睿親王府

睿親王府

睿親王府共有兩處:一在東華門大街迤南普渡寺一帶,一在外交部街。前者是睿親王進北京后的住所,後者則是乾隆年間恢復睿親王世爵后的新府。

王府檔案


睿親王府
睿親王府
建造時間:順治年間
建造地點:南池子東側南宮舊址(舊府),石大人衚衕(今外交部街)(新府)
始王:多爾袞
末王:中銓
今日作用:普渡寺(舊府),北京市第二十四中學(新府)

主人


睿親王府
睿親王府
多爾袞生前征蒙古、伐朝鮮、攻明朝、滅李自成、誅張獻忠,戰功卓著、殘暴無度,死後卻被順治皇帝掘墓鞭屍,使之尊嚴掃地。從古到今,他的故事、他的形象和他家的房子也被糟改了上百遍:身高近兩米的虯須大漢在電視劇里變成了各種各樣皮膚白皙的小帥哥,睿親王府被違章建築簇擁、擠壓著,變成了喇嘛廟、糧店、倉庫、小學、稅務博物館。2001年以後,南池子地區開始了大規模的拆遷和整修,睿親王府(普渡寺)周圍,環境清雅,街道乾淨整潔,仿古的房屋既漂亮又精緻,從街道兩側停放的家用小汽車來看,住在這裡的人仍是普通百姓。在這片和諧、安靜的社區里,睿親王府僅存的大殿從容地矗立在陽光明媚的高台上,總算鬆了口氣。
始王多爾袞——“皇父攝政王
睿親王府
睿親王府
多爾袞(1612-1650年)是清太祖努爾哈赤第十四子,明萬曆四十年十月廿五日(1612年11月17日)生於赫圖阿拉(今遼寧新賓老城),多爾袞初封貝勒,他是皇太極之弟,母為努爾哈赤大妃阿巴亥。他的母親阿巴亥是個非同尋常的女子,在努爾哈赤晚年紛繁複雜的儲位之爭中,原居側福晉之位的阿巴亥曾與皇太極聯手誣告大福晉富察氏與太子代善私通等罪,達到了一石二鳥的目的:與皇太極爭位的主要對手代善被廢太子之位,另一對手莽古爾泰遭到了慘重打擊;大福晉富察氏被努爾哈赤休棄,阿巴亥藉此晉陞為努爾哈赤的第三大福晉,同時,其子多爾袞兄弟地位急速上升——后金天命十一年(1626年)多爾袞晉封貝勒,並且與弟多鐸被合立為一個和碩額真,同掌一旗。
睿親王府
睿親王府
多爾袞15歲時,愛新覺羅家族發生重大變故,努爾哈赤病故。當時多爾袞兄弟已轄正黃、鑲黃二旗和十五牛錄,實力超過了三大貝勒,並且他的母親阿巴亥掌握實權,且年富力強、智慧超群、頗有野心。有母親做後盾,多爾袞成為除皇太極和代善之外唯一可能問鼎汗位的力量。但是,多爾袞畢竟年幼,對皇太極不具有壓倒性的優勢,這個時候,代善的抉擇就成為關鍵。可是,代善出於政治穩定的考慮,同時也被他的兩個兒子岳托、薩哈璘說服,接受了皇太極的交換條件,立皇太極為汗。皇太極繼承汗位之後,立即率諸貝勒趕赴阿巴亥所居之處,逼她自盡,為努爾哈赤殉葬。皇太極此舉的目的是為了除掉政治上潛在的對手,同時也把他與阿巴亥之間的秘密永遠隱藏起來。阿巴亥死前要求皇太極善待、“恩養”多爾袞兄弟,把他們撫養成人,皇太極答應了她的請求。阿巴亥殉葬后,年僅15歲的多爾袞父母雙亡,喪失了繼承大統的可能。
睿親王府
睿親王府
皇太極沒有失信於阿巴亥,作為一國之君,作為年長20歲的兄長,他把多爾袞撫養成人,嚴加管教,提攜培養,委以重任。多爾袞也確是將才,統兵打仗,開疆擴土,屢立戰功。后金天聰二年(1628年),多爾袞隨皇太極出征察哈爾蒙古多羅特部,多爾袞在戰役中獲大捷,俘眾萬餘,因功賜號“墨爾根代青”,意為“聰明的統帥”。三年(1629年),多爾袞率軍自龍井關入明邊,率軍圍攻北京,敗袁崇煥祖大壽援兵於廣渠門外,又殲山海關援兵於薊州。次年,還師先行,再敗明軍。五年(1631年),初設六部,受命掌吏部。同年,率軍強攻大凌河城,多爾袞率騎兵在隊伍的最前方奮勇衝鋒,險些被城牆上密集的火炮打死。破城后,明總兵祖大壽被俘,他對多爾袞說道:“方才火炮若射中將軍,可如何是好?”多爾袞恥笑其虛偽:“爾言不由衷,當真可笑也!”事後,皇太極斥責多爾袞身邊的將士對其涉險衝鋒不加以攔阻。到了清崇德元年(1636年),時年25歲的多爾袞已是戰功赫赫,晉封為和碩睿親王。
