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化臣
武術家
八極門第五代大師韓化臣,字惠卿(1886-1937),滄州東南羅疃人,職業武師。身強體壯有千斤膂力。青年時拜張拱辰(景星)為師,習八極、劈掛。為得真傳隨張師入族,成為入室弟子,同時也得師伯黃四海指點。韓化臣與師兄弟張毓衡、馬鳳圖、馬英圖徠一起苦練。四兄弟把馬鳳圖、馬英圖帶來的鹽山劈掛,加以提升發展,這是八極、劈掛結合的又一次飛躍。
拜師學藝
韓化臣的父親韓起元是清朝武舉,跑馬、射箭、扔石鎖、舉石擔、操練各種器械,無一不精,告老還鄉後勤儉持家守業,苫心經營耕種著四十八頃良田,使得家中生活富足殷實。俗話說窮文富武,韓化臣由於自幼聰明好學,父親又精通武功且與本村八極拳家張景星關係甚好,就讓他先滇私塾,同時領著他向張景星行“頂帖”大禮拜師,系統學習八極拳、劈掛掌、春秋大刀和六合大槍等拳械。
張家把式房
在羅疃村,人們通常將師父所設的場子稱為把式房,實際上就是封閉起來避免閑人進入的練功用的大空屋子。羅疃村共有兩家這樣的把式房,東西一條大街將村子分成兩半,街南面是李家(李大中)把式房,街北面是張家(張克明)把式房,兩家把式房相隔實際上還不到一百米。張家的把式房占的是韓家的地方,因為韓家有錢,本來,韓化臣的父親想給張景星一百畝好地作為報酬,可是張景星整天教拳,哪裡有時間種地,於是只好收回土地,乾脆把師父接到家裡養著算了,自己又不是沒條件,這樣大家都非常方便,所以張景星是吃住在韓家,教藝在韓家。就是從這間練功房子里,走出了張玉衡、李書文、韓化臣、馬風圖、馬英圖、王中泉六位師兄弟,而他們六人將八極拳在不到一百年的時間裡迅速傳遍滄州,傳遍京津,傳遍全國,傳遍世界。毫不誇張地說,是他們創造了當今世界八極拳的無限輝煌。
苦練功夫
在張家把式房中練武,並不是很容易的事情,通常的情況是,一般的徒弟是不能進入到裡邊的,只有韓化臣、馬英圖這樣拜過師,遞過帖的弟子才有進入訓練的資格。師兄弟們練起功來真是熱火朝天,地動山搖,每天早上和晚七,都要挑滿一大缸涼水,每人戴一頂瓜皮帽,再捎上一條毛巾。練功時個個光著膀子,練臂力的抓鐵球,扔石鎖;練腿功的扎馬步,跳大坑;練排打的撞大牆,掄木棒;練硬功的打沙袋、摟木樁。師父規定,大家都要拿出百分之百的勁頭來練功,練渴了,拿起水瓢來咕嘟咕嘟狠喝一頓;練出汗了,拿過手巾擦一把,時間長了,汗多了,就將手巾往帽子里擰,漸漸的帽子里的汗水越來越多,直到汗水盛滿瓜皮帽,就可以自行收功回家了。就這樣,日復一日,年復一年,把式房裡傳出驚天動地的震腳聲和吶喊擤氣聲,地面上被跺出了一個個深坑,趟出了一道道深溝。
韓化臣十八歲時,生得高大健壯、英俊魁梧,(據村中老人回憶,韓是村中個頭最高之人)。他練功非常刻苦,經常把練功融入到生活和勞動之中,為練出八極“掐肚”功力,韓化臣每天到自家菜園裡的水井旁用轆轤提水澆同,當把大水簍搖到井口時,突然鬆開搖把,沉重下墜的水簍帶著搖把快速地旋轉,此時,韓用雙手猛地掐住轆轤,轆轤戛然而停,堅持一段時間后,再松再掐,再提再松,反覆操作,一個時辰下來,早已是通身大汗,天長日久,腰、腿、肩、臂、背、腕、足、指功力劇增。為練出整體力,他還在菜同里蹲著馬步左右手來回不停地連根拔起半人高的野草。每逢村裡唱大戲,他總是蹲起馬步運使著功夫看,既欣賞了戲,又鍛煉了下盤功夫。有一次,村裡一個小夥子開玩笑,在他蹲馬步的時候,偷偷地把凳子從他的屁股下撤走,躲在旁邊瞧著,尋思著看韓化臣的笑話,可是直到大戲演完,人們都起身回家的時候,韓化臣才直起身子回頭,發現凳子已經撤在旁邊,於是周圍的人見狀都哈哈大笑。為練出下盤功夫和膽量,師兄弟們到村南的大水井邊,紮好馬步蹲在井沿上,一人站好,其他人輪流拳打腳踢往井裡打,誰要是膽怯了,叫停了,就算輸了。為練出摔打實戰功夫,每到玉米快熟的季節,韓化臣總要約上師兄李書文、張玉衡、師弟馬英圖到自家的玉米地中,用手拔起棵棵兩米多高的玉米稈,形成一個方圓五六米的場子,地而又松又軟,踢打摔拿任意施展,既不會摔壞身體,又可以練出交手功夫,別人還不會偷學東西,一舉三得。在把式房裡舉石擔,扔石鎖,抓鐵球,摔鐵砂掌,練鐵山靠,蹲小架更是下功夫。同時他在器械訓練上,把六合大槍、梅花槍、春秋大刀、萬勝雙刀、虎尾鞭、三節棍和行者棒練得異常純熟。功夫練成后,雙膀一晃有千斤的力,撞倒牆頭是輕而易舉的事,一記八極撐捶,能將牆上的青磚打出半截;帶孔的拴牛樁,一掌就能把它從孔處打斷;一式劈掛撲地掌能將冰面拍裂,被人們贊為“鐵巴掌”。
初涉江湖
1906年春天,韓化臣功藝大成后,這一年正好二十周歲,師父張景星讓他到外面闖一闖,一是驗證一下功夫,二是結交一些武林朋友,三是謀個差使為國為民效點力。於是韓化臣準備先和李書文到北京一游。自古就有“鏢不喊滄”的傳言,師兄弟倆偏偏不信這個邪,二人從羅疃出發,一直喊到滄州城裡,也沒有遇到一點麻煩,這方圓百里的土匪、盜賊和善斗的練武之人早就聽說過羅疃功夫的利害,哪個還敢出來較量。就這樣,二人順利通過滄州到達北京,居住了下來。在這裡結交了“醉鬼張三”張長禎、形意從卦名家張兆東、李存義等一些武林朋友,這些人均練習過八極拳。當時武術界流傳“一京(北京)二衛(天津衛)三羅疃”的說法。
