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挑山
稻挑山
稻挑山(Daotiao Shan),位於北緯北緯27°27'54" 東經121° 7'48",俗名串擔山,又名無毛山,系島嶼,屬南麂鄉。地處平陽縣南麂列島,附近有形如鸕鶿的鸕鶿礁,狀似巨人的立人礁,分列兩邊,像一條“沖擔”上挑著的稻禾,故名稻挑山,因島上光禿禿的,又叫無毛山。
稻挑山西北距平陽縣城60.5公里,位於南麂列島東部,北距后麂山50米,西距竹嶼0.95公里,南邊180米處有無毛南礁。長400米,寬100米,面積約0.025平方公里,最高點海拔為40.6米,岸線長約O.75公里。呈西北一東南走向,由岩石和泥土組成。島的外形如兩頭尖的稻稻挑山界碑挑,故名稻挑山,稻挑群眾俗稱串擔,故俗稱串擔山。無人居住,尚未開發。屬我國沿海臨海線基點之一。上立有地名碑一座。
![稻挑山](https://i1.twwiki.net/cover/w200/ma/8/ma8c3a6d2a7ed853861f4345c437912d4.jpg)
稻挑山
中島北緯1657.6東經11219.6 ,面積約0.031平方公里。位於平陽南麂列島內,又名立人礁,系干出礁,一個危險圈裡兩個礁,像兩個魔鬼分列左右,又像一條挑稻串擔,故名。因無樹無草光禿禿,又叫無毛山。該島為我國領海線基點之一,從該島往外12海里就是公海,1985年10月平陽縣在此立碑為志。
1996年,中國政府發布關於領海範圍的聲明,稻挑山是中國領海基點之一。
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關於中華人民共和國領海基線的聲明
(一九九六年五月十五日 國務院)
聲明全文如下:
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關於中華人民共和國領海基線的聲明
1996年5月15日
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根據1992年2月25日《中華人民共和國領海及毗連區法》,宣布中華人民共和國大陸領海的部分基線和西沙群島的領海基線。
一、大陸領海的部分基線為下列各相鄰基點之間的直線連線:
1.山東高角(1)北緯37°24.0’ 東經122°42.3’
2.山東高角(1)北緯37°23.7’ 東經122°42.3’
3.鏌耶島(1)北緯36°57.8’ 東經122°34.2’
4.鏌耶島(2)北緯36°55.1’ 東經122°32.7’
5.鏌耶島(3)北緯36°53.7’ 東經122°31.1’
6.蘇山島 北緯36°44.8’ 東經122°15.8’
7.朝連島 北緯35°53.6’ 東經120°53.1’
8.達山島 北緯35°00.2’ 東經119°54.2’
9.麻菜珩 北緯33°21.8’ 東經121°20.8’
10.外磕腳 北緯33°00.9’ 東經121°38.4’
11.佘山島 北緯31°25.3’ 東經122°14.6’
12.海礁 北緯30°44.1’ 東經123°09.4’
13.東南礁 北緯30°43.5’ 東經123°09.7’
14.兩兄弟嶼 北緯30°10.1’ 東經122°56.7’
15.漁山列島 北緯28°53.3’ 東經122°16.5’
16.台州列島(1)北緯28°23.9’ 東經121°55.0’
17.台州列島(2)北緯28°23.5’ 東經121°54.7’
18.稻挑山 北緯27°27.9’ 東經121°07.8’
19.東引島 北緯26°22.6’ 東經120°30.4’
20.東沙島 北緯26°09.4’ 東經120°24.3’
21.牛山島 北緯25°25.8’ 東經119°56.3’
22.烏丘嶼 北緯24°58.6’ 東經119°28.7’
23.東碇島 北緯24°09.7’ 東經118°14.2’
24.大柑山 北緯23°31.9’ 東經117°41.3’
25.南澎列島(1)北緯23°12.9’ 東經117°14.9’
26.南澎列島(2)北緯23°12.3’ 東經117°13.9’