封王之後,多爾袞與多鐸率兵攻山海關,以牽制明軍。后同肅親王豪格進兵朝鮮,分別從寬甸入長山口,克昌州,攻破江華島,獲朝鮮王妃及其二子,國王李倧乞盟請降。崇德三年(1638年)八月,多爾袞封奉命大將軍,統左翼四旗兵與揚武大將軍岳托所率右翼軍大舉入關攻明,越北京至涿州,分兵八道,連續取得二十餘場戰役的勝利,破城四十餘座,俘掠人口二十五萬餘。
睿親王府
睿親王府
崇德八年(1643年)秋,皇太極病逝。多爾袞重新捲入皇位之爭,皇太極的長子豪格繼承了皇太極的正黃旗、鑲黃旗並自掌有正藍旗。多爾袞與多鐸掌有正白旗與鑲白旗,有了足夠的實力和皇太極的長子豪格爭奪汗位,此外還有諸多王爺和貝勒的支持。但是,雙方實力相當,倘若有一方強行奪取權力,必將造成愛新覺羅皇族與八旗內部的分裂,妨礙征明之大計。此時,代善又從中起到了決定性作用。他說服多爾袞,轉而扶持皇太極第九子福臨入承大統。而多爾袞和鄭親王濟爾哈朗“左右輔政,共管八旗事務”並實際掌權。豪格在戰場上雖然驍勇,但在政治上軟弱且缺乏才幹,於是自行退出。鄭親王濟爾哈朗支持過豪格,兩黃旗可以接受。這一決定化解了尖銳的矛盾,避免了八旗內的政治鬥爭,為滿清入關奠定了基礎。
睿親王府
睿親王府
多爾袞攝政時期,清軍開始大舉入關,征服中原。多爾袞不僅驍勇善戰,而且謀略過人,他能善用降將與謀臣,善於把握戰爭全局,集中優勢兵力,打擊對方薄弱環節,最終取得戰爭的勝利,為清王朝在中國近三百年的統治奠定了基礎。順治元年(1644年)四月,多爾袞率阿濟格、多鐸等統滿、蒙、漢軍十餘萬攻明。在山海關接收了吳三桂部,合兵在山海關之戰,擊潰李自成數十萬農民軍。十月,多爾袞受封“叔父攝政王”。兩路同時發精兵,在陝西合擊李自成殘部。二年(1645年)初,征山東。三月,命多鐸展開江南總攻,多鐸急速行軍,勢不可擋,四月屠揚州,五月佔南京,俘弘光帝,滅各南明政權。六月,多爾袞以“重剿輕撫”一意孤行地實行民族高壓政策,以“不隨本朝制度剃髮易衣冠者殺無赦”、“留頭不留髮,留髮不留頭”的野蠻法令強迫南方民眾接受改朝換代,“剃髮令”隨之不斷激起民眾的激烈反抗,多爾袞隨即派大軍鎮壓,清軍大肆屠戮,屠江陰、屠崑山、三屠嘉定。生靈塗炭,慘不堪言,江南花花世界頓成人間地獄。多爾袞以血腥和罪惡的方式問鼎中原,在累累的白骨上開始構築一個新的王朝。
順治二年(1645年)六月,多爾袞改變策略,以“攻撫之策”相繼平定江南。三年(1646年),命豪格攻四川,滅張獻忠的大西農民軍;命博洛征閩、浙;命多鐸征蒙古;命孔有德征湖廣。四年(1647年),《大清律》頒行全國。同年,罷濟爾哈朗輔政,獨專朝政。此時,多爾袞權勢急劇膨脹,他一人獨掌八旗中的正白、鑲白、正藍三旗,頭銜也升為“皇父攝政王”。他甚至借口腰腿不便,宣稱今後不再對順治皇帝行跪拜大禮,並將小南城的攝政王府變成了第二朝廷。但這段耀武揚威、為所欲為的時光很快就結束了。
睿親王府
睿親王府
順治七年(1650年)十二月,39歲的多爾袞因狩獵墜馬身受重傷,十二月初九(1650年12月31日)卒於喀喇城(今河北承德市郊)。多爾袞死後,順治帝追尊他為“懋德修道廣業定功安民立政誠敬義皇帝”,廟號“成宗”。多爾袞無子,以豫親王的兒子多爾博為後,襲親王,俸視諸王三倍。不久之後,濟爾哈朗等人對多爾袞生前之罪發起彈劾,追論他生前謀逆罪。因其獨斷專行、妄自尊大,自稱“皇父攝政王”,並迫害肅親王豪格致死,納其妃、收其財。順治帝下詔,剝奪多爾袞封號,並掘其墓,鞭其屍。多爾袞的屍體被挖出來,用棍子打,又用鞭子抽,最後砍掉腦袋,暴屍示眾。多爾袞的黨羽皆被凌遲處死。直到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乾隆帝閱覽實錄,為多爾袞平反昭雪,下詔為其恢複名譽,復睿親王封號,爵位世襲罔替

