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膽鹼能藥物
抑制分泌和解痙藥物
抗膽鹼能葯應用於臨床時間較長,種類繁多,常用者有阿托品、山莨菪鹼、東莨菪鹼、顛茄、解痙靈(丁溴東莨菪鹼)、普魯本辛等。該類葯能鬆弛支氣管平滑肌和胃腸平滑肌痙攣而緩解哮喘和胃腸絞痛,也能減輕輸尿管結石引起的絞痛、膽絞痛。阿托品搶救有機磷農藥中毒是不可少的。搶救感染性休克也常用阿托品或山莨菪鹼。由於抗膽鹼能藥用途廣、療效較好,價格便宜,有的消費者對醫學知識一知半解,因此把它當成一種止痛藥服用,而造成不良後果。
抗膽鹼能葯有抑制分泌和解痙的效能,常用於胃腸道疾病。迷走神經與胃腸 道疾病的某些不適癥狀有關,在特定情況下通過化學方法將其阻滯是有助於治療的。抗膽鹼能葯並不能使癥狀全部解除,這可能是由於化學方法尚未能完全阻滯迷走神經 的衝動。更精確地說,欲使迷走神經達到100%多阻滯,所需抗膽鹼能葯的劑量也將引起嚴重的中樞神經系統毒性和其它副作用。
植物神經系統反應遵循“初值”原則 , 即 對刺激 或抑製藥的任何反 應取決於應用該葯 時的“張力”或活 動水平。因而可 以推論 , 當 平滑肌 的活動大於正 常的基本消化間期或消 化期的 活動時 , 給予抗膽鹼能葯能減輕疼痛 或其它主觀消化道癥狀。這個概念是應用抗 膽鹼能葯於對症治療的依據。同樣, 這也 可 能部分地解釋為 什麼經 常觀察到同一病例對 不同抗膽鹼能葯或不同患者對同一藥物有不 同的效應。
1.食管疾病或機能障礙的癥狀是吞咽困難、吞咽疼痛、胃燒灼感和反胃。抗膽鹼能葯對來自腫瘤或食管狹窄等所導致的機械性梗阻無效。已證實這類藥物能抑制食管蠕動 雖然曾經觀察到抗膽鹼能葯能降低下端食管括約肌(賁門)的壓力,但對該部位的作用變異不一。
對食管貴門瀰漫性痙攣或失弛緩性,抗膽鹼能葯無肯定的或有益的作用。在失弛緩時,對責門括約肌的不能鬆弛並無作用,同樣也不能減輕或鬆弛瀰漫性痙攣時的強烈收縮。對於輕症食管痙攣,抗膽鹼能葯有可能使癥狀改善。
胃燒灼感是胃酸逆流入食管而表現的一種癥狀,常伴有持續時間不等的某種程度的異常活動,但燒灼感的持久性與食管pH降低的持續時間相平行。抗膽鹼能葯不適用於這種癥狀。如用於慢性反覆性燒灼感病人,應該記住抗膽鹼能葯有降低責門張力的可能。因為,雖然這類藥物能使癥狀減輕,但長期使用可能促使胃酸迴流,反而使反胃癥狀加重。
總之,在治療確信是由於胃酸迴流或痙攣所引起的食管癥狀時,抗膽鹼能葯可作為必要時 (按情酌定) 的用藥處方,但只能相對地短期使用。
2.胃與十二指腸的重要癥狀是 由於潰瘍病所引起 一一 慢性消化性潰瘍或糜爛性潰瘍病。抗膽鹼能葯在消化性潰瘍病的應用可認為是對症治療、影響癒合及防止複發。消化性潰瘍病的主要癥狀是疼痛, 如灌注0.1N 鹽酸入胃,能很快使疼痛重又發生。急性的嚴重疼痛可通過注射抗膽鹼能葯以獲得減輕。但應指出,應用抗膽鹼能葯來控制疼痛,可能掩蓋不癒合或發生併發症(如局限性穿孔) 。故重要的是,潰瘍病癥狀的緩解依賴於制酸葯與多餐。如這樣仍不能緩解,應懷疑有無併發症的存在。
