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喉潛鳥

潛鳥目潛鳥科動物

黑喉潛鳥(學名:Gavia arctica)為潛鳥目下的大型水禽,體長56-75厘米,體重雄性3.3-3.8千克,雌性2-3.1千克。個體較紅喉潛鳥大,嘴直,頸粗而長,常彎曲成優美的S型。夏羽頭頂至後頸灰色;喉及前頸黑色而具綠色金屬光澤;頸側有白色縱紋,下喉具白色斑點組成的橫帶;背黑色,具長方形白色橫斑,兩翼具白色細斑點;下體白色,胸側有黑色細縱紋。冬羽從前額至後頸黑色;頦、喉至前頸白色;胸側有黑褐色縱紋;兩脅有黑斑,后脅白色明顯可見。

黑喉潛鳥常成對或成小群活動,善游泳和飛行,行走時則呈匍匐狀,春秋季節常成對遷徙,喜歡潛水覓食,也會在水面追捕魚群。分佈於環北極地區的河流、湖泊和海灣中。繁殖期因緯度而有所不同,在中國長白山地區為5-7月。已列入中國《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

基本信息


(圖)黑喉潛鳥
(圖)黑喉潛鳥
中文名:黑喉潛鳥
英文名:Black-throated Loon
拉丁名:Gavia arctica
所屬綱:鳥綱
所屬目:潛鳥目
所屬科:潛鳥科
所屬屬:潛鳥屬
區系:東洋界古北界 arctica亞種

體型特徵


(圖)黑喉潛鳥
(圖)黑喉潛鳥
外形:黑喉潛鳥夏羽額、頭頂、後頸灰色,頰灰黑色;肩、背黑包,具藍綠色光澤,上背兩側和肩部有呈瓦片狀排列的長方形白斑。腰部羽色較淺。兩翼覆羽黑色,其上具細小的白色斑點。兩翅黑褐色。外部和端部顏色較深,且具光澤。尾較短,亦為黑色。頦、喉、前頸黑色,具綠色光澤,下喉和前頸之間有一不連續的白色橫帶。頸側、胸側黑色。但所有羽毛兩側均具較寬的白色縱紋;因而在頸側和胸側形成黑白相間排列的縱列條紋,其餘下體白色,兩脅黑色,兩脅後部白色。冬羽上體黑色,頭頂和後頸黑灰色,尾羽具白色羽緣,下體白色,胸側有黑色細縱紋,兩脅有黑褐色斑紋。虹膜紅色、嘴冬季灰色,尖端和嘴峰黑色,夏季黑色。跗跖外側黑色,內側灰色。
生態:和其它潛鳥一樣,也是捕魚的好手,潛到水面下捕捉獵物,飛行時頸部向前伸出。叫聲多變如約德爾唱法叫聲,高聲調的嚎叫聲。潛鳥的腿部粗壯、腳趾上有很大的腳蹼,十分擅長游泳和潛水,它們又長又尖的嘴巴,很適合捕食小魚蝦。在繁殖季節,潛鳥們在美洲歐洲北部的森林和苔原地帶居住。冬季來臨之前,它們會遷徙到非洲南部中美洲。黑喉潛鳥在北歐亞洲美國西部都較常見。
量度:體重:雄性3280一3793克,雌性2037—3075克,體長雄性700—765毫米,雌性560一720毫米;嘴峰50一68毫米,翅雄性290—338毫米,雌性273—330毫米,尾57—60毫米,跗跖67—75毫米。
叫聲:類似於重複的呱呱似鼾聲及鷗鳴的aah-oww聲。
幼鳥:似冬羽,但頭頂和後頸較淡和較褐,背部具淡灰色羽緣。新出生的黑喉潛鳥當即能夠游泳潛水,羽毛烏黑,能夠睜眼。生命之初小黑喉潛鳥主要喂它們為昆蟲。成鳥在躲避危險時能夠在翅膀下夾者幼鳥在水下潛逃。

