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夾鎮
湖北省十堰市鄖西縣下轄鎮
河夾鎮地處鄖西縣東部,東與鄖陽區青曲鎮毗鄰,南傍漢水三濱,西距縣城20公里,國家二級公路(鄖漫路)穿境而過,上達古都西安,下抵車城十堰,鎮、鄉公路四通八達,交通十分便利,素稱鄖西"東大門"。
全鎮版圖面積245.8平方公里,轄22個村,164個村民小組,8985戶,總人口24822人(2017年)。
全鎮共有黨員1033人,下設1個黨總支、30個黨支部。2017年農村經濟總收入3.2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8100元。
縣政協主席王緒桔在劉家灣村調研
河夾鎮黨委、政府團結帶領全鎮干群,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四個全面”戰略布局,按照“12345”經濟社會發展思路,即:圍繞一個核心(脫貧攻堅),實現兩個率先(率先全面實現小康社會、率先落實全面從嚴治黨),加快三個突破(突破基礎設施建設、突破富民產業培育、突破社會事業發展),實施四大工程(黨建引領工程、項目強鎮工程、工業興鎮工程、生態立鎮工程),奮力建成五個河夾(小康河夾、宜居河夾、平安河夾、幸福河夾、文明河夾)。
鎮政府駐楊家灣,人口31652人,面積245.8平方千米。轄22個村委會:楊家灣、大坪溝、小坪溝、東寺、歸仙河、金姜、黃家河、龍窩、蓮花池、大楸木溝、石人河、風溝、坪溝、火車嶺、箭流鋪、獅子溝、岩屋、魏家埡、青山、小楸木、來家河、劉家灣。
河夾鎮水稻種植
大嶺山脈在河夾鎮北部,以花崗為主。山體風化殼較厚,一般在5米以上,多是黃壤、紅土壤。山脈以海拔513.4米的蓮花山為主峰,全長18公里,東起涌頭鄉的白石山、西至上角鄉的銅鼓山,起伏和緩,橫亘在河夾鎮北部。緊靠北部山脈的是丘陵。紅壤和黃壤是具有代表性的地帶性土壤。紅壤主要分佈於蓮花山以東低山、丘陵和河谷盆地;黃壤多集中於蓮花山西。此外,在山區形成以紅、黃壤為基帶的垂直地帶性土壤。非地帶性土壤主要有石灰土、紫色土、潮土(又名潮沙泥)和水稻土等。紫色土主要集中在谷地一帶;潮土和水稻土分佈甚廣,土質肥沃、耕性良好,是湖北省最佳的農耕土壤。土壤一般肥力較高,宜於農林業發展。但也有部分丘陵地區的紅壤,侵蝕較嚴重,有機質含量低;水稻土中的冷侵田、死黃泥田等對作物生長也不利。
河夾鎮的南部主要是一片平原和灘塗。平原大部分是肥沃的土地,河涌縱橫。河夾鎮海堤以南,分佈著大片灘塗,海拔在0.1-0.6米之間。灘塗分為兩片:近岸的一片,海拔0.4-0.6米;遠岸的一片,海拔0.1-0.3米,稱養殖區。河夾鎮的土壤種類有山地(包括丘陵、崗地)、旱地、水稻地等。山地分佈在北部,有黃壤、紅壤等土地;旱地分佈在中部,有赤紅壤和潮沙泥地等土類;水稻土分佈在南部、中部以及北部,有咸田、淡田坑田等土類。
河夾鎮植被
把全面學習宣傳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作為首要政治任務,堅持率先學、帶頭講、示範做,在學懂、弄通、做實上下功夫,轉化為推動河夾發展的強大動力。以“支部主題黨日”、“雙十星”爭創為載體,與精準扶貧、信訪維穩等工作深度結合,引導黨員“亮身份、做表率”。加大對河夾本地能人的培養力度,成立黨員直接管理的產業協會6個,培育黨員種養大戶80戶、領辦產業基地3000餘畝。深入開展了基層黨建“百日攻堅”、“鎮整推進”、“創星奪旗”等活動。
近年來,共投資300餘萬元新建和改擴建12個黨群服務中心,新建11個標準化村級衛生室,建立電商服務站7個,陣地服務能力顯著提升,兩年內將實現“多務合一”全覆蓋。著力創新黨建工作品牌,探索“兩諾三制四權”村務監督機制,通過定位監督權力、明確監督內容、強化工作保障,全面提升村務監督工作水平,暢通了村務監督“最後一公里”,為打贏脫貧攻堅戰提供堅強的紀律保障。
