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家勉

梁家勉

梁家勉,農史學家,圖書館管理專家。中國農史學科的開拓者和奠基人之一。20世紀30年代開始對農史進行研究,發表論文。1941年兼任中山大學農學院圖書館主管,即著意搜集和保存了大量珍貴的農業歷史文獻。1978年創立華南農學院農業歷史遺產研究室,並創辦由農業出版社發行的《農史研究》學術期刊。1989 年由他主編的《中國農業科學技術史稿》出版后,為中國農業百花園增添新的春色,獲國家有關部門的多種獎項。是一位受人敬重的農史學家。

簡介


梁家勉
梁家勉
梁家勉,農史學家。廣東廣州人。中山大學肄業。195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早年在賀縣中學、信都縣中學任教。1941年後,任中山大學農學院圖書館主管館員、曲江九齡農學院副教授兼圖書館主任。新中國成立后,歷任華南農學院圖書館館,華南農業大學農業歷史遺產研究室主任,廣東省圖書館學會第二、三屆會長,廣東省農史研究會第一屆會長,中國圖書館學會常務理事。長期從事我國農業歷史遺產的發掘、整理工作,對《南方草木狀》、《齊民要術》有深入的研究。撰有《〈詩經〉之生物學研究發凡》、《中國梯田考》、《逐步豐富的祖國農業學術遺產》等九十餘篇論文。蓍有《徐光啟年譜》,校勘並簡釋《全芳備祖》。