獻藝東北廣東
民國初年,韓化臣應師弟馬鳳圖之邀,與小師弟馬英圖一起赴瀋陽交流技藝。有一次,韓化臣單獨到黑龍江一個叫三棵樹的地方,遇到一位名為郝紹功的翻子拳家設場授徒,二人見面,甚是投緣,於是結為金蘭,韓為弟,郝為兄。郝紹功挽留韓化臣在家中住了一個多月。一天,郝弄了幾個菜,打了一壺酒,酒過三巡后,郝對韓會清說:“兄弟,哥哥跟你商量個事兒。”韓化臣說:“大哥,您有事儘管說,不用客氣。”郝說:“大哥我在這裡設場子授徒養家糊口,憑你這身武功,將來跟你學藝的一定會很多,到那時我就在這個地方呆不下去了,只好另謀職業了。不行你就離開這兒,你看如何?”韓化臣聽了覺得大哥的話有理,就說:“沒問題,明天我就回關里老家。”第二天,韓化臣打點好行裝,郝紹功起身相送,到了外間屋,郝說:“兄弟,你得給我留個印象和紀念啊!”話沒說完,奔著韓化臣的后腰就是一拳,韓憑著感覺回身一個“探馬掌”閃電般擊出。郝紹功早有防備,靈巧地一側身躲了過去,韓這一掌就打在了后牆上,只聽“啪”的---一聲,牆上一塊青磚出去半截,牆上立時出現一個大窟窿。郝紹功高興地說:“好兄弟,這就是你給我留下的最好的印象和紀念!”韓化臣離開后,郝紹功就請人畫了一張畫,裱好了掛在牆上,蓋住這個大窟窿。每逢弟子們到家,就掀開畫讓大家看,並說:“這是關里韓師傅的鐵掌功。”(這段小故事是趙樹德先生80多歲時講述的。)
1915年韓化臣被聘為奉天警官學校任教官,並在東北與號稱“關東三老”的郝鳴九、胡奉三、程東閣金蘭交,交心換藝,成為武林佳話,譽滿瀋陽城。1924年,攜徒趙樹德等游廣州,被聘為廣東革命政府的黃埔軍官學校武術教官。因功夫精湛,受到政治部主任周恩來、教育主任鄧演達等人的讚賞,多次獲嘉獎。
中興護礦
1878年,山東嶧縣中興礦局成立(今棗莊市),當時中興煤礦是中國第二大煤礦,亂世之秋,當地附近匪患較多,隨著公司的發展急需保護礦業。上世紀20年代,韓化臣因一身武藝且名聲遠播,經友人誠邀來到棗莊,被任命為棗莊中興公司礦警隊總隊長。1928年後韓化臣到中央國術館、山東國術館等任教時,還是經常回中興公司處理事務。韓化臣在棗莊多年,把八極拳傳到了棗莊,正是由於韓化臣、李廣菊、左雙雄等一代武術明師將八極在棗莊傳播開來。
聘入央館
1928年,為提倡中國武術,洗雪東亞病夫,振奮民族精神,由國民政府西北軍上將張之江,部下馬英圖,在國民黨元老於佑任、蔡元培、何應欽、孔祥熙、馮玉祥、戴傳賢、林森、李濟琛等26人的支持下,由國民政府財政部出資,成立了“國民政府直屬國立南京中央國術館”,馮玉祥將軍任名譽館長,李烈均將軍任理事長,張之江任館長,李景林、鈕永健、張樹聲、陳絆嶺任副館長。通電各省府主席,督其在省內選推高手並執省主席之手諭抵首都南京集中,經考核合格后保送館內任職。在師弟馬英圖和李景林副館長的極力推薦下,張之江發電報至河北省政府,聘請韓化臣直赴南京執教,並讓韓的同鄉佟忠義親自去接。同年10月,全國各省高手近百餘人會聚南京,舉辦第一屆國考,韓化臣攜弟子趙樹德、李學義和趙榮林並與師弟馬英圖一同參加擂台賽,韓在對手車輪戰的形勢下,連打了三十餘位高手,都是用掌在三招之內取勝。馬英圖在擂台上也是所向披靡,連挫二十多名高手,館長恐傷和氣,沒有讓韓化臣等繼續比下去,趙樹德、趙榮林也就沒有登擂比賽。自此傳言“八極不上擂”,可見八極拳之威力。據中央國術館一等教習陸林老人講,由於韓化臣在比武人中年齡較長,為人又謙和,最終他並沒有繼續參加決賽,把機會讓給了年輕的選手,最後韓化臣、馬英圖和李學義三人榮獲優等成績(見《中央國術館史》46頁和《中國武術史》第343頁)。儘管如此,組委會鑒於韓化臣德藝雙馨仍然將“一等獎牌”發到了韓化臣手裡(我們不明白公報上將韓化臣列入優等,為什麼又得到此一等獎牌呢。此牌現在韓化臣後人手中,照片曾發表在2004年第12期《中華武術》雜誌上及國術論壇網站上,韓門後學曾三次專門赴南京查閱民國時期有關中央國術館的各種武術資料,韓化臣的名字出現的最多。)。比賽結束,張之江館長特聘韓化臣和趙樹德為館內一等武術教官,任命韓化臣為教務處拳術科長(見《中央國術館史》第43頁),這期間韓化臣把兒子韓潔泉接到南京,跟眾多的名家學習武藝。
杭州大賽
1929年元月,國民政府委託浙江省政府主席張靜江和中央國術館館長張之江共同負責,在杭州舉辦了“全國首次武術擂台賽”,由於“擂台”兩字“殺氣太重”,經大賽組委會研究,決定將武術改稱“國術”,重新冠以“浙江省國術遊藝大會”的名稱。大會為此專門設置了“評判委員會”,委員長由李景林擔任,韓化臣則被推選為副委員長(見1930年《浙江國術遊藝大會彙刊》第四十五頁),成為一級裁判長。
戰勝洋人