27.石碑山角 北緯22°56.1’ 東經116°29.7’
28.針頭岩 北緯22°18.9’ 東經115°07.5’
29.佳蓬列島 北緯21°48.5’ 東經113°58.0’
30.圍夾島 北緯21°34.1’ 東經112°47.9’
31.大帆石 北緯21°27.7’ 東經112°21.5’
32.七洲列島 北緯19°58.5’ 東經111°16.4’
33.觀帆 北緯19°53.0’ 東經111°12.8’
34.大洲島(1)北緯18°39.7’ 東經110°29.6’
35.大洲島(2)北緯18°39.4’ 東經110°29.1’
36.雙帆石 北緯18°26.1’ 東經110°08.4’
37.陵水角 北緯18°23.0’ 東經110°03.0’
38.東洲(1)北緯18°11.0’ 東經109°42.1’
39.東洲(2)北緯18°11.0’ 東經109°41.8’
40.錦母角 北緯18°09.5’ 東經109°34.4’
41.深石礁 北緯18°14.6’ 東經109°07.6’
42.西鼓島 北緯18°19.3’ 東經108°57.1’
43.鶯歌嘴(1)北緯18°30.2’ 東經108°41.3’
44.鶯歌嘴(2)北緯18°30.4’ 東經108°41.1’
45.鶯歌嘴(3)北緯18°31.0’ 東經108°40.6’
46.鶯歌嘴(4)北緯18°31.1’ 東經108°40.5’
47.感恩角 北緯18°50.5’ 東經108°37.3’
48.四更沙角 北緯19°11.6’ 東經108°36.0’
49.峻壁角 北緯19°21.1’ 東經108°38.6’
二、西沙群島領海基線為下列各相鄰基點之間的直線連線:
1.東島(1)北緯16°40.5’ 東經112°44.2’
2.東島(2)北緯16°40.1’ 東經112°44.5’
3.東島(3)北緯16°39.8’ 東經112°44.7’
4.浪花礁(1)北緯16°04.4’ 東經112°35.8’
5.浪花礁(2)北緯16°01.9’ 東經112°32.7’
6.浪花礁(3)北緯16。01.5’ 東經112°31.8’
7.浪花礁(4)北緯16°01.0’ 東經112°29.8’
8.中建島(1)北緯15°46.5’ 東經111°12.6’
9.中建島(2)北緯15°46.4’ 東經111°12.1’
10.中建島(3)北緯15°46.4’ 東經111°11.8’
11.中建島(4)北緯15°46.5’ 東經111°11.6’
12.中建島(5)北緯15°46.7’ 東經111°11.4’
13.中建島(6)北緯15°46.9’ 東經111°11.3’
14.中建島(7)北緯15°47.2’ 東經111°11.4’
15.北礁(1)北緯17°04.9’ 東經111°26.9’
16.北礁(2)北緯17°05.4’ 東經111°26.9’
17.北礁(3)北緯17°05.7’ 東經111°27.2’
18.北礁(4)北緯17°06.0’ 東經111°27.8’
19.北礁(5)北緯17°06.5’ 東經111°29.2’
20.北礁(6)北緯17°07.0’ 東經111°31.0’
21.北礁(7)北緯17°07.1’ 東經111°31.6’
22.北礁(8)北緯17°06.9’ 東經111°32.0’
23.趙述島(1)北緯16°59.9’ 東經112°14.7’
24.趙述島(3)北緯16°59.7’ 東經112°15.6’
25.趙述島(3)北緯16°59.4’ 東經112°16.6’
26.北島 北緯16°58.4’ 東經112°18.3’
27.中島 北緯16°57.6’ 東經112°19.6’
28.南島 北緯16°56.9’ 東經112°20.5’
1.東島(1)北緯16°40.5’ 東經112°44.2’
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將再行宣布中華人民共和國其餘領海基線。