生平簡介


梁家勉先生
梁家勉先生
1908年4月25日出生於廣東省南海縣亭岡村(今廣州石井鎮)。幼年受其伯父梁秉星(甲午科進士副榜)的熏陶,並讀了7年私塾,在業師張子沂、胡柳門等宿儒的影響下,自幼便對中國古籍和國故領悟甚深。1923-1926年因故輟學期間,曾閱讀《四庫全書總目提要》、《東塾讀書記》等目錄學著作,又加深了對中國古籍概況和學術源流的認識,培養了閱讀和研究古籍的興趣。1926年考入廣東省立第一中學(今廣雅中學前身),在梁漱溟、黃慶、羅干青等老師的教授和影響下,打下了紮實的國學基礎。在高中三年級時,他聽了梁漱溟校長考察江浙鄉村教育的報告,讀了陶行知關於鄉村教育的論著,燃起了“要為農村服務的熱情”,並下了要學習農科的決心。
1929年秋進入中山大學農科,學習園藝和農藝。由於他本人對中國歷史的喜愛,很自然地便對中國農史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在丁穎侯過、陳煥鏞等老師的影響和指導下開始了對中國農史的學習和研究,並先後在《農聲》、《農林新報》上發表研究論文。
1932年在大學三年級時,因父親病故,他只好忍痛離開中山大學,挑起維持一家生計的重擔,奔走於粵桂之間,先後當過農業推廣員、中學教員和圖書管理員。1939年春,因為日本侵略軍迫近廣州,梁家勉任教的肇慶湖山師範學校被迫停課,他只好舉家避難到廣西桂平大宣圩,一家12口,全靠他的微薄收入,節衣縮食,歷盡滄桑。但梁家勉窮不失志,苦不離書,仍孜孜以求地研究農史。
1941年受中山大學農學院丁穎院長之聘,到該院任教,並主管圖書館工作。從此便開始了他的所謂“四書堂”(讀書、管書、教書、寫書)式的生活。晨窗夜燈,辛苦耕耘,在公務之餘堅持進行農史研究,並發表了《煙草史證》等論文多篇。其間,英國著名中國科技史專家李約瑟博士,曾到湖南栗源堡(當時中山大學農學院遷此)和梁家勉談兩次,非常欣賞梁家勉在農史研究方面的造詣,並建議校方給梁家勉創造條件,讓其專心研究。可惜當時還是戰爭環境而未能實現。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他的工作得到黨和政府的高度重視。
1952年梁家勉任華南農學院圖書館館長。面臨歷史上留下來的爛攤子,人手少、業務疏。缺乏管理大型圖書館的經驗,任重而道遠。他走訪各大圖書館取經,帶頭組織職工學習圖書管理方法,發動職工獻計獻策,制定出一套管理制度和條例。率先辦起了開架書庫、開架閱覽。讀者人數和圖書館流通量猛增,面貌煥然一新。1955年獲得高教部蘇聯專家組的高度評價。1960年圖書館被評為先進集體,梁家勉被評為先進工作者,光榮出席了廣東省先進工作者大會。
1954年農業部主持召開學術座談會,提出加強中國農業遺產研究的任務。梁先生歡欣鼓舞。1955年就在圖書館創建了中國古代農業文獻特藏室。“特藏室”的書由最初的7部發展到6萬餘冊,有一批彌足珍貴的罕本、善本、稿本。“特藏室”的創立和發展,為國家、為華南農大徵集和妥善保存了一大批古農書為主的珍貴典籍,同時有一批研究成果問世,在科研力量、圖書資料、思想組織上為農史研究室的成立奠定了堅實基礎。1978年3月農史研究室正式成立。1980年該室又成為農業部批准的重點研究室,梁老榮任主任。同年梁老當選為中國科技史學會常務理事。農史室已成為國內外著名的中國古農書藏書和研究中心之一。
以前我國從來沒有培養農史專業人才的學校和機構,更沒有專門的學術團體來領導和組織全國的學術研究工作。面臨著老一輩農史學家越來越少,學術梯隊後繼乏人的困境。年逾古稀的梁老,多次在學術會議上聯合與會專家積極向上級部門建議,“在有條件的大學創設農史專業的碩士點,培養高級專業人才。全國成立中國農業歷史學會,領導和統籌全國的研究工作。”建議受到重視和採納。經批准,1980年華南農學院創設了第一個農史專業碩士點,面向全國招生。梁老成為中國第一位農史碩士導師。
全國第一部《農史專業研究生培養方案》和《農史專業碩士學位論文要求》就是梁家勉教授主持,會同其他農業大學在廣州審定通過的。梁老培養研究生6人。如今有的已是教授、博導、碩導,有的擔任了領導工作。1987年中國農業歷史學會在北京成立,梁老榮任名譽副主任。
1979年2月農業部組織全國專家編著《中國農業科學技術史稿》,梁老任主編。他團結40多位專家迎難而上,五易其稿,歷時8年,終於完成了中國第一部農業科技史巨著。《中國農業科學技術史稿》堪稱農史學界集大成之作。國際科學史研究院通訊院士胡道靜教授稱“巨型專業史填補了我國科學技術史的空缺”。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中國研究中心主任黃宗智教授把《史稿》定位為經濟學博士必讀書。《史稿》已成為我國農史專業研究生學位課程必讀書。該書榮獲國家、部、省6項重大成果獎勵。
1980年在農史出版社的支持下,梁老率先辦起了十年動亂后第一份農史學術刊物《農史研究》,刊發了中外學者許多優秀的論文,辦得有聲有色,活躍了沉寂已久的農史學術界,在海內外產生了良好的影響。
1982年在梁老的發動推動下,經過日本著名農史學者天野元之助教授和農業出版社大力幫助,把珍藏於日本內閣文庫的我國古代植物學名著《全芳備祖》宋刻殘本影印回國與本室書庫的抄本配套出版,使古籍名著完整面貌重現於世,傳為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的佳話。
1988年梁家勉80壽誕,全國農史學界聚會廣州舉行學術討論會,以示慶祝。梁家勉還曾擔任廣東省圖書館學會第一、二屆副會長兼秘書長,第三屆會長;中國圖書館學會首屆常務理事;廣東省農史研究會一、二屆理事長;中國農業歷史學會首屆名譽副主任委員;中國農業圖書館協會首屆名譽理事長;中國科學技術史學會首屆常務理事;1987-1988年廣東省圖書資料專業人員高級職稱評審委員會委員;農業出版社顧問等職務。
1989 年主編的《中國農業科學技術史稿》是迄今最全面、最系統的中國農業科技通史,獲國家科技進步三等獎、農業部科技進步一等獎等6項大獎。
1992年3月12日20時,梁家勉走出書房,落座於藤椅上小憩,片刻功夫后,竟悄然離世,平靜安詳,情狀“如得道高僧之坐化”。這一年,梁家勉84歲,在親友、學生眼中,他似乎選擇了最契合自己個性和涵養的方式,告別有些潔癖、從未做過虧心事的一生。
2008年11月21日《人民日報》-科技人物
2008年11月21日《人民日報》-科技人物
2008年11月21日,《人民日報》“科技人物” ,刊登梁家勉生平介紹。
《南方日報》世紀廣東學人
《南方日報》世紀廣東學人
2011年7月8日,《南方日報》頭版刊登“世紀廣東學人”評選,梁家勉入選。

