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3條詞條名為長寧的結果 展開

長寧

上海市下轄區

長寧區位於上海中心城區西部,東連靜安區,西與西南鄰閔行區,東南接徐匯區,北與普陀區吳淞江蘇州河)為界,總面積38.3平方公里。2020年,全年實現長寧區生產總值(GDP)1561.17億元。根據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時,長寧區常住人口693051人。

長寧境內交通有新華路、江蘇路、延安路長寧路虹橋路等主要道路,延安路高架、內環線、中環線、外環線和上海地鐵2、3、4、10、15號線通過區境。上海虹橋國際機場位於區域西部。

長寧擁有上海最集中的涉外高標準住宅商務辦公綜合區古北新區、老上海傳統的高級住宅區新華路、虹橋花園別墅區、蘇州河沿線中高檔住宅區和普通新村住宅區。位於長寧的國家級開發區虹橋經濟技術開發區則是上海最早最成熟的現代化商務區之一,外國領事館、500強企業等聚集林立,為滬上外籍人士聚居之地。

長寧紀念地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宋慶齡陵園,市級文物保護單位中共中央機關刊物《布爾塞維克》編輯部舊址等。文化體育設施有劉海粟美術館等。

長寧10個街道(鎮)均被評為市級文明社區,成功創建了一批市級、區級文明小區、文明單位,2011年榮膺“全國文明城區”稱號。2017年,長寧區被重新確認為國家衛生城市(區)。2017年,長寧區複查確認繼續保留全國文明城市稱號。

2020年6月,經中央依法治國委入選為第一批全國法治政府建設示範地區和項目名單;10月20日,入選全國雙擁模範城(縣)名單。2020年,全年實現長寧區生產總值(GDP)1561.17 億元 。

歷史沿革


位於長寧區臨空經濟園區的凌空SOHO建築群
位於長寧區臨空經濟園區的凌空SOHO建築群
唐天寶十年(751年),境地屬華亭縣高昌鄉。
兩宋時期,境內先後出現村落和集市,東有法華,西有北新涇。元時歸屬上海縣
明時,法華興隆成為集鎮。清乾嘉年間,法華鎮興旺鼎盛,為上海縣西部首要集鎮。清末,法華鎮人口漸減,建置為鄉。境域東北部曹家渡開始崛起,西部新涇等地改屬蒲淞鎮。
民國十七年(1928年),區境劃歸上海特別市,東屬法華區,西屬蒲淞區。抗日戰爭期間屬滬西區。
抗日戰爭勝利后,區境分屬長寧區(1948年9月~1949年6月間曾改稱法曹區)、新涇區。
1949年5月區境解放,區接管委員會設4個接管專員辦事處,廢除保甲制度
1950年冬季,區人民政府設6個冬防辦事處,1951年6月,冬防辦事處改為區政府派出人員辦事處,1952年10月改稱辦事處。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長寧區位於東經121°26′01″~121°19′36″,北緯31°10′46″~北緯31°14′43″之間。區人民政府駐愚園路1320號。東起長寧路,折江蘇路、武定西路、萬航渡路、鎮寧路、華山路、興國路,與靜安區、徐匯區毗鄰;西與閔行區接壤;南從虹橋國際機場南圍牆,折滬杭鐵路徐虹支線、滬杭鐵路、淮海西路、淮海中路與閔行區、徐匯區相連;北達吳淞江,折萬航渡後路,與嘉定區、普陀區為鄰。

地形地貌

長寧區境地面平坦,海拔吳淞0點高程2.50~4.50米,西部略高,東部稍低。北新涇及虹橋機場附近為4.00~4.50米,向東至中山西路——滬杭鐵路地區為3.50~4.00米,滬杭鐵路以東至中山公園之間為3.00~3.50米,中山公園以東直至與普陀區、靜安區相鄰處為2.50~3.00米。近百年隨著經濟發展,興建房屋,過量開發地下水,過路車輛增多,自1986~1990年,地面沉降累計2.04厘米,北新涇累計沉降1.93厘米。

河流

長寧區境域內河網密布、港汊交錯,屬吳淞江水系。有大小河汊55條,集中於區境西部,長度在1.50公里以上者僅5條,最短的直挺浜僅120米。吳淞江為區境幹流,一級支流有新涇港、許浦港、中漁浦,二級支流主要有周家浜、野奴涇、新漁浦等。

