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舍鎮

山東平度市下轄鎮

張舍鎮位於山東省平度市西北28千米處,東西橫距19千米,南北縱距11千米。2004年總人口4.11萬人,總面積120平方千米,耕地面積6585公頃。

歷史沿革


1945年為張舍區。
1952年,張舍區和城子區合併為平西縣第九區。
1953年8月稱為蓼蘭縣第十八區。1956年改稱平度縣張舍區。
1958年1月,撤銷張舍區,分為張舍鄉、官莊鄉。
1958年9月,張舍鄉和官莊鄉合併為張舍人民公社。
1976年2月,張舍公社西部19個生產大隊劃出,成立官莊公社。
1995年1月,官莊鎮和張舍鄉合併,為張舍鎮。
2012年12月12日,撤銷田莊鎮、張舍鎮,以原田莊鎮、張舍鎮行政區域設立新的田莊鎮,鎮政府駐原田莊鎮政府駐地。從此張舍鎮在平度歷史上消失。

地理環境


地理位置

張舍鎮位於山東省青島市平度市西北28公里處,東西橫距19公里,南北縱距11公里。

地質

張舍鎮在大地構造上,位於沂沭斷裂帶東側,膠北台拱西翼,為一古老基底褶皺地塊。有元古代前震旦系與中生界白堊系組成基底的古老變質岩層,廣泛出露於北部山地、丘陵。基岩主要為花崗片麻岩大理岩碎屑岩等。第四系鬆散沉積層,則較集中堆積於東南平原和西南窪地,約佔全市總面積的60.8%。積物厚度一般在30米左右,北膠萊河下游,新河鎮海相沉積達70米以上。全市可分平北台隆,平南凹陷,平西穹折。

地形地貌

張舍鎮
張舍鎮
張 舍鎮地形大體北高南低,呈傘形向東南、西南、西北傾斜。北部是大澤山脈,蜿蜒起伏,綿亘數十公里,地面高程均在100米以上,是市內主要河流的發源地。主峰北峰頂,海拔736.7米,是全市的最高峰。中部、東南部是平原,地面高程在20米與50米之間,佔全市總面積的42.79%。西南部的地面高程多在海拔10米以下。西北部是窪地丘陵區。丘陵區地面高程在海拔50~150米之間,分佈著少量的海拔100米左右的小山頭。膠萊河沿岸特別是下游地區,地面高程多在海拔10米以下。
張舍鎮有大小山頭2000餘座,較大的山峰有30多座,多呈西北東南走向。主要分兩支:一支由大澤山西峰向南與西南方向伸展約20公里;另一支由大澤山北峰向東和東南方向延伸約20公里。

水文

張舍鎮內較大的河流有21條,分屬膠萊河和大沽河兩大水系。白沙河及其以西的河流匯入北膠萊河,為膠萊河水系,有白沙河、秦皇河雙山河等;白沙河以東的河流匯入大沽河,為大沽河水系,有小沽河祝溝河黃同河等。其中膠萊河、大沽河、小沽河是邊界河流,澤河為人工開挖的河道。

氣候

張舍鎮屬暖溫帶東亞半濕潤季風區,大陸性氣候,光照充足,四季分明,無霜期長,年平均氣溫11.9C°。極端最高氣溫38.6C°。極端最低氣溫零下17.9C°。最熱月7月份平均氣溫25.3C°,最冷月1月份平均氣溫零下3.5C°,氣溫年較差為28.8C°,氣溫年平均日較差為10.8C°。年內各個季節氣候差異明顯。年初霜一般始於10月20日,終霜多在翌年4月7日左右,無霜期年平均195.5天。

