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江起義

宋江起義

宋江起義是北宋末年的一次農民起義。其事迹被後世不斷演繹,成為《水滸傳》的歷史原型素材。

宋徽宗宣和元年(1119年),宋江聚眾36人在梁山泊(梁山濼)起義,率眾攻打河朔、京東東路(今山東青州),轉戰青州、齊州(今山東濟南)至濮州(今山東鄄城北)間,攻陷十餘州縣城池。十二月,徽宗納亳州知州侯蒙建議,招安宋江,未成,再命歙州知州曾孝蘊率軍征討。宋江從青州南下沂州(今山東臨沂)。

宣和三年(1121年)二月,攻取淮陽軍(今江蘇睢寧),從沭陽乘船到達海州(今江蘇連雲港)。五月,宋江率眾登岸后,遭海州知州張叔夜伏擊,船隻被焚,宋江戰敗被俘,起義失敗。

南宋之後的一些野史,常記載宋江參與征方臘之事。但《東都事略·徽宗紀》將平宋江列在平方臘之後,《折可存墓誌》也稱折可存在平方臘之後,參與平宋江的戰鬥。

戰爭經過


北宋末期,朝政腐敗,對外獻幣乞和,對內恣意搜刮,農民苦於繁重賦稅盤剝,致流離失所。宣和元年,宋江等36人佔據梁山泊,招募義軍,聚眾起義。旋率眾攻打河朔(泛指今黃河下游一帶)、京東東路(治青州,今山東省益都),轉戰於青、齊(今山東濟南)至濮州(今山東鄄城北)間,攻陷十餘郡城池,懲治貪官,殺富濟貧,聲勢日盛。
十二月初二,宋徽宗趙佶聞知,納知亳州侯蒙“赦過招降”建策,頒旨招安,未果,遂命歙州知州曾孝蘊率軍往討。宋江避其鋒,自青州率眾南下沂州(今山東臨沂),與官軍周旋年余。
三年二月,攻取淮陽軍(治下邳,今江蘇省睢寧西北古邳鎮東),繼由沭陽(今屬江蘇)乘船進抵海州(今江蘇連雲港)。知州張叔夜遣使探察義軍所向,及知宋江以十餘只鉅舟徑趨海濱,乃募敢死士千餘人設伏近城,遣輕兵踞海誘戰。
五月,宋江率眾登岸后遭伏擊,船隻亦被焚,退路斷絕,戰敗被俘,起義遂被鎮壓。

歷史研究


山東鄆城、梁山一帶還流傳著:“去時三十六,來時十八雙。若是少一人,誓死不還鄉”的兒歌。
梁山好漢
梁山好漢
據史家考證研究,在宋代徽宗宣和年間,確有宋江其人及其領導的梁山泊起義,但不像《水滸傳》所寫 的有108將,也沒有那麼多生動的戲劇性場面。
宋江起義的導火線是宋朝廷為解決財政困難,宣布將整個梁山泊八百里水域全部收為“公有”,規定百姓凡入湖捕魚、采藕、割蒲,都要依船隻大小課以重稅,若有違規犯禁者,則以盜賊論處,貧苦的農民與漁民交不起重稅,長期積壓在胸中的對社會現實的不滿終於像火山一樣爆發了。他們在宋江等人的領導下,鋌而走險,武裝聚險,憑藉梁山泊易守難攻的地形,阻殺前來鎮壓的官兵。到宣和元年(公元1119年),這支農民隊伍正式宣告起義。
宋江起義軍正式宣布起義后不久,就離開了梁山泊,轉戰于山東青、齊與河南、河北一帶,史書記載說:這支起義軍“橫行河朔、東京,官兵數萬,無敢抗者。”約兩年後,到宣和三年(1121年)二月,宋江義軍從江蘇沭陽乘船進攻海州(今連雲港),被海州知州張叔夜所派伏兵包圍,損失慘重,退路又被切斷。在這走投無路的情況下,宋江不得不率眾投降,接受朝廷招安,成為宋朝官軍中的一部分。後來宋江部是否去江南出征方臘農民起義軍,史學界有爭論,2018年定論。但多數史學家認為,宋江部出征方臘可能性較大。

