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王謝的結果 展開
- 王謝
- 電競運動員
王謝
王謝
王謝,六朝望族琅琊王氏與陳郡謝氏之合稱,后成為顯赫世家大族的代名詞。
晉永嘉之亂后,琅琊王氏和陳郡謝氏族人,從北方南遷至金陵,后因王謝兩家之王導、謝安及其後繼者們於江左五朝的權傾朝野、文採風流、功業顯著 而彪炳於史冊,成就了後世家族無法企及的榮耀。為後人所嫉羨,故有“王謝”之合稱。
舊時王謝堂前燕
兩晉南朝是中國門閥士族制度最為鼎盛的時代,在九品中正制下士族出身的高門子弟成了歷史主角。宗白華先生在他的《美學散步》一書中指出:“漢末魏晉六朝是中國政治上最混亂、社會上最苦痛的時代,然而卻是精神上極自由、極解放,最富於智慧、最濃於熱情的一個時代,因此也就是最富有藝術精神的一個時代。”政治的混亂繁複和精神藝術的蓬勃發展,既是生活在那個時代的人們各種行為的合力的結果,同時又塑造和影響了當時和以後很多代人。在魏晉南朝人當中,眾多世家貴族子弟無疑是那個時代的主角,他們的政治活動和精神活動始終代表著那個時期的主流。在這些世家貴族當中,琅琊王氏和陳郡謝氏無疑是最為舉足輕重也最富戲劇性色彩的代表性大家族。
兩晉南北朝那個時期中國士族如林,可是,幾乎沒有哪個世家大族堪與琅琊王氏和陳郡謝氏比肩。“王謝”的並稱便是那樣昌盛繁榮,在中國歷史上,有些家族的譜系可能續的比王家還長,卻沒有王氏家族權位那樣高;有些家族可能曾經在權勢上勝過王家,卻沒有王氏蟬聯的那麼久。三百多年來,王、謝兩家族能人輩出,仕宦顯達,他們或引領一代之風尚,或執一朝之牛耳,從漢魏入兩晉歷南朝,一直繁盛、榮耀。雖然家族內部族系龐大,各個分支升降不一,時而此支顯貴,時而彼支榮達,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卻能互相幫助,保證家族始終能夠站在時代前沿。
琅琊王氏和陳郡謝氏在東晉之前只是當時北方的二流氏族,王、謝家族於兩漢三國乃至西晉均不太顯目,當時,王謝家族當時所任的官職儘管不高,但由於掌握有人力和物力,任職的地點又是國家的中心膏腴之地,故為其家族的日後興起奠定了基礎。
琅琊王氏之早期
王音,為大將軍掾,生四子:曰王誼、曰王浚、曰王典、曰王融。王音之子王融,融公官至南康尹。王融生有二子,長子叫王祥;次子叫王覽。兄弟二人雖同父異母,然皆是大孝子。卧冰求鯉是關於王祥的故事,王覽友悌便是關於王覽的故事。
王祥是魏晉時期的大孝子,漢未遭亂,王祥扶母攜弟覽避地廬江,隱居三十餘年,不應州郡之命。母終,居喪毀瘁,杖而後起。一次徐州刺史呂虔徵召王祥起為別駕,此時王祥以年近花甲,固推辭不接受。弟弟王覽勸他,王祥乃應召。呂虔委以王祥州事。當時州郡寇盜很多,王祥率勵士兵,頻討破之。州界清靜,政化大行。時人歌之曰:“海沂之康,實賴王祥。邦國不空,別駕之功。”孝子王祥因得到百姓的愛戴,年邁古稀的王祥仕魏晉,仕晉間先後擔任重要官職,為朝中三老,德高望重。西晉泰始五年(公元268年)薨,策謚曰元。22年後,公元290年晉武帝剛辭世,便發生了賈後專權的局面,從而引發了一場西晉諸侯王之間長達16年的動亂,史稱八王之亂,加以天災連年,胡人遂乘時入侵,5年後便又爆發了永嘉之亂,琅琊王氏便和其他很多北方的大家族一樣舉族南遷。
陳郡謝氏之早期