1929年元月25日,張靜江邀請中央國術館全體董事、顧問、正副館長、各處室負責人組成“首次全國國術比賽大會賽前工作協調處”,成員21人,韓化臣是其中之一。當赴杭人員乘火車直達杭州之際,南京特別市市長劉紀文的機要秘書送來一封秘函,內容是:“昨接教育部部長蔣夢麟親筆書信,稱今年年底有五國拳擊、劍術專家擬觀摩中國武術之技藝,同時還想與我國武術界人士進行一至二場比賽,只因教育部直屬的中央大學、交通大學等高校武術教師均為中央國術館的教習在校兼任,所以請劉紀文市長出面與央館負責人協商一下,可否由該館出面組織一個表演隊與比賽隊,以便屆時代表中方出場。至於相關費用,則由教育部承擔。”
據李松如先生在1973年回憶說:“這場與洋人的大戰最終選中八極門韓化臣和太和門童仁富二人,因為兩個人都是央館一等教習,韓化臣的‘鐵衫靠打’無人能敵,童仁富的‘五毒排手’堪稱一絕。韓化臣的對手是一名美國人,只兩回合,令洋人慘敗而歸,洋人們個人垂頭喪氣,這場大賽沒有辜負館長們的期望,顯示了中國傳統技擊術的神威,有著極大的影響和意義。假如這兩場比賽失敗,中央國術館丟面子事小,中華民族精神受打擊才是最痛心疾首的。”故韓化臣素有中央國術館台柱子之譽。
央館核心
八極拳列為中央國術館學員必修科目,這跟韓化臣、馬英圖兄弟倆的努力奮鬥分不開,由於八極門歷代保守的的緣故,再加上當時八極拳剛剛走出羅疃和滄州,天下武林中知道八極拳的人還很少,遠不如太極、形意、八卦、少林和武當功夫,可是八極的巧妙、威力卻瞞不過館長張之江和李景林的眼睛,他們憑藉非凡的眼光認定八極拳是科學的、深奧的,八極拳適合國家和民族的需要。由於八極拳歷來保守的緣故,傳藝必須履行遞貼拜師儀式,二人所得張景星師父的真傳是多麼的不易,當時哥倆這麼大張旗鼓、毫不保留地獻出此藝,很多八極老前輩是不滿和反對,其中師兄李書文就說他們兩人是‘敗家子’”。但是他們認為,“國家興亡,匹夫有責”,八極門功夫儘管珍貴,國家需要,是拯救中華民族,洗雪東亞病夫之國恥,我們怎能只顧小家而捨棄大家呢?有什麼理由不為國家和民族效力呢?後來李書文終於被兩位師弟說服,表示不再阻攔,而且他自己也被邀請到中央國術館擔任教員並教授槍術。在中央國術館,孫祿堂、王子平、佟忠義、陳子隆、馬承智、張英振、朱國福、唐范生、高振東、黃柏年、李松如、姜容樵、陸林、劉丕顯等各派名家都很佩服韓化臣和馬英圖的功夫,大家都曾用自己的“絕技”換取二人的大小八極,這些人均會練八極拳。有外來挑戰比武的高手,也一致公推韓化臣、馬英圖上場動手。在中央國術館,韓化臣還結識了楊氏太極拳創始人楊露禪嫡孫楊澄甫先生,交心換藝結為金蘭。
山東國術館
1931年3月,山東省主席韓復榘同李景林、韓化臣等商量,仿照中央國術館之程序規則舉辦了一次全省國術比賽,目的是選拔德藝雙馨的武術拔尖人才充實到山東國術館擔任教員,比賽由韓復榘主持,李景林、韓化臣擔任裁判,全省三百多名武林高手參加了比試,韓化臣寫信通知師兄李書文前來觀摩並擔任評委委員,李書文帶兒子李鶚堂到濟南,李鶚堂在比武大會上力挫群雄,獲得第一名,后留任山東國術館教官。
修續縣誌
1933年四月,滄縣官方續修《滄縣誌》,縣長徐國恆、李學謨的邀請下,韓化臣負責《第八卷。人物》的續修,其中在《武術》一節中,由韓化臣口述,張慶沄、劉之潔等人撰寫,記載了26位武術人物,其中八極門人有15人,且大都為羅疃傳人(當時羅疃村屬滄縣管轄,受當時歷史條件的限制,韓化臣只口述了所了解認識的部分羅疃八極門人,其它地方的的八極拳家沒有錄入,因此此卷內容並不完全,遺漏了很多武術大家,這是美中不足的地方)。
明師授徒
韓化臣一生尊師重教,將老師張景星接入家中奉養,在家中建立羅疃張家把勢房。張景星與韓化臣親如父子。徵得老師同意后開始收徒,在羅疃把勢房收趙樹德、魏洪恩、魏洪賓、董義文、董義清、姚春符、張子亭等。20年代在棗莊中興公司任護礦大隊長期間培養了趙榮林、李學義、劉寶林、等,在南京中央國術館培養李元智等。他曾經給自己弟子立下嚴格的規矩,即學藝后不準為豪紳看家護院,不準充當私人保鏢,不準流落街頭賣藝;必需以德行為先,必需做正大事情,必需為國家獻力。弟子們也不負師父的教誨,為國為民、為八極拳發展儘力盡心。在眾多弟子們中比較突出有:一、陸軍軍校教官---趙樹德;二、黃埔軍校教官---趙榮林;三、中央國術館、陸軍教官---李學義;四、國民黨三軍總教頭(台灣)---李元智;五、國術教官---董義文;六、軍隊教習---董義清;七、山東國術館、萊蕪幹部訓練所國術教官-----韓潔泉;八、八極大師---魏洪恩;九、神槍---魏洪賓。
英明一世
韓化臣先生一生酬勤刻苦,光明磊落、功夫非凡、憂國憂民的名聲早就享譽海內外。韓化臣在中央國術館和地方國術館參加各類比賽二十餘次,榮獲民國政府嘉獎勳章獎牌十三枚,其中獲國考“一等”獎牌一枚、國考紀念章一枚、譚延闓(時任南京國民政府主席、行政院長)親贈署名獎章一枚(此三牌現在其後人手中),銀盾三枚(文革中被抄走),金牌一枚(被家人丟失),同時獲館長張之江親贈龍泉寶劍一把(現在羅疃老家後人手中)、寶刀一把(現在其北京後學之人手中)。