氣候特徵

長寧區境內四季分明,區境地處亞熱帶季風區北部,溫和濕潤。
•氣溫
長寧區愚園路兩旁的法國梧桐樹
長寧區愚園路兩旁的法國梧桐樹
長寧區一般冬至至立春最冷,日最低氣溫在0℃以下,年平均40餘天。光緒十八年(1893年),測得-12.10℃極端最低氣溫。7~8月最熱,月平均氣溫27.4℃。日最高氣溫在35℃以上酷暑天氣,每年約10餘天。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多達55天,為有氣象記錄以來最多的一年。同年7月12日,測得40.2℃極端最高氣溫。
根據華東師範大學80年代對1959~1978年統計資料研究,長寧區境曹家渡一帶,由於工廠多、人口密度大、車輛川流不息等多種原因,形成熱異常中心,24小時平均氣溫較周邊地區高1℃,輻射溫度高5~10℃,為上海市區三大“熱島”之一。
•降水
長寧區境年平均降水量1143.50毫米。月平均降水量,12月最少,為38.90毫米,民國四年(1915年)12月全月無雨。6月最多,為176.10毫米,9月其次。清光緒元年五月(1875年6、7月間)491.90毫米,為歷史最高紀錄。1985年8月31日~9月1日,連降暴雨,9月1日中山西路一帶降雨176.80毫米,為全市降雨最大地區。
長寧區境冬季降雪時間短暫,而且降雪的年份不多,降雪年份年平均降雪5.7天,集中在1~2月。初雪最早出現於清光緒二十一年九月十六日(1895年11月2日),最晚為民國三十年(1941年)2月12日。終雪最早為民國二十八年(1939年)1月6日,最晚為1980年4月24日。

行政區劃


區劃沿革

1955年7月,辦事處調整為15個。至1959年12月,經幾次調整後設12個辦事處。
1960年4月,合併建立法華、江蘇路、華陽路、武夷、周家橋、天山新村6個街道辦事處。
1975年,建立遵義街道。
1982年,籌建仙霞新村街道
1984年,北新涇鎮划入長寧區。
1986年,建立程家橋街道虹橋街道
1992年,新涇鄉划入長寧區。至1992年底,全區共有10個街道、1個鎮、1個鄉,下設219個居民委員會,9個村民委員會。
1994年5月,撤銷天山新村街道、遵義路街道,建立天山路街道。
1995年3月,撤銷華陽路街道、武夷路街道,建立華陽路街道。
1995年6月,撤銷新涇鄉,建立新涇鎮
1996年,經區政府同意做出區劃調整:
西郊賓館北面、威寧路南面的四方別墅和虹古村宗西村民小組的地域劃歸仙霞新村街道管理;
將哈密路以西、新涇港以東,從哈密路1800弄新律花園南圍牆向東延伸至張涇浜、再沿申茂公司住宅東圍牆、上海警備區第二干休所東圍牆、上海動物園公房東側向南、沿57343部隊東面圍牆至劍河路到虹橋路地域,以及西郊賓館、西郊花園別墅、名苑別墅、金虹別墅、溫莎別墅地域劃歸程家橋街道管理;
將程家橋街道西、北面與新涇鎮的地界調整為虹橋機場、龍柏山莊;
沿虹橋路、日航龍柏至上海動物園地域歸程家橋街道管理;
將其餘5個村26個村民小組的地域劃歸新涇鎮管理。
1996年7月,撤銷北新涇鎮,建立北新涇街道

區劃詳情

2018年3月,上海市長寧區下轄9個街道、
長寧區行政區劃圖(2016年)
長寧區行政區劃圖(2016年)
1個鎮。
街道華陽路街道新華路街道江蘇路街道天山路街道
周家橋街道虹橋街道仙霞新村街道程家橋街道
北新涇街道
新涇鎮

