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阿沼澤人
科阿沼澤人
科阿沼澤人,是晚期智人化石之一,1968年發現於澳大利亞北維多利亞,地點接近科胡納。科阿沼澤人生活在2萬年以前,研究者認為現代的澳大利亞人可能是直接由科阿沼澤人發展而來的。
科阿沼澤人頭骨低平、在眶后明顯收縮,眉間部分突
頭骨
考古學上把這一時期統稱為莫斯特文化時期,亦以最早發現的法國地點命名。在石器製作技術上,莫斯特文化的特徵是前一時期的阿舍利式手斧消失,轉而以石片工具製作系統為主,尤以石片精心製作的單邊刮削器和三角形尖狀器為典型石器。莫斯特文化特徵不僅在歐洲分
遺址
關於人類進入美洲的路線,考古學家和人類學家普遍認為,人類是通過冰封的白令海峽進入美洲的。從美洲土著居民印第安人的體質形態看,他們和西伯利亞及其他東亞的黃種人非常接近,說明他們是來自亞洲,是黃種人的一個分支。
人類向澳大利亞移殖發生在距今3萬年前。在澳大利亞的考古發掘中,發現了許多早期人類化石,目前所知有科薩克人、塔爾蓋人、莫斯吉爾人、科阿沼澤人、凱洛人、芒戈湖人等。在這些人類化石中,年代最早的距今不過3萬多年。另外,在澳大利亞各地的考古發掘中,還發現
化石
在晚期智人出現的時候,人種開始形成,到現代人出現的時候,人種的差別已相當明顯了。所謂人種,是指根據體質上某些能遺傳的性狀而劃分的人群。其性狀包括皮膚的顏色,頭髮的形狀和顏色,眼、鼻、唇的形狀等等。根據這些不同的性狀,人類學家把現代人類劃分為三大種系,即蒙古利亞人種(黃種),歐羅巴人種(白種)和尼格羅人種(黑種)。
這個時期氣候變化最顯著的特徵表現為冰川作用的盛衰,即冰期、間冰期的更替。所謂冰期,是指地球上氣候顯著變冷的時期,表現為極地冰蓋和高山冰川規模擴大和增厚,引起生物的遷徙和部分絕滅。間冰期則是間於兩次冰期間的溫暖時期,表現為冰川消融和大規模後退,河湖發育,生物繁茂。冰期和間冰期的交替,在地層中留下了不同類型的沉積物和相應的動植物化石。第四紀地質學通過對古冰川堆積物和生物化石的研究,確定了冰期和間冰期的序列和次數,基本搞清了史前時期冰川古氣候演變過程的基本框架。
世界經典的冰期序列劃分是在歐洲的阿爾卑斯山區,學者們曾將
這裡的更世時期劃出的五次冰期和四次間冰期,成為世界各地比較的標準。中國東部的冰川古氣候的研究始於本世紀20年代。1920年前後,著名地質學家李四光先生在太行山、大同等地發現了第四紀冰川遺跡,後來又在廬山、天目山、黃山和雲南點蒼山等在有所發現,從而確定了中國第四紀冰川的存在,奠定了第四紀古氣候研究的基礎。之後,許多學者又對第四紀古氣候及其演變過程進行了一系列研究,先後確定了龍川、鄱陽、大姑、廬山、大理五次冰期和四次間冰期。70年代,楊子賡等人通過對河北平原若干鑽孔岩心的研究,進一步證明了五次冰期和四次間冰期的存在。上述研究基本建立了中國第四紀冰期序列,並可和歐洲冰期劃分方案相對應。哺乳動物的大規模遷徙事件也是第四紀氣候演變的重要證據。徐欽琦通過對大量的動物化石分析,提出第四紀中國東部至少發生過四次哺乳動物南遷的事件。第一次南遷事件發生在距今約140萬年前後,標誌是大量喜暖的鹿類如山西軸鹿、水鹿、四不象鹿等在華北普遍消失,意味著發生了降溫事件。第二次南遷事件發生在距今約90萬年前後,標誌是大熊貓、獵豹、劍齒象、爪獸等喜暖動物在華北消失,表明這些動物因寒冷氣候的到來而南遷。第三次南遷事件發生在距今約28萬年前後,標誌是居氏巨河狸、變異倉鼠、腫骨鹿等北方動物侵入到長江以南的和縣,說明這次降溫事件比前兩次更劇烈。第四次南遷事件發生在距今約1.8萬年前後,標誌是北方型動物南侵到江南杭州、溧水一帶,是更新世最嚴酷的降溫事件。上述動物南遷事件可分別與鄱陽、大姑、廬山、大理冰期相對應。
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