相傳陳郡謝氏是從古謝邑遷徙而至陳郡。謝氏家族真正有史可考的第一人是魏齊王曹芳時長安典農中郎將謝纘,其為謝氏家族的興起奠定了基礎。從此,謝纘子衡、衡子鯤、鯤弟褒等相繼在魏晉時期進入仕途,不同程度地為家族贏得了聲譽,並使自己的家族從—般的官宦之家演變為世代為官的世族之家。在東晉中葉以前,謝氏並未取得一流世族地位,甚至家族成員被人輕視的事情還時有發生。永嘉之亂爆發后,陳郡謝氏亦舉族南遷。
王謝家族的興盛
琅琊王氏和陳郡謝氏開始於北方諸多世族裡面並不顯眼。直達永嘉之亂以後,在頻繁的社會動蕩之中,王、謝家族先後有人憑藉自己的聰明才智,實現了個人的建功立業,而家族的輝煌時代亦就此開啟。“在西晉末和東晉時,於王衍、王敦、王導掌握軍政大權。
琅琊王氏之崛起
王氏之崛起實始於永嘉之亂后,北方喪亂,晉氏之洛陽,長安相繼傾覆,王導於江左力擁皇室旁裔司馬睿稱帝於建鄴(今南京),是為晉元帝,實現了中興。王導是東晉初年的宰相,而其兄弟王敦於外掌兵,王氏權勢顯赫,威震朝野,當時有“王與馬(指晉帝司馬氏),共天下”的歌謠。王導不僅實現了自己的建功立業,並且使南方的得以在政府管理的情形之下社會、經濟、文化得以繼續保存、發展。近代史學家陳寅恪曾指出“王導之籠絡江東士族,統一內部,結合南人北人兩種實力,以抵抗外侮,民族因得以獨立,文化因得以續延,不謂民族之功臣,似非平情只論也。”後來王導的葬禮按照皇帝的規格進行的。
王氏家族在朝中的地位舉足輕重,地位名望之高東晉之初其他家族根本無法取代。直到後來陳郡謝氏的崛起才出現了王、謝這兩大世族的並立。
陳郡謝氏之崛起
東晉中期,謝氏家族傳到謝安、謝萬、謝石和謝尚、謝玄、謝琰等人,亦即謝纘的曾孫和玄孫輩。當時,謝安由於超人的聲譽和出色的政治才能被椎上了宰相的寶座,謝尚、謝萬、謝石、謝玄、謝琰等人也各領強兵遍布方鎮。而謝安任宰相期間,從容調度,東晉軍隊8萬北府兵在淝水之戰中擊敗前秦入侵的80萬大軍,取得了巨大的勝利,則把謝氏家族最為輝煌和最為榮耀的時期。
淝水之戰後,陳郡謝氏才一舉成為頂級士族。究其原因,正如近代學者余嘉錫先生所說的那樣:“謝氏雖為江左高門,而實自萬、安兄弟其名始盛。謝褒父衡雖以儒素稱,而官止國子祭酒,功業無聞。……後來太傅名德,冠絕當時,封胡、羯靺,爭榮竟秀,由是王、謝齊名。”
延綿數百年的頂級望族地位
公元420年,地處南方東晉為劉宋政權所取代,而北方黃河流域則被北魏所統一,南北對立是為南北朝。南朝四個小朝廷為宋、齊、梁、陳,皆偏居江左,589年,陳朝被隋朝所滅,天下再歸一統。在整個南朝間,琅琊王氏和陳郡謝氏家族明顯是聲望高於實力。“王謝”也成為了當代後世名門望族的代名詞。
琅琊王氏和陳郡謝氏在南朝時期雖然一步步走向沒落,但其士族的領袖地位到南朝陳也一直保留,琅琊王氏和陳郡謝氏一族歷經五個朝代,可以說和其他士族一樣,改朝換代並沒有使他們滅絕,因為中國那時自劉裕殺盡晉司馬氏皇室起,以後歷代每逢改朝換代大多都會發生大殺前朝皇室貴族,這是因為怕他們又起來伺機謀反。六朝時期的等級觀念很牢固,開國皇帝都出生庶族,他們需要依靠這些世家名門望族來提高威望,和他們聯姻,給他們封官封爵等等,但朝中大權又沒有完全相信他們,只能形成一種政治利用。
琅琊王氏
南朝時期
琅琊王氏但是不乏文學名人,如齊梁時期的王儉就是一代儒學宗師,梁代的王融、王籍、王褒、王肅等是當時知名的詩人。王融便是永明體詩歌的幾位創作家之一。
隋唐時期
隋唐以後,真正意義上的琅琊王氏家族已經不復存在,雖然琅琊王氏在唐朝有宰相四人,分別為王方慶、王睿、王與、王摶,這幾個小宰相要是與兩晉南北朝的琅琊王氏家族相對比,這真是滄海一粟了!