河夾鎮以精準扶貧統攬工作全局,精準識別鎖定貧困人口3850戶10156人,易地搬遷對象1579戶3705人。截止2017年底,全鎮79個安置點全面開工,38個安置點已搬遷入住,23個安置點主體完工,772戶1394人已搬遷入住。全面落實“四雙”幫扶責任,幹部職工實現貧困戶幫扶全覆蓋。金融扶貧紮實推進,為貧困戶和市場經營主體放貸500餘批次,共計2600餘萬元。
研究制定鎮產業扶貧獎扶辦法,更加註重對貧困戶和市場主體的激勵引導,落實產業借款到戶項目450筆,新建產業扶貧基地4000畝,新增合作社23個。低保五保“提標擴面”全面完成,低保規模由570人擴大到1975人,基本實現“應保盡保”目標。
村集體光伏發電項目實現全覆蓋,11個村併網發電,集體收入穩定達到5萬元以上。配齊鎮、村專職扶貧信息員,村級工作經費、人員保障水平大幅提高。鄉親扶貧協會達到22個,成功人士返鄉創業,吸納投資500餘萬元。
河夾鎮新型社區位於河夾鎮中心,社區內的道路、給排水、通訊、能源、綠化、農戶房屋正負零以下等基礎設施由政府統建。河夾鎮新型社區規劃集中710戶,其中一期佔地面積130畝,集中528戶(其中中心敬老院集中供養五保戶180戶、安居新村低保戶34戶)1500人。施工單位正式進場施工。
河夾鎮新型社區已入住500餘戶,其中:中心敬老院集中供養五保老人170人,實現了河夾鎮五保老人100%集中供養;低保戶入住34戶,入住率100%;農民新居入住300餘戶,入住率達96%(未入住的主要是因外出打工)。
按照“培植新產業、穩定老產業、探索旅遊業”的思路,初步形成了以藥材產業為主,蔬菜、養殖、林特產業競相發展的產業格局。採用“企業+合作社+基地+農戶”的發展模式,在全市率先探索發展武當艾草,首期在四個村成功試種600餘畝的基礎上,全鎮發展艾草2200畝,同步建設艾草加工車間,畝平年增收4000元。管護、發展油用牡丹1200餘畝。規模栽植野生連翹500畝,規劃林間管護1500畝,連片新建連翹基地1000畝。規模養殖土元8000平方米,新增市場主體兩家。試種植天麻3000平方米,每平方米凈收益200元。發展茯苓種植40畝、12000窩,種植蒼朮200餘畝,白芨100餘畝,努力向建成全縣中藥材基地邁進。
充分利用曬煙產業的發展基礎和經驗優勢,與鄖西縣三合農產品公司簽訂保護價收購合同,全鎮發展紅薯產業2000餘畝,實現產值1000餘萬元,戶平增收4000元。與緒蔥蔬菜專業合作社合作,全鎮發展黃皮辣椒200畝。與新合作等超市合作,發展薯尖100畝。在龍窩村規劃發展50畝香菇扶貧產業園,可集中聯建標準化大棚300個,帶動貧困戶30戶以上,實現創收350餘萬元。鞏固省級規模化羊場3家、市級規模化羊場5家、縣級“1235”的養羊模式80餘家。引進梅花鹿養殖1家,探索在火車嶺、劉家灣、歸仙河、蓮花池養殖小龍蝦450畝。
全力推進鄖西縣河夾扶貧產業落地,奮力擔當主體責任。自7月1日以來,順利完成征地2300畝、拆遷63戶、轉墳221座。實際建設用地1500畝,規劃建設廠房50萬平方米,促成河北左各庄68家企業正式簽約、回歸創業,可提供就業崗位6000個,年實現工業產值50餘億元,創稅2至3億元。積極推進“兩鄖”一級路建設,著力謀划沿線萬畝工業用地潛力空間,打造鄖西至十堰的快速經濟通道和工業走廊,積極對接和承接十堰城市區域性增長極的輻射和帶動效益,加快產城融合轉型升級發展。
建設開工,首期已建成50MWp併網發電,全部竣工后可實現發電收入1.1億元,年創稅1100餘萬元,實現3300戶貧困戶每戶每年分紅3000元。集鎮總規、控規納入縣城同步規劃、水廠等重點項目同步推進,投資發展實現重大突破,區位優勢愈發凸顯。
積極爭取項目支撐,投入2000餘萬元,升等改造火童路4.6公里,實施通村公路生命防護工程、窄路加寬、道路安保建設100餘公里,硬化通村水泥路15公里,交通制約瓶頸逐步破解。規劃新建集鎮水廠,解決集鎮和11個村1.5萬群眾飲水難題,22個村“安全飲水”實現全覆蓋。
落實鎮直單位門前責任三包,新建集鎮停車場,嚴厲打擊佔道經營、車輛亂停亂靠。集鎮環境衛生檢查評比、文明居民評選活動紮實開展,群眾環保、文明衛生意識不斷提升。以火車嶺村為試點,全面推進美麗鄉村建設,鄉味濃郁、宜居宜業、宜游宜憩的美麗鄉村正逐漸顯露雛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