主要科學技術成就


搶救農業歷史文獻

1955年,為了響應農業部關於加強祖國農業歷史遺產研究工作的號召,梁家勉在華南農學院圖書館內設立了“中國古代農業文獻特藏室”,以滿腔熱情和極大的毅力,從事古農書和相關文獻的訪購、整理和珍藏工作。經過30多年的努力,到1987年他退休時,“特藏室”的藏書已從開始時只有7部發展到6萬餘冊。梁家勉把收集和保存珍貴的歷史文獻工作提升到“上要對得起祖宗,下要對得起後代”的高度,告喻他的助手們要加緊搶救。他靈活運用宋代鄭樵的“求書八法”,主動和各地的書商、書店和藏書家聯繫,系統收集各大圖書館和各地書店編製的《古籍目錄》和《古舊書目》,藉以掌握古舊書的信息。一旦發現線索便主動出擊,能買則買,不能買則請人代抄、代複製,不弄到手不罷休。每當他出差外地的時候,不管時間多緊,他都要擠出時間到當地古舊書店選書、購書。而且還要通過各種“關係”,深入到書店的內部書庫選購。“文化大革命”後期,他和助手出差天津,儘管當時天津的古舊書店已關門多年,不能營業,但他仍設法深入到他們的倉庫里去選購。古書買回來以後,他還要親自指揮或親自動手,進行裝訂裱補、抄漏補缺、編目上架等工作,還要採取防蟲、防鼠、防毒、防塵等措施。所以每當人們看到那裝裱整齊、保存完好、扉頁夾有紅丹紙、外面套上樟木板的古農書時,無不為梁家勉那種愛書、惜書、護書的風範所感動。
積銖累寸,集腋成裘,經過數十年的不懈努力,今天,這個特藏書庫已成為蜚聲國內外的中國農業歷史文獻中心,國內外數以百計的知名學者,如中國的竺可楨、胡道靜、席澤宗曹天欽,英國的李約瑟,美國的席文,日本的渡部武、濱島敦俊等人,都曾親臨閱覽或考察,並給予很高的評價。梁家勉的辛勤勞動,為國家收集和保存了一大批珍貴的農業歷史文獻,為後人的研究工作創造了良好的條件。

