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3條詞條名為年例的結果 展開

年例

漢語辭彙

年例,是以游神擺宗台(有的地方叫擺醮)為核心並伴隨各種民俗文化表演節目和宴請親朋好友而開展的群體性祭祀活動,其主旨是敬神、拜祖先、祭祀社稷,祈求風調雨順、國泰民安。

年例是粵西人民過年的傳統賀歲方式。年例盛行於粵西鑒江、羅江流域及雷州半島一帶,以茂名、湛江為主。年例從農曆正月初二起至二月底,各村均有不同日期的年例日,年例日主要集中在新春期間。一般年例日期是一天,有的一至三天。有的地方在農曆三月份以後也有年例,稱做"返秋(翻秋)年例"。傳統年例活動包括:起年例、正年例、年例尾。

民俗文化


農曆正月初二開始到二月,在廣東鑒江流域和雷州半島,有近兩千萬民眾以集約的方式歡度千年古例。"年年有例""年例大過年"。在家鄉茂名東郊,在年例文化的沉浸中長大。年例,特別是茂名年例,保留了粵西地區及周邊以漢民族信仰為特點的傳統文化,是研究當地人世界觀和生活情狀的重要根據, 在民俗學研究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是一種寶貴的嶺南文化遺產。 年例文化與冼夫人有千絲萬縷的關係,粵西凡是有冼夫人廟宇的地方,都做年例。冼夫人作為"保護神",涉及粵西群眾諸多利益、需求,冼夫人成為祈求幸福、化解困惑、凈化心靈的精神寄託。在後冼夫人年代,人們舉行紀念冼夫人活動,冼夫人信俗應運而生。經過多元文化匯融,沉積成年例的主體內容。"拜潘仙"信俗,也為年例注入古老的道教元素。在年例祭祀、游神活動中,總會出現頭戴道觀、手拿浮塵的道士。這些潘茂名的徒子徒孫們,在千年年例盛宴從不缺席。
年例主要盛行於高州化州、電白、茂南、吳川、信宜、遂溪廉江赤坎霞山坡頭麻章、雷州、徐聞,以及廣西北流一帶。年例核心是敬神、游神、擺宗台(做醮亦稱擺醮),並伴隨各種民俗文化表演節目和宴客,而開展的群體性祭祀活動,其主旨是敬神、拜祖先、祭祀社稷,祈禱風調雨順、國泰民安 。"做年例"傳統上包括"擺盅"、"游神"、"燒炮"三部分,"燒炮"儀式又融合在"擺盅""游神"之中。"擺盅"也叫"更醮",是年例活動中最熱鬧的場面,全村男女老少臂挎肩挑,將供品集中到村中空地上,擺上供桌,待游神隊伍到此停留拜祭。"游神"是各村將奉祀神祗巡遊全境,以保境安民,祈求來年風調雨順,部分鄉村游神時還有儺舞等隨行。不同村的巡遊隊伍碰到一起,村民會抬著神祗賽跑,謂之"押舟",勝者更有光彩。如年例連做三天,會分為"起年例"、"正年例"和"年例尾"。"起年例"多做"擺盅"、"游神";"正年例"多宴請親朋好友,叫"吃年例",誰家客人越多,主人越有光彩;"年例尾"要將巡遊全境后的神祗送回廟中,部分村落也有燒紙船的習俗,寓意將附近的妖魔鬼怪燒掉並隨船送走,人們來年免受滋擾。"看年例"即是人們睇大戲、賞表演,人神同樂。
傳統年例活動包括:起年例、正年例、年例尾。具體指敬神、擺宗、打醮、祭拜、掛花燈、游神、放鞭炮等環節,大都以祭祀活動為主。還有舞獅、舞龍、舞春牛、八音、粵劇("做大戲")、木偶戲("鬼仔戲")、歌舞、雜劇、宴席等活動。除傳統項目表演,現代歌舞雜技的引入,讓年例不再局限在傳統祭祀,從最初娛神祭祀,發展為融交際和文娛於一體的文化盛會,所謂"做年例""睇年例"(看年例)等。
年例文化多種多樣,有游花燈,跑岸船,舞獅,火把節,驅妖魔等多種形式。 粵西地區的農村,從農曆年初二開始,每一條村都有固定的農曆日期作為年例日,各村有不同日期,也有不同村莊的年例節是在同一日。大多數的年例舉行範圍是以社廟、土地廟、祠堂為中心,一條村或者數條村莊一起舉行。年例一般是一條村一天,少數兩天,個別村會有三天時間做年例。年例有大年例和小年例之分,大年例,每個村都有,集中在農曆正月、二月份,來的客人最多傳統習俗項目最豐富氣氛最熱鬧;小年例被稱為"翻秋"年例,只有部分村莊會有,一般是在秋收之後舉行,也有"翻秋年例"是在三四月份舉行。
年例的獨特性也增強了當地人的鄉土歸屬感,擁有著獨一無二的民俗,使得粵西人民說起過年的年味、民俗時倍感自豪。年例,有請神、游神等相關的民俗活動。各家各戶在正年例都辦最好的酒席來宴請鄉鄰。親戚的親戚,朋友的朋友都可以來吃飯。客人越多越好,說明主人家越發達興旺。吃完年例再睇年例。年例頭組織各種民俗表演和文體活動。年例尾要放銃送神回廟,燒紙船,關廟門。表示一年一度的年例圓滿結束。
年例以獨具地方特色和傳統文化習俗表演,吸引了越來越多的海內外人士,一些民俗專家和學者對此產生濃厚的興趣。粵西依山傍海,旅遊資源豐富,再加上特有的年例風俗節日,其融入文化內涵的特色旅遊將有廣闊的前景。2016年舉辦了首屆粵西年例文化節,湛茂陽及周邊地區10多萬群眾踴躍參與,蔚為壯觀。