土壤

從山區到平原共分佈著5個土類,11個亞類,14個土屬,49個土種。5個土類為:棕壤土類(亦稱黃土)、褐土類(亦稱黃砂土)、潮土土類(亦稱河淤土)、鹽土土類(亦稱鹽鹼地)、砂姜黑土土類(亦稱干狗石黑土)。構成土壤主體是砂姜黑土、棕壤土、潮土3個大類。砂姜黑土偏粘,易旱易澇,但養分含量較高,主要分佈在西南窪地和東南平原;棕壤土多含粗砂礫石,養分含量低,主要分佈在東北山地和西北丘陵;潮土表層質地砂性較大,有機質含量較高,主要分佈在市區以南,東起大沽河,西至膠萊河8條中長河谷兩岸。全市各種土壤有機質含量基本上在5級以下,屬缺乏範圍。需改良的土壤主要分為兩大類。一類是棕壤土類中的棕壤性土亞類和褐土類中的褐土性土亞類。此類土壤在全市有28449.2公頃,占可利用地面積的11.56%。另一類是潮土土類、鹽土土類和砂姜黑土土類。此類土壤在全市有153016.13公頃,佔62.15%。

植被

張舍鎮屬暖溫帶落葉闊葉林區,林地總面積約為31.5萬公頃。山丘植被為常綠針葉林、落葉闊葉林;平原為草甸植被。由於土地多墾為農田,原始植被已殘存極少,栽培植被已佔絕對優勢。溫帶常綠針葉林構成了北部山區及一些剝蝕丘嶺上的主要林木成份。其中菅草為荒山、荒地以及赤松疏林下層的優勢植物,與喬木灌木和其它草木對涵水保土起良好的作用,能積累豐富的有機質。草甸主要分佈在中南部平原和窪澇地區,對有機質積累起著重要作用。溫帶砂生植物分佈在沿河的沙灘與田間。溫帶鹽生植物主要分佈在市境西北大苗家附近,在一些窪澇地區也有零星分佈。

人口統計


1996年,面積129平方千米,人口4.2萬人。
2007年,張舍鎮總人口41517人。

下轄村居


人口數據


總人口39834
20111
19723
家庭戶戶數13702
家庭戶總人口(總)39549
家庭戶男19899
家庭戶女19650
0-14歲(總)7726
0-14歲男4016
0-14歲女3710
15-64歲(總)27294
15-64歲男13963
15-64歲女13331
65歲及以上(總)4814
65歲及以上男2132
65歲及以上女2682
戶口本地住在本地38341

經濟狀況


2004年國內生產總值8億元,同比增長18%。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1.44億元,第二產業增加值4.49億元,第三產業增加值2.8億元,分別比上年增加1%、25%、19%。財政收入1050萬元,財政支出1593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4836元,同比增加8元。
2007年,張舍鎮國內生產總值15.5億元,同比增長15%。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20045萬元,第二產業增加值98493萬元,第三產業增加值36926萬元,分別比上年增加6.6%、15.7%、18%。財政收入1074萬元,財政支出2203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6968元,同比增加10元。

工業發展

張舍鎮
張舍鎮
全鎮已發展民營企業62處,其中中外合資企業5處,擁有企業總資產3.5億元,初步形成了以石墨、鐵粉黃金礦產採選加工、精密鑄造、建築建材、鉛筆文具、工藝蠟燭、工藝草編、農副產品加工為主的實力雄厚、門類齊全的工業體系。
2004年全鎮完成工業總產值(現價)14.41億元,其中,限額以上工業企業(指年產品銷售收入500萬元以上的工業企業)6家,工業總產值(現價)9.49億元,利潤總額3270萬元,利稅總額4210萬元;限額以下工業企業86家,工業總產值(現價)4.92億元,銷售收入4.30億元,上繳稅金550萬元。

招商引資

2002年共引進內資項目15個,到位資金4023萬元;外資項目2個,合同利用外資228萬美元,實際利用外資98萬美元,完成出口創匯490萬美元。2004年新入駐項目19個。其中,內資15個,到位資金1.22億元;外資項目4個,到位資金227萬美元。出口創匯370萬美元。

