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時政疏

上時政疏

《上時政疏》是北宋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學家、改革家王安石的一篇關於時政的奏疏。

作品正文


上時政疏(1)
年月日,具位臣某昧死再拜(2),上疏尊號皇帝陛下(3):
臣竊觀自古人主,享國日久(4),無至誠惻怛憂天下之心(5),雖無暴政虐刑加於百姓,而天下未嘗不亂。自秦已下,享國日久者,有晉之武帝(6)、梁之武帝(7)、唐之明皇(8)。此三帝者,皆聰明智略有功之主也。享國日久,內外無患,因循苟且,無至誠惻怛憂天下之心,趨過目前(9),而不為久遠之計,自以禍災可以無及其身,往往身遇禍災,而悔無所及。雖或僅得身免,而宗廟固已毀辱(10),而妻子固已窮困,天下之民固已膏血塗草野(11),而生者不能自脫於困餓劫束之患矣。夫為人子孫,使其宗廟毀辱;為人父毋,使其比屋死亡(12),此豈仁孝之主所宜忍者乎?然而晉、梁、唐之三帝,以晏然致此者(13),自以為其禍災可以不至於此,而不自知忽然已至也。蓋夫天下至大器也(14),非大明法度,不足以維持;非眾建賢才,不足以保守。苟無至誠惻怛憂天下之心,則不能詢考賢才(15),講求法度。賢才不用,法度不修,偷假歲月(16),則幸或可以無他;曠日持久,則未嘗不終於大亂。
伏惟皇帝陛下,有恭儉之德,有聰明睿智之才,有仁民愛物之意(17)。然享國日久矣(18),此誠惻怛憂天下,而以晉、梁、唐三帝為戒之時。以臣所見,方今朝廷之位,未可謂能得賢才;政事所施,未可謂能合法度。官亂於上,民窮於下,風俗日以薄(19),財力日以困窮。而陛下高居深拱(20),未嘗有詢考講求之意。此臣所以竊為陛下計,而不能無慨然者也(21)。
夫因循苟且,逸豫而無為(22),可以僥倖一時,而不可以曠日持久。晉、梁、唐三帝者,不知慮此,故災稔禍變(23),生於一時,則雖欲復詢考講求以自救,而已無所及矣!以古准今(24),則天下安危治亂,尚可以有為。有為之時,莫急於今日,過今日,則臣恐亦有無所及之悔矣。然則,以至誠詢考而眾建賢才,以至誠講求而大明法度,陛下今日其可以不汲汲乎(25)?《書》曰:“若葯不瞑眩,厥疾弗瘳(26)。”臣願陛下以終身之狼疾為憂(27),而不以一日之瞑眩為苦。
臣既蒙陛下采擢(28),使備從官,朝廷治亂安危,臣實預其榮辱(29),此臣所以不敢避進越之罪(30),而忘盡規之義(31)。伏惟陛下深思臣言,以自警戒,則天下幸甚!