南麂列島是1990年國務院批准建立的全國首批五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之一。《人民日報》稱它是我國“近海貝藻類物種的基因庫”,也是浙江省的四大漁場之一,是一個良好的旅遊避暑勝地。南麂列島位於平陽縣東南海面上,約介於北緯27度21分至27度30分和東經120度56分至121度15分之間,有南麂、竹嶼、門嶼、柴嶼、大擂山等23個島嶼,14個暗礁,2個適淹礁,55個明礁和干出礁等組成,陸地面積12平方公里,分佈在162平方公里的海域上。主島南麂島,位於列島的中部,面積7平方公里。因全島酷似一頭麂,頭東尾西,浮於海面,又處於浙江省南部,故稱南麂島。這裡距台灣基隆港140海里,1992年被國務院批准為台輪停泊點。相傳明代民族英雄鄭成功率兵駐紮南麂島,打敗荷蘭殖民主義侵略軍,並為收復台灣曾在此島操練水軍,在港邊崖壁上刻有0.4米見方的“官澳”兩個大字。當地群眾為紀念民族英雄鄭國姓爺,建立宮廟,遂名北部的一個海灣為“國姓嶴”,一座山為“國姓山”。
南麂列島東部的稻挑山,屬我國沿海臨海線基點之一,上立有地名碑一座。
南麂列島屬基岩島,受海水、風浪、潮汐和生物作用,形成海蝕、海積地貌。海蝕地貌有海蝕台地、海蝕柱和海蝕崖等,島嶼千資百態,險礁奇石遍布列島。海積地貌如南麂島南部的馬祖嶴,又名大沙嶴,灘坡平緩,海灘線長2500米,其西端為沙質海灘,有大沙灘延伸入海,沙色金黃,質地純凈,海水澄清,是良好的天然海灣浴場。東南部的三盤尾一帶,綠草成茵,多達百畝,頗有“海島草原”風貌。列島北部的大擂山島沿海灘塗,蘆葦叢生,併產有水仙花和金邊地鱉蟲。
南麂島上花崗岩資源豐富,居民住宅都用花崗岩方塊石建成的,象別緻幽雅的小別墅。
列島四周海水環繞,系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16.5攝氏度,年降水量1063.4毫米,比大陸少。四季分明,冬短夏長,日照充足,春暖多霧,夏季涼爽,秋冬晴朗多風,風力資源豐富。宜人的氣候,彎彎曲曲、千奇百怪的成蔭小黑松和波濤滾滾的大海及石奇、礁美、灘佳、水清的列島獨具的風光,蔚為奇觀。
現在已建有環島公路和旅遊設施設備,是理想的旅遊觀光和衝浪、帆板的體育活動場所。也是發展風能、潮汐能發電站的良好基地。南麂列島地處淺海大陸架(水深10-40米)南北洋流和清渾水流的交匯海域,既有高、中緯度南下的低溫、低鹽的沿岸流通過,又有低緯度北上的高溫、高鹽的台灣暖流經過。水溫較高月的八月為27攝氏度,較低月的二月為12攝氏度,鹽度一般為3%,夏季稍高。海域底部自西向東緩緩傾斜,海區有甌江、飛雲江和鰲江流入,帶來豐富的營養物質。台灣暖流和沿岸水系在這裡形成廣闊交匯區,也有助於帶來深水的營養物質。加之東西不同水色的交匯和充裕的光照,極有利於浮游生物的繁殖和生長。
列島周圍海域魚類資源豐富,已發現的魚類有302種,蟹類70種,蝦類74種,貝類344種,藻類174種。主要物產有中國毛蝦(年產約一萬噸),梭子蟹(年產近一萬噸),帶魚(年產3000-5000噸)、烏賊(墨魚)、馬鮫、海蜓、七星魚、龍蝦、梅魚、鯧魚、沙丁魚、大黃魚、小黃魚等。島邊、暗礁還有名貴的石斑魚(年產30-50噸),為出口創匯產品。據查明生長在岸邊、岩壁和石礁上的貽貝、觸嘴、牡蠣等貝類有400餘種;紫菜等底棲類有200多種,其中各有60多種可供藥用。專家們認為這裡的海洋生物,集我過南北系藻類之大成,種類的豐富、區系的雙重是全國罕見的。南麂島的馬祖嶴,早已設有養殖場,養殖海帶、扇貝和試養海參、鮑魚等海味珍品。1984年,這裡建成了一個人工漁礁,構成多種不同魚類住宅,給多種魚類活動的場所。這是浙江省第一個人造魚礁投入東海。1990年還建成了“南麂列島自然保護區貝藻標本室”。島上的電視轉播台,供水、電力等建設項目也已全部完成,為人們至南麂島旅遊和科學考察提供有利條件。今年,在經濟建設和改革開放的大潮推動下,平陽縣把南麂島的開發作為該縣加快政策開放的窗口,劃出10萬多平方米土地給23個基礎設施項目動工興建。溫州市到南麂客輪已在五月一日起正式通航,這塊“嵌在祖國東南大門的璞玉”,必將為祖國增輝添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