陳郡謝氏
謝安之後,陳郡謝氏在東晉到南朝的200多年中(公元317~589年),謝氏見於史傳的人數就有12代、100餘人,而他們則不受朝代的限制,可以累朝累世永遠貴顯。
謝萬:名士,謝安之弟。
謝玄:東晉名將,淝水之戰前線作戰者,謝安的侄子。
謝琰:名將,謝安次子,孫恩之亂時殉國。
謝混:名士,謝安之孫。為晉孝武帝女婿,號稱“風華江左第一”。
謝惠連:南朝文學家,謝靈運之從弟。李白贊之:“群季俊秀,皆為 惠連。”
優美門風與藝術上的成就
“一個大門第,決非全賴於外在之權勢與 財力,而能保泰持盈達於數百年之久;更非清虛與奢汰,所能使閨門雍睦,子弟循謹,維持此門第於不衰。當時極重家教門風,孝弟婦德,皆從兩漢儒學傳來。詩文藝術,皆有卓越之造詣;經史著述,亦燦然可觀;品德高潔,堪稱中國史上第一、第二流人物者,亦復多有。”下面,便是舉例說明,王謝之門風。
優美的門風
成語中有“新亭對泣”,表示思念故國的意思,就是說的王導的故事。一次王導與北方逃難過江建立東晉的同僚在南京郊外新亭(又名勞勞亭)飲宴。座中周覬嘆息地說:“風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異”,發出了山河淪陷的感嘆(當時北方領土淪陷在匈奴人劉曜之手),於是在座的賓客都相視流淚。王導見此情景,愀然變色地說:“當共戮力王室(勉力國事),克複神州(收復中原失地),何至作楚囚相對(何至於那樣沒有出息作當年被俘的楚國囚犯那樣相對哭泣呢)?”王導的話慷憾激昂,批評了在座同僚消極悲觀的情緒。雖然只有這麼簡短的幾句話,卻把王導為人鶴立雞群,見識不凡的形象生動地表現出來(事見《世說新語》)。
詩詞中提到的“謝”,就是謝安,字安石,他是晉孝武帝的丞相,死後追封太傅,功勛卓著,曾一度辭官退隱浙江會稽東山,當時曾有“安石不肯出,將如蒼生何”,足見他的威望之高。后復出主持大局,因此又有“東山再起”的成語,表示免職以後再度掌權的意思。後秦符堅揚言投鞭可使長江斷流,率領大軍進駐淝水北岸,威逼東晉,朝野震恐。謝安時任征討大都督,他從容調度,終於大破符堅,是為軍事上以少勝多的“淝水之戰”。據說他侄兒謝玄從前線送回報捷書信,可是謝安得信後面上卻了無喜色,對弈如故。及至下完棋返回內室,終於壓不住內心喜悅,鞋後跟過門檻時折掉,他高興得竟然沒有察覺,其鎮靜自若,儒雅風流,在歷史上一直傳為佳話。
藝術上的造詣
王導、謝安與書法都大有淵源,兩人都是東晉的大書法家。王導是王羲之叔父,擅長行草,《書斷》稱他的書法是“風棱載蓄,高致有餘,類賈勇之武士,等相驚之戲魚”,意思是說他的草書寫得既飽含稜稜風骨,又高雅而有韻致;既有武士的雄偉,又如戲魚般的靈活嬌曳。王羲之書法得以成名,與王導指點是有關係的。在東晉書壇上,王導不僅是政治上的領袖,身居丞相職位,而且在書壇上他也是名列前茅。他閑下來就喜歡弄弄筆頭,揮毫不止,他學的是鍾繇、衛鑠筆法,即使在西晉末年天下大亂,王室南渡時刻,王導也沒有忘記把鍾繇的《尚書·宣示帖》藏在衣帶裡帶到南方,足見他對鍾繇書法的愛好。