王府歷史


睿親王府
睿親王府
重華宮、攝政王府到喇嘛廟
睿親王府位於南池子東側南宮舊址。南宮在明代時為皇城東苑,佔地10000平方米,是太子居住的地方。明英宗受太監王振的蠱惑,御駕親征,不想在河北懷來的土木堡被蒙古瓦剌部俘虜,幸好于謙挺身而出,擁戴代宗景泰帝為皇帝,不理睬蒙古瓦剌部的要挾,蒙古瓦剌沒有辦法,只好把明英宗又放回來了。可是這裡已經有了一個皇帝,于謙就將英宗朱祁鎮以太上皇的名義囚禁在小南城重華宮裡。過了幾年,景泰帝病了,一些居心叵測的大臣趁此機會擁戴英宗復辟,反而把景泰帝送到了重華宮。沒過幾天,景泰帝就病死了。
到了清代,南宮又成為睿親王多爾袞的攝政王府。多爾袞利用了重華宮舊址,將攝政王府建造得宏偉壯麗,甚至超過了皇宮。王府的地基高於地面幾丈有餘,加之殿宇宏偉,四周繞以36根檐柱,檐椽為三層。多爾袞掌權期間,攝政王府前每日都是車水馬龍,大小官員往來穿梭,這裡實際上已成為當時全國的政治中心。多爾袞每天召集百官來府議事,然後再將已決之議拿到朝廷去走個過場。後來他嫌跑來跑去太麻煩,乾脆將皇帝發布諭旨的玉璽搬回府中。清初詩人吳偉業曾有詩句“七載金歸掌握,百僚車馬會南城”,描述的就是當時多爾袞的王府外王公貴族進進出出的繁盛情景。“金縢”,指皇家的文件櫃,“南城”,即是小南城的攝政王府(睿親王府)。多爾袞死後削奪王爵的罪名之一就是他在府中議政。
多爾袞死後被削爵,攝政王府府邸遂廢。直到乾隆年間,多爾袞恢複名號之後,才將久已廢棄的多爾袞王府改建成瑪哈噶喇廟,隸屬於管理民族事務的理藩院。瑪哈噶喇是藏傳佛教中的大護法神,最初為元裔察哈爾林丹汗所供奉。林丹汗敗亡后,喇嘛將其送至瀋陽,清太宗建實勝寺祀之。之後,乾隆帝又下令將瑪哈噶喇廟翻修擴建,改名為“普渡寺”,昔日攝政王府大殿被改建為“慈濟殿”,並為大殿題額“覺海慈航”。大殿還有清魏顯達(字傑南,又字筠谷)寫的楹聯“普濟眾生蒙佛蔭,渡連聖城沐神恩”。寺院大殿外有甬道,直通山門。道兩旁古松林立,清靜幽美。寺內原有黑護法佛殿,內藏睿親王多爾袞生前使用過的甲胄弓矢,鎧甲長七尺多,黃緞面上綉龍圖案,胄直徑九寸多,護項亦為黃色,刀劍弓矢比尋常人的長出三分之一。從多爾袞的甲胄和兵刃判斷,他的身高應在190-200厘米之間,的確是個彪形大漢。
睿親王府
睿親王府
甲胄弓矢的兩側,有兩尊護衛像,所佩帶的兵器皆為真品。轉輪藏殿內陳設珍寶極多:有造型奇特的佛像,手執戈戟,下乘獅子,似印度、尼泊爾等國的舶來品;有一丈多長的雕鏤精緻的沉香杖;這些文物現在早已渺無蹤影了。普渡寺正殿供奉歡喜佛,供品用人骷髏一具,廟內舊傳有多爾袞死後以魚皮所造肖像,也已無存。此處大殿建築宏偉,面闊九間,前出廈五間。基座高大,為須彌座式。大殿基礎高出周圍地面一丈多。檐出飛椽共三層,為建築制式中少見,被稱為“金鑾寶殿”的太和殿,檐椽也僅為兩層。睿親王府改建為瑪哈噶喇廟以來,直到20世紀60年代初,一直有喇嘛居住。
"文革”時,普渡寺連年遭到破壞,文物丟失,建築被毀,大殿被改作倉庫。之後,南池子地區自然形成一個高密度居民區,普渡寺更是日復一日地遭受著嚴重的破壞,四周的配殿完全被拆毀。居民們搭建的各種違章建築更是把普渡寺大殿圍了個水泄不通。山門被改建為糧店,大殿則成為了南池子小學的教室和倉庫。外面的操場也蓋上了三排教室。學校圍牆外,大殿周邊的人口越來越稠密,違章建築越來越多,環境日漸惡劣,普渡寺就掩藏在北京紫禁城東南側的南池子這一大片雜亂無章的青磚灰瓦之中。如今,飽經數百年滄桑的普渡寺僅僅存留下了曾改建成糧店的山門和改建成教室的大殿,古建築盡毀,無可挽回。