主要人物


龔開《宋江三十六人贊並序》三十六人名單:呼保義宋江,智多星吳用,玉麒麟盧俊義,大刀關勝,活閻羅阮小七,赤發鬼劉唐,沒羽箭張清,浪子燕青,病尉遲孫立,浪里白條張順,船火兒張橫,立地太歲阮小二,花和尚魯智深,行者武松,雙鞭呼延灼,混江龍李俊,九紋龍史進,小李廣花榮,霹靂火秦明,黑旋風李逵,小旋風柴進,插翅虎雷橫,神行太保戴宗,急先鋒索超,短命二郎阮小五,青面獸楊志,病關索楊雄,雙槍將董平,兩頭蛇解珍,美髯公朱仝,沒遮攔穆弘,拚命三郎石秀,雙尾蠍解寶,晁天王晁蓋,金槍手徐寧,撲天雕李應。《宣和遺事》所錄名單參見《大宋宣和遺事》。
宋江部眾見之於史的有:建炎元年(1127年)秋七月,在陝西興州稱帝的史斌,他被稱為宋江之黨,有學者認為史斌,就是九紋龍史進的原型;楊志;偽齊皇帝劉豫降金前殺害的關勝;張橫;解寶。

歷史影響


梁山好漢
梁山好漢
有宋三百多年,農民起義大大小小有數百次之多,宋 江起義只是其中規模與影響都較小的一次。但因南宋時編印出版了《宣和遺事》,把宋江起義史事演義化、故事化;明初又出現《水滸傳》,將宋江起義故事描述得更加生動感人,因而使這次本來規模與影響都較小的農民起義產生了極大的影響,廣泛流傳於民間,以至家喻戶曉、人人皆知。更被記錄教材等教育書籍,在學生之間口口傳頌。在現代有時也把在生活中對腐朽生活反抗等運動,叫做宋江起義。