至於謝安,他是參加王羲之蘭亭集會的一員,平日與王羲之詩酒唱和,書法切磋。據《書斷》所述,謝安學寫正、草書體就是就教於王右軍。《述志賦》稱謝安“善草正,方圓自窮”。謝安的草書在東晉是很有名氣的,有副對聯寫道:“謝草鄭蘭燕桂樹,唐詩晉字漢文章” ,其中的“謝草”,看來就是指的謝安草書,又如宋代詞人、書法家姜夔曾說過:《蘭亭記》及右軍諸貼第一,謝安石(即謝安)、大令諸帖次之,顏、柳、蘇、米,亦後世之可觀者。”由此可知謝安書法,尤其行草書的知名度是僅次王羲之的。
望族地位逐漸衰退
南朝以後
事實上門閥士族的權勢,在劉宋時就已開始走下坡路。從劉宋時起,皇帝在地方設立典簽(也稱簽帥)以監視諸王和門閥士族,發現有逆動,立即剷除。到了梁朝,梁武帝蕭衍頒布的“通經之士不限門第授官”,更是對士族參政途徑的削弱。但對士族最大的打擊還是梁末侯景之亂。侯景攻入建康,“縱兵殺掠,交屍塞路,富室豪家,咨意裒剝,子女妻妾,悉入軍營”。在侯景軍殺掠時,世家大族“莫不衣羅綺,懷金玉,交相枕藉,聽命待終”。據顏之推說:“中原冠帶隨晉渡江者百家,故江東有百家譜,至是在都者,覆滅略盡。”王謝袁蕭四大望族當然也不能倖免。陳霸先建立陳朝,重用南方土著豪族,隨晉渡江的百家士族,包括王謝等望族,在陳朝為官者已寥若晨星。
士族必須具備四個條件:一、歷代高官;二、有眾多的門生故吏;三、家學淵源;四、有田莊經濟。通過本文研究可以看出,在四個條件中,歷代高官最為重要。因為有了歷代高官的條件,其他三條都容易實現,特別是在士族地位升降時,官級的高低起了決定作用。如琅玡王氏在曹魏和西晉初年地位並不突出,但在西晉末和東晉時,由於王衍、王敦、王導掌握軍政大權,成為政府首腦,其地位才高於其他士族,甚至形成“王與馬,共天下”的局面,奠定了其為“四大望族”之首的地位。再如陳郡謝氏,在西晉時尚未進入士流,東晉才初露頭角,直至淝水之戰大敗前秦軍,謝安升任丞相,謝氏家族執掌軍政大權,陳郡謝氏才一躍而為一流門閥,成為“四大望族”的第二位。陳郡袁氏則因為由漢至南朝歷代高官,又以詩、禮傳家,雖無王、謝兩家的至高權勢,而列為“四大望族”的第三位,也算實至名歸。蘭陵蕭氏起家最晚,但由於他連建齊、梁兩個王朝才成為顯赫士族,但他同時又是皇族。齊、梁兩朝皇帝對其他士族並不重視,而信任寒人出身的典簽和中書通事舍人。這種本身是士族,又壓抑士族的態度,使他在“四大望族”中只能排在第四位。
雖說,士族沒落受打擊最大的是在侯景叛亂之時,其實從士族本身來講,也在逐漸走向腐敗沒落。在士族掌權的情況下,士族子弟可以“平流進取,坐至公卿”,在社會上有崇高的地位,士庶不交往,不通婚。身為士族非常驕傲,政治不求進取,享受高官厚祿而碌碌無所作為,生活上腐朽不堪,在梁朝全盛時期,士大夫“無不熏衣剃面,傅粉施朱”。“膚脆骨柔,不堪行步,體羸氣弱,不耐寒暑。”嬌生慣養已成廢物。連士族必須具備的家學淵源條件也不要了。“明經求第,則顧人答策,三九公宴,則假手賦詩。”像這樣的腐朽無才的士族,即使沒有侯景之亂,也必然要走向沒落、衰亡。
隋唐之後
不拘家世的科舉制的施行,科舉進士新貴興起,王謝家族便成了在中國中古時期的絕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