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王庶的結果 展開
- 宋朝時期官員
- 黃石市高級教師
王庶
宋朝時期官員
王庶(?—1143年),字子尚,號當叟,慶陽(今屬甘肅)人。宋徽宗崇寧五年(1106年)舉進士。涇州保定縣知縣,通判懷德軍。高宗即位,為部延經略使兼知延安府,節制陝西六路軍馬。延安失守,張浚以為參議官,未幾服母喪。建炎四年(1130年),起知興元府,兼利夔路制置使。紹興元年(1131),以忤張浚落職提舉江州太平觀。紹興二年(1132年),復為張浚參謀官。紹興六年,起知鄂州,旋改知荊南府、湖北經略安撫使。紹興七年(1137年),召為兵部侍郎。遷尚書,拜樞密副使。時相秦檜主和,庶力詆和議,以資政殿學士知潭州。紹興十二年(1142年),被劾以譏訕朝政,責向德軍節度副使、道州安置,卒於貶所。謚“敏節”。
• 苦諫防金
契丹族的遼國被女真族的金國侵犯,遼國以歸還宋朝原燕雲十六州的土地為籌碼向宋朝求援,皇帝下詔書命種師道只接受歸還的燕雲之地,並不派兵救援。王庶對種師道說:“我朝與遼國和平相處已有百年之久了,看著遼國敗亡而不救他,卻接收他們歸還的土地,這不是為下一步女真人侵我大宋留下口實了嗎?”他的真知灼見,朝廷並未採納。在宋徽宗宣和七年(1125年),金人果然入寇宋朝。當時,太宰李邦彥晚上召見王庶,徵求對策。王庶說:“有豐富經驗的老將首推種師道,而且周邊國家也畏服他,應該派他率西部兵將增援邊疆。”李邦彥又用此話徵求蔡攸意見,蔡攸並不贊同。王庶見意見不用,要求離開,朝廷派王庶為陝西轉運司通判兼制置解鹽的事務。
• 準備抗金
原來,河東經略制置使王燮暗中已經回歸朝廷,東京留守宗澤按照朝廷的意見授王庶為陝西制置使。適逢皇帝又命謝亮作為使者西入潼關。王庶寫信給謝亮說:“西夏的邊患小而緩,金人之患大而緊迫。到了秋季草旺馬肥時必然大舉侵犯,請您就持使節號召各軍積極行動,將其逐過黃河,再尋找機會恢復我們失地。”這也是切合當時實際情況的良策,謝亮不是不聽,而是無能力號召各軍。到了秋季,金兵大舉進犯,王庶調兵沿黃河到馮翊之間據險固守。
• 接連失地
沒想到,嚴寒早到,黃河一夜之間結了冰,金人乘機渡過黃河,侵犯晉寧、丹州(今陝西省宜川縣),又渡過清水河,攻破潼關,秦、隴一帶人心惶惶。王庶傳檄各路軍兵,擬定時間共同討伐金兵。涇原統制曲端平時就不服從王庶領導,以未接到朝廷的命令來推辭;過了幾天,朝廷下了命令,但他又以其他原因推辭。金人探知曲端與王庶不和,於是合兵侵犯富州、延州。王庶當時在坊州,聞訊立即連夜趕路,想在鄜、延兩州組織兵力阻止金兵的侵犯。金人並未直接攻打延安,而繞道攻陷了丹州(今陝西省宜川縣)。丹州在鄜、延之間,王庶只能親往延州防守其中一路。王庶多次督促統率涇原精兵強將的曲端進兵救援,但曲端卻按兵不動,金人遂又移軍攻陷了延州。
• 軍中鬥爭
當時,王庶聞知延州受金兵圍攻已到了十分危急的時候,親自收集各路散兵游勇去增援;觀察使王燮也將自己的部屬發往興元。王庶趕到甘泉時,延州已經失守。既然已經無所歸附,就把自帶的軍隊交付王燮,僅帶百餘騎趕到襄樂(今甘肅寧縣),既是慰勞其他駐軍,又想依靠曲端幫助自己。王庶到了曲端的駐地,曲端命令王庶每進一門要減少從騎一半,到了曲端的軍帳之下僅剩幾名衛兵。曲端坐在帳內嚴厲追問延州失守的情況,最後帶著嘲弄的口吻問:“節制,你只知愛你的身家性命,怎麼不知道愛護天子的城池?你平安地回來了,而延州城呢?”王庶冷笑著回答:“我多次命令你救援延州,你怕死不服從,這能說明你不愛自己的身家性命?”曲端見被問住,勃然大怒,陰謀在軍中殺死王庶而奪取兵權。但他感到自己勢單力薄,連夜去寧州,見到謝亮說:“延州是五路的咽喉,給丟失了。《春秋》上說,‘大夫出疆域之外,可以自主決定事情。’請你協助我,誅殺王庶。”謝亮說:“做什麼事情都要有上面的指令,我們作為朝廷的大臣,擅自在外面誅殺大臣,這是跋扈的行為,我不敢這樣做,你自己去干吧!”曲端碰了一鼻子灰,沮喪而歸。又氣恨不過,乃奪取王庶的節制使印信,並拘留了他的下屬。這時,皇帝下詔書命王庶回京防守。王庶趕回京城后,首先向朝廷自我檢討了失掉延州的罪責,朝廷也未追究其責任。這時,王庶的母親去世。
• 再諫無果