修繕改造


睿親王府
睿親王府
復建拂去歷史的塵埃
2001年8月,南池子地區開始了大規模的修繕改造,普渡寺的修繕引起了許多部門和人士的關注,被列入北京市3年“3.3億元文物搶險修繕工程”項目,東城區投入四千多萬元巨資,對普渡寺高台上的居民以及大殿里的南池子小學進行搬遷撤併。2001年9月,普渡寺高台上的一百多戶居民全部搬遷,撤併了佔用普渡寺大殿的南池子小學,基本恢復了原有的範圍和規模。主持該項工程的東城區文委專門聘請古建專家,對普渡寺原來的面貌進行推測。普渡寺建築非常獨特:建在高台之上,而且窗欞低矮。像普渡寺這樣典型的滿族風格文物建築在北京僅此一處,也是北京少見的清初風格的古建築。
普渡寺的修繕完全按照古建築傳統工藝及文物整舊如舊的原則進行。殿內的彩畫穹頂看起來半新半舊,這是因為在維修時要首先使用舊建築構件,只有當舊件缺損、數量不夠時才用仿製的新件代替。據專家考證,建築外部的彩畫基本都是清朝中期繪製的,而內部部分彩畫為清初遺存。修繕將盡量保留舊彩畫,對破損的地方儘可能用原工藝、原材料進行修補。整個建築共需補配彩畫二百多處,約八十平方米。大殿檐柱上樑頭都是木雕龍頭,這在北京也很少見。普渡寺高大的大殿南側,有一個相對低矮一些的抱廈,面闊五間。它的建築年代是普渡寺的一個
睿親王府
睿親王府
謎團,有專家根據它與大殿彩繪的一致而認為,它與王府應是同一時期修建的;但也有專家根據瓦件等級判斷它的出現應是在康熙年間。在進行修繕之前,文物單位首先對普渡寺進行了考古清理,在高台上出土了許多明代的石刻件,也在普渡寺大殿抱廈的東南角發現了圓形建築物。這個建築低於大殿的地面約兩米,直徑約四五米,在其頂部有12塊異常精美的漢白玉石雕。在它的北面,還有一個台階可以通到其底部。普渡寺整座院落都建在三米多高的城磚台座上,依稀顯示著昔日王府不凡的氣度。
在施工過程中,承包商是完全按照文物專家的意見去進行的。經過半年的復建,施工方按文物專家頭腦中的推測修竣。歷經風雨侵蝕的普渡寺拂去了歷史的塵埃,英姿重現。現在的普渡寺整修得很好,大殿整修得更好,大殿名為濟慈殿,面闊七間,黑色琉璃瓦綠剪邊歇山頂殿頂,前出抱廈三間。最上面的彩畫基本未動,保持原樣,下面重新翻新了。檐下的枋頭飾物龍頭和故宮內的不一樣,是另一種樣式的龍,保持了關外滿族的風格。殿前抱廈復以黃琉璃瓦,顯示以不同的等級。
現在,普渡寺周邊的前巷、東巷、西巷等衚衕的銘牌都寫作“普渡寺”。然而在《宸垣識略》等多部記述北京歷史地理的資料中,“渡”字都沒有三點水旁,均寫作“普度寺”。