人口民族


長寧區
長寧區
宋、元、明代,長寧區境內系農村風貌,零星村落,人口散居。明嘉靖年間(1522~1566年),人口日趨集居法華寺周圍,逐漸形成法華集鎮。清乾嘉年間(1736~1820年),法華鎮人口集聚,商市繁榮,為上海縣城西部集鎮之首。
清咸豐三年(1853年)后,上海小刀會與法華鎮民團發生戰鬥。太平天國起義軍與清軍、民團激戰,法華地區百姓為避戰火遷徙,人口銳減。宣統二年(1910年),法華建置為鄉,人口18452人。
19世紀末至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後,在吳淞江南岸,曹家渡、周家橋一帶,中外人士先後創辦繅絲、紡織、化工、麵粉等一批近代工業,人口日增。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八一三事變,市內、外省居民,為避戰禍部分遷至境內。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底,境內人口24511戶122370人。1949年5月,法曹區(1948年9月~1949年6月間,長寧區改名為法曹區)共39保895甲,32203戶183740人。
解放后,區境境域數次調整向西擴展,大片農村土地與人口划入。人口機械變動狀況幾經起伏,經政策調控,保持穩定狀態。人口自然變動,歷經倡導節制生育,計劃生育,至1992年,人口生育呈現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長現代型模式,自然增長率-0.38%。醫療保健日益完善,全區人口素質不斷提高。1982年起,長寧區進入老年型社會。
截至1992年年末,全區人口595724人,面積39.11平方公里,人口密度15232人/平方公里。
根據《上海市長寧區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主要數據公報》,截至2010年11月1日零時,長寧區常住人口為690571人,同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2000年11月1日零時)的702239人相比,10年共減少了11668人,減少1.66%。平均每年減少1167人,年平均減少率為0.17%。全區常住人口中,外省市來滬常住人口為175385人,佔總人口25.39%。同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2000年11月1日零時)的162652人相比,十年共增加了12733人,增長7.82%。平均每年增加1273人,年平均增長率為0.76%。
截至2017年年末,長寧區常住人口69.37萬人,占上海市常住人口的2.87%。其中,戶籍常住人口51.89萬人,外來常住人口17.48萬人,分別佔全市戶籍、外來常住人口的3.59%和1.80%。全區戶籍人口58.07萬人。其中,男性28.19萬人、女性29.89萬人。戶籍人口出生4342人,出生率7.46‰;死亡5440人,死亡率9.35‰;自然增長率-1.89‰。戶籍60歲及以上人口20.51萬人,佔全區戶籍人口的35.3%,比2016年提高2.0個百分點。戶籍人口平均期望壽命84.24歲。其中,男性81.89歲,女性86.67歲。
2019年末全區常住人口69.36萬人,佔全市常住人口的2.86%。其中,戶籍常住人口51.40萬人,佔全市戶籍常住人口的3.54%,外來常住人口17.96萬人,佔全市外來常住人口的1.84%。全區戶籍人口57.59萬人。其中,男性27.77萬人、女性29.82萬人。戶籍人口出生3534人,出生率6.12‰;死亡5475人,死亡率9.48‰;自然增長率-3.36‰。戶籍60歲及以上人口21.88萬人,佔全區戶籍人口的38.0%,比上年提高1.1個百分點。戶籍人口平均期望壽命85.3223歲。其中,男性83.08歲,女性87.59歲。
2021年5月18日,根據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結果,長寧區常住人口數為69.3051萬人。

政治


中國共產黨上海市長寧區委員會領導
區委書記王嵐
區委副書記張偉、紀曉鵬
區委常委岑福康、黃慶偉、孫嘉豐、白雪茹、王立松、楊元飛、潘國力、王羅清
長寧區人民代表大會領導
主任張汪耀
副主任王瑾陸繼業劉英
宋嘉禾夏利民
上海市長寧區人民政府領導
區長張偉
副區長鍾曉敏岑福康翁華建
祝新軍徐靜孟慶源

經濟


綜述

長寧區
長寧區
2017年,長寧區實現地區生產總值(GDP)1317.52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2016年增長7.8%。其中,第二產業增加值87.60億元,下降2.2%;第三產業增加值1229.92億元,增長8.5%。第三產業增加值佔全區生產總值的93.4%。
2019全年實現長寧區生產總值(GDP)1649.14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6.1%。其中,第二產業增加值42.65億元,下降7.3%;第三產業增加值1606.49億元,增長6.5%。第三產業增加值佔全區生產總值的97.4%。
全年完成全區一般公共預算收入367.69億元。其中,區級一般公共預算收入131.62億元。全年全區一般公共預算支出162.86億元。
全年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總額136.61億元,比上年增長10.1%。其中,建設項目投資40.56億元,下降37.1%。房地產開發投資96.06億元,增長61.0%。房地產開發投資中,住宅投資11.14億元,下降17.6%。
全區國資系統合併報表範圍內的監管企業完成營業收入114.94億元,同比增長11.63%,實現利潤總額9.57億元,增長8.9%,國資保值增值率105.9%,凈資產收益率5.2%。
2019全年經工商登記新設立各類企業3479戶。其中,內資企業3055戶;外商投資企業424戶。新設內資企業中,私營企業2769戶。
2019年末全區共有各類企業33737戶(含分支機構7825戶),實有企業註冊資本額6467.15億元(詳見表2)。實有個體工商戶9358戶。
三大功能區全年實現稅收190.71億元,佔全區稅收的55.2%。其中,虹橋國際貿易中心實現稅收83.89億元,佔全區稅收的24.3%;中山公園商業中心實現稅收41.00億元,佔全區稅收的11.9%;虹橋臨空經濟園區實現稅收65.82億元,佔全區稅收的19.0%。
2020年,全年實現長寧區生產總值(GDP)1561.17 億元 。