習俗流程


前期準備

年例的主辦中心一般都是在廟宇或社稷、宗祠,由自然村或宗族組織,也有地方相關部門組織的。以土地神的"社境"為單位,費用一般由宗族或村中燈頭(賀丁燈那一家的男戶主)、年例頭、鄉老、或者村長出面組織,按人口收費(即一戶人家共有多少人就收多少份,包括嬰兒及老人,以前或現今的部分村莊按男丁人數收錢),俗稱"人口錢"。
任何活動都需要經費,年例也不例外,也要收錢。收到錢之後,按照村中傳統的習俗項目或者村民新的需求去安排人手和聯繫表演人員,比如聯繫醒獅隊、道公佬、戲班等等。
在傳統習俗中,燈頭(賀丁燈那一家的男戶主)必定就是年例頭(村中年例慶祝活動主事之人,通常情況有好多個),但是有一些村子人口較少使之燈頭少甚至當年沒有燈頭,為了讓年例順利的舉行,將年例頭從燈頭中拆分出來,採用抽籤分派的方式決定,燈頭只管賀丁燈;逐漸地,衍生出有的村子做年例以年例頭為主,有的村子做年例以燈頭為主。
在年例這天,外出的人大都會返回原來的村莊子做年例,大部分村莊年例只有一天,只有少部分村莊年例會維持兩三天。
年例流程分為起年例請神、正年例游神擺宗台、年例尾押舟燒紙船送鬼。