鏈接


大清“八大鐵帽子”王府——睿親王府
盛衰無常睿王府
在北京的睿親王府共有兩處:一處是位於東華門外南池子以東的老睿親王府,一處是位於東城區石大人衚衕中間路北的新睿親王府。前者是第一代睿親王多爾滾的府邸,後者是乾隆年間恢復睿親王爵位后其後嗣子孫的府邸。
睿親王府有老新之分,分別予以介紹。據第九代 禮親王昭璉在《嘯亭雜錄》中有“睿親王府在南明宮,今為緞匹庫”的記載,我們可以得知老睿親王府最初建造在東華門外至南池子以東地區,這裡原先屬於明朝皇城以內的南宮所在,後來成為清干嘉年間戶部分司存放緞匹錦帛的庫房。老睿親王府之所以淪為緞匹庫,自然是生前無比顯赫的攝政王多爾滾於順治八年(公元1651年)死後被不斷加罪直至削位鞭屍致使王府荒廢的緣故。其實,老睿親王府在多爾滾獲罪后曾於康熙年間被改建成瑪哈噶喇廟,后又於乾隆四十一年(公元1776年)被乾隆皇帝賜名為普度寺。而到了民國年間,普度寺逐漸淪為民居大雜院,再後來即便於公元1984年普度寺被列為北京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時,其大殿還是北京市東城區南池子小學所佔用,直到公元2001年9月在北京市政府有關部門的大力整治下才基本恢復原貌。
關於新睿親王府,昭璉在《嘯亭雜錄》中有“新府在石大人衚衕”的記載。而這個“石大人衚衕”,其實就是今天的外交部街,之所以名之為石大人衚衕,則完全是因為明朝景泰年間 武清侯石亨在這條衚衕建造“壯麗逾制”府邸的緣故。原來,武清侯石亨於景泰八年(公元1457年)夥同 徐有貞等人發動“奪門之變”,擁立曾被蒙古騎兵活捉后又被放回的明英宗朱祁鎮複位成功,從而不僅由武清侯晉陞為 忠國公,還得到英宗皇帝命人為其在該衚衕建造的這處豪宅。這就是石大人衚衕名稱的由來。不過,這位以復辟元勛自居的石亨,自從入閣參政后處處驕橫跋扈,不僅引起自居內閣第一人的徐有貞的忌恨,也漸漸使英宗皇帝感到厭惡。於是,石亨於天順三年(公元1459年)因侄兒 石彪私藏綉蟒龍衣及“違式寢床”等罪名受到牽連,被英宗皇帝降旨回鄉“養病”去了。據《英宗本紀》記載,到了第二年 石亨又因在山西大同侮辱皇族人員,並在家中“私件天文,妄談體咎”,以及“招權納賄,肆行無忌”等罪名被捕入獄,遂於一個月後死在了監獄里。石亨死後,石大人衚衕的豪宅先是被收沒歸公,後於嘉靖年間賜予 咸寧侯仇鸞,仇鸞獲罪被誅后該宅又被收沒歸公,最後幾經變更被改為公署。對此,《帝京景物略》中記載說:“明正德中咸寧侯仇鸞創建的花園,先歸成國公朱庚,后又歸冉駙馬,名宜園,有堂三楹,堂後有台,台前有池,山前有石,乃數百萬碎石結成,名曰萬年聚。入清,先為端重親王府,後為睿親王新府。”
