昝凌
中國航空儀錶科研機構的創始人
昝凌,中國航空儀錶科研機構的創始人和飛行自動控制技術的開拓者之一。在中國航空工業創建初期,曾協助各航空工廠解決了修理和生產中出現的多種技術問題。他將磁滯原理成功地應用於航空儀錶和飛行自動器的執行電機。他主持設計成功中國第一套飛機自動駕駛儀,培養了一大批航空儀錶研究設計人才,為中國航空事業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1938—1939年考入空軍機械學校高級班學習。
《航空學報》
1942—1945年任航空研究院航空兵器組研究員。
1945—1947年赴英國斯派雷(SPERRY),史密斯(SMITH)儀錶廠、克沙(COSSAR)無線電雷達廠、航空部檢驗所學習。
1947—1949年任航空研究院電器組組長。
1949—1950年任華東軍區航空工程研究室電器組組長。
1950—1951年任北京空軍工程部修理處工程師。
1951—1957年任第二機械工業部四局第三生產處工程師。
1957—1960年任四局航空儀錶設計室主任兼總設計師。
1960—1967年任第一機械工業部航空代表自動器研究設計所、國防部第六研究院第30研究所副所長兼總設計師。
1967年9月10日逝世。
昝凌,原名昝寶生,1912年9月6日出生於天津市。自幼讀書刻苦,成績名列前茅。1932年昝凌畢業於天津南開中學,以優異成績升入南開大學免費學習。為了取得獎學金,他違背自己學電機工程的初衷而入數學系。1936年,他轉入北京清華大學數學系學習,但課餘卻自學了不少電學方面的知
南開大學
1945年夏,昝凌被派往英國學習航空技術,先後在4個儀錶、雷達工廠和航空部檢驗所學習,接觸到許多新知識和先進的測試設備。特別是在史密斯儀錶廠的研究發展部里,他在英國自動駕駛儀專家梅雷迪思(F·W·Mere出th)指導下,學習了駕駛儀的一些基本原理,積累了一些有用的數據和資料。1947年夏,昝凌回國被任命為航空研究院電氣組長,當時航空研究院正從成都遷往南昌。11月,昝凌被派往台灣挑選電氣器材,歷時5個月。到1948年底,國民黨在大陸的統治已搖搖欲墜,航空研究院實際已無法開展工作。1949年三四月間,航空研究院著手遷往台灣,昝凌和20多位中高級技術人員在地下黨組織的引導和掩護下,擺脫了國民黨的控制,在上海迎來了解放。
1949年6月,昝凌被分配到華東軍區航空工程研究室任特設儀錶電氣組組長。1950年5月,他參加了修建廈門機場的工作,擔任研究組組長。他工作勤奮,努力鑽研,幫助工兵營製成了電雷管,改進了爆破石方的方法,加速了修建工程的進展,節省了經費,因而榮立了二等功。
1950年12月,昝凌被調往北京空軍工程部修理處工作。當時空軍工程部所屬的幾個飛機修理工廠承擔著飛機修理任務,其中瀋陽、哈爾濱的修理廠都反映,蘇式陀螺儀錶修復后的陀螺轉速無法測量,質量無法判斷,而傳統的機械轉速表又不能用於測量陀螺轉速。渴望為中國
雷達測速儀
1951年4月,重工業部成立第四局,即航空工業局,接收了空軍移交的修理工廠。6月,昝凌被調到航空工業局生產處工作。他將電子轉速儀的原理樣機從結構上進行了改進設計,製成了轉速測量範圍不同的航—1、航—2式兩種樣機,經中國科學院鑒定合格后,共生產了50台供應各航空工廠。這些儀器不僅解決了當時陀螺儀錶修復後轉速測量的難題,而且還廣泛用來測量各種發動機、發電機、電動機及其他轉動機械的轉速,並用來校準機械式及電氣式轉速表的刻度。1953年3月,第二機械工業部第四局向昝凌頒發了創造電子閃光轉速儀的獎狀和獎金400萬元(舊幣)。昝凌把這筆獎金全部捐獻給了抗美援朝事業。
從1953年開始,航空工業處在從修理逐步走向製造的過渡時期,技術力量比較薄弱。昝凌多次受派遣,協助各航空工廠解決修理和生產中出現的技術難題,為保證修理的飛機按時出廠和飛機的仿製作出了貢獻。他幫助大連電工二廠在兩個月內仿製成功噴氣飛機上一種起保險作用的自動電門,滿足了飛機修理的急需;他幫助株洲航空發動機製造廠解決了與熱處理高溫爐配套的自動控制型高溫記錄儀的校準問題,扭轉了由於爐溫自動控制失靈造成的整爐零件報廢現象;他幫助瀋陽航空發動機修理廠解決了發動機試車台用的尾噴口溫度表的精密校準問題,挽救了瀕於關閉的試車台,保證了發動機繼續出廠;還解決了發動機渦輪盤更換渦輪葉片后的音周測定問題;幫助哈爾濱航空發動機修理廠解決了磁電機修復后的充磁、測磁問題,使該廠及時完成了磁電機的修理任務;幫助天津航空電器廠完成了技術改造,解決了直流升壓機仿製中出現的火花大、甩漆等技術問題。
