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生白絹病
花生白絹病
花生白絹病是由齊整小核菌侵染所引起的、發生在花生上的病害。花生各個生育期均可受白絹病菌侵染,主要為害植株莖部、果柄、莢果及根部。
花生白絹病是花生上發生的一種重要土傳真菌性病害,在美國和印度等主要花生生產國家發生普遍。白絹病在中國多數花生產區均有發生,來由於耕作制度改變、高產新品種大面積推廣和氣候條件的改變,發生為害逐年加重,已發展為花生上重要病害之一,成為制約花生產量和質量的重要因素。
在中國,楊家珍報道,1957-1959年花生白絹病在安徽省花生產區普遍發生,三年發病面積均達到70%以上,但隨後未見有花生白絹病大面積發生報道。花生白絹病發生為害加重、分佈區域逐年擴大,在山東、遼寧、河南、廣東、江西等省部分產區大面積流行。
花生白絹病嚴重影響花生產量。在美國,1988-1994年白絹病造成花生產量年均損失7-10%,南方重病地損失達80%,僅喬治亞州每年經濟損失高達3680多萬美元。東南亞國家由白絹病造成花生產量損失10-25%,重病地可達80%以上。阿根廷不同年份花生白絹病發病率14-34%,每公頃產量損失150-570千克。日本Ikuko等報道筑波(Tsukuba)郊區花生白絹病發病率10-40%。中國山東、遼寧、河南、廣東、江西花生白絹病發生地區,一般地塊發病率10%左右,重病地發病率30%以上,花生減產50%以上甚至絕收。
花生白絹病菌以菌核或菌絲在土壤中或病殘體上越冬,大部分分佈在1-2厘米表土層中。翌年菌核萌發產生菌絲成為初侵染源,通過土壤、流水、昆蟲及帶菌種子傳播。菌核或菌絲萌發芽管從花生根莖基部表皮或傷口侵入、分泌毒汁使病部組織腐爛形成初侵染,發病植株產生的菌絲向周圍擴展侵染鄰近花生植株。發病後期菌絲體形成菌核,形成的次生菌核或菌絲落在土壤中或在花生病殘葉片、枝條上越冬。菌核在土壤中可存活幾個月至幾年。
花生白絹病的危害較大,一旦入侵,就會不斷積累,防治、根除的難度較大,尤其是在高溫多雨的季節。自然氣候的差異和田間管理方式的不同對花生白絹病的發生會有影響,年度間差異明顯。氣溫高、濕度大、土壤粘重、種植密度過大、植株封行、排水不良、通風透氣差時發病較為嚴重,特別是每年7-8月份的高溫多雨季節,極易造成花生白絹病暴發流行成災。
花生白絹病
花生白絹病
生理特性
Punja1985年對花生白絹病菌菌絲生長、菌核產生、結構組成,以及萌發受到環境條件(溫度、濕度、光照和通氣性)、營養物質等多種因素的影響進行了全面綜述。傅俊范等研究表明菌絲生長最適溫度為30℃,最適pH為5.0,菌核最適產生溫度為25℃。該菌在PDA培養基生長最好,全黑暗條件下對菌絲生長有促進作用,但對菌核產生有抑制作用。病菌在多種營養物上都能進行營養生長,但只能在半乳糖或蔗糖作為唯一碳源和尿素或賴氨酸作為唯一氮源的培養基上產生菌核。
在麥芽培養基上低濃度鉻離子提高菌絲生長速度,高濃度鉻離子抑制菌絲生長。隨著培養基中鉻離子濃度提高(0.01-0.1毫克/毫升),菌絲和菌核的形態發生明顯變化,菌絲中總蛋白質含量減少,抗氧化酶含量增加。
病菌以菌核或菌絲在土壤中或病殘體上越冬,可以存活5-6年,大部分分佈在1~2cm的表土層中。以菌核在2.5cm以下發芽率明顯減少,在土中7cm處幾乎不發芽。翌年菌核萌發,產生菌絲,從植株根莖基部的表皮或傷口侵入,也可侵入子房柄或莢果。種子也可帶菌。病菌在田問靠流水或昆蟲傳播蔓延。高溫、高濕、土壤粘重、排水不良、低洼地及多雨年份易發病。雨後馬上轉晴,病株迅速枯萎死亡。連作地、播種早的發病重。
花生白絹病的防治方法可以從選種整地、合理輪作、測土配方、合理施肥、田間管理、藥劑防治等方面入手,開展綜合防治策略。
在種植前要選擇產量較高、抗病性較強的品種,比如:豐花1號、花育16、花育17等,同時還要保證種子無病,需要認真篩選、曬種、剔除發霉和秕種,並且對種子進行藥劑處理。可以採用菌核凈、多菌靈、滅菌唑、禾佑完成拌種,需要注意的是100克藥劑攪拌20-25千克的花生種,從源頭上抑制病菌生成。同時還要在地表撒施殺菌劑以達到消滅菌核的目的,殺菌劑要嚴格按照相應的配比使用,分別為甲基硫菌靈、甲基立枯磷、菌核凈、二氯異氰尿酸鈉等化學藥劑,攪拌均勻后施加在土表面,可以降低花生白絹病的發生。在完成花生收穫后,還要及時的深翻土地凍垡,並利用70%甲基硫菌2千克/畝,加細土攪拌均勻后撒於土中,可以消滅殘留病菌,減少田間越冬菌源。
輪作是一種生物學措施,既能夠讓土地得到利用,同時也可以讓土地得到養護,需要注意的是,和花生一起輪作的植物要慎重選擇,儘可能的避免重茬,最為重要的是要在實際應用的過程中,堅持因地制宜這一培養原則。輪作可以讓土壤養分更加均衡,同時防止病蟲害發展,讓土壤性狀得到改善,儘可能的保持、提高、恢復土壤肥力。比如:在發病率達到10%時,就要及時實行輪作,輪作時間控制在2-3年,如果土壤發病較為嚴重,要和禾本科作物進行輪作,如水稻、小麥、玉米等,且輪作時間要控制在3年以上,從而有效減少菌源積累,降低發病概率,為後期花生種植提供良好的土壤環境。
測土配方施肥作為一種技術體系,在實際應用的過程中,可以根據土壤供肥性能以及作物需肥規律,協調好土壤、肥料、作物3者之間的平衡。通過這種方式不僅可以保證花生均衡吸收各種營養,同時還可以實現用地、養地,最終達到少肥、環保、高產、優質的目的。
氮肥、磷肥、鉀肥、有機肥、鋅肥、鈣肥、生物菌肥之間的施用要按照科學的標準,避免過度施肥,或施肥不足,對花生生長造成的危害。在實際應用中,適當增加土壤中有益微生物的數量和種類,可以有效抑制花生白絹病的繁殖發生,並且能促進花生植株、根系生長,提高花生的抗病能力,達到控制花生白絹病危害的目的。例如:某花生種植戶採用了有機肥45噸/公頃、草木灰7500千克/公頃,氮肥120千克/公頃,五氧化二磷90千克/公頃,氧化鉀82.5千克/公頃,硼肥15千克/公頃。根據實際調查,在施用后發病率明顯降低,病情指數也出現了明顯的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