第二產業

•工業
古北
古北
2017年,長寧區工業實現增加值47.90億元,比2016年下降1.9%。實現工業總產值109.61億元,下降0.2%。其中,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107.99億元,下降0.2%。工業銷售產值110.31億元,增長5.8%。其中,規模8以上工業銷售產值108.69億元,增長6.1%。工業產品銷售率100.6%,提高5.7個百分點。全區工業高技術產業產值88.25億元,佔全區工業總產值的80.5%。
•建築業
2017年,長寧區建築業實現增加值40.70億元,比2016年下降2.6%。截至2017年年末,長寧區在地經營具有施工總承包和專業承包資質的建築業企業131戶,完成建築業總產值217.87億元,增長6.9%;房屋建築施工面積2522.80萬平方米,增長10.5%;竣工面積464.38萬平方米,下降11.0%。建築企業按總產值計算的全員勞動生產率為人均34.21萬元,下降6.7%。

第三產業

•商業
長寧區
長寧區
2017年,長寧區批發和零售業實現增加值230.12億元,比2016年增長8.3%。全年實現商品銷售總額7495.02億元,增長15.1%。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16.88億元,增長7.3%。其中,無店鋪零售額58.44億元,增長46.5%。網上商店零售額57.60億元,增長47.4%,占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比重為18.2%,比2016年提高6.7個百分點。截至2017年年末,長寧區已開業城市商業綜合體9家,全年實現營業額89.10億元,增長5.4%。
•吸收外資
2017年,長寧區批准外商直接投資項目209個,引進合同外資9.86億美元,比2016年增長32.3%。全年外商直接投資實際到位金額8.08億元,增長45.3%。
•外貿進出口
2017年,長寧區外貿進出口總額579.80億元,比2016年下降14.7%。其中,進口339.93億元,下降25.2%;出口239.87億元,增長6.7%。進出口總額中,外商投資企業完成294.38億元,增長20.6%;國有企業182.16億元,下降47.7%;民營企業102.10億元,增長42.8%。

交通


長寧[上海市下轄區]
長寧[上海市下轄區]
長寧區地理位置優越,交通便捷,處於滬寧發展軸和滬杭發展軸匯合的”Y”型支點,是上海連接長江三角洲的”橋頭堡”。區域內已建成由高架、地鐵、內外環線、市內交通組成的立體交通網路,並有高速公路直通滬寧、滬杭,成為人流、物流、信息流、資金流的重要匯聚之地。
長寧區境內交通有新華路、江蘇路、延安路、長寧路、虹橋路等主要道路,延安路高架、內環線、中環線、外環線通過區境。
上海虹橋國際機場位於區域西部,是中國的重要航空港之一。

社會


教育

東華大學
東華大學
截至2017年年末,長寧區教育系統各單位共計105所。在校學生57368人;教職工7535人。其中,專任教師5309人。全區教育部門教職工6508人。其中,事業編製人數6148人,專任教師4738人。幼兒園專任教師大專及以上學歷人員比重98.17%,義務教育階段專任教師中本科及以上學歷人員比重92.62%,高中專任教師本科及以上學歷人員比重100%。學齡兒童入學率100%,高中階段新生入學率97.42%。

