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琳儀
何琳儀
何琳儀,男, 1943年8月生,漢族,安徽大學古文字學專業的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古文字學會副秘書長,中國錢幣學會學術委員會委員。1967年,東北師範大學中文系畢業;1981年,吉林大學歷史系考古專業古文字方向研究生畢業,獲碩士學位。計有專著10部,其中獨立完成者3部:《戰國文字通論》、《古幣叢考》、《戰國文字聲系》,在學術界產生深遠影響。論文120餘篇,涉及先秦文獻、甲骨文、金文、戰國文字、秦漢文字、音韻、訓詁諸領域,亦有較高的學術水平。2007年3月31日去世。享年64歲。
何琳儀
1967年,東北師範大學中文系畢業。
1981年,吉林大學歷史系考古專業古文字方向研究生畢業,獲碩士學位。
2007年3月31日去世。享年64歲。
何琳儀著作
何琳儀《戰國文字通論》
1979年聆聽導師於省吾先生講述古文字
何先生是卓有成就的古文字學家,尤其在戰國文字研究領域造詣頗深,所著《戰國文字通論》是第一部戰國古文字通論性著作,已成為海內外古文字學者案頭必備工具書之一。戰國文字研究,從上世紀五十年代開始經過多年發展,已經成為中國古文字學的一個獨立分支。隨著新材料和研究成果的大量湧現,實際工作迫切要求有關研究成果的傳布與普及。何先生的大作應時而作,對戰國文字研究起到了承前啟後的作用。《戰國文字通論》不僅依據前人的研究成果對戰國文字作了科學的五系劃分,而且全面論述了《說文》、三體石經、《汗簡》和《古文四聲韻》中古文的來源及其與戰國古文的關係,舉證翔實,評說允當,拓寬了戰國文字研究以至整個古文字研究使用對勘資料的路徑。書中還總結了各區系文字的風格特點、戰國文字形體演變的規律,提出了戰國文字釋讀的方法,觀察至細,分析入微,歸納精準。所有這些,在當時乃至於現在都對戰國文字研究起到指導性的作用。此外,書中處處凝結著何先生對戰國文字具體材料研究的辛勤汗水:如釋江蘇盱眙南窖庄出土銅壺中“重金某某”的后兩字為“絡鑲”、指出趙國相邦春平侯等鈹“左右伐器”之伐器猶言兵器、申述中山王方壺之“ ”為絕字、分析“主”“示”形體演變之跡,等等,均為不刊之論。過去古錢學家多不精通古文字,而研究古文字的學者又較少染指古錢幣,因而先秦貨幣文字的釋讀存在大量問題。上個世紀70年代以來情況有了比較明顯的變化,在研究古文字的學者中,把先秦貨幣納入到自己研究領域的人逐漸多起來,先生可以說是這方面用力最勤的一位。先秦貨幣銘文字數雖不多,但有裨於對勘舊史資料者不在少數。何先生憑藉他深厚的古文字學根底、豐富的戰國歷史和政治地理的知識以及古錢學方面的修養,在釋讀幣文和確定幣文地名所指之地方面,有很多創見。例如先生根據“返”之字形演變並參之以古代典籍,釋齊六字刀銘為“齊返邦長大刀”,在古錢學界深為人所稱許。又如提出尖足布“鄤”就是古書之“ ”、把“涅金”或“百涅”改釋為“浧”、把舊釋為“洮”或“俞”的銳角布面文改釋為“舟”,認為三孔布之“余亡”即古書之“余無”等等,在學術界產生了很大反響;又釋燕明刀背文之“ ”、“ ”為“厶”,讀為“四”,並認為古文字之“四”是從“厶”分化而來的,這也是文字學上的一個創見。先生研究古幣成果多匯於《古幣叢考》一書中。戰國文字,材料尤為零碎,研究成果也多散見各種期刊,收集起來實屬不易。何先生傾其畢生精力,摹錄原始材料,收羅前人研究成果,加以己意而製成卡片。其間甘苦,鮮為人知曉,最終匯為《戰國古文字典》,煌煌巨著,凡200萬言。全書以韻部為經,以聲紐為緯,以聲首為綱,以諧聲為目,兼及分域而排列戰國文字字形。