此說來,清朝時位於石大人衚衕的這處明朝舊宅最先並非是睿親王新府所在,而是端重親王府。關於端重親王,僅手邊資料可知始封王是清太祖努爾哈赤第七子饒餘郡王阿巴泰的第三子 博洛,順治四年(公元1647年)被封為端重郡王,兩年後晉陞為端重親王,又十年後因罪被削除爵位。端重親王爵位被削除后,這處豪宅在康熙年間被賜予睿親王多爾滾的嗣子多爾博,這位 多爾博原是多爾滾的弟弟 多鐸之子,後來過繼給多爾滾當兒子,從而成為睿親王的嗣子。再後來,多爾滾獲罪時多爾博復歸多鐸之宗,被順治皇帝賜封為貝勒至死,到了乾隆四十五年(公元1780年)又復命為多爾滾之子。於是,位於石大人衚衕這處主人多變的豪宅,從此便成為睿親王新府。
關於以上這段往事,清人 朱一新在《京師坊巷志稿》中這樣記載說:“睿邸舊在皇城內,王獲罪后,嗣子多爾博歸宗,府久廢。乾隆四十三年,以多爾博六世孫淳穎嗣世襲,即今府也。”接著,朱一新在“即今府也”之後有“舊為饒餘親王府”一句,由此可知新睿親王府原先還是饒餘親王府所在地。而前文引錄《帝京景物略》中記載“入清,先為端重親王府,後為睿親王新府”,這與新睿親王府“舊為饒餘親王府”豈不矛盾?其實不然,端重親王博洛原是饒餘親王 阿巴泰的第三子,在他受封為端重郡王之前自然與父親同居一府,也就是饒餘親王府。其實,阿巴泰在世時僅為饒餘郡王,饒餘親王爵位是 康熙元年(公元1661年)追封的。而阿巴泰於順治三年(公元1646年)薨逝后,饒餘郡王爵位由他另外一個兒子 岳樂世襲,並改封為安郡王,並另外擇地重新建府。於是,饒餘親王府便留給了這時的端重郡王博洛,後來升格為端重親王府,再後來又演變為新的睿親王府。
不過,端重親王府成為名副其實的新睿親王府,已經是乾隆四十三年(公元1778年)恢復“八大鐵帽子王”爵位名號時的事了。關於恢復睿親王世襲爵位一事,《 清史稿》中這樣記載乾隆皇帝的諭旨說:“睿親王多爾滾掃蕩賊氛,肅清宮禁,分譴諸王,追殲流寇,撫定疆陲,創製規矩,皆所經畫。尋奉世祖車駕入都,成一統之業,厥功最著。歿後為 蘇克薩哈所構,首告誣以謀逆。其時世祖尚在沖齡,未嘗親政,經諸王定罪除封。……王之立心行事,實為篤忠盡,感厚恩,明君臣大義。及由宵小奸謀,構成冤獄,豈可不為之昭雪?宜復還睿親王封號,追謚曰忠,配享太廟。依親王園寢制,修其塋墓,令太常寺春秋致祭。其爵世襲罔替。”隨著乾隆皇帝這一諭旨的頒發,清一朝一起蒙受長達128年的冤獄終於得到昭雪,其世襲罔替的睿親王爵位再次成為“鐵帽子王”,而享受這一殊遇的已是多爾滾嗣子的第六世孫淳穎時代的事了。
寫到這,不僅有必要對第一代睿親王多爾滾的生平功過作一簡介,也應該將睿親王這一世襲罔替的“鐵帽子王”爵位的封襲情況予以梳理。
出生於明萬曆四十年(公元1612年)11月7日的愛新覺羅*多爾滾,是清太祖努爾哈赤的第十四子,也是努爾哈赤諸多兒子中最愛的一個,自年僅16歲跟隨父兄征戰疆場開始,多爾滾以其過人的謀略和英武屢立功勛,曾與代善、皇太極三人成為努爾哈赤后金政權汗位的候選人。後來,皇太極繼后金承汗位並稱帝創建大清帝國時,多爾滾這位昔日汗位的競爭者多受恩寵,在皇太極稱帝的第二年便因功晉封為和碩睿親王。崇德八年(公元1643年),皇太極還未預立嗣子便以壯年猝然駕崩,致使大清帝國的最高領導權虛懸不定。這時,在大清帝國皇室內部形成了勢力相當的兩派,一是以 皇太極生前親自領屬的兩黃旗大臣,他們擁立皇太極長子 豪格為帝;一是以多爾滾與 多鐸領屬的兩白旗諸王公大臣,他們擁戴多爾滾為大清皇帝。