作品註釋


(1)上時政疏:關於時政的奏疏。疏:臣下向皇帝陳述政務的一種文體。
(2)具位臣:備位充數之臣。唐宋時,朝官在公文底稿上或文集里對自己官職等的簡寫。某:本是臣自稱其名。在文稿或文集中亦省稱某。昧死:冒死。古時臣下上書多用此語,以示敬畏。
(3)尊號皇帝:此處指宋仁宗。尊號,尊崇皇帝、皇后的稱號。宋仁宗在天聖二年(1024)、明道二年(1035)等先後上尊號,如“景祐體天法道仁明孝德皇帝”。因為很長,所以這裡是省稱。
(4)享國:享有其國。指帝王在位。
(5)惻怛:憂傷、悲痛,或同情、哀憐。
(6)晉武帝:即司馬炎(236-290),晉朝開國皇帝,在位二十六年(265-290)。在位時,他規定按官品高低占田,並允許依官品蔭庇親屬和佔有佃客等,不納賦稅,強化了門閥制度。又大封宗室,形成以後皇室內訌的根源。他死後不久,全國就陷入分裂混戰的局面。事見《晉書·武帝本紀》等。
(7)梁武帝:即蕭衍(464-549),南朝梁的建立者,在位四十八年(502-549)。即位后,他重用士族,崇信佛教,大建寺院,又殘酷剝削農民,多次鎮壓農民起義。中大同二年(547,即太清元年),他接受東魏大將侯景德歸降。后二年,侯景引兵渡江,發動叛亂,攻破建業,他因飢病而困死台城。事見《梁書·武帝本紀》等。
(8)唐明皇:即唐玄宗李隆基(685-762),在位四十四年(712-755)。謚號為至道大聖大明孝皇帝,故稱唐明皇。在位之初,先後任用姚崇宋璟為相,改革弊政,社會經濟繼續有所發展,被史家譽為“開元(713-741)之治”。後期任用李林甫楊國忠等執政,政治腐敗,武備廢弛。自身則愛好聲色,奢侈荒淫。“安史之亂”爆發,他逃往四川,太子李亨(肅宗)即位,尊他為太上皇。至德二載(758),他回到長安,后抑鬱而死。事見新舊《唐書·玄宗本紀》等。
(9)趨過:度過。得過且過之意。
(10)宗廟:古代帝王祭祀祖先之處。封建王朝的象徵。毀辱:遭受損毀或污辱。
(11)膏血:指人體的脂肪、血液。塗:污染。草野:草木之野。
(12)比屋:屋舍相連。指家家戶戶。
(13)晏然:安然。安逸貌。
(14)大器:本指重要寶貴的東西。喻指國家。《莊子·讓王》:“故天下,大器也。”成玄英疏:“夫帝王之位,重大之器也。”
(15)詢考:諮詢、考核。
(16)偷假:偷安苟延。
(17)仁民愛物:語本《孟子·盡心上》:“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
(18)享國日久:指仁宗已在位四十年(1022-1061)。后二年(1063),仁宗崩。英宗繼位。
(19)薄:澆薄,不厚道。
(20)深拱:本指帝王斂手安居,無為而治。《漢書·蒯通傳》:“足下(指韓信)按齊國之故,有淮、泗之地,懷諸侯以德,深拱揖讓,則天下君王相率而朝齊矣。”
(21)慨然:慨嘆,憂慮貌。
(22)逸豫:安樂,無所作為。《詩·白駒》:“爾公爾侯,逸豫無期。”歐陽修《新五代史·伶官傳序》:“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
(23)災稔:災難(醞釀)成熟。稔:本指莊稼成熟。
(24)准:衡量。
(25)汲汲乎:心情急切貌。也可解作抓緊不放鬆。《禮·問喪》:“其往送也,望望然,汲汲然,如有追而弗及也。”孔穎達疏:“汲汲然者,促急之情也。”
(26)“若葯”二句:語出《書·說命上》。孔穎達疏:“若服藥不使人瞑眩憤亂,則其疾不得瘳愈。言葯毒乃得除病,言切乃得去惑也。”瞑眩:藥性發作時頭昏眼花的感覺。厥:猶其。瘳:病癒。
(27)狼疾:語本《孟子·告子上》:“養其一指,而失其肩背而不知也,則為狼疾人也。”意謂只知養小(一指),不知養大(肩背),是醫生中昏亂者。狼疾:同狼藉,昏亂之意。
(28)采擢:選撥任用。《晉書·武帝紀》:“雅好直言,留心采擢。”
(29)預:參與。
(30)進越:超越權位
(31)盡規:盡心規勸。《國語·周語上》:“天子聽政,公卿列士獻詩,瞽獻曲,史獻書,師箴,瞍賦,蒙誦,百工諫,庶人傳語,近臣盡規,親戚補察,,瞽、史教誨,耆、艾修之,而後王斟酌焉。”義:義務,責任。

作者簡介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晚號半山,撫州臨川(今江西撫州)人。1042年(慶曆二年)進士。1058年(嘉祐三年)上萬言書,提出變法主張。1069年(宋神宗熙寧二年)任參知政事,推行新法。次年拜同中書門下平章事。1074年(熙寧七年)罷相,次年復任宰相;1076年(熙寧九年)再次罷相,退居江寧(今江蘇南京)半山園,封舒國公,不久改封荊,世稱荊公。卒謚文。執政期間,曾與其子王雱及呂惠卿等註釋《詩經》、《尚書》、《周官》,時稱《三經新義》。其文雄健峭拔,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詩歌遒勁清新。所著《字說》、《鐘山一日錄》等,多已散佚。今存《王臨川集》、《臨川集拾遺》,後人輯有《周官新義》、《詩義鉤沉》等。