這樣既可與先秦古音研究相為表裡,又有利於探求文字源流變化之跡,還可以進行文字形體之比較而極盡古文字考釋“比較法”之長。先生每講一字,務求其形、音、義之準確:梳理其演變之軌跡、定其音讀而詳考其義訓,進而詮解其在具體語料中之用法。迄今為止,《戰國古文字典》仍為中國唯一一部戰國古文字綜合性字典。何先生治古文字學,以字形研究為核心,而涉及歷史、文獻、音韻、訓詁、文法等諸多學科領域,多能左右融會而一貫相通。如釋《者鍾》之“不汭經德”為“不墜經德”,因王國維《與友人論詩書中之成語書》而釋彝銘中之成語,由古文字而探上古聲韻系統而作《〈說文〉聲韻鉤沉》、《幽脂通轉舉例》,等等,均為傳世之佳作,在學術界引起巨大反響。何先生才情橫溢,文思泉湧,生前詩作彙集於《樗散韻語》。又工於書畫,嫻於弄簫,至為雅逸;先生性行儒雅淑均,有長者之風範;與人為善、謙和正派而德高望重,為世人稱道。
先生情鍾講壇,痼病纏身,仍不輕易耽誤學生一次課,2007年3月31日,64歲的何教授在為學生講授訓詁學時,疾病發作,在講台上大汗淋漓。學生們看到之後求他回去休息,但他仍然堅持上課,半個多小時后,在講台上支撐不住,被抬到醫院。在醫院搶救至次日凌晨3時,不幸離世。
2007年12月28日當選“心動2007安徽年度十大新聞人物”,何琳儀教授的愛人張惠出席了頒獎晚會。
《戰國文字通論》(訂補)何琳儀 江蘇教育出版社 2003—2004年安徽省社會科學文學藝術優秀成果獎,著作一等獎。 2005年 安徽省社科一等獎(2001年),國家圖書二等獎(2002年)。
《戰國古文字典》於2001年獲安徽省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一等獎,2002年獲教育部人文社科優秀成果二等獎。
何琳儀《戰國古文字典》
2007年4月4日,安徽大學漢語言文字研究所所長、博士生導師徐在國教授說:“何琳儀教授的去世,是我國古文字學界的重大損失。”何老師竹簡著作的校對工作尚在進行,何老師的去世是個不可估量的損失。
中國古文字研究會的一位負責人如此評價何老師:戰國文字被稱為“中國最難認的文字”、“中國文字中材料最複雜的文字”,在中華文明的產生與傳承上,其作用極其重要。現發現有多部古典文獻用戰國文字書寫。但有關古文的字典,卻是一個空白。但何先先的《戰國文字通論》被公認為“戰國古文通論性著作第一部”,是海內外古文字學者的必備工具書;何老師所著的《戰國古文字典》是迄今中國唯一一部戰國古文字綜合字典。這兩部著作,代表了當代戰國文字研究領域中的最高水平,在海內外學術界產生了重大影響。
德厚流光,情鍾三尺講壇,嘔心瀝血育桃李;
材高知深,意會千古疑文,名山事業垂後人。
誠為先生一生之最好總結。
何琳儀先生的論著主要有:
一、專著
何琳儀《古幣從考》
3、戰國文字通論 中華書局,1989年。
4、中國方術概觀·占星(複核)人民中國出版社,1993年。
5、古幣叢考 文史哲出版社(台灣),1996年。
7、甲骨文字詁林(合作)中華書局,1996年。
8、戰國古文字典——戰國文字聲系 中華書局,1998年。
9、古幣叢考(增訂本)安徽大學出版社,2002年。
10、戰國文字通論訂補 江蘇教育出版社,2003年。
11、戰國古文字典——戰國文字聲系(增訂)中華書局,2004年。
12、樗散韻語 澳門學人出版社,2006年。
二、論文
殷商文字
1、匍有土田考 南方文物2007年
2、釋離 徐中舒先生誕辰一百周年紀念論文集,1998年
3、說秋 古文字論集(二),考古與文物叢刊四號, 2001年
4、說麗 殷都學刊2006年1期。
6、釋圭 古籍研究2006年待刊
7、釋叉 殷都學刊待嵌
8、聽簋小箋 古文字研究25輯,2004年
西周文字