文化事業

長寧圖書館
長寧圖書館
長寧圖書館是文化部認證的一級圖書館,也是全國文明單位,還是國內首個面向境外人士的閱覽中心,國務院新聞辦曾向長寧區圖書館授牌“中國之窗”。
長寧少年兒童圖書館是上海唯一一家獨立建制的區級少年兒童圖書館。2016年6月,搬遷至愚園路重新開館,並於2017年建立了“長耳兔閱讀俱樂部”。
截至2018年8月,長寧區共有14家風格各異的實體書店,不但有上海書城、新華書集這類老字號綜合性書城,還有繽谷廣場百新書局、高島屋百貨“字裡行間”等新型書店書吧,還有言幾又、愚園路“好久不讀”、幸福里“幸福集薈”、稻城書店等集藝術設計和文學藝術於一體的特色書店。
長寧實體書店發展,已經從傳統以書籍為主的經營模式轉型升級為複合經營公共文化閱讀空間的多元模式,而長寧開放包容的營商環境和全民閱讀的社會氛圍也為實體書店的發展提供了多種可能性。
2019年,區有線電視中心自辦節目1套3個欄目,每周播送3.5小時。《長寧時報》全年發行54期,每期發放31.09萬份。長寧門戶網站全年總訪問量1.08億人次。政府信息公開專欄發布政府信息9463條,主動公開59097條。2019年“上海長寧”微信公眾號粉絲增長1.6萬人,年末實有微信粉絲10.27萬人。全年微信發布信息3100條,總閱讀量超過1000萬次,“上海長寧”APP發布圖文視頻信息5800條,“上海長寧”新浪微博粉絲13.04萬人,全年發布信息6600條。
長寧區文化場館
長寧區工人文化宮
長寧區工人文化宮
長寧區少年兒童圖書館
長寧區少年兒童圖書館
長寧區少兒圖書館低幼室(故事屋)
長寧區少兒圖書館低幼室(故事屋)
番禺路“幸福集薈”書店
番禺路“幸福集薈”書店
愚園路“好久不讀Long Time No Read”藝術人文書店
愚園路“好久不讀Long Time No Read”藝術人文書店
天山路“百新書局”(繽谷廣場店)
天山路“百新書局”(繽谷廣場店)
上生·新所
上生·新所
劉海粟美術館
劉海粟美術館
創邑SPACE愚園
創邑SPACE愚園
虹橋藝術中心
虹橋藝術中心

科技

2017年,長寧區完成技術合同309項,成交金額16.68億元。認定市科技小巨人企業2家。市創新資金資助項目46項。市高新技術成果轉化項目5項,高新技術企業152家。專利申請3047件,專利授權1361件。其中,發明專利申請1659件,發明專利授權559件。截至2017年年末,長寧區國家級科普教育基地7個、市級教育基地18個、區級教育基地2個;全國科普示範社區5個;市級社區創新屋3個;智慧高地體驗應用中心4個;戶外電子閱報欄85台。
上海虹橋經濟技術開發區
上海虹橋經濟技術開發區

醫療衛生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同仁醫院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同仁醫院
截至2017年年末,長寧區各級各類醫療衛生機構311所。實有病床7437張。各級衛生技術人員9146人。其中,執業醫師和執業助理醫師3561人,註冊護士3295人,藥師(士)347人,技師(士)1518人,其他衛生技術人員425人。醫療機構門急診總量980.47萬人次(區屬醫院佔66.68%),區屬醫院病床使用率96.25%。嬰兒死亡率(戶籍)1.15‰,孕產婦死亡率0。

體育

上海國際舞蹈中心
上海國際舞蹈中心
在第十三屆全國運動會上,長寧培養輸送的49名運動員代表上海參加17個競技體育大項的決賽階段比賽,共獲得6金、4銀、4銅。全年運動員註冊1307人,涉及28個運動項目,完成向上級訓練單位輸送後備人才41人。全年共舉辦30項青少年體育賽事,全區50餘所中小學校6000餘名學生參加。

對口幫扶

2019全年落實市援滇項目資金1.2億元、市援青項目資金4943萬元。安排區級幫扶項目資金1910萬元,用於雲南省紅河州紅河縣、綠春縣金平縣、青海省果洛州甘德縣、新疆克拉瑪依市對口幫扶。雲南省紅河州、青海省果洛州開展人力資源開發培訓項目14個,培訓465人次。選派10名優秀黨政幹部、8名教育系統中層幹部、6名高年資醫生赴對口地區開展掛職、支教、支醫。幫助對口縣實現就近就地就業、異地轉移就業5693人。
全年發動各類社會主體赴對口縣開展公益扶貧30次,社會幫扶資金總額1.18億元。開展產銷對接,動員各類企業採購、銷售對口縣農產品、手工藝品2234.18萬元。

土地利用

2019年土地節約集約利用成效好、閑置土地少且用地需求量較大,獲國務院辦公廳通報,給予獎勵1000畝用地計劃指標。

法治建設

2020年7月31日,上海市長寧區(深化“一照多址、一證多址”改革)被中央全面依法治國委員會辦公室命名為第一批全國法治政府建設示範項目。

旅遊


上海動物園

上海動物園
上海動物園
位於上海市長寧區虹橋路2381號,緊鄰上海虹橋國際機場。始建於1954年,原名西郊公園。上海動物園屬於國家級大型動物園,佔地面積74.3萬平方米,飼養展出動物400餘種,飼養展出動物的館舍面積有47237平方米。是全國十佳動物園之一,中國第二大城市動物園。

