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4條詞條名為湯斌的結果 展開
湯斌
清朝政治家
大事件
1627-10-20
出生
明熹宗天啟七年(1627年)十月二十日生於河南睢州(今河南睢縣)。
1652
步入仕途
清順治九年(1652年)中進士踏上仕途,選宏文院庶吉士,授國史院檢討。
1655
出任陝西潼關道員
順治十二年(1655年)出任陝西潼關道員。
1666
拜孫奇逢為師
康熙五年(1666年)拜孫奇逢為師,曾與顧炎武、黃宗羲等學者研讀宋明理學。
1679
被授予翰林院侍講
康熙十八年(1679年)康熙帝下詔舉行博學鴻儒科的科舉考試,湯斌前去應考,一舉拔得頭籌,授翰林院侍講。
1685
上書奏章,視察救災
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湯斌呈上奏章,前往各州縣視察救災的情況。
1687
逝世
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十月十一日病逝於工部尚書任上,終年61歲。
1736
被賜予謚號文正
乾隆元年(1736年)乾隆帝賜予湯斌謚號“文正”。
《清代學者象傳》第一集之湯斌像
順治十二年(1655年)出任陝西潼關道員,為不擾地方百姓,他買了三頭騾,主僕各坐一頭,另一頭馱著兩副破舊被褥,一個竹書箱,
康熙三年(1664年)父親過世,他回家守孝三年。
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充《明史》總裁。
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遷任內閣學士.當初,余國柱任江寧巡撫,淮安、揚州二府遭受水災,余國柱上疏說:“水退之後,田還可以耕種,第二年應當照例徵收賦稅。”湯斌派人重新勘察,發現水並沒有退去,即使田已露出水面的地方也無法耕種,於是上疏奏請平息原先余國柱的議論。
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湯斌呈上奏章說,“蘇州、松江土地狹小,人口稠密,可是承擔著大省百餘個州縣的賦稅,百姓的財力一天比一天睏乏。懇請皇上將蘇州、松江的錢糧照徵收標準減少一二成。”淮安、揚州、徐州三府再次遭受水災,湯斌按條目列出減免賦稅的事項,請求朝廷撥發五萬兩銀子,從湖廣購米賑濟災民。還不等詔令回復,湯斌就前往各州縣視察救災的情況。
湯斌剛正不阿,不趨權貴。當時明珠為大學士,在朝中當權,前任江蘇巡撫余國柱告訴湯斌,說朝廷免除江南賦稅,都是大學士明珠儘力促成的,但湯斌認為是自己的堅持,對明珠毫不理睬。考核官員時,外官紛紛向明珠送禮,卻沒有湯斌的屬員。
康熙帝給太子胤礽選擇輔導大臣,朝臣中有推薦湯斌的。湯斌將前往京城,蘇州百姓哭泣挽留未成,停市三天,攔路燒香為他送行。湯斌上任后,湯斌悉心講授,儘力輔佐太子,然而胤礽積習已久,成效十分有限。
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五月,天不下雨,靈台郎董漢臣呈上奏章指責時事,語言觸及當權的人。康熙帝讓朝中大臣商議,明珠很害怕,擔心自己承擔罪責。大學士王熙說:“這是市井小人胡言亂語,應立即斬首,事情就可以完結。”湯斌後來也到朝廷,余國柱把這件事告訴他,湯斌說:“董漢臣根據詔旨議論朝政,沒有處死的理由。大臣們不敢講而小臣敢講,我們應該自我反省啊。”康熙帝最終赦免了董漢臣的罪。
湯斌畫作
雍正十年(1732年)湯斌被平反,一年後入賢良祠。
乾隆元年(1736年)乾隆帝賜予湯斌謚號“文正”。
道光三年(1821年)湯斌得以從祀孔子廟。
湯斌上任潼關后體察民情,打擊豪頑;招徠流民回鄉屯田開荒,三年免征租課;實行保甲聯防,緝拿盜賊;建立義倉,以備荒欠;創辦社學,教民以德。親自到境上接待過往清軍,不使他們擾亂地方,使人民得以安居樂業。潼關人戶一年多時間由不足三百戶增至數千戶。一時間,“湯青天”的美名家喻戶曉,婦孺盡知。
就任江西道后,湯斌獎勵耕織,舒緩民困;加強治安,保護民生;整頓衙門,清除刁頑胥吏。伏匪首,安民眾,對抗清武裝和山林盜賊採取以撫為主,剿撫並用的方略。不數月,就擒獲了降而復叛的抗清首領李玉廷,解散了他的部隊;平息了許多股出沒不定的草莽英雄,使得強人賣刀賣犢,洗心向化。