辛勤開拓農史學科

梁家勉的一生與農史研究結下了不解之緣。早在20世紀30年代初,他便在報刊上發表《孟子農業政策觀》、《關於以農立國問題的商榷》等農史論文。日本侵略軍侵華時期,他在極其艱苦困難的條件下仍堅持研究,並寫出《詩經之生物學發凡》、《煙草史證》等文章。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他更是廢寢忘食地工作,除了成立“中國古代農業文獻特藏室”,為國家收集和保存了大量珍貴的農業歷史文獻外,還撰寫了中國農史方面的學術論文80餘篇,出版專著(含合著)8部,提出和解決了農史研究中的不少疑難問題,為中國的農史研究工作作出了重大貢獻。如他在class="" href="javascript:linkredwin('《的撰者、注者和撰期》');">《<齊民要術>的撰者、注者和撰期》一文中,以翔實的史料和縝密的考證,解決了學術界長期爭論不休的相關問題,得到同行學者的一致好評,西北農學院院長辛樹幟譽之為“近代研究賈學之傑作”。又如《<農政全書>撰述過程及若干有關問題探討》一文,首次系統揭示了該書的成書過程,得到同行學者的讚許,原中國科學院副院長竺可楨說該文“對於文定公名著由來,探原尋本,發潛德之幽光,閱了得益不淺”。北京大學王重民教授也說該文“多發前人未發之秘,也完全符合歷史的客觀實際”。再如1981年出版的《徐光啟年譜》一書,也深得學術界的好評,有多家報紙和電視台予以推介,1983年榮獲廣東省首屆優秀社會科學成果二等獎。1989年他主編的《中國農業科學技術史稿》正式出版,在學術上享有很高的聲譽。
梁家勉對農史學科的教育和宣傳普及工作非常重視。1980 年他率先在國內招收農史專業研究生,培養農史研究和教學的高級人才。1980年在農業出版社的大力支持下,創辦了“文化大革命”后第一份農史刊物——《農史研究》,為農史界開闢了學術交流的園地。1983年12月,在華南農學院主持召開了農史界首次國際學術會議“《南方草木狀》國際學術討論會”,促進了國際間的學術交流,得到原農業部部長何康的嘉許和鼓勵。1985 年倡議成立了廣東省農史研究會,並被選為理事長。此外,梁家勉還多次具體設計了整理古農書的方案,起草了許多有關的文稿,雖然在他有生之年未能一一實現,但對後人的研究仍有重要的啟發和借鑒作用。

樹立農史研究的豐碑

梁家勉主編的《中國農業科學技術史稿》,是迄今最全面、最系統的中國農業科技通史,既吸收了前人研究成果,又運用了許多新資料,提出了不少新觀點,代表了中國20世紀80年代農史研究的新水平,是中國農史研究的一塊豐碑,而梁家勉則是樹立這塊豐碑的帶頭人。
編寫這本書,是中國農史界多年的宿願,早在1965年,中共中央宣傳部在大連召開編寫《中國科學技術史》的會議上便提出了要編纂《中國農業科學技術史》的設想,后因發生“文化大革命”而未能實現。1978年12月,農林部又部署這本書的編寫工作。1979年2月,農業部委託中國農業科學院在鄭州召開了第一次編寫會議,成立了以林山副院長為主任委員的編審委員會和以梁家勉為主編的編寫委員會,組成了有40多位農史專家參加的編寫班子。在劉瑞龍、王發武、林山和梁家勉等人的組織領導下,歷經8年艱辛,五易其稿,終於1986年底定稿,1989年10月,由農業出版社正式出版。梁家勉作為主編,一開始便從編章結構、資料搜集、內容取捨、工作步驟等方面提出具體要求,嚴格把關。為了編好這本書,他曾多次奔跑於京、滬、寧、陝之間,1979年還親自帶隊到河南、陝西等地考察。初稿寫成后他又針對稿中存在的問題,提出修改要求和應該注意的事項,使每次通稿、改稿都能順利進行。1985年12月開始,他還親自領導通稿小組在廣州進行集體通稿,對《史稿》從縱橫兩個方面進行全面梳理,調整結構、刪重補缺、編製附錄,力求做到縱不斷主線,橫不缺要項。並指導通稿班子寫出具有較高學術水平的結束語。為了集中精力搞好通稿工作,他摒除一切雜務,減少賓客來往,窗前燈下,全力以赴。這對年近八旬的老人來說,確屬難能可貴。
《史稿》出版以後,引起學術界的很大反響。當時農牧漁業部部長何康、副部長相重陽致函祝賀,認為“《史稿》的出版,將為中國廣大農業工作者研究農業提供豐富的史料,為中國農業百花園增添新的春色”。國際科學史研究院通訊院士胡道靜先生評論它是“一部學術性很強的巨型專業史,填補了中國科學技術史,特別是農業科學技術史著作的空缺”。中國社會科學院林甘泉研究員認為“全書資料豐富、結構嚴謹,論證細密,既充分吸收了同行的研究成果,又提出了不少創見,可以說代表了中國20世紀80年代農史研究新水平”。《中國日報》(英文版)1990 年1月5日、日本東海大學《農田の技術》1989年12號等國內外報刊發表了長篇評價文章,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教授、中國研究中心主任黃宗智將它列為中國經濟史博士生的必讀論著,國內外已有眾多學術著作引用或參考了它的材料或觀點。1990年9月榮獲第四屆中國圖書獎二等獎,1994年7月榮獲廣東省優秀社會科學研究成果榮譽獎,1995年12月獲國家教委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優秀成果二等獎,1996年9月獲農業部科技進步一等獎。