自從張浚從富平敗歸,想起當初王庶及曲端的有些建言合理可用,乃一併召見他們。王庶居地離得近,首先趕到。他向張浚極力陳述安撫陝西保障四川的策略,勸說張浚收集熙河、秦鳳的兵馬,扼守關中、隴右,以作下一步攻金的打算,張浚不願採納。王庶見良策不用,要求回家為母親守三年喪,也不允,只授於參議官令他在帳下聽用。後來張浚想起曲端與王庶猶如二虎,同放在帳下必然互不相容,在曲端未到之前,又改派王庶去駐守恭州。臨走前,王庶對張浚說:“曲端有反叛之心。”張浚也畏懼曲端善得文人之心,就萌生了殺曲端的念頭。
• 宦海沉浮
宋高宗紹興五年(1135年),又起用王庶任興元府知府、利夔路制置使。王庶看到這裡兵士比較少,難以防守金兵入侵,便征籍興、洋幾個城內及三泉縣的強壯人丁,二人取一人,三人取二人,組建了軍隊。大家稱這些人為“義士”。每天在縣內操練,每月在州里會操一次。對表現好的,予以獎勵犒賞。不到半年,能上戰場的兵士達數萬人。張浚將王庶的政績報告了朝廷,朝廷提升王庶為徽猷閣直學士。有人對張浚進讒言,又調王庶任成都知府,未到任時又改知嘉州(今四川省樂山地區)。第二年張浚又彈劾王庶做事輕率而又喜歡冒險,所以朝廷免去了王庶的職務,在家奉祀宗祠。不久,朝廷又起用王庶知遂寧府。他感到朝廷奸臣當道,良言不聽,難以有所作為,因此一再申請辭官不就,朝廷也就同意了。
• 獻策高宗
紹興六年末(1136年),朝廷又任王庶為湖北安撫使,知鄂州。他去朝廷覲見,高宗皇帝設宴接見了他。王庶進言:“陛下如果只想保住江南,我就無什麼可說的;如果要恢復大宋的基業,以荊州為皇都比較好。荊州左面是東吳,右邊是西蜀,都是很好的屏障,而且南海可以供給財物。要防守,前面是長江天險、漢水阻隔;要進攻,可以出三川、涉大河,圖取中原,這正是當年曹操畏懼關羽的根本原因。”高宗皇帝對這個意見很感興趣,又復任王庶為顯謨閣待制,並任他為荊南府知府、湖北經略安撫使,后又升為顯謨閣直學士。
• 主政兵部
紹興七年(1137年)十月,王庶以兵部侍郎職務被高宗皇帝召入朝內。第二年春天,上朝議事。皇上說:“召你入朝任職的時候,恰是張浚已去職,趙鼎還未來之時,是我親自提拔你的,並非什麼人建議。”王庶聞言,慌忙叩頭謝恩,感激涕零。因此又上奏說:“恢復我大宋北部半壁河山的大功十年未就,失誤在於偏聽偏信;在於性急,欲速則不達;在於輕易賜爵封賞,是非、邪正混淆。真正能做到有功就賞,有罪必罰,誰人不服?過去漢光武帝以武力能奪取天下,是因為他不到萬分緊急時不會掠奪百姓,不懂軍事的人不令其帶兵打仗。”他又口陳手畫陝西、四川兩省在軍事、政治上的重要性,請皇上派重臣予以防守。宋高宗聽后大喜,當天就提升王庶為兵部尚書,過了月余,又拜為樞密副使。
• 不合秦檜
朝廷商議要派一名重臣巡視邊疆防務,皇上遂命王庶措置江、淮邊防。京、湖宣撫使岳飛聽到王庶巡視邊防,就送來書信說:“若不叫我出師北伐,那麼我就要交回宣撫使的節印,歸家賦閑去了。”王庶深為岳飛的壯志感動,巡邊回朝後,極力論說金人狡詐,私自背棄盟約;又彙報了岳飛要求出師北伐,否則便交回節印之言。當時秦檜再次出任丞相,以與金人議和為朝廷的要務,而且金國還派來了使臣烏陵思謀,因此才請皇上下詔書催促王庶還朝。王庶極力論說和議的錯誤,請求朝廷誅殺金國使臣,其言十分懇切。金國又派蕭通古來,許願只要議和,可以割讓土地,歸還徽、欽兩位皇帝的靈樞,歸還皇太后。王庶說:“和議的事情,我不知有什麼好處,金人的許願,我也不敢相信。”他因與秦檜意見不合,曾上疏七次要求免去官職,朝廷才以資政殿學士銜讓他知譚州。
• 晚年
御史中丞勾龍如淵彈劾王庶是趙鼎推薦任職的,欺騙蒙蔽皇上。宋高宗明知此言虛假,但一心想議和,因此就罷免了主戰派王庶的譚州知府職務。在王庶歸朝路過九江時,又被剝奪了資政殿學士銜。王庶無官一身輕,,便攜家眷回歸故里。紹興十三年(1143年),御史胡汝明又彈劾王庶嘲笑朝廷的主和政策,朝廷又貶王庶去向德軍節度副使那裡報到,在道州居住。王庶趕到貶所時去世。到了宋孝宗時,孝宗皇帝想起王庶歷次上疏的主戰理由,覺得很在理,認為王庶是朝廷的一位很有才幹的忠貞之臣,因此恢復了王庶原來官位,謚為“敏節”。
《宋史》卷三七二有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