抗戰爆發不久,韓化臣在山東國術館病逝,享年五十一歲。關於韓化臣的逝世原因,據中央國術館顧問兼董事長李松如老人回憶,1937年10月,其師兄錢立縉與韓化臣、朱振英、于振聲、金一明等‘圈內’名家同往樂郊並組織民間團體——國術研習社,以聯合廣大民眾共同抗擊侵華日軍,由於韓化臣力主抗日,遭到日偽(漢奸)迫害致死。
百歲老人李鍾奇老人在追憶友人時說:上世紀二、三十年代,中華大地掀起了“國術救國”的吶喊之聲;好武之熱血男兒更以孫中山先生“強國強種”、“我武唯揚”、“尚武精神”的題詞為指導方針,大力倡導、普及傳統武術,並將其滲透進政府、軍隊、學校乃至社會各界,“那個時候的‘圈內’軼事,我今天不願披露。因為,昔日的同行好友諸如,李松如、韓化臣、童仁富、王任福、劉雲龍、嚴度萬、唐殿卿、于振聲、朱振英、馬裕圃、羅玉等一代英豪,均已先後離世。他們身懷絕技,各具不同之能。但他們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懷有一顆報國之心,心存民族責任感並且謙虛謹慎、禮貌待人,從不在公開場合隨意指責或輕視其他派別的同行。
韓化臣之威名
1、在南京中央國術館與神槍劉比試槍技,劉用中平槍式刺來,韓用梨花槍一帶順勢一回馬槍,大槍劉抽槍幾次不回,回則吃虧,故舉手認輸說韓老師手下留情了,從此人們都稱韓化臣為“大槍韓”。
2、中央國術館與一名家比試春秋大刀,韓化臣用撩衣刀式,只聽嗖的一聲,一流火星擦地而過,直逼對方,對方棄刀急閃,險些受傷,嚇出一身冷汗,眾人驚駭認為那人命已休亦,韓之大刀功純猶如關公在世,被稱為“大刀韓”。
3、中央國術館第一次國考韓化臣利用掌法連挫30多名高手,均不出三掌,故稱“鐵掌無敵將”。
4、中央國術館,眾名家深知八極門韓化臣、馬英圖功藝利害,外來高手比武,都推韓、馬二人,享有“八極劈掛雙雄”之稱。
5、韓化臣20歲出師,奉天執教,瀋陽獻藝,北京、天津、滄州、濟南;棗莊、南京、廣州、杭州等地者留下了他的威名,武林人稱“南京至北京,誰不知道羅疃韓惠卿”
6、八極門韓化臣與李書文當時在武術界從無敗績,李書文主要在北方,韓化臣經常活動在南方,故稱“南韓北李無敵將”。
趙樹德(1904-1976),滄縣東南鄉西璋璧人,韓化臣之首徒,職業武師。幼習長拳后投師羅疃,得師韓化臣之真傳,也得師李書文、張毓衡的傳授。趙樹德在羅疃與董義清、魏鴻恩、張子亭、董會庭等苦練功底紮實。董義清、董義文家是當地富戶出資開把勢,場邀請‘神槍’李書文執教。附近弟子匯聚西璋璧,有趙樹德、崔長友、張子林、董義清、董義文、劉漢周等,隨‘神槍’李苦練技藝更上一層樓。
1924年,趙樹德與師韓化臣游廣州,被聘為廣東革命政府的黃埔軍官學校武術教官。1928年趙樹德、李學義、趙榮林與師韓化臣一起到南京國術館任教。到中央國術館,趙樹德跟楊澄甫學太極拳,向師叔馬英圖(國術館訓練科長)學習披掛。28年國考韓化臣、馬英圖攜徒趙樹德、李學義、趙榮林以及“神槍”李書文的女婿、徒弟孟憲忠等在南京打擂。趙樹德、孟憲忠留南京國術館任教習,趙樹德后被派往陸軍軍校任教官數年。1937年師父韓化臣病故山東,趙返回護靈回滄。抗戰爆發后,到北京鐵路局工作。後來老父親染病,回籍盡孝。由於時局動蕩,遂隱居鄉里。
新中國成立后,由於所謂“歷史問題”被劃為“四類分子”,虎落平陽隱遁鄉野矣!他在政治高壓下教授了一批弟子,傳徒崔成彥、郭金棟、郭金燦、王海義、趙夢林、趙夢軍、李國新、郭振盛等。趙樹德先生是八極門後期闖天下的代表人物。(鞠長輝)
趙榮林(1908-1997),文安縣趙村人。1925年秋,18歲的趙榮林到棗莊中興煤礦護礦大隊擔任護礦隊員。護礦隊隊長韓化臣是威震直隸、山東武林的武術高手,為人正直。趙榮林拜韓化臣為業師。三年時間,趙榮林已成為韓化臣最為得意的門徒。
中央國術館在南京成立,館長張之江電聘韓化臣赴南京執教,帶其弟子趙樹德、李學義、趙榮前往。國術館以“強種救國”為宗旨,聘武壇名宿蒞館任教。趙榮林到中央國術館,向朱國福、孫祿堂學習形意拳,跟柳殷虎、楊澄甫學太極拳,向師叔馬英圖(國術館訓練科長)學習披掛,向楊法武學習摔跤和拳擊。一年的時間,技藝遂臻精熟。1928年10月,在南京舉行的第一次全國國考,數百名全國武林名家各展技藝,趙榮林在賽場上初露鋒芒,脫穎而出。
趙榮林29年在國術館畢業分配到山東省國術館任教、湖南國術訓練所聘為教練。他在長沙教學6年,培養大批武術人才。1935年冬,投三十二軍,為技術大隊上尉教官。“七·七”蘆溝橋事變后,三十二軍參加了中原抗戰。退到湖南長沙,改任三十二軍技術訓練所武術教官,重新開始了武術教學生涯。