拓展信息


《水滸傳》內容簡介
梁山好漢
梁山好漢
宋江,字公明,是整部《水滸傳》中第一號人物,為梁山起義軍領袖。宋江在一百單八將中排名第一,為三 十六天罡星之首的天魁星。綽號呼保義,又號及時雨,人稱孝義黑三郎。身材矮小,面目黝黑。原為山東鄆城縣押司,平素為人仗義,揮金如土,好結交朋友,以及時雨而天下聞名。因晁蓋等黃泥岡劫生辰綱販賣棗子之事事發,宋江把官軍何清追捕的消息告知晁蓋。及晁蓋等上梁山后,遣劉唐送來書信(招文袋)及一百兩黃金酬謝。不料,此信落入其妾閻婆惜之手。無奈,宋江怒殺閻婆惜,發配江州,與李逵等相識。卻又因在潯陽樓題反詩而被判成死罪。幸得梁山好漢搭救,在刑場把宋江救上梁山,坐了副頭領。
后在攻打曾頭市時,晁蓋臉中毒箭而亡,遂坐上頭把交椅。從此,梁山主題由聚義廳改為忠義堂,頭目增長到了一百單八將,又相繼打敗童貫、高瓊以及天下八方節度使並活捉高太尉,梁山也發展到了鼎盛。日後,宋江率眾為朝廷招安,並北上抗遼大獲全勝並迫使遼主投降,在唯獨討伐方臘起義軍的過程中,梁山好漢死傷過半,雖最終生擒方臘,但宋江本人卻被所賜御酒毒死。
展望“宋江三十六人”
——漫談《水滸傳》探究札記
本文主要考證了宋江以下三十六首領的實指人員及其排名順序,同時批評了《水滸傳》、《大宋宣和遺事》以及《東都事略》等著作作者的褒宋(江)貶晁(蓋)、只反貪官不反皇帝的封建忠君思想。
梁山好漢
梁山好漢
宋·王稱《東都事略》卷一百三《侯蒙傳》中云:“宋江寇京東,蒙上書陳制賊計曰:‘宋江以三十六人橫行河朔、京東。官軍數萬無敢抗者,其材必過人。不若赦過招降,使討方臘以自贖,或足以平東南之亂。’徽宗曰:‘蒙居閑不忘君,忠臣也。’起知東平府,未赴而卒。”這裡所說的“三十六人”無疑是指三十六個頭領。這三十六人都是誰呢?宋·龔開在《宋江三十六人贊並序》中說:“宋江事見於街談巷語,不跳采著。雖有高如、李嵩輩傳寫,士大夫亦見黜。余年少時壯其人,欲存之畫贊,以未見信書載事實,不敢輕為。及異時見《東都事略》中載侍郎《侯蒙傳》的一書篇,陳制賊之計云:‘宋江以三十六人橫行河朔、京東,官軍數萬無敢抗者,其材必有過人。不若赦過招降,使討方臘,以此自贖,或可平東南之亂。’余然後知江輩真有聞於時者。於是即三十六人,人為一贊,而體箴在焉。……”
龔氏所贊的“宋江三十六人”是:呼保義宋江,智多星吳用,玉麒麟盧俊義;大刀關勝,活閻羅阮小七,赤發鬼劉唐,沒羽箭張清,浪子燕青,病尉遲孫立,浪里白條張順,船兒火張橫,短命二郎阮小二,花和尚魯智深,行者武松,雙鞭呼延灼,混江龍李俊,九紋龍史進,小李廣花榮,霹靂火秦明,黑旋風李逵,小旋風柴進,插翅虎雷橫,神行太保戴宗,先鋒索超,立地太歲阮小五,青面獸楊志,賽關索楊雄,一直撞董平,兩頭蛇解珍,美髯公朱仝,沒遮攔穆弘,拚命三郎石秀,雙尾蠍解寶,晁天王晁蓋,金槍班徐寧,撲天雕李應。把宋江排在第一位,以他為首、為代表人,題目上也寫上他的名字,作《宋江三十六人贊》;而居然把晁蓋排在第三十四位。