3.抗膽鹼能葯對胃酸分泌的作用在飢餓時即在迷走神經影響下的基礎分泌最明顯,而不是餐后或在促胃液素影響下的消化性分泌。根據這一觀察,它們作為輔助治療藥物,應限於睡時服用以降低夜間的基礎分泌。抗膽鹼能葯禁用於伴有任何梗阻跡象的十二指腸潰瘍病。早期部分梗阻的癥狀可因抗膽鹼能葯延長胃的排空而加重。這樣,臨床上的胃儲留問題就因阻塞而複雜化,使之需作較長時間的胃減壓及靜脈翰液。
4.治療急性胰腺炎是旨在使胰腺靜止或將它“夾住”。抗膽鹼能葯對治療急性胰腺炎肯定有其指征,可以給到耐受量。其它的處理方法在於降低酸度,從而抑制分泌素的釋放。
5.抗膽鹼能葯可用於控制激惹性腸綜合征的癥狀,在相對無癥狀的期間,可用較小的劑量。在急性憩室炎時亦有應用指征,在急性發作后與飲食同用,以盡量控制複發。還無證據表明抗膽鹼能葯是否能減少已有憩室形成病人的憩室炎發病率。許多憩室形成患者都有激惹性腸綜合征的癥狀,由此而接受抗膽鹼能葯治療。
6.對於激惹性腸綜合征和憩室病,抗膽鹼能葯應根據各人鉑情況採用各別的藥物與劑量,這取決於副作用與病人的耐受性。應在飯前3 0 ~ 6 0分鐘服用以減少由於胃結腸反射而導致的分節或結腸的運動性活動。考慮到激惹性腸綜合征、憩室形成和憩室炎的多見, 抗膽鹼能葯在臨床胃腸病學的這個方面, 使用最為廣泛。
1.口乾、皮膚乾燥、顏面潮紅;
2.心悸、心率加快;
3.由於瞳孔散大引起視物模糊;
4.由於該類葯對中樞神經排尿功能抑制影響膀胱逼尿肌致尿瀦留;
5.頭暈、興奮、煩躁、驚厥。
1.冠狀動脈硬化性心臟病、心力衰竭;
2.麻痹性腸梗阻、腸狹窄;
3.食管賁門失弛緩症;
4.消化性潰瘍並幽門梗阻胃液瀦留;
5.急性胰腺炎並腸麻痹、腹脹;
6.前列腺肥大;
7.青光眼醫|學教育網整理;
8.高熱病人;
9.腦出血急性期;
10.急性胃出血;
11.老年人要慎用。
當發生COPD時,呼吸道和肺組織中的M受體 的數量或功能常發生異常。姚婉貞等研究認為,COPD患者肺組織中M受體數量減少,其中M2受體比例降低,M1和M3受體比例增加,這種變化在COPD的發病中發揮重要作用。COPD患者呼吸道阻塞最主要的可逆機制是膽鹼能性呼吸道收縮,而抗膽鹼能藥物針對這一重要可逆因素髮揮了作用。現有的抗膽鹼能藥物包括異丙托溴銨、氧托溴銨和托溴銨,它們主要通過與內托溴銨具有選擇性拮抗M3受體的功能,與其他抗膽鹼能藥物相比作用時間延長,療效顯著。Profita等 檢測了COPD患者痰液中單核細胞白三烯B4及M1、M2、M3受體水平,結果發現,COPD患者M3受體增加,M2受體下降,提示M受體參與呼吸道炎性反應過程。炎性刺激可引起呼吸道上皮細胞乙醯膽鹼合成增加,同時研究顯示大多數炎性細胞(如巨噬細胞、淋巴細胞、中性粒細胞等)均可表達有功能的M受體,說明乙醯膽鹼也可以通過旁分泌和自分泌機制 調控COPD的炎性反應。T細胞也能釋放乙醯膽鹼並表達M受體,表明抗膽鹼能藥物可以抑制炎性細胞的作用,從而發揮對COPD的治療作用。Barnes的研究提示,神經元外乙醯膽鹼的釋放可能激活小呼吸道內正常細胞和炎性細胞的M受體,所以抑制膽鹼能神經的張力可以抑制COPD的炎性反應,從而達到治療COPD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