巫凱
巫凱
明朝前期武將,永樂年間承襲父職任廬州衛百戶。后征伐平定安南交趾叛亂(今越南一帶)有功,升遼東都指揮使。后扈從明成祖征討瓦剌,后歷任遼東總兵、征虜將軍、五軍都督府左軍都督同知。鎮守遼東期間多次擊敗朵顏三衛,整飭邊防上書建言多被採納。受封榮祿大夫。正統三年卒。
巫凱(?一1438),應天句容(今江蘇句容)人。自幼聰穎好學,6歲即能賦牡丹詩。及長,性情剛毅,富有智略。族譜記載其父明初以戰功受封昭信校尉,世襲明南直隸廬州衛百戶。及18歲,代父職為廬州衛百戶,后明成祖永樂六年以功累升至都指揮同知。1974年,在遼陽縣蘭家堡子村東南閔家攔子發現了巫凱墓,出土的方形墓蓋石上,鐫刻有“榮祿大夫鎮守遼東總兵官征虜前將軍左軍都督同知巫公之墓”26個字,今存遼陽博物館。
洪武初年,安南國王陳日煃遣使來明朝貢。朱元璋沿宋元舊例,封日煃為安南國王。永樂三年(1405),安南發生弒主篡位事件。國相黎季犛大殺日煒、日焜、顒等四個國王及陳氏宗族,立其子蒼為帝,自稱太上皇。次年八月,寮國軍民宣慰使遣使護送安南前國王日烜之孫陳天平遠隔萬里,艱難跋涉來明,聲稱“恭惟(成祖)皇帝陛下入正大統,臣有所依歸”,表示與季犛勢不兩立,有不共戴天之仇,請求明朝興師討伐。三年十二月,季犛亦遣使來明朝貢,並請迎陳天平回國。成祖命征南副將軍黃中、呂毅等率士卒五千人送行。四年三月,黃中等護行的明軍行至芹站,季犛予先所埋伏的大兵突然四起,當即殺死陳天平,毫無防備的明軍將士也大多殉難,黃中等僅率余部退還明朝。成祖聞之大怒,遂決意興師南伐。
永樂四年(1406)七月,明廷以成國公朱能為征夷將軍,新城侯張輔為右副將軍,統兵八十萬,出廣西憑祥,分道向安南進討。十月,朱能死於軍旅,由張輔代領其眾,度坡壘關,破隘留、雞陵二關,經芹站,抵新福。十二月,張輔率部進至富良江北,與自雲南出發的左副將軍平西侯沐晟的軍隊聯合佔據多邦城,進而攻克東都。季犛無力抵抗,焚毀宮室倉庫,率軍逃入海中。次年五月,張輔率明軍進至奇羅海口,俘獲季犛、蒼父子及偽太子、諸王、將相、大臣等,檻送京師。自此,安南平定,如中國制,在其地置交阯布政使司、都指揮使司和按察使司,分十七府,四十七州、一百五十七縣,列入明朝版圖。
巫凱一直跟隨張輔參加平定安南的各次戰鬥。永樂六年(1408)夏,張輔整頓隊伍勝利還師。明廷論平安南功,進封張輔為英國公,巫凱也以從征之功,晉陞為遼東都指揮使,來到了遼陽。
明朝的地方行政區劃,沿襲元朝的行省制度,但不稱省,而稱布政使司,全國設十三個布政使司,專管民事和財政,與之同時並立的有按察使司,專管司法和刑事,都指揮使司(都司)專管地方軍事。布政使、按察使和都指揮使是三司的最高長官,為封疆大吏。所不同的是遼東地區屬山東布政使司領管,遼東都指揮使下屬不設府、州、縣。而領二十五個衛以及自在州和安樂州。這樣,把行政、軍事和司法的三司都統一於都指揮使司,成為最高的地方統治機構,以加強中央對遼東地區的有效管理。