1、胡簋考釋六則 古文字研究7輯,1982年
2、瑚璉探源 史學集刊1983年1期
3、釋窺 古文字論集(一),考古與文物叢刊二號,1983年
4、啟尊啟卣銘文考釋 古文字研究9輯,1984年
5、晉侯蘇鍾釋地 東方博物5輯,2000年
7、牆盤賸語 古籍研究2003年1期。華學6輯,2003年
8、逨盤古辭探微 安徽大學學報2003年4期。
吉林大學古籍研究所建所二十周年紀念文集,2003年。
9、釋戹 2004年安陽殷商文明國際學術研討會論集,2004年。
安大史學1輯,2004年。
10、說盤 中國歷史文物2004年5期
11、釋攀 漢字研究1輯,2005年。
考古與文物,2005年增刊。古文字論集(三)
12、逢逢淵淵釋訓 安徽大學學報2006年期
春秋文字
1、山東臨朐新出銅器銘文考釋 文物1983年12期
3、楚王領鍾器主新探 東南文化1999年3期
4、唐子仲瀕兒匜補釋 考古待刊
5、吳越徐舒金文選釋 中國文字新19期(台灣),1994年
6、吳王光劍銘補證 文物1989年7期
7、句吳王劍補釋 第二屆國際中國古文字學研討會論文集·香港,1993年
8、程橋三號墓盤匜銘文新考 東南文化2001年3期
9、徐沈尹鉦新釋 文物研究13輯,2001年
10、作尋宗彝解 中國訓詁學研究會論文集,2002年
戰國文字·銅器
1、節可忌豆小記 考古1991年10期
2、司夜鼎考釋 中國史研究2004年3期
3、魚顛匕補釋 中國史研究2007年期
4、平安君鼎國別補證 文物與考古1986年5期
5、中山王器考釋拾遺 史學集刊1984年1期
6、薌箕解 農業考古1992年2期
7、隣陽壺考 文史2002年4輯
8、陵君三器考辨 江漢考古1984年1期
9、楚官肆師 江漢考古1991年1期
10、長沙銅量銘文補釋 江漢考古1988年4期
11、鄂君啟舟節釋地三則 古文字研究22輯,2000年
12、南越王墓虎節考 汕頭大學學報1991年5期
13、九里墩鼓座銘新釋 出土文獻研究3輯,1998年。文物研究11輯,1998年
14、龍陽燈銘文補釋 東南文化2004年4期
15、湘出二器考 湖南省博物館待刊5期,2005年
16、者汈鍾銘校注 古文字研究17輯,1989年
戰國文字·兵器
1、淳于公戈跋 杞文化與新泰,2000年
2、八年陽城令戈考 古文字研究26輯,2006年
3、皖出二兵考 文物研究3輯,1988年
4、戰國兵器銘文選釋 考古與文物1999年5期。古文字研究20輯,2000年
5、古兵地名雜識 考古與文物1996年6期
戰國文字·貨幣
1、漫談戰國文字與齊貨幣銘文釋讀 山東金融·錢幣專刊(2),1988年
3、釋賹 河北金融·錢幣專輯(2),1996年
4、釋四 文物春秋1993年4期
7、首陽布幣考 亞洲錢幣1999年2期
8、周方足布考 舟山錢幣1996年2期
9、周方足布續考 中國錢幣2004年2期
10、銳角布幣考 中國錢幣1996年2期
12、中昌布幣考 安徽錢幣2004年1期
13、百邑布幣考 史學集刊1992年1期
14、刺人布幣考 亞洲錢幣1999年1期
15、尖足布幣考 陝西金融·錢幣專輯(16),1991年
16、趙國方足布三考 文物春秋1992年2期
17、貝地布幣考 陝西金融·錢幣專輯(14),1990年
18、余亡布幣考 中國錢幣1990年3期
29、王誇布幣考 古籍整理研究學刊1991年5期
20、三孔布幣考 中國錢幣1993年4期。中國錢幣論文集3輯,1998年
21、橋形布幣考 吉林大學學報1992年2期
22、魏國方足布四考 文物集刊1992年4期
23、負疋布幣考 中國文字新20期(台灣),1995年
25、三晉圜錢匯釋 舟山錢幣1996年休刊號