在宋江入伙之前,晁蓋就是山寨上聚義的總頭領;宋江入伙以後,位在晁蓋之下,只是個第二把手。然而,龔開為何要如此極力讚揚宋江,而又如此貶低晁蓋呢?這是因為宋江自號“呼保義”(“呼群保義”之意),他不反對皇帝,呼喚眾人對皇帝保持忠義,他是忠於皇帝的,一心企盼招安報效朝廷,故不“僭侈”自稱為王;而晁蓋恰恰相反,居然自稱為“鐵天王”,要和大宋皇帝作個對頭。龔開也好,《大宋宣和遺事》、《水滸傳》的作者也好,他們都具有濃厚的封建正統思想,只反貪官而不反皇帝,主張對皇帝保持忠義,維護皇帝的最高統治,故極力讚揚宋江而貶抑晁蓋。
百二十回本《水滸全傳》第七十一回中有云:“在晁蓋恐托膽稱王,歸天及早;惟宋江肯呼群保義,把寨為頭。休言嘯聚山林,早願瞻依廊廟。”道出了其中真諦。龔開也說:“余嘗以江之所為,雖不得自齒,然其識性超卓,有過人者。立號既不僭侈,名稱儼然,猶循軌轍,雖托之記載可也。古稱柳盜跖為盜賊之聖,以其守一至於極外,能出類而拔萃。若江者,其殆庶幾乎。雖然,彼跖和江,和之盜名而不辭,躬履盜跡而無諱者也。豈若世之亂臣賊子,畏影而安閑,所為近在一身,而其禍未嘗不流四海。嗚呼!和其逢聖公之徒,孰若跖和江也?”這裡所說的“聖公”,指的是方臘。宋·方勺《泊宅編》中云:“臘自號聖公,改元永樂。”龔開對方臘自號聖公而稱帝,改元永樂,是反感的,認為他不如宋江“立號既不僭侈,名稱儼然,猶循軌轍”。龔氏贊“呼保義宋江”云:“不假稱王,而呼保義。豈若狂卓,專犯忌諱?”
他把董卓和方臘都視為“亂臣賊子”,不能熟悉到董卓和方臘的本質區別。“不假稱王”的“王”指的是帝王,而不是帝王以下的“王侯”的“王”。他贊“尺八腿劉唐”云:“將軍下短,貴稱侯王。汝豈非夫,腿尺八長?”可證“貴稱侯王”服從帝王是可以的,但萬萬不能稱帝王,因為傳統思想認為天無二日,國無二君。晁蓋卻自稱為“鐵天王”,龔開對此是不滿的,故對“鐵天王晁蓋”的評語中有“頑鐵鑄汝”之句,由“鐵天王”的“鐵”聯想到“頑鐵”,以貶抑晁蓋之頑固,把他從第一座次降到第三十四位。
在宋元間無名氏《大宋宣和遺呈》、高文秀《黑旋風雙獻功雜劇》、李文蔚《同樂院燕青博魚雜劇》、康進之《梁山泊黑旋風負荊雜劇》、李致遠《大婦小妻還牢末雜劇》、無名氏《魯智深喜賞黃花峪雜劇》、元明間施耐庵和羅貫中的《水滸傳》中,都讓這位“天王”晁蓋早早的就死了,這正是“在晁蓋恐托膽稱王,歸天及早;惟宋江肯呼群保義,把寨為頭”之意。無名氏《大宋宣和遺事》中寫的宋江三十六人和龔開寫的不完全相同。
《宣和遺事》中講有這樣的故事:奸臣朱勔運花石綱時,差楊志、盧(黃丕烈本作李)進義、林沖、王雄、花榮、柴進、張青、徐寧、李應、穆橫、關勝、孫立二十人為指使,前往太湖等處,押人夫搬運花石。這十二人領了文字,結義為弟兄,誓有災互相救援。盧(黃本作李)進義等十人運花石已到汴京;只有楊志在穎州等候孫立不來,遇著雪阻,旅途貧困,饑寒交迫,只得將一口寶刀出市貨賣。一個惡少前來無理取鬧,糾纏不休,被楊志所殺。太守判將楊志誥札出身盡行燒毀,枷配衛州軍城。行次遇孫立,問楊志為何犯罪,楊志說了原委,各人自去。孫立心想楊志因等候我而犯此罪,當初結義之時,誓在厄難相救。於是星夜奔歸京師,報和盧(黃本作李)進義等知道楊志犯罪因由。十一人商議后,徑往黃河岸上等等楊志過來。殺了防送軍人,同行太行山去落草為寇。是年正是宣和二年。五月,北京留守梁師寶,將十萬貫金珠珍寶、奇巧緞物,差縣尉馬安國一行人擔奔至京師,趕六月初一日為蔡太師上壽。