起年例

年例當日的早晨,等待村民在社廟、土地廟、祠堂拜神過後(也有的村莊省略這一步),由村中的年例頭或者燈頭、鄉老、村長、道公佬(或廟祝)一起到廟中,舉行各種具有迷信色彩的請神儀式后,將神像抬出,安放在事先準備好的神轎之內,謂之請神。請神,就是年例活動的開始,叫做起年例。
年例時,粵西地區的神或者菩薩是同一含義,但有別於佛教的菩薩、道教的神。此時的神一般是指民間信仰的神靈體系,包括當地的土地神、歷史名人、被封為聖或仙的村民祖先等等;也包括道佛兩教的神、仙、佛、菩薩在內的統稱。
社廟、土地廟、祠堂里的神像,有泥身、木身或金身,游神時,神像會被抬出廟,安放在事先準備好的轎內。也有部分村莊游神時的菩薩是活人菩薩,俗稱"降神"或者"降僮",在茂名地區降神后的活人菩薩會被穿銀針,在湛江地區降神后的活人菩薩會被穿令箭

正年例

游神,包括冼夫人巡遊、"菩薩巡遊"(菩薩游春)、"游老爺""游菩薩"等。游神即是到神廟裡將行身神像請進神轎里,然後抬出廟宇游境,接受民眾的香火膜拜,寓意神明降落民間,巡視鄉里,保佑合境平安。游神與擺宗台,是年例活動的核心項目,是各村民眾祭祀、祈福的最重要內容。
這一天還會有許多其它的節目,如木偶戲、舞獅、粵劇、放煙花、飄色、上刀山、下火海、穿刺床等等。每個地方的游神時間一般都是年例當日,游神開始時間,各村根據村莊的戶數規模而定。游神的隊伍,是年例前,村民們通過抽籤等各種方法確定。而其中抽中扛神(就是扛神像或者扛香爐)的村民更是被大家認為的幸運兒,因為大家都相信扛神來年會得到神的保佑。
游神時,十分熱鬧:放雲銃雲炮的、抬神轎的、敲鑼打鼓的、吹嘀嗒(也稱嗩吶)的、扛旗扛燈籠打大傘的、抬祭器和紙船、後面還跟著道公佬和做些小生意的小販,一起出遊。夜晚的時候,有的村子,還會有許多村中的小孩和大人手拿自製的火炬跟隨隊伍,這樣一支龐大的游神隊伍在村中遊行,煞是壯觀。
游神的隊伍最前面是彩旗隊,旌旗招展;然後是醒獅隊和鑼鼓班,敲鑼、打鼓、吹嘀嗒(也稱嗩吶),其後是被數人抬著的神像,以及長長的隊伍。如果神像眾多(比如吳川梅菉頭就有94尊神像)、村莊很大,隊伍就會很龐大,上千米不是問題,菩薩就要從早到晚不停地巡遊,道公佬每到一個地方都要畫符咒語,把鬼魅收到一條紙船上,也叫"封船"。
傳統上,年例最大的目的就是祭祀、祈福,各種民俗藝術表演竭盡所能都是為了表演給神看的,以討得神的歡喜,以祈禱這一年風調雨順、五穀豐登。
在游神隊伍到達各個村莊之前,全村的男男女女,老老少少,臂挎肩挑,把準備好的供品集中到村頭或村中的一塊空地上,桌上擺上三茶五酒、閹雞豬肉魚(三牲)、糖果等祭品,準備供奉神明。
擺宗台:桌子和桌子上的貢品合稱為"宗台";從游神隊伍到達宗台地點開始直至送神離去這段時間內,村民拜神祈福一系列過程稱為擺宗(也稱拜宗,有的地方亦叫擺醮)。隊伍到達擺宗台地點后,放煙花燒鞭炮是必不可少的。醒獅隊會在宗台前舞獅,道公佬在神像前宗台邊打醮,村民在神像前的香爐上香之後會到宗台前拜神向神祈禱。期間還有醒獅隊的武術表演和醒獅隊采青
宗台上的三牲必有閹雞,當宗台數量非常之多時,會出現百雞拜神的盛況,謂之百雞宴。"百雞宴",即是每家每戶宰殺一隻大閹雞,煮熟的胖鼓鼓、金油油的雞整齊集中擺在宗台上敬神,雞頭都朝向同一個方向等待神的恩賜,數十乃至數百張桌子上都有閹雞,擺放方式整齊劃一,場面蔚為壯觀。