農業發展

張舍鎮共有12萬畝土地,盛產糧食、果品、蔬菜、棉花等農作物,其中果品面積已發展到2萬餘畝,川中島桃種植面積3000畝,金花梨600畝,“紅地球”葡萄1200畝,黃金梨400畝。主要生產“膠澤牌”蘋果、桃、梨、葡萄、山楂、杏等,其中“紅富士”蘋果被評為省優產品,“金花梨”和“紅地球”葡萄被評為青島市優產品。現有一處果品蔬菜保鮮庫和一處果品蔬菜生產加工企業。
2004年完成農林牧漁總產值(現價)3.74億元,其中,農業1.63億元,林業166萬元,牧業2.04億元,漁業234萬元。糧食總產4.4萬噸,花生總產7400噸,蔬菜、瓜類總產8.66萬噸,棉花總產445噸,水果總產7890噸。大牲畜年末存欄1.17萬頭,豬年末存欄1.8萬頭、出欄3.35萬頭,家禽年末存欄187萬隻、出欄850萬隻,肉蛋奶總量1.4萬噸。擁有大小機械1.06萬台,農業機械總動力11.7萬千瓦。有大小型水庫、塘壩各10個(座),有效灌溉面積5018公頃。

私營經濟

截至2004年全鎮個體私營企業累計達到548家,個體工商戶1115戶。個體私營經濟稅收1500萬元。

2007年經濟

2007年完成農林牧漁總產值(現價)4.2億元,其中,農業20188萬元,林業122萬元,牧業21006萬元,漁業363萬元。糧食總產7萬噸,花生總產0.72萬噸,蔬菜、瓜菜總產1.1萬噸,棉花總產0.024萬噸,水果總產0.63萬噸。大牲畜年末存欄5300頭,豬年末存欄1.2萬頭,出欄3萬頭,家禽出欄690萬隻,肉蛋奶總量2萬噸。擁有大小機械1.1萬台,農業機械總動力12萬千瓦。有大小型水庫、塘壩各10個(座),有效灌溉面積5330公頃。
全鎮2007年完成工業總產值(現價)384368萬元,其中,限額以上工業企業13家,工業總產值(現價)296240萬元,利潤總額17688萬元,利稅總額24943萬元。
2007年全鎮個體私營企業累計達到84家,個體工商戶1115戶。個體私營經濟稅收1500萬元。

特色經濟

張舍鎮地下礦產資源極為豐富,主要有石墨、鐵、黃金、石英石等,尤其是石墨資源具有埋藏淺、易開採、鱗片大、品位高、質量好等特點,探明儲量約24億噸,約佔全國總儲量的30%,有“石墨之鄉”的美譽。2002年到2004年,張舍鎮黨委、政府不斷加強石墨資源管理,規範石墨生產經營,引導企業合理開發、利用石墨資源。截至2004年底,全鎮石墨企業發展到30餘家,從業人員達到3000餘人,年產各種規格型號的中、高碳系列石墨和高純石墨8萬餘噸。2004年,全鎮石墨企業交納稅金佔全鎮稅收總額的80%以上。其中,山東天象集團公司、青島黑龍石墨有限公司和青島海達石墨有限公司是張舍鎮的三大龍頭企業,屬全國“中型一檔企業”和大型二檔企業,石墨深加工能力達到國內先進水平,主要生產各種型號的中、高碳石墨、可膨脹石墨和柔性石墨板材、石墨墊圈、石墨複合板石磨盤根、石墨填料環鉛筆鉛芯等石墨製品。年生產中高碳石墨6萬餘噸,石墨製品3000餘噸。其中“天象牌”石墨、“海鯨牌”石墨、“文林牌”鉛筆等獲得了ISO9002國際質量體系認證,產品暢銷世界100多個國家和地區。
石墨產品具有質量輕、耐高溫、耐腐蝕、抗氧化性抗熱震性熱電傳導性、化學穩定性、可塑性、附著性、回彈性等優良性能,可用來生產建築建材、鉛筆鉛芯、密封材料、電磁屏蔽材料、低鉬無功電池材料(增速劑)、保溫材料添加劑、潤滑材料添加劑、滅火材料添加劑等,越來越廣泛地被應用於建築、機電、航空航天、軍工業及國防核工業(核反應堆(鈾)減速劑)等高、精、尖科技領域,具有很高的實用價值、經濟價值和潛在用途,是不可多得的“黑色金子”。