除了幫助航空工廠解決技術問題以外,昝凌還參與統籌全局,為航空工業領導出謀劃策,起草了第一個五年計劃的儀錶特設發展規劃,從當時的情況出發,提出了產品製造和新廠建設的藍圖。他還參加了1956年國務院召開的中國科學技術規劃會議,參與制定了航空科學技術發展的12年規劃。昝凌幾次受派遣,參加中國航空工業代表團赴蘇聯進行技術考察,還出訪過捷克、波蘭、法國、瑞士、德國,購買科學儀器和機床設備。1962年秋又受國家派遣,赴英國參加驗收子爵號飛機,任驗收飛機組副組長。昝凌每次都圓滿完成任務。他還密切關注國外航空科技發展動向,廣泛收集情報資料,提供給國內有關部門。幾年中,昝凌先後撰寫了47份、約35萬字的技術考察報告,積極建議通過技術貿易吸取國外先進技術為我所用,受到我駐英代辦處的讚揚和領導部門的重視。
昝凌通過參加航空工業建設的實踐,深刻感受到黨組織和各級領導對自己的信任,使自己的知識和專長得到發揮。為了把畢生的精力貢獻給祖國的航空事業,他於1956年5月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昝凌先後當選為第一、二、三屆中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他還擔任了陝西省電子學會常務理事、陝西省航空學會副理事長,中國自動化學會理事和中國航空學會理事。
50年代中期,中國仿製成功雅克18初級教練機和米格17殲擊機。為了使中國航空工業走上獨立設計發展的道路,創建航空科研機構和開展產品設計工作提到了議事日程。昝凌是在技術上有遠見、首先覺察到這種發展趨勢的少數專家之一。1956年10月,昝凌向航空工業局分黨組遞交了《關於發展航空儀錶研究設計工作的建議》書。其中提出為了發展航空儀錶技術,除了掌握製造技術以外,還必須同時開展研究和設計工作。建議儘早成立航空儀錶設計所,承擔研究和設計雙重任務,根據最新研究成果和使用部門提出的要求,設計新型儀錶……局分黨組採納了他的建議,決定成立航空儀錶設計室,並指定他負責籌備。他受命后對儀錶設計室的選址、機構、人員、設備等提出了具體的計劃,經局領導批准后即開始實施。昝凌首先從航空儀錶工廠抽調了一批既有理論基礎,又有多年實踐經驗的工程技術人員和有嫻熟技藝的老工人,充實了研究力量,後來這些人都成為研究所的科研生產骨幹;二是精心購置了一批科學儀器、機床設備;三是組建了小型試驗室。這幾個方面的建設為研究所的發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1957年3月,航空儀錶設計室在北京正式成立。昝凌任室主任兼總設計師。他領導了對三種蘇式航空儀錶的改進設計,以鍛煉技術隊伍,摸索自行設計的工作規律。與此同時,昝凌還親自主持了應用磁滯原理的一種新型電動機的研究。這種電動機是靠轉子材料的磁滯現象產生的磁滯力矩工作的。它具有自動啟動並能快速達到同步轉速的特性。當改變定子繞組的外加交流信號相位時,就能控制電動機的旋轉方向。當時昝凌主持的這項研究工作在國內率先取得了實際成果。後來研製出了由1瓦到40瓦輸出功率的系列磁滯電動機,用於改進和新設計的航空儀錶,作為執行電機應用於飛機自動駕駛儀的舵機,並取得了成功。
主持設計製成中國第一套飛機自動駕駛儀1960年3月,經一機部批准,航空儀錶設計室擴編為航空儀錶自動器研究設計所。昝凌任副所長兼總設計師。通過深入空軍部隊調查,他適時地作出了從航空儀錶的改進設計轉向自行設計轟炸機自動駕駛儀的重要決策,使研究所的科研工作從研製系統入手,
教練機
昝凌提出的621駕駛儀總體方案採用積分式調節規律,舵機馬達由主放大器(磁放大)直接驅動,舵機輸出通過離合器與助力器分油活門相聯。全套駕駛儀包括陀螺平台、主放大器、舵機等十餘個部件。昝凌親自參加每個部件設計方案的討論,審定每張設計圖紙,指導設計人員進行設計和試驗。在設計過程中,昝凌提出的用測速發電機作為速度回輸來實現對採用快速同步的磁滯電機的伺服器的線性調節,突破陀螺馬達外轉子設計的常規而採用內轉子設計以提高效率,都被實踐證明是成功之舉。