年例尾

道公佬與紙船游神結束,在神像回廟之前,需要押舟燒紙船送鬼(有些村沒有紙船這項的就直接送神歸廟),謂之年例尾。所謂"押舟",就是做年例的道公佬(或廟祝)先用竹扎做一條長約2米的紙船,由兩個人扛著,收集村民投放到船里的如頭毛、雞毛一類的東西(這些東西被稱為邪魔惡煞),最後由菩薩"押"到某些地方燒掉。寓意合境平安。這便意味著這一年這裡的人們將不會受鬼怪妖孽的騷擾。然後送神回廟,年例也就此結束。該習俗目的是寄寓驅邪避惡、保佑平安的集體活動,依照傳統,每年元宵節各村都會村舉辦押舟活動。

風俗記載


年例的文獻記載最早起源於宋代,盛行於明清。宋代《太平寰宇記》卷之百六十三竇州(今信宜市)風俗:"谷熟時里閈同取,戌日為臘,男女盛服,推髻徒跣,聚會作歌。"明清時期年例活動受到官府重視,形成一定的規模。明代《高州府志》有載:"自十二月到是月鄉人儺,沿門逐鬼,唱土歌,謂之年例。"明代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廣東通志》載:"雷州府於元宵鳴鑼鼓,奏管弦,裝鬼扮戲,沿街遊樂。"記載湛江地區跳儺舞鬧元宵的場景。
在農耕社會,農為百業之本,明朝時,粵西官吏們都要洗澡,穿素服,不坐轎子不騎馬,步行到郊外,聚集鄉民,設桌上供。上演當時全國各地都進行的立春祭祀儀式,以示對農業重視。
有舊縣誌:"立春前有司迎句芒神於東郊,里市各扮故事表演,曰慶豐年"。
由於聚集各鄉民慶典,與元宵、年例重合,百姓索性張燈結綵,舞春牛、舞獅子、游神、驅鬼、飄色、鼓樂歌謳達旦,形成一種集元宵、春祭一身的年例,清朝更是發展到高峰期。年例因其與眾不同的風俗,導致粵西各縣紛紛記載,成了朝廷對地方風俗參考的重要依據。清朝晚期,在粵西多個縣誌對這活動作為風俗給予記載,說明這種賀年例會受到官府重視,並形成一定的規模。
據清光緒《信宜縣誌·輿地誌》記載:"迎春,裝戲劇鼓樂,迎土牛於春牛亭,士女縱觀為樂"。
光緒信宜縣誌。卷一輿地誌十風俗:"元宵,城市家懸彩燈,親朋聚賞蕭鼓,歌謳之聲達旦。多於是月鄉儺,名曰年例。"
光緒茂名縣誌。卷一 輿地誌第一風俗:"二月祭社,分肉入社,后田功畢作,自十二月至於是月,鄉人儺,沿門逐鬼,唱土歌,謂之年例。"
道光電白縣誌。卷四輿地一疆域.風俗: "元旦恭賀,曰拜年。家設糕果祭神,曰供養。或懸先像,設糕果禮拜。是日,不殺牲,多素食,三日內不市。各鄉行春儺禮演戲,曰做年例。"光緒重修電白縣誌卷三 輿地三風俗記載內容與上相同。
光緒高州府志。卷六輿地六風俗: "二月祭社,分肉入社,后田功畢作,自十二月至於是月,民間多建平安醮,設蔗酒於門,巫者擁神疾趨,以次禱祀,擲珓懸朱符而去。神號康王,不知所出。鄉人儺,沿門逐鬼,唱土歌,謂之年例。或官紳禮服迎神,選壯者赤幟,朱藍其面,衣偏裘之衣,執戈揚盾,索厲鬼而大驅之,於古禮為近。參嶺南雜記、道光志、電白志。"
粵西各縣對年例的記載,為年例歷史留下了佐證。