宋慶齡陵園

中華人民共和國名譽主席宋慶齡陵園經中共中央批准成立於1984年1月,位於上海西區的宋園路21號,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和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佔地約12公頃,由宋慶齡紀念設施、名人墓園和外籍人墓園以及少兒活動區四個部分組成。

長寧區革命文物陳列館

《布爾塞維克》編輯部舊址
《布爾塞維克》編輯部舊址
長寧區革命文物陳列館曾是中央早期機關刊物《布爾塞維克》編輯部舊址,1984年上海市人民政府批准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長寧區人民政府將這一重要革命遺址修復為長寧區革命文物陳列館,並於1988年10月正式向社會開放。坐落在愚園路1376弄34號(原亨昌里418號),位於中山公園對面。

劉海粟美術館

劉海粟美術館是以中國新美術運動的奠基人之一劉海粟先生之名命名的,坐落於上海虹橋開發區。
此外,在劉海粟故居所在地江蘇常州,也建有劉海粟美術館。劉海粟美術館常年免費向公眾開放,從特別策劃展到常設展,為市民近距離感受藝術、學習藝術、享受藝術提供了良好的環境。

上海國際展覽中心

上海國際展覽中心坐落於上海最早的經濟技術開發區——上海虹橋經濟技術開發區內,從她1992年誕生之日起,就為上海的展覽業注入了新的活力,成為上海眾多品牌展覽會的發軔之地,促進了上海展覽業的發展。

代表人物


喬一琦:字原魏,號伯圭,祖居法華鎮高封橋。少年聰穎,體力超人,喜好馳馬擊劍,能開五石弓左右射箭,以武勇著稱。16歲補博士弟子員,喜歡結交朋友,輕財尚義。練習書法,專攻懷素、二王筆法,後有集王羲之書《金剛經》、草書《千字文》石刻問世,書法屬上品,董其昌稱之”生龍活虎”。其詩作也甚佳,今存所著18首詩的草書帖和金剛經石刻兩種,藏於上海博物館
顧聖嬰:(1937~1967年)原名可徇,女,上海人,家住江蘇路街道愚園路1088弄內。1955年9月,年僅18歲的顧聖嬰在上海蘭心劇場成功地舉行了生平第一場獨奏音樂會。1957年8月,參加在莫斯科舉辦的第六屆世界青年聯歡節比賽,榮獲金獎。1958年9月,參加在瑞士日內瓦舉辦的第十四屆國際音樂比賽,獲最高獎二等獎(無一等獎)。1964年,在比利時舉行的伊麗莎白王太后國際鋼琴比賽中獲獎。1967年1月31日,顧在”文化大革命”中被迫害致死,年僅30歲。
朱嘉生:(1904~1987年),上海人。14歲就從事園林綠化工作,民國14年(1925年)被吸收為兆豐公園(今中山公園)正式工人。解放后,歷任公園養護隊隊長、技工生產組長、助理技術員和中山公園副主任等職。1955年,他帶領的隊組被評為市先進集體,朱被評為市勞動模範。1956年朱被市園林系統評為七級花卉技工、市先進生產者。
秦瘦鷗:(1908~1993年),江蘇嘉定縣(今屬上海市)人。中國作家協會會員。在大學求學時期,撰寫出版短篇小說《恩·仇·善·惡》,這是他文學生涯的第一步。此後的重要作品有:長篇小說《秋海棠》、《危城記》、《劫收日記》;散文集《晚霞集》、《海棠室閑話》、《戲迷自傳》;文學評論集《小說縱橫談》;譯作《瀛台泣血記》、《御香縹緲錄》等;另有大量未成集的詩歌、雜文、新聞、評論。

獲得榮譽


2021年1月18日,被國家衛生健康委命名為“2018-2020年全國計劃生育優質服務先進單位”。
2021年2月1日,被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等部門授予“創建全國無障礙環境達標市縣村鎮”。
2021年4月29日,被教育部命名為2020年全國兒童青少年近視防控試點縣(市、區)。
2021年5月31日,入選第四批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範區公示名單。
2021年8月,入選第四批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範區(項目)名單。
2021年8月,長寧區被確定為全國首批城市一刻鐘便民生活圈試點地區。
2021年9月,國家智能社會治理實驗基地名單公布,長寧區入選特色基地(養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