26、成白刀幣考 古文字研究24輯,2002年
27、楚幣六考 安徽錢幣2001年2期
28、廣陵金幣考 中國錢幣2005年5期
29、古幣文編校釋 文物研究6輯,1990年
戰國文字·盟書
1、繩繩釋訓 中原文物2006年1期
戰國文字·璽印
1、古璽雜識 遼海文物學刊1986年2期
2、古璽雜識續 古文字研究19輯,1992年
3、古璽雜識再續 中國文字新17集(台灣),1993年
4、戰國官璽雜識 印林16卷2期(台灣),1995年
5、古璽印菁華釋地三則
6、楚官璽雜識 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學報2002年1期
7、燕璽簡述 北京文博1996年3期
戰國文字·陶文
1、古陶雜識 考古與文物1992年4期
2、釋販 第四屆國際中國古文字學研討會論文集·香港,2003年
戰國文字·竹簡
1、信陽竹簡選釋 文物研究8輯,1993年
2、信陽竹書與墨子佚文 安徽大學學報2001年1期
3、仰天湖竹簡選釋 簡帛研究3輯,1998年
4、隨縣竹簡選釋 華學7輯,2004年
5、包山竹簡選釋 江漢考古1993年4期
6、楚王熊麗考 中國史研究2000年4期
7、釋蒝 楚文化研究論集5集,2003年.。文字學論叢2輯,2004年。
8、舒方新證 安徽史學1999年4期。古籍研究2000年1期
9、郭店竹簡選釋 文物研究12輯,1999年。簡帛研究2001,2001年
10、郭店竹簡老子甲篇校記 簡帛研究2002、2003,2005年
11、郭店簡古文二考 古籍整理研究學刊2002年5期
12、滬簡詩論選釋 上博館藏戰國楚竹書研究,2002年
13、滬簡(二)選釋 學術界2003年1期
14、滬簡周易選釋 江漢考古2005年4期。周易研究2006年1期。
15、貴尹求義 中華文史論叢待刊
16、新蔡竹簡地名偶識 中國歷史文物2003年6期
17、新蔡竹簡選釋 安徽大學學報2004年3期
18、楚都丹陽地望新證 文史2004年2輯
戰國文字·帛書
1、長沙帛書通釋 江漢考古1986年1~2期
2、長沙帛書通釋校補 江漢考古1989年4期
3、說無 江漢考古1992年2期
4、平星考 文物1994年6期
秦漢文字
1、秦文字辨析舉例 人文雜誌1987年4期
2、帛書周易校記 湖南省博物館6期,2006年
3、莒盎 文物1993年4期
其它
1、釋洀 華夏考古1995年4期
2、說蔡 徐中舒先生誕辰一百周年紀念論文集,1998年
3、釋?及其相關字 中國文字新27期(台灣),2001年
4、說屋 語言文字學論壇1輯,2002年。語言4卷,2003年
6、釋巴 東南文化2006年期
7、釋 文字學,商務印書館,2006年
8、戰國文字形體析疑 於省吾教授百年誕辰紀念論文集,1996年
語法
1、有A其N句式淺析 松遼學刊1988年2期
音韻
1、說文聲韻鉤沉 說文解字研究(一),1991年
2、說文准聲首輯遺
3、幽脂通轉舉例 古漢語研究1 輯,1996年
書法
1、楚書瑣言 書法研究1998年3期
題跋
1、 《汗簡註釋》跋 武漢大學學報1992年1期
2、 《吳越徐舒金文集釋》簡評 考古1995年6期
3、 《古幣叢考》前言 中國錢幣1998年2期
4、 《戰國文字聲系》自序 古籍研究1999年2期
5、 《鳥蟲書通考》讀後 考古2000年10期
6、 《商西周金文書法》跋 《商西周金文書法》,2000年
7、 《兩周金文辭大系》重版瑣言 世紀書窗2003年3期
8、 《望山楚簡文字編》序言 《望山楚簡文字編》,200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