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體類要

明代醫生薛己所著中醫典籍

《正體類要》,2卷,明·薛己著,成書於1529年。全書分上下兩卷,上卷為正體主治大法、仆傷之症治驗、墜跌金傷治驗和湯火所傷治驗4門,下卷附諸傷方葯。全書記載內傷證治19條大法和治驗醫案65則(85例),方劑71首。書中強調體表臟腑相關,主用八綱辨證氣血辨證,重脈理,輕部位;重內治,反對單純用手法和外治法;主張平補,反對應用寒涼藥物;治氣補氣為主;治血則以補氣養血活血化瘀為主;重點突出脾胃肝腎在傷科病中的重要意義,其重視脾胃不亞於東垣,重視肝腎有異於丹溪。常用方劑有四物湯補中益氣湯八珍湯六味地黃丸等。

流傳版本


現存《薛氏醫案》本、《中國醫學大成》本,1949年後有排印本出版。

作者簡介


薛己,字新甫,號立齋,明代吳郡(今江蘇蘇州)人,約生活於公元1486~1558年。薛己幼承家學,得父薛鎧之傳。早年即以外科聞名,后通擅各科,在學術上能旁通諸家。正德年間,選為御醫,擢太醫院判。嘉靖初,為太醫院使,后因事告歸。當時醫界承元代遺風,重視降火,有的醫者動輒恣用寒涼之劑克伐生氣,對此流弊,薛己提出責疑:“世以脾虛誤為腎虛,輒用黃柏知母之類,反傷胃中生氣,害人多矣。”於是援引經旨,致力著述,潛心研究,立一家之言,重視甘溫以升發脾胃之陽氣,臨證注重脾與腎、命之辨證,治療用藥以溫補著稱,對後世醫家之溫養理虛,頗多啟發。著有《內科摘要》《外科發揮》《外科樞要》《外科心法》等。

書評、序言


世恆言∶醫有十三科,科自專門,各守師說,少能相通者,其大較然也。然諸科方論,作者相繼,纂輯不遺,而正體科獨無其書。豈非接復之功,妙在手法,而按揣之勞,率鄙為粗工,而莫之講歟?昔我毅皇帝因馬逸傷,諸尚葯以非世業莫能治,獨吾蘇徐通政鎮侍葯奏效,聖體如初,而徐亦由此遭際,擢官至九列,子孫世以其術仕醫垣。此其所系,豈小小者而可以弗講也!且肢體損於外,則氣血傷於內,榮衛有所不貫,臟腑由之不和,豈可純任手法,而不求之脈理,審其虛實,以施補瀉哉?太史公有言∶人之所病病疾多,醫之所病病道少。吾以為患在不能貫而通之耳。秦越人過琅琊即為帶下醫,過洛陽即為耳目痹醫,入咸陽即為小兒醫。此雖隨俗為變,豈非其道固無所不貫哉!立齋薛先生,以癰疽承家,而諸科無所不治。嘗病正體家言獨有未務,間取諸身所治驗,捻而集之,為《正體類要》若干卷,極變析微,可謂詳且盡矣。而處方立論,決生定死,固不出諸科之外也。然則學人,又豈病道之少乎?先生嘗著《外科樞要》,余既為之序以刻矣。將復刻是書,備一家言。余仰其用心之勤,乃復為綴數語卷首,使後世知先生之術,固無所不通,而未嘗不出於一也,學人其勿以專門自諉哉。先生名己,字新甫,官位出處,詳《外科樞要序》中,茲不更列。
前進士禮部主事陸師道

章節、目錄


上卷
正體主治大法
撲傷之症治驗
血脫煩躁
瘀血泛注
瘀血作痛
肝火作痛
肝火忿怒
肝火脅脹
肝膽虛症
氣虛不潰
寒凝不潰
脾虛不斂
血虛筋攣
濕熱乘肝
肝經鬱火
痛傷胃嘔
葯傷胃嘔
氣血不損
行氣之非
下血之非
寒葯之非
不砭之非
不補之非
破傷風表症
破傷風裡症
膿內焮類破傷風
膿潰類破傷風
內虛變痓
墜跌金傷治驗
瘀血腹痛
脾傷腹痛
血虛脅脹
血虛煩躁
亡血出汗
亡血昏憒
濕痰作痛
肝火作痛
血虛作痛
骨傷作痛
氣虛血滯
氣虛不潰
氣虛壅腫
瘀血腫痛
筋傷壅腫
肺火衄血
肝火出血
胃火作嘔
陰虛作喘
氣血虛熱
血不歸經
氣無所附
氣血俱虛
陽氣脫陷
膽經血少
腎經虛怯
痛傷胃嘔
氣遏肉死
涼葯遏經
湯火所傷治驗
火毒刑肺金
火毒焮作
火毒行於下焦
火毒乘血分
下卷
方葯

內容簡介


《正體類要》上卷為正體主治大法,包括仆傷治驗、跌墜金瘡治驗、湯火傷治驗等。下卷列內、外治傷方葯70餘首。本書以論述一般性軟組織損傷的證治經驗為主,每一病證后均有臨證醫案。薛氏此編,不側重於繁複之外治手法,而以內治法為主要治療手段,強調辨證論治和理法方葯在理傷治療中的正確應用。其總的治則是以補氣為主,佐以行氣活血,對後世傷科內治法的充實與發展有較大影響。

影響評價


《正體類要》對傷科治療十分強調臟腑氣血辨證論治,對後世影響較大,清代《醫宗金鑒·正骨心法要訣》即以此書為藍本。近人謝利恆在《中國醫學源流論》中說:“骨傷一科,前此傳書極少,薛氏書獨有之,清修《醫宗金鑒》傷科之書,即取於是,其功亦未可沒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