嚴謹治學 樂於助人

梁家勉曾把自己的工作室名為“春曉初霽室”,並自撰一聯云:
花之發,水之流,一腔春意,
天初曉,雨初霽,滿目生機。
這副對聯活現了他無論待人接物還是治學治事,都有如“春曉初霽”,滿腔熱情,朝氣蓬勃。他嚴謹治學,主張史料貴全尤貴確,堅持做到三個“務必”,即務必佔有原始資料;務必詳細註明出處;務必獨立思考。所以他的論著都能經得起時間的考驗。他不僅為自己的研究而忘我工作,而且也經常為解答別人的諮詢而默默地奉獻。例如,有位作者在撰寫《獼猴桃的歷史及其在國內外的生產現狀》時,文中有關歷史部分的資料,包括作為證明中國唐代已有人工栽培獼猴桃的證據,即岑參的“中庭井闌上,一架獼猴桃”的詩句,都是梁家勉提供的。又如,20世紀60年代初,為了紀念徐光啟誕生400周年,他著手編纂《徐光啟集》,並已列入出版社的出版計劃。但當他獲悉北京大學王重民教授也在進行此項工作時,為了避免重複,他便主動放棄自己的計劃,並把自己積累的資料和心得提供給王教授。王教授深受感動,特在該書《凡例》中申明梁家勉對他的幫助,表示“要特別感謝華南農學院梁家勉教授”。
梁家勉嚴謹治學的精神和樂於助人的品德有口皆碑,受人敬仰。

主要論著


1 梁家勉。中國梯田考——祖國梯田的出現及其發展。華南農學院第二次科學討論會論文彙刊.1956:209~226
2 梁家勉.《齊民要術》的撰者、注者和撰期——對祖國現存第一部古農書的一些考證。華南農業科學,1957(3):92~98
3 梁家勉.《農政全書》撰述過程及若干有關問題的探討。見:徐光啟紀念文集。北京:中華書局,1963:78~109
4 梁家勉。利用祖國目錄學遺產為農業科學服務的若干問題。學術研究,1963,(3)
5 梁家勉。中國動植物志的出現及發展。見:科技史文集(第4輯).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0:11~24
6 梁家勉。荔枝栽培和利用的起源及其發展。華南農學院學報,1980,1(2):119~126
7 梁家勉。中國封建社會第一個農業生產高潮。見:農史研究(第一輯).北京:農業出版社,1980:11~15
8 梁家勉。中國甘蔗栽培探源。見:中國古代農業科技。北京:農業出版社,1980:403~419
9 梁家勉。徐光啟年譜。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10 梁家勉。有關《齊民要術》若干問題的再探討。農史研究(第二輯).北京:農業出版社,1982: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