年例起源


化州年例擺宗年例萌芽於嶺南古老的祭祀。經過近兩千年變遷,在化州"跳花棚"、雷州"走清將"、徐聞"羅卜戲"、吳川"舞二真"之中,依然能感受到古儺的魅力。年例最初是祭祀儀式,是擴大的元宵節、春節、廟會,包括祖先遷移落腳紀念日等在內的綜合節日。年例有一套完整的程序,重視祭祀儀式。部分保留明清時期祭社風俗,匯融中原元宵節的娛樂喜慶色彩。在經年累月發展中,年例融入中原文化、廣府文化、客家文化、潮汕文化等元素,發展成為粵西最隆重的民俗活動。進入二十一世紀,隨著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年例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播"好心文化"精神,弘揚國家統一、和諧團結的主旋律。
年例與諸神信仰有關。在各種神像的頂禮膜拜之中,不難發現村鎮神只信仰的複合性。這裡除冼夫人、潘茂名、雷祖(陳文玉)、康皇大帝、梁皇大帝、水流公等信仰以外,還有各路神仙的供奉,包括佛教里的菩薩和觀音娘娘等,道教里的玉清大帝、文武帝、灶君、門神等,還有由祖宗先賢崇拜發展而來的人神,如盤古、伏羲、孔子、馮公等。諸神文化信仰,也叫泛神文化信仰,不僅在粵西年例出現,也出現嶺南其他地區
年例也與祖宗崇拜有關。在某些信俗的朝拜儀式中,具有明顯的家祭和宗族祭祀色彩。在茂名、湛江的城鄉,許多祠堂、公廟供奉著祖宗牌位及香爐。大多數平民百姓歷經歲月洗劫,家族的族譜失落,只有一種模糊的祖宗心理,只有敬些香燭權當慎終追遠。
一說:相傳粵西的"年例"是由道教上元節(民間元宵節)衍化而來。自漢唐以來,北方文化習俗逐漸滲透粵西大地,其習俗與本地習俗慶祝豐收、祈禱祭祀相結合后,逐步演變成現今隆重熱烈、極受村民重視的民俗節日。
一說:它是上元節、廟會、粵西地方各村村民祖先遷移落腳紀念日等綜合起來的節日。
一說:年例由上古豐收祭祀演變而來,古代民間有慶賀古收及季行宗廟之祭的習俗。如《禮記·王制》:"宗廟之祭,春曰礿,夏曰禘,秋曰嘗,冬曰烝。"粵西年例習俗甚多,自古流傳下來的祭祀神靈、祖先文化經發展演變逐漸形成了祭灶、燃灶火、游廟神、上刀山、過火海、鳴銃炮、送瘟神、燒紙船、插田旗、送吉貼、出花燈等一系列習俗,這種習俗也成為當時一種村慶文娛活動。年例大體上是從正月初二起至正月底止,尤十五、十六日為最多,也有些地方是在農曆二月份。農村年例大多以土地廟為中心,周圍幾個村子一起舉行。有些地方一年中還會舉辦兩次。
追溯廣西北流市的"年例"歷史,早在明清時期的地方志就有相關記載。根據史料,"年例"最初是由粵西地區興起傳入的,源於明代,到清代時已在北流南部十分流行。和粵西人文相通、語言相同的北流,尤其是南部的六靖、清灣、石窩、白馬、大倫、扶新、平政等鎮,每年都會舉辦"年例",但各地舉辦時間不同,如石窩鎮是農曆正月十一、六靖鎮是農曆正月十五、大倫鎮是農曆正月十六、清灣鎮是農曆正月十七、平政鎮是農曆二月初一、白馬鎮是農曆二月初二,全部集中在過完春節的農曆正月至二月。一般一個村莊舉辦一天,少數村莊舉辦兩三天,也有附近數個村莊的"年例"都在同一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