一日午後馬安國等人行至五花營堤上,在路旁樹蔭下歇涼時,見八個大漢,其中一人擔一對酒桶,也來歇涼。馬縣尉饑渴瘐困,買了兩瓶酒,令一行人都喝了些,不想全被麻倒,不省人事。籠內金珠寶貝緞匹等物,盡被那八個大漢劫去。馬縣尉等人半夜醒來,不見了擔杖,只見一對酒桶撤在一旁,遂挑起酒桶,至南洛縣,對知縣尹大諒說了原委。尹大諒令司吏辨認酒桶,見桶上有“酒海花家”四字,遂派緝事人王平去緝查。王平至五花營前村,見酒旗上寫著“酒海花家”,遂將店主花約捉拿,付吏張大年勘問。花約供出日前午間有八個大漢來吃酒,說是往岳廟燒香,借了一對酒桶,買酒挑桶而去。張追問八大漢姓名,花說為頭的叫晁蓋,號鐵天王,在鄆城縣石碣村住;帶領得吳加亮、劉唐、秦明、阮進、阮通、阮小七、燕青七人。張大年遂行文字下鄆城縣根捕。
鄆城縣押司宋江接了文字看后,星夜跑去石碣村報和晁蓋等人,晁蓋等當夜逃走。宋江至天曉,將文字呈押,差董平引手下三十人至石碣村根捕。董平只捉得晁蓋之父晁太公,用繩捆了,管押解官。途中晁蓋等人把晁太公搶去,董平率眾回縣。晁蓋等八人邀約楊志等十二人,共是十二個人,結為兄弟,前往太行山樑山泊落草為寇。晁蓋念宋江相救恩義。密使劉唐帶金釵一對去酬謝宋江。宋江接了金釵,不合交和娼妓閻婆惜收了,機事不密,被閻婆惜得知來歷。宋江因父病請假回家,途中遇舊時相知杜遷、張岑,二人捕魚為生,偶留得一大漢索超在酒店飲酒。又有董平為捕捉晁蓋不獲,受了幾頓粗棍限棒,將身在逃,恰和宋江途中相會。索超說自己做了幾項歹事勾當,不得已而願落草。宋江遂寫書信薦此四人去尋投晁蓋。宋江歸家醫治父病癒后,再回鄆城縣。見閻婆惜正和吳偉偎依偷情,一怒之下殺了閻婆惜、吳偉,只得逃回宋公庄。知縣派巡檢王成領大兵弓手去宋公庄捉宋江,宋江逃躲在屋后九天玄女廟中。
王成只得將宋江之父拿去。宋江躲過災難,拜謝了玄女娘娘,見香案上有一卷天書,上題詩四句:“破國因山木,刀兵用水工。一朝充將領,國內聳威風。”他省悟到這說的是“宋江”。翻閱天書,見有三十六將姓名: < 智多星吳加亮,玉麒麟盧(黃本作李)進義,青面獸楊志,混江龍李海,九紋龍史進,入雲龍公孫勝,浪里百跳(黃本作白條)張順,霹靂火秦明,活閻羅阮小七,立地太歲阮小五,短命二郎阮進,大刀關必勝,豹子頭林沖,黑旋風李逵,小旋風柴進,金槍手徐寧,撲天雕李應,赤發鬼劉唐,一撞直董平,插翅虎雷橫,關髯公朱仝,神行太保戴宗,賽關索王雄,病尉遲孫立,小李廣花榮,沒羽箭張青,沒遮拉穆橫,浪子燕青,花和尚魯智深,行者武松,鐵鞭呼延綽,急先鋒索超,拚命二(黃本作三)郎石秀,火船工張岑,摸著雲杜遷,鐵天王晁蓋。人名末後有一行字:“天書付天罡院三十六員猛將,使呼延保義宋江為帥,廣行忠義,殄滅姦邪。”
宋江遂帶朱仝、雷橫、李逵、戴宗、李海等九人,直奔梁山泊尋哥哥晁蓋。及到梁山泊,晁蓋已死。宋江對吳加亮等人把天書說了一遍,首領吳加亮、盧(黃本作李)進義和那幾個兄弟共推宋江做首領。宋江道:“今會中只少了三人。”那三人是:花和尚魯智深。一丈青張橫,鐵鞭呼延綽。筵會散后,各人統率強人,略州劫縣,放火殺人,攻奪淮揚、京西、河北三路二十四州八十餘縣;劫掠子女玉帛,擄掠甚眾。朝廷命呼延綽為將,統兵投降海賊李橫等出師收捕宋江等,屢戰屢敗;朝廷督責嚴切。呼延綽帶領李橫反叛朝廷,亦來投降宋江為寇。僧人魯智深亦反叛來投奔宋江。這三人來后,恰好是三十六人數足。