1939年底,趙榮林赴江西瑞金中央陸軍軍官學校(即黃埔軍校)第三分校,投奔原一四二師師長呂驥。趙榮林到瑞金后,被呂驥任命為軍校少校教官。趙榮林在瑞金黃埔軍校三分校執教五、六年。他共送走四期軍官畢業生,為抗日作出了自己的貢獻。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他辭去軍校職務。
1953年,回到了文安老家務農,他共收學生150餘人。弟子如王壽增、趙銀平、郝忠祥、李建國、張煥山、李串連等。文革遭審查批鬥,歷進磨難。
趙榮林是八極拳後期闖天下的代表人物。趙榮林,文安縣趙村人。南京中央國術館第一期教授班畢業,曾任山東國術館武術教練,湖南國術訓練所教練,國民革命軍三十二軍技術大隊武術教官。
1938年,他到瑞金黃埔軍校三分校任上尉助教,少校教官。
1945年退役。
1953年返鄉務農。現為河北省廊坊市武術協會會員。
1925年秋,滹沱河決口,18歲的趙榮林隨逃荒的災民湧入天津,浪跡街頭。同年11月1日,在老鄉的幫助下,趙榮林被棗莊中興煤礦護礦大隊吸收為護礦隊員。他所在的護曠隊隊長韓化臣是威震山東武林的武術高手。
韓化臣,河北省滄縣人,精通太極,形意,六合,劈掛、八極等多種拳種,此人為人正直,很受隊員尊重。趙榮林在韓化臣的培育下,進步很快。也因為趙榮林聰明伶俐,悟性極強,更深得韓化臣的賞識,並收其為弟子,把他調到隊部作貼身護衛。自此,韓化臣成為趙榮林的啟蒙業師,兩人形影不離,學授武功。
三年時間,趙榮林已對太極、形意、劈掛、六合、八極等各類拳種深得要領,成為韓化臣最為得意的門徒。不久,中央國術館在南京成立。館長張之江電聘韓化臣赴南京執教,他於1928年辭去護礦隊長職務,帶其弟子趙榮林毅然前往。
國術館以“強種救國”為宗旨,廣聘全國武壇名宿蒞館任教。為消除門戶之見,國術館把各門各戶、各家各派融為一體,統稱國術。
趙榮林初到中央國術館,倍感耳目一新。他先後向朱國福、孫祿堂兩位武術大師學習形意拳,跟柳殷虎、楊澄甫學習楊氏太極拳,向師叔馬英圖(當時任國術館訓練科長)學習八極拳,向楊法武等武林前輩學習摔跤和拳擊。
趙榮林憑藉在山東的武術功底,在國術館潛心吸收各門各家的優長,加之勤奮好學,名師指點,僅僅一年的時間,使其技藝遂臻精熟。1928年10月,在南京舉行的第一次全國武術比賽上(亦稱國考),數百名全國務派武林名家各展技藝,趙榮林在賽場上初露鋒芒,脫穎而出。
趙榮林於1929年在中央國術館畢業。初,他被分配到山東省國術館任武術教練。幾個月後,他又被湖南國術訓練所聘為武術教練。他在長沙從事武術教學6年,培養出一大批武術人才,為湖南的武術事業做出了很大貢獻。
1935年6月,由於日軍的侵入,華北局勢動蕩。他於1935年冬,辭去國術訓練所教練職務,北上投奔三十二軍,披任命為技術大隊上尉教官。
“七?七”蘆溝橋事變爆發后,三十二軍及趙榮林所在部隊參加了中原抗戰。
開封之戰後,趙榮林隨三十二軍一直退到湖南長沙,改任三十二軍技術訓練所武術教官,重新開始了武術教學生涯。
徠趙榮林到瑞金后,被呂驥任命為軍校少校教官。
趙榮林在瑞金黃埔軍校三分校執教五、六年。此間,由於抗日戰場的不斷變化,校址遷徙了多次,由江西一直遷到福建省。到趙榮林退役,他共送走四期軍官畢業生,為前線培養了一批軍事人才,為抗日作出了自己的貢獻。
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於是,他辭去軍校職務,打算回返老家文安,過段太平日子。沒想到內戰爆發,使返期延緩。從此,趙榮林靠砍柴維持生活。南昌解放后,他在南昌的景昌磚瓦場當了工人。1953年,他攜妻帶子,回到了闊別二十八年的文安老家。
趙榮林回到文安,一直務農。農閑時授徒轉藝。他認為:“武術是我國傳統的瑰寶,無論在什麼時期也不能丟!”他志於武學,為人正直,傳藝耐心而分文不取。及今,他共收學生150餘人。他的弟子,如王壽增、李銀平、郝忠祥、李建國、張煥山、李串連等,都深得其多種拳種要領,成為當今文安武術界的新秀。另外,文安的楊氏太極拳多為趙榮林傳播下來。
1982年9月,趙榮林應邀參加了在邢台舉辦的河北省第六屆運動會武術比賽的觀摩,並受河北省武術協會主席南仆邀請,下場為觀眾和武林同輩表演了劈掛拳,並作了關於‘散打”方面的經驗報告。當時。他已逾古稀之年,但他那矯健的步履和凜凜拳式,給觀眾和同行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984年,趙榮林又應邀參加了在北京舉辦的全國武術觀摩賽。
如今,趙榮林雖年逾耄耋,但精神矍鑠,步履穩健。打起拳來,還是咄咄逼人,寶刀不老。他還每天堅持練拳。像太極、形意、八極、劈掛、精武彈腿、拳擊、摔跤等拳種以及春秋刀、梅花雙刀、六合單刀、三節棍、虎頭雙鉤、三才劍、春陽劍等器械,他都運用自如。他每晚休息前都要在庭院內站樁打空,十分鐘打完一千拳,身不搖,氣不喘,這是一般年輕人都難以做到的。
李學義(1898-1950),山東棗莊人。少年時隨威震山東的少林名家楊明齋(1882-1938)習武。20年代,威震直隸、山東武林的八極一代名流韓化臣,在山東棗莊中興煤礦任護礦隊隊長。李學義拜韓化臣為師,成為韓化臣最為得意的門徒。
