971年,第5-47頁)。這是西方漢學界第一次對尼采與中國關係的研究。
在德國期間,高利克已經開始運用比較文學方法和所謂的系統結構分析法從比較的視野研究中國現代文學批評歷史的問題。1971年8月他返回布拉迪斯拉發,於1978年完成了此項研究,1980年名為《中國現代文學批評發生史(1917-1930)》(The Genesis of Modern Chinese Literary Criticism,1917-1930,布拉迪斯拉發-倫敦:Veda-Curzon Press,1980年)的研究專著得以出版,後由陳聖生和同仁們翻譯成中文,由北京的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於1997年和2000年出版。此書是高利克所有作品中最受中國學者歡迎的一部,囊括17位理論家與批評家的著作,書中對中國乃至世界文學思想的關係做了詳盡的分析,其中包括胡適、周作人、陳獨秀、郭沫若、成仿吾、郁達夫、鄧中夏、惲代英、肖楚女、蔣光慈、錢杏邨、茅盾、魯迅、瞿秋白、梁實秋、馮乃超和李初梨等。
1970年和1993年,高利克還將精力投注到另外一個項目上,已有六篇論文以《中國現代思想史研究》(Studies in Modern Chinese Intellectual History)之名發表,其中包括一篇純理論文章。重點研究了王國維、魯迅、郭沫若、瞿秋白和謝冰心等作家。
1985年,高利克完成的研究成果還有:<中西文學關係的里程碑>(Milestones in Sino-Western Literary Confrontation (1898-1979),布拉迪斯拉發-威斯巴登:Veda-Otto Harrassowitz,1986年),後由伍曉明和張文定共同翻譯成中文,並請樂黛雲作序,出版於1990年。在書中高利克分析了梁啟超、王國維、魯迅、郭沫若、茅盾、曹禺、洪深(1894-1955)、馮乃超、何其芳、馮至、巴金、老舍和盧新華(1954-)等人的代表作以及傷痕文學。
2004年,高利克的研究課題——“《聖經》在二十世紀的中國”完成。專著的題目是《影響、翻譯和類似——〈聖經〉在中國研究選集》(Influence,Translation and Parallels. Selected Studies on the Bible in China,聖·奧古斯丁:華裔學志研究所)。據該書分析:“1921-1999年出版的有關《聖經》與中國文學關係的中文書籍中,即便不是全部,但大部分”(書中序言,艾琳·埃玻,第22頁)更多地關注了周作人、朱維之(1905-1999 )、茅盾、王獨清(1898-1940)、冰心、向培良(1901-1961)、顧城、王蒙和三位台灣女詩人——蓉子(1928-)、夏宇(1956-)和斯人(1951-)。書中也有關於《詩篇》的翻譯、譯介了呂振中(1898-1988)對整部<聖經>翻譯的研究論文,還有以<雅歌>(The Song of Songs)和《詩經》中愛情詩歌為例的對比研究,這本專著已出中譯本。
高利克的很多學術論文多次被翻譯成中文。迄今,已發表的270多篇論文中有40多篇被翻譯成中文,發表在權威期刊上,如《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中國比較文學》以及中國著名學者紀念文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