元朝滅亡以後,蒙古貴族內部發生混亂,到明永樂初年,殘元勢力主要分為三大部,即遼河、西遼河、老哈河流域的兀良哈部,鄂嫩河、克魯倫河和貝加爾湖一帶的韃靼部,科布多河、額爾齊斯河流域及準噶爾盆地的瓦剌部。永樂十年(1412),瓦剌勢力強盛,馬哈木專權,攻殺韃靼部元之後裔本雅失里可汗,並拘留明朝派的使臣,還率蒙古騎兵南下,渡過飲馬河,對明朝北部和東北部的邊防形成嚴重的威脅。
成祖親率馬步軍五十餘萬,從北京出發征討瓦剌,巫凱隨征扈駕。明朝大軍經興和、大石鎮,屯雲谷、楊林戍、忽蘭忽失溫,窮追至土拉河畔,取得節節的勝利。瓦剌軍遭到重創,馬哈木北遁。明軍在取得土拉河附近的忽蘭忽失溫(紅鼻子、紅山嘴)之役大捷后班師。巫凱以扈駕功,承蒙賞賜。
永樂十三年(1415)正月初八日,瓦剌馬哈木遣使貢馬謝罪,並送還以前扣留的使臣,受到明廷的款待。這次奉命從征瓦剌以後,巫凱仍鎮守遼東,與寧夏、大同、開平等地指揮衛所一道加強明朝的北部邊疆。巫凱為防範兀良哈部的侵擾,展拓了廣寧城(今遼寧北鎮)。他秋冬兩季駐廣寧防胡,春夏兩季駐金州備倭。曾向朝廷建言:諸衛兵應以三分之二守衛,三分之一屯種,開原市馬都交給衛所操練,均被朝廷採納。
據朝鮮文獻《李朝實錄》世宗三年(永樂十九年)十一月辛巳(二十二日)記載,當時由遼東回朝鮮的大獲軍宣存義報告說:“三衛韃靼摽掠遼東,殺三堡人,都督巫凱等率兵逐之,又簽軍防禦。”
永樂二十年(1422)正月二十四日,阿魯台侵掠遼東,鎮守遼東的總兵官都督朱榮“不謹斥堠,致虜乘間犯邊,殺傷軍民,劫奪孳畜”。朱榮受到朝廷的處分,巫凱也因此受牽連,但明廷“姑記其罪,令立功以贖”。
宣德三年(1428)正月,明朝分廣寧前、中屯二衛置寧遠衛。寧遠衛址地勢險要,依山傍海,東北臨渤海,東接錦州,西連山海關,南望長城,是京師通往遼東的咽喉要道。在這裡設衛的同時,開始營建寧遠衛城(今遼寧興城)。巫凱與都御史包懷德受命督建城池。寧遠城高三丈.頂寬一丈五尺,底寬一丈六尺,周長千餘丈,城牆內用巨石,外用大青磚築成。設四門,東名春和,南名延琿,西名永寧,北名威遠。四角有角台。城內連接四門有一條筆直的十字街,中間還築有雄偉的鐘樓和鼓樓。寧遠城是現在保存比較完好的明代衛城建築。
在遼東都指揮使司以北,明朝設置奴兒干都指揮使司。早在奴兒干都司設立以前,黑龍江、烏蘇里江流域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領土,在政治、經濟和文化上與中原地區有著密切的聯繫。唐朝開始設的黑水府、黑水都督府、忽汗州都督府等行政機構,對那裡進行有效的管理。元朝時候,東北地區設置遼陽行中書省,下設七個路,其中開元路和水達路共一百一十五個衛,管轄黑龍江和烏蘇里流域直到濱海的廣大地區。
永樂七年(1409)閏四月,在黑龍江口附近的特林設置的奴兒干都司,共轄有一百八十多個衛所,管理的範圍,西起斡難河(鄂嫩河),經石勒喀河,沿外興安嶺,東達烏得河(烏第河),北至北海(鄂霍次克海),包括整個黑龍江和烏蘇里江流域直到庫頁島的廣大地區,有永樂十一年(1412)和宣德八年(1433)兩塊永寧寺碑作為歷史見證。
明朝政府為了對奴兒干都司行使有效的管轄,除定期委派官吏外,還經常派遣官員前往巡視,從永樂七年(1409)到宣德七年(1432)間,亦失哈等曾七次派往巡視,加強奴兒乾地區各少數民族與中原漢族人民的經濟往來和文化交流。