宋江統率三十六將,往朝東嶽,賽取金爐心愿。朝廷無其奈何,只得招諭宋江等。元帥張叔夜,是世代將門之子,前來招誘宋江和那三十六人歸順宋朝,各受武功大夫誥敕,分注諸路巡檢使。三路之寇悉得平定。后遣宋江平方臘有功,封節度使。《宣和遺事》中的“三十六人”不包括宋江在內,宋江是三十六將之帥,故云“三十六員猛將,使呼保義宋江為帥”,“宋江統率三十六將”。“宋江和那三十六人”云云,足可證加上宋江乃是三十七人。天書上三十六人名單,“鐵天王晁蓋”居然排在最末。晁蓋死後,又添加了名單上所無的一丈青張橫及不知綽號的李橫,成了三十七人,加上統帥宋江該是三十八人了。
《宣和遺呈》中錯訛之處甚多。如說“今會中只少三人”,是花和尚魯智深、一丈青張橫、鐵鞭呼延綽;然下面卻說呼延綽帶領李橫投降宋江為寇,僧人魯智深亦來投奔宋江。那麼張橫和李橫是否為同一個人呢?看來像是同一個,李橫當是張橫之誤。然天書上三十六人名單中既無張橫,也無李橫,甚至沒有一個綽號為“一丈青”的。名單中有一個火船工張岑,然此人上梁山泊比宋江還早,顯然不是“今會中只少了三人”中的一丈青張橫。名單上的鐵天王晁蓋已死,遞補上一丈青張橫,仍然是三十六人,加上主帥宋江,共是三十七人。《宣和遺事》上說的宋江“帶領得朱仝、雷橫、並李逵、戴宗、李海等九人,直奔梁山濼上……”
吳加亮等人“見宋江帶得九人來……”也有誤。從天書上的名單來看,宋江帶來的是十人,即朱仝、雷橫、李逵、戴宗、李海、史進、公孫勝、張順、武松、石秀。另外,敘事中說的是關勝、阮通,天書上名單中卻作關必勝、阮小五,名字不統一。《宣和遺事》中的三十六將和龔開的《宋江三十六人贊》中的三十六人的綽號、姓名並非全然一樣。《遺事》中的吳加亮,在《贊》中作吳學究;《遺事》中的盧(黃本作李)進義,《贊》中作盧俊義;《遺事》中的李海,《贊》中作李俊;《遺事》中的入雲龍公孫勝,《贊》中無;《遺事》中的浪里百跳(黃本作白條),《贊》中作白跳;《遺事》中的阮進,《贊》中作阮小二;《遺事》中的豹子頭林沖,《贊》中無;《遺事》中的金槍手,《贊》中作金槍班;《遺事》中的赤發鬼,《贊》中作尺八腿;《遺事》中的一撞直,《贊》中作一直撞;《遺事》中的王雄,《贊》中作楊雄;《遺事》中的張青,《贊》中作張清;《遺事》中的急先鋒,《贊》中作先鋒;《遺事》中的火船工張岑,《贊》中無;《遺事》中的一丈青張橫,《贊》中作船火兒張橫;《遺事》中的摸著雲杜千,《贊》中無;《贊》中的兩頭蛇解珍、雙尾蠍解寶,《遺事》中均無。《贊》中算上宋江、晁蓋,共是三十六人;《遺事》中不算為帥的宋江和已死的晁蓋,加上一丈青張橫,是三十六人,倘算上宋江,則是三十七人。對《贊》和《遺事》作了比較后可知:《贊》中的吳學究和《遺事》中的吳加亮應是一人;《贊》中的盧俊義和《遺事》中的盧(黃本作李)進義應是一人;《贊》中的李俊和《遺事》中的李海應是一人;《贊》中的阮小二和《遺事》中的阮進應是一人;《贊》中的楊雄和《遺事》中的王雄應是一人;《贊》中的張清和《遺事》中的張青應是一人。《贊》比《遺事》多出解珍、解寶二人;《遺事》比《贊》多出林沖、公孫勝、杜千、張岑四人。