1930年李景林將軍創辦山東國術館,韓化臣攜徒李學義隨行回北方,先後在山東國術館、韓復榘將軍處任教習。有時李學義也與師韓化臣先生回山東棗莊中興煤礦任職。1937年師韓化臣先生病勢棗莊后,李學義開始傳徒授藝,廣泛傳播少林、八極、劈掛、太極等技藝,在棗莊、青州、徐州、沛縣一帶影響頗大。其弟子眾多,其子李道軒承其業在棗莊、蚌埠地區傳播八極拳。其再傳弟子蔣文松、陳家玉、陸學海等在蚌埠地區影響較大。
李學義是八極拳後期闖天下的代表人物。
新中國成立以後,韓化臣的後人繼承了他的精藝,他的兩個兒子韓潔泉和韓龍泉也從小習武,其中長子韓潔泉系統完整地秉承了家學,並將父親所傳的各種拳術和器械套路整理成冊,不能公開的真功密技則口傳身授給了自己的子女。
韓化臣之子韓潔泉曾任山東國術館、萊蕪幹部訓練所國術教官,文革期間在政治高壓下,培養後學並將八極拳及其本門套路、秘技整理資料保存,傳於後人,在中國乃至國際,韓潔泉可稱為一代八極明家。1984年棗莊市清真寺成立八極拳研究會,會長石均惠聘請韓潔泉為名譽會長,韓潔泉攜其五子韓振德參加建會儀式。1988年安徽蚌埠八極拳研究會聘請韓潔泉為名譽會長。1988年日本的松田隆智、野田久貴來中國學習八極拳,專程到羅疃拜訪韓潔泉先生,請教古典八極拳精微。韓潔泉將其藝業傳女兒韓振閣、子韓振海、韓振江、韓振德及本門後學。
縱觀八極各支派受藝不輕傳的觀念,還有很多技藝、套路沒有顯明。受文革管治影響,埋沒了幾十年的韓門後學在今天國家繁榮強勝,國際社會地位彰顯,喜迎08奧運的大好形勢下,重振中華傳統武術之國粹,在山東省棗莊市成立韓傳八極拳研究會,韓化臣嫡孫攜手願將本門秘傳之藝獻出給武術愛好之士,以增強體質衛家衛國為宗旨,聯絡八極各支派先賢及名士研究、探討、切磋使八極拳在新的世紀再創輝煌。
早在90年前,韓化臣任棗莊中興公司礦警隊總隊長時,就將八極拳在棗莊傳播,形成一定規模,隨後李廣菊、左雙雄、吳秀峰、韓潔泉在棗莊進一步傳播,使棗莊成為八極拳第二故鄉。韓門後人成立全國第一個韓傳八極拳研究會。
韓門之後韓化臣嫡孫韓振閣(女)、韓振海、韓振江、韓振德將攜手將本門技藝:小架(小八極)、八極拳、八極拳對練、披掛、飛虎拳、楊氏太極拳、八極拳內功、樁功、六大開、八大招、鐵砂掌、鐵衫靠、散打擒敵術、金剛八式、文功八式、武功八式、青龍偃月刀(春秋大刀)、萬勝雙刀、六合刀、滾趟刀、六合大槍、六合花槍、六合梅花槍、九宮純陽劍、對劍對練、行者棒(震山棍)、太師水磨虎尾鞭等諸多秘技傳與韓門後學。
當時韓化臣、馬英圖在南京國術館主管國術技擊比賽,深得張之江將軍、李景林將軍的信任。1929年韓化臣受李景林將軍之聘擔任杭州國術大賽評判委員。
韓化臣在南方影響非常大,有“北李(書文)南韓(化臣)”、“南京到北京誰不知道韓惠卿”、“王鍾泉的棍,李書文的槍,韓惠卿的大刀天下揚”之譽。中央國術館的春秋大刀,即韓公所傳留。
李景林、許蘭洲分別創山東國術館、河北國術館,韓化臣攜眾弟子為教習,後來任山東省主席韓復榘軍隊教習。在山東國術館韓化臣與來作客的楊澄甫先生交流推手、劍術技藝,二人繼續換藝。
韓復榘軍隊有一營長,喜歡武術。韓化臣有一把寶劍,營長趁韓不在去走,走時留名片,意思是踢場子。韓找到營長,營長讓武藝高強的勤務兵與韓動手。韓把手一伸說,你把我胳臂搬下來,寶劍就留在你這。勤務兵搬不動,最後搬胳膊打提溜。韓又伸出二手指讓勤務兵撅,也撅不動,韓手一扣,勤務兵受不了,韓一磕把勤務兵胳膊磕了個包。營長和勤務兵同時佩服拜師。
山東有神槍手,與韓比試大槍,二人轉了三圈,山東神槍手出槍,韓用擁挫槍將來槍挫槍頭點地,韓沒有扎對方卻收槍,山東神槍手一抱拳說,韓師傅我輸了,遂建交。
韓化臣(惠卿)協助師兄張毓衡執掌羅疃張家八式房,培養了董義清、魏鴻恩、韓潔泉、魏鴻濱、董會亭、劉漢周、沈仲山、張子亭、張振東、趙樹德、董義文、姚春符、尚官亭等一大批八極精英。韓化臣在山東棗莊培養的弟子李學義、趙榮林、劉寶林等。在中央國術館培養的弟子李元智等。其中魏鴻恩,曾相繼在許蘭州、李景林、沈鴻烈、韓復榘諸將軍的陸軍、海軍中任教習。趙樹德任南京國術館、黃埔軍校教習。魏鴻濱任末代皇帝溥儀護衛、南京中央國術館教員。在山東棗莊培養的弟子李學義參加28年國考,名列優等,南京中央國術館教習;在棗莊培養的弟子趙榮林,曾任山東國術館教官、湖南國術訓練所教官、黃埔軍校三分校教官;在中央國術館培養的弟子李元智,任國民革命軍陸軍大學教官、憲兵司令部教官、軍訓團主任教官、陸軍軍校教官。子韓潔泉曾任萊蕪幹部訓練所國術教官。
韓化臣(惠卿)和師兄張毓衡30年代在黃四海、張拱辰手抄本拳譜的基礎上,總結張克明、黃四海、張拱辰、李書文及他們自己的體會,編著《羅疃張家八極拳槍、拳譜》流傳後代。
韓化臣先生在山東棗莊中興煤礦有股份,時常回去料理。民國26年,患重感冒引發心臟病,一天多去世,享年50歲,惜哉!
