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定舞
真定舞
《真定舞》是南宋詩人范成大在出使金國途中創作的一首七言絕句。該詩的第一、二句詩人以寫實的手法描寫了一位兩鬢斑白的“京師舊樂工”,第三、四句詩人歌頌了老樂工不忘故國禮樂的深情。這首詩既具有緣事而發的現實性,又蘊含著作者禦敵復國的心愿,思想內容深刻感人。詩人在詩中連用古代樂舞術語,表達了他的“復古之心”。
這首詩既具有緣事而發的現實性,又蘊含著作者禦敵復國的心愿。雖然此詩的題注直接與樂舞有關,但詩本身卻不是引導人們去觀賞什麼輕歌曼舞,而是啟迪人們去進行歷史的回顧。所以演員出場前毋庸描寫“整頓衣裳起斂容”(白居易《琵琶行》)的過程,上場后觀眾看到和聽到的也不是婆娑舞姿和婉囀歌喉,而是“紫袖當棚雪鬢凋”,原來台上是一位毛髮脫落兩鬢雪白的老者。題注告訴讀者,“真定舞”者系“京師舊樂工”。不言而喻,京師的樂工之所以從中原來到朔方,是靖康二年(1127年)金兵攻破汴京,掠走徽欽二帝連同宗室、后妃、教坊樂工,技藝工匠等人眾。無疑此詩中的“紫袖”也是“靖康之變”的受難者。從靖康二年(1127年)到范成大使金的乾道六年(1170年),已整整四十三年。當年即使是“破瓜年紀小腰身“(宋謝幼槃詞)的名優達伎,至今也差不多是年近六旬的老人了。所以“雪鬢凋”即是詩筆,也是寫實,很耐人尋味,感慨良深。
這裡以“紫袖”代表“真定舞”者。因為中國許多詩賦中,仙女被通“紫妃”,這裡以“行頭”代替舞者,意為四十多年前天仙般的舞伎,如今已經鶴髮凋零了。
“曾”這個副詞,在這首詩中不僅表示時間,主要是使第一、第二句的意脈緊密相連,兩者的主體都是“紫袖”,別看眼前台上的這位舞者鬢白髮凋,當年也是上過大場面的,曾伴隨著廣樂和雲韶翩翩起舞。廣樂和雲韶原是神仙和天子的音樂,如今由“虜樂”取而代之,這就意味著民族的災難和王朝的更迭,這是作者難以忘懷和不堪忍受的國恥。此次使金就是要為民族和朝廷爭一口氣。所以作者的醉翁之意不在舞裙歌扇,而是無時無刻不在慮及國家的興亡。此詩中對廣樂和雲韶的津津樂道,其原因正在於此。
這首絕句中最難理解的是第三句“老來未忍耆婆舞”。有一種註解說“耆婆”亦作“岐婆”,“耆婆舞”就是“胡婦”、“番婆”的“胡”舞。但根據《禮·曲禮上》和《國語·吳語》的有關記載和註釋,“耆婆”就是六十歲的老婆婆,沒有“胡婦”的意思,即使外來意,稱其為名醫,也不含貶意。上述耆婆即岐婆的解釋,或許是因為耆、岐同音的緣故。聯繫第一句的“雪鬢凋”,追溯一下舞者的經歷,再細審當句中的“未忍”二字,這樣聯想起杜甫《憶昔二首》其二中“宮中聖人奏雲門……傷心不忍問耆舊,復恐初從亂離說”的詩句。杜甫詩中既有“雲門”又有“耆舊”的用語。范成大寫《真定舞》一詩時,不一定想到杜甫的這首詩,但兩首詩的題旨卻不無相通之處,用古人的話說: “此痛亂離而思興復也……道路盡為豺狼,宮中不奏雲門矣。亂後景象,真有不忍言者。”(仇兆鰲《杜詩詳註》卷十三)在古人看來,法度及正聲樂舞的存亡,關乎社稷的興廢。安史之亂后,唐朝社會豺狼當道,宮中不奏雲門。為此杜甫以中興事業望諸代宗。范成大的心情與杜甫相類似,在他使北途中,從臨安至幽燕,親眼看到“虜樂悉變中華”,這與“隆興議和”后宋孝宗對金人處處退讓、完全失去了恢復中原的銳氣有關聯。像杜甫期望唐代宗中興一樣,南宋朝野的抗金派人士多麼希望孝宗皇帝起用抗戰派收復河山、中華大地處處重奏“高平曲破”。這些話范成大自然不敢公開說出,只得象杜甫一樣借盛世樂舞,寄託其婉諷之意。這是從作者方面來說。從舞者方面來說,一個年屆六十的老人,本已不忍耆婆之舞,但是緊接下去第四句“黃鐘”大呂的洪聲促拍,恰合當年的“雲門”之舞,即使老境已至、鬢髮凋零,依然“尚舞高平曲破”。作者所激賞的正是“京師舊樂工”的這種不忘故國禮樂的深情。
如上所述,此詩的思想內容是相當深刻感人的,范成大在詩中羅列古代樂舞術語,藉以表達他的“復古之心”。
貴州大學教授房開江《宋詩》:宋孝宗乾道六年(1170),詩人奉命使金,沿途之上感受頗深。他寫下了七十二首絕句,真實地記錄了沿途的所見所聞與所感,比較集中地抒發了他的愛國之情,在《宜春苑》、《相國寺》、《真定舞》等詩中,詩人從淪陷區景象習俗的變化,觸景生情,抒寫亡國之痛,表現出強烈的民族感情。
范成大於乾道六年(1170年)閏五月,出使金朝,沿途寫了七十二篇七言絕句和一卷日記《攬轡錄》,這首詩是其中之一。使金途中,范成大親眼看到民俗、服飾幾乎全被異族同化,樂舞方面更是“虜樂悉變中華”,唯獨真定府的“京師舊樂工”尚在歌舞宋國的“高平曲破”。宋朝從汴京至臨安,凡宮廷大宴,經常演奏大麴的“曲破”。這一樂舞名曲,是洞曉音律的宋太宗趙炅親自翻新創製的。就在范成大使金前後,南宋的一些教坊大使和樂工還常向宮廷進奉“曲破”。在范成大看來“高平曲破”無疑是代表大宋朝的禮儀樂舞,他感憤故土淪喪,遂作此詩。
范成大(1126年6月26日-1193年10月1日),字致能(一作至能),一字幼元,早年自號此山居士,晚號石湖居士。漢族,平江府吳縣(今江蘇省蘇州市)人。南宋著名政治家、文學家、中興四大詩人之一。
宋高宗紹興二十四年(1154年),范成大登進士第,累官禮部員外郎兼崇政殿說書。乾道三年(1167年),出知處州。乾道六年(1170年),作為泛使出使金國,索求北宋諸帝陵寢之地,並爭求改定受書之儀,不辱使命而還。乾道七年(1171年),自中書舍人出知靜江府。淳熙二年(1175年),調任敷文閣待制、四川制置使。淳熙五年(1178年),升任參知政事,此後相繼知明州、建康府,頗著政績。晚年退居石湖,並加資政殿大學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