《水滸傳》的作者肯定讀過《宋江三十六人贊並序》和《大宋宣和遺事》,因為《水滸傳》中即有《贊》中的兩頭蛇解珍、雙尾蠍解寶,也有《遺事》中的豹子頭林沖、入雲龍公孫勝;《水滸傳》中的天罡星三十六將的姓名和綽號也基本上是從《贊》和《遺事》來的。《水滸》把《贊》和《遺事》中的晁蓋屏除在三十六天罡星之外,甚至七十二地煞星中也沒有他。把孫立也降到了地煞星之中。《遺事》中摸著雲杜千,在《水滸》中被改為摸著天杜遷,也被置於地煞星之列。
《水滸》綜合了《贊》和《遺事》兩書中所開的名單,對少許人名、綽號作了修改,重新排列了一個梁山泊天罡星三十六員名單:天魁星呼保義宋江(綽號和姓名用兩書),天罡星玉麒麟盧俊義(綽號用兩書,姓名用《贊》),天機星智多星吳用(綽號用兩書,名另改),天閑星入雲龍公孫勝(綽號和姓名用《遺事》),天勇星大刀關勝(綽號和姓名用兩書),天雄星豹子頭林沖(綽號和姓名用《遺事》),天猛星霹靂火秦明(綽號和姓名用兩書),天威星雙鞭延灼(綽號和名另改),天英星小李廣花榮(綽號和姓名用兩書),天貴星小旋風柴進(同上),天富星朴天雕李應(同上),天滿星美髯公朱仝(同上),天孤星花和尚魯智深(同上),天傷星行者武松(同上),天立星雙槍將董平(綽號另改,姓名用兩書),天捷星沒羽箭張清(綽號用兩書,名用《贊》),天暗星青面獸楊志(綽號和姓名用兩書),天祐星金槍手徐寧(綽號用《遺事》,姓名用兩書),天空星急先鋒索超(同上),天速星神行太保戴宗(綽號和姓名用兩書),天鼻星赤發鬼劉唐(綽號用《遺事》,姓名用兩書),天殺星黑旋風李逵(綽號和姓名用兩書),天微星九紋龍史進(綽號用《遺事》,姓名用兩書),天究星沒遮攔穆弘(綽號用兩書,名另改),天退星插翅虎雷橫(綽號和姓名用兩書),天壽星混江龍李俊(綽號用兩書,名用《贊》),天劍星立地太歲阮小二(將兩書中阮小五的綽號移在阮小二的頭上),天竟星船火兒張橫(綽號用《贊》,姓名用兩書),天罪星短命二郎阮小五(將《贊》中阮小二、《遺事》中阮進的綽號移在阮小五的頭上,阮小五的綽號改為短命二郎極不合理),天損星浪里白跳張順(綽號用《贊》,姓名用兩書),天敗星活閻羅阮小七(綽號和姓名用兩書),天牢星病關索楊雄(綽號另改,姓名用《贊》),天慧星拚命三郎石秀(綽號和姓名用兩書),天暴星兩頭蛇解珍(綽號和姓名用《贊》),天哭星雙尾蠍解寶(同上),天巧星浪子燕青(綽號和姓名用兩書)。
“宋江三十六人”是傳說中的人物,這傳說有可能基本上合於歷史事實,也有可能其中的一部分合於歷史事實。宋江是歷史上實有其人的;其他人物可能有一部分是歷史上實有的人物。我國的史籍散佚者太多,故很多史實難以查考。然就現存的史料來看,能證實宋江確有其人者還是比較多的,如《東部事略》卷十一《徽宗本紀》,卷一百三《侯蒙傳》,卷一百八《張叔夜傳》,宋·李燾《續宋編年資治通鑒》卷十八,宋·李埴《皇宋十朝綱要》鄭十八,宋·楊促良《通鑒長編紀事本末》卷一四一,宋·徐夢莘《三朝弱盟會編》卷五十二引《中興姓氏姦邪錄》,卷八十八,卷二一二引《林泉野記》,《泊宅編》卷五,宋·汪應辰《文定集》卷二十三《顯謨閣學士王公墓誌銘》,宋·張守《毗陵集》卷十三《左中奉大夫充秘閣修撰蔣公墓誌銘》,宋·范圭《宋故武功大夫河東第二將折公墓誌銘》,宋·李心傳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七,等等。