1962年12月,供試飛用的一套621駕駛儀進行了地面系統模擬試驗,經過5個月的艱苦努力,試驗才告完成。1963年6月,621駕駛儀進行了第一次裝機試飛。試飛結果證明,621駕駛儀原理上是可行的,但也存在高度保持性能差、動態特性不夠理想等問題。
根據試飛結果,在1964年對駕駛儀進行了改進設計。結合空軍提出的低空飛行(300米)使用要求,昝凌領導了駕駛儀的第二輪設計:修改了系統技術指標,電子線路全部晶體管化、插件化,重新設計高度差感測器,研製小型垂直陀螺儀取代陀螺平台,增加保安措施等。
1966年10月,621駕駛儀進行了第二次試飛,昝凌親臨試飛現場。這次試飛取得了圓滿成功,駕駛儀的各項性能指標都超過了AП—5。1967年2月,航空軍工產品定型委員會批准了621自動駕駛儀設計定型並轉廠批量生產,完全取代了蘇制AП—5型自動駕駛儀。621成為中國自行研製成功的第一套飛機自動駕駛儀。它的研製成功為中國飛行控制技術的發展奠定了基礎。這項成果於1978年獲中國科學大會獎。昝凌還主持研製了殲擊機縱向阻尼器,探索了飛機增穩技術。
在研究所的建設上,昝凌是具有遠見的。他既著眼於配合新機研製抓緊型號產品的設計,又善於規劃未來,安排一定的預研課題進行探索性研究,以便有一定的技術儲備為將來的型號研製準備條件。如在60年代初就規劃了半液浮速率陀螺、適應式控制系統、液壓舵機、飛機交流供電系統
航空發動機
昝凌對產品研製的重要環節——加工試製也始終予以重視。在航空儀錶設計室初建時,就設立了試製加工組。隨著設計隊伍的擴大,研製任務的增加,先後又擴充為試製車間和試製工廠。對需配備的精密加工機床和計量設備,他都有周密的考慮,精心購置。一批精密的加工機床、計量儀器和300平方米超凈裝配廠房都是昝凌在瑞士、英國、德國、蘇聯購置的。對於各種精密設備,昝凌愛護備至,親自對操作工人進行考核,親自檢查這些設備的維護和使用情況。他要求工人愛護這些設備要像愛護自己的眼晴一樣。在他的指導和督促下,這些精密機床和設備使用十幾年仍完好無損。
昝凌非常重視技術人才的培養,親自選拔技術尖子並賦予重任,使他們在科研實踐中鍛煉成長。他曾擔任夜校校長並給出國預備人員講授英語口語課,用自己的切身經驗指導科技人員參加對外技術交流。在他的指導下,一批年輕的科研設計人員迅速成長起來,並成為研究所的技術骨幹。
在研究所的管理上,昝凌不墨守成規,富有改革創新精神。他吸取國外一些先進的管理經驗,實行一級管理,以減少管理層次,提高工作效率;他重視信息收集,在情報室設遠景規劃組,以跟蹤國外航空技術的發展;他重視外場服務,在技術處設技術外調組,從事外場技術調查和收集出所產品的信息反饋;他還在車間設質量工程師,解決設計和試製生產過程中出現的矛盾;在所里設總調度,解決科研與生產指揮的協調問題等。這些改革措施,由於各方面的原因,未能貫徹到底,但對研究所養成嚴謹的科研作風,建立嚴密的科研工作程序,嚴肅的科學態度,仍有深遠影響。
昝凌學習勤奮,工余時間手不釋卷。他精通英語,又在繁忙的工作中自學了俄語。昝凌工作起來不知疲倦,常常不過半夜不休息。平時他腦子裡總是裝著問題,出差途中也不放過思考的機會。昝凌待人和氣,談吐幽默,平易近人,生活十分儉樸。他患有高血壓、動脈粥樣硬化症,均未休息治療,長期帶病堅持工作。這位為中國航空科研事業作出了突出貢獻的技術專家,在“文化大革命”中卻受到不應有的衝擊,使他在精神上和肉體上都受到了嚴重的摧殘,導致心臟病突發,於1967年9月10日猝然去世,終年55歲。
2012年9月6日,是昝凌誕辰100周年紀念日。
儘管歷史在漸漸遠去,但是我們不會忘記那些自控所的創業者們。在每一位老一輩創業者名字的背後,都訴說著樸實而感人的故事,都傳唱著恆久不變的真情,都展現著自控所不斷傳承發揚的優秀企業文化。
100年如歌歲月,50年航空歷程,自控所的優秀航空志士可謂人才輩出。他們或敬業執著,或默默奉獻,或創新開拓,或勤學不輟,他們是自控所航空事業的開拓者,是自控所企業精神的塑造者,值得我們永遠尊重、學習和銘記。
因為,他們的根系牢牢地扎在我們中間,像一棵永遠不會離開土地的大樹,枝葉長得越高,根系扎得越深。
他們有一個共同的名字:新中國航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