交通運輸


張舍鎮駐地毗鄰青平高速張捨出入口,南連濰萊高速公路和804省道,北接煙濰公路和德龍鐵路,距青島港流亭國際機場120公里,距煙台港200公里,距濰坊火車站50公里,鎮內及工業園區內主要道路已全部硬化,已形成四通八達的公路網路,交通極為便利。

社會事業


2004年全鎮有中學2處、小學9處,年內共有在校學生4600名。醫療衛生院1個。電話裝機量達到8000部,佔全鎮總戶數的62%。有線電視用戶5000戶,佔全鎮總戶數的38%。人口自然增長率為3.25‰。

文物古迹


白家花園

清代白家村有一戶全國有名的大財主“老白家”。老白家的家業興於康熙乾隆年間,敗於道光年間。從興到衰,歷經130餘年。老白家從第四代白魁開始,人丁興旺,家境日隆。從白魁之子白克敏起,一連幾代“科第盈門”。白克敏以國學生候選布政司理問,授承德郎,封中議大夫。白克敏之子白玉田,貢生,因道光十六年(1836年)辦賑有功,議敘布政司經歷,授文林郎,封征仕郎、中書科中書;次子白玉書,供職戶部,封中議大夫;三子白玉堂,道光二年(1822年)舉人,候選道員,改知州鹽科司提舉;四子白玉佩,道光八年(1828年)舉人,候選內閣中書,授文林郎。
白克敏的孫輩。白星煌,庠生,候選中書科中書,授征仕郎;白星灼,候選詹事府主簿,授征仕郎;白星庚,太學生;白星煒,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舉人;白星明,候選兵馬司副指揮,封征仕郎;白星炳,太學生;白星耀,太學生;白星文,候選衛千總,授武略佐騎尉;白星光,候選州同,授文林郎。白星光之子白永修,光緒十一年(1885年)貢生,候選直隸州州判。
這一時期,老白家人、財、勢熾盛。據傳擁有土地1.2萬頃(每頃合100畝),騾馬上百計,在各地開設當鋪72家,“銀錢桌子”70多處。傳說當年白家“上府進京不吃人家飯,不住別人店”。白家四大宅的院落總佔地面積三四百畝,各宅大門兩側的石獅雕琢精緻,口中所銜石團,系鏤雕而成,能順口滾動。四宅大門門楣上方迭懸兩塊橫匾,上匾題“龍躍雲津”,下匾題“文壇拔幟”。白家花園名曰“漱芳園”,佔地百餘畝,坐落於張舍村東北角、白家村前,園內山、石、亭、池,松、竹、花、木一應俱全。傳說老白家花園的假山,是以平度城東北華山口的山石所築,形奇而妍麗
白克敏一生恪守“聚而不能散,非仁也;知己不知人,非義也。”他“富而無驕,積而能散,桑梓所傳不可殫述”。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平度一帶歉收,白家以粟500餘石賑濟鄉民。嘉慶十五年(1810年)輸粟糧400石予官府以助賑,並自賑鄉社捐粟糧1350石。道光三年(1823年)捐置義學屋舍十餘間,捐田50畝資建文昌祠。道光七年(1827年),捐錢400緡,助山東省改建貢院。據載道光十四年(1834年),白家兄弟四人共捐錢2萬緡助萊州府賑災。白家的“善行碑”迄今猶立於張舍村西北隅的場地上。

白氏墓地

白氏墓地二處,分別建在張舍村西嶺和東嶺。西嶺墓地有碑樓一座,雕龍碑四座;東嶺墓地有雕龍碑五座,雕龍碑碑身約3米高,碑座為石龜,高約70厘米,碑頂為石龍,高約1米,雕琢精細,玲瓏剔透。“文革”期間被破壞。1947年,群眾曾在白氏墓地掘出黃金20餘公斤,其中有金元寶、金鳳冠及各種飾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