現存史料中記載有宋江手下之人者就比較少了,但從一些文字中還是能看出端倪的。如《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七載:“建炎元年(1127)秋七月,賊史斌據興州,僭號稱帝。斌本宋江之黨,至是作亂,守臣向子寵望風逃去……”卷十八載:“建炎二年十一月,涇原兵馬都鑒兼知懷德軍吳珍襲叛賊史斌,斬之。”這位“宋江之黨”史斌,很可能就是那個九紋龍史進,后改名為斌。史進自號為“九紋龍”,“龍”者帝之謂也,故敢於“僭號稱帝”。他頗有“鐵天王”的膽量,比那跪著造反,“立號既不僭侈,名稱儼然,猶循軌轍”,“不假稱王,而呼保義”的宋江,氣派雄大得多。
另外,《三朝北盟會編》卷四十七引《靖康小雅》中云:“……金人先屯兵縣中……翼日,賊遣重兵迎戰。招安巨寇楊志為選鋒,首不戰,由間道徑歸。”共它處也有楊志的記載。這位“招安巨寇楊志”,很可能就是受招安的宋江之部將楊志。由一些史料可知他後來參加了抗金,為先鋒。《宋史》卷四七五《劉豫傳》和《金史》卷七十七《劉豫傳》中都寫有關勝。記載建炎二年(1128)冬,金兵攻濟南,濟南驍將關勝屢出城拒戰,知府劉豫殺其將關勝,率百姓降金,百姓不從,劉豫縋城納款。
何心在《水滸探究》中說:“這關勝可能就是梁山英雄大刀關勝。他隨宋江受招安后,做了濟南守將,因為抗戰而被漢奸所殺害,死得是很光榮的。”我同意這一說法。《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九十三中云:“紹興五年(1135)九月,自靖康之末,兩河之民不從金者,皆於太行山保聚。太原義士張橫者,有眾二千,來往嵐、憲之間。是秋,敗金人於憲州,擒其守將。”
王利器先生在《〈水滸〉的真人真事》中說龔開贊船火兒張橫云:“太行好漢,三十有六。無此火兒,其數不足。”則紹興年間保聚義太行山的張橫,當就是船火兒張橫,我也同意這一說法。張橫到後來也參加了抗金戰爭,而且率眾在憲打敗過金兵,擒過其守將。王利器先生還據《三朝北盟會編》卷二一七引《韓忠武王中興佐命定國元勛之碑》上云:“建御營,以王(韓世忠)為左軍統制,詔平濟州山口賊解寶、王大力、李顯等,所向剿除,升定國軍承宣使。”認為“此被韓世忠剿除的濟州山口‘賊’解寶,當是綽號‘雙尾蠍’的解寶,他在老家登州受土豪壓迫,才逼到濟州山口去作‘賊’耳。”這一說法對讀者也頗有參考價值。

史書記載


《宋史·徽宗紀》:淮南盜宋江等犯淮陽軍,譴將討捕。又犯京東、江北,入楚、海州界,命知州張叔夜招降之。
《宋史·張叔夜傳》:宋江起河朔,轉略十郡,官軍莫敢嬰其鋒。聲言將至,叔夜使間者頕所向。賊徑趨海瀕,劫巨舟十餘,載鹵獲。於是募死士得千人,設伏近城,而出輕兵踞海誘之戰。先匿壯卒海旁,伺兵合,舉火焚其舟。賊聞之,皆無鬥志。伏兵乘之,禽其副賊,江乃降。
《宋史·侯蒙傳》:宋江寇京東,蒙上書曰:“江以三十六人橫行齊、魏,官軍數萬無敢抗者,其才必過人。今青溪盜起,不若赦江,使討方臘以自贖。”帝曰:“蒙居外不忘君,忠臣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