韓化臣先生追隨老師兄“神槍”李書文,是八極拳中期闖天下的光前裕後的代表人物,對民國軍隊武術貢獻頗大。八極拳列為中央國術館必修科,韓化臣先生之功永載八極門史冊,永載中華武術史冊!
李元智(1902-1972),滄州人,職業武師。拜陳玉山為師習燕青拳,后隨佟忠義習六合拳,后成為佟忠義之女婿。
考入中央國術館,李是高才生。在中央國術館隨韓化臣、馬英圖、趙樹德習羅疃八極拳,李自稱是他一生最佳心得,並於民國20年著《八極拳圖解》。李畢業后,留館任教習。1932年擔任陸軍大學、憲兵司令部武術教官。1938年任中央國術館某處副處長。1940年擔任國民革命軍中央軍校五分校教官,將韓、馬二師的八極拳在軍中傳播,稱之為“莒拳”。
1949年後,李隨國民黨入台。李在軍隊任教官,1949年任軍訓團主任教官,1952年任陸軍軍校教官。國民黨軍中八極拳的傳播李元智先生之功也!
實際的講,今天軍隊的擒拿拳、軍體拳皆和李元智先生有相當大的關係。
董義文,滄縣東南西璋璧人,職業武師。幼受堂兄董義清影響,酷愛技擊。到羅疃拜韓惠卿、張毓衡為師,與韓潔泉、魏鴻濱年齡相當,一起苦練。也得師李書文執授,拳、槍俱精。董家是當地富戶出資開把勢,場邀請‘神槍’李書文執教。附近弟子匯聚西璋璧。
20年代隨師李書文、韓惠卿游東北、天津、山東,在軍隊、國術館任教習。抗戰爆發后,時局動蕩,董返家鄉,傳徒數名。后因為所謂“歷史問題”,不敢廣泛傳藝,僅傳弟子楊興震、張志環、楊道聲、李恩祥數名。董義文是八極拳後期闖天下的代表人物。
董義清,滄縣東南西璋璧人,職業武師。幼到羅疃拜師學藝,拜張毓衡、韓惠卿為師,是張首徒,與趙樹德、魏鴻恩、張子亭、董會庭等苦練功底紮實,也得李書文傳授。董義清家住西璋璧是當地富戶,董義清、董義文家出資開把勢,場邀請‘神槍’李書文執教。附近弟子匯聚西璋璧,同學者有趙樹德、崔長友、張子林、董義清、董義文、劉漢周等,隨‘神槍’李書文苦練技藝更上一層樓。
1921年隨李、霍到東北許蘭州將軍軍隊中任教習,游瀋陽、哈爾濱、大連,與俄、日技擊家較技,均獲勝。在哈爾濱與俄國大力士較技,俄人善擊拳,並且一手能抓起一麻袋沙子。董身材矮小,採用逢強智之法,趁俄人一拳打空,鷂子穿林,轉至俄人身後,一個黑狗鑽襠,將俄人托起,向後一掀,連撞帶掀,俄人倒地痛得打滾。
1924年底回天津,在許公館與許、魏、霍、邊等隨李、霍深造3年,功夫大進。後到軍隊任教習,抗戰爆發后返鄉。功純藝真,譽滿鄉里。由於所謂“歷史問題”,其藝未傳,甚憾。董義清先生也是八極拳後期闖天下的代表人物之一。魏鴻恩(1901-1976),直隸滄縣東南鄉羅疃村人(現河北孟村縣),職業武師。其家富足,其父為供子習武,購二畝地來建八式房,將張毓衡、韓化臣(字惠卿)、李書文請至其家。尤其是“神槍”李書文,從軍隊回羅疃張家探望其黃四海、張景星二位恩師,魏家必請李至家坐在炕頭上恭敬有佳。魏鴻恩自幼拜師張毓衡、韓化臣、李書文練習八極拳。魏鴻恩在八式房練習,張毓衡訓徒非常嚴苛,八極拳基礎十分紮實。同時也得韓化臣、李書文傳授。
抗戰爆發后,魏氏兄弟輾轉到秦皇島,傳播八極拳,弟子眾多。傳人著名者有:耿學森、朱慶昆、王墨林、李恩義、王清瑞、李新吾(王曉鋒)等。
文革中由於所謂“歷史問題”魏氏兄弟遭迫害、審查,拳譜被抄,魏鴻濱先生氣極生疾中風數年,於75年病逝。由於老哥倆一輩子不分家,感情篤深,魏鴻恩先生憂傷過度,也於76年病逝,悲哉!魏鴻恩先生也是八極拳後期闖天下的代表人物之一。
魏鴻濱(1909-1975),滄州東南鄉羅疃人,魏鴻恩之弟,職業武師。魏鴻濱8歲時,到八式房看哥哥魏鴻恩、張子亭、董以清、董會庭、韓潔泉、趙樹德等習武,自己模仿練習。魏聰明伶俐,天分極佳,被師祖張景星發現,認為魏鴻濱將來必藝業驚人,讓其子張毓衡收入門牆。
魏鴻濱聰明伶俐,深得張毓衡、韓化臣、李書文偏愛,出外訪友,必帶在身邊當武童。張毓衡訓徒非常嚴苛,八極拳基礎十分紮實。韓化臣教導弟子,對魏鴻濱格外指點。尤其“神槍”李書文晚年時,早期弟子皆成名在外擔任教習,魏鴻濱得以侍侯“神槍”李書文時間最長。