在江寧巡撫任上,是湯斌一生從政生涯的頂峰。當時江蘇號稱天下富饒,但民風奢華,再加上前任巡撫余國柱疏於政事,上下吏治敗壞,這裡被稱作難治之省。湯斌在任二年多,崇尚程朱理學思想,以此施政化民。下令各州縣普遍設立社學,講孝經、小學等書籍,整飭民風,嚴禁婦女著奇裝異服等有傷風化的行為。他毀禁刻淫詞小說的書坊,取消火葬及水葬,大力推行土葬,“令下,一年報葬三萬餘棺”。他還屢次上疏免民賦稅,及時救賑,重農事以興本業。整修泰伯祠、范公祠等先賢祠宇,弘揚前代先哲正大光明的精神。他在察訪中了解到,蘇州城西上方山的五通神祠是一座花天酒地、烏煙瘴氣的淫祠,以非凡的魄力拆除這座已有數百年歷史的淫祠,這在當時是了不起的壯舉,真正做到了移風易俗。隨後又下令各州、縣將所有類似的祠廟全部毀掉,用拆下來的磚木材料去修建學宮。
從1660年歸家丁憂起,近二十年間無聞於宦海,而是沉心於做學問。著有《潛庵語錄》《潛庵文鈔》《春秋增注》等十幾部書,死後被門人整理為《湯子遺書》十卷。名作《桃花源》詩,以“能使此心無魏晉,寰中處處是桃源”的境界,得到讀者讚賞。
湯斌的《洛學編》作為一部梳理洛學師承的學術傳記,是在清初編修學術史蔚然成風的背景下,奉師孫奇逢之命編修而成,前編斷自兩漢,正編斷自程子。記述了中州學派自漢迄明的源流演變,旨在“表前賢以勵後進”,使洛學傳承之統得以復續。《洛學編》成書之後,歷經八次刊刻印行,影響範圍較為廣泛。
北山移文紙本
此外斌善畫山水,工筆、寫意均擅長,筆墨清麗健勁,一絲不苟。
關係 | 人物 | 備註 |
父 | 湯契祖 | |
母 | 趙氏 | |
妻 | 馬氏 | |
子 | 湯溥 | |
子 | 湯浚 | |
子 | 湯沆 | |
子 | 湯准 | 著有《臨漪園詩集》 |
湯斌蘇州石刻像
“豆腐湯”的由來湯斌從進入仕途之日起,一直克己省身,依靠俸銀作為全家生活的來源。清代的官秩最高級別為正一品,年俸也不過一百八十兩(京官依例支雙俸,正俸每一兩還可支米一斛,約十四公斤),對於千里做官不為財的清官來說,只有國家發給的這些薪水收入,他們所過生活必定是清苦的。早在順治年間,湯斌在陝西潼關道和江西嶺北道任職時,幾乎不沾葷腥,每日三餐都以豆腐湯為菜,生活非常簡樸,在當地口碑很好,嶺北道的駐地贛州曾有人送給他“三湯道台”的稱號,讚揚他為官清廉。康熙時,湯斌由內閣學士出任江蘇巡撫,職重位顯,獨當一面,但他不謀私利、不圖享受,堅持過粗茶淡飯的儉樸生活,還是餐餐都有一道豆腐做的菜,久而久之,蘇州老百姓又給他起了一個“豆腐湯”的雅號。
湯巡撫不僅自己苦,家人亦隨其苦,其妻馬夫人一轉身竟有棉絮自襖邊散落;有一天,他檢查出入帳簿,發現其中有一天買了雞,便問從仆:“這是誰買的雞?”問明是長子湯溥所為後大怒,立即命令從仆把湯溥叫來,令其跪在庭下,斥責道:“你以為江蘇雞價如河南老家那樣的便宜嗎?你想吃雞,就回老家去。沒有讀書人不吃菜根而能自立的。”對於買雞的僕人也處以杖責。
在京城,人稱湯斌為“羊裘尚書”,因為冬天上朝時湯尚書總是外披一件羊皮襖。(已34歲)所為後,謂“哪有讀書人不能咬得菜根而可以成大事的”,即令其子跪誦《朱子家訓》,后攆回老家睢州。在京城,人稱湯尚書為“羊裘尚書”,因為冬天上朝時湯尚書總是外披一件羊皮襖。
清初,蘇松兩府富甲天下,在那裡做官的,未滿三年就自我離任,蓋上司知是肥缺,經常向下屬逼賄,以至因挪用庫金而進獄者多多。
湯斌在家讀書二十年,又長期做地方官,深知其中積弊,積重難返。於是在剛出任江蘇巡撫時,就向所屬的道、府、縣等地方官先打招呼,以免日後言之不預。他說:“你們挪用庫金討好上司,無非是為了做官嘛,現今為拖欠所牽累,那還有什麼希望呢!我願和你們相約,日後能夠稱職,我自然會提拔你們;要是做不到,以考成后順利歸家,太太平平地回鄉,也不很好嘛?!”他還告誡所屬官員,切切不得受下屬賄賂。湯斌辦事,令出期於必行,致使蘇州大治。
關於湯斌之死,野史中有更詳細的記載。明珠當權時陷害湯斌,外間傳聞康熙要把湯斌家產充公內務府,湯斌聽說后非常惶恐,上疏請求致仕,不被允許,又席蒿待罪,每次宣旨一到,就磕頭流涕請死,不久后遷為工部尚書,赴通州勘察楠木,一天他突然返回,招來某位同鄉官員說話。官員離開后,湯斌獨處一室,對家人說:“吾體不寧。”夜半的時候,家人就發現他已死去了。
湯斌的墓地所在地
《清史稿》:“清世以名臣從祀孔子廟,斌、隴其、伯行三人而已,皆以外吏起家,蒙聖祖恩遇。隴其官止御史,而廉能清正,民愛之如父母,與斌、伯行如一,其不為時所容而為聖祖所愛護也亦如一。君明而臣良,漢、唐以後,蓋亦罕矣。斌不薄王守仁,隴其篤守程、朱,斥守仁甚峻,而伯行繼之。要其躬行實踐,施於政事,皆能無負其所學,雖趨鄉稍有廣隘,亦無所軒輊焉。”
順治帝:“陳彩、鄧旭、徐必遠、於朋舉、王勰、耿介、崔之瑛、湯斌、盧高、皆品行清端,才猷贍裕。”
康熙帝:“湯斌在講筵時,素行謹慎,朕所稔知。及簡任巡撫,潔己率屬,實心任事。允宜拔擢,以風有位。”
方苞:“國朝語名臣,必首推睢州湯公。”
永瑢:“即以近代而論,陸隴其力尊程、朱之學,湯斌遠紹陸、王之緒,而蓋棺論定,均號名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