由於這兩派勢力相當,多爾滾為了避免皇室禍起蕭牆,便審時度勢地提出了一個折中方案,那就是擁立皇太極年僅6歲的第九子 福臨為皇帝,是為清入關第一帝順治皇帝,而由多爾滾與鄭親王濟爾哈朗輔政。事實上,自福臨繼承皇位到順治七年(公元1650年)他親政幾年間,大清帝國的軍政大權始終掌握在多爾滾手中,而多爾滾也確實如後來乾隆皇帝為其昭雪諭旨中所說的那樣,以其雄才大略“掃蕩賊氛,肅清宮禁,分譴諸王,追殲流寇,撫定疆陲,創製規矩,皆所經畫。尋奉世祖車駕入都,成一統之業,厥功最著”。然而,盛極而衰似為公理。順治七年(公元1650年)12月,一代梟雄多爾滾在塞外狩獵時猝然而逝,順治皇帝在追尊他為“誠敬義皇帝”、謚廟號為“成宗”不久,便因其生前貼身侍衛蘇克薩哈等人揭發其謀逆罪,不僅削奪其生前一切爵位,收沒其所有家產,還將已經入葬豪華陵墓中的屍首掘出鞭打。從而,生前無限風光顯赫的攝政王多爾滾成為大清帝國的罪人,直到乾隆四十三年(公元1778年)乾隆皇帝諭旨為其昭雪為止,才恢復第一代睿親王功高蓋世的歷史原貌。
簡介了第一代睿親王多爾袞生平之後,下面對盛衰無常的睿親王爵位封襲情況進行大致的梳理:
第一代睿親王多爾袞,是清太祖努爾哈赤的第十四子於崇德元年(公元1636年)因功晉封為和碩睿親王
第二代睿親王 多爾博,是多爾袞的嗣子、多鐸的第五子,於順治七年(公元1650年)襲封為睿親王;
第三代睿親王 蘇爾發,是多爾博的次子,於乾隆二十七年(公元1762年)追封為信郡王,乾隆四十三年(公元1778年)追封為睿親王;
第四代睿親王 塞勒,是蘇爾發的長子,於乾隆二十七年(公元1762年)追封為信郡王,乾隆四十三年(公元1778年)追封為睿親王;
第五代睿親王功宜布,是塞勒的第五子,於乾隆二十七年(公元1762年)追封為信郡王,乾隆四十三年(公元1778年)追封為睿親王;
第六代睿親王 如松,是功宜布的第三子,於乾隆二十七年(公元1762年)追封為信郡王,乾隆四十三年(公元1778年)追封為睿親王;
第七代睿親王 淳穎,是如松之子,於乾隆四十三年(公元1778年)襲封為睿親王;
第八代睿親王寶恩,是淳穎的長子,於嘉慶六年(公元1801年)襲封為睿親王;
第九代睿親王端恩,是淳穎的第四子,於嘉慶七年(公元1802年)襲封為睿親王;
第十代睿親王 仁壽,是端恩的第六子,於道光六年(公元1826年)襲封為睿親王;
第十一代睿親王德長,是仁壽的第三子,於同治四年(公元1865年)襲封為睿親王;
第十二代睿親王魁斌,是德長的第四子,於光緒二年(公元1876年)襲封為睿親王。
如今,昔日的新睿親王府已經成為北京市第24中學的所在地,只是除了府門前那兩隻滄桑的石獅與一株大樹外,已經沒有什麼舊時原物了。

交通提示


乘24路車到外交部街下車向西,或乘106、108到米市大街站下車向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