1921年12歲時跟隨李書文、霍殿閣游瀋陽,給李書文當三年武童。1925至1927年隨李書文、霍殿閣在天津許公館深造,與霍慶雲、高香亭、劉子鳴、邊廷傑等靠騎馬式,一練就是一個時辰,下盤功極深。發力如打雷,八式房的灰土震得紛紛下落。1927年隨頂門大師兄霍殿閣入張園保溥儀,魏鴻濱任溥儀護衛。由於和溥儀發生矛盾,遂於1929年(民國18年)就聘南京中央國術館任教習,跟隨師韓化臣繼續學習,同時隨小師叔馬英圖習劈掛掌數年。
在南京國術館,名家某見魏年齡小,瞧不起魏,與魏比大槍,魏用硬插花之法,接連扎中該名家,氣得該名家棄杆子而去。後來,該名家與韓化臣先生談起魏,韓化臣先生告訴該名家,魏的大槍技藝乃是“神槍”李所底,該名家信服。
1931年,23歲的魏鴻濱返鄉省親期間,隨師“神槍”李書文赴滄縣,李教夏鶴一團長大槍,魏鴻濱當助教。夏鶴一乃奉天戳腳、翻子泰斗郝鳴九弟子,郝鳴九與李書文、韓化臣、馬鳳圖金蘭交,郝鳴九特讓弟子夏鶴一、於仲倫成為李書文的過門弟子。當時鹽山、滄縣精大槍者聞名來訪,魏代師比試,來者無不佩服。
抗戰爆發后,魏鴻濱從南京國術館到天津。日本侵略者佔領華北后,駐紮天津一日本劈刺教官,與人較技無敢應者,眾人公推魏鴻濱去比試。日寇木槍一出,魏鴻濱用插花槍后發先至已經刺中日寇前胸,日寇又連續比試二次仍敗北,惱羞成怒,斥令日本士兵圍攻魏,眾人與日教官理論,魏鴻賓乘機離場,乘火車赴秦皇島躲避。
魏鴻濱到秦皇島教拳,廣招弟子給其兄魏鴻恩收徒弟,自己當師叔,同時在海港工作,老哥倆一輩子不分家。其兄魏鴻恩也輾轉到秦皇島,兄弟二人在秦皇島傳播八極拳。由於日本侵略加劇,魏父被日本侵略軍殺害。魏鴻濱返回羅疃一面協助師父張毓衡先生教場授徒,一面侍母進孝。后又應朋友之請在南皮張旗屯開設一拳場。
滄南“鐵胳臂”某,訪魏鴻濱於羅疃,某被魏用轉換掌連續擊倒三次,遂拜服。一摜跤名師,訪魏,伸手抓魏,魏出手點其臂,摜跤名師遂臂不能舉,遂服氣。
1957年魏鴻濱先生再遷居秦皇島,與兄長會合,廣傳八極拳。魏氏兄弟弟子、再傳弟子眾多,技藝精純者有:耿學森、朱慶昆、王墨林、李恩義、王清瑞、李新吾、魏九成、魏九如、楊金山、張永福、孫紹鴻、王作林、楊尊星、張寶成、王九如、王九恩、楊尊寶、王中林、孟照民等。
魏鴻濱先生文革前擔任秦皇島市武協副主席,60年代率領弟子參加羅瑞卿將軍大比武活動,獲嘉獎。文革中由於所謂“歷史問題”遭迫害,拳譜被抄,魏鴻濱氣極生疾。病中的魏鴻濱追思當年創天下的往事豪情,每日反覆提及逝去的“神槍”李、張毓衡、韓化臣、霍殿閣、李萼堂以及在世的韓潔泉、趙樹德、霍慶雲、邊廷傑、董以文等,魏鴻恩與弟相伴,聞后也是老淚縱橫。魏鴻濱於75年病逝。改革開發以來魏鴻濱之子九成、九如連續任秦皇島武術協會副主席至今。
魏鴻濱先生極尊師重道,在外面擔任教習,所掙大洋必寄到師父家。韓化臣(惠卿)先生在山東逝世,因為韓名氣大,防止仇家劫靈。魏等師兄弟攜兵器護靈柩回籍安葬。1947年其師張毓衡與子遇難,魏鴻濱先生捨命為師父、師弟收屍埋葬,在當時政治環境下,常人是難以做到的。張家剩下一門孤寡三代三口人,魏鴻濱先生全家全力以赴幫助,師娘家的各種活計幹完,方能忙自家的,年年如是,直到張毓衡師之孫長大才於57年舉家重返秦皇島,但對師家的關懷依然如故。張毓衡、韓化臣二師之後代屢遭政治壓制,魏鴻濱捨身相助,可謂義氣千秋也!
魏鴻濱之藝業,得自張毓衡、韓化臣、李書文、霍殿閣、馬英圖五位大師的執授,尤其是“神槍”李書文晚年時,魏鴻濱為其當武童,得以侍侯“神槍”李書文。老爺倆最投緣,以至魏鴻濱先生脾氣秉性酷似“神槍”李書文,師兄們都愛稱其“魏老疙瘩”,因比武出手狠辣,有“胡椒粒”之稱呼。魏鴻濱是“神槍”李書文晚年的徒弟,魏鴻濱之藝業可謂真矣!魏鴻濱先生也是八極拳後期闖天下的代表人物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