生活習性


(圖)黑喉潛鳥
(圖)黑喉潛鳥
棲息:繁殖期主要棲息在北極和亞北極苔原和島嶼上的內陸湖泊、河流及大的水塘中,也常出現在山區森林中的河流及大的湖泊中。特別喜歡在岸邊植物茂密而又富有魚類的河流與湖泊。冬季多棲息於沿海海面,海灣及河口地區。常成對或成小群活動。
習性:善游泳和潛水,游泳時頸常彎曲成S形。一次潛水時間較長,有時潛入水下可長達90秒,甚至到120秒,潛水距離長達700多米遠。
飛行:飛行能力強,快而有力,常成直線飛行。兩翅煽動急速,但不能變換速度,在水面起飛亦較困難,通常需要有一段距離的水面助跑才能飛起,因此一般不喜歡棲息在小的水塘。在陸地根本不能起飛。行走亦很困難。通常匍匐前進。因此除繁殖外一般也不上到陸地。成天在水上生活,遇到危險時也常通過潛水來逃避。有時將身體沉於水中較深,僅將頭和頸露出水而。飛行時頭頸伸直,腳伸直於尾后。
遷徙:黑喉潛鳥春季於3~4月份進行遷徙,秋季的遷徙則在9月末~10月初。遷徙時成對或結成小群,主要沿著河流和海岸進行。它在中國數量極為稀少。根據水鳥調查的結果,1990年在中國見到1156隻,1992年僅見到574隻。
分佈:繁殖於北半球,從蘇格蘭北部至西伯利亞。在北歐、亞洲和美國西部都較常見。在國內為冬候鳥和旅鳥,比較罕見,是不常見的稀有鳥類。過去僅偶見於遼東半島和福州,是罕見的冬候鳥和旅鳥,但從1983年以來,曾多次於繁殖期間在長白山見到和採得標本,表明可能在中國長白山繁殖。台灣亦於1970一1971年間捕獲1隻。總體上數量是相當稀少的,應注意保護。亞種viridigularis為罕見候鳥見於遼寧半島。恐怕與太平洋潛鳥有混淆。太平洋潛鳥有時作為此種的一亞種處理(參見Harrison, 1983)。
食物:潛鳥的食物非常廣泛,主要為各種魚類,包括魚類、甲殼類軟體動物,甚至也有烏賊。此外也吃蜻蜓蜻蜒幼蟲、甲蟲及幼蟲等水生昆蟲無脊椎動物。覓食主要通過潛水。有時也在水面飛奔追捕魚群。

繁殖


(圖)黑喉潛鳥
(圖)黑喉潛鳥
地點:繁殖在歐亞大陸北部,一直到亞北極和北極地帶,往南到俄羅斯中部,伊塞克湖巴爾喀什湖阿爾泰、蒙古,中國新疆、東北黑龍江、吉林長白山,以及薩哈林島、西伯利亞東部,一直往東到北美洲阿拉斯加。越冬在歐洲中部、地中誨、黑海裏海、日本、加利福尼亞以及我國遼東半島、福建、台灣等東南沿海地區。
季節:黑喉潛鳥繁殖期為每年的5~7月,這時鳴叫十分頻繁,發出連續的叫聲,有時象哭泣一樣。求偶時雄鳥和雌鳥在一起游泳,煽動兩個翅膀,然後抬起前身,面對面地直立於水中,兩嘴接觸,同時羽冠豎直起來,然後再分別游開到一邊。營巢於富有蘆葦蒲草水生植物的淡水湖面和水塘中。它的巢也屬於浮巢,建在水草叢中,由水生 植物堆集而成。
築巢:它的巢通常都建造在小島上或者是蘆葦叢中的一塊平地上。黑喉潛鳥能夠用各種材料築巢。在它們的巢中,有植物的根、樹枝或羽毛。
產卵:每窩產卵通常為4~5枚,也有少至3枚和多至6枚甚至8枚的。剛產出的卵為藍綠色,隨著孵化逐漸變為銹褐色。卵的大小為51.5×35.8毫米。第一枚卵產出后即開始孵卵,孵化期為20~23天。雛鳥為早成性。
孵化:經過潛鳥夫婦29天到30天的孵化,小潛鳥就破殼出世了。有說小黑喉潛鳥孵卵的熱源來自腐爛物質的化學能,又有一說:孵卵的熱量來自親鳥的體溫和氣溫。可以肯定的時儘管黑喉潛鳥的巢泡在水中始終是濕漉漉的,巢中間的溫度比巢外的溫度高出不少。
哺育:當黑喉潛鳥父母外出覓食時,是小潛鳥最危險的時刻。在濃密的水生植物庇護下,雛鳥總是安靜的伏在巢里,等待著父母回來。黑喉潛鳥父母也不敢離巢太遠,生怕它們的孩子會遇到可怕的天敵。經過黑喉潛鳥父母6周地精心餵養和照料,小潛鳥就可以自己吃食了。再過12周,小潛鳥就能夠飛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