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葯途徑
給葯途徑
目前臨床上給葯途徑多樣。其中常見的給葯途徑有皮下注射、靜脈注射、口服、塗抹等。從本質上來說,藥物的給葯的途徑,同臨床各類病症的治療效果,有著極為緊密的聯繫,同一種藥物,若給葯途徑不同,其藥效有時有著極為巨大的差別。隨著科學技術發展,藥物劑型給使用帶來更多方便,醫生需根據藥物性質及治療目的,合理選擇用藥方式。
(1)靜脈注射
(2)注射用藥
注射用藥也是目前臨床上最常用的給藥方式。因其具有劑量準確、藥效迅速的特點。
(3)口服給葯
一般口服給葯的產品性狀較為穩定且方便。但缺點是起效慢,部分藥物會受到胃酸等作用破壞藥效。
(4)舌下給葯
(1)口服藥
方便,起效慢。
優點:產品的性狀穩定,劑量準確;
缺點:部分藥物會受食物或胃酸作用而影響吸收,有些藥效會被破壞一大半以上。
(2)舌下給葯
舌下含服的滴丸具有吸收迅速、生物利用度高等優點。
(3)直腸滴入給葯
肛周的直腸黏膜能吸收多種藥物 , 不但具有吸收與發揮藥效快的優點,還可避免藥物被胃腸道破壞或經肝臟解毒。
(4)肌肉注射
吸收好,但有副反應。
優點:藥效迅速、劑量準確、作用可靠,可以產生局部及定向作用;
缺點:臀部肌肉結塊,肌攣縮,出現“青蛙腿”;臀部肌肉萎縮;神經損傷。
(5)靜脈輸液
優點:起效最快,但應在病情較重時才用;
(6)穴位注射
發揮藥物特有的療效。
缺點:注射時疼痛,給葯不方便。
(1)根據臨床治療的需要選擇
為適應繁多的疾病種類,根據疾病的性質和特點以及患者的年齡和疾病狀態,明確在醫院用還是家庭用,用於何種經濟狀況的人群等因素來確定合適的給葯途徑和相應的劑型。諸如:硝酸甘油劑型常見的有片劑、葯膜、注射劑3種,在選擇上要按病情來選擇,葯膜在體內起效時間比片劑快3倍;有一些藥物肌內注射后吸收緩慢而不完全,如:西地泮、苯妥英鈉、地高辛、奎尼丁等藥物肌內注射的吸收並不比口服好。患嚴重心、肺疾病和腎功能不良者,不宜靜滴,以免加重心肺的負擔。非用不可時應使藥液呈小滴,滴速要慢,同時密切觀察心、肺、腎功能。又如嬰幼兒期肌內注射可因局部血液循環不足而影響藥物吸收,故常用靜脈滴注。用於老人、嬰兒、搶救危重、急症、昏迷患者時,為更好地發揮藥物的療效,加速或延緩藥物的作用,增加藥物對某些系統的靶向性、靶組織的滯留性、組織細胞的滲透性等,可選用適宜的賦形劑和新技術製備成新劑型。抗病毒藥利巴韋林在呼吸道分泌物中的濃度大多高於血葯濃度,用於呼吸道合胞病毒(RSV)引起的病毒性肺炎與支氣管炎時,較好的選擇是氣霧吸入,此用法必須嚴格按照給葯說明中所述氣霧發生器和給藥方法進行。
(2)根據藥物理化性質和生物學特點選擇
藥物的物理和化學性質為藥物在劑型的製備中藥用輔料的應用配伍提供依據。藥用輔料可溶解、混懸、增稠、稀釋、乳化、穩定、保護、著色、矯味或改觀藥物使之形成有效而適宜的藥物製劑。生物藥劑學認為藥物的分佈與療效有著極為密切的關係,同時亦與藥物在組織內的蓄積及不良反應有關。如生物黏附給葯系統(BDDS)是現代給藥劑型中的一個新分支,按製劑作用於人體組織部位不同可分為口腔黏附製劑、鼻腔黏附製劑、胃腸道口服黏附製劑、眼部黏附製劑、子宮及陰道黏附製劑、直腸黏附製劑等多種劑型。不同給葯途徑可以影響藥物吸收的量和速度,吸收速度快慢比較如下:靜脈注射>吸入注射>肌內注射>皮下注射>直腸黏膜>口服>皮膚。
(3)根據臨床用藥的安全性選擇
口服是較安全、方便和經濟的用藥方法,也是最常用的方法。但遇到以下情形時不宜採用:
①患者昏迷不醒或不能吞咽;②因胃腸有病,不能吸收;③由於藥物本身的性質,不易在胃腸道吸收或能被胃腸的酸鹼性、酶所破壞(如胰島素、青霉素等);④口服不能達到藥物的特定作用(如口服硫酸鎂只能起瀉下作用,如需發揮鎮靜作用必須注射)。
(4)根據患者用藥依從性的選擇
藥物治療的依從性是指患者對醫生開具的藥物應用的服從程度,也是藥物發揮療效的重要保證,不好的依從性會導致疾病的急劇惡化甚至死亡,也增加了醫療臨護的費用。據報道每日用藥一次,依從性達75%、每日用藥2、3和4次,依從性分別為70%,52%,42%。從療程上,3d為一療程,依從性為51%,6d、7d為一療程,依從性分別為30%和20%。藥物的口味、複雜的治療方案和使用方法、用藥種類多和頻率高以及藥物的療效和藥物不良反應等也影響治療依從性。而長效緩釋劑型、泡騰片、分散片、口腔崩解片等便於老人、兒童服用,可提高順應性。透皮吸收給葯製劑(TDDS)局部用藥全身起效作用,臨床順應性較好。非注射途徑的給葯系統有益於增加患者的順應性,其給藥方式包括鼻腔、口服、直腸、口腔、透皮和肺部給葯,然而口服給葯還是最受歡迎的給葯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