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祿伯
韓祿伯
韓祿伯1943年12月15日生於美國東部賓夕法尼亞州的卡塔維薩,現為美國達慕斯大學的宗教學教授。
1961年,18歲的韓祿伯以優異的成績,從卡塔維薩高中,進入威爾克斯學院學習音樂。然而,隨著年齡的增長,韓祿伯心中的藝術家之夢,漸漸為宗教文化的魅力所攪擾。當後者的影響力在青年韓祿伯的心中佔據主導地位時,他毅然結束了已經兩年的音樂專業的學習,於1963年來到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兩年之後,他如願以償地獲得了該校的宗教學學士學位。在確立中國宗教與思想文化為主攻方向以前,韓祿伯選擇的研究方向是宗教史,1965至1966學年的研究生學習,韓祿伯是在Mircea Eliade和Joseph Kitagawa執教的芝加哥大學完成的,當他確立了自己的學術領域——中國宗教、哲學與文化之後,他來到威斯康星大學,師從周策縱(Tse-tsung Chow)先生,1973年5月,獲“中國語言與文學”的文學碩士學位;1976年12月,獲“中國語言與文學”的哲學博士學位,其博士論文是《嵇康的生平、思想與詩歌》。1968—1970年,他在賓州州立大學哲學系任系主任的行政助理。從1973年起,他在威斯康星大學的附設課程班講授中國文學。1974—1976年,任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講師,講授宗教研究、人文科學與漢語等課程。獲得博士學位以後,他受聘於達慕斯大學:1976至1982年,任宗教學助教授;1982年獲終身聘用資格,被擢為宗教學副教授;1986至1987年,任達慕斯大學亞洲研究計劃執行主席;1988年升任宗教學教授;1992—1995年,任達慕斯大學宗教系系主任。在達慕斯,韓祿伯教授主要開設下列課程:《宗教經驗的範式》(內容包括印度教、佛教和宗教學方法論問題等)、《中國宗教導論》、《中國佛教》、《中國民間宗教》、《道家與道教》、《儒教》以及有關中國宗教的研討課(內容包括中國古代宗教、道教、比較神話研究、比較民間宗教和中國古代神話等)。
周策縱(1916.1.7~2007.5.7)湖南祁陽縣大雲市竹山灣(今湖南祁東縣雙橋鎮竹山村)人。周鵬翥(聆字琴)長子。中學時開始文學創作。畢業后,曾任重慶市政府編審、國民政府主席侍從室編審,為蔣介石起草了一些文稿。1948年辭職,赴美國留學,開始潛心研究中國五四運動歷史,獲美國密西根大學博士學位。由論文擴寫而成的55萬字的《五四運動史》,1960年由哈佛大學出版社以英文出版,影響很大,再版7次,宣傳了五四運動的歷史價值。此後,又編著《五四運動研究資料》,收入了五四時期上千種報刊、資料。英國哲學家羅素的夫人致信給他,感謝作者反映了她和羅素1920年訪問中國時那個時代的和當時中國青年的精神與氣氛。1996年江蘇人民出版社把他的《五四運動史》譯為《五四運動:現代中國的思想革命》在國內出版。
韓祿伯教授為多種學術團體的成員,如亞洲研究學會、美國東方學會、美國古代中國學會、美國宗教學會、美國中國宗教研究會。1989年起,韓教授並任美國白蘭汀圖書公司《中國古代典籍》叢書主編——除馬王堆帛書《老子》外,韓祿伯又將安樂哲(Roger T.Ames)翻譯的銀雀山簡本《孫子兵法》編入叢書,於1993年出版;即將問世的又有安樂哲氏翻譯的《孫臏兵法》、葉山(Robin D.S.Yates)翻譯的帛書《黃帝四書》與夏含夷(Edward L.Shaughnessy)翻譯的帛書《周易》。
韓祿伯教授多次訪問過大陸與台灣:1973年暑期,他在台灣研究嵇康,準備其博士論文;1983年夏,他來到北京師範大學,指導15名達慕斯大學的學生學習漢語;1986年上半年,他攜家眷赴台灣大學斯坦福中心,研究和翻譯寒山的詩歌,所譯註的《寒山詩(全譯註釋本)》(The Poetry of Han Shan-A Complete,Annotated Translation of Cold Mountain,1990),在美國和西方掀起了寒山詩歌翻譯和研究的熱潮,其影響一直延續到今天。1987年夏,他與妻子負責一支達慕斯大學校友旅行團,在中國的北京、蘭州、敦煌、西安、上海、蘇州與桂林旅遊;1995年年初,他出席了海南國際漢學會議。1996年8月應邀參加了北京“道家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在分組會上發表《再論(老子)分章的問題》。