遼東都司是京師和奴兒干都司之間聯繫的橋樑和交通路線,沿線設置許多驛站。明朝官員的來往,物資的供應,奴兒干都司向朝廷貢獻的方物,如海青、大鷹、皂雕、白兔、黑狐、貂鼠、海豹皮等,都必經遼東都司的驛站源源不斷地遞送到北京。朝廷對“各衛酋每人貢,賞賜甚厚,有所徵調,聞命即從,無敢違期”。
明朝政府為經營和建設奴兒乾地區,解決運輸問題,還在奴兒干都司境內設置“船廠”,督造巨船,以便從松花江至黑龍江通過水路運送軍隊和大批生產生活物資,供應當地人民,進行“宣諭撫慰”。“船廠”,又稱“吉林烏拉”,滿語“吉林”意思是“沿”,“烏拉”意思是“江”,“吉林烏拉”即沿江邊處,這是吉林名稱的來歷。驃騎將軍遼東都指揮使劉清、中官阮堯民等奉命到吉林督造“巨舡”。由於地域遙遠,勞役繁重,“軍民轉輸大困”,多有逃亡現象發生,致使遼東地區受到震動。
宣德四年(1429)十二月一日,巫凱“請罷松花江造船之役”,但事過不久,“造船之役復興”,仍由劉清、阮堯民等掌管其事,繼續營造“巨舡”。由於劉、阮的苛刻活動,以致激起民變。而巫凱則因彈劾劉、阮的造船之役被誣陷降職。
宣德七年(1432)九月初四日,復任遼東總兵官都督的巫凱奏稱,位於東遼河上游的雅哈河南岸的亦馬忽山等衛(吉林伊通西)指揮木答兀等來報,福余、泰寧、朵顏三衛蒙古軍往掠阿魯台,為阿魯台所敗,盡收其家口輜重、牛馬田稼,三衛之人敗退,奔往海西,或遼東境外騷擾,一度進犯廣寧前衛。巫凱與副手曹義等奉命率部多次與兀良哈三衛發生戰鬥,並擊退兀良的進攻。
不久,巫凱為兵部尚書王驥彈劾,但朝廷認為巫凱為人賢良,准許他自己陳述事實,伸張其志向,而未獲罪。
正統三年(1438)十二月,巫凱病重,英宗命御醫急去探視,但治療無效而逝世,葬遼陽。
永樂四年(1406)七月,隨成國公朱能,新城侯張輔,平西侯沐晟等平定安南叛亂,以功受封都指揮同知。
永樂十二年(1414)三月十七日,成祖親征瓦剌,巫凱隨征扈駕。后大勝,巫凱以扈駕功,承蒙賞賜。
宣德三年(1428)正月,明朝分廣寧前、中屯二衛置寧遠衛。奉命修建寧遠城。現存寧遠城是現在保存比較完好的明代衛城建築。
宣德七年(1432)朵顏三衛數次入侵,巫凱與副手曹義等奉命率部多次與兀良哈三衛發生戰鬥,並擊退兀良的進攻。
正統元年(1436),奏請英宗上言邊情八事,如“請厚恤死事者家,益官吏折俸鈔,歲給軍士冬衣布棉,軍中口糧芻粟如舊制,且召商實邊”。這些正確的建議,俱被朝廷採納。
《明史·巫凱傳》(卷174):“帝嘗遣使造舟松花江,招諸部,地遠,軍民轉輸大困,多逃亡。會有警,凱力請罷其役,而逃軍入海西諸部者已五百餘人。既而造舟役復興,中官阮堯民,都指揮劉清等董之。多不法,致激變。凱劾堯民等,下之吏。”
巫凱曾為兵部尚書王驥彈劾,但朝廷認為巫凱為人賢良,准許他自己陳述事實,伸張其志向,而未獲罪。
巫凱在遼東三十餘年,“威惠并行,邊務修飭”,為明朝前期的守疆名將。在防守遼東邊陲上,他前任如葉旺、馬雲,他繼任如曹義、施聚等,其功績與他相比,都是望塵莫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