他多次獲得各種獎金與資助,如:1.PBK及PKP等研究生獎學金(1965);2.約翰·懷特研究生獎學金(1965); 3.UW福特獎學金(1970—1971);UWNDEA獎學金(1971—1974);4.NEH暑期研究獎金(1979);5.IUP CSSC研究員獎金(1986);6.達慕斯大學資深教師獎金(1991);7.蔣經國基金會旅行獎助金(1995)。
周策縱是國際上較為著名的《紅樓夢》研究專家,是國際《紅樓夢》研究會主席,美國威斯康辛大學東方語言和歷史系終身教授。他是國際中國現代文學討論會主席。著有《玉璽·婚姻·紅樓夢一一曹雪芹家世政治關係溯源》等系列紅學論文和《中國浪漫文學探源》等古典文學研究論文。他多次回國講學和進行學術交流,努力加強中國學術界與國際學術界的交流。周策縱先生因病於2007年5月在美國舊金山阿巴尼家中逝世。
嵇康作品和禪家文學的研究
對於嵇康作品和寒山詩作的譯介,使韓祿伯蜚聲美國漢學界。1983年普林斯頓大學出版社出版的《三世紀中國的哲學與論辯:嵇康的論文》(Philosophy and Argumentation in Third Century China: The Essays of Hsi K’ang.)是對嵇康全部13篇論文的唯一的英文註譯本;而1990年紐約州立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寒山詩註譯全集》(The Poetry of Han-shan (Cold Mountain): A Complete Annotated Translation.),則是寒山的全部311首詩歌的唯一的英文註譯本。
韓祿伯教授的《老子》研究,是建立在對於中國哲學與宗教較為廣泛的研究的基礎之上的。在涉及到魏晉哲學之際,他為嵇康論文的清晰與善辯所吸引。在周策縱先生的指導下,他首先完成了關於“嵇康的生平、思想與詩歌”的博士學位論文。其後,嵇康傳世的13篇論文,在他的精心研究與翻譯之下,終於在英語世界擁有了完整的註譯本,這就是1983年普林斯頓大學出版社推出的《三世紀中國的哲學與論辯:嵇康的論文》。
對於禪宗,他更是有著經久不衰的興趣。在開設了多年的中國佛教課程之後,1983年夏天,他開始閱讀禪僧寒山的原詩。這使他非常驚訝地發現寒山的詩歌有許多沒有被譯作英文。當時,西人英譯的寒山詩,主要有沃森(Watson)譯的100首、韋利譯的27首、辛德(Gary Snyder)譯的24首等,而《全唐詩》中收入的寒山詩共有311首。此後四年,他把他的主要時間奉獻給了禪僧寒山全部詩歌的英譯工作。這部煌煌譯著,1990年為紐約州立大學出版社出版。在書的前言中,譯者記下這項工作的三個目的,這正是這部譯著的意義所在:⑴這是第一部寒山詩歌的完整的英文譯本,讀者可藉以獲知寒山詩歌的全貌;⑵此書為唐史研究與中國詩歌與文學研究的專家,提供了一個重要的資料來源;⑶此書是早期禪宗的重要材料,佛教學者可藉以了解唐代佛教文獻與思想的流傳與發展。
馬王堆帛書《老子》翻譯與研究:
在文獻學的研究方面,韓氏的論文包括了版本、分章、異文、時代與流傳諸方面,如《馬王堆帛書〈老子〉考:與王弼本的比較研究》(1979)、《馬王堆帛書〈老子〉的分章問題》(1979)、《論〈老子〉的分章》(1982)、《馬王堆本〈老子〉的異體字》(1981)、《馬王堆本〈老子〉異體字全表》(1981)、《馬王堆帛書〈老子〉及其時代》(1979)、《馬王堆本〈老子〉及其文獻流傳的線索》(1985);哲學方面的研究主要偏於理解,一種是對於總體的把握,一種是對於細部的推究,《馬王堆本〈老子〉的哲學:一些初步的意見》(1981)屬於前者,《道與Field:一個比喻的探討》(1981)以及《〈老子〉五十章:“十分之三”抑或“十三”》當屬後者。
在此基礎上,韓祿伯推出了《老子德道經:新出馬王堆本的註譯與評論》,此書從1989年至1993年,短短的五年中在歐美諸國連出七版。
西方對於《老子》的翻譯,是有悠久傳統的。魯惟一(Michael Loewe)先生主編的西方學術界最通行的中國古籍工具書——《古代中國典籍導讀》中,在《老子》條目下,就開列了七個主要譯本,即:
⒉韋利(Arthur Waley):《道及其威力》,倫敦:1934年版;紐約:1958年重印。
⒊陳榮捷:《老子之道》,印第安那不勒斯及紐約:1963年版。
⒌林保羅(Paul J.Lin):《老子〈道德經〉及王弼註譯本》,安阿伯:1977年版。
⒍陳愛琳(Ellen M.Chen):《道德經新譯新注》,紐約:1989年版。
⒎韓祿伯:《老子德道經》,紐約:1989年版。
鮑則岳教授指出韓本的特點:“……《老子德道經》……註釋詳盡;基於和傳統的《道經》·《德經》順序相反的馬王堆文書,故有其書名(引註:指韓氏‘德道經’而非‘道德經’的書名),此本與劉殿爵譯本,是迄今為止(原註:1992年初)依據這些漢初的文書(引註:指馬王堆帛書)翻譯這部經典的僅有的兩種認真的嘗試。”
費正清(John King Fairbank)教授則這樣評價韓氏的《老子德道經》的:“韓祿伯教授的新著,於普通讀者有兩大長處:一是他簡潔地說明了老子這部著名經典的最新的文本發現。……韓氏譯本的第二個優點,在於它的精到與簡明……(韓先生)推出的譯本,對每一句中的術語都有相當合理的解釋,而這些術語對於某些譯者來說,似乎是無法理喻和晦澀難解的。”
韓祿伯的《老子德道經》
韓祿伯的《老子德道經》分作兩個部分,第一部分呈交給普通讀者一份全新的《老子》譯文,這主要是馬王堆帛書乙本的翻譯。這部分譯文,與文獻學的註釋、解釋性的評論和經作者訂正了的兩種帛書的中文釋文一起,重刊於第二部分,“面向專業性的讀者。”書中同時有一總論及一份優秀的書目。
總論是面向非專業讀者的。用平白而簡明的語言,從總體上介紹了《老子》和馬王堆文書,並特別地介紹了《老子》的兩種帛書本。使讀者明了在總體上“馬王堆[《老子》]的文本與經文後來的版本,沒有任何根本的區別”。總論以對《老子》的哲學的討論而終篇。
韓祿伯將道比作宇宙的“子宮”和“處女地”,那是萬物萌生之處。進而,道也滋育並供養著萬物,如同母親持之以恆地養育著自己的孩子。韓祿伯論斷:道,因而在本質上是“一種女性的真實與母性的真實”。這類“母”和“柔”的比喻在《老子》中確實很突出,但經文在總體上是否採用了一種“女性”的視角,仍然是一個問題。韓祿伯的論述在這裡看起來多少有些匆忙與不完全。
第二部分包括了兩種文書的中文文本。釋文被精心地處理過,保存了漢字的古體和那些顯著的特徵,如“=”符表示漢字的重複,以及其他一些似乎在原文中起著標點符號作用的符號。除了甲本更為完整的十七處以外,譯文主要是基於乙本。當使用甲本時,頁首有清楚的標誌。每當一章的乙本中有闕字時,韓祿伯首先轉向馬王堆甲本(在第二部分,用粗體字在譯文中標明),並且在必要時,求之“通行的”《老子》(通常是《四部備要》版的王弼本;用斜體字標明)。每一章的“評論與註釋”部分,特別地以兩種馬王堆文本的比較開篇,續以與通行本的比較,以及對於特定句義或全章總體的評論。韓祿伯明智地譯出馬王堆帛書中所見的文字,而在該章的註釋中解釋其不同之處。
韓譯《老子》,文筆優美,讀來琅琅上口。中國學者刑文考察了其譯本,發現其翻譯主要有如下特點:
(一)儘可能地直譯經文,避免增字譯經;
(二)恰到好處的直譯,每多妙趣;
(三)對於眾說不一的經文,進行了廣泛的研究;
(四)對於今本與帛書本的不同,在譯註中作了校勘;
(五)盡量不改經文;對於有爭議的文字,按傳統理解、從傳本文字而譯,以求穩妥;
(六)某些語句的翻譯,頗得原文三昧;
(七)對於某些英譯本中沒有說清的一些文字,可以清楚說明;
(八)在對於經文的理解上,也見有獨到之處。
當然,也不免有些紕漏
(一)有一定難度的經文,譯文未能圓通;
(二)出於對古文知識的缺乏或在理解上沒有把握而產生的誤譯;
(三)出於對前賢註譯的錯誤引申而產生的誤